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城市依赖自然而发展,自然又影响着城市风貌的形成。但是随着快速的城市 化进程,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风貌也趋于平淡。本文 以城市风貌的塑造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 型。 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首先以城市建设中“风貌缺失”和“自然缺失 的现象 为课题背景,提出了“风景造型”的概念。其次,以历史为线索,阐述了人类解 决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归纳出风景造型的研究理论基础。然后提 出了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特点与分类;并探讨了风景造型的风貌规划的目 的和原则、规划过程。其中,风景造型的风貌规划过程是核心内容,本课题将其 分为“风景造型的确定风景造型的风貌评价确定风景造型的风貌目标一 一制定风景造型的风貌形成策略”四个步骤。 实践分析方面,本文以青岛市黄岛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通过对黄岛区风景 造型的研究与规划,验证理论研究的应用性,并总结了经验与不足。这为今后我 国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风貌、自然要素、风景造型、规划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d e p e n d su p o ni t sg e o g r a p h i ca n dc u l t u r a ln a t u r e ,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h o w e v e r , m o r ea n dm o r e n a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i nt h ec i t ye n c o u n t e rt ot h eb r e a k a g ei nd i f f e r e n te x t e n t sa l o n gw i t h t h e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f e a t u r eo ft h ec i t yb e c o m e sl a c ki n o r i g i n a l i t ya n dn a t u r a ls c e n e r i e s i nt h ev i e wo fc r e a t i n gt h e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 t h i sc u r r e n tt h e s i s p r o v i d e d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s c e n e r ys h a p ei n t h e c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 ,f r o m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s p e c t s 嬲w e l la st h ep r a c t i c a la s p e c t s i nt h ea s p e c to f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i e s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m i s s i n g o fn a t u r e ,o rm i s s i n go f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i nt h eu r b a nd e s i g nw a st a k e na st h e i s s u eb a c k g r o u n d s t h e r e b y , t h ec o n c e p to f s c e n e r ys h a p e ”w a sp u tf o r w a r d t h e n , t h ep r e s e n t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r o 、e i d e dar e v i e wo ft h eh i s t o r ya sc l u e s ,a n de l u c i d a t e ds o m e s i g n i f i c a n tt h e o r i e sa n dp i o n e e ra t t e m p t st h a th o wm a n k i n dt o s o l v e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c i t ya n dn a t u r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s c e n e r ys h a p ew a s e x p l a i n e d s o m ei m p o r t a n tq u e s t i o n s ,s u c h 觞p u r p o s e s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p r o c e s so f p r o c e s so fp l a n n i n gi nt h e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p l a no fs c e n e r ys h a p e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d e t a i l s a m o n gt h e s ed i s c u s s i o n s ,t h ep r o c e s so fp l a n n i n gw a st h ec o r ec o n t e n t w h i c h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s t e p s :c o g n i z i n gt h en a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o fs c e n e r ys h a p e , e v a l u a t i n gt h es c e n e r ys h a p e ,f i x i n go nt h eg o a lo ft h es c e n e r ys h a p e ,f r a m i n g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o fs c e n e r ys h a p ei nt h et e r mo f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i nt h ea s p e c to f p r a c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p l a no fh u a n g d a od i s t r i c t i nq i n g d a ow a st a k e na st h ee x a m p l e b ym e a n s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p l a n n i n gp r o c e s s ,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 e rt h e o r i e sw a sp r o v e d a n ds o m e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 s u m m a r i z e dl a s t l y , w h i c hc o u l dp r o v i d eh e l p f u le x p e r i e n c ef o r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p l a ni nt h ef u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c i t y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n a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c e n e r ys h a p e ,p l a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丞叠盘堂一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靳 签字日期:p7 年6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丞叠盘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基鲞盘茔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呀,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疑l 羽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阳9 r 7 年6 月 7 日 签字日期:玉川年多月日 理论篇 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任何不好的意义上的“荒野 ,也不是“堕落”的, 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她是一个显现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理论篇就是从城市规划理论角度,发现自然的“美丽完整与稳定 ,充分发 挥自然要素在城市风貌形成中的作用。首先,通过背景分析提出风景造型的概念。 其次,通过历史分析归纳出风景造型的研究理论基础。最后,重点提出城市风貌 规划中风景造型的特点、分类及其规划目的、原则和过程。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1 1 课题选择背景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1 1 1 自然与文化的缺失对城市风貌的关注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承载了文化。自然和文化分别体现 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城市作为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之居,必然要 满足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各种需求。在社会之初,当没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和改变 自然时,人类从自然之中寻觅食物和遮蔽处,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对自然是谦 逊的,并用文化( 包括城市建设) 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歌颂。当在一定程度上征 服和支配自然时,人类就表现出贪婪和骄傲的一面,不停地向自然索取,以求得 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人类也表现出了超乎异常的破坏力,连同自己的历史足 迹也要从地球上抹去,“让这些古董消失为现代化和国际化腾地”。自大的人类就 像要挣开地球引力一样挣开自然和民族文化,人类的居所表现得也是这种迷失自 然和文化的单薄和苍白。 人类对自然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2 0 世纪既是人类 从未经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人类对 自然以及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1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才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并开始 关注城市风貌。这个时期,以欧洲国家对历史古城的风貌修复为代表;例如波兰 的华沙古城重建、德国的波恩的修缮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的复原等。如今,很多 国家已经颁布了城市风貌的管治条例,例如日本设有“历史风貌审议会”,二战 后出现了古都历史风貌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明日香村历史风土保存及生活 环境改善特别措施法等等。 我国疆土辽阔、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历史环境观和鲜 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城市风貌。但是对城市风貌的保护意识产生得 非常之晚。近代百年的历史风云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破旧立新”,对传统城市 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相当程度上的摧残和破坏。随之,改革开放之后盲目 地崇洋媚外,使中国城市风貌的研究更是雪上加霜。城市建设造成了“千城一面 的窘局。这一方面体现为城市旧区中传统风貌在缺乏理性的建设热潮中被摧毁, 另方面又在城市新建区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控制而导致建筑风格的趋同。 1 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 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 9 9 9 5 2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和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迷惘。直到 2 0 世纪末,人们终于意识到:我国城市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自然的破坏 导致了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文化的缺失导致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浮躁的心渐渐 沉静下来,城市风貌研究成果屡建案端。很多城市也对城市风貌提出了具体实施 措施。青岛市政府于1 9 9 8 年率先颁发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法,2 0 0 6 年6 月烟台市颁布了烟台市市区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暂行规定。但是与经济发 展的高速度相比,城市风貌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城市风貌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也 远远不够。 “城市风貌”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早在1 9 9 6 年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与景观”的定 义:城市风貌与景观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 间的意向性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1 9 9 7 年彭远翔先生在山地风貌及其保 护规划,对城市风貌解释:“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格和面貌,是自然因素和人类 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风貌代表着城市的个性 。随后,张继刚的 - - 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中,对城市风貌做了如下定义:“城市风貌,简单地讲就 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日本池泽宽著的城市 风貌设计1 一书提到:“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 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 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 发达。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 综上所述,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体现出来的城 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传统、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城市的特定地 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是城市风貌的决定性条件。城市风貌中的“风是对城市 社会人文取向的概括,是城市文脉、历史传统、风土习俗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貌” 则是城市自然和人工环境特征的综合体现,是“风”的载体;两者有机结合形成 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城市物质空间。对城市风貌的研究旨在挖掘和培育城市之风 格,弘扬城市之文化,振兴城市之精神。 1 1 2 自然要素对城市风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城市的发生与发展从未脱离对自然的依赖;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又是城市风貌 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中的山林、湖泊、河流构成城市空间的框架,地貌决定 城市道路网的形态,主导风向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布局,气候又影响着城市建筑形 式,自然景色是构成城市美的天然要素,自然条件更是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 1 【日】池泽宽著,郝慎钧译城市风貌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8 9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性格。这些自然要素对于城市,如同人所继承的基因一样。它不仅是城市的物质 基础,维系着城市生态系统正常的运转,而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中也占有一席之 地。可见,城市的自然要素对风貌形成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影响城市 的空间格局,如路网形式、功能布局、高度分区等;二是影响人工建筑环境的风 格,如建筑色彩、建筑风格、外部空间尺度等;三是影响城市的人文环境t 如城 市历史、语言文化、市民精神等。 浩瀚的海洋造就了岛城青岛,秀 美的江南水乡刻画了水城苏州, 雄伟的山脉塑造了山城重庆,蜿 蜒的长江孕育了江城武汉:还有 泉城济南、春城昆明、日光城拉 萨、冰城哈尔滨等,这些都是以 城市中某些特殊的自然要素为主 导而形成的特色风貌。 圈1 。武鼍嚣需岸:篙山和蛇山 但是,如今我们却忽然发现:伴随着城市的蔓延,自然要素渐渐被蚕食:树 林被砍伐,山丘被削平,河川被填埋,野生动物隐匿,甚至空气也变得浑浊。这 些都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自然要素。根据城市风貌研究特点,本文中对自然要素的 界定是:位于城市建设范围内,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对城市视觉审美影响较大 的自然实体,主要有山丘、近海、湖泊、河流、湿地、耕地、植被等。 1 1 3 融合与共生的目标一风景造型的提出 为了保护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塑造特色的城市自然风貌,使城市与自然融合- 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本文在城市风貌规划中提出了“风景造型”概念。 首先,“风景词,是风光景色和景致的统称: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由山 水、生物、人工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蒙所形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 赏的景象。由此可以得出“风景造型”与“城市景观”的区别:前者以自然环 境特征为主而后者以人工环境特征为主。其次,“造型”一词有两种解释:一 个是动词“塑造立体空间构型一个是名词“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本文中取 后者之意,但无论动词还是名次,它都包含着人类劳动参与的过程。这是“风景 造型”区别于“自然要素”的特征:自然要素是天然形成的,在城市产生之前就 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风景造型是通过人类劳动加以改造形成的。 因此,“风景造型”特指城市建设范围内人们以自然要素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具有 一定功能和审美价值的风景形象,是城市风貌的载体。图卜2 表示了自然要素、 - 十目勘g 目协台园林设“# 会犏著,h a 同林计瓷# # 风规划十目4 筑i m m 版# t 2 。0 6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风景造型和城市风貌三者之间的关系图。 网j 些网些陌赢 下_ r 一 ( 原- - 型) 一 ( 载体) t _ t 一 ( 保护与开发) 图1 2 自然要素、风景造型与城市风貌三者之间的关系图 1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 ) 从理论层面上,提出“风景造型”的概念;并深入研究城市风貌规划 中风景造型的内涵、特点和分类。 ( 2 ) 从技术层面上,探讨城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的规划过程;增强城市 风貌规划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 3 ) 从人文层面上,关注风景造型的文化内涵;突破单纯物质空间景观规 划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思维模式。 1 2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 ) 理论意义: 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对城市规划理论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风景造型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并探讨了风景造型风貌规划的原则、目的与过 程;并将规划过程划分解为;范围确定、风貌评价、确定目标和形成策略四个阶 段。这对补充和完善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极具价值和意义。 ( 2 ) 实践意义: 本论文属于应用型。课题探讨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风貌形成问题,并结合具体 项目,深入研究城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的规划操作方法。这对其它城市的规划 实践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1 3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为理论篇,包括前三个章节( 第一、二、三章) ,主要是城市风貌 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的理论探讨。本部分以课题研究背景为前提,分析了课题 中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然后通过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历史分析,考察了人类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手法及理论,归纳了城市风景造 型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中,深入地解析了城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的特点及 分类:并提出了风景造型风貌规划的原则、目的和过程( 风景造型的确定风 景造型的风貌评价确定风景造型的风貌目标制定风景造型的风貌形成 策略) 。 第二部分为实践篇,包括第四、五章。这部分以笔者参与的一个具体项目为 例,探讨城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的的分析及其规划过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与 不足。 1 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 ) 综合分析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背景因素分析与历史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展开的,资料来 源除关于城市规划的论述之外,还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等相关理论的广泛地 调研与搜集整理。通过综合分析,探讨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的相关问题。 ( 2 ) 比较研究法 纵向研究城市发展历史中,自然如何影响城市风貌以及城市规划实践与理论 中对自然要素的不同处理方法。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城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 的理论研究基础。 ( 3 ) 推演归纳法 课题根据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步骤,结合风貌规划的特殊性,推演归纳了城 市风貌规划中风景造型的规划工作程序。 ( 4 ) 实例分析法 研究代表性的实践工作青岛市黄岛区城市风貌规划。通过对项目中风景 造型的规划过程分析以及成功经验与不足遗憾的探讨,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 作性和参考性。 除以上四种主要研究方法外,本研究还适当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访谈法、图 表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求对课题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论证。 6 第一章课题研究综述 1 5 课题研究的框架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o 。一一。- i :理论探索: i 图卜3 课题研究的框架 7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自城镇产生以来,人类并未因城镇的发展而减少对自然的怀念和依恋。这种 情愫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也包括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处理方法。本章以历 史为线索,以人类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经验为考察对象,探讨风景 造型的研究理论基础。 在城市发展史上,我们不得忽视一个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工 业革命。正是这场空前绝后的人类生产力的革命,使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到城 市的规模,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人类在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上也 发生了根本转变。在之前,人类对自然的向往是本能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体现 为相互融合。在之后,人类的自尊心无限膨胀,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张,无论城市 外部还是内部的自然环境都遭到了掠夺性破坏。城市中自然气息的逐渐淹灭,地 域特色渐渐消褪,留下的仅是人类及其制造的苍白。当一系列环境和生存问题接 踵而来,人类开始反思着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界引发了自然主义的探 讨。本章正是以工业革命为历史分界线进行论述。 2 1 融合一古代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城市的兴起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政治行为,所产生的城市主要是都城和 军事防御城镇;另一种是依赖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发形成的城市,所产生的城市主 要是区域经济中心。无论哪种古代城市,它们与自然环境是融合的,与其依附的 广大农村是和谐的,城市中的自然要素是原生态的。这种融合的关系存在一定的 必然性:第一,人类的生产力的低下,还不能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自然;第二, 人类刚刚从自然中走出来,科技不发达,对自然是敬畏和谦卑的;最后,城市功 能还未完善,对周边的农村有较强的依赖性。 、 2 1 1 中国古代城市的自然风韵 我们的祖先建设了无数的城市、村镇和建筑,它们无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特色。古人们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考虑着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和改造 自然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并将这种自然观实现在城市建设 中。他们很早就注意城镇与自然的结合与协调,营建了具有自然风韵的东方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的自然风韵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论、中国风水术、山水意境和园林 艺术四个方面。 第一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菸生 ( 1 ) 古代建筑哲学思想基础天人台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系辞提出“仰则观象了天,俯则观法 于地”,这就是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天人台 一论。战国至西汉时,已形成了明确的“天人合一”、“顺天因时”的天人观。管 予中,城市建设要“因天材就地利”要因地制宜的确立城市空问形态,体 现了朴素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观。 在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 统文化。老子中“人法地,地注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 然本性,“顺其自然”就可以到达极乐世界:儒家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融为一 体,正如7 l 子所言“生生之谓易”,j 4 达天道和人道的结合,即“天人台一”。虽 然两种哲学思想在治国之道上存在差异,在自然观上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都体 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崇尚自然和浪漫的审美观。 可见,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它不仅是中国传 统儒家学说、道家学 说、佛教教义的重要 理念,也是中国传统 美学、建筑学、园林 学、书画艺术的重要 原则之一。“天人舍 图2 1 湘西风凰小镇 摄夏m 2 0 d 7 一”的思想是一种潜 移默化的思想力量深入地贯彻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中,使中国古代的城镇村 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图21 ) ,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 ( j o n e p hn c e d h a m ) 说:在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 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 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步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是经常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 的感觉,以及做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 2 ) 古代传统的环境科学中国风水 如果把“无人合一”看作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哲学思想,那么“风水堪舆学” 就是它的方法论。在远古时代中国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占h 。占h 慢慢地发展为中国古代风水堪舆学。风水产生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是 全实,4 # h m 与a 筑( 上) 北京中目建材i n 自版# 1 9 9 95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统一于自然之间而采取的一种自我完善手段,其宗旨就是: “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 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1 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风水学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两大宗派:一种是 形势宗,因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诸如:“千尺为势- 百尺为形 ;另一种是理气宗,注重在时间序 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诸如:阴阳、五行、干 支生肖、四时五方、二元运气等。 风水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 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的环境科学。图 2 2 表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图。古人十分 注意取得人居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风水中 三个要素就是“山、水、方位”,它们共同决 定某地的吉凶性质。这三个要素正是城市的自 然禀赋,也是形成城市风貌的关键自然要素。 可见,中国风水是基于“天人合一”思想 的演化和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应用。在研究城 市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风水有极高的参考价 值。 ( 3 ) 城市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山水意境 女料来源:r m 5 建筑m ) 中国古代城市之美就在于它的山水意境之美。这山东意境也是我国古代城 市规划之灵魂。古人在城镇中创造“山水意境”目的是:“使城市与自然相融合, 而且使人从中受到启示。” 无论是规整划一的都城还是顺园地形的城 镇,总是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相融合,并且体现 出独具气质与魅力的山水文化人文特征。“七条 琴川齐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是用来形容常熟 古城的。其城市形态颇似一把古琴,贯通南北的 河流上有七条支流,就像七根弦,这是自宋代 以来已沿续至今的城市格局,体现了优美的山水 意境( 见图2 3 ) 。即使北京这样地势平坦、工整 严谨的都城我们也能体会到其三山三海五园” ;。黑? 一漓蕊茎龋。资料来* :g # 女化鉴赏与保护 i l ;鬻i :;麓i ;弱;j ;! ;j 嚣,。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独特的山水空间。可见,中国传统城市就像水墨山水画一样,沁透着书卷气息和 自然风情。古代城市实现山水意境主要通过城市建设与自然要素的结合来实现。 具体手法如下1 : 首先,从环境层面上的结合。一是以山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构架,尤其 是以山水格局确定城市空间格局。二是以山、水等自然要素作为城市构图基本要 素,山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系是“图与底”,城市空间构图突出。三是重 视城市空间设计的虚实配合,通常以虚的山水空间衬托实的形体空间,自然要素 与建筑形体构成“虚与实”交融的变化。四是山水空间结构与城市形体空间相互 穿插,通过“内与外”关系的转换,形成了“城在景中,城中有景”丰富多变的 城市空间。五是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作为协调山水空间与城市形体空间关 系的尺度,通过“形与势”的转换,在空间布局中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序列。六 是注重山水空间形态与城市形态空间的相互补充,以人工构筑物如宝塔、楼阁、 牌坊、桥梁等来弥补自然之憾,并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标志物和视线焦点, 使城市空间具有完形性和易识别性。 其次,是从意境层面的结合。一是“气”和“形”的结合。城市的意境就是 城市空间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表达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意境要通过具 体的环境要素来表达,并且应力求其形象生动和谐。二是们隋理”与“情景”的 结合。通过人的主观构思将城市空间情理体现于具体的山水环境及城市空间环境 的情景之中。比如,通过“水口环境的处理镇锁“气脉 ,通过“文笔峰 的 建造“兴文运”,便是情理融入情景的具体方法。 中国传统城市正是通过以上法则使自然要素与城市有机结合的。古代城市空 间的山水意境包含着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为我们今天结合自然进行城市规划与 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现代城市的空间尺度与古代已有巨大的不同,传 统方法不再满足现代城市高强度开发和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探索 妥善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手法。 ( 4 )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之境园林艺术 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2 。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华 文明中的一枝奇葩。园林依据“道法自然”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学文 化,使自然系于生活。我国园林艺术的第一特点就是园林无处不在:古代城市中 会开辟出一片近郊苑囿;皇家园林和私家名园遍布大江南北;寺院有佛家园林; 道观有道庙园林;平常百姓家虽没有园林但也会有个鸟语花香的小空间;如果连 个小空间也没有,总会有庭树、灌木丛、鱼缸、碗荷和案几上的盆景,点缀紧凑 参考洪亮平著的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2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三卷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p 1 0 3 第二章城市与自熟的融台与共生 的院落,显现出= i = 人的闲情雅致:最差也可以借景,“宙中列远岫t 庭际俯乔木”、 “宙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国园林另一大特色是它与诗、书、画 艺术的结合。诗歌、书法、绘画既作为山水园林的 文化内容,又作为其空间景物景象装饰的艺术实 体,使园林空间艺术境界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匾 额、中堂、条屏、横幅、楹联。在园林建筑中陈列 悬挂:或刻石镶嵌于石壁,或镏金悬于屋顶或书 卷挂于墙上: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园林艺术就是模仿自然之美t 创悠然自得之 境,感四季之变化无常,品生活之诗情画意。这就 是古老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造景理论知识。在风景造 型的规划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炉火纯青的造景艺 术,创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自然胜景。 2 1 2 西方中世纪城市的自然之美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自然观是截然不同。由于他们歌颂人类自身的力量并相信 自然是可以战胜的,强调“天人相抗”。所以在西方漫长的历史中,并不像中国 古人那样对自然一如既往地崇尚和向往,而是不断地充当着自然的征服者。尤其 是人类能力比较强大时,他们的审美也就不再谦逊。比如罗马帝国时期就是以征 服为自豪,在城市建设中根本不考虑自然条件,粗暴地征服万物以超人的建筑 尺度夸耀着帝国的强盛。细观西方古代史只有古希腊、中世纪两个时期的城市 建设较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结合自然的思想。本文仅选取西方中世纪的城镇作为实 例进行研究。 沙里宁赞美到:“中世纪城镇像人类艺术的一种装饰图案,它贴切地镶嵌在 大自然的壮丽环境之中。可以说,它像锒嵌在珍贵的时间底座上的一块中世纪的 宝石。川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为两方 面。一是城市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河湖水面和山体地势等各种特质要素。在处理自 然景观与城镇关系上,中世纪的城市采取萃取、依从、延伸、强调和对比等多种 手法从而形成了其独有和平、安详、亲切宣人的城市空间特质,使自然与城镇 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二是城市空间格局结合自然山体共同塑造优美的天际 线。在中世纪不同规模的城镇中几乎都是呈现出如此一致的空间格局:在教堂 前面形成半圆形或不规则的但围台感较强的广场教堂与这些广场一起构成了城 【釜皿沙十* :顾自潭译城市口展襄瞅与$ 来n :十园t 筑i 业出版社1 9 8 6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台与共生 市公共活动的中心i 而道路基本上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出去, 并逐渐在整个城市中形成蜘蛛网状的曲折道路系统。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并构成 了绝对制高点,井与其它建筑组成了非常优美而有序的城市天际线。如法国的圣 密启尔山城( m o n ts 4 i c h e l ) ( 图2 - 5 ) 其位于l h 项的教堂以庞大的体型和高耸的 塔尖,突显了整个i l 城巍峨险峻的气势。 很多人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拥有自 然、整体艺术成就是自发形成的,而并非 是有意识规划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中世纪 城市美的秩序,来源于对自然地形形态的 有机利用以及对基督教生活的有机组织。 但是无论如何,西欧中世纪的城镇为我们 研究城市结合自然的设计手法提供了良好 的范本。 22 共生城市规划的一个愿景 彀i 图2 5 圣密启尔山城的平面翻和立面剖 h 来:目自# m 规划思想史纲 从】7 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1 9 世纪,西方社会基本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井 迎来了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从中世纪继承而来的古老城市形态并不能适应机器大 生产的种种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作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韪的 一种解决手段,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利工具,应运而生。同时,人们也在重新 思考着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蚍及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近些年,人们将“共生” 引用到城市规划理论中。共生是生态学中的词汇是指人类之问、自然之间以及 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2 。共生也成为了城 市规划的一个美好愿景。 22 1 工业革命到二战前的理论探索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给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1 9 世纪下 半叶,先驱们开始思考着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展开了 自然主义的探索,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 1 ) 1 9 世纪束2 0 世纪初,城市美化运动( c i t yb e a u t i f u lm o v e m e n t ) 是 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趋向为恢复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人口 :慧;? :;5 1 :? ;:;:i ? :。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最著名的是f l o l m s t e r d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 2 ) 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被公认为城市规划理论的开端,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结构图( 图2 - 6 ) 。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与所有理论的基 本出发点是出自人性对大自然的热爱, 增长 。 目标是实现“公平”和“城市协调合均衡 ( 3 ) 盖迪斯早在1 9 1 5 年就将生态学原 理和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成为生态城市 探索的先驱,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环 境背景在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 ( 4 ) 西谛在建筑艺术一书中,反对 工业社会中以超人的尺度来设计城市,主张 城市环境应容纳人的个性,要以树木为基本 尺度。 图2 - 6 霍华德田园城市结构 资料来源:外国城市建设史 ( 5 ) 赖特基于自然主义的实际思想提出了“广亩城市”( b r o a d a c r ec i t y ) 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形态,它以一种极端分散的方式解体了千百年来城 市“聚集景观”的传统概念,表达了城市与自然彻底融为一体的理念。 ( 6 ) e 沙里宁于1 9 4 3 年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就是力图使城市“既符合 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已经涉及了城市形 态、城市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景观等各方面。但是这 毕竟是探索的初始阶段,有的观点太理想,有的仅仅是装饰性的规划,很多也是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考虑。即使这样,这些探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 2 二战后到2 0 世纪6 0 年代的理论发展 二战后,老三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的产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自 然、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乎一切领域。2 0 世纪5 0 年代西方现代生态学科的崛起,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都为研究自然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 全新的思路。 ( 1 ) 2 0 世纪5 0 年代,西方社会进步发展了多种城市环境学科,如环境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等,这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研 究“人、自然、建筑、环境的新学科,要求把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 人群) 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环境舒适度,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的密切结合。 ( 2 ) 1 9 5 8 年希腊成立“希腊技术组织”,研究人类聚居学,并指出人类居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住环境由5 个要素组成: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 3 ) 1 9 5 9 年荷兰规划界提出了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 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 4 ) 2 0 世纪6 0 年代,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出版。 将区域理解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 ( 5 ) 1 9 6 1 年,雅可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书中提出“作为 自然的一种产物,人类居住的城市就像草原犬鼠的居住地和牡蛎居住的海洋一样 是自然的过程”。 虽然这段时期世界动荡不安,但是人们并未停止思考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 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此时,城市规划已由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思想,提升到运用 系统方法研究城市各要素的现状、发展与各元素的构成结构。对城市与自然的关 系的研究,也已经突破了城市规划的范畴,也开始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 各种视角展开了讨论,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打开了宽阔的思路。 2 2 32 0 世纪6 0 年代后的理论研究 人们通常把2 0 世纪6 0 年代以后的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1 。城市规划由 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逐步转向对城市社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 向对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由巴罗克式的宏伟构图 转向对普遍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即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时期。对城市与自然关 系的研究更加深入: ( 1 ) 生态学与规划的结合。1 9 6 9 年l 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 ( d e sig nw i t hn a t u r e ) 。他通过研究美国许多城市的规划实例,运用现代生态学 理论,研究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问题,“不管规划要求的特点是什么,要系统地编制l 个大城市地区的规划,就 应该了解自然的演进过程,规划必须与自然结合。” ( 2 ) 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人类建设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引发了第一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强烈关切:卡森的寂寞的春天、罗马俱乐部 的增长的极限、戈德史密斯等人写的生存的蓝图等等。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许多灾难和全球生态变化的科学证据( 全球变暖和臭氧损耗) 引发了人类关 心自然环境的第二次热潮。其中与城市相关的生态学思想观点,通过过滤沉淀, 被部分吸收到规划理论中来。2 ( 3 ) 2 0 世纪8 0 年代后生态城市概念迅速发展起来。生态就是一种普遍的 1 哈维( 1 9 9 0 年) 明确提出“在1 9 6 8 年至1 9 7 2 年之间的某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2 【英】尼格尔泰勒著;李白玉,陈贞译1 9 4 5 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6 第二章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关联( s a c h s e e ,1 9 8 4 ) ,它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生态主义学派强调,人不 再是中心,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必须放弃那种认为科学和技术能 够解决所有问题的错误想法,变得谦虚、温和与适度。 ( 4 ) 1 9 8 7 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广泛影响了人类对世界、城市、 生活的重新认知。随后,出现的“紧凑城市”( c o m p a c tc i t y ) 规划核心思想: 以“紧凑城市”来保证大量自然生态空间及其价值。 ( 5 ) 1 9 9 0 年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旨在将中国传统的 山水文化( 哲学、文学、绘画、造园) 融入城市规划中,并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 城市。这是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 6 ) 1 9 9 6 年,第四届c n u 大会签署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规 划思想提出了t n d 、t o d 等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共同特点是:紧凑、 适宅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规划任务和核 心设计思想中都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的和谐 性。 近些年,人类对自然的重视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城市规划领域,二 方面,以生态学观点重新审视城市及其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若干城市空间发展 模式,推动了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将保护自然环境的思 想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以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2 3 小结 读史鉴今。上述按历史发展顺序,陈述了人类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 程以及理论研究和趋势。本文总结出当前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研究主要从下面三 个角度展开: 一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城市设计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古代西 方城镇主要是以城市美学为基础的城市设计,而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是融为一体的。现代城市设计主要是以空间形态设计、美学理论、行为学理论、 场所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由此看见,城市设计中 对自然要素主要是从物质空间角度研究,关注自然要素物化的、引起视觉审美的 属性。当代的城市美化工程、城市绿化、城市景观等规划,都是从城市设计角度 对城市自然要素的设计方法。它们对形成优良而适宜的城市空间起到了重要作 用。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忽视城市特有的地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