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pdf_第1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pdf_第2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pdf_第3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pdf_第4页
(数量经济学专业论文)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 摘要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 活方式等很多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城市与乡村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我国城乡之间差距一直较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经济发展迅 速,城乡之间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趋 势明显。对于泛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测度,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探索城 乡之间从分离、对立到开放、协调,再到城乡融合即一体化进程的规律,为调 整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在对中外有关城乡一体化论述的文献: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 内容、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遴选、指标数据的技术处理、城乡一体化程度的 判断标准等方面做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计量 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泛长三角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选取了五个 方面共1 6 个指标,运用第一主成分客观加权法对泛长三角6 个区域1 4 年的城 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测评,得出了泛长三角各个区域1 4 年城乡一体化发展地相 对进程。根据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推进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发挥 政府作用、构建一体化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和促进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等政策 建议。 关键词: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指标;测度;综合评价 t h ee s t i m a t e da n da s s e s s e ds t u d yo nt h eu r b a n 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0 ft h ep a n y l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a n dm r a la r e a sa r et w or e g i o n sw i t has p e c i f i cm e a n i n g sw h i c hh a v e c o m p l e t e l yd i f f e r e n tp r o p e n i e si nm a n ya s p e c t so fe c o n o m y ,s o c i e t y ,p o “t i c s ,c u l t u r e a n dl i f e s t y l e b u tt h eu f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a r ea i s o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a n da f f e c te a c h o t h e r c h i n ah a sa l w a y sb e e nal a r g e rg a p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w i t ht h e g r a d u a ld e e p e n i n go fc h i n a s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u r b a na n dr u r a le c o n o m yh a s 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 ,t h eg a p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a p p e a r sat e n d e n c yt o n a r r o v np a n -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r e g i o n se c o n o m yi sd e v e l o p e dw h i l ei t s u r b a n r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i s e v i d e n t p a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f o rt h em e a s u r e o fu r b a n - r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w i l lh e l pu st o s t u d ya n de x p l o r ef i r o mt h es e p a r a t i o n 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o p p o s i t i o nt oa no p e n ,c o o r d i n a t e d ,t o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t h a ti st h el a wo f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o r d e rt oa d j u s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t ob r e a k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u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p r o m o t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t op r o v i d ee m p i r i c a le v i d e n c e a n d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a n d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r e l a t e dt o 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u r b a n r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o fs c i e n t i l i cc o n t e n ta n dt h em a i n c o n t e n t so ft h es e l e c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o fu r b a n 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t e c h n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c r i t e r i a f 0 r d e t e r m i n i n g t h e d e g r e eo fu r b a n 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e t c h a v e d o n eac o n l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a n de c o n o m e t r i c st h e o r va n dr e i a t e d d i s c i p l i n e s ,s u c ha st h ep a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 sw i t h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e l e c t e dat o t a lo f16i n d i c a t o r si nf i v ea r e a s ,u s i n gt h ef i r s t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o fo b je c t i v ew e i g h t i n gm e t h o d6p a i r so ft h ep a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 r e g i o ni n14y e a r s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o b t a i n e d i nv a r i o u sr e g i o n so ft h ep a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f :d r l4y e a r st ot h er e l a t i v e p r o c e s so f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b a s e d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r e s u i t s ,t h i sp a p e rp r e s e n t st h ep a n - y a n g t z er i v e rd e l t at op r o m o t e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f 0 c u st o p l a yt h e r o l eo f g o v e r n m e n t ,b u i l di n t e g r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t oe n h a n c e r e g i o n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e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a n df u r a la r e a sw i t h i nt h e r e g i o ns u c ha sp o l i c y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t h e p a n - y a n g t z e - d e l t a ;u r b a n - 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o r ;a s s e s s m e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 表格清单 表3 1 城乡一体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l6 表4 1 安徽城乡一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1 8 表4 2 上海城乡一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一l9 表4 3 江苏城乡一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2 0 表4 - 4 浙江城乡一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2 1 表4 5 江西城乡一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2 2 表4 6 福建城乡体化标准化后的指标统计数据。2 3 表4 7 公因子方差2 5 表4 8 城乡一体化的指标权重2 5 表4 9 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标值f ( ) 2 6 插图清单 图1 1 技术路线6 图4 1 城乡一体化测度综合指标值f 2 7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佥壁:e 些盔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姗虢尚乎布期一噼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壁工业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金壁工些叁堂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南冰岳 i 签字日期:2 纠。叩 o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五匆鼍 签字日期:加f 0 年弓d 电话: 邮编: 致谢 在硕士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立平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 框架的构建、论文的修改到最终定稿,都得到了王老师的悉心指导。王老师渊博 的学识、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研究生三年收益匪浅。 同时,我要感谢万能来教授、张本照教授、李静老师和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 济学院的其他各位老师,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对我的培养教育和对我论文的写作提 出的中肯意见。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麻晓芳、胡志华、王健、肖翔、陈琛、 余晓钰等,每当我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向他们请教时,总能得到热情的解答和无私 的帮助。 另外,我要向含辛茹苦养育我的父母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你们对我的养育 之恩我一辈子都无法报答。还有我的丈夫和女儿,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 的默默支持。 最后,向百忙之中评审本文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拙文献 给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并献上我对你们无限的感激与敬意!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 1 研究背景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它也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城乡一 体化不是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而是要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体,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区域内,城市和乡村的生产 要素要进行合理地优化组合,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能够得到有效地 配置,城乡彼此互为环境,人们享有更充分的便利和自由。城乡一体化的这一 思想是从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长期以来,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出现先进 文明的城市与落后闭塞的农村并存的现象,城乡经济社会各自有着自己的运行 系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起初是针对那个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搞工业,而在农 村搞农业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并且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这样严峻现实而提出来的。 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 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1 1 2 研究意义 泛长三角经济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势头最好、实力最强、前景最优 的区域。它是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五省一市,加快建设泛 长三角区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 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而紧要的战略意志。但是泛长三角经 济社会落差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 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 0 2 0 年,农村改革发展要实现“农村经济 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基本目标任务。 所以对泛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和科学的判断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的前提。因此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度泛长三角1 9 9 5 年至2 0 0 8 年期间城乡 一体化进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2 1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上个世纪,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就已经产生了。从渊源上来看,它有两 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那些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例如城 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等的思想。另一个是来源于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英国 城市学家霍华德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田园城市”设想,他主张“用城 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这样一个城乡结合体就是田 园城市,它兼具了城市和农村各自的优点,摒弃了二者的缺点。 亨利赖特( h e r r yw r i g h t ) 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 和城市发展环境,使得他非常怀念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的工业化以前的的状态, 而对现代城市环境相当的不满,在1 9 3 2 年,广亩城设想的提出,将城市分散发 展思想发挥到了一个顶峰。1 9 3 2 年,他在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 来城市应是无所不在而以又无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 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城市来看待。”在他出版的宽 阔的田地一书中,“广亩城”的设想也被正式提出,他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 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完全没有必要将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而 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才是最为必要解决的问题,要发展一种新的模式,那是 一种完全低密度的生活和分散的居住、就业相结合的广亩城模式。 著名的美国城市地理学家刘易斯芒福德( l e w i sm u m f o r d ) 在1 9 4 6 年为 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再版写序时,他对英国的城市学家霍华德城乡一体化 的思想给予了很大的肯定,称“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 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 景中,已经革命性的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2 0 世纪6 0 年代,刘 易斯又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 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与乡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 重要。n 1 他主张将现代城市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把农 业部门的资源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中,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 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还着重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问 题,对于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城乡、工农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9 5 0 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迅 速扩张,在城市边缘地区涌现了规模庞大的城乡交接地带,这些区域是既非城 市,也非农村的一种空间形态,但它又同时表现出城乡两方面的特点,所以, 学者们称其为“灰色区域 或“被扩展的都市区”。1 9 8 5 年,地理学家麦基 ( t g m c g e e ) 通过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后,针对这种新型空间结 构提出了一个定义,叫做d e s a k o t a ( 在印尼语中,d e s a 是村庄,k o t a 是城市) , “d e s a k o t a ”即意为城乡一体化。以麦吉为首的那些西方学者以实证研究为基 础,他们一改以往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化模式,而是提出了以区域为基础的城 市化模式,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条制定城市化战略新的思路。h 由 于西方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侧重于它的概念和框架,他们主要是从宏 观角度来论述其特征,但是对其地区结构,即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论述 2 不足,在研究过程中也只是侧重于城市的研究,而对乡村的变化缺乏深刻的剖 析,对未来城市与乡村的理想关系更是未作涉及。 在处理城乡发展关系的实践方面,2 0 世纪7 0 年代,日本在“第四次全国综 合开发计划”中提出了建设一体化的生活地区,这个生活区是把各种城市机能 与乡村的恬静有机协调起来的作为目标。计划还鼓励城乡要加大交通、信息、 通信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乡之间要开展交流,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 境,建立一个相辅相承的城乡机制,努力把城乡空间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计划特别强调了点( 城镇) 、线( 基础设施) 和面( 农村地域) 的网络化发展, 较好地处理了本国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从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大多数的发 展中国家就开始注意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开始对城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地探 索,他们开始摒弃那种先集中在城市发展工业,然后再回到农村支持农业发展 的方式,开始注重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斯 卡利特爱泼斯坦( t s c a r l e t te p s t e i n ) 与戴维杰泽夫( d a v i dj e z e p h ) 认 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沿袭,这些国家采取了“城 市偏向”( u r b a nb i a s ) 的政策,从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发展,结果使得城市基 础设施日益趋于紧张,而城市贫困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提出一个三 维城乡合作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域、乡村增长中心、城市中心,解 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只有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 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国家,他们也有过城乡差别的历史,但是这些国家 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些国家 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大都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 保险、科技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来保护农业,尤其是对农业、农民进行 高额补贴的政策。政府所采取对农业高水平的支持和保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 发展,也消除了城乡之间差别。 1 2 2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人们经常用经济一体化,区域 一体化,很少有人提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思想首先是由那些实际工作 者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提出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 之间隔离发展,使得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人们才逐渐受到重视起城乡 一体化思想。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 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多个方面,人 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会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是学者们普 遍认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从提出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8 0 年代中后期,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 探索阶段。从1 9 8 3 年起,在我国苏南地区,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之 间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 式之间差距也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苏南地区率先提出了城 乡一体化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8 0 年代末期到9 0 年代初期,这是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 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于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上海、北京、江苏等经济发展较 超前的区域,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进行全面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 展战略。 第三个阶段是9 0 年代中期至今,这是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与理论框架开始 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它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在概念、战略、目标、特征、动力机制与 实现条件、阻碍因素和具体措施等方面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已经相当的丰富,学者们就城乡一 体化在概念、内容、动力机制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 是关于测度区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方面的相关研究却相当匾乏,缺乏一个 统一的而明确的标准或者说衡量手段来测度某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 我们见诸报道的第一个建立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地区是浙江嘉兴, 时间为2 0 0 4 年9 月17 日。他们以现代化实现程度、区域差异程度以及城乡差 异程度作为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主要考核内容,把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作为一 级指标,把城乡现代化实现程度和城乡一体化差异程度作为二级指标,然后又 把二级指标根据测度的需要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三级指标,以此来衡量一个地 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得出结论是嘉兴正处在城 乡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它即将进入扩展阶段。 从对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定量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尝试性阶 段。杨荣南在19 9 7 年提出了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 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五个方面来测度的城乡一体化水 平,其中具体指标有3 5 个;顾益康、许勇军在2 0 0 4 年确定了把城乡一体化发 展度、协调度和差异度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用来评估和反映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其中包括4 2 个具体指标。但是以上学者仅仅只是从理 论层面上明确了测度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未能从实践层面上加以论证。 在2 0 0 0 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一文中,李同 升等提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判别指标,具体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工 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乡村社会经济和产业构成、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等。 在2 0 0 2 年,徐颂,黄伟雄则选取了反映城乡一体化的4 个方面的重要指标,他 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差异用定量的 方法进行研究。2 0 0 5 年,徐明华、白小虎二位根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转型 基本规律,他们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城乡 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具体指标有人均g d p 、城市人均可支配 4 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比重、城市化率等。在 “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一文中,白永秀、 岳利萍也在2 0 0 5 年采用人均g d p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三产业产 值占g d p 的比重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4 项指标。 国内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量化研究不断丰富,如任平等( 2 0 0 6 ) 以成都市 为研究的实证对象,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方面来评价了要素在城乡之间 相互流动的情况,其中空间联系又分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等3 个 子系统,功能联系可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联系、环境条件等3 个子系统,总共 选取了2 2 个指标,采用以层次分析法( a h p ) 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 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 罗雅丽、张常新( 2 0 0 7 ) 从客观评价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提出 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城乡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两个二级目 标和城乡人均g d p 、三次产业结构等1 7 个分指标为依据,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划 分为传统二元结构、城乡互动起步、初步一体化、中度一体化、高度一体化5 个阶段,并对1 9 8 0 2 0 0 4 年大西安城乡一体化水平演进和2 0 0 4 年发展状况进行了 实证研究。梅付春( 2 0 0 7 ) 通过选取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城乡一体化差异 度、城乡一体化协调度三个方面共15 个指标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 了实证分析。朱颖( 2 0 0 8 ) 通过参考各种统计资料,在城乡社会发展融合程度、 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程度等方面,共设置一级指标3 个, 二级指标1 6 个,构成了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建立指标权重的确 定和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估提供了参考。 完世伟( 2 0 0 8 ) 主要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类似于多元统计分析 中因子分析确定主因子的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空间、人口、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选取了2 0 个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 乡一体化评价各指标及准则层赋权,以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值对河南省2 0 0 6 年区 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常春芝( 2 0 0 9 ) 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 标体系划分为社会、经济、空间、人口和生态环境5 个子系统,并确定了2 0 个评 价指标,采用加权线性和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 个城市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综合指 数评价。 尽管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研究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但关于测量区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相关研究仍旧缺乏一个统一 的而明确的标准。 1 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卜l 所示: 研 究 背 景 和 音 义 ,吲理论基础h 指标体系的设置吲实证研究吲政第建议 研 究 田 l : 路 内 容 及 创 新 城 乡 体 化 的 科 学 内 涵 城 乡 体 化 的 主 要 内 容 指 标 体 系 设 计 田 j l : 路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原 则 指 标 体 系 的 确 定 图1 1 技术路线 数 据 处 理 与 测 度 方 法 实 证 评 价 与 结 果 分 析 政 府 作 用 和 制 度 的 建 豆 城 乡 体 化 的 主 要 任 务 区 域 口 作 城 乡 协 调 发 展 1 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 展述评,以及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并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 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本章在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的概念,城乡之 间的关系和多维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之后,分析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提出 了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简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章是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设置。本章介绍了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构建 原则,利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确定了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 第四章是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证评价。本章将利用第三章所讨论指标体系, 对六省一市从1 9 9 5 年到2 0 0 8 年1 4 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在评 价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进行赋权,通过 综合评价模型综合指标得分,并对得分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政策建议。本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加速区域城乡协调 发展,提高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必须要加强区域合作,加速城乡 协调发展,落实城乡一体化任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组建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制度。 1 5 可能创新和不足 1 可能创新 ( 1 ) 本论文分析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建立模型,提出 用综合评价得分的方法来量化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 s p s s 软件对五省一市城乡一体化指数进行了测度。 6 隧一lil上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_ 一 _ ( 2 )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最新的1 4 年数据和资料,强调了用历 史的、动态的观点来评价城乡一体化进程,反映城乡一体化最新的发展状况和 趋势,弥补了静态评价的不足。 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1 ) 本文仅仅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没有用其他确定权重 的方法来作相互验证,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以后其他同学可以进一 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 2 ) 由于各省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指标体系的选取受到了限制,部分省 份的部分年份数据的缺失,对一些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这 些都影响了研究的结果。 7 第二章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在1 9 世纪中期,城乡一体化思想就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 流,而我国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与乡村隔离发展,由此 产生了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也逐渐受到了重视。本章在分析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并 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了简要阐述。 城市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城市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 类的活动,西班牙工程师a s e r d a 在1 8 6 7 年,提出了“城市化”一词,城市化 是指那些比较抽象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等向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思想和经济物质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文化、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文化过程。城市和乡村是具 有两个对立性质的区域,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把这两个 区域看作是落后地区和中心地区的演变过程,它是符合一定历史演变规律的过 程。由于危害人类发展的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等灾害现象的不断出现,从2 0 世纪7 0 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开始在全世界达成共识,它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基本指导思想。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城 市和乡村是适合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丰富内容的综合体,城市与乡村之间 的内涵,可以从历史、生态、经济、军事和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描述,学术界 也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下过定义。国际统计学会在1 9 8 7 年从统计学角度,用 人口集中程度作为标识,定义为“居民人口超过2 0 0 0 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市地 区,其余广大地区为农村。城市经济学家k j 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 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一一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一一相互 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城乡之间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社会经济联系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 种关系,它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方面,城乡之间具有既相互对立又 相互统一的二重性。从客观上来讲,城乡之间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是相互 关联的,城乡之间通过包括人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形成了密切的关联。这种 关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功能上的关联,城乡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 的承担了不同的角色,两者角色都不可或缺,相互补充。另一种称之为空间联 系,这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和网络构成方面的互联。 城乡一体化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空间地理景观等各个 方面,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从城乡关系的 角度来看,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旨在打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 在的壁垒,逐渐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将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逐渐融为一 8 体,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经济学家们认为城乡一体化主要是改变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之间 分割的弊端,统一规划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协作和交流,以便逐步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生态、环境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与 耦合作用,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循环有序,从而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健康发 展,协调发展,他们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考虑。 2 1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各个方面协调发 展的过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不仅伴随着为城乡地域界 限的模糊化,社会经济的协同化、一体化,还表现为城乡各地域内生产要素的 充分流动,优化组合,也就是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过程。城乡一体化至少应包 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是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 的动态过程。它涉及到生态过程和空间过程这样两个广泛的范围,是一种自然 一社会一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完善的社会组织。由于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作用地 不断发挥,城乡一体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第二,城乡一体化要求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要素不断进行优化组合,必须 将城乡看作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城乡一体化体现着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农业是国民经 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对于工业来讲,农业毋庸置疑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工 业对于农业来讲也存在产业关联,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需要反哺农 业。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第四,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相 互关联的关系。二者在功能上面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如在产业分工上,二者 表现非常明显,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实现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 同一化,不是城市代替乡村,也不是乡村代替城市的问题。城乡一体化要求在 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各自的优势,这样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 村,他们在客观存在的差距中彼此补充、彼此融合。 第五,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城市和农村通盘考虑,打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 就是农村的概念,城市与农村在地域上的界限要逐渐弱化,要合理安排劳动力、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是城市和农村各自发挥自己的生产优势,实现生产效 率的最大化。 第六,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为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的利益均 9 沾和全面发展,旨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 环节的利益差距,也即进一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得各产业劳动者都 能获得相对公平的利益,这也是实现城乡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以上六个方面,我们可以概括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如下:城市与农村均有 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合理利用城乡优势,能够促进自然资 源、劳动力以及科技水平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能够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大范围融合城乡之间的生 活水平的差异,生活方式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以及思想意识之间的 差距。只有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促进城市,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才 能最终全面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2 2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发展过程,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体来讲, 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城乡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人 口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以及生态一体化。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 相成的。 1 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 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分工和协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实现城市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城 市和农村的长期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城乡经济始终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协同发展。政府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 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的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政策,使得我国农村的生 产力主要用于扶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农业工业的剪刀差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享受到了远多于农村的利益,城乡差距逐步拉大。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首先要从政策上给予农村相当程度的倾斜,我国发展到现阶段,工业有能力反 哺农业,城市也有能力反哺农村,因此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 策,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在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方面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城乡 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另外要重视城市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城乡 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在居住、教育、文化、卫 生、就业等方面的待遇要尽可能平等,城乡的社会事业应该协调发展,城乡差 l o 别逐步缩小,城乡共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和趋向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在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待遇不统一,城 乡居民地位不平等,政策取向不一致这些情况下,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无稽 之谈。在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目标下,进 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关键。政府必须抓社会 事业发展,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彻底改变社会事业在农 村相对落后的面貌,全面提高城乡社会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 可喜局面。 3 城乡人口一体化 人口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人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显得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的“农民工 一词,提醒着我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频繁而快速的流动, 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速度不断提升。同时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也 在向外围扩散,这体现了城乡人口的进一步融合。这一过程一方面有利于人口 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人口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分配。另 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入,也给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带来了拥挤和环境 压力,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应做好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的引导 工作,加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综合管理,同时考虑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其社 会保障问题等各方面,促进城乡人口的进一步融合与良性发展。 4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城市和乡村。而城乡 一体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转型 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到城乡空间格局的布置与调整。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城乡 空间结构就是指拓扑结构。而城乡一体化的形成,就需要拓扑结构中的点线合 理配置。而如何促进点线结合,这就需要研究城市中的交通运输与信息运输的 空间布置了。只有将城乡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交通运输通畅,信息运输快速, 城乡才能和谐发展,互惠互利,从而解决一直以来的“三农”问题。而如何判 断城乡是否做到空间一体化,需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 ) 合理利用城市集群 效应,建立城市群;( 2 ) 完善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和信息运输,从而使城乡紧 密协作;( 3 ) 合理布局城乡的空间格局,使城乡的空间格局对比最大程度上呈 现出均质化。 5 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内涵是全面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将其放入一个 架构中,从根本上治理并改变其生态现状,力求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调整经济 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与此同时,城乡一 体化是目标,而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原则,两者相辅相成,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 系是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 中,只有摒弃旧的经济和生态敌对的观念,摒弃旧的城乡对立的格局,才能改 善城乡环境,促进城乡达成共识,从而达到城乡生态一体化。而做到这些,需 要我们的共同协作,共同奋斗。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就是对于社会、经济、生态以及人口的和谐的融合, 同时也是完善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和理想目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经济高度发展,城乡之间的紧密协作日益增强,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的趋势。我们只有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开放,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