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doc_第1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doc_第2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人类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积淀,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源流,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抛弃它原有的积淀而从头开始。传统文化是客观存在,它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又给新时代的发展予以制约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多种内容各异却有内在联系的流派文化,体系庞大而驳杂,内容繁浩且精深。它以经史典籍、辞赋诗词、戏曲小说、谚语警句、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各种形态传承至今,流播广泛,影响深远,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为中国共产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推动其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时代转换,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传统的“礼法结合、德刑相参”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教化,古代思想家一直鼓吹“德主刑辅”的治世之道,但在专制制度下,人民大众没有享受到德政的恩惠,却吃尽了独裁暴政的苦头。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历史的超越,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安邦治国的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早在三皇五帝时大禹就有“民为邦本”的训示,殷商盘庚主张“重民”,周朝周公姬旦推崇“保民”。可见,民本思想自古即有,并被后世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发扬光大。孔子倡导“爱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汉代贾谊极力提倡“民为国本”,唐代魏徵也说过“民存则社稷存,人亡则社稷亡”等。当然,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上,没有一个统治者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来推动其发展,传统文化是这个文化系统不断螺旋式上升运动的内源性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硬文化如古迹、文物、典籍,还是软文化如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的存在形态展现自己的文化力。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广泛的民族认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提供强大的凝聚力,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理论创新提供创造力,以庞大系统的知识资源为抵御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提供智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需要和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交流,吸收其精华,融入自身肌体之内。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是中国的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于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由中国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它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成长发育机制,它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需要有自己的内化机制,这种内化机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形成的。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证明,一个民族如果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盲目接受外来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最终造成民族的文化沦丧,成为无所依归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为它是发展、创新的理论,更关键的在于这种发展、创新是“不断的”,即可持续的,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个可依靠的绵绵不绝的文化动力源泉,这个源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理论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这既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要的文化前提,更是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力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它赖以发生的、具有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渗透进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灵魂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是一种潜在的软实力,在适合的条件下会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这是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根本原因。三、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上述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需要解决社会大众对它的心理认同。当接触到一种新的理论时,人们总是从传统出发、以既有认同为参照系来审视它,如果新理论与传统的认同价值相通,起码不相悖,那么新理论就容易进入人们认同的视野。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一种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力的强弱最直接体现为对受众群体影响范围的广度,这也是衡量其大众化程度的一个标尺。受众群体越大,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辐射力越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通过话语转换,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适合民众理解,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众作为理论的接受者,也需要有理论兴趣、理论思维,所以培养大众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民众的教化和学习:一是表现为全民重教乐学,如对孔子的敬重、对知书达理的追求、对棋琴书画的热爱、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