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涵洞接长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大花岭货场涵洞接长作业施工。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2.2外业技术准备2.2.1施工前收集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数据。建好施工场地临时设施,满足施工要求。2.2.2施工机械机具应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配备污染少、能耗小、效率高的适用于施工的机械机具。3.技术要求 3.1调查管线所在位置并在涵洞施工过程中采用先挖探、后迁改防护。 3.2涵洞顶面标高、结构形式、接长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3.3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符合相关标准。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人工挖孔桩施工拆除既有涵洞端翼墙及基础基坑开挖基础换填砂夹碎石基础施工底板施工顶板施工侧墙施工端翼墙施工其它附属工程施工。 4.2工艺流程 既有构筑物拆除 顶板、侧墙施工 支架搭设 底板施工 基础施工 基坑开挖 人工挖孔防护 端、翼墙施工 附属工程 检查验收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施工前需对涵洞两侧电缆调查、核实,根据设备管理单位提供技术交底采用人工挖探沟探明电缆位置,由设备管理单位迁改至施工范围以外或施工区域不受影响地段,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安排防护员进行专人盯控。5.2施工工艺 5.2.1人工挖孔桩施工根据图纸设计及现场环境确定挖孔桩位置,首层挖孔桩开挖时护壁需高出地面25cm,以阻挡井上土石及其它物体滚入井下伤人,桩孔内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地面人员应系好安全带。挖桩孔应从中间向两侧开挖,开挖时需分层开挖且浇筑好混凝土护壁。待上层混凝土护壁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进行下层开挖。挖孔至设计高程后,孔底应清除积水,并进行孔底处理,做到平整、无松渣、泥污、沉淀或扰动过的软层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待检验合格后安方钢筋笼,浇筑混凝土。K1225+218涵洞接长经现场实地勘查,既有涵洞翼墙在边墙外侧,保留既有翼墙对新建接长施工没有影响,也可减小施工防护桩对既有线的干扰。根据变更的防护桩采用P50轨,钢轨桩埋深长度为4.0m,每侧4根,共8根。 既有涵洞接长采用人工挖孔桩防护,挖孔桩结构形式、数量、长度见下表。里程桩长(m)截面形式(m)防护桩数量(根)K1224+010.661.25m1.25m4K1224+039.251.25m1.25m4K1224+915.682.5m1.25m11.8m1.25m11.25m1.25m2K1225+579.341.25m1.25m4NKX1+503.281.25m1.25m4K1225+218.14采用钢轨桩防护8 5.2.2基坑施工 基坑开挖前对既有涵洞结构物拆除,拆除过程中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并做好观测措施。基坑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基坑平面尺寸每侧放宽0.5米工作面,基坑1:0.75放坡开挖。机械开挖至距基坑底部5-10cm时采用人工开挖。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坑底设3050cm排水沟,在基坑适当位置设置0.30.3m集水井并安装水泵,将基坑内的积水集中抽出。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后进行承载试验检测,检测的数量及部位要符合规范要求,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地基换填进前,对基底高程及土质进行检验,并将浮土、杂物等清理干净。换填基底范围内不得积水, 基坑采用砂夹碎石分层填筑。碎石及砂现场搅拌均匀,运至涵洞现场,人工配合整平,采用蛙式打夯机进行夯实。砂夹碎石最后一层施工完成后,检查换填顶面高程及平整度,并按设计高程进行修整。夯实遍数不小于5遍。分层将砂夹碎石填筑至设计涵洞基底标高。基坑检查项目序号检测项目检测设备检测数量备注1平面位置、坑底尺寸、高程钢尺、水准仪全部尺寸2基坑支护形式观察全面检查3基底地质条件及承载力触探仪每个基础不少于5点 5.2.2钢筋施工 钢筋进场时按60t为一批次进行检查、并报监理人员进行见证取样。核对钢筋的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 钢筋的接头每个加工工作班次内抽查至少一次,并合理的规划钢筋接头位置,使相邻两个接头的纵向位置避免在“同一连接区段(35d)”内出现,并至少相错开5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同强度的混凝土垫块,每平方米不少于4个,支立模板前应认真检查。 5.2.3模板及支架施工 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外侧模板加固均采用1010cm的方木及钢管支撑于基坑坑壁,按每平米4个支撑点进行固定,内侧模板采用48钢管支架。支架按6060cm的间距布设,步距为0.9m。钢管架能承受的竖向荷载为35Kpa(满足要求)。并在纵横向布置斜向拉杆,增强整体的稳定性。内模与外模采用丝杆对拉,纵向间距0.5,层间距为0.6m。 5.2.4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供应由拌站统一供应,施工前首先对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检验,依据混凝土配合比所选定的原材料标准进行检验,然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时,混凝土入模的温度不宜高于30,在入模温度基础上升值不大于45,与各介质的温度差不大于15,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部位,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的速度,并分层对称浇筑混凝土,防止支架受较大的偏压性倾斜。底板施工时倒角倒角相错3050cm,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浇筑混凝土期间,设模板工检查模板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如有移位及时处理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动棒在施工中移动间距不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每次振捣时保证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振动时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插入点均匀排列,混凝土须振动到表面呈现平坦、不再冒泡。振捣过程要严防漏振或过振发生,以免混凝土结构表面产生缺陷。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当混凝土表面初凝后,及时采用洒水养护的方式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并在混凝土外露面覆盖白色的土工布,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根据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拆侧模时砼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顶板砼强度达100%时方可拆模。混凝土拆模后,保证混凝土表面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外露钢筋、混凝土表面无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混凝土试件的留置:按规定第拌制100m3混凝土,取试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 m3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个结构部位不少于一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3组试件。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56天。 圆管涵管进行现场预制并在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吊装,用汽车运输到施工现场,注意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下垫方木防等措施,避免管壁因碰撞而出现裂纹。基础砂夹碎石垫层分层摊铺压实,砼基座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涵管安装从上游开始,使接头面向下游,每节涵管与管座紧密相贴、粘接牢固,使管节受力均匀,满足防水要求。5.2.5沉降缝及防水层施工 沉降缝、防水层处理:节与节之间沉降缝贯通,沉降缝处使用橡胶止水条连接,箱涵身边墙及基础,涵洞沉降缝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缝,聚氨酯弹性胶嵌缝,沉降缝施工完成后即可施工防水层,箱函顶部至边墙50cm采用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沉降缝采用50cm 宽防水卷材(以中心左右两侧各25cm)从下而上铺设,搭接由上而下顺压,其余部位施工方法相同,防水卷材铺设完毕在涵顶铺设4cm厚C40细石纤维混凝土保护层。5.2.6附属工程施工 防水层经检验合格后,涵洞浆砌片石锥体护坡及检查台阶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结构尺寸及浆砌质量,附属浆砌采用挤浆法,平缝凹槽工艺完成。6.劳动组织 6.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6.2每个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序号人员类别数量(人)1负 责 人12技术主管13专兼职安全员14工 班 长15技术、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66机械工、普工207合计36 7.材料要求水泥、粗、细骨料、钢材、外加剂及预埋件等均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并按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相关要求进行复验,不合者不得使用。选择粗、细骨料供货单位时,有供货单位提供的粗、细骨料检查合格的资料。选用外加剂必须是经国家、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有关部门鉴定批准生产的产品,各种材料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材、水泥、掺合料、骨料和外加剂的检验和储存和施工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的规定。8.设备机具配置每个作业工地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如下表: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用于施工部位1钢筋加工机具2钢筋加工2插入式振捣器4混凝土振捣3触探仪1基底地质条件及承载力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9.1.1基坑换填后顶面高程及平整度符合要求。9.1.2钢筋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9.1.3涵洞结构形式、尺寸、标高等符合设计要求。9.2质量检验9.2.1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后使用轻型动力触探对基底承载力进行试验自检,检测的数量及部位要复核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均150Kpa时报监理工程师验槽,复核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9.2.2对钢筋的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钢筋的外观、直径、每延米重量,并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按60t为一批次进行检查、并报监理人员进行验证。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安全要求 10.1.1 涵洞接长属于临近既有线施工,所有人员需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0.1.2 施工现场设置防护员,防止可能出现问题。 10.1.3 在施工现场应有明显安全警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