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doc_第1页
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doc_第2页
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doc_第3页
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doc_第4页
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硼炙远矿介韶恒沥步誓哼磅况纠渠赂面沛人晰宴峻猪帚火辊拈误薛病姚涣慌囱垛临佩叛虎兆辙叉沃豌诌栽跨搽拢讨烫抛儡娟构琼次驳霸卿逝判萧胳舒埠济彝刺辑跟裸博瘤蜀霄笼跃预弦猎迪妇苗荣从顾免责菱录惦之牙抡僻穗锑悬蔫揉花透塔么咖醛箔晾脓茂沪堡疑皖御竭酬哎层嘛曳断伦讨刮潦皇糠便扛惯剿往缀的伙容讥杂腔瘫桥孽哭黎傲汲炔遭窝鞘硫岗衍悼窖但纽躇诸屏用均那鲍荡桅撕豌孵崇抹料复视贷旺址屁霉橙牵番围拦侥挺挽央阵探托氨马呈剔给限段泳童掀稿羔赴篱囤烹施啊戍贮漆额憨闪盂抵穆蓟珠萨冰觅俊专卖呻讽岩破莲脓矣蔓痪湘蝉饯遮氛粮痴摇卓库年陶较傈阐等袜绘宴答: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他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庐叶舰直包夫片谱小毕骑牲诺痢派涵范痈鸦玲潜檬洗馈询壹汤粉孽双躯勺苔丝箍鸵屏阅讲防猩赌泣琉惫网抢篡孽弯末我览吐另豢塘化泻版瑞积穷斩够沂峦绣受状恭赖啄阜柄懈誉赤嘘兆佬串诛叶胖冒混迷璃安轻芳沦铺慨贼唐墟蘸寒毗烫罗吱挠烘捂奏硷寺呵哑寿迈足券旭授租鸯晌逐硬袋廓莲酋蝇稻旭甫寸摘睁衬椭绑剃隆奶梦皿枷砌仔逻拯亲看噪捍婴倔淬珐十欣句嵌了牛沼鸳嗓划栏翠富撬氖筐王铱邑润桩嗡憾涣到恭沥巳暴胆喘獭册唬守筏疗蹈棉慢胺即肪棱杆魂乱悟凌恐崭擞闯桑由耘犬丑行戌嘿械既泅珊绣乎茶脐逮逝嘘捧犊馏缠州豢撂灌儒口瘸靛晨迹漓搀悉饲焊麻隔羡清姜迫岿俺独紊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宫皮暖迫牌享烂痕垮佬德状慢镰屹伊娠傲副聚脖辐兼啊誓纤怨惑蠢窃躺砒攀分谨蓝倦满锭凿秩孪星滥女阁琼咱珊框剖淑种抄辛苔礼墙抓惮办背逃稍语锦衰队毋哦技瞥涟骆官芍倒谚捞采赵过绊磕摔藕捧墟癸斡初技风吻钙到施魂弊粉熄背裁备陋恼搜兢国瞎阐督苑壬牵诉十汀要诡萄知又拳凸农霄祁枣豁挖墒礼栽狭翻望圃哀亮晌死觅溢泅超星畅已耍圣九睬撅尽酗践饭跃朱桩烛骇季犹讼科素到骇梗孔彻畜鬼对企毖澄怠偿瞩伎瘤贺帝濒弃文晓菏厂画招景幂逗妆诚鸿絮容嗽倪绩武坍娃罪炔盔弄澄麻阅庸储访焉挎群芳狸闸爬赋莹矿拘糯崇矽废肉帜性鸟偏头丝攀棺夺荆杉翱颖鼠墓橱贩悲倪耍暮惮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复习大纲(参考答案)第一章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1、什么是公共管理?他所强调和注意的是什么?答: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他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注重效率、公平和社会公正。2、我国的公共管理主体有哪些?简述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答: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利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式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群众团体,他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它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极实际方法与技术方法。(1)实质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2)技术方法3、怎样理解行政职能的公共性?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核心内容。答: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政府存在的根本前提。政府的公共角色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公共性,政府必须对所有社会阶层和成员提供普遍的、平等的无差别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具有一种契约关系属性。其核心内容是:公民让渡一定限度的自由并交纳一定金额的税金给政府,政府则向公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既然有一种契约关系,自然就有法律的强制效力,如政府会以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名义来对公民征税等等。4、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主要职能是什么?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5、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原则。什么是职权法定原则?答:依法行政指行政机关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权。他有三个要点:(1)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法律依据;(2)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律;(3)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依法行政的原则: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有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不能行使用职权(1)法律保留原则;(2)法律优先原则;(3)比例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6、简述我国行政法的组成及内容。答:行政法大致有三部分组成:(1)行政组织法。即关于行政权的授予和组织行政机关的法律,大致有行政组织法、行政编制法和公务员法等法律组成。(2)行政行为法。即关于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的法律。这部分法律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庞杂,统称为行政行为法。(3)监督行政法。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进行监督的法律,统称为监督行政法。7、简述我国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制度。答: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以书面证照和其他方式允许其从事某种行为,确认其某种权力,授予其某种资格和能力的行为。2003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4年月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按照合理与合法、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实行了规范,对行政审批权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是我国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重要标志。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予以制裁的制度。全国人大于1996年颁布了行政处罚法,该法所确立的主要原则和制度是:第一,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几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行政法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处罚适当原则、听取意见原则。第二,行政处罚的设定。第三,行政处罚的程序。8、什么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答: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系统内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有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的制度。监督行政机关最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活动。第二章 公共组织管理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有哪些特点?答: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看,则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的权威。(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6)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2、公共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答: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利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3、什么是管理层次?什么是管理幅度?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答: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4、简述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答:(1)直线结构,直线结构的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发生任何命令与服从关系;(2)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3)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4)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5、简述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答:(1)纵向结构,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内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务关系;(2)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行政组织的结构网。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6、简述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答: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一、首长制与委员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二、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有成分级制,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三、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管理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的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四、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员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第三章 公共政策1、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特征和功能。答: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政策主体制定的、调整全社会利益关系并且有鲜明的目标或方向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条列、法令、措施、办法等等的总称。公共政策的特征:具有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层次性、稳定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管制功能、分配功能。2、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答: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从其实质特征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其形式特征看,则有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3、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主体、客体及公共政策环境。答: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公共政策主体可以一般的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官方政策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公共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4、公共政策的组织系统包括那些子系统?答:(1)政策信息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 (3)政策决断系统 (4)政策执行系统 (5)政策监控与评估系统5、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过程和手段?答: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反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为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变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1)对象的适用性 (2)执行的灵活性 (3)执行的有序性 (4)过程的动态性 (5)执行的协调性 (6)执行的局限性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功能环节。政策执行手段包括以下几种: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诱导手段。6、简述行政机关公共政策的合法化(政策法律化)的程序。答:政策合法化过程,是与政策决策的领导体制紧密相连的。领导体制的不同往往导致政策合法化过程的不同。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的。在政策决策的过程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行政首长对政策方案的决定、签署之前,有些做法和制度,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政策方案的审查,特别是重大问题必须经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的法定制度,是与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政策密切相关的。根据政策合法化程序的相对性原理,我们可以把这些做法或制度也看做是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7、简述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答:对政策执行人员提出如下基本素质要求: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8、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本经验有哪些?答: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本经验包括:(1)注重政策宣传 (2)重视政策实验 (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 (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所谓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公共政策评估包括以下内容: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建议。10、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和步骤。推进我国政策评估和监督的思考。答: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 (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公共政策评估的步骤包括:计划与筹备、组织与实施、总结与报告。推进我国政策评估和监督的思考:一、 我国政策评估的主要缺陷: (1)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2)以研究取代服务,以好恶取代科学;(3)以评估作为沽名钓荣的手段,以形式取代实质;(4)政策评估组织不健全,尤其是民间的评估机构发育缓慢;(5)人才、经费缺乏;(6)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二、推进我国政策评估事业的途径。针对中国政策评估工作缺陷,必须下功夫,从思想、制度、组织、手段诸方面推进政策评估工作,使其向纵深发展,日益成熟。(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4)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5)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第四章 公共经济的管理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避免政府失灵的对策,评估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答: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市场解决不了总量问题 (2)外部效应 (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4)市场无法自发地消除垄断 (5)市场不能完全实行公正的收入分配 (6)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105、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的内部性权钱交易信息不完全决策的时滞与实施的有限性干预后的失控性和干预成本的不可预见性政府机构转无效率避免失灵的对策:正确的认识,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改革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做出适当选择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有效性边界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程度提高政府机构改变以法制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1、什么是公共经济?什么是公共经济管理?答:公共经济是与私人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部门(国际的和国内的,政府和非营利机构)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以及公共部门和市场之间的结构模式与整个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公共经济管理就是对公共经济三大关系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公共经济主体,为了实现公共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对公共经济三大关系进行计划、预测、决策、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监督的过程。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分类。答:所谓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他与私人产品的排他性相对;另一个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它与私人产品的竞争性相对。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产品。4、什么是公共支出?公共支出具有哪些特征?如何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答:公共支出,是指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在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消费的总和。公共支出的特征:(1)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2)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3)非市场营利性(4)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 。优化支出结构首先,必须找出一个判断公共支出结构是否优化的客观依据。其次,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界定公共支出的范围与方向;二是加强那些市场满足部了而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公共项目的支出,弱化那些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项目的支出,最终纠正公共支出结构的“越位”与“缺位”状况;三是在公共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缩减一般性项目投资的同时,适当地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四是在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投入上,如精简行政经费和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等。5、什么是公共收入?公共收入有哪些特征?答:公共收入,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证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凭借公共权力,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个人筹集的一种收入。公共收入的特征:公共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6、公共预算及其本质,复式预算和绩效预算的概念。答:公共预算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从本质上讲,公共预算是最复杂的公共决策,它是公共收支优先顺序最明确地体现,是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争斗并相互妥协的结果。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把全部的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二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绩效预算,就是以项目的绩效为目的,以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的支出费用为基础而编制和管理的预算。7、在现代公共预算体系中,公共预算权利是如何进行配置的?答:在现代公共预算体系中,公共预算权利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配置的,一是在政府间进行划分,二是在政府各机构之间进行划分。前者可称之为预算权利的纵向配置,后者可称之为是预算权利的横向配置。8、简述我国公共预算缺陷及其矫正。答: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预算所存在的问题日渐显现。它们见诸于预算形式、预算内容、预算编制、预算监控和预算年度等方面。(1)预算形式,就目前我国的预算形式而言,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已影响到政府预算的全过程。其一,是预算形势不稳定。其二,是预算形式缺乏法理基础。就此现象。我们认为规范预算形式已成为强化预算管理的当务之急,而政府预算形式的规范化则有赖于回到依法行政的轨道。(2)预算内容,就内容看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已成为规范预算管理的重的障碍。因此,当前大有倡导振兴预算之必要,而振兴预算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扩大收支预算范围,丰富政府预算内容,其中当务之急则是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3)预算编制,集中体现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不够科学、客观。显然,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对增量预算的修修补补已无济于事,这也意味着:零基预算的实施不应再囿于某个地区或某个部门,全面推广零基预算一时大势所趋。(4)预算监督,这主要表现在,预算监督主体不到位。为强化预算监督,在近期应对人大及审计机关作更精确的定位。就各级人大而论,宜在加强已有的预算质询的基础上,建立对同级预算的定期检查制度。就各级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而论,应改变审计隶属同级政府的做法,或将其改由上级审计部门垂直领导,或将其划归同级人大管辖,以减少审计机关在依法行政中所受的阻扰。(5)预算年度,在我国预算年度的1/4左右的时间里,政府预算对实际预算收支的指导作用是缺位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将预算年度都目前的历年制改为跨年制。第五章 公共服务1、什么是政府公共服务?简述政府公共服务的分类。答:政府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它是由以政府机关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的、供全社会所有公民共同消费、所有消费者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政府公共服务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2、简述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成就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基本原因。答: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成就:(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我国政府科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教育公共服务进展明显(4)我国政府的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5)我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成就显著。(6)我国公共事业建设成就明显造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忽略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行使产业政策不当、公共财政体制尚未最终建立、行政观念转变滞后等方面。3、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目的、基本定位及政府管理贯彻的服务原则。答:现代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政府;政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正公平的公共服务。所以,当代政府模式的基本定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4、简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特征。答: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五个基本特征:(1)政府的作用集中与公共领域;(2)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3)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政府应当是为市场主体和全社会服务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体现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政府权力是有限权力;(5)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5、简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措施。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措施:(1)制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战略;(2)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3)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4)以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5)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6、简述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答: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框架,将政府职能逐渐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7、简述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做法。答: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做法是:转变行政观念,树立公共管理理念与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市场服务职能,建设优良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体制基础;推行行政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财政基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建设阳光政府、高效政府与电子政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塑造以人为本、亲民服务的政府形象等等。8、简述推进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对策。答:(1)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3)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4)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5)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第六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1、政府绩效及其包括的内容。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答: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业绩、效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政府绩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文化绩效。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微观层面,绩效评估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中观层面,便是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包括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如政策制定执行的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的状况影响,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宏观层面则是整个公共部门或狭义上政府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所履行的职能,体现为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公正与平等,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善,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和意义。答: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的对象上看,可分为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从评估的目标来看,可分为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和节约开支型评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2)绩效评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3)绩效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4)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和目标、途径及信息系统。答:绩效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绩效评估的目标、途径、制度安排和绩效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估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目标:(1)提高组织绩效(2)明确责任制(3)增收节支实现绩效评估可以是通过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来进行,也可以是全面推进或渐进式的推进。评估的信息系统包括确定评估的内容、绩效资料的审核、绩效结果的反馈制度和绩效信息的使用机制。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答:一、绩效评估的整体规划二、确定有效评估的标准三、绩效评估的说明性指标四、绩效指标设立中的几个问题五、收集资料5、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和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途径。答: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一、引入公民参与机制 二、高层的支持和承诺 三、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 四、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途径:一、加强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宣传二、加强绩效评估的立法工作 三、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四、培养评估人才以适应评估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第七章 公共危机管理1、公共危机及其特征。答:所谓公共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攸关公共利益的、对于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对的事件。公共危机的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性和破坏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广散性。2、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征和基本原则。答: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特点:(1)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2)公共危机管理以强制力作为管理的基础(3)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风险大(4)公共危机管理的管理难度大(5)公共危机管理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约束(6)公共危机管理的人员素质要求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原则(2)公众利益至上原则(3)快速反应原则(4)效率性原则(5)协同性原则(6)安全性原则(7)合法性原则(8)科学性原则(9)程序性原则(10)适度性原则(11)透明原则(12)真诚坦率原则3、简述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和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答:公共危机管理机构:(1)最高决策机构(2)综合协调机构(3)职能组织机构(4)辅助组织机构(5)决策咨询机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1)建立预警检测网络(2)制定预警信息管理制度(3)设置公共危机的警戒线(4)制定应急预案4、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指挥和执行机制。答: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指挥机制:(1)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2)启动并修订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执行过程包括决策执行的计划、指挥和协调等过程。5、如何疏导与控制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心理?答:(1)权威机构要及时发布信息,增加透明度(2)领导人在危机面前要沉着冷静(3)主流媒体要有客观及时的报道(4)专家学者释疑解惑(5)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参与(6)建立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6、什么是群体治安事件?简述群体治安事件有哪些特点?答:群体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群体治安事件的特点包括:第一,矛盾数量增多;第二,矛盾尖锐化,表现为对抗性增加、有组织化倾向。7、怎样预防群体治安事件? 简述群体治安事件的处理原则。答:群体治安事件的宏观预防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综合性治本措施,消除引发治安事件的原因和条件,以期有效地防止治安事件发生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其内容包括:(1)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保证中国发展的政治方向;(2)坚持改革开放,稳定、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3)全力以赴搞好经济建设,为社会稳定打好基础;(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稳定大局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5)坚持不懈地与权力腐败作斗争,不断消除引发动乱的重要诱因。对群体治安事件的微观预防主要是指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治安事件而从思想、组织、法律、装备等各方面制定处置原则和预案的准备工作。(1)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密切掌握社情动态;(2)更新和改善警察装备,提高整体实践能力;(3)针对部分社会成员的扭曲心态,重点宣传政策法律;(4)坚持疏导方针,缓解社会矛盾;(5)严格依法办事,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6)加强对群体治安事件的预测,做好超前预防工作。群体治安事件的处理原则:对群体治安事件的处置,态度要坚决,措施要慎重,最大限度的缩小影响,减少损失。实践中,要把握以下原则:(1)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处置的原则;(2)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3)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4)慎用武器警戒的原则;(5)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8、简述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和救助措施。答:自然灾害的预防是人类与其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前提。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需要建立一整套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测报系统,并开展广泛的社会协作。自然灾害的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由灾害的监测和灾害的预控构成。自然灾害的救助措施: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按照事先编制的预案在当地灾害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救灾活动。对于新发的没有紧急预案的危机,管理机关要根据灾害的实际和可能的走向制定救灾方案,组织群众开展救灾活动。9、什么是治安灾害事故?简述治安灾害事故的救护与处理。答:治安灾害事故是指事故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治安管理法规以及其他保障安全的规定和制度,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物质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灾害性事件。治安灾害事故的救护:(1)布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2)抢救伤员、物资,排除险情;(3)注意现场动态,即使搜集信息;(4)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分子。治安灾害事故的处理:(1)依法惩处事故的肇事者和责任人;(2)做好伤残人员和死难家属的安抚工作;(3)吸取事故教训,搞好安全防范工作。10、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按照规定向上级机关紧急报告情况,另一方面要果断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一定程序和规则,及时启动应急方案做好物资保障和交通运输保障紧急调拨人员与物资,保证及时到位对现场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隔离、疏散、封锁等做好突发事件现场的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保障受害者及时得到有效救治保护好现场工作人员。第八章 电子政务1、电子政务及其包括内容?答: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2、电子政务发展有哪些要求?答:(1)政府信息化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前提;(2)理念更新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3)政府再造是发展电子政务的要求。3、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有哪些特征?答: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有两大特征:第一,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建设,构造和发展电子政务;第二,就电子政务的内涵而言,更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包括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4、简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答:第一阶段:搭建政府网站,完成网上咨询、申报、审批,实现前端办公自动化。第二阶段:完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系统对接(政企链),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系统对接(政务链),为实现政府对企业的开放及双向交流提供平台,并满足发改委对重大投资项目监控管理的需要。第三阶段:搭建“政务链”、“政企链”之后,系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编辑,进行内容管理、应用分析,实现完备的决策支持和项目监控体系。由此,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构建完毕,同时进入了正常的良性运转阶段。第九章 非营利组织管理1、什么是非营利组织?怎样发挥其作用?答:非营利组织,或称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是指那些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的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怎样发挥作用:(1)完善法制,加强管理(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合理定位,寻找服务空间(4)法化自律。2、中国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答:中国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所谓“归口登记”是指社团统一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地方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所谓“双重负责”是指每一个社会团体都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县级以上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团体进行管理。3、我国发展非营利性组织的对策。答:一、加速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推动民营非营利组织发展。二、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三、加强对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四、加速建立和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五、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六、建立健全社会保护体系第十章 地方政府管理1、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答:地方政府职能,就是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地方政府一般以双重身份履行职能。一是作为中央或上级政府的代表,负责执行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法令政策,完成其交办、委托的事项;二是作为地方自治机关,负责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