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1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2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3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4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863023对:卜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企业集团化管理问题研究 主题词:企业集团转型管理研究生姓名:张文彬 导师姓名:马春光教授 论文起止时间:2006.1-2006.3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hift from individual enterprises to enterprise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simple review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enterprise and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group. Then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group from a historical view. It summarizes various kinds of enterprise group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o individual enterprise. Afterwards, it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chosen paths to change from individual enterprise to enterprise group. The paths include internal expansion and external expansion. The most popular way of realizing expansion is external expansion, which includes buy-out, acquisition and merger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for enterprises just developing into enterprise group is the re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including equity right, tactic, operation, assets, personnel, liabilities, technology, system, cultur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Whether re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is successful or not is vital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 and is the key for individual enterprise to become enterprise group. After re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enterprise group is in the stage of implementing group type management. The way of managing enterprise group is elaborated in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group governance,organization structure, management at the enterprise group level,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The key to enterprise group governance is the treat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member enterprises inside a group. A mechanism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for the group to operate is needed to control, coordinate and inspire member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the overall advantage of the enterprise group.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group usually includes U structure, H and M structures. U structure is highly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H structure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M structure is the innovation of M and H structures. M struc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throughout the world. Management at the group level is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group. It sets up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f the group or entrust parent company to conduct management. There are four ways enterprise group can use to control and coordinate member enterprises, namely, capital control, executive control, power decentralization control and platform control.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mainly happen in the areas of personnel, financial affairs,investment, strategy culture and information.Keywords: Enterprises, Group companies,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前 言企业集团作为企业发展的髙级组织形式,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发达国 家形成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凭借巨额资本实力、先进技术力量、 一流的管理水平以及多元文化背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经济 发展的主推力和社会財富的重要源泉。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以 来,通过国有资本授权持股等方式,组建了一批以产权、技术和产品等要素控制为特 征的企业集团。然而,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企业集团在组 建方式、竞争机制、外部制度和要素市场、管理水平、整合能力、竞争能力、技术水 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著名企业集团还有很大距离,许多企业集团集而不团”、有名 无实”;同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幵放的进一步深化,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向企业集团转型的问题。如何成功从单一 企业转型成为一个适合自身特点和内外环境的企业集团,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 是国内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积极探索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逐渐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面与世界最优秀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竞争的 大背景下,探索和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迫切和意义重大。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探索。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企业一般理论和企业集团形成理论;接着从历史演变的角度 回顾了企业发展演进的历程和企业集团的产生过程,并介绍了企业集团的类型、特征 以及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与其它成员企业的关系;然后着重分析了企业集团化转型的可 能路径及其选择依据,以及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集团应该如何重组与整合以及在哪些 方面重组与整合:最后系统分析了企业集团化转型成功后如何管理企业集团。第一章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企业一般理论综述企业一般理论是关于企业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如企业的产生、企业的本质及基 本特征、企业的组织与运作、企业与其它组织的区别等等。一般认为,企业理论包括 两个阶段,即传统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其中传统企业理论包括劳动分工理论和 新古典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力 理论等。劳动分工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该理论主要强 调劳动者个人分工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以及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髙,并 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将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成产出,从而增 加社会財富的生产单位。新古典企业理论主要研究在技术给定条件下探讨不同生产要 素的最优组合和给定资源时不同产品的最优组合,包括认为企业生产成本中既有资本 要素项目,也有劳动要素项目,并分别获得报酬。企业扣除这两项支出之后便是企业 利润,是属于“第三者”所有(通常认为是企业家所有)。该理论也对企业横向体 化与纵向一体化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企业横向-体化是为了获得规模报酬和规模效 应;纵向一体化是源于技术相互依赖或者市场缺陷。现代企业理论源于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本质。 在该文中,科斯认为,“企业的显着标志是,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并提出了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的唯一动力。所 谓“交易成本”是通过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所发生的成本。当一项交易可以通过权威 (即企业内部组织)完成所发生的成本低于市场机制完成所发生的成本时,这项交易 便倾向于通过“权威方式完成,即“内部化”。这便是企业生产的根本原因。交易 成本理论也解释了企业扩张与一体化(包括横向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现象。1960 年,科斯X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把产权正式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体系。该 文的主要思想被后人归纳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成为了产权理论的基石。产权理论 认为:(1)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使用资源权利的分配,包括使用权、收益权与科斯:“企业的本质“,载美国经济学1937期,参见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联ft;店丨990年版,转让权,“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适用的权利”、(2)商品买 卖实质上是一组权利束的交换,资源配置中的外部性问题乃至市场失败,主要是产权 界定不清;(3)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产权组织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 影响。在产权给定情况下,资源配置包括三种方式: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政府管制。 (4)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导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将外部性内部化, 当外部性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时,新的产权关系就会产生。代理理论源于 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代理理论一般认为代理问题实际 上是一个剩余索取权的性质问题,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 之所以能够得以生存,取决于该组织所选择的剩余索取权的性质。换句话说,它是激 励一约束或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主要研究如何设计一系列契约,激励与约束代理人, 使其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代理成本。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迅速变化 信息科技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能力理论便应运而生了。目前主 要有三个代表性分支: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知识基础论和企业核心专长论。企业能 力理论的主要观点为:(1)能力是企业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保证;(2)能力决定 企业的边界,能力所及就是企业规模的边界;(3)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 营业绩;(4)能力必须持续不断的培育、开发、运用和扬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机制。第二节企业集团形成理论综述关于企业集团的形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史学家钱德勒(D.Cbmdler)做 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对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现代工商企业成长历史的系统研究, 发表了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这部巨著。在这本书中,钱德勒系统分 析现代企业的成长本质、大规模扩展和多元化经营的本质和原因,认为现代企业的产 生和持续发展“是靠设立或购进-些在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而来,即把以 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 并从三方面分析了现代企业的 成长过程:-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包括大量分配企业与大量生产企业的产生和结 合。根据钱德勒的研究,这种结合最早发生在美国工业企业中,成为了美国工业界最,A.A.阿尔饮:“产权:-个经典注释,载R.科斯、A.阿尔饮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S新制度经 济学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M版,第166页,美)小艾尔弗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6贞, 早的一批“大公司”。M也认为现代企业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了结合,一是纵向结合,即 由一些小的、单一单位的企业直接建立自己全国和世界性的销售网络以及广泛的釆购 组织,并取得自己的原料来源和运输设备。这种方式是通过协调几个经营单位的工作 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来增加利润;二是横向结合,由许多小的、单一单位的、家 族或个人拥有的企业合并成一个大型全国性企业,新企业把生产管理集中,然后再向 前和向后结合,目的是要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二是资本 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过程。钱勒德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以及与之伴随的技术和 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复杂化.使得专职经理人的作用不断增强,从而逐渐控制了企业 的经营管理权。这个过程,美国法学家伯利(A.Berle)和米恩斯(G.Meins)概括为 “所有与控制的分离”。钱勒德则认为是经理式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家族式的资本主 义、金融的资本主义的衰落过程。正是由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为现代 企业组织奠定了产权结构基础,实现了现代企亚的职业化管理,促进了现代企业的规 模化发展,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内部管理层级制的形成过程。 在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过程中,现代企业先后采用过三种内部层级组织结构:第一种是 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结构,简称H型结构;第二种是集中的、按职能划分 部门的结构或一元结构(unitary structure),简称U型结构;第三种是多分支单位 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译为事业部制),简称M型结构。中间理论对企业集团产生的分析也颇具代表性。中间组织论认为,企业集团实际 上是一个位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同时利用市场和组织两种方式协调企 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集团中,核心企业不把所有与自己相关的企业都一体化,而是 通过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企业网络。对于其中重要的企业,通过产权、资金、技术、 人事等纽带,对其进行较强的控制和协调,与其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这些企业仍然是 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有独立的财产和利益,从而保留市场对其提供的高强度激励、 约束和灵活性,只不过由于与核心企业的密切关系,在某些方面必须符合核心企业的 意图。这样,核心企业借助于一体化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在利用市 场优点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以及分散风险的好 处,同时又避免了一体化高昂的管理和协调费用。iH是由于这一优势,使得企业集闭 得以产生,并逐渐取代了早期的企业联合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美)小义尔弗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骨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二章企业演进与企业集团 第一节企业演进历程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有着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这一过程 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还在继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的 特点,企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企业阶段、近代企业阶段、现代企业阶段。 早期企业阶段是从罗马帝国时期到公元15世纪的末期,企业处于幼稚、初始阶 段,其主要形态是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在这一阶段,有关企业的法律规范几乎 没有,企业的组建、经营、监管、分配等无法可依;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自然人合伙, 投资期限短,组织结构简单,规模有限,合伙人都得承担无限责任。近代企业阶段大致是从公元15世纪末到19世纪后半叶,是由早期企业向现代企 业过渡的阶段,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大量存在,同时公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幵 始产生,并迅速成长。在这一阶段,有关企业的法律规范逐渐颁布,现代股份公司的 早期形式一-合股公司开出现,企业规模H益扩大,政府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 和有限责任公司产生。现代企业阶段大致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现在。现代企业的产生是企业发展史上 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钱德勒给现代企业下了一个被学 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既可适 当称之为现代企业。” 9A、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逐渐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居 于控制和主导地位。同时,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极大的影响和推 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在这一P介段,股份制企业适应了企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获得 了迅速发展;所有权与控制权逐渐分离,使得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有了本质区别”; 多数企业成为了法人企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 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治理结构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对股东、经营者、职工及其 它相关组织进行利益保护、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治理机制。目前,现代企业巳经发展 到了组织大型化、行业集中化和业务综合化阶段,跨国经营非常活跃,跨国公司获得 了迅速发展。(美)小艾尔弗S D *钱德勒:看得见的于美H企业的管理革命,尚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二节企业集团的产生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看,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延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企业集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 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企业重组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財团、 财阔、康采恩等垄断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各国政府 实行反垄断政策等原因,这些垄断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改革,逐渐发展成了企业 集团。首先把财团改造成企业集团的是日本,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形成 了三菱、住友、三井银行的“三老集团”和富士集团、三和集团、第一劝业集团的“三 新”集团。隨后日本在重化工、电子领域也逐渐形成了许多企业集团。几乎同时,欧 美国家的垄断组织也逐渐戎革了其内部产权机构、管理组织和联系方式,通过多次兼 并收购风潮,形成了许多企並集团,即欧美企业集团。与R韩企业集团在形成过程中 “政府主导”所不同,欧美企业集团的形成主要通过自由竞争而自发组建形成,以“市 场主导”为主。另外,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 逐渐发展形成了 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主要是通过政府推动和行政命令,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联合起来,组建成企业集 团。由于中国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使得许多企业集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 出现了 “十个集团九个空”的局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企业集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在产 权结构、治理机制、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还有相当距 离。第三节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一、企业集团的定义在最早出现和应用“企业集团”的日本,经济辞典的定义是:“企业集团是多 数企业相互保持独立性、相互持股,在金融关系、人员派遣、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 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紧密关系而协调行动的企业群体”“。而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局在1998年4月发布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条例中对企业集团的界定是:(FO金森久雄、J;先治郎、森口亲司:经济词典,有裴阁,1986年。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 的集团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它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 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另外,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专家从不 同角度给出了企业集团的定义。笔者比较赞成席酉民教授在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 行机制比较一书中给出的定义:“企业集团是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为了适应 市场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变化,按照特定要求和借助某些机制相互结合而组成 的企业有机联合体。二、企业集团的特征相对于单个企业,企业集团具有如下特征:(1)企业集团是多成员企业联合体, 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而各成员企业是相互独立的法人,自负盈亏,独立行使法人的 权利和义务。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是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构成一个大的法人企业, 而是一个“企业联邦”。(2)企业集团在生产技术、业务联系、市场竞争中是一个相 互配套、息息相关的企业群体。(3)企业集团内各成员企业间的联系纽带主要是产权 和契约关系,这是支撑企业集团稳定的主要支柱。(4)企业集团设有共同的决策机构, 以便统一规划和协调各企业间经营屮的矛盾和关系。这个决策机构可能是集团公司或 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也可能是各成员企业经理共同组成的经理会。(5)企业集团一般 规模都很大,涉及产业领域广,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经营。三、企业集团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企业集团进行不同分类。根据各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可以将企业集固分为欧美的康采恩财团、棍合型企业集团,n本的金融系企业集团和 独立系企业集团,意大利的国家控股型企业集团,韩国的家族经营型企业集团等;根 据企业集团内部企业连接纽带,可以将企业集团分为:股权连接型、契约连接型、股 权-契约混合型:根据核心企业与其它成员企业的关系紧密程度,可以分为紧密型、 半紧密型、松散型;根据企业集团内部产业结构特点,可以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和混 合型;根据企业集团的经营地域,可以分为地区型、全国型和跨国型等。综合各类分 类,笔者比较赞成郭晓利关于企业集团分类的研究成果。他按照股份持有形式为主要 标准,以控股母公司的形式为次要标准,将企业集团分为: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图2H企业集团的分类基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目的,本文仅以单方向持股型企业集团为研究目标,包括 控股公司型企业集团和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 四、企业集团的一般构成-核心屋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的特征各有不同,但是抛开其差异性之外, 企业集团也存在一般的结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企业集团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其单位构 成。集团公司(由非法人地位的分公司或事业部构成) 子公司(集丨3!公司控股)_孙公司 -控股层关联公司 (集团公司参股) 协作企业-协作层(通过承包、生产协作等合同、协议联合)图2-2企业集团的一有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团存在着不同资产关系的组织单位,包括集团公司、 7公司、分公司和事业部、关联公司、协作企业等。1、集团公司,是指通过掌握其 他企业一定比例的资产或股份从而能够实际控制该企业的公司。2、子公司,是指受企业集团的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企业.母公司对其控制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人 事控制、战略管理等方面,不具体干涉其日常经营活动。如果子公司通过控股关系控 制了其他企业,那么子公司也可以成为母公司,对应的这些企业便是孙子公司。3、 分公司和事业部,是指总公司设立的生产型或销售型分支机构,在经济上和法律上无 独立性,不是独立法人,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受总公司管理。4、关联公司,是指被 其他公司持股但没有达到控股地位的公司,包括集团公司参股的关联公司、企处集团 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参股而构成的关联公司、集团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相互参股而 枸成的关联公司。4、协作企业,是指企业集团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建立起来主要 在生产经营上相互协作的企业,相互之间只是在协作协议范围内的简单联合关系,不 存在股权和投资关系,也不存在控制关系。另外,我们从上图还可以看出,企业集团的层次构成,通常有四个层次构成:1、 核心层,是一个具有母公司特征可能包括若干分公司或事业部并从事多样化经营的集 团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2、控股层,是由若干个被集团公司控股 的于公司及其孙子公司组成的公司群。3、参股层,若干个由集团公司或子公司参股 的经营单位或研究单位。4、协作层,是由那些以协议合同等契约方式与和核心层、 控股层和参股层企业保持长期生产、配套、技术协作的弟位。五、集团公司根据图2-L不管是控股型企业集团的控股公司还是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的母公 司(其比较见图2-3),我们统称为集团公司,其在企业集团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不 仅在企业集团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与其它层次的企业或组织单位发生着各种关系。控股公司 (持股超过总资产的50%)母公司 (持股低于总资产的50%)实业部门 1 实业公司 实业公司 实业公司实业公实业公司图2-3控股公司与母公司的比较那么,什么是集团公司?它是一个由若干个分公司或事业部及纯粹经营管理部门 组成的核心企业,包括三方面的特征:1、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的公司,在企业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各种联结纽带影响、引导企业集团的经营方向、发展战略、产品类型1市场定位等;2、集团公司通过i接或间接方式掌握子 公司的控制性股权,实施产权管理。集团公司依据产权关系T在法律框架内对子公司 行使出资者的职能,同时按参股比例在关联公司行使股权职能;3、集团公司是产业 经营型控股公司,按照功能进一步可以分为管理控股型公司和混合控股型公司(见图 2-1),前者本身主要从事资本经营、战略决策以及集团统一的经营活动;后者既从事 资本经营、战略决策、集团统一的经营活动,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企业集团的定义和特征我们知道企业集团包括集团公司、子公司、关联公 司、协作企业等单位组织,那么,作为企业集团核心的集团公司与其它单位组织的关 系是怎样的呢? 1、集团公司与内部直属单位的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公司内部 的行政隶属关系,即上下级关系,各直属单位都是集团公司的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 无法人资格,由集团公司作为法人承担相关法律和债务责任;2、集团公司与子公司 关系。这是母子公司的关系,母子公司都是平等的独立法人,有自己的法人财产独 立承担相关法律和偾务责任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不得违规 干涉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得像行政单位那样发号施令。对于孙公司的监管集团公 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进行间接监管;3、集闭公司与关联公n的关系。由于集团公司在 关联公司只有非控制权股份,因此,只能享有非控制权股份相对应的监管权力,但是, 集闭公司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优 势间接影响关联公司 4、集团公司与协作企业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协作企业之Ej 般没有股权与投资关系,主要是利用合同或协议等契约方式建立的经营协作关系,因 此,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契约规定范围内的权力义务关系,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灵魂,主导着企业集閣的生产和 发展。因此,研究企业集团化转型,主要是研究集团公司如何适应集团化经营而进行 的转艰。第三章企业集团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第一节路径综述考察企业集闭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实质是考察核心企业或者集团公司通过哪些途枝可以扩张成为一个企业集团。从核心企业经营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核心企业扩张 榜可以扩张成为一个企业集闭从核心企业经营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核心企业扩张 可以有三种路径:一是横向扩张,即通过新建或者并购相同产品的企业扩大现有产 品的数量、规模、品种;二是纵向扩张,即通过新建或者并购上下游企业,扩张产业 链;三是多元化扩张,即新建或并购相关或不相关的企业,实现多元化扩张。而要实 现上述扩张,其扩张的资源来源通常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大类。上述三种扩张 途径和两种资源来源的组合关系见下图。扩张资源来源经营结构扩张图3-1企业张途径根据上面的组合图,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扩张的六种方式,详见下表:途释资源来源扩张类概具体方式扩张结果1企业内部横向扩张新建现有产品种类、产量、规模扩大,形成横向型 企业集团2纵向扩张沿着企业现有产业链上K延伸,形成纵向型企 业集团3多元化扩张新建与企业现有产业领域相关或不相关的企 业,形成泥合继企业集团4企业外部横向扩张并购现有产品种类、产量、规模扩大,形成横向型 企业集团5纵向扩张沿着企业现有产业链上下延伸,形成纵向型企 业集团6多元化扩张并购与企业现有产业领域相关或不相关的企 业,形成混合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贞第二节通过内部扩张实现集团化转型企业的内部化扩張是指企亚依赖自身盈利的再投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 其他因素条件的改善而实现的企业扩张。其主要特点是扩张过程表现为单个企业的独 立运动,不改变企业产权、股权结构,本质是资本积聚,主要形式是企业利润的再投 入或者借贷投入,优点是企业发展稳健、r张风险较小,不会涉及到复杂的外部关系, 同时可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布局的合理性、与核心企业的配套性、管理协调性以及 企业文化的统一性等。然而,随着产业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这 种扩张方式愈发显示出其局限性:(1)由于仅靠单个企业的资本自我积累,其资本积 聚的规模非常有限,其积聚的速度也很慢,由此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张十分缓慢,难以 较快地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2)自我扩张方式的建设周期很长。一个企业从积 累资本、筹集资金、选定项目、规划地址、进行基本建设、安装调试生产设备、开始 产品生产、建立销售网、开展售后服务并到收回投资、取得效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 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么长的周期中,极不利于迅速把握市场机会,甚至工程还未完工, 将要生产的产品早已饱和甚至就被市场所淘汰了。(3)扩张成本很高。一个企业要扩 张,所有资源依靠内部筹集,其扩张成本很高,同时,没有充分利用社会配置资源的 能力,排斥了现代化生产中的社会化分工与协作,与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逻辑 相违背。(4)不利于快速进入新产品、新业务领域,特别是一些本来竞争性已很强的 领域。这些领域的进入壁鱼已很高,进入成本相当大,要争取用户对企业及品牌的认 同需要花费巨大的投入,而效果还很难预料。(5)仅依靠内部的力量进行自我扩张不 利于吸纳新人才,引进管理新思维,创造新机制。因此,单一的内部扩张方式已经越 来越受到企业的冷落,外部扩张方式或者内外部同时扩张逐渐成为企业扩张的主流。第三节通过外部妒张实现集团化转型外部扩张方式是指企业利用社会现有闲置或低效资源进行扩张。这种方式既满足 了扩张企业的发展需要,又使无效资源获得新生,既有企业个体经济效益,又有社会 整体效益。所以,企业外部扩张往往可以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企业并购是企业扩 张和壮大的主要方式。西方国家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企业并购已经有100多年 的历史,先后掀起5次影_全球的并购浪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乔治施蒂格勒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并购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 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企业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 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第一次 横向并购”浪潮发生于1897-1904年,其间美国共发生2684起并购,涉及总资产 63亿美元1,造就了美国钢铁、石油、烟草、冶炼、橡胶和造船业等垄断资本的形成, 提高了工业集中化程度,100家最大企业控制了全美40?的工业资本。I2趣至今仍 是世界名牌的大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杜邦化学公司等,都是在这 次并购浪潮中确立了其重要地位的。第二次纵向并购”浪潮发生于1915-1929年, 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据美国学者马克哈姆估计,1919-1930年间,大约有近12000家 企业被并购,其中制造业和矿业部门有8000家企业被并购。第三次“多元并购” 浪潮发生于1953-1970年,其间美国发生25600多起,法国发生2700多起,英国仅 在60年代就发生5600多起。第四次“融资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此次并 购以融资为主,交易规模巨大,出现了特大型并购案,例如1984年美孕石油吞并204 亿美元资产的海湾石油公司,1988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126亿美元并购克拉菲 特公司,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第五次“战略并购”浪潮发生于始于1994 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点是强强联合现象十分明显,多是一些 业绩优良的巨型跨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形成巨无霸企业,如英国沃达丰公司并购德国 曼内斯曼公司,金额高达1850亿美元;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金额高达1810亿美 元;日本兴业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并购富士银行,金额髙达130多万亿日元。中国的 并购起步于90年代,1996、1997年形成了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高潮,其中1997年 兼并破产企业达2980户,涉及资产总额4155亿元,包括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仪 征化纤、南化公司联合组建中国最大的石化集团;武钢、冶钢、鄂钢宣布联合;山东 齐鲁石化总公司兼并溜博化纤总厂和溜博石油化T厂,成为全国最大规模兼并案,以 及1998年7月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个巨型企 业集团,同时,一汽、东风、长虹、海尔、春兰等大企业也广泛开展兼并联合。从理 论上讲,外部扩张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收购和合并,简称并购。 一、收购I美乔治 J 施蒂格勒著: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二联书店,1 9 9 2年版,第3页。 “李肃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0示,载管理世界1 0 9 S年第1期。 “李肃等:芙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示,载管理世界1 9 9 8年第1期。“F . M . 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econd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1980, P 122.收购,英文是acquisition,是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作为企业集 团形成和护张的重要方式,企业收购的特点是:通过控股来实现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 转让,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收购公司一旦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就可以按照 自己的经营方计、经营目标及管理模式来运营所收购的资产,并可取得对未收购资产 的支配权,收购通常包括三种形式:控股式,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 比例的股份而成为目标公司最大的股东,从而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如2000年 联想集团以3537万美元的有形资产获得中国排名第一的财经类网站赢时通公司40% 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而赢时通公司通过换股占有联想集团0.14%的股份该收 购项目成为当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次收购案例。也可以是收购方对目标公司采 取增资入股的方式,对目标公司注入新的股本,取得相对多数的股权而成为最大的股 东。目前,控股收购已成为企业界最流行的收购方式,绝大多数收购都是采取的控股 收购方式。全资购买式,是指收购方买下目标公司全部的股份或者资产,使之成为 集团公司附属的全资子公司,取得完全的控制权。比如青岛啤酒自1994年以来完成 的30多起收购案中,绝大多数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全资收购,取消其品牌,变成 青岛的全资子公司。吸收式,是指收购方将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或股份折算为集团公 司的股金而投入收购方,使之成为收购方的一个新股东。这种方式经常发生在上市公 司中,通过股权交易完成,既不影响交易双方的日常经营活动,又实现了股权的变更。 按照收购方与目标公司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收购可以分为:横向收购,即集 团公司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类似产品,或生产技术工艺相近的企业所进行的收购。比 如1998年柯达公司出资3. 75亿美元收购国内除乐凯之外的三家感光材料厂(汕头公 元、厦门福达、无锡阿尔梅),并与另外三家(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辽源胶片)建 立合作关系便是典型的横向收购,.以控制中国胶片市场。纵向收购,即集团公司对 与本公司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具有密切的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公司所进行的收购,它 又可分为向前收购和向后收购。最近,日本第二大互联网服务供货商软库(Softbank) 斥资15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规模的跨境移动电话商英国沃达丰通讯(Vodafone)旗 下的日本子公司沃达丰日本(VodafoneKK),藉此打入R本移动通讯市场,这便是纵向 收购的典型案例;混合收购,即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收购方式。比如一家钢铁集团 公司收购一家服装公司、房地产公司、摩托车公司、船舶运输公司等。核心公司在采取收购方式扩张时,有四种策略可供选择:中心式多元化策略, 即通过收购使新开拓的事业与收购公司原经营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这种策略以核心 公司为中心,在企业集团起龙头作用,不断在同业间进行矿展,收购风险小,收购成 本低,收购后的整合相对容易。前面提到的柯达在中国的感光全行业收购便属此类。 复合式多元化策略,是一种跨行业的收购策略,目的是要通过涉足不同领域,开展 多样化经营,旣分散风险,又寻找新的商机。比如2005年长虹以1.45亿元收购美菱 电器便是长虹完善白色家电产品系列的一个复合式多元化收购策略。垂直式整合策 略,是一种收购本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的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得稳定的供应 来源,或为了争取销售公司,利用它们业已建立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扩大本公司产品 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最近,全球最大化妆品生产商法国欧莱雅 (L 0-real)以6. 52亿英榜收购在全球五十个国家拥有逾二千间商店的英国天然美容 产品零售商Body Shop,希望借此全面进军零售市场,便是典型的垂直式整合策略。 水平式整合策略,即通过收购目标公司现成的生产线和现成的生产技术来扩大本公司 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行销能力略。比如现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收购我国 的电视机、啤酒、化妆品等生产厂家,其中就不乏获取品牌或利用我国企业原有的生 产能力及行销网络打入中国市场的动机。跨国式的水平收购还可以绕幵各国间许多的 贸易壁垄,能够迅速在当地形成生产、销售能力,市场准入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二、合并企业合并有两种基本形式:1、吸收合并,它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它的公司,被 吸收的公司解散的一种合并形式,即通常所说的兼并。比如1998年清华同方吸收合 并鲁颖电子公司,1999年上海大众科创股份公司吸收合并无锡大众出租汽车股份公 司都属此类合并。企业兼并按照生产技术联系角度可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 兼并。横向兼并是指同一部门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兼并;纵向兼并是指 在生产工艺或经销上有前后衔接关系的企业间的兼并;混合兼并则是指跨行业、跨部 门的企业尚的兼并。按兼并中资产处理方式的不同,企业兼并可分为承担债务式兼并、 购买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和控股式兼并。企业实施兼并时本身所需具备的条件:核心企业产品要有竞争力;生产技术 上要有相当实力;核心企业自身具有发展潜力;核心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要有 驾取能力;核心企业在财务运作和资本筹集上要有相当强的协调、调度能力。在选择兼并对象时,可以重点选择以下儿类企业:自愿提出被兼并的企业,这 样兼并和重组的阻力会减少很多;资不抵债和接近破产的企业;长期经营性亏损 或微利的企业;产品滞销,转产没有条件,也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企业兼并最为 重要的是兼并后的重组与整合,是否能够将被兼并企业顺利融入企业集团内,这是决 定兼并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关于企业兼并后的重组与整合,将在后面章节分析2、新设合并,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的 一种合并形式,又称“联合”或创设合并”。在新设合并方式下,合并各方均失去 原有法人资格,共同组织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这个新设公司无偿地接收了原来各公司 的资产,同时也承担了原来各公司的债务,它全面接管了原来各公司的权利、责任与 义务关系。比如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新设公司吸收了美国在线和时 华纳原公司的所有债权债务,组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第四节路径选择前面分析了核心企业转型为企业集团的两大方式,即通过内部扩张转型和通过外 部扩张转型,外部扩张又包括收购与合并两种方式。那么在选择转型方式时需要考虑 哪些因素呢?“i、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规模经济。企 业在选择扩张方式时必须考虑所进入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采取适宜的扩张方式。2、 扩张成本。低成本扩強是企业扩张追求的目标,在比较扩张成本时不仅要考虑一次性 投入成本,还要考虑运营成本以及各种潜在成本,比如退出成本、沉没成本等。3、 时间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市场机会和扩张机会一瞬即逝,因此, 在选择扩张方式时时间长短必须成为方式评价的重要因素。4、核心企业的能力。企 业要想通过内部扩张方式扩张,必须具备较强的资金、人才实力;而采取外部扩张方 式扩张,其本身在品牌、管理、运营、市场、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必须具有一些优 势,才能有效地整合被扩张企业,达到预期效果。5、产品(行业)生命周期。产品 (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决定扩张企业扩张方式的选择。在产品(行业) 处于导入期、成长期时,市场竞争不是十分激烈,产品(行业)还没有成熟,企业应 以新建方式扩张,以斯迅速占领市场,取得市场主动;.当产品(行业)处于成熟期和 衰退期时,新建成本和进入成本巳非常高,应以外部扩张为主,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引自刘灿:现代企业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主要内容。以较低的成本增强自身规模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