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_第1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_第2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_第3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_第4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族学专业论文)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近些年来,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发展已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 从大众传播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下, 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研究还十分有限,可以说是民族学研究的新领 域。 本文主要运用人类学和传播学的有关知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 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个案,对电视传播下土 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 要描述了舍米湖村的基本概况,并对电视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传播状况进行了概 述,为后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主要从家庭生活、闲暇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 交往四个方面对电视传播下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民族志的叙述;第 三章着重分析了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认为,电视加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影响了村民的消费行为,促 进了村民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促进了村民传统观念和闲暇方式的改变,促 进了乡村人际关系的重构;同时也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总之,以电视为 主体的现代传媒已成为促进乡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电视 土家族乡村 生活方式变迁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mass media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pai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work on this subject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ology. however, the study, which is on rural culture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v communication, has been rather lim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a new domain in research of ethnology. on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 predecessors, the thesis mainly used the knowledge of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s, and took shemihu village in laif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ifestyle change caused by tv communication in tujia countryside, combining the fieldwork and literature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full tex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hemihu village and stat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of tv, giving the base for the latter parts; the second chapter made a description as ethnography of lifestyle change caused by tv communication in tujia countryside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life, leisure life, consumption life and social intercourse; the third chapter paid emphasis on analysing the important role which tv played in the rural lifestyle change. the writer thought that tv strengthened ties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fluenced the villagers consumption behavior, promoted them to recognise and accept the pop culture, promoted them to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way of leisure, facilita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village. at the same time, tv accelerated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ie down gradually. in short, tv, as the main body of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a great impetus to promote the rural lifestyle change. key words: television tujia countryside lifestyle change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再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 关于传播技术的利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者已做 过许多研究。其中影响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 消逝中东的现代化 、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以及威尔伯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 美国社会学家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是根据1950年到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对六个中东国家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社会 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写成的。勒纳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可以把有 关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动形象地传播给社会各个阶层的大众,人们可以足不出 户就能接触到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获得有关对新事 物、新模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认识。因此,他将大众传播媒介比喻为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奇妙的放大器” ,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 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模 式,把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化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罗杰斯主张,大众传播在一个国 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值得重视,社会成员接触大众传播,是在发展中国 家从事大规模的有指导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威尔伯施拉姆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 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被人们称为“传播学之父”。他 以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的出版而成为传播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先驱之 一。 他在论述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说,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变革的代 言者。它们所能帮助完成的是这一类社会变革:即向新的风俗行为、有时是向新 的社会关系的过渡。在这一类行为变革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观念、信仰、技术及 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 ” 参见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233 参见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3 美韦尔伯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2 2电视与社会生活研究 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所著的电视与日常生活分析了何以电视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如此巨大而普遍的影响。他的研究深入阐述了电视 对于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意义,以及在时空和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电视 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 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 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意义。 ” 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的 电视与社会从电视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观众三者的角度展示了电视与社会 的关系。其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电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电视受众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揭示了电视在时间、空间和群体上对社会 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他的家庭电视和勒尔的家庭收视内幕 都观察到,只有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闲暇活动这一总体语境,才能理解电视收看 行为及其文化影响。勒尔认为从长远看,电视自身能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以及 使用。 “用餐时间, 睡觉时间, 共处时间, 做家务的时间以及口头交流的方式, 都受到了电视节目的时间安排方式的影响” 。 他特别引用了贝利在印度所做的调 查。此项调查表明,电视“正改变着印度一些乡村家庭的生活。以前他们的日常 生活基本由大自然规律所设定,而现在变成了由时钟和电视来制约星期日变 成了 电视假日 , 而以前晚上用来谈生意的时间, 也已被 电视时间 所取代 许多时段被电视节目的时间安排所重新定义和构建” 。 美国社会学博士柯克约翰逊所著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 的民族志调查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电视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填补了这一研究领 域的空白。作者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求了变迁中的印度乡村生活的社 会环境,深入村民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讲述了他们与电视的不断演变的联系, 进而分析了电视在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在近几年中对极大改变印 度乡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约翰逊认为,正是这种角色 使电视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 参见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参见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转引自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08 转引自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08 参见美柯克 约翰逊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 展明辉, 张金玺译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二)国内研究 1大众传播与乡村社会发展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众传播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专题研究开始进入人 们的视线。 苏晓红通过实地调查,对苏南农村受众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经 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互动的角度论证了“农村的变 革是媒介发展的动力” 、 “大众媒介构建了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的平台”等观 点。在调查中她发现,看电视已成为当地大多数农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文化娱乐活 动,娱乐消遣是他们看电视的主要动机,进而分析了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与受 众接受电视节目类型的关系,提出了“对于农村受众而言,娱乐性节目更易影响 其观念的变更” 等新的理念。 尚妍、彭光芒对大众传媒在推动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 讨。他们在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一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互动的频繁 和现代传媒技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 城市现代文化不断涌入农村社会,潜移默化 地冲击、改变着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 媒不仅本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农民群体所接受, 成为农村文化变迁的内容 之一, 而且充当了推动农村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加速器”。 沈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即:大众传播可以影响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进程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他提出,大众传播应该为社会 的发展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裘正义的博士论文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发展、谢咏才和 李红艳的中国乡村传播学 、姚君喜的甘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报告 (2002-2003) 、王文棣的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等,也是这一领域的重 要研究成果。 2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 益西拉姆研究、分析了大众传播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指 出: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交融的关系,无论是通过 大众传媒传播与建设民族文化,或是以民族文化丰富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功能,都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79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6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2 参见尚妍,彭光芒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j理论观察,2006(3) 参见沈宇论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新闻知识,2003(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4 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提升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准。益西拉姆肯 定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大众传播“无疑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 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添加了一种积极的促动因素,更重要的是 大众传播将对于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生存与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平台注入以思想 观念、道德水准、生活态度与社会规范为层面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色彩。 ” 李勤也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大众传播使少数 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民间文艺与民族习俗、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等逐步发生改 变,因而大众传媒在多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 彭婵、吕尚彬通过调查大众传媒对利川市土家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影响,发现 由于受众在媒介接触内容、接触目的以及对媒介的依赖性程度上的不同,使他们 在对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变迁以及接受外国节日的态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受众媒 介接触行为越多,对待非本土文化的态度就越趋于开放,在行为上也更容易进行 模仿。 马翠华从传播学视野对现代传媒语境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乡村社会问题进行 了研究,主要探索了回族传统文化对现代传媒的普及和媒介使用的影响,并从媒 介内容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现代传媒娱乐者、 教育者、 大众消费文化引导者的角色。 她在论述中始终围绕着两个环境,即文化环境中的现代传媒和媒介环境中的民族 传统文化。 3电视与乡村生活研究 柏贵喜在对当代土家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电视传媒对民 族文化的影响。 “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电视的价值尤为重要。电视不仅改变了人们 的闲暇生活方式,而且不断地将外界的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传入土家 族地区,在开启民智和风气上与书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他在调查时发现, 看电视已成为当代土家族最主要、最经常的闲暇活动,可以说, “电视的发展使土 家族闲暇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郭建斌于 2001 年 10 月至 2002 年 4 月独自一人到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 益西拉姆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30 参见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参见彭婵,吕尚彬媒介接触行为与民俗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以利川市土家族节庆民俗文化为个 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参见马翠华现代传媒与回族乡村生活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太阳乡下李村调查d兰 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33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7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自治县独龙江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越冬田野调查。他以日常生活中直接面对的现 象作为研究的起点, 探讨电视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的关系、 相互影响等问题。 调查中,他从那些当地人最平常的生活状态中来找问题,并尝试着寻找这些问题 的答案,或是对这些问题作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释,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电 视与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 李春霞对电视在彝族乡村生活中的影响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 究。在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 她试图通过电视植入一个彝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来论证 “电视影响彝族乡村传统, 导致当地文化变迁” 这一观点。她认为,电视在当地“神圣/世俗”的社会结构 被划归入世俗空间, 但电视在当地文化/知识系统中新建构了 “电视面子” 、 “电 视汉族”、“电视非电视”、“现实情境电视节目情境”(这组关系还可以 表述为“家庭外部世界”)的关联。通过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化关联,建构新的文 化关联或区隔,电视“植入”地方性文化/知识系统,成为地方性知识的建构者和 变迁动力。在她的另一篇论文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 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中,通过把电视植入某个社区的过程视为该社区通 过电视的仪式,将大众传播视为社区在现代宿命的、必然要“通过”的“仪式”, 是在面临大众传媒、 尤其是电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现象时, 社区为标识、 定位、 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 进而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现象和变化而做出的种种社会性 行为。她认为,电视与村落的生活一直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 村民按照自己的 方式将电视纳入当地生活, 同时村民们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 电视。 张莉分析了电视对农村的影响。“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说,电视对农村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从深层的思想和观念层面来讲,电 视给农民的震撼和在重塑农民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同时期其他任何工具和设备 所不能比拟的。” 彭小川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 他认为, 在电视媒介影响下农村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交往范围扩大、理性化程度提高等基 本特征, 电视媒介在农村居民社会交往观念向现代化转变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见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李春霞 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7) 参见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 思想战 线,2005(5) 张莉电视农民的“眼睛”浅议电视对农村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6(12)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6 在影响老年人家庭交往和亲子互动上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家庭矛盾 产生的源泉之一。 姚君喜、郑微波都对西部贫困地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受众对电视的接触状 况、认知效果和认知态度,以及使用媒介的情况,发现电视是农村居民获得信息 的主要媒介,看电视成为目前贫困地区受众闲暇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并分析了农 村受众在接触媒介内容方面呈现的特点。 姚君喜认为,电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 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是关于电视与乡村生活的研究。另外,邢虹文从社会结构、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与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电视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作 者指出了电视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机制。一方面,电视发展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生 态的制约与要求,按照社会环境的状况生产电视产品;另一方面,电视本身也通 过观众的消费不断拓展其影响力,从而促使其所处的社会生态发生变化。在社会 互动的层面,作者认为电视与社会、观众的互动是一种“点对面”的交流,是一 种“拟态环境”中的精神文化互动。电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结构, 也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 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层面, 作者认为,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电视不仅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而且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如电视可以传递政治信 息,塑造政治形象,指导消费生活,传播现代价值观念,促进文化交流等。 (三)简要评论 从以上综述来看, 国外研究电视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主要集中在都市社会生活, 尽管约翰逊博士对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填 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他的研究也只适合于当时的印 度乡村。 国内尽管不少学者关注电视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少量的 微观研究,还有一些个案研究,但他们重在研究生活整体性的变迁,尚无人就电 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如闲暇生活、消费生活的改变等)这一主题中的作用进 行“以小见大”的研究。 本论文将或多或少借鉴以上论著的某些理论与观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参见彭小川 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对湖北省钟祥市两村庄的调查d华中农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参见郑微波 关于大众媒介在西部贫困地区现状的调查报告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 ;参见姚 君喜 西部贫困地区电视文化发展的调查以甘肃为研究个案j 新闻界,2005(1) 参见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上,进一步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视传播下乡村生 活方式的变迁作比较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文化变迁,是民族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乡村文化变迁引起了学界的 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 语境下,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民族文化、乡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可以 说是民族学研究的新领域。学术界对于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体电视与乡村文化 变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具象研究很少,特别是电视对少数民族聚居的 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对此领域的一种尝试,具有 一定的创新性,在理论上可以为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丰富文 化人类学学科内容,使文化变迁理论更具时效性。 (二)实践意义 舍米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迟缓,现代化程度较低,民族特色较突出,在这 样一个村庄电视媒介可以看作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现代性因子,研究其对当地 文化生活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翔实地反映电视对土家族乡村生活各 方面产生的多种影响,洞察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一 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变迁的进程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涉农 传媒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借鉴的理论 本研究主要借鉴西方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传播下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本研究主要借鉴以下理论: 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也称社会变迁,或称社会文化变迁。一般而言,文 化变迁这一术语为人类学家所好;社会变迁这一术语则为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 家们所好。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人类学家们认 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变迁,多数人 类学家认为是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也有学者认为,文化 变迁指的是由于族群(或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 参见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9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8 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目前在文化人类学界,凡谈到文化变迁,实质上 都是指文化的任何方面的变化。它主要研究的是文化的动态发展的一个侧面。 促使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内部原因是由 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外部原因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人 口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变迁往往是通过这几种方式进行的:创新、传播、进化、 涵化、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革命与改良。 文化传播理论:除自身的发现和发明以外,一个社会中新文化因素的出现还 可来自外部社会的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 文化的结构、体系向本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 (borrowing)及整合的过程。 正因为有文化传播,一个地方发明的先进事物才 能为各地所共享,人类进步才会加速。 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传播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模 式:基本传播和次级传播。但也有人类学家不满意上述的两分法,认为文化的传 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种模式。其中,媒介传播指的是两种 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是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者作媒介,使某种文化因素得以交 往。 本研究中的电视便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改变了 土家族农民的生活习惯,而且它所传播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 思维方式,继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后面的正文对此将作详细 的论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本文从生活方式变迁的视角嵌入,以电视传播为背景,运用人类学和传播学 的相关知识,分析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全文除导言外,共 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了调查村落的基本概况和电视在当地的传播状况,为后 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主要从闲暇生活、家庭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交往四个 方面对电视传播下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作民族志的描述;第三章探讨了电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9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0 参见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150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3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 关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纵向了解电视在该地区的发展历程 和传播状况。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了解电视在人们 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对于电视传播的认知,以及电视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文化 观念产生的影响。 五、调查情况 我出生于恩施土家族地区,有着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去 舍米湖村调查之前,我曾到过绿水、飞机等其他几个乡镇的村子,对土家族农民 的生活有一些大致的了解。 2007 年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师弟赵情学一起到舍米湖 村对电视在当地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 与村民进行了亲密接触, 开展了深入访谈, 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得到舍米湖村干部彭承金、 彭大召等人的大力支持, 为我的进一步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月初对调查材料稍加整理之后,又一次 深入舍米湖,与村民进一步接触,获得了更多访谈资料,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 些为我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期间,我都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关注电视媒介给当地村民生 活所带来的变化。是年 9 月下旬,我还到来凤县广播电视局、来凤县史志办公室 等单位搜集了大量有关当地电视传播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我从事本课题研究的 基础。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10 第一章 舍米湖村概况及电视在当地的传播 一、舍米湖村概况 舍米湖村是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的一个土家村落。 来凤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东南接湖南省龙山县,西邻重庆市酉阳县,北与本 省宣恩县和咸丰县相连,现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城所在地翔凤镇东 距省会武汉市 728 公里(公路) ,北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 135 公里(公路) 。 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 来凤县总人口为 316707, 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为 165575 人,占总人口数的 52.3%。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 93471 人,苗族 70679 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9.5%和 22.3%。 百福司镇(卯洞)位于来凤县城南偏西 53 公里处,北与本县漫水区相连, 东与湖南省龙山县火岩乡桂塘乡接壤,西南与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的五福乡兴隆 乡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省道来(凤)智(勇关)线由东北向西南贯 穿全境。全镇国土面积 184.13 平方公里,集镇面积 2.5 平方公里,南北长约 20 公里,东西宽约 15 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 29183 人,城镇居民 6000 余人。该镇属 于二高山地区,丘陵、坪坝皆有之,山地与平坝面积比为 7:1。全镇地势呈西高 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峻岭连绵,沟壑纵横。酉水河纵贯东西,怯道河横穿南北, 两水汇合于镇区,沿河一带比较平坦,均为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 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花生、西瓜、棉花、油桐、中药 材等。农村家庭副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全镇工商业绝大部分为个体民营经济,主 要有运输、建筑、商品零批、小型加工、农副土特产经销及餐饮、娱乐等行业。 通常,集镇内商贸营销多依赖于老百姓三日一隔或五日一隔的“赶场”行为。 舍米湖村位于百福司镇的西南方,属湖南、重庆、湖北三省市交界之地,东 南与湖南龙山县毗邻,西南与重庆酉阳县接壤。东起磨刀湾,西至鱼鳞堡,版图 面积 403 公顷,耕地面积 871 亩,水田 489 亩,旱地面积 382 亩,有林地面积 532 亩,荒山面积 678 亩。全村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少量侗族人,共有 6 个村民小 组 145 户 636 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457 人。土家族占人口总数的 97%,其中彭姓 土家族人占全村人口的 85%。 舍米湖是土家语,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小山坡” 。舍米是阳光照耀的,湖是山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6 参见文稿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坡。本地人又称舍米湖是爬满猴子的山坡,因其宁静、美丽,足以引得猴子都来 居住而得名。 舍米湖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6.3c,冬季平均气 温 5.1c,夏季平均气温 26.6c。全年无霜期较长,约 280 天左右,年平均相 对湿度为 80%。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为 1400 小时。 由于光照条件好,土 壤肥沃,水质优良,温差较大,所以这里种植的水稻、蔬菜、水果等等,所有的 农副产品,都格外的优良,口味好,让人品尝后念念不忘。 舍米湖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坡前有水流,背靠石口山。从风水角度来讲, 这里可谓是得天独厚。从地质形成来讲,舍米湖最上部是志留纪层状砂岩,泉水 丰富,是村民的用水来源。这个地层的水,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锌、碘、硒、 硼、镉等矿物质,且这里远离污染,所以这里的水可与优质矿泉水相媲美。这里 的水稻米质洁白香甜,曾是贡米。这种泉水蒸出的大米饭,雪白晶莹,味道香美 可口;这种泉水不用煮沸,可以生喝,不会肚子痛。 舍米湖村傍山而建,民居集中,民风淳朴,土家风味浓厚,景色宜人,属典 型的土家山寨(见图一)。该村落保持较完好,住房基本上全是黑瓦木制结构的吊 脚楼。宁静的山村,古木参天,翠竹秀丽,古老的吊脚楼掩隐其间,安详而宁静, 檐角高挑,错落有致,浑然成韵,大有“空中楼阁”之意境。在百十路通往村子 的路口远远望去,黑色的瓦与山坡混为一体,不仔细分辩,很难看得出那是房子。 顺坡而上,层层梯田,甚为壮观。古朴独特、源远流长的土家民间风俗,成为舍 米湖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舍米湖土家人天性强悍豪爽,俭朴勤劳、重 情尚义、守信自约、鄙弃淫奢、重节如命。 由于群山绵亘的地理环境,长期道路不通、交通不便,这里与外界几乎没有 交流。至今还没有通客车,只有摩的,从百福司镇坐大约 40 分钟可以到达舍米湖 村。大众传媒进入村里之后,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使村民与外部世界有了越来越 多的接触。新闻、娱乐、广告等通过电视传播进入当地村民的生活,这些来自多 元世界的现代生活信息和新观念在日复一日中潜移默化地冲刷、消解、改变着土 家族村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电视在当地的传播 (一)电视在当地的发展历程 1979 年 6 月,来凤县电视收测组在邻近的湖南省龙山县海拔 1318 米的沙子 参见文稿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12 坡进行反复测试,信号较稳定,经双方协定,由来凤出设备,龙山出资金,于 6 月中旬在沙子坡进行试验转播,两县人民第一次看上电视。在试转同时,来凤县 广电局另组人员在本县境内的佛山、贵帽山等地进行反复测试,决定在海拔 1178 米的贵帽山顶建立电视差转台。1980 年 5 月 10 日正式转播电视节目,这是来凤 电视转播台在来凤上空第一次向全县各族人民传送电视信号。 随着电视用户的逐步增加,1983 年后,百福司、三胡等区镇和胡家坪林场、 新峡一级电站等单位先后自筹资金建起小功率差转台。 这一时期,舍米湖村虽 已通电,市场上也早有电视机出售,但价格昂贵,黑白电视机都要几千元,村民 们买不起。然而,那时有的村民还是到河东乡的乡政府所在地捏车坪管理区过了 一把看电视的瘾。现任村支部书记彭承金说: “最开始村里还没有电视的时候, 我们就到捏车坪去看,那时候放射雕英雄传 ,很好看的。但要走那么远的路, 还是有点不方便。 ” “最开始村里还没有电视的时候, 我们就到捏车坪去看,那时候放射雕英雄传 ,很好看的。但要走那么远的路, 还是有点不方便。 ” 直到 1987 年, 村里出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村民们才终于在自己村里看上了 电视,但效果不是很好。1988 年,县里新建了百福司、绿水、贵帽山三座地面卫 星接收站,解决了百福司附近几个区镇收视不好的问题。 1992 年县广播电视局开始兴建有线电视站,使县城人民看上了有线电视。之 后,有线电视安装到了县城郊区土堡、飞机、活水等地,这些郊区的农户也看上 了加密电视。 1993 年 12 月百福司镇开始安装有线电视,但舍米湖的村民们还 是只能收看到百福司地面卫星接收站转播的节目。由于收看的电视频道少,节目 内容十分有限,有的村民就到镇上租些影碟回来看。彭书记说: “我以前看电视 时间多, 那时村里还没有安装卫星锅, 经常租碟看,比如水浒传 、 隋唐演义 、 西游记都是我最爱看的。因为我往镇上跑得多,每次去了就带一大摞碟子回 来看。但现在很少有时间看了,忙得很。 我以前看电视 时间多, 那时村里还没有安装卫星锅, 经常租碟看,比如水浒传 、 隋唐演义 、 西游记都是我最爱看的。因为我往镇上跑得多,每次去了就带一大摞碟子回 来看。但现在很少有时间看了,忙得很。 ” 1999 年,由于来凤县城可收看到 18 套电视节目,而有的农村地区只可看 1 套电视节目, “村村通工程”开始启动,县广播电视局在农村狠抓有线电视用户的 发展。 但舍米湖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能统一铺设有线电视网,为了真正 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县广播电视局致力于在这些地区发展卫星锅 用户。随着家用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出现(见图二) ,舍米湖村民们也能看到多套电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9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9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视节目了。 2000 年后至 2003 年,村民购买彩电的数量激增,卫星接收器的数量也随之 递增,因为凡是买了电视的家庭同时都会购买卫星接收器,以便能收看到丰富的 电视节目。安装了卫星接收器之后可以收看 3040 个台,而且效果相当好。到 2007 年我去调查的时候,村里电视机的普及率已高达 99.3%,而且有电视的家庭 都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二)村民拥有电视的基本情况 调查期间,经常会到老村支部书记彭大召家坐坐。他说,村里是1983年通的 电,为此他付出了很多劳动,比如电线杆、变压器等都是他一手一脚买回来的。 1987年,舍米湖村出现第一台电视机,就是他家买的。事隔二十年,老彭书记还 清楚地记得那台电视机是14寸黑白的,牌子是金利浦。当时,村干部相较于其他 村民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要好一些,所以他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家庭。不久, 一些较富裕的家庭也相继购买了电视,都是黑白的。这些家庭便成了没有电视那 些家庭的羡慕对象,有的村民形容当时的心情: “那些家庭买了电视,我们家却没 有,真是造孽(方言,意思是:可怜)呀。 ”于是紧接着就为购买电视机做预算。 九十年代黑白电视慢慢多起来,1996年彩电开始进入舍米湖村。经济条件比 较好的家庭原来已有黑白电视,现在又添置了彩电,这些家庭中就拥有了两台电 视机。购买第二台电视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村民需求这一焦点上, 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想买大些的彩电” ,或是认为“两台看起来方便些” , 只有 极少数家庭是因为“第一台坏了”才买第二台的。 2000 年后至 2003 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购买彩电的数量激增, 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 97.9%,全村只剩下三户没有购买电视。这期间,彭承金家 换了台 29 英寸彩电,到目前为止是村里最大的电视。他说,刚买那几天,很多村 民都到他家来看电视,家里都没地方坐了。2006 年,村里又有两个家庭购买了电 视。到 2007 年我去调查的时候,除了一个特困户之外,村里其余的家庭都有了电 视,并安装了卫星锅,普及率已达到 99.3%。舍米湖村农户目前拥有电视情况如 下表所示: 表 1 村民拥有电视的情况 拥有电视机台数 户数 比例 一台 95 65.5% 两台 48 33.1% 三台 1 0.7% 没有 1 0.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14 (三)村民收看电视的基本情况 1村民收看电视的时间 在农村,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农闲和农忙季节之分。农闲季节要干的活不多, 村民们一般都呆在家里看电视。调查发现,电视占去了村民们大部分闲暇时间, 68.3%的被访对象平均每天收视时间为 35 小时,白天晚上都看。但是农忙季节 就不同。村民们多忙于生产活动,看电视的时间就相对少些。白天只有稍小点的 孩子在家看电视,大人们都在田里忙碌,一般天黑了才回到家,只有晚上才看看 电视。所以,对于“农忙时,您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为”这一问题,村民 选择“13 小时”的居多,占 77.9%。 2村民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 在安装卫星锅之前,村民能收看到的电视频道很少,主要是央视一套,在没 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村民们一般就在固定时间看看新闻节目,但当时他们最爱 看的是天气预报。因为这跟他们的生产活动休戚相关,收看天气预报便于安排农 事。2003 年以后,村里的卫星接收器逐渐普及,安装了卫星接收器的家庭都能收 到 3040 套电视节目, 不仅包括全国各省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 还能收到部分境 外电视节目。于是, 新闻联播等节目不再是人们的必然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各 种娱乐节目。具体访谈和入户调查的结果如下: 表 2 村民收视内容的选择 节目类型 比例 娱乐类(影视、综艺、音乐等)95.9% 新闻类 63.4% 科技知识类 34.5% 生活类 31.0% 体育类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