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atmsdh的网络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_第1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atmsdh的网络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_第2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atmsdh的网络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_第3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atmsdh的网络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_第4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atmsdh的网络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计算机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短短数 十年时间已经跨越了四代,在计算机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计算机进 行计算分析、信息存储、分布处理,计算机这个二十世纪晟伟大的发明已经成 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生 活和工作的质量,而网络的出现则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在通信技术 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 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熏要的作用。 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规模庞大的网络 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交换信息共享资源。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 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计算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 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两者的结合促使计算机应用朝着网络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电子邮件、远程教育和远程监控等应用都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联系 日益紧密而发展起来的。 本论文介绍的远程监控系统是基于a t m 和s d h 技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该 系统通过a t m 和s d h 通信网将分散在多处的设备连接起来,在网络的上层利用 t c p i p 技术实现远程局域网互连,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库对其进行管理和监控, 并对设备的状态参数和告警纪录等进行存储和分析。 本文从系统的硬件、软件两方面详细描述了系统的结构和设计;介绍了系 统所使用的硬件设备和性能;详细分析和计算了系统中设备和网络的参数设置 以及系统软件的参数;介绍了系统中各软件模块的算法,并以程序流程图加以 说明。本文还介绍了系统的调试过程和结果,从网络和软件两方面阐述了系统 的工作原理。 最后本论文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对系统的运行情况、社会 和经济效应进行了介绍,还提出了系统的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a t b i ;s d h :s q l ;v is u a lb a s i c ;s n m p 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o r i g i n a lt u b et on o w a d a yv l s ic o m p u t e rh a sb e e nt h ef o r t h g e n e r a t i o ni nt h ep a s tt e n so fy e a r s n o wt h ec o m p u t e rt e c h n o l o g yh a s 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 ,a n dp e o p l eu s ec o m p u t e rf o ra n a l y s i sa n dc a t c u l a t i o l l , i n f o r m a t i o ns t o r a g ea n dd is t r i b u t e dd i s p o s a l c o m p u t e r - t h e g r e a t e s t i n v e n t i o no f2 0 t hc e n t u r yh a sb e e nt h ei n d is p e n s a b l ep a r to fp e o p l e w o r k a n d1 i v i n g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c o m p u t e r i m p r o v e st h eq u a l i t yo f p e o p l e w o r k a n d1i v i n g ,t h e n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n e t w o r kc h a n g e st h e w a yo fp e o p l e w o r k a n dl i v i n g t o d a yw i t ht h eq u i c ke v o l u t i o n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n e t w o r kb e c o m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w a yf o rp e o p le t oa c q u i r e ,i s s u ea n dt r a n s f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 i tp l a y s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p 0 1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l i v i n g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o m p u t e ra n dn e t w o r km e a n st h a th u m a ns o c i e t y e n t e r st h ei n f ot i m e s t h el a r g es c a l eo fn e t w o r kc o n n e c t st h ec o m p u t e r s w i t h i nt h ep a r t so ft h ew o r l df o rs h a r i n g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i l n e t w o r kp r o v i d e st h en e c e s s a r ym e a n sf o rc o m p u t e r st od e l i v e ra n ds w i t e h t h ed a t a c o m p u t e rt e c h n 0 1 0 9 yp e n e t r a t e s i n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nt h eo t h e rs i d ei te n h a n c e s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w ot h i n g sd r i v e st h ec o m p u t e r a p p li c a t i o n st o w a r d sd i r e c t i o no fn e t w o r k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d ss u c ha s i n t e r n e t ,e m a i la n dr e m o t ee d u c a t i o nh a v eb e e nd e v e l o p i n gw i t ht h e g r a d u a lc l o s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m p u t e ra n dn e t w o r k t h er e m o t es u r v e i l l a n c ea n dc o n t r o ls y s t e mi n t r o d u c e db yt h i sp a p e r i sac o m p u t e ra p p l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b a s e do na t ma n ds d ht e c h n o l o g y t h is s y s t e mc o n n e c t st h ee q u i p m e n t sw i t h i ns e p a r a t ep l a c e st h r o u g ht h ea t m a n ds d hn e t w o r k i tu s e st c p i pt e c h n o l o g yt oi n t e r c o n n e c tt h er e m o t e l a n su p o nt h en e t w o r k i tu s e st h ec o m p u t e ra n dd a t a b a s et oc o n t r 0 1a n d m a n a g et h el a n s i ta ls os t o r e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s t a t u sp a r a m e t e ra n d a l a r mr e c o r d t h i sp a p e ri nd e t a i ld e s c r i b e st h es y s t e ms t r u c t u r ea n dd e s i g nf r o m t h eh a r d w a r es i d ea n d s o f t w a r es i d e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h a r d w a r e e q u i p m e n t si nt h es y s t e ma n dt h e i rp e r f o r m a n c e i ti nd e t a i la n a l y z e s a n dc a l c u l a t e st h ep a r a m e t e r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o ft h ee q u i p m e n t s ,n e t w o r k a b s t r a c t a n ds y s t e ms o f t w a r e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r i t h m e t i co ft h em o d u l et h a t ise x p l a i n e db yt h ec h a r t si ns y s t e ms o f t w a r e i ta ls 0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p r o c e s s o ft h es y s t e md e b u g g i n ga n d t h er e s u l ta n di1 1 u s t r a t e s t h e w o r k i n gt h e o r yo fs y s t e mf r o m t h en e t w o r ka n ds o f t w a r es i d e i nt h ee n dt h i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a n dc a l c u l a t e dt h e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u n n i n gs t a t u so ft h es y s t e ma n dt h ee f f e c t0 fs o cie t y a n d e c o n o m y i ta l s oc o m e s u pw i t h t h e s y s t e m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a t m :s d h :s q l :v i s u a lb a s i c :s n m p h i 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函啤 日期:为分埠6 月歹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南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囱。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4 ”) 作者签名:珏 导师签名砰 丑绝 吕期:及廊珲6 月厂日 日期:力伽f 年6 月歹日 第一章绪论 1 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计算机最初是作为计算工具被人们发明并使用的。它的前身是我国唐朝术 期发明的算盘。自从1 9 4 6 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的飞速发展就开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应用, 使得计算机朝着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发展的速度超乎人们想象。如今 计算机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计 算机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 1 1 1 硬件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 0 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i c ) 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 l s i ) 四个阶段的发展,从第一代体积庞大的电子管计 算机,到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经历了二十多年,而从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计 算机到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只用了十多年时间,计算机更新换代的 速度正以莫尔定律发展着。到今天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正在研发中,计算机 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1 1 2 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历史可分成三个阶段:开创阶段:1 9 5 5 年到1 9 6 5 年。稳定阶 段:1 9 6 5 年到1 9 8 5 年,发展阶段:1 9 8 5 年到现在。 1 开创阶段 在此阶段,计算机硬件向着专门用途发展,科学与商业领域需要的是完全 不同的机器硬件。商业计算机具有可变字长的特性,给编程带来难以想象的困 难。之后,软件业从计算机工业中独立出来,成为枝新秀。 2 稳定阶段 这期间,出现了i b m 等计算机大公司,是大型机硬件导向占主导地位的阶 段。此时计算机成为专业人员使用的专门设备,1 8 a 3 6 0 计算机将软件工业带入 了稳定发展阶段。 3 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软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p c 机和工作站的出现使得软件 作用和价值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从1 9 9 5 年开始,逐步进入以软件过程、面向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象和构件重用等技术为基础的软件工业化生产时代。 1 2 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磁技术的应用开始了近代的电信事业,到了六十年 代,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网络,此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形成 了现代的计算机网络。 1 2 1 局域网的发展 1 x e r o xp a r c 创建首台以太网 1 9 7 2 年p a r c 的研究员m e t c a l f e 和d a v i db o g g s 设计了一套网络,将不 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是世晃上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首次运行。 2 d e c 、i n t e l 和x e r o x 将以太网标准化 1 9 8 0 年9 月3 0 日,d e c 、i n t e l 和x e r o x 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 0 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 也称为d i x ( 取三搴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 版以太网1 0 规范。 3 1 0 b a s e t 和螭梅化布线的历史 1 9 8 6 年i e e e8 0 2 3 工作组聚在一起讨论在u t p 上实现l o m b p s 以太网的最 好方法,后来被命名为i o b a s e t 。1 9 9 0 年秋天,新8 0 2 3 i i o b a s e - t 标准正 式通过。 4 交换式和全双工制以太网的出现 1 9 9 0 年,一个完全不同的网桥- - k a l p a n ae t h e rs w i t c he p s - 7 0 0 面世, e t h e rs w i t c h 使用一种名为切入法( c u t t h r o u g h ) 的新桥接技术( 丽常规网 桥是使用存贮、转发技术) 。通过这种网络开关使延迟时间降低一个数量级。 5 快速型以太网的出现 1 9 9 3 年1 0 月,f e a ( 快速以太网联盟) 公布了它的i o o b a s e x 互操作规范, 1 9 9 5 年3 月。i e e e s 0 2 3 u 规范被它的成员和执委会所通过。于是快速以太网 的时代宣布来临。 6 干兆位以太网 1 9 9 6 年7 月,i e e e 8 0 2 。3 工作组成立了8 0 2 3 z 千兆以太网任务组,研究 和制定千兆以太网的标准。现在,8 0 2 3 z 标准已在1 9 9 8 年6 月由i e e e 标准化 委员会批准。8 0 2 3 a b 标准计划已在1 9 9 9 年通过批准。此后千兆以太网逐渐成 为城域网等i p 网的骨干。 2 第一章绪论 1 2 2 广域网的发展 1 第一发展阶段是从电话的广泛使用开始,随后出现了机电式交换和步 进式交换,为以后的程控交换奠定基础。 2 。第二个发展阶段从6 0 年代开始,数字技术随着p c m 编码技术的推出而 开始大规模应用,标志着通信网络数字时代的开始。 3 第三个发展阶段以7 0 年代的数据网络和分组交换技术为特征。这个阶 段产生了i n t e r n e t 的前身a r p a n e t ,分组交换技术开始广泛使用。 4 第四个发展阶段开始于二十世纪8 0 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 机的广泛应用,非话业务如数据、传真和可视图文的需求日益增大,用户要求 电信网直接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导致了i s d n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m 。 5 第五个发展阶段以i p 为特征,并伴以光纤的大量使用。整个网络将 演变成i p 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伴以多种接入和传输手段。 1 2 3 传输网的发展 p c m 技术发明后的2 5 年,1 9 6 2 年第一个商用p c m 系统投入运营,紧接着 t l 和e 1 标准的制定标志着p d h 体系的开始形成。随着科技的发展,p d h 的传 输媒介从最初的对称电缆发展到了同轴电缆和微波,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传输和 交换数字化的成熟,传输系统开始从模拟向数字过渡。八十年代中,为了犬规 模地利用光纤技术,克服p d h 的缺点和兼容性差的问题,a n s i 制定了s o n e t 标准,i t u 也制定了s d h 体系,为光纤网制定了统一的接口和技术标准,从此 传输网络开始了质的飞跃,从w d m 到d w d m ,从1 5 5 m 到2 5 g ,如今4 0 g 的光传 输系统已经研制成功。 1 3 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两者的相互结合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 方面数字计算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w 。 1 3 1 网络通信协议的演进 网络通信就是在两个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之间传递数据,它规定了在程 序之间传递数据的格式和含义。1 。早期的网络速度低、可靠性差,所以通信协 议不得不采用多种措施来保证传输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从而牺牲了传送效 率,降低了网络的利用率。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光纤的大量采用, 通信线路的质量和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通信协议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简化了重传、检错等功能,将这些功能留给通信终端,而加强了其他方面如网 络的流量控制、路由寻径和o o s 等;另一方面通信协议和技术相互结合产生新 的通信技术和协议。 1 3 2 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 理。 1 信息交换 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系 统通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遥感、数据采集等一系列自动控 制的工作。 2 资源共享 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自身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因 而增强了网络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利用率。 3 。分布式处理 一项复杂的任务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由网络内各计算机分别协作并行完 成有关部分,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大为增强。 1 4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还介绍了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一 一计算机网络,正以莫尔定律的速度飞速发展,不但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提升, 还表现在网络的协议、规模和管理方面的更新换代。计算机网络不但提高了工 作生产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实现自动控制的功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 4 一 箜三主! 型茎查堡翌墨彗墨堑塑 第二章 a t m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a t m 是作为一种可承载任何业务的统一平台而研发的数据交换技术,它以 信元为交换的颗粒,用信元封装任何格式的数据进行快速交换,主要用于数据 通信网络的核心层。a t m 技术的特点在于它的快速交换能力和对数据传送的服 务质量保证,这些优势使a t m 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 1 a t m 技术的原理及算法 2 1 1 基本概念 a t m 是英文“a s y n c h r o n o u st r a n s f e rm o d e ( 异步传输方式) ”的缩写。a t m 是一种传输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说它是异步的,是因为 包含来自一个特定用户的信息信元的重复出现不必具有周期性。a t m 提供服务 的方式很灵活,而且效率也高。a t m 所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连接,而不是 像在传统的时分复用中那样基于通道m 。 2 1 2a t m 的协议结构 a t m 协议的参考模型如图2 1 所示。a t m 协议模型分为四层:物理层、a t m 层、a t m 适配层( a a l a t ma d a p t i r el a y e r ) 和高层,其中a t m 适配层又分为 汇聚子层( c s c o n v e r g e n c es u b l a y e r ) 和装配子层( s a r - s e g m e n t a t i o na n d r e a s s e m b l y ) 。 高层 汇聚子层c s 装配子层s a r a t m 层 物理层 图2 1a t m 协议结构 f i g2 1s t r u c t u r eo fa t mp r o t o c 0 l 5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有的a t m 网络连接都是基于作为数据交换单位的信元,一个信元被定义 成个固定长度的信息块,a t m 信元的结构如图2 ,2 所示。 图2 2a t m 信元结构 f i g2 2s t r u c t u r eo fa t mc e l l a t m 信元共5 3 个字节,头部5 个字节,净荷部分i n f o 长度4 8 个字节,头 部包括了g f c ( 通用流量控制) 、v p i ( 虚通路标识符) 、v c l ( 虚通道标识符) 、 p t ( 载荷类型) 、c l p ( 信元丢弃优先级) 和h e c ( 头错误检查) 六部分m 。 2 1 3a t m 的流量管理 流量管理是为了实现预先规定的网络性能、避免网络拥塞、提高对网络资 源的利用率、支持不同q o s 要求的服务丽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它面对的是一系 列接入的业务和网络资源,而服务类型和服务质量是流量管理豹基础。 1 服务类型 a t m 技术共有5 种服务类型:恒定速率c b r ( c o n s t a n tb i tr a t e ) 适用传 送话音的电路仿真业务;实时可变速率r t v b r ( r e a lt i m e v a r i a b l eb i tr a t e ) 适用于传送视频业务,非实对可交速率n r t v b r ( n o n er e a lt i m e v a r i a b l eb i t r a t e ) 与帻中继支持突发业务的特性相似,适合传送f r 数据;可变位速率a b r ( a v a i l a b l eb i tr a t e ) 和非指定位速率u b r ( u n s p e c i f i e db i tr a t e ) 适用 于传送数据业务。每一种服务类型都对应不同地流量参数。 2 服务质量 为了保证这些a t m 服务类型的质量符合用户和网络约定。a t m 论坛制定了 一系列具体的参数,包括峰值信息速率p c r ( p e a kc e l lr a t e ) ,持续信元速率 s c r ( s u s t a i n e dc e l lr a t e ) ,信元延迟变化容限c d v t ( c e l ld e l a yv a r i a t i o n t o l e f a n c e ) ,最小信元速率m c r ( m i n i m u me e l lr a t e ) ,最大背靠背信元数 6 第= 章a t m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m b b ( m a x i m u mb a c kt ob a c k ) ,最大突发尺寸m b s ( m a x i m u mb u r s ts i z e ) 等, 其中p c r 、s c r 和c d v t 是三个最重要的参数。p c r 和s c r 用来描述一条p v c 的 最大速率和持续速率或是平均速率,由用户在申请业务时指定;c d v t 则反映当 用户的数据流量违反a t m 流量管理时网络的容忍度。 3 流量整形算法 在建立一个网络通道的时候,用户和网络闻需要经过信令的交换或其他方 法达成某种流量协议,以制止用户不遵守协议的行为。一些流量和拥塞控制措 施包括:网络资源管理、连接容许控制、用户网络参数控制,优先级控制和 有选择的信元丢弃、对经历了拥塞的信元进行标记以及流量整形,其中实用的 方法是流量整形。 流量整形其中一个算法是漏斗算法g c r a ( g e n e r i ec e l lr a t ea l g o r i t h m ) , 如图2 3 所示。以p c r 的漏斗为例,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信元在进入网络之前先 进入一个漏斗,漏斗的尺寸等于c d v t ( c e l ld e l a yv a r i a t i o nt o l e r a n c e ) , 信元从漏斗底部流出的速率等于p v c 的峰值信元速率p c r 。如果到达信元的速 率等于和小于峰值速率,信元就会立即从漏斗底部流出:如果大于峰值速率, 漏斗就会像一个缓冲区一样先将信元缓存起来,如果漏斗满了,到达的信元就 会被丢弃,从而到达控制流量保护网络的目的。 s c r 鼍斗尺寸= i i b b 蠢出信元遣奉= s 傩 图2 3 漏斗算法原理图 f i 9 2 3t h e o r yo fl e a ka l g o r i t h m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有持续信元速率s c r ( s u s t a i n e dc e l lr a t e ) 的漏斗来 检测一条p v c 的平均流量是否符合协议。c d v t 是p c r 漏斗的容量,可用来计算 g c r a 算法所能接受的m b b ( m a x i m u mn u m b e ro fb a c k t o b a c k ) 信元,也就是 漏斗所能容纳的,以线路速率到达髓络的不遵守协议的信元数,计算公式如 7 篓塞墨三丕塑主兰垡堡苎 ( 2 1 ) ( 2 4 ) 式所示”,: 6 = 1 g i n ec e l lr a t e ( c e l l s s e c )( 2 1 ) t = l p e a kc e l lr a t e ( c e l l s s e c ) ( 2 2 ) t = c d v t ( s e c ) ( 2 3 ) m b b = i n t e g e r ( 1 + ( 1 ( t 一6 ) ) )( 2 4 ) 其中6 表示线路速率的倒数,t 表示a t mp v c 峰值速率的倒数,t 表示c d v t 值。在公式( 2 1 ) 中l c r 为线路信元速率,公式( 2 2 ) 中的p c r 为a t mp v c 的速率。由上述公式可推导出c d v t 的计算公式。 l i n er a t e ( l r ) = 1 5 5 m b p s = 1 5 5 0 0 0 0 0 0 b p s( 2 5 ) 6 = 1 1 5 5 0 0 0 0 0 0 ( 8 x 5 3 ) = 2 7 4 l ls = o 0 0 0 0 0 2 7 4 ( s e c ) ( 2 ,6 ) p c r = p i r ( 5 3 8 ) = p i r 4 2 4( 2 7 ) 公式( 2 7 ) 中的p i r ( p e a ki n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 ) 为a t m 的峰值信息速率, 单位为b p s 。根据公式( 2 6 ) 和( 2 7 ) ,公式( 2 4 ) 可变换为: m b b = i + ( c d v t ( ( 4 2 4 p i r 一0 0 0 0 0 0 2 7 4 ) ) )( 2 8 ) 由公式( 2 8 ) 可推导出c d v t 计算公式: c d v t = ( m b b - 1 ) ( 4 2 4 p i r 一2 7 4 ) 1 0 0 0 0 0 0 ( “s )( 2 9 ) 举例,对于p i r = 5 1 2 k b p s 的p v c 来说,假设m b b = 1 6 ,则c d v t 的值为: c d v t = ( 1 6 - 1 ) ( 4 2 4 5 1 2 0 0 0 ) 一0 0 0 0 0 0 2 7 4 ) x1 0 0 0 0 0 0 = l1 0 0 0 ( us ) 计算可得,g c r a 算法可以接受的c d v t 的值为1 1 0 0 0hs 。c d v t 可以理解为 任何到达网络的信元其实际到达时间与理论到达的时间之差的容限,只要这个 时间差值不超过c d v t 值,则这个信元被认为是遵守协议的信元,网络将接受 并转发之。在实际应用中m b b 的值通常根据经验设定,无相关公式。 2 2a i m 设备接口类型 2 2 1u nl ( u s e r n e t w o r kln t e r f a c e ) u n i 为a t m 网中的用户网络接口,它是用户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 面向用户。u n i 接口定义了物理传输线路的接口标准,即用户可以通过怎样的 物理线路和接口与a t m 网相连,还定义了a t m 层标准、u n i 信令、o a m 功能和 管理功能等。 暑 第二章a i m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2 2 2n nl ( n e t w o r k - n e t w o r kin t e r f a c e ) n n i 可理解为网络节点接口或网络n 络之间的接口,一般为两个交换机之 间的接口,与u n i 一样,n n i 接口也定义了物理层、a t m 层等各层的规范,以 及信令等功能。 2 2 3b i c i ( b i s d nin t e r - c a rr i e ri r i t e r f a c e ) b - i c i 定义为两个公用a t m 网之间的接口,为分别属于两个运营者的u n i 接口提供了连接,它的定义基于n n i 接口,其特点是支持不同网络间的多种业 务传送,包括基于信元的p v c 方式业务、p v c 方式的帧中继业务、电路仿真业 务、s m d s 以及s v c 业务等。 2 2 4b - i s s i ( b r o a d b a n di n t e r s w i t c h in gs y s t e m in t e r f a c e ) b - i s s i 的定义也是基于n n i 接口,它的作用是互连同一个设备厂商的a t m 交换机。 b - i s s i 接口是设备厂商自行定义的接口,因此各厂商的设备不用该接口亘连。 2 3a t m 技术的应用 2 3 1 电路仿真 利用面向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的a t m 技术传输传统的电路业务时,需 要在电路服务终端和a t m 两络之间设置接口。接口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服务 时钟的提取、信令转换及处理等功能。电路仿真结构如图2 4 所示。 孽务羹口 图2 4 t m 电路仿真结构 f i 9 2 4a t mc i r c u i te m u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9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觚m 的c b r 业务采用h a l l 方式进行适配,h a l s d u ( a t m 适配层服务数据 单元) 以恒定速率传送到a t m 层,封装成a t m 信元再以恒定的速率发送到电路 的对端。 2 3 。2 局域网仿真 局域网仿真l a n e 指的是l a ne m u l a t i o i lo v e ra t m ,即在a t m 网上进行l a n 局域网的模拟。l a n e 技术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局域网仿真客户( l e c ) 、 服务器l e s 和广播与未知地址服务器b u s 共同模拟局域网行为,提供无连接服 务。l e c 作为局域网a t m 之间的阙关,起到封装局域网数据和发起a t m 呼叫的 作用。l e s 主要功能就是进行m a c t o a t m 的地址转换,因为e t h e r n e t 用的是 m a c 地址,a t m 用的自己的地址方案,通过l e s 地址转换可以把分布在a t m 边 缘的l a n ec l i e n t 之间连接起来。b u s 实现广播和多点通信功能。 2 4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a t m 技术的原理和应用。a t m 具有快速转发、统计时分复用和 q o s 的特点,能够保障电路的时延和通信质量。丰富的接口类型使其适应多种 通信业务,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众多网络的骨干平台,在语音、图像和数据通信 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a t m 技术的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的核心, 也会向边缘拓展。a t m 会成为更加牢固的底层支撑技术和综合业务的平台。 第三章s d h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第三章s d h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同步数字系列s d h ( s y n c h r o n o u sd i g i t a lh i e r a r c h y ) 技术是在准同步数字 系列p d h ( p l e s i o c h r o n o u sd i g i t a lh i e r a r c h y ) 技术基础上研发的广域网传输技 术,它克服了p d h 协议不兼容和设备复杂的缺点,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 同步数字传输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送的效率和速率。 3 1s d h 技术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3 。1 1 产生背景 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廉价而优良的带宽特性的光 纤通信已成为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手段。而传统的p d h 传输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 通信网发展的要求,存在问题为:没有世界性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光接口规范 和硬件复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首先提出了用一整套 分等级的准数字传递结构组成的同步光网络s o n e t ( s y n c h r o n o u s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 ,而后,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于1 9 8 8 年接受了s o n e t 概念,并 熏新命名为s d h ,使之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 术体制。 3 1 2 技术特点c t 1 统一的数字信号速率和帧结构标准 s d h 把北美、日本和欧洲、中国流行的两大准同步数字体系在s t m 一1 等级 上统一起来,第一次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世界标准。 2 同步复用 由于采用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复用映射结构,净负荷与网络同步,因而 只需要利用软件控制即可使高速信号一次分接出支路信号,节省全套背靠背复 用设备,简化数字交叉连接d x c ( d i g i t a lc r o s sc o n n e c t ) 设备。 3 有标准的光接口 将标准光接口综合进各种不同的网络单元,减少了将传输和复用分开的需 要,简化了设备硬件。同时标准的光接口信号,使光接口成为开放型的接口, 可以在光路上实现横向兼容。 华南理工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3 2s d h 技术原理 3 2 1s d h 基本概念 1 s d h 网是由一些s d h 网元n e ( n e t w o r ke l e m e n t ) 组成的,在光纤上进 行同步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交叉连的网络。它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 口( n n i ) ,从而简化了信号的互通以及信号的传输、复用、交叉连接和交换过 程”1 。 2 它有一套标准化的信息结构等级( 称为同步传送模块s t m n ) ,并具有 一种块状帧结构,允许安排丰富的开销比特( 即网络节点接口比特流中扣除净 负荷后的剩余部分) 用于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 3 ,它的基本网元有终端复用器、再生中继器、分插复用嚣和同步数字交 叉连接设备等等,其功能各异,但都有统一的标准光接口,能够在基本光缆段 上实现横向兼容性,即允许不同厂家设备在光路上互通。 3 2 2s d h 速率 s d h 具有统一规范大速率。s d h 信号以同步传送模块( s t m s y n c h r o n o u s , t r a n s p o r tm o d u l e ) 的形式传输,其最綦本的同步传送模块是s t m i ,节点接口 速率为1 5 5 5 2 0 m b i t s ,更高等级的s t m n 模块是将4 个a u g - n 复用成a u g - 4 n , 然后加上新生成的s o h 。s t m n 的速率是1 5 5 5 2 0 m b i t s 的n 倍,n 值规范为4 的整数次幂n “。i t u - tg 7 0 7 建议按范的s d h 标准速率如表3 i 所示。 表3 1s d h 速率规范 t a b l e 3 1n o r mo fs d hr a t e s d hs o n e ,r 速率等级等级( 光载波电信 标准速率 号) 5 i m b i t ss t 麓一00 c - 1 s t s - l5 1 8 4 0m b i t s 1 5 5m b i t ss t m 一1 o c 一3 s t s 一3 1 5 5 5 2 0m b i t s o c 一9 s t s - 94 6 6 5 6 0m b i t s 6 2 2m b i t ss t m 一4 o c - 1 2 s t s - 1 2 6 2 2 0 8 0m b i t s 第兰章s d h 技术原理及设备结构 ( 续上表) o c - 1 8 s t s - 1 89 3 3 1 2 0m b i t s o c 2 4 s t s 2 41 2 4 4 1 6 0m b it s o c 3 6 s t s 3 61 8 6 6 2 4 0m b i t s 2 5 g b i t s s t m 一1 6o c 4 8 s t s 4 82 4 8 8 3 2 0m b it s o c 一9 6 s t s 一9 64 9 7 6 6 4 0m b i t s 1 0 g b i t ss t m 一6 4o c 一1 9 2 s t s - 1 9 29 9 5 3 2 8 0m b i t s 4 0 g b i t s s t m - 2 5 60 c 一5 7 6 s t s 一5 7 63 9 8 1 3 1 2 0m b i t s 3 2 3s d h 帧结构 帧结构是一种按规律有序排列的重复性图案。为了便于实现支路信号的同 步复用、交叉连接、上下电路和交换,s d h 帧结构是以1 2 5 t s 的同步帧周期、 以6 4 k b i t s 蛇帧同步信道为基础。从功能上看它是一种与传统的p d h 信号的 条形帧结构完全不同的矩形块状结构,其实它仍然是以网络同步的速率逐行串 行传输的。s t m 一1 的帧是由9 行( r o w ) 、2 7 0 n 列( c o l u m n ) 的8 b i t 字节组成的 码块,故帧长为9 2 7 0 n 8 = 1 9 4 4 0 n b i t 。由于s t m 一1 等级中可容纳3 个 s t m - o 等级速率,所以在s t m n 中应容纳3 n 倍的s t m 一0 。除了s t m 一0 外,对于 任何s t m 等级,其帧周期均为1 2 5 1 1 s 。帧周期恒定是s d h 帧结构的一丈特点。 图3 1 给出了i t u - t 采纳的一种以字节作基础的s t m n 的帧结构n “。 一2 7 0 n - 芦节( 舢为9 0 列) 1 2 5 肛s , 9 n 。s m _ 0 为3 列。 2 6 1 n ( s f m - - o 为8 7 列) r s o h a up r t s 硼净载荷( 含p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