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姓名:吴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指导教师:石爱虎2011-06-10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摘要2004年以后,我国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近几年来,这一现象开始向我国内陆地区蔓延,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方面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010年春,“民工荒”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后,在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用工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之时,招工难又成为他们面临的一项难题。根据统计,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仅珠三角地区的缺口就超过 200万。“民工荒”现象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之中,这些企业的用工对象主要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用工企业不能及时找到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从而使这些企业无法有效的组织生产,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产和信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人口流动模型为工具,以“民工荒”为主线,研究我国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思路。文章首先对我国“民工荒”的背景、特征进行相关的描述;其次通过对刘易斯模型、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等西方经典的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来解释我国“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预期收入差距的变化城市失业率的提高以及打工红利的下降;然后将托达罗模型扩展,把心理荣誉感和幸福感指数两个因素加入到托达罗模型之中,进而从心理状态来解释我国“民工荒”现象的成因;最终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破解我国“民工荒”问题的策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梯度转移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的劳动力供给机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关键词民工荒,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模型I Research on The “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Basedon Population Floating ModelAbstract Coastal areas in China since 2004 firstly appeared a phenomenon called “shortage ofoff-farm workers”.In recent years, this phenomenon began to spread inland areas of China, as aSerious problem in the labor market. “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 intensified in spring2010,especially some factories who experienced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were going toresume production. Labor shortages also became a prominent issue.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in2010,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large-scale labor shortage, only the ga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region reach to more than 200 millions, of which have the existence of the business employmentgap.“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 is primarily in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Among the maintargets of these enterprises is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rural surplus labor. However, laborcompanies can not find enough workers who have both time and labor ability.The results notonly impact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reputation but also impact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which makes the population floating model as a tool and “Shortage ofoff-farm workers” as the main line to research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off-farmworkers”a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Firs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shortage. Second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 Shortage ofoff-farm workers” through the Lewis model, Fei-Ranis model and the Todaro model. Themain cause of “ 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 ar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xpected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increased and the lower profits to work in thecity.And then added two factors into Todaro model-honor and happiness.Finally,the articledemonstrated to resolve “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 problem strategy: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upgrading and improve 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to establish a flexible mechanism for fruralsurplus labors,strengthen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to improvethe overal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Keywords: Shortage of off-farm workers, Surplus rural labour, Population floating modelII 学术诚信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声明人(签名):时间:保护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集美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集美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时间: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第 1 章引言1. 1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劳动力处在农村。改革开放 30多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生产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的释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农村开始出现生产剩余,使得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因此,出现了农村大量农民放弃务农而转向城市寻求工作的现象。这一现象通常被人们称为“民工潮”。“民工潮”现象在我国开始于上世纪 9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我国将近有 1. 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的利用情况,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虽然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是 2004年以后在我国沿海地区却首次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近几年来,这一现象开始向内陆地区蔓延,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方面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010年春,民工荒现在在我国愈演愈烈,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后,在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亟待重新恢复生产之时,招工难又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一项难题。根据统计,2010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 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 238万人,减少 7. 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 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 954万人,减少 22. 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19. 4%和 22. 6%,分别比上年下降 2. 4和 7. 6个百分点。同时,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仅珠三角地区缺口就超过 200万,其中超过 2/ 3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之中,这些企业的主要用工对象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由于不能及时找到足够的同时拥有劳动能力和工资要求较低的农民工,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生产之时,无法有效的组织生产,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产和信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民工荒”现象的产生?是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刘易斯拐点,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还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偏向,农民负担的减轻以及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民的生活改善,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还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高成本以及在城市的低收入低保障,使得农民工转移力度减弱?因此,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和原因作出解释,对于解决“民工荒”问题,寻求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经济顺利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来源于201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1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1.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2. 1研究的内容论文按照基本理论介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总体框架安排。总体上围绕在“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下分析我国出现“民工荒”现象这一主线展开,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民工荒”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第二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分别对刘易斯模型,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乔根森模型以及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描述和评价。然后描述我国学术界对“民工荒”现象研究动态,并且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达到“刘易斯拐点”等问题的争论进行阐述,进一步认识我国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为下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民工荒”现象的背景和特点。通过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首先对于我国剩余劳动力和“民工潮”等进行相关的介绍,然后根据我国农民工的特征,分析我国“民工荒”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以及“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我国“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首先结合传统经典的人口流动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说明。主要利用刘易斯模型,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然后再结合我国“民工荒”的特点和新一代农民工的特征,将托达罗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将心理因素加入托达罗模型之中,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实际情况,从而对我国“民工荒”现象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第五章:解决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政策与对策建议。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民工荒”现象的政策与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的劳动力供给机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第六章:全文总结。1. 2. 2研究的方法本文以人口流动模型为工具,以“民工荒”为主线,研究我国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思路。文章在首先对我国“民工荒”产生的背景和特征进行相关的描述,通过对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等西方经典的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解释我国“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对策建议。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的结合。2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第二,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经历了由“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动态过程中来全面把握我国劳动力的变化,同时对于“民工荒”这一现象也必须在某一特定时点进行静态分析。第三,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我国“民工荒”问题既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对该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又需要通过规范分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政策作出合理的判断。1. 3研究的创新点国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出发,对于中国存在的“民工荒”这一现象研究较少。国内虽然对“民工荒”的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较多的是从政府政策企业行为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对人口流动模型的运用较少,甚至长期停留在我国是否存在“刘易斯拐点”的争论之中。本文将国内外的研究内容进行结合,通过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理解和扩展,将其运用到我国的“民工荒”现象的研究之中,从而弥补国内外研究的不足。本文将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反映在经典的人口流动模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人口流动模型,特别是托达罗模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对于完善和发展人口流动模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第 2 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 1人口流动模型理论综述人口流动模型是刘易斯首先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后来经过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托达罗等人的补充和修正不断完善,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口流动模型主要探讨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的一个的过程。最经典的模型主要有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2. 1. 1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20世纪 50年代,刘易斯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开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并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一个二元结构,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而土地是有限的,因此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中存在有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刘易斯将这一部分劳动力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发展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的工业部门则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刘易斯又指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农村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的扩张能够产生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因此必然会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时,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提高,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必然导致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争夺。根据刘易斯的分析,只要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过程就会持续下去,直到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这个过程才会停止。 1刘易斯强调了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结构主义的思路,同时刘易斯模型也将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刘易斯模型过度的关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刘易斯模型暗含的城市工业部门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例的不变假定和不变工资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1. 2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20世纪 60年代,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口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力转移的两个关键变量,由于人口的增长是长期的结果,所以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两个途径:资本积4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累和技术进步。农业剩余的多少能够影响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从而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有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促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农业剩余不能够满足工业部门的扩张的需要,劳动力的转移就必然会受到阻碍。费景汉 -拉尼斯模型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劳动力对农业没有产生贡献,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这个时期劳动力明显过剩并且存在着隐蔽性失业,粮食的总产出等于粮食的总消费,不存在农业剩余;第二阶段,被释放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其边际产出小于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这个时期不存在过剩劳动力但是却存在隐蔽性失业,因为无论劳动力是在农村就业还是在城市工业就业,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不变,则消费粮食的总水平不变,如果继续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就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出现粮食缺口,工业的发展就受到了农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三阶段中,农业中被释放出的劳动力是稀缺的,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大于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隐蔽性失业彻底消失。同时,费景汉和拉尼斯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控制人口增长这一长期政策,否则也会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根据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现代部门的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考虑到人口的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2. 1. 3乔根森人口流动模型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从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乔根森认为农业部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即使一个经济陷入低水平均衡状态中,人口增长也伴随着农业产出而增长。如果人口增长快于农业产出的增长,人口增长就会自然地放慢下来,最终与农业产出增长相适应,因此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在没有农业剩余前,所有人口都必须从事农业,只有当农业剩余出现时,农业部门才会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释放出来,加入工业生产。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就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 1乔根森模型在刘易斯模型的二元经济基础上,抛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不变制度工资决定的假设条件,进一步假设两个部门都存在着中性的技术进步,即随着时间推移在要素不增加的情况下产出会自动增加。因此乔根森得出这样的思路和结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取决于农业产出所提供的人均粮食供给是否大于人口增长情况下5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所要求的最大生理需求数量,当人均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人口最大增长率,出现农产品剩余时,农村劳动力就按照剩余的大小及其增长快慢向城市转移。可见,乔根森模型强调农业剩余是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更加强调内生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对于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重要作用。2. 1.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0世纪 70年代初,托达罗在批判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城市同时存在失业现象的假定,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农业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否从农村流入城市是劳动者考虑城乡实际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和城市中失业率等因素的理性选择。人口迁移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只有在城市部门预期的收益高于农村的收入时,劳动力迁移才会发生,否则,劳动力不会转移。决定劳动力流动的不是实际收入水平而是以实际收入乘以就业概率的预期收入水平。因为劳动力流入城市后能否找到工作还是一个未知数;并且只有当预期收入大于劳动力在农村中的平均收入水平时才意味着劳动力的迁移是有利可图的。就业概率是托达罗模型最突出的贡献,是对传统人口流动模型的重大修正。传统人口流动模型是假定工业部门能够充分就业的,但现实中城市工业部门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托达罗对就业概率的引用和对预期收入差异比较方法的使用,增加了模型的现实基础。 3最终,托达罗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如果城乡收入差异过大,就业概率对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影响将会减弱,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将会超过城市现代部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一切人为的夸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引起不均等的政策措施都会加剧城市的失业问题,而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异才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 2我国学术界对“民工荒”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刘国平,褚玉静 4(2008)“将农民工按照出生年代划分成两代,第一代为传统意义的农民工,大多是从 20世纪 80年代从农村流出,第二代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出生。这两代农民工在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而我国的民工荒主要是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回流造成,决定第二代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率水平和其他非劳动收入。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从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视角对民工荒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解决民工荒问题从长远来看需要减少劳动力供给和增加劳动力需求,中期需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短期要建立公正配置教育资源制度,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方慧 5(2006)“以人口流动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民工荒现象采用托达罗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短期模型,认为6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短期内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包括城乡收入差别,转移成本,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开放经济增加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对影响模型的因素分析,进而解释了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张杰飞 6(2008)“针对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在我国特有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提出影响我国农民工回流到农村的原因除农民工工资水平下降,务农收入提高和相关的制度约束外,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风险和寻找工作的成本也是民工荒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杨薇,张宏 7(2010)“提出了改良后的刘易斯模型,并将该模型称为阶梯形式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该模型舍弃刘易斯模型中对农村劳动力同质性的假设,认为农村的劳动力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对于工资水平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最低工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伴随着我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交替出现而最终完成的。当城市工资水平符合某一层次劳动力的要求,则这一部分劳动力就会向城市中流动,当该层次劳动力转移完毕之后,在工资水平提高到下一个层次劳动力能够接受的底限之前,这段时期农民工的转移将会停滞,进而形成所谓的民工荒。”周健 8(2008)“认为人力资本的阐述由于受到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局限性,通常只能以一种独立的因素存在,未能融入到人口流动模型理论之中,所以作者将人力资本概念贯穿于劳动力转移的整个理论分析之中,抛弃劳动力的同质性和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认为劳动力存在着知识结构和劳动技术水平的差异,这些不同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会依据自身的能力差别来选择流动的方向。民工荒现象就是在此基础上,由于农村劳动力选择的结果。”2. 3我国学术界对“民工荒”现象研究的争论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讲,我国学术界对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主要争论点在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在我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蔡昉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一文中指出我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开始出 11现短缺现象这样的特征性变化,是劳动力总量即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由于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比以往的发达国家短的多的时间里实现的,即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仅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转变,从而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出现短缺的特征变化也比其他国家要快得多。根据二元经济理论,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池子被掏干,就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没有可以转移的潜力,而仅仅是说,如果没有工资水平的提高,或者其他等值的激励手段的加强,非农产业就不再能够像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时期那样,轻而易举地得到所需的劳动力供给。因此他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处于刘易斯拐点之上。7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侯东民 12教授认为,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他估计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还在 1亿上。根据侯东民的分析,目前我国农业动力40岁到64岁约有3亿,其中考虑15岁到39岁年轻人口中部分仍滞留农,外出打工人口也并非完全脱离了农业劳作,而在城市就业市场中农村 40岁以上人口已经难以找到工作,可以推断当前被广泛引用的我国农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劳动力约 3亿的统计数据基本是可用的。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中确实有大量劳动力冗余。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同样不难发现,这些冗余劳动力由于年龄关系,有相当部分不再可能为第二、三产业就业市场所吸纳,可能长期沉淀在农业之中。上述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做了深刻的阐述。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争论,首先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国家的经济将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在“人口红利”时期,会形成大量的劳动力,而当“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也将伴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下降,因此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当刘易斯拐点出现时,“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据估算我国的“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15年左右,但是我国的“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已经有七年时间,这样就形成一种刘易斯拐点出现和“人口红利”并存的局面,在理解这以局面时,首先应当认识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指数开始上升,造成了部分经济泡沫的产生,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其最基本正常的生活,因此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大大削弱了“人口红利”的作用。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只有在剩余劳动力出现短期即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工资才会有一个快速上涨的局面,但是我国的存在的经济泡沫却加速了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出现。其次,刘易斯拐点理解并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转变是一个多年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的时间内发生突然的转折,如果将刘易斯拐点的渐变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也只能处于刘易斯拐点发生渐变的最初时期,毕竟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事实并不存在任何疑问。8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第 3 章我国“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和影响3.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首先由刘易斯提出,他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源投入,土地也十分有限,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必然非常低,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以降到零,即什么也不生产,这一部分农民如果从农业生产中抽出,并不会影响农业的总产量的变化,这部分农民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的直接定义就是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在我国的解释具体就是农业拥有的劳动力数量和采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差额。我国目前有 13. 9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有 7亿,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农村开始出现生产剩余,使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暴露,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2010年的估算,我国的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 1. 8亿左右,这部分人放弃农业耕作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形成了“农民工”。3. 2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参见表 3. 1):第一,外出农民工以青年男性为主。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三个年龄段,16- 25岁占 41. 6%,26- 30岁占 20%,31- 40岁占 22. 3%。这部分人处于青壮年时期,主要以男性为主,其中男性占 65. 1%,女性占 34. 9%。第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不足。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 1. 1%,小学文化程度占 10. 6%,初中文化程度占 64. 8%,高中文化程度占 13. 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0. 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 1. 7个百分点,占 23. 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 26%以上,其中,21- 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 31. 1%。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 51. 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 26. 3%,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 35.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 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 8%和 62. 5%。9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第三,外出农民工多数以受雇形式就业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外出农民工中,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占 93. 6%,自营者占 6. 4%,自营者比例比上年下降 0. 5个百分点。从务工地点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自营比例分别为 5. 6%、7. 9%和 8. 6%。外出农民工仍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但从事制造业的比重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 39. 1%,其次是建筑业占 17. 3%,服务业占 11. 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 7. 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 5. 9%。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上年下降 2. 6个百分点,建筑业、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均有所增长。表 3. 12010年我国农民工基本信息年龄结构16- 25岁26- 30岁31- 40岁41- 50岁50岁以上比例文化程度比例就业类型比例41. 6%20%文盲小学1. 1%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其他39. 1%17. 3%11. 8%7. 8%10. 6%64. 8%10. 4%13. 1%22. 3%11. 9%4. 2%初中中专高中以上5. 9%18. 1%数据来源:201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3. 3“民工荒”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20世纪 90年代,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下,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大量的“三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雇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随后,浙江和福建等地区的个体和民营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特别是在 1992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让这些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这些需求恰好与我国经过农业改革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对接。因此,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地域性的转移,从贫困的农村向大中城市流动,其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形成了我国 20世纪 90年代的“民工潮”现象,这些农民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短时间外出就业,而是长期扎根城市,生活在城市,以非农职业为主,在 90年代期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每年 500万的数量增长,从 80年代末期的 3000万发展到 2003年的 9900万。农民工的流动为经济发达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得进程和城市的繁荣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04年以来,“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多年来“民工潮”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发达省份逐步向全国各地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3年10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城市经济发展。3. 3. 1“民工荒”现象的特点根据前文对于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特点的分析,我国“民工荒”的可以归纳如下三个特征:结构性短缺,地域性短缺,失业和短缺并存。第一,结构性短缺。我国的劳动力供需结构的不同,使我国的“民工荒”现象存在结构性的短缺。这些短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由于工作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大,风险程度高,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在这些企业中“民工荒”现象比较突出,我国的“民工荒”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部门之中,如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低端制造业 ,如一些制衣厂,玩具厂和电子加工厂等。另一方面我国的短缺的农民工中也存在着一部分的“技工荒”,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低素质使他们无法成为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这样对于那些有需要技能工人的企业来说,也就无法招到其想要的工人。这样我国“民工荒”就形成“技工荒”和“普工荒”并存的两荒局面。第二,地域性短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经济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在这三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东部地区毗邻大海,交通便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下吸引大量外资,因此在此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这里也是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首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随着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东部地区成为“民工荒”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第三,“民工荒”和城市失业并存。我国的失业和用工短缺并存表面上看是一对矛盾现象,但其实是有其原因的,用工短缺体现在对于农民工的需求上,这说明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但是依然存在有大量的以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因此在这些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中依然有很强的廉价劳动力需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要从事加工和制造业务,利润较低,这些企业想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保证一定的利润,只有依靠控制工人工资来,如果提高工资,将使这些企业出现亏损,无法正常生产,这样低工资形成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而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之中,2001年以后,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长,仅 2010年就达到 640万,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不愿去从事与其受教育程度不符的工作,他们不会甘于从事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因此他们宁愿选择进入失业大军也不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失业和短缺并存的特点。3. 3. 2“民工荒”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民工荒”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以下不利影响。第一,“民工荒”现11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象的出现将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降低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是指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各国应当按照机会成本最小的原则,利用本国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机会成本相对较小的产品,然后同他国交换本国生产时机会成本较大的产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正是凭借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造就了我国的发达的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也凭借着大量的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才得以进入世界产业的生产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被誉为“世界工厂”。然而“民工荒”的出现以后,劳动力会要求更高的工资水平,结果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使我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这样对于我国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下降,甚至更会导致原有的资本的外流,从而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第二,“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民工荒”现象导致的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必将提高制造业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带来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的上涨,进而最终将导致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提高了我国出现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也确实正在经历着这样一波由于生活成本提高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也给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同时,“民工荒”所导致的民工回流中,有部分并没有回到农村从事生产活动,迫于生计,这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违法活动,甚至走上了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民工荒”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一,“民工荒”现象可以促进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从产业的发展来看,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需求会导致资本的短视化和产品的劣质化,进而会使企业的发展缺乏动力和创造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的“民工荒”现象让许多用工企业意识到传统的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时代已经结束,只有提高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顺利进行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提高。第二,“民工荒”的出现也体现着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工资谈判意识和劳动保障意识的提高,也使得我国一些用工企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福利水平以及工作环境,也使得农民工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舆论的全面重视,这样更加利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民工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