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表目录 表1 平话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统计1 6 表2 “我“、“吾”语法功能与出现频率统计2 0 表3 “我”、“吾”句法功能与使用频率统计2 0 表4 平话、变文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比较2 8 表5 唐代其他几种文献中“我”、“吾”的使用情况统计2 9 表6 平话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统计3 0 表7 “尔”、“汝”语法功能与使用频率统计3 7 表8 与唐代文献“你”、“尔”、“汝”使用频率比较3 8 表9 平话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统计3 9 表1 0 与唐代文献“他”、“渠”和“伊”使用频率比较4 7 7 一 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 摘要 新编五代史平话( 以下简称平话) 一书,语料价值颁高,在近代汉语 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对书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宋元时 期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本文所说的人称代词分为第一入称、第二入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文章首先 说明了选题缘起,平话的文本和研究概况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 文章以书中的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静态描 写,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了定 性分析。 文章逐一考察了平话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咱”、“予”、“朕”、 “俺”,第二人称代词“您”、“你”、“尔”、“汝”、“恁”,第三人称代词“他”、 “之”、“其”、“彼”、“它”、“伊”等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并且对照吴福祥先生 对敦煌变文集人称代词的研究,与唐代人称代词作了比较。认为该书人称代 词是一个具有不同时间层次的词汇系统,较为丰富,是自话和文言相结合的产物; “我”、“你”、“他”的语法和句法功能都已经基本完善j 逐步跟现代汉语接轨; “咱”、“您”的出现和“他”的普遍使用,标志着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配套逐步 完备;常用的复数表示法是在人称代词加后缀“每”,在人称代词后跟“等、曹、 辈”等来表示复数的形式尚有存在,但人称单复数的表述还不是很严格;“您” 的使用并不表示尊称,。它”专指人,与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新编五代史平话 人称代词 - 2 一 o n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i n t h en e we d i t i o no f t a l e s 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s : t h en e we d i t i o no ft a l e s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w i t hh i g hc o r p u sv a l u e p l a y sa k e yr o l e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t h es t u d yo f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e n a b l e st h er e a d e r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g e n e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d e r i v i n gf r o m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d a s s i c a ic h i n e s ea n dm o d e mc h i n e s ei ns o n ga n dy u a np e r i o d 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a r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 , 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et h i r d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a i n st h er e a s o no fc h o o s i n g s u c hat o p i c t h ei t e r a lr e v i e wo f 功en e we d i t i o no ft a l e s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的s ta n d t h em e t h o d sa p p l i e di nt h i sp a p e r i nt h eb o d y , o nt h el i m i t l e s sr a n g eo fp o s s i b l es o u r c e s o fp r o n o u n s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p r o n o u n su s e di nt h en e we d i t i o no ft a l e s 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a p p l y i n g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t h e s y n c h r o n i ca n dt h ed i a c h r o n i c ,o ft h e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dt h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m ef u n c t i o n sa n d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 a i p r o n o u n si n c l u d i n gw e ( 我) w u ( 吾) z a n ( 咱) y u ( 予) ,z h e n ( 朕) a n ( 俺) t h es e c o n d p e r s o n a l p r o n o u n s c o m p r i s i n g n i n ( 您) ,n i ( 你) e r ( 尔) ,il l ( 汝) n e n ( 恁) a n d t h e t h i r d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c o n s i s t i n go f t a ( 他) 。z h i ( 之) ,q i ( 其) b i ( 彼) t a ( 它) y i ( 伊)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p a p e r , o nt h eb a s i so fm r w uf u x i a n g ss t u d yo fp e r s o n a l p r o n o u n si nt u n h u a n gn a r r a t i v e s ,c o m p a r e s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i n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w i t ht h o s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c o n t r a s t ,t h e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e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j n 丁h en e we d i t i o no ft a l e s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c o m b i n i n g m o d e ma n dc l a s s i c a ic h i n e s e t h u sf o m lai e x i c a is y s t e mw i t har i c ht e m p e r a lg r a d a t i o n t h eg r a m m a ra n df u n c t i o no f w e ( 我) ,n i ( 你) a n dt a ( 他) h a s g r o w nm a t u r ea n de n t e r e d t ot h em e d e mc h i n e s e w h i l e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z a n ( 咱) a n dn i n ( 您) 。a sw e l la st h e w i d eu s eo ft a ( 他) r e p r e s e n t st h a tt h ec o l l o c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i nm o d e m c h i n e s ei st e n d i n gt op e r f e c t t h ec o m m o nw a yt oi n d i c a t et h ep l u r a lf o r mo fap e r s o n a l p r o n o u ni st oa d dm e n ( 们) a f t e n n a r d s h o w e v e r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p l u r a lf o r mi sn o t s t r i c ta n ds t a n d a r d f o re x a m p l e i ns o m ec a s e s d e n g ( 等) ,c a o ( 曹) a n db e i ( 辈) a r e u s e da f t e r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n i n ( 您) d o e sn o t n e c e s s a r i l ye x p r e s sr e s p e c t a n d t a ( 它) i so n l yu s e dt or e f e rt om e nn o ta n i m a l s 。a l lo fw h i c ha r ed i f f e r e n t 仃o mt h em o d e m c h i n e s e k e y w o r d s : , t h en e we d i t i o no ft a l e sf r o m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3 一 1 引言 1 1 选题缘起 我国对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从2 0 世纪4 0 年代才开始的,吕叔湘先生写的 几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被称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1 事实上,近代 汉语在整个汉语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中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至于 现代汉语,认为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 三分。2 前辈提出的“二分法”不仅指出了近代汉语的重要地位,而且强调了近 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密切关系,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汉语研究的发展。 二十世纪关于宋元小说的研究,以话本小说和讲史平话为最重要。其中平 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又是目前仅有的三种之一(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 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和全相平话五种) 我们可以把平 话作为近代汉语时期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来加以研究。 通过对平话专书人称代词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一为后来者研究此书语 言特别是研究其人称代词系统提供借鉴;二是丰富近代汉语研究的语科,为深入 研究近代汉语作一些基础性工作。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研究成果可能存在欠缺 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1 2 新编五代史平话文本概况 i 2 1版本与内容 宋元讲史是当时瓦舍伎艺中最为盛行的伎艺之一,深受市民大众和文人士大 夫的喜爱。而期间说话艺人对于五代史的演说尤为盛行,且面貌各异,其版 本亦当非一种现存平话可能系众多版本或抄本中幸存之一种,其被发现的 过程亦颇属偶然。系清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曹元忠游杭州时于常熟人张 i 蒋绍愚、l f - m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p i 2 且叔湘著。征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5 p 1 2 扣 敦伯家得之。原书现藏台湾。3 清宣统三年( 1 9 1 1 年) 董康诵芬室借以影印,编 入其 诵芬室丛刊二编,称景宋残本五代平话 ( 即笔者研究所用版本) 1 9 9 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本小说集成之五代史平话即据董康诵芬室影印本影 印。另有1 9 2 5 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 9 5 4 年、1 9 5 7 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捧印本, 1 9 5 8 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丁锡根收入其宋元平话集诵芬室影印本有曹元 忠跋。 平话全书包括 梁史平话、 唐史平话、 晋史平话、汉史平 话、周史平话五种,各分上下两卷,共十卷然今传本 梁史平话目录 及下卷、汉史平话下卷俱缺失唐史平话、 周史平话正文亦有缺页。 本书除中国通俗小说总且提要(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0 年2 月第l 版) 和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可以参考外,未见前人著录 平话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也袭取了新旧五代史的一些内容, 吸收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 成五代相替的局面。全书分梁,唐晋,汉周五个部分,断代分述。“各部分 大体以编年为经,以事件为纬;综观则颇合史书框架,细读则饶有说书情趣。”4 此书所叙诚如孙楷第先生所说:“此平话演五代故事,言兴废战争皆与史合,轶 闻琐事以宋人书考之,以去事实不远”5 鲁迅先生则对平话的演史态度作 出了精辟的论述:“全书叙述,繁简颇不同,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挥,一涉细 故,便多增饰,状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6 i 2 2成书年代 关于平话的成书年代,最早发现者曹元忠在其跋中直称之为“宋巾箱本”, “或出南渡小说家所为”;翻刻者董康也认为“其为宋椠无疑”胡士莹先生话 本小说概论则称其“宋人旧编”其证据为:就思想倾向来看,平话叙及 五代兴替时,话本作者不仅对石敬瑭尊契丹为父,割燕云十六州之事颇为不忿, 对自以胡人不当为中国主的后唐明宗表示赞赏,强调中国与胡人的界限;且显然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5 p 2 4 黄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卷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1 2 4 8 。孙楷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山东:齐鲁书社,1 9 9 6 p 1 8 0 8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p 6 9 母 以赵宋王朝代周而兴乃顺应天意,所以周史平话卷上最后几个目录为:。军 次陈桥驿”;。军士推戴赵太祖”;“赵太祖受恭帝禅”:“赵太祖改国号为宋” 从这些目录可以看出“作者对宋代开国之君是带着颂扬的口气的”,应是宋人的 思想意识再从“话本”的艺术风格看,书中所叙各国君主发迹故事、民间故事 的色彩极浓,当是“宋代说话人的口头实录”7 但平话中也有一些元人的 痕迹,其证据是:因“平话”一词不见于宋人书中,始于元人;书中叙及赵匡胤 时,多称赵太祖或宋太祖,偶尔书及时,也有避讳,如“匡”字缺末笔,“胤” 字添一首划,但又有曹元忠所说的“每于宋讳不能尽避”,如书中往往直称赵匡 胤、赵玄朗( 赵匡胤之父) 曹元郎认为是因为“刊自坊肆”的缘故。但胡士莹 先生认为“未避讳的部分是经过后人窜改的”缘故,并从文气声情方面,举出周 史平话卷上“郭威称帝改国号日周”一段,认为其中“忆昔澶州推戴时,欺 人寡妇与痴儿周朝才得九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是宋人不敢讲,并据董氏影 印本的字体刀法极类元椠这方面推论。如董康影印本无所改动,今本平话则 基本可断为宋人旧编,但经过元人修订刊印出来的8 具体考订平话成书年代的文章只有宁希元的( 五代史平话) 为金人所 作考一文,文章结论为:“五代史平话为金人所作,成书于金亡前后” 其证据是:周史平话中出现的“山东路”为金初天会年问所改; 汉史平话 中的。太原路”为元太祖十三年( 1 2 1 8 ) 始立;再从平话采用资治通鉴 的版本上看,其采用资治通鉴的文字,多与宋本中浙东茶盐公使库刊本与涵 芬楼影印之宋本相同,与元刻胡三省注本却有出入,从而判断五代史平话为 金人作于金亡前后9 对于宁文的这两项证据,正如欧阳健先生在其历史小说史中所辩驳的那 样,金之天会( 1 1 2 3 1 1 3 5 ) ,相当于宋徽宗宣和五年至宋高宗绍兴五年,其 时“山东路”为双方争夺之地,故“山东路”亦多次出现在朱史中而。太 原路”亦非元人所改, 宋史徐徽言传、同书食货上三中都曾提到“太 原路”这个地名。1 0 至于“邢州”,晚唐五代属安国军节度,北宋宣和年间升为 7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p 7 1 2 0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p 7 1 3 ,宁希元五代史平话为金人所作考文献 ,1 9 8 9 ( 1 ) p 2 5 1 0 戢阳健历史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3 p 3 9 一1 0 _ 一 信德府,金天会七年降为邢州,非属山东西路,而是同宋时一样属于河北西路 唐山县,境内有尧山,宋时称尧山县金代。山东路”的前身确为北宋的。京东 路”,但与“邢州”无涉因而, 平话成书于金亡前后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但亦无确切的证据证其必定成书于金末 欧阳健先生以平话“为全史式的编年体小说,按理应有完整的有机结构”。 今本“却分成梁史平话、唐史平话、晋史平话、汉史平话、周 史平话五大块,依次讲述梁唐,晋,汉周五代故事”,从而推导出平话 凭依的史书是( i n 五代史(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为 梁唐晋汉周书) , “故依其分朝的体例进行讲述。而旧五代史金泰和七年( 1 2 0 7 ) 就已止而不 用,尤为元人所罕见,则( q z 话之为宋人作品可知。”u 这里欧阳先生认为( q z 话是凭依旧五代史成书,似可商榷。资治通鉴中虽按年叙事,但大体 上又分为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史 事因为按年编排,各纪之间史事贯通前后牵连,这个特点也体现在( q z 话中, 该平话虽然分为五大块分述,郑振铎先生所说的“一件战事,一件变故,往 往在两三书中反复的叙了又叙”1 z 的情况正是平话作者在改编资治通鉴过程 中所没能很好解决难题的后果。因为资治通鉴是按年铺叙五代史事,各代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前后勾连,这个特征在平话中依然存在。如汉史平话 本应叙刘知远的故事,但其主要事迹在晋史平话里已基本展开叙述。另外, 只要对比一下资治通鉴与现存旧五代史,就很容易感觉到,( i a 五代史 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其纪传体的叙事方式使得史上大事散落于纪与各人之 传中,且其文学成就与资治通鉴也不可同日而语,根本不适合( q z 话作者 改编:而且( q z 话大体依据资治通鉴所改编,是经得起复核的结论 宁希元、丁锡根两位先生都曾将( q z 话与资治通鉴的五代部分对勘后。 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此话本依据的版本有二:即刊于绍兴二年( 1 1 3 2 ) 浙东茶 盐公使库的余姚本( 即“十二行本”) 或涵芬楼影印宋本( 即“乙十一行本”) 只是丁锡根先生认为涵芬楼影印之宋本刊于宋光宗绍熙( 1 1 9 0 - - 1 1 9 4 ) 问,因而 丁先生认为“五代史平话成书于光宗绍熙前后,但今本或由元人改题新编 l i 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3 n l 1 2 郑扳铎郏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典出版社,1 9 8 4 p 3 7 8 - - 1 1 五代史平话刊刻,且少有增益。”但他的结论仍有补正的必要。据胡刻通 鉴正文校宋记述略,“乙十一行本”为。甲十一行本”的重校本,而。甲十一 行本”对“郭”、“停”皆缺笔避讳,当为宁宗以后刊本,“乙十一行本”自当 刊于宁宗以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 1 0 6 6 ) 始编,至元丰七年( 1 0 8 4 ) 完成, 其初刻本为元搴占间( 1 0 8 6 1 0 9 4 ) 的杭州刻本,印数极少,流传不广,今已不可 见,北宋的讲史艺人不可能以此杭刻本作为讲史的依据资治通鉴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是胡三省注本。胡注本的刊行已在元代了。丁锡根先生认为此话本也 不是依据胡注本改编的,其理由是话本中找不到胡注的痕迹。最明显的依据是唐 史平话卷上叙述李继岌为张承业舞后,张承业赠其“缠头”时,说话人解释 说:“缠头与今人说利市一般。”。利市”为宋人通俗语,较早见于东京梦华 录,即“喜钱”1 4 今天的方言中仍存在( 如粤方言) 而胡注“缠头”作如 下语:。唐人凡为人舞,人则以钱彩宝货谢人,谓之缠头。”又周史平话卷 下叙述周世宗取南唐时有云:“周师拔唐静海军”,于“静海军”后作注说: “即通州”胡注中详细说明了它的沿革,这在平话中却没得到反映1 5 这后一 点证据似嫌不足,因为小说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悦俗,不同于学术著作,甚至 学术随笔,它没必要将“静海军”的沿革交代清楚。综上所述,平话成书于 南宋以后,似更可能。 1 2 3语言与性质 宋元时期,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叫做“话本”。说话”是说给普通老百姓听 的,所以用的是比较地道的口语,因此话本的口语程度比禅宗语录、宋儒语录等 都高得多,是用比较纯粹的白话写成的( 当然,说话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口语化 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讲历史故事的口语化程度就相对差一些) 1 6 平话作为讲史话本,明显存在着文言与白话两种语言,而以文言居多。 白话口语系说话人的语言,因而比较活泼生动;文言是因为平话主要从资治通 1 3 t m m 五代史平话 成书考述复旦学报,1 l 。 ( 5 ) p 1 9 1 4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山东 友谊出版社,2 1 p 2 1 2 1 5 丁锡根五代史早话 成书考述复旦学报,l l ,( 5 ) p 2 0 m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惦。p l 8 一1 2 鉴等史书改编而来,平话按照资治通鉴的编年顺序有选择、有详略地 进行改编,对之进行连缀补属其改编的方式丁锡根先生归纳为四种:一是一字 不易地转录;二是基本内容按 资治通鉴所述,个别词语略作改动;三是讲史 内容压缩或扩大。有时删除浮词赘语加以简约;四是取有关相同或相近内容合并 一处1 7 平话似是说话人粗加编纂而未经修饰的底本,也可能是书坊根据话本稍 加修订而成的通俗读物。其究竟是一种“底本”还是“读本”,尚存在分歧。前 辈学者如鲁迅、胡士莹大体上视之为讲史艺人的“底本”程毅中先生则稍加修 正,认为它“似乎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书会才人所编,供讲史人据以铺陈的一 种底本”,但又说。它既经编辑刻印,就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了”1 8 周兆新先生则基本上否定这种说法,认为“这样一部作品,为了刻印出版以供案 头阅读,已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作了加工,书面语言大量增加,不再适合于讲史 家当场讲述”,已是“读本”了1 9 本文认为,从平话的内容与风格看,确 实存留有书会才人的痕迹,此书很可能是供一部分学养稍高的讲史艺人铺演五 代史的参考书之一,程毅中先生的观点较为合理 1 3 新编五代史平话研究状况 迄今为止,关于平话专书的研究,虽然在文学史界讨论热烈,但在语言 学界则显得相对冷寂国外除了日本的太田、香坂氏等少数学者在书中征引语料 之外,日本寺村政男的宋元白话语汇汇释一一( 新编五代史平话编) 一篇对 该书词语做过认真研究;国内吕叔湘、江蓝生对书中的指代词做过深入研究,袁 宾等编著的宋语言词典、李崇兴等编著的元语言词典对该书词语做过调 查,而其余学者的词典或论文基本上停留在语料征引等初级层面。目前也较少发 现国内学者发表过论题标明平话语言研究的论文或著作究其原因:一是该 书未署名作者及刊印时间,无从知道其确切的年份;二是该书不属于宋元“同时 资料”,是否经过后世的补充修改,尚未充分论证。由于作品语言的时代所涉及 1 7 丁锡根五代史平话成书考述复量学报,1 l , ( 5 ) p 2 0 i 程毅中新编五代史平话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l 嘲眩 1 9 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新编五代史平话北京l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拉,1 9 9 8 p 6 1 7 - 6 1 8 一1 3 到的历史层次上的复杂性,给研究者利用这部分资料增加了许多困难所以不少 学者采取了谨慎回避的态度 本文虽然也无法考证平话的确切年份,但按照吕叔湘先生将。五四”以 前的语言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时期的观点,刘坚、蒋绍愚在近代汉语 语法资料汇编中将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按照唐五代卷、宋代卷和元代明代卷的分 法,以及对前人关于 平话成书年代观点的论证检讨,该书作为近代汉语研究 的语料是没有疑义的,而且我们也大致可以将其作为南宋宁宗以后、宋元之交的 语料加以研究。 1 4 人称代词的定义与分类 黎锦熙先生说:“代词的问题,是个比较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虽然大家 在过去已经作过不少讨论,但直到今天仍然还没有得出一个能够比较让人满意的 结论。”2 0 他把代词分为人称代名词、指示代名词、疑问代名词和联接代名词四 类,其中人称代名词再分为五种,分别为: 自称:说话的称呼自己( 我我们) 对称:说话的称呼听话的( 你你们) 他称:说话的称呼自己和听话以外的( 他他们) 统称:统括自称、对称两方面,或统括他称( 大家彼此) 复称:复称上面的名、代词( 自己自亲自亲身) 王力先生把代词分为七类:人称代词;无定代词;复指代词;交互 代词;被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他在汉语语法史一书第四章 人称代词中,上古人称代词、中古人称代词和现代人称代词都是按照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体例来研究的 此后的人称代词分类中一般都包含了自称、对称与他称。高名凯先生在 汉 语语法论中,即按照普通语法学的原则,将人称代词划分为此三类,名称分别 为第一身人称代词、第二身人称代词和第三身人称代词。吕叔湘先生的近代汉 语指代词中,则在沿用一般的代词分类时,将人称代词换为三身代词,并同时 卸摹锦熙语法再研讨代词和代名词问压,中国语文,1 9 6 0 ,( 6 ) p 2 8 5 2 8 8 一1 4 指出:“就古代汉语而论,第三身代词跟指示代词的关系异常密切,应该合并成 一类,剩下第一身跟第二身的代词可以合称对语代词可是在近代汉语里, 第三身代词的性质已经跟第一第二身相近,跟指示代词没有多大关系。”z 1 周法 高先生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即是将第一、二身代词与第三身代词、指示代 词分为不同章节进行讨论的。 综合以上观点,在此文中笔者按照传统观点,将人称代词分为三类:第一人 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1 5 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的研究方法 本文对平话进行人称代词研究主要采用共时描写研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 方法。 ( 一) 共时描写研究 既然我们进行的是专书语言研究,势必要对平话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 行全面调查,采用描写法对( q z 话人称代词进行穷尽性描写,描写包括以下两 个层次: 1 统计( q z 话中全部人称代词,并如前所述,按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 代词与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分类如统计结果中有无法归入此系统的人称代词,酌 情再增加相应类别。 2 对各类人称代词逐一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先概括出各类人称代词中 包含哪些具体的人称代词形式,并统计每一代词的详细参数( 出现总次数,分别 做主语、宾语、定语、兼语等语法成分的次数以及百分比) ,归纳其语法特点 然后按照人称类别对各人称代词进行横向对照,分析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语法功能 的异同。 ( 二) 历时比较研究 我们从事专书语言研究,不止于静态描写语言面貌,还要将其置于语言历史 的进程中来观察,以揭示该书的语言特点和所体现的语言发展规律,因此,历时 比较法是本文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本文将通过共时描写得出的结果与唐代人称 2 l 吕叔湘著,江苴生朴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5 p 卜乏 - - 15 - 一 代词体系特点进行比较,对照吴福祥对敦煌变文集人称代词的研究,同时参 考袁宾的近代汉语概论、魏达纯的近代汉语简论、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 代词以及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1 对人称代词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其是沿用旧有形式还是宋元新出现的形 式。凡是沿用下来的代词,要分析其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 2 同一人称小类中,分析代词使用频率的高低是否有变化,使用重心是否有 所转移。 通过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概括出平话中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 勾勒出近代汉语时期人称代词的发展特点。 2 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平话第一人称代词比较丰富,主要有“我”、“吾”、“朕”、“咱”、“予”、 “俺”、“咱每”、“我等”、“我每”、“我辈”等,其数量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中的 第一人称代词。这些代词出现频率不尽相同,如“我”、“咱”等出现次数多,“予”、 “俺”等出现次数比较少( 见表1 ) 。 我我我 五 吾 咱 咱咱 朕予俺词项我日 辈 每 蜚 每等 蜚 次数 1 7 92321 2 521 5 43 536 71 42 百分比 ( ) 3 0 40 30 5o 32 1 3o 3 2 6 2 6 oo 51 1 42 4o 3 表1平话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额率统计 2 1我 “我”这个字的本义为武器,后来才借用为代词。是人称代词中出现最早的 第一人称代词,且在上古时期语法功能就比较全面。平话中的“我”是最主 要的第一人称代词,共出现1 7 9 次,几乎占全部第一人称代词的l f 3 ,出现的次 数高于其它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较少用作兼语。 2 1 1 用作主语 一1 6 共5 5 次。其中,作句子主语5 2 次。例如: 那大汉道:f 我姓尚名让,祖居濮州临濮县j ( 梁史平话- 卷上) 信乃叹曰:r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j ( 晋史平话卷上) 知远心下焦燥,向他说:r 我不赌钱,且赌个厮打j ( 汉史平话卷上) 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做主谓短语的主语的共3 次。例如: 文政道:r 您怎知我不是杀人烈士? j ( 梁史平话卷上) 2 1 2 用作宾语 共6 1 次。其中,作动词的一般宾语4 3 次。例如: 仙芝道:f 今日复相聚会,此天以荚雄赐我也! j ( 梁史平话- 卷上) 白狐或作人言道:f 您休害我,他日厚报您恩德。j ( 晋史平话- 卷上) 今中国无主,- 自每从侍i f , 征战,便立得功劳,有谁怜我( 周史平话卷 上) 作介词宾语1 7 次。例如: 朱温归告指使李彦威道:f 您去攻破宋州,为我夺取张节使归娘j ( 梁 史平话卷上) 打得我赢,便将钱去;若输与我,我不还钱( 汉史平话卷上) 您昨来与我说,镇星行至角亢分野,正是兖州之地。( 周史平话卷上) 作双宾式中的间接宾语仅1 次。例如: 汉王授我大将军印信,拥数万之众,裂齐之土地而封我为王,南面称孤, 咱未为不遏也( 晋史平话卷上) 2 1 3 用作定语 共5 2 次。例如: 天要坏我家门,杀了这孩儿是逆天道( 粱史平话卷上) 执政欲夺我兵柄,出之东宫邪? ( 唐史平话卷下) 您今日怎不取我头献唐主博节度使耶? ( 周史平话卷下) 2 1 4 用作兼语 共1 1 次。例如: 晋王使我统百万之众,直趣西楼,灭汝种类( 唐史平话卷上) 贤弟说的话,使我心下豁然( 汉史平话卷上) 一1 7 2 2 我每、我等、我辈 “我每”共出现两次例如: 我每同将军归投黄大王,今未蒙赏赐,便要行刑( 梁史平话卷上) 当今又有闻奏,怎不道我每也学王行瑜的一般行踏? ( 梁史平话卷上) “我等”共出现3 次。例如: 我等聚众数百为强人,若不攻打州县,如何能致富贵? ( 梁史平话卷上) 大王果垂念故主辅佐之勤,许以复冤,我等岂敢爱身? ( 唐史平话卷下) 我等受恩深厚,岂得不关念虑计将安出? ( 晋史平话卷上) “我辈”共出现两次。例如: 今复立刘氏为天子,设若问罪我辈,剧全军被戮,吾党无遗类矣! ( 周史 平话卷上) 我辈出死力破敌,谁人知之? ( 周史平话卷下) 2 3吾 “吾、予显然都属于古代汉语的遗留,在近代汉语时期偶有使用。”2 2 但平话中“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却大量使用,共出现了1 2 5 次。 2 3 1 用作主语 共7 5 次。其中,句子主语7 3 次例如: 吾为藩镇所推,今已受册( 唐史平话卷上) 吾欲还本镇回避它如何? ( 唐史乎话卷下) 吾知郭公信义人,必不负高祖也( 周史平话卷上) 主谓短语作宾语时,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共出现3 次例如: 待吾先灭全忠( 唐史平话卷上) 2 3 2 用作宾语 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共3 次例如: 吾因契丹得天下,尔因吾致富贵( 晋史平话卷下) 衰老力惫,殆不能支吾,仪得走入晋阳,救死且不赡矣( 周史平话- 卷 下) 2 2 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p 2 1 9 1 8 2 3 3 用作定语 共4 7 次例如: 这个孩儿真个作怪! 若不兴吾宗,定是灭吾族( 梁史平话卷下) 全义忠于所事,昔在河中李守贞部下,屡挫吾军( 周史平话卷上) 民,吾子也( 周史平话卷下) “吾”与名词( 或名词短语) 间出现了用“之”连接的例旬,“之”相当于 。的”例如: 武皇之基业,吾之基业也;先皇之天下,吾之天下也( 唐史平话卷下) 虏势尚且披猖,吾之军威未振,当且建功业,然后俟天所命( 汉史平话卷 上) 此外,出现“吾辈”共两次。例如: 主上处此危急,正是吾辈拚死力战之时! ( 周史平话卷下) 仓卒遗将而致反叛,吾辈之罪也( 周史平话卷下) 2 4 “我”、“吾”用法比较 “我”在上古时期即用于第一人称代词,与同属于“我”字一系的第一人称 代词“吾”比较而言,。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 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2 3 到了中古时期,“我”与。吾”在语法作用 上已经没有分别了,“我”的语法功能已经扩展到“吾”的领域。“秦汉以后的口 语里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吾字只见于书面了”z 4 “在近代汉语中,我 植根于口语,文献里使用得很普遍。吾字也常见使用,多带书面色彩。”跖从 平话的实际用例来看,“吾”仍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主要形式,而且使用频率 近乎“我”的七成。 2 4 1 功能与出现频率 一是语法功能与出现频率。“我”,“吾”都是平话中使用较多的第一人 称代词。从表2 可以看出“我”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我”的语法功能较为全 面,常用于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作宾语的次数已超过了其作主语的次数,也可 2 3 壬力汉语史稿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b o p 2 6 0 2 4 吕掇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杜。l 嘶p 2 2 5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l 鹎2 p 1 7 2 一19 - 一 以用作兼语;而“吾”则常用于作主语,作主语的比率占“吾”总数的一半还强, 其次是作定语,作定语的比率近乎其作主语的2 3 ,较少用于宾语,没有出现可 以作兼语的用例。 功能 次数及 定语兼语合计 固比n 主语宾语 词贡、 5 5 6 l5 2l l1 7 9 我 3 0 7 3 4 1 2 9 1 6 1 1 0 0 7 53 4 701 2 5 吾 6 0 2 4 3 7 6 o 0 1 0 0 表2“我”。吾”语法功能与出现频率统计 二是句法功能与出现频率从表3 可以看出:在作主语时,“吾”的使用频 率高于“我”,但在作定语、宾语和兼语等其他语法功能时,“吾”的使用频率明 显低于“我”,特别是作定语和兼语时。 词项 我吾 合计 功能 次数百分比次数百分比 主语5 5 4 2 3 7 55 7 7 1 3 0 定语6 19 5 3 34 7 6 4 宾语 5 25 2 5 4 74 7 5 9 9 兼语 1 l 1 0 0 0o o l l 表3“我”。吾”句法功能与使用频率统计 2 4 2 复数表达形式 “我”和“吾”都既可表达复数也可表达单数。 您好生传示朱招讨道:r 咱与葛先生商量,我两个若归大唐,自是口路j ( 梁史平话卷上) 王陵的娘向使者道:我闻汉王长者,终得天下j ( 唐史平话卷上) 吾子存勖,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兴吾宗( 唐史平话卷上) 吾夫妇君临万国,虽借武功,亦由天命( 唐史平话卷下) 上述例中的“我”表达的是复数,例则表达的是单数:例中的“吾” 一2 0 - 一 表达的是单数,例则表达的是复数。 此外书中还出现了“我辈”、“我等”和“吾辈”表达形式,但出现次数不多 。文言可以在指称代词后加曹、属、辈,等诸字表示众数。”2 6 王力 先生认为,战国以后人称代词有“家”等字表示复数的。但是,严格地说,这并 不算人称代词的复数。“吾侪”、“吾等”、“我曹”、“我属”等于说“我们这些人”, “侪、等、曹、属”并非表示复数的词尾。真正的人称代词复数是“我们”、“你 们”、“他们”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2 7 平话中未出现“我”的复数形式“我 们”,但出现了两例“我每”,均表达了复数含义“们又写作。每。们每 是否完全同音,尚待考证。但它们作为词尾的意义,则是一样的。”2 8 2 4 3 其他用法比较 2 4 3 1 “我”可作判断句主语,而“吾”不可以。 “我”用作判断句主语,在书中仅有两例例如: 我是大唐招讨副使朱全忠,译名唤做泼朱三( 梁史平话卷上) 例主谓语之间运用了系词“是”,不属于主语后有停顿的形式,基本上没 有表示对自身的强调。 。吾”在平话中没有作判断旬主语的用例。 2 4 3 2 “吾”可以用“吾矣”固定句式表达,而“我”不可以。 “吾矣”的句子。表示对自己或己方的悲观估计、不满或感叹。例如: 假之以岁月,则彼盛我衰,吾且无葬地矣( 唐史平话卷下) 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 唐史平话卷下) 而“我”在平话中没有这种固定句式。 2 4 3 3 “我”可以直接跟“的”,而“吾”不可以。 “我”后面加“的”,表示领属关系此书中出现了两例例如: 您是大唐皇帝的,他日做我的外孙,善保富贵,他时异日休得相忘( 晋 史平话卷上) 我的爷爷与郭侍中结为兄弟,尔曹休得无礼! ( 周史平话卷下) 而“吾”在平话中没有出现直接跟“的”的现象 2 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l 驰2 p 1 5 9 2 7 壬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l 螂p 5 0 篮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l 哪p 5 0 - 2 1 2 4 3 4“我”可以成为被动用法的“宾语”,而“吾”不可以 。我”可直接跟在“被”的后面充当被字句的宾语例如: 他前时不肖,被我赶将出去;今想老成似在先时分了( 汉史平话卷上) 而“吾”在平话中没有出现直接跟在“被”后面的情况 2 4 3 5 与副词和连词的同用 “我”常与一些副词和连词同用以加强语气例如: 俟晋王至,我但开门泥首听命耳( 唐史平话卷上)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 烹! ( 晋史平话卷上) “吾”也可与一些副词和连词同用,加强语气。例如: 太祖日:r 吾固欲其识我耳! j ( 周史平话卷上) 2 5咱 “咱”是“自家”的合音词,这个词在宋代出现吕叔湘指出,“咱不见 于宋以前的字书,但在宋词中可见用例。”2 9 袁宾也指出:“第一人称代词咱 的前身是自家,自家合音而写作咱咱字是从宋代开始使的咱 和洒家都带有北方方言色彩”3 0 “咱”在平话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共使用了1 5 4 次“即便在咱字盛行的时期,我仍占主导地位,一般文献 里都是我多咱少。只有平话是咱多我少,这可能是方言的 反映”3 1 蒋绍愚先生这里指的“咱多我少”,应该包括“咱每”等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