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古人行文说话时出于种种考虑,往往含蓄有致、委婉曲折,这在儒家经典左 传行人辞令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点缀其间的精炼深刻、积蕴丰厚的委婉语,即 春秋行人在重大外交活动中的专对之辞,历来受到学者们的肯定,以其独具的魅 力,别丌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昭示着在修辞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命 力,它们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 我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论文结合修辞心理学、认知修辞学、接受修辞学等前辈的最新研究理论,通 过透视左传行,k 辞令委婉语中一系列问题所形成的经穿纬插的网络式体系, 紧密联系行人辞令中委婉语所诞生的特定时代背景,首先侧重分析了易为研究者 们所忽视的制约其存在的潜在因素。在占有大量具体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语言 学的角度,从选用表谦敬语词和表讳饰性语词、巧妙变换表达手法、恰当选用不 同的语气等四个方面归纳出行人辞令委婉语常见的表现形式,并动态地剖析了其 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所呈现出的语言特色。其次,论文从修辞是为时代服务的这 一理念出发,进一步剖析了行人辞令委婉语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交际辞令的时代 特定性和隐古性特饪,一改以往研究者只锁定委婉语表达者的研究方向,而从重 视接受者这一角度分析了行人辞令委婉语所具有的很强的可接受性特征。最后, 论文帆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究了行人辞令委婉语之所以在左传行人辞令中大量 存在的深刻的文化心理因由。 关键词:左传;行人辞令;委婉语 a b s t r a c z a b s tr a c t i na l ls o f t so f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h ea n c i e n tp e o p l ea l w a y sc o m p o s eap i e c eo f w r i t i n gi nam i l da n dr o u n d a b o u tw a yw h i c h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r e f l e c t e di np e d e s t r i a n s l a n g u a g eo ft h ec o n f u e i a n i s t s c l a s s i c s t h ee u p h e m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i n t e r s p e r s e di n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n a m e l yt h eu t t e r a n c e so f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r m l p e d e s t r i a n u s e di nt h e i r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h a v ea l w a y sb e e na c k n o w l e d g e db yt h e s c h o l a r s w i t ht h e i ru n i q u eg l a m o u r 、t h e yt a k eah i g h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r h e t o r i ca n ds h o w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 t h e ys i g n a lt h eh i g hq u a l i t yo f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a n di n d i c a t et h e f o r m i n go f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m i l da n dr o u n d a b o u t r h e t o r i c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l a t e s tt h e o r i e so fp s y c h o l o g yr h e t o r i c ,c o g n i t i v er h e t o r i ca n d s oo na n d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 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 o fe u p h e m i s mi n p e d e s t r i a n sl a n g u a g e t h i st h e s i sf i r s t l ya n a l y z e st h ep o t e n t i a le l e m e n t sw h i c ha r e t p r i o rt ot h en e g l e c t e db ys c h o l a r sa f t e rr e v i e wn e t w o r kt y p es y s t e mo fs e r i e so f q u e s t i o ne x i s t e di ne u p h e m i s mo fp e d e s t r i a nb a s e do nal a r g en u m b e ro fm a t e r i a l s ,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e u p h e m i s ma n d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so fe u p h e m i s ma n ds u m m e du p 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e u p h e m i s mw o r d s ,e x c h a n g i n ge x p r e s s i o nf o f f n s s e c o n d ,t h i s 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h i s t o r ys p e c i a l l ya n di m p l i c i t yo fe u p h e m i s mo fp e d e s l r i a nw h i c ha r e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c o m m o nl a n g u a g e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 p 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 e ;w h i c h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s p e a k e ro fe u p h e m i s m 田1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 t h es t r o n ga c c e p t a b i l i t yo f e u p h e m i s mf r o mt h er e c e i v e r sp o i n to fv i e w l a s t ,t h e a r t i c l ee x p l a i n sal a r g ea m o u n to fd e 印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s o n so fc u l t u r ee x i s t i n gi n p e d e s t r i a n sl a n g u a g eo f o f t h e i r si nt e r m so f c u l t u r ep s y c h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 :p e d e s t r i a n sl a n g u a g e ;e u p h e m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巾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宝盈翌日期:巡年月垲闩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阑。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韶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裳竭骜 导师签名:丕盏擅 日期:兰翌羔年月2 篁同 月i j舌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古人行文说话出于种种考虑,往往含蓄有致、委婉曲折,这在儒家经典左传 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丘传反映了春秋时期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它生动地记载了春 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间诸侯列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风起云涌的活动以及 有关言论,给后人展现了一幅幅异彩纷呈与凝塑内蕴的古老的历史场景,特别是点缀 其间的委婉尽致、精美多姿的委婉语,给这部成为流传千古、流光异彩的典籍,平添 了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正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急遽变化的大动荡时期,周王室 衰微,大一统的局面逐渐被诸侯争霸、大夫兼并所代替,一批奔走于各国之间的行人 应运而生,他们为保全国家,宣传自己的思想,不得不凭借自己的智力、辩才,调动 各种修辞手段,游说于各国诸侯和国君之间,经常使所辅之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春秋乱世磨砺了他们的才能,在风云际会中巧妙机敏地应付错综复杂诡谲多变的形势, 显示出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左传中不胜枚举的委婉语即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这些 委婉语,其语言之精美、内涵之深刻、思维之机敏、策略之巧妙,至今仍然闪烁着令 人折服的魅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左传行人辞令中的这些委婉语,即出使他国专对之辞,诞生在特定时代背景 之下,又经过适当的润饰和加。i j ,无不简而精,曲而达,丰富优美,独具特色,熔铸 在左传里面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有机部分,带有鲜明的特定内涵,极具代表性。 就语言研究本身来看,在大量书面语的记述中,通过对内容宏富,形式多样的委婉语 的考察,使我们可以寻觅到当时口语的一些踪迹,因此,保留在左传中的委婉语 也就成为研究当时口语的重要资料。同时,左传中的委婉语与当时社会观念中的礼、 德、仁、忠、孝等有直接联系,这就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春秋时代的礼教风俗、伦理道 德、歌谣谚语等开启了另一扇重要的窗口。历史是现实的源头和基础,随着时光的逝 去,历史中许多委婉表示法已成为历史的遗产,今天的人们已不再运用而且感到陌生 一1 一 或不可理解,这无疑成为阻碍古今思想交流的一道屏障。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国际间 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驾驭语言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左 传委婉语的表现形式、语言特色以及积淀其中的民族文化蕴藉,对于阅读古代文献、 领悟古人的智慧创造、了解委婉语的发展变化、进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及促进国内国 际阳j 的交际等诸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 对左传及行人辞令的研究 对左传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左传从战国到西汉末一直传承不绝,但始终 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西汉刘歆第一个大力推举爿得以形成与公羊传、谷梁传分 庭抗礼之势,并且开始有了今古经学之争。从十九世纪末一直持续n - - 十世纪初,直 至最近几十年,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重要现象的研究还在不断地深入。二十世 纪前半期,对于左传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真伪问题为核心,附带j 而出的则是对左 传是否传春秋经、其编纂者究系何人、成书于何时何地等问题的讨论,由于有关 的史料就那么多,前人因时代不同,指导思想和考虑问题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使得 上述这些问题成为从刘歆到当今两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在这期间真正从语 言文学角度来研究的为数并不多,成就也很有限,但儿提及左传的大多只有片言 只语,不成体系。前人注意到左传文学价值的,从唐代刘知几以来主要散见于一 些文论之中,呈零珠碎玉之势,如刘知几史通申左第十四卷云:“寻左氏载 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第六卷又云:“语微婉而多切, 言流靡而不淫。”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从记言方面评价说:“其记言文渊懿美 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精彩评论道:“至文 章之雄丽,从容委曲词不迫切,而意独深至,反复低昂,辞气铿訇,使人精神振发, 兴趣悠长,以采自列国史书,故其文有方言,又喜引诗、书之辞,其文整齐” 朱自清经典常谈中说:“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 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些散见于文集中的 评论,往往失于空泛,使人难得要领。 i 9 4 9 年以后,对左传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从左传的研究史上 来说,从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总体看来,对左传的研究还是偏重于文学价值的 探讨,体现研究成果的形式几乎都是单篇论文。较早产生影响的有:陈咏在光明闩 报上发表的两篇长文。浅谈( 左传) 的文学价值,并与巴人同志讨论郑庄公的典型 性问题( 1 9 5 5 年7 月:j lf i ) 和略说( 左传) 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1 9 5 6 年1 2 月1 6 同) ,首先通过标举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为左传的文学研究迈出了较切 实的一步。郭维森的( 左传) 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 教学与研究汇刊,1 9 5 8 年 第2 期) 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评价左传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的文章,对其中 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特别探讨。曹道衡论( 左传) 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光明日报 1 9 6 3 年5 月1 9 日) 对左传的性质作了初步界定。在文革的1 7 年中,关于左传 的有份量的论文还笋不是很多。文革结束后,对左传语言文学性的研究中在数量 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在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上,出现了多维的趋向。出现的高 质量的专著是1 9 7 9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此书博大精深,已为 举世所公认,其中论左传萨义部分共六十七条,从书法义例、思想、风俗、训诂、 文章技巧等诸多方而对左传进行了探讨,在观点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很 大的启示。 八十年代对左传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从所探讨的问题来看,主要倾向于 四个方面:l 、关于左传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的研究。米寿顺论( 左传) 的民本 思想( 河南师大学报1 9 8 2 年l 期) ,郭预衡( 左传) 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成就( 语 言文学1 9 8 2 年第: 、4 期) ,郑君华( 左传) 三论( 研究生论文1 9 8 1 年) ,杨佐义 ( 左传) 所汜城濮之战的认识价值( 东北师大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等。2 、探讨 左传人物描写的技巧。莫砺锋( 左传) 人物描写艺术对( 史记) 的影响( 南京 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何新文( 左传) 的写人艺术( 华中师院学报t 9 8 4 年第6 期) 宋尚斋谈( 左传) 对子产的描写( 山东师大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等。3 、对左传叙事艺术的研究。前人探讨左传文学价值的观点几乎都集中在 叙事艺术上,包括修辞、谋篇、结构、句法、细节等,如易平( 左传) 叙事体例分析 ( 江西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袁瑾洋略论( 左传) 的战争记叙( 江西教育 学院学刊l9 8 3 年第2 期) 等。4 、关于左传中记苦的研究。左传记言中涉及 的辞令尤其是行人辞令,历来的评论家都一致肯定,但这些肯定大多属于赢观的感受, 一t 一 只有在现代的研究论文里才得以见到深入细致的分析。至于专论辞令的文章所见的主 要有:沈松勤试论( 左传) 的行人辞令( 杭州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l 期) ,主要 从陈晓事理、抒情达意的角度归纳了行人辞令善于分析利害、巧于揣摩心理的特色: 刘焱( 左传) 外交辞令描写探析( 安徽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3 期) ,指出外交辞令 和说话人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吻合的,可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和生动地塑造人物形 象:朱宏达论( 左传) 的语言艺术( 杭州大学学报1 9 8 2 年第l 期,从人物对 话、内心独白、叙述描写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左传的语言既是历史家的语占,也是 散文家的语言,又同时兴杂着小说家的特色:李锡澜委曲婉转绵里藏针一谈( 左传) 中的外交辞令( 修辞学习1 9 8 5 年第3 期) ,认识到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充分显 示了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指出书中的记言不仅有其历史价值,亦有 其文学价值;戴伟华( 左传) “言语”对战国诸子散文的影响( 江两社会科学1 9 8 5 年第3 期) ,从文学角腱肯定了春秋“苦语”对诸子散文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论文的 作者各自申述不同的观点,都力图站在今天新的高度上来作理解分析,在某种意义上 补充和完善了前人的看法。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所见的研究行人辞令论文主要有:武惠华( 左传) 外交 辞令探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 ,从语用学角度探讨了作者如何使 外交辞令以简洁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言外之意”的途径:陈敦荃( 左传) 外交辞令 臆说( 外交学院学报1 9 9 5 年第2 期) ,从诸侯势力不均而运用外交辞令目的不同 的角度加以论述;胡安顺( 左传) 的辞令(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6 期) , 从辞令特点、论说技巧以及对战国策士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谢其祥 巧辞妙语胜却甲兵百万一小议( 左传) 的行人辞令( 广西师院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主要探讨了行人辞令的几种表现特点;甘佩钦试析( 左传) 外交辞令在战争中 描写中的作用( 兰州商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1 期) ,认识到外交辞令同战争的起因、 人心的向背、战略战术运用等因素之间的重要关系;周山河论( 左传) 的外交辞令 ( 渝州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总结了外交辞令旨在忠告、平和冷静、气盛言宜 的主要特点;高益荣左传) 说辞的特色及其成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 第1 期) ,论述了左传中的说辞优美动人、说服力强的特色,把其成因归纳为时代 要求;周曙光谈( 左传) 中外交辞令的特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l - 4 年第l 期) ,文章就左传外交辞令中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义正辞严等不同的特色 展丌论证;陈彦辉春秋行人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成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认识到春秋行人辞令言近旨远、善于揣摩心理的特色与春秋时代对礼的推 崇有重要关系;胡安莲论( 左传) “行人”及其辞令特色(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探讨了春秋行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基本特色;陈彦辉春秋行人辞令简论 ( 北方论丛2 0 0 4 年第1 期) 考察了春秋行人的知识结构及其辞令特点,使我们对 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些论文的作者利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 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外交活动中行人辞令的认识和看法,大多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论述 了左传外交辞令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而较少从语言学角度对行人辞令的具体 表现形式加以分析,忽略了它们受制约和影响的潜在因素,因而也无从提及诞生于春 秋这个特定时代的行人辞令所必然要烙上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具体因由,这 些都是我们论文应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弥补之处。 ( 二) 关于委婉语的研究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并有着悠久 发展历史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使用的一个蕈要交际手段。作 为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委婉语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孟子早在战国 时代就指出:“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 而道存焉。”( 孟子尽心下) 认为叙事浅近而喻意深远的言辞才是善言,这可以说是 中国最早推崇委婉的见解。这之后,历代都有学者加以推崇,其观点散见于文论中, 各自都不成体系。至于我国古代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束定芳认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 两个方面:一是对避讳的研究;二是对民间风俗的研穷。通过纵观古代学者对委婉语 的研究,我们认为其描述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至今也未有人系统地收集、整理过 这方面的资料。真正科学地对委婉语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陈望道 先生是较早注意到委婉现象的学者之一,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曾引用章士钊翻译师 辟伯的情为语变之原论柬晚明委婉语现象,虽然篇幅不长,却将委婉语的本质特 征、构造手段甚至产生的心理原因勾勒了出来,说明人们很早就发现委婉语的构造手 段以及构造原则多种多样,更重要的是委婉语很早就是人们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 一种交际方式。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长的一段时忙! 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 一e 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的,修辞学界对委婉语研究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在 字、词层次上的研究,将委婉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层次。 七十至八十年代前岳,委婉语的特殊社会功能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 学者的兴趣,陈原先生1 9 8 3 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在第十五章分六节专门探讨 了委婉语,作者不但讨论了委婉语产生的历史和社会心理背景,揭示了委婉语现象的 社会本质,而且从大量对委婉语例子入手,分析了委婉语构成的特点和使用特点,对 研究委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其涉及古汉语委婉语现象的分量则较轻。此后我 国外语学界部分学者受国外委婉语研究的启发,陆续发表了一些有份量的论文,恕不 再一一列出,这些沦文对英语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使用特点、重要特征及产生原因 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委婉语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从多个角度对委婉语现象进行研究, 主要有:l 、继续从修辞角度来研究。吴礼权先生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 南 昌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委婉修辞手法所应涵盖的范围是题 旨、段旨、句旨、词旨等四个方面。吴礼权先生发表的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态与表 达效应( 湘潭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认为汉语委婉修辞共有八种主要表现形 式,其形态虽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但总的表达效应是相同的,即委婉曲折、含蓄 深沉。柳惠浅谈汉语的委婉语f 伊犁师院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论述了委婉语 在社会语毒交际的各个层次中所起到的不同的修辞效果,认为委婉语在使用中能起到 消除误解与摩擦、达成和平谅解的积极效果。2 、从语汇学角度对委婉语构成方式、构 成手段等进行研究。刘萍论汉语委婉语的语义衍生途径( 修辞学习2 0 0 ! 年第5 期)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认为委婉语与非委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义联系: l 邢欣试说委婉语的表达方式( 修辞学习1 9 9 9 年第2 期) ,从言语交际时的临时 性表达角度,对用词中的委婉语、委婉句式等进行了分析;钱学委婉语与语言表达 艺术( 徐州师大学报p1 9 9 7 年第4 期) ,根据委婉语使用场合、语境的不同以及表 情达意的效果不同,对委婉语进行了分类分析:尹群论汉语委婉语的时代变异( 修 辞学习2 0 0 3 年第2 期) ,文章从委婉对象的变异、委婉语词的变异和委婉语词的更 新替代三个方面作了探讨,从个侧丽体现了社会文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3 、 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语用学和社会语古学的一些研究疗法和研究成果来探讨委婉语的 一6 使用特点。林丽芳委婉语的语用价值考察( 龙岩师专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文 章主要从交际对象的心理需求、创造良好语境的需要等方面阐释了委婉语的语用价值 以及委婉语丰富的表达法所体现的语言艺术性;吴松初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纲要 (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提出委婉语的研究要趋于实效,证 实其研究同任何语言和言语的研究一样,基本视角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本身;刘萍论 汉语委婉语的特征( 雁北师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通过对汉语委婉语自身具体 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掌握这种语言现象;李军华委婉言 语交际的信息编码、解码与反馈( 湘潭大学社科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分析了委 婉言语交际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构成特点与方式,对人们把握其运行规律起到了积极 意义;王珏古汉语委婉语的等级色彩( 洛阳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l 期) ,从一个 侧面说明了语言及其运用中的不平等现象;常敬宇委婉表达法的语用功能与对外汉 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指出完全有必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 研究并且体现在各类教材中,以便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4 、 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有些学者也开始从文化和社会心理的 角度对委婉语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 化缘由(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把委婉修辞放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 景下,认为其生成和发展是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制约、民族心理的导引和文化传统的推 崇;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 修辞学习1 9 9 8 年第2 期) ,认为委婉 修辞的结果是在修辞表达者和修辞接受者之间制造了一个“距离”,而这种“距离”的 存在正是委婉表达蕴藉含蓄得以生成的根本原因:谭小平论委婉语的社会文化价值 ( 湘潭大学社科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认为委婉语的文化价值并不是自生的,社会 生活、文化心理和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都赋予了委婉语积极的和消极的文化价值,在 使用时应将委婉语引向文化的积极方面而避免其消极影响;包丽虹汉语死亡委婉语 之文化成因探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3 2 期) ,从语言的灵物崇拜、汉民族 宗教、丧葬习俗等血个方面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力图揭示出汉语 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成因。值得一提的是傅亚杰论( 左传) 中的委婉语( 东北师大 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此文概括分析了外交信使之间、诸侯之间、大夫之间以及君 臣之间辞令中委婉语的三种用法,得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辞令现象,它所反映出 一一 来的是古代思想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它与当时社会观念中的礼、德、道、仁、义、 忠、孝等有着直接联系”的结论,但篇幅较短,论述较为笼统概括。另一篇是王汉长 浅谈( 左传) 外交辞令中的委婉语( 修辞丛谈1 9 8 6 年版) ,列举了五种常见的 表现形式,肯定了委婉语引人入胜的特点,但占有材料比重小,分析尚嫌笼统。 综观对委婉语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可归纳如下几点:l 、对委婉语最初起源、使用 特点和目的、构造手段和原则、语用功能等诸多方面有了细致深刻的认识;2 、对散见 于历代作品中的委婉现象能给予合理解释,注意到了委婉语运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并对委婉语的重要性有了高度重视:3 、能对委婉语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 索,对其现实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上述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古今学者对委婉语的 研究是一个由零散、不系统趋向整体认知、系统性,由直观感受、粗浅认识趋向理性 思考、细致分析,由单纯化趋向多元化,即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这样一个逐 步开拓、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历代学者们不断求索的辛勤足迹, 这无疑是令人感到振奋和鼓舞的,但有待进一步探索之处也是有的,比如:1 、在指导 思想方面,还未充分认识到委婉语研究对揭示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性,忽略委 婉语产生的社会原因;2 、大多研究者把研究方向锁定在委婉语表达者一方,而忽略了 委婉语接受者一方的研究,对委婉语研究停滞于静态剖析者居多,而放在具体交际环 境中进行动态剖析者为少;3 、对委婉语所下的主观结论居多,而缺乏具体材料的归 纳支撑。4 、古今学者以概括分析各类作品中的委婉语现象者居多,而系统研究委婉语 的专著较少。这些无疑都应是我们今后研究中竭力避免和克服的,也是本论文存在一 些研究空间之所在。 三、语料来源、研究对象和方法 论文所述问题均来源于春秋左传集解五卷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8 月 第1 版) 。从性质上说,左传辞令主要是对内的谏说和对外的行人辞令两种,而尤 以对外的行人辞令为重要,其中所点缀的委婉语含蓄蕴藉、精炼深刻,本文拟以为研 究对象。据春秋左传注中宣公十二年载日:“行人之官,有专官,如襄二十八年传 有行人子员、行人子朱,皆专官也。亦有兼官,见于经者六,襄十一年、十八年、昭 八年、二十三年、定六年、七年是也。并以被执见书,乃一时奉使,故书以行人,其 在本国皆另有本职,行人乃其临时兼职。”本文即是研究这些春秋时期凭斗智论辩见长 r 一 并肩负重任的行人们( 既包括具有专职的外交人员一行人的官职者,也包括非专职的 外交人员因临时充任外交使节出使他国或承担外交工作而称之为“行人”者) 在接待 或饯送诸侯来使、出伎弛国、陪同国君外出会盟朝觐、陪同重臣外出结约或发生大规 模战争之中等重大外交活动时,用于专对的委婉之辞。至于所涉及的注释训诂、风俗 礼制等方面的问题恕不作细究。 研究委婉语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实用的途径,收集委婉语实例,加以 分析,编纂成词典,为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服务。这无疑是一个功过千秋的有益尝试, 但惟恐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也:二是符号学的途径,即探讨委婉语产生的原因、本质特 征,并结合社会语言学、修辞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理论上全面探讨委 婉语的使用特点,这无疑是种可行性方法。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笔者认为左传 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首先体现为一种言语现象,本质上侧重于表现为一种间接言语交 际行为,是技巧性含意运用的一种方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 理标记,体现出一定的交际策略。其涉及面十分广泛,不仅涉及表现形式、时代特征、 语言特色等问题,还与春秋时期的 l f 6 i j , ! x , 俗、行人的遴选、思想观念以及诸侯各国复 杂的外交局势等诸多方面有着直接联系。笔者自知学识浅薄,缺乏对此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多学科研究的实力,仅拟结合认知学、接受修辞学、修辞心理学等前辈的最 新研究成果,对前人尚需弥补之处,如结合特定社会耶境分析委婉语受制约和影响的 潜在因素,通过占有大量具体材料归纳其常见表现形式,把委婉语放在具体的交际环 境中动态地剖析其呈现出的语言特色、必然带上的时代烙印,对其生成的文化心理因 由等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力争勾勒出其外在表象探究其内在规律,以期在广度与深 度上、微观与宏观上有一个较为系统、较为客观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9 第一章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生成的时代背景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得以频繁使用,是与春秋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 的。因为“在交际活动巾,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因素,都对交际效果起着一定的影响和 制约作用,语言只是影响交际效果的诸因素中的一个。语言的表达效果并不全由语言 自身来决定,它还取决于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上下文和交际的情景, 取决于非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语用条件”侧重交际效果的行人辞令中的委婉 语,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非语言凶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政治和文化因素,这 是委婉语交际发牛的社会空问坐标系。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委婉语的建构,而且制约着 建构者及其面临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机制,是制约委婉语的潜在系统,而这些潜在系统 往往又为研究者们所忽规。由此,本文首先从分析制约委婉语存在的政治文化因素开 始,以便进一步探讨诞生于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委婉语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政治需要提供赖以存在的社会舞台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渐渐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诸侯 困独立意识加强,战和变幻,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春秋时代所特有的朝聘会盟等 外交礼仪活动更加频繁,诉如昭公三年子大叔所说,晋文公、襄公称霸时,“令诸侯三 岁而聘,血岁而朝,有事而会,无协而盟。”。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中,列国间的朝 聘会盟高达四百 十余次。王室与各诸侯困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蒯频繁的朝聘会 盟为行人们提供了施展才智的重要对象和场所。战争和行人往来相互交织构成了春秋 时期社会政治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不仅战争频繁,而且外交活动空前活跃,是外交 辞令发达和走上成熟的重要时期,诸侯各国无不在外交上挖空心思地制造舆论,争取 春秋左传集解( 全五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1 2 1 6 页。以卜只简注为( 年) 页。 第一章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生成的时代背景 主动,孤立对手,把辞夸作为推行外交策略的重要工具。如叔向所言:“辞之不可以也 如是夫! 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 诗日:辞之辑矣,民之协矣。 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i “”辞令的重要作用如是说,信矣! f 是在这种特殊时期,职主宾客接待和外交工作的行人便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活跃在历史 舞台上。大国之间依靠他们打破僵局,握手言欢,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起比较稳固的 同盟:弱小国家更是依靠他们巧设辞令,据理力争,于困境中求得生存。 春秋行人之所以能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充当特殊的角色,是时代赋予他们的 历史使命,正是这种使命,使他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他们得以完成使命的重要武器 则是使对方折服的委婉语。 第二节文化氛围提出必备的素质要求 行人应对诸侯,纾难解纷,力挽狂澜,都要依靠婉转谦和的委婉语。由于委婉语 在外交成败中举足车簪重的特殊性,社会必然会对当时承接外交工作的行人所具各的素 质提出相应的要求。子产出任郑执政后,对外交人才就“择能而使之”:“郑国将有诸 ”: 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道野,使谋可否。而 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6 ”可见对外交人才素质的重视和选择的慎重:只有德才兼备的行人,才有可能凭 借出色的委婉语成功地完成使命,具体而言,即行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德、 娴熟的技能以及敏锐的决策力,这是特定社会文化提出的特定要求,是委婉语得以诞 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同时,也为行人们在这片土壤上一显身手提供了收获成功的可 能。 一、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行人运用委婉语的重要前提 纵观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向以意度雍容、措辞典雅、语气谦敬、表意曲折及言 必称引诗书等风格而为世人所艳称。而之所以会有如此风格,得益于行人必备 的渊博学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其身份来看,行人多出于宗法贵族之上层,位为大 夫甚或贵为公卿,就其职能角色而言,行人是一国利益之代表,这种显赫身份使他们 享有般国人所不具备的接受优良教育的权利,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道德和 接人待物等各方面外交工作所需要的内容。正因如此,行人才得以在春秋外交的舞台 上从容不迫地演绎了一幕幕受人钦佩、忠于职守的外交剧目。昭公元年,子产到晋国 聘问,针对晋平公的问题,子产的应答洋洋洒洒,出入于神话传说、天文历史礼制养 生诸端,其学识之广博不出人不钦佩,无怪叔向赞叹道:“善战! 胖未之闻也。此皆然 也。”,晋平公亦美之日“博物君子也”,”并增加了对子产的“赠贿”。子产凭借渊 博的学识,赢得了作为霸主晋国君臣的尊重,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定公四年,楚都郢 城陷落,楚国社稷岌岌可危,楚大夫申包胥只身到秦国求援。秦伯派人辞谢他,让他 姑且到宾馆安歇,申包胥回答说:“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他“立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o ”秦伯终被他的忠诚所感动, f _ 十 兵相助。管子侈靡篇有云:“行人可不有私,不有私,所以为内因也。”意即行 人不能怀有私心,没有私心,才能为国家完成使命。一定要任用公忠体国、有才能的 人来办理国事。可见,行人得以被委以重任,首先必须具备忠君报国、恪尽职守、无 私无畏的道德品质和洞悉各国国情、通晓诗文历法等渊博的学识,否则是断然不会受 到重视而代表国君出使他固的。 二、熟谙外交礼仪、谦恭有礼是行人运用委婉语的必备素质 春秋列国i 训的外交活动是在遵守当时礼制的基础l 进行的,行人运用委婉语接待 来使和参与盟会的资本之一就是熟悉外交仪程,熟知外交礼节。他们十分注重礼仪并 且严格遵守按礼而定的品级,昭公四年,楚灵王曾专门派人向宋国的左师、郑国的子 产问礼。昭公二年,鲁国叔弓到晋国回访,晋侯派人到郊外慰劳他,叔弓辞日:“寡君 使弓来继旧好,固日:女无敢为宾! 彻命于执事,敝邑弘矣。敢辱郊使? 请辞。”致 馆。辞曰:“寡君命下臣来继旧好,好合使成,臣之禄也。敢辱大馆? ”叔向称赞他说: “子叔子知礼哉! 吾闻之日: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辞不忘国,忠信 也。先固後己,卑让也j ”“”倘若做出傲慢无礼和不敬的行为,就会造成不好的影 响,甚至影响其使命的履行,如襄公七年,卫国的孙文子聘问鲁国,据聘礼,受聘国 之囤君先登二级,然后宾登一级。臣应在后,相距君一级。在行礼过程中鲁君登阶, 孙文子办随之同登,他作为臣下却做出了与鲁君并行的违礼行为,而且对叔孙穆子的 责问,亦不加解释,也没有愧疚之色。叔孙穆子评价说:“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 一1 ,一 第一章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生成的时代背景 本也。”“”认为他傲慢无礼,作为臣下却和目君并肩而行,有了过错也不悔改,必然 会遭受挫折。本应是宾主愉悦的仪式,结果不欢而散。可见,熟悉和掌握各种外交礼 仪,言行做到谦恭有礼,是行人j i r 肼l j 完成使命的必备素质。 三、娴熟的言辞技能、正确的应对策略是行人运用委婉语的先决条件 由于委婉语常运用于权力冲突的最高层面卜这就对行人是否具备娴于操作委婉语 的技能和善于审时度势采取正确对策的能力提出了要求。烛之武仅凭一席空谈劝退秦 穆公的千军万马,解扬在临戮之际用一己之辞而免于一死,宾媚人说服晋人收回不合 于礼的成命,其关键就取决于此。显然,要改变君王诸侯重大的行动单靠华丽的言辞 还是不够的,善于操作委婉语技能和应答策略也是社会文化氛围对行人取得成功提出 的先决条件,氛围所被,即使在“戎狄”也得以充分体现。例如襄公十四年,晋执政 范宣子把诸侯侍奉晋不如以前恭敬,归咎于姜戎人,在朝廷上责备其行人驹支,并声 称不准他参与盟会。面对如此突发事件,驹支从容不迫地以道义来反驳范宣子的诽谤 和威胁:“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 不与于会, 亦无瞢焉! ”田0 2 ”驹支实际上抓住了晋人的要害,有理有据,卑而不屈,指责晋人听 信谗言,忘恩负义,范宣子只好立即道歉,并请驹支参与诸侯之会,由此外交人员的 文化素养可见一斑。拥有了这些运用委婉语的技能和策略,行人对于诸侯间各种纷繁 的礼仪活动和排难解纷、保其宗庙社稷等重大的使命,方能胜任之而鲜有败事。 总之,春秋时代行人辞令中婉转谦和、极富文采的委婉语的形成是和整个社会政 治文化氛围分不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行人活动的历史舞台丧失, 行人辞令中以婉转谦和、刚柔相济为主体基调的委婉语也就被战国纵横说客的高谈阔 论、善用诈术的言论所代替。如果再有说客以行人辞令中的委婉风格来游说七国之君, 必被时人讥为迂腐不化,其言绝不会被采用的。所以,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的生 成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是春秋时代特有的产物。 第二章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当时社会交际所必需,是受到 社会政治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作为重整乾坤的外交工具,这些专对之辞不能像日常言 语那样随心所欲,保持其原生素朴的形态,它们要与出使目的、外交场合氛围、礼仪 惯例等相协调,行人必须调动相关的知识存储,从称谓选词、句式语气、表达方式等 方面都要慎重选择,务求恰如其分,合乎礼仪。所以在特定环境中,委婉语因人因时 因地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就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第一节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常见的表现形式 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丰富多姿,形式多样,从选用表谦敬语词、表达手 法、运用语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择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不妨大致归纳如下: 一、恰切选用表谦敬语词 行人辞令委婉语中尊人谦己的表谦敬浯词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人称称谓,最有代表 性也最重要的是谦称和尊称。谦称即表示谦让、自卑、自贬等意义的称呼,一般用于 自称。尊称则表示尊敬、称誉、赞美等意义的称呼,一般用于称人。尊谦称在表义和 语言形式上界限分明,或只表尊敬,或只表谦让,十分明确。王力先生对此曾有过精 辟的论述:“古人对于称呼有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人称代词,而用名词。称人则用一 种尊称,自称则用一种谦称。”并且归纳了先秦时代五类称谓礼貌式:自称不用“余” “我”等,而用自己的名: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称人以美德,如“子”、 “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毂”等;以地代人,作为尊称:以他所 使令的人来代他。”“1 左传中表示尊人谦己的谦敬称谓也大致如此,分别归类如下: ( 一) 选用表谦敬称谓 1 、表谦让的称谓 一14 第一二章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行人辞令委婉语中表谦让的称谓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 1 ) 自称其名表谦称 存占人看来,人名是尊贵的,称人以名则显得轻慢、失礼。桓公七年:“七年春, 毂伯、邢侯来朝。名,贱之也。”庄公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春,陈女叔来聘,始 结陈好也。嘉之,故不名。”“对柬鲁国朝拜僻陋小国的毂伯、邓侯,鲁史记录直称 其名“绥吾离”是表示轻视,而对鲁国结盟友好访问的陈国使者,鲁史记录不称其 名而称其字“叔”是表示尊敬以嘉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吧寻人活动方案
- 茶庄年会活动方案
- 高考会考试题及答案
- 高级防水考试题及答案
- 抚育技师考试题及答案
- 客户需求调研与问题解决方案
- 风景速描考试题及答案
- 我校招生宣传承诺书(3篇)
- 品牌宣传策略方案
- (正式版)DB15∕T 3355-2024 《规模化舍饲养羊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GB/T 31586.1-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1部分:拉开法试验
- 安徽省电气试验收费标准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课件
- 小古文《放风筝》课件
- 污水化验培训课件
- 经济效益证明(模板)
- 《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制定》
- 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名录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
-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感官、大脑与认知》教育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