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_第1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_第2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_第3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_第4页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许多 大中城市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停车难,乱停车”已经严重影响并干扰到整个交通系 统的正常运转。科学地进行停车场以及相关设施的规划建设,合理规划设置路边停 车,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对整个交通的发 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论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停车者的行为特性及其 相关性进行研究,对停车设施的利用特性进行分类总结。其次,归纳总结设置路边 停车所需要满足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常见的几种泊位设置形式和停驶方式 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设置路边停车给动态交通流带来的影响。然后,从设置路边 停车对道路条件的影响、对交通条件的影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及对其他方面的 影响进行分析,以达到路边停车规划在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 标,建立了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划模型,探讨了路边停车的合理 规模。接着,运用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划模型,确定路边停车的 合理规模,对汉阳的路边停车进行规划布置。最后,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国 内路边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提出科学合理、符合我 国城市特点的路边停车管理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路边停车 复杂系统 交通影响 停车需求 停车规划 停车管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vehicles possession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parking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many cities are outstanding. difficulty of parking, and parking at will has serious impacted and disrupted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ntire transport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car parks and related facilities scientifically and planning curb parking reasonably could solve the citys traffic problems effectively, which will have a vital role in the entire traff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thesis combine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t first, studied on the parking behavior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using characteristic of parking facilities. secondly, inductiving and summering road conditions and traffic conditions to set up curb parking.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men berths setting forms and stopping ways.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dynamic traffic flow after setting curb parking. then, by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he curb parking impacts on road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traffic safety, as well as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curb parking planning on the entire road transport system. building the optimal planning model for curb parking that based on generalized cost smallest. investigating the rational scale of curb parking. subsequently, by applying the optimal planning model for curb parking that based on generalized cost smallest, to determine the rational scale of curb parking and plan the curb parking in han yang. finally, using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domestic curb parking management,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at home and abroad, putting forwar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curb parking which is scientific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 key words:curb parking complex theory traffic impact parking demand parking planning parking management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涨,许多大中城市停车 供需矛盾突出,停车的无序混乱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并干扰到整个交通系统的正常运 转。依据城市交通流的状态,城市道路交通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部分。静 态交通与动态交通两者的内在关系由动、静态交通设施之间以及动、静态交通管理 措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协调和管理关系体现出来,必须均衡发展1。然而, 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停车问题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交通发展中的 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使得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现有的通行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动 态交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停车需求的增长,然而停车设施的发展速 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停车供应缺口,这就使得很多城市的静 态交通矛盾突出。 本文将要研究的路边停车是指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的停车行为。作为静态交通 中的一种重要停车方式,路边停车自然居有其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 设置灵活简单、满足短时停车之需要、缩短步行距离、对路外停车进行有效补充、 占用空间少、停车方便。但与此同时,由于路边停车发生在承担交通功能的道路上, 也具有诸多不足:降低道路通行能力、诱发交通事故、引起交通阻塞、增加行程延 误、干扰慢行交通的畅行、降低城市的活力、破坏城市道路周围环境景观、对居民 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等。 由此可见,路边停车场的设置对动态交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发 达国家主张路边停车场应随路外停车场的增设,逐步予以废除,以维持道路原有的 通行功能。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也认为原则上应逐步禁止路边停车以增加道路容量。 但在我国路外停车设施普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的短时期内路边停车不会 从交通规划中消失,彻底成为历史。科学地进行停车场以及相关设施的规划建设, 合理规划设置路边停车,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将对整个交通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时如何综合考虑交通流量、路口 特性、车道道路宽度、单、双向车道、公共设施以及两侧土地使用等情况来确定路 边停车的合理规模,在合适的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路边停车带,尽量把路边停车对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路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将是本文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重点与难点, 亦即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美国就对停车问题的进行了研究,并多次进行大规模 的停车调查和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如交通流理论、需求预测、路边停车规划 与设置、收费定价、管理政策、路边停车设计等,基本上凡是和停车相关的领域都 有涉及。但主要的研究成果还是集中在路边停车对道路动态交通的影响以及路边停 车的管理方面2。 在通行能力方面,jason 于 1973 年利用计算机模拟了路边停车对道路通行能力 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车辆行程延误3;美国、英国分别编写的交通工程手册和 交通规划与工程也就路边停车对动态交通的相关影响做出了分析,得出路边停 车将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 1/3,使路上车流速度降低 20%或者更多4。在政策法律方 面, 20 世纪 50 年代初, 早期的工业化国家着手探讨了停车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体系5, 美国、日本等国家都相继出台了停车指导原则 、 停车场法等法律法规6。在路 边停车规划与管理上,70 年代由 fbaineporvest 撰写的路边停车的理论模型一文 分别采用随机间隙理论和排队论,建立了关于路边停车的数学理论模型,得出了路 边停车的容量和占有率公式7。由田纳西大学研究的路边停车的安全性分析中, 依据大量翔实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考虑了路边停车行为对停放车辆、路上行驶车 辆、停车者和行人的安全影响,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该研究取得的成果 对我们的后续研究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8。 纵观我国对停车规划的认识过程,可归结为三个阶段:无规划的管理阶段,认 识的起步阶段,认识的提高阶段。对停车问题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初的 研究工作主要以停车调查为主,其中,武汉城建学院属于此类研究的先驱者,对停 车场的分类、标准以及规划布局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紧随其后,同济大学对城 市中心区的占道停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北京的研究者则是 较早的涉及到了关于停车设施的各种问题。进入到 90 年代,大中城市的停车问题越 来越突出,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 学者的关注,对停车问题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也开始加大,不少城市开始了针对停车 问题的专项规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至于路边停车的研究,同济大学何政军发表的停车供需、供应及分布理论研 究比较具有代表性9,从路边停车占用道路空间、净空减少、安全距离等方面进行 道路有效的折减,进行了路边停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裴玉龙、杨中良在 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管理问题的探讨中,对规划和设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 出了相应的规划与设置对策。此外,东南大学也有一些针对路边停车对道路交通流 影响的论文,其特点是建立了可以计算由于停车到达和出发而导致的路段交通流延 误的模型和公式,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对于停车规划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路边停车定价方法上,有同济大学晏克非、同济大学汤小鸿的以及哈尔滨工业大 学的安实等人都分别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和学术论文,在 这一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0。 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路边停车规模界定的研究,国内专门对路边停车规划和管理 的研究也很少,都只是将路边停车作为停车大方向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定性分 析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路边停车规模是指路边停车泊位在公共停车泊位供应量中 所占的比例。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本文针对停车问题的症结和停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开展有关停车供需与停 车政策的理论研究,提供规划设置的科学依据和管理的合理对策,进一步推动和完 善国内的停车理论,通过合理地规划静态交通,力争达到与动态交通的协同发展, 有效改善目前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路边停车特性分析 综合分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停车调查数据,对停车者的行为特性及其相关 性进行研究,对停车设施的利用特性进行分类总结,为后面路边停车模型的建立、 停车泊位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2、路边停车合理规模规划方法研究 归纳总结设置路边停车所需要满足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常见的几种泊 位设置形式和停驶方式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设置路边停车给动态交通流带来的影 响。从设置路边停车对道路条件的影响、对交通条件的影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及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以达到路边停车规划在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的综合效益最大 化为目标,建立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划模型,探讨路边停车的合 理规模。 3、汉阳路边停车规划 对汉阳交通现状及停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进行汉阳的停车需求预测,确定可 用于设置路边停车的范围,运用第二章研究的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 规划模型,制定路边停车的合理规模,对汉阳的路边停车进行规划布置。 4、路边停车的管理 发现路边停车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模式, 提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路边停车管理对策。 1.3.2 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收集和浏览国内外有关路边停车的研究现状,所用理论和方法等资料,归纳总 结了路边停车的有关行为特性,设置路边停车所需满足的道路条件及交通条件。 2、理论研究 根据路边停车的交通特点,寻找和探讨适合路边停车规模布置的理论和模型。 从设置路边停车对道路条件的影响、对交通条件的影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及对 其他方面的影响,以达到路边停车规划在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 目标,建立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划模型,探讨路边停车的合理规 模。 3、数据采集与处理 依托武汉市的现状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路边和路外停车场进行停车的特性 调查数据,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选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 停车需求理论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和掌握汉阳的停车及其需求的各种特性。 4、实例应用 根据前面分析掌握的数据资料,预测汉阳的停车需求,应用基于复杂适应性系 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划模型对汉阳的路边停车进行具体规划,确定其规模和布置位 置。 5、比较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以收集的大量国内外的路边停车管理资料为基础,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 国内路边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提出科学合理、符合 我国城市特点的路边停车管理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路边停车特性分析 停车特性是指由停车行为人、停放车辆、停车基础设施以及周围环境所构成的 停车系统的运行状况的反应,体现的是整个停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停车 特性依据城市的大小、经济实力、土地利用情况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路边 停车的规划与管理时,掌握和分析一个地区的停车特性是进行该区域停车规划和管 理的基础。本章以黄石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对比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停车调查数据,对路边停车的特性进行了归纳总结。 2.1 路边停车在城市停车系统中的功能定位 不可否认,在城市的停车系统中,以配建停车场为主,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的 基本停车结构还是最健康、最合理的,亦将承担城市的主要停车功能。而路边停车 场作为整个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要科学合理的为其定位: 1、 路边停车场作为停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投资低效率高, 建设周期短, 设置方式灵活,节约社会资源,使用方便等优势,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将存在于城 市停车系统的规划建设中; 2、城市道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动态交通需求,路边停车场的设置前提必须是城 市道路在规划期内具有一定剩余的通行能力,其设置不会对动态交通流产生重大影 响; 3、路边停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停车方式,应该根据其特点和设置条件,在城市的 不同发展时期实时进行调整,合理分担一部分该区域的静态交通需求,从而配合路 外停车实现对停车需求的有效补充; 4、路边停车设置应以人为本,科学合理,与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并 配合以严明的管理、严谨的制度、严格的执法; 5、路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同时应与配建 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的设置有效协同。 2.2 停车调查 停车调查是获取停车规划数据的基础。根据规划的目的、对象等条件,采用适 当的调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节约调查成本,同时也是获取翔实、可靠数 据的基本要求和保证11。停车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1、不同车型、不同时刻、不同区域、不同停车时间的停车数量; 2、停车形式(垂直式、斜列式、平行式等) ; 3、停车地点和目的地的关系(步行时间、距离、位置等) ; 4、平均停车时间; 5、现有停车设施的使用状况(如停车目的、停车时间等) ; 6、对停车设施以及客货装卸设施的要求,对停放以及客货的乘降限制等; 7、路边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8、停车场的使用状况(平均占用率、停车集中指数、周转率等) ; 9、路边停车的管理情况等。 2.3 路边停车的特性分析 停车指标一般是指与停车设施类型和出行目的相关的停车特性指标,依据不同 停车特性指标所反映出的不同停车特征,可以将停车特性指标归为三类:停车行为 特性指标、停车设施利用特性指标和停放车辆类型指标12。 2.3.1 停放者行为特性指标 停车行为特性是指车辆停放者的心理特征及停放规律,较常用的指标有:停车 时间、停车目的以及停车后的步行距离。 1、停车时间是指车辆在停车场(库)中停放的时间,常用平均停放时间或停车时 间的频率分布来表示泊位的使用情况。通常停车时间具有以下特点: (1)停车时间 与城市规模有关,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调查数据表明在小城市中停车时 间 3 h 以下的比例远高于大城市; (2)对于不同目的的停车者,上班、回家过夜停车 时间较长,一般在 4 h 以上,而购物、办事及其他目的相对停车时间则较短,一般不 会超过 2 h,平均停车计算公式见式(2-1) 。 1 _ n i i t n t = = (2-1) 式中 ti第i辆车进行停放所用的时间(h) ; n实际停放的车辆数(辆) 。 2、停车目的是出行者停车后的活动目的,亦即停车者的出行目的。常见的停车 目的有上班、办事、上学、用餐、购物、装卸货物、接送客、文化娱乐、探亲访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回家等。 3、停车后的步行距离是指从停车地点到出行的最终出行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 离,也常用停车后的步行时间来表示。不同停车场的选择,步行距离不同,其中配 建停车场步行距离最短,其次为路边停车场,再次为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而且, 不同出行目的其停车后的步行距离也是是不一样的,具体见表 2-1。 表 2-1 不同出行目的的平均步行距离 单位: (m) 城市人口数(万人)上班 办事 购物 其他 1.02.5 82 61 61 58 2.55 122 73 85 64 510 125 88 107 79 1025 152 120 143 104 2550 204 137 174 116 50100 198 180 171 153 这三个特性指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停车者的出行目的不同,步行距离会不一 样,停车时间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对停车场选择也会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城市规 模增大,停车时间和停车后的步行距离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相应的路外公共停车 场与社会配建停车场所占比例也会相对比较大。 2.3.2 停车设施利用特性指标 停车设施利用特性,主要反映的是停车设施的使用情况,比较常用的指标有: 停放周转率、停车累计量、高峰停放指数以及平均泊位利用率。 1、停放周转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停车泊位平均停放车辆的次数,所反映的 是停车设施的空间利用效率。停放周转率越大,停车泊位的空间利用率就越高,车 辆停放和驶离也就越频繁。但是,车辆的频繁到达和驶出会对路段的动态交通流或 慢行交通产生影响,停放周转率越大,停车设施的设置对道路交通流的阻滞延误作 用也就越明显,因此,停放车辆到达和驶出频率也是路边停车交通特性调查的重要 参数。 2、停车累计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停车设施累计停放的车辆数,它可以用小时、 天、月来计,每一个时间单位会反映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停车场累计停放车辆总数 的变化规律,从而体现出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比如,高峰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时出现的那个时间段以及高峰小时的停车需求大小。 3、高峰停放指数是指高峰时段累计停放车辆数与停车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的 是在高峰停车时刻的拥挤程度,同时也是确定单个停车场大小的主要依据之一。 4、平均泊位利用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平均每个泊位停车占用时间与总时间 的比值,常用一定时间内每辆车的停车时间之和与停车设施容量乘该时间的积的比 来表示,它反映的是停车泊位的时间利用效率,平均泊位利用率越高,泊位的时间 利用效率也就越高12。 以上四个指标都能反映停车设施的利用情况,不过只有把几个指标放在一起综 合分析,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出停车设施的具体利用效果,单独某个指标只能反 映停车设施利用的一个侧面。 2.3.3 停放车辆类型 按照车辆的尺寸及重量,停车规划与管理中常把车辆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微 型汽车、小汽车、中型汽车、大型汽车、铰接车。停车泊位规划时,应根据标准的 车辆尺寸及换算系数,考虑车辆停驶所需空间,最终确定泊位尺寸大小。下表是五 种车型的外廓尺寸和车型之间的换算关系,供设计停车场时参考13。 停放车辆的类型直接关系到路边停车场的泊位划分和布置方式。 表 2-2 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关系12 各类车辆外廓尺寸(m) 总长 总宽 总高 换算成小汽车的系 数 微型汽车 3.2 1.6 1.8 0.7 小汽车 5.0 2.0 1.2 1.0 中型汽车 8.7 2.5 4.0 2.0 大型汽车 12.0 2.5 4.0 2.5 铰接车 18.0 2.5 4.0 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4 停放者行为特性归纳分析 2.4.1 停车目的的构成分析 目前为止,我们所研究的路边停车主要针对的是城区范围,停车目的构成比例 是与城市职能、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城区职能、土地利用类型所产生的出 行目的不同,其停放车的目的组成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城市停车目的的构成比例总体上具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根据对不同规 模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表明:停车目的中,购物停车的比例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 而减小,而公务和其他停车所占比例几乎保持一个常数;工作出行的停车与私人小 汽车的拥有量有关,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14。 表 2-3 黄石市不同停车目的所占比例(%) 目 的 上班 上学公务 生活 购物 文娱 体育 探亲 访友 看病回程 其它 总计 比 例 27.22 9.44 1.99 8.96 2.46 1.95 0.7643.03 4.19 100.00 正是由于停车目的是最基本的停车特性,不同比例的停车目的组成,所反映的 停车特性差别较大,对停车设施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考虑路边停车停车的 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将路边停车目的所反映出的特征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实施相 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路边停车的有效性,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 2.4.2 停车时间特性分析 停车时间也是反映停车设施的供求关系及其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停车时 间越长停车泊位的周转率越低,进而降低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停车时间越短泊位 的周转率越高,从而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也越高。停车时间的长短同样与城市规模 的大小、城市的多种用地性质、不同类型的停车设施以及停车者的目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停车者的停车时间具有以下特点: 1、停车时间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长。美国不同规模城市各种出行目的的 平均停车时间的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规模(主要以城区人口为指标)的增大,平均 停车时间也加长15,见表 2-4。对黄石市的调查结果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见表 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表 2-4 不同城区规模平均按出行目的分类的停车时间 单位(小时) 出行目的 城区人口(万) 工作 购物 个人私事 各类停车时间的平 均值 510 3.3 0.6 0.8 1.2 1025 4.3 1.3 0.8 2.1 2550 5.0 1.3 1.0 2.7 50100 5.9 1.5 1.7 3.0 100 5.6 1.1 1.1 3.0 表 2-5 黄石市停车时间与停车目的的关系 地点 平均停放时间(分钟) 主要停放目的 路边停车场 45 办事、购物 金华大酒店停车场 101 就餐 金湾大酒店停车场 133 接送客、娱乐、办事 广场路停车场 201 办事、购物 团城山公园 230 娱乐 2、路外停车场(库)的停车时间要高于路边停车场。图 2-1 是在对黄石市的调 查中选取的六个典型路外停车场停车时间与路边停车场停车时间的对比结果。路外 停车场有 69%的停车时间在 1 小时以内,路边停车在 1 小时以内的比例则高达 80% 以上;停车时间大于 2 小时的路外停车比例为 10%,路边停车的比例为 7%;路边停 车的平均时间为 0.88 小时,远远小于路外停车的 1.55 小时;不过,无论路外停车还 是路边停车,其平均停车时间在 3 小时以内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 9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0-3030-6060-120120-180180以上 时间(分钟) 概率(%) 路外停车 路边停车 图 2-1 黄石市路外停车与路边停车对比分析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3、路边停车场作为停车系统的辅助部分主要是承担的是临时的短暂的停车。路 边停车时间的分布呈现这样一种趋势:随时间的增大停车时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路边停车在整个停车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在停车时间小于 0.5 小时, 而且这个限 值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减小,黄石市小于 0.5 小时的停车时间比例达到了 80% 左右,而国内的部分城市,如苏州的比例大约为 70%16,且两个城市停车时间大于 1 小时的比例都没有超过 30%。 2.4.3 停车后的步行距离分析 步行距离反映的是停车者在使用停车设施时的一个行为特性指标,也可以用停 车后的步行时间来代替,它们所表征的特性是一样的,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则可以进 行步行时间与步行距离的互换。事实上对于被调查者而言,相比之下停车后到达目 的地的步行时间是一个更加明确的概念。一般地,城区停车后的步行距离具有以下 特点: 1、停车者的步行距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 2、停车者在城区的步行距离因其出行目的的不同和停车时间的长短而具有较大 差异。而且停车时间越长,下车后停车者愿意步行的距离也会越长12。 。 3、不论城区规模大小,出行者在停车后,都会存在一个最大容忍步行距离,停 车者不会把车停放在距其目的地远于这一临界步行距离的停车场,而步行者能容忍 的最大步行距离也会随着城市规模减小而减小。 从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停车者愿就近停放,方便存取车。但由于目前黄石市 停车场布局不合理及数量有限,从而导致了步行距离大于 200m 的比例较大。 表 2-6 黄石市停车后不同步行距离所占比例 步行距离 50 米 50-100 米100-150 米150-200 米200-300 米 300 米 比例(%) 5.73 23.12 23.12 3.82 31.03 13.18 2.4.4 各个停车行为特性相关性分析 停车目的是最根本的停车行为特性,停车行为的其他特性都是围绕着停车目的 与之密切相关的。在城区,不同停车目的的出行者对停车设施的需求明显不一样, 主要表现在安全因素、停车时间的长短、停车后的步行距离、停车设施的选择以及 其愿意支付的停车费用等方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停车目的实际上确定了停车的时间和最终位置。 表 2-7 是黄石市根据停车者询问 调查,按出行目的分类对车辆平均停放时间的统计值。车辆停放通常有停在单位内 部(或家里) 、公共停车场、路边车行道或路边人行道四种情况。车辆停在单位内部 (或家里)不对别人出行造成影响,不需要收费,受上班、上学作息制度制约,也 就是家居、上班平均停放时间最长;无停车场地停在车行道边,将对车辆通行产生 影响,并且有可能是违章停车,这种停车主要目的是购物或办事,平均停放时间最 短;配建停车场或路外公共停车场不影响别人出行,也不会有别的限制条件,所以 以娱乐、餐饮为目的的停车主要选择这种方式,平均停放时间仅次于车辆停在单位 内部(或家里) 。 表 2-7 黄石市不同停车目的的平均停放时间 出行目的 上 班 公 务 文 娱 家 居 购 物 餐 饮 其 他 平均停车时 间(小时) 4.12 1.59 2.33 12.36 0.83 2.18 0.97 表 2-8 则是停车者在进行停车行为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所占的比例。 从表上反映 的调查统计的黄石市的资料可以看出,停车者在车辆停放过程中首先考虑停车时间 长短,这一比例占总数的 54.87%,其次考虑的是步行距离,占 32.79%。这说明停车 的目的和方便程度将是停车者停车方式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进而可以发现购物、 办事、餐饮等停车时间相对较短的活动倾向于首选路边停车。 表 2-8 黄石市停车方式选择影响因素比例 影响因素 停车时间长短 停车后步行目的 地的距离 停车场 收费标准 违章罚款 严格程度 比例(%) 54.87 32.79 7.69 4.65 2.5 停车设施利用特性分析 2.5.1 停车累积量分析 停车累计量是用来表征停车需求连续性的指标,在城市中,靠近或位于市中心 经济繁华地段的停车设施停车累积量最高,以繁华点为中心向外延伸,距离中心点 越远停车累积量越小。 由于路边停车场的规模大小不一样,因此,简单地以一定时间内停车设施所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计停放的车辆总数来判断路边停车位的利用情况,是不全面准确的。但是,如果用 每小时停车累计量占总停车位的百分比来表征,则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停车累计量的 内在时间变化规律,从而清晰地体现出停车设施随时间变化的利用情况。黄石市路 边停车场停车累计量时变特征,见图 2-2。 0 20 40 60 80 100 120 789101112131415161718 时间 停车百分比 工作日 周末 图 2-2 黄石市路边停车场停车累计量时变特征图 2.5.2 停放周转率、平均泊位利用率、高峰停放指数分析 停放周转率、平均泊位利用率、高峰停放指数分别体现的是停车位的空间利用 情况、时间利用情况、高峰时段停车设施的拥挤情况,任何一个指标都是片面的, 不能单独地拿来代表停车设施的利用情况,只有将三个指标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 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停车设施的利用状况。 表 2-9 国内外部分城市停车周转率对比 路边 路外 城市 免费 收费 停车场 停车库 备注 东京 3.85.5 1.1 1.0 平均停放时间 3.0 伦敦 2.24 5.62 0.94 1.15 亚特兰大 5.03 2.3 上海 5.56.8 0.685.71 路外停车包括临时停 车场 杭州 1.83.9 2.03.0 1.11.2 路边平均停放时间为 88 分钟 若是停车场的停放周转率低,但高峰停放指数高,说明车辆的停放主要集中于 高峰时刻;反之,若是停车场的周转率高而高峰停放指数低,则表明其泊位的时间 利用比较均衡。前者会导致停车场的使用很不均衡,停车设施利用效率不高,不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充分发挥停车场的功能;后者则说明停车设施利用效率较高,运营状况比较理想。 有关国内外停车的调查资料表明17,不同类型停车场的停放周转率也呈现出一定的 规律,其中以路边限时停车场的停放周转率最高,接下来依次为路边不限时停车、 路外停车场和路外停车库。具体的国外停车设施停放周转率情况见表 2-918。 表 2-10 黄石市停车场车位使用周转率调查表 泊位数 全天停放车辆数高峰停放指数 周转率 广场路 240 816 1.1 3.4 天津路 30 21 0.7 0.7 华新路 90 126 0.9 1.4 芜湖路 60 78 0.8 1.3 南京路 30 93 0.7 3.1 武汉路 50 140 0.8 2.8 劳动路 60 48 0.5 0.8 锦纶大酒店门前 24 127 1.6 5.3 工会门前 9 60 2.1 6.67 交通路 175 1698 2.8 9.7 消防路 28 459 3.2 16.4 表 2-10 是黄石市路边停车设施和路外停车设施的停车利用特性参数统计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1、理论上平均泊位利用率应该不会大于 1,如果表 2-9 中有路边停车设施的平 均泊位利用率大于 1,则说明可能存在着不属于规划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停车。 2、严格上高峰停放指数与平均泊位利用率和平均泊位周转率的相关性并不大, 但高峰停放指数能反映停车需求的时间特征,进而为停车管理的改善提供依据。 3、一般来说,平均周转率与平均泊位利用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平均泊位利用 率随着平均周转率的减小而减小。因此,要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可以从增加 停车周转率着手,这也是本文在建立路边停车场合理规模模型时将要重点考虑的因 素。平均周转率相同的情况下,路边停车设施的平均泊位利用率要高于路外,同样 也反映了路边停车泊位的平均停车时间要比路外停车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6 停放车类型分析 停车设施中所停放车辆的类型与停放区域的用地性质以及道路上交通组成密切 相关。一般来说,在城市道路的交通结构中,小型汽车占有最高的比例,而小型汽 车中又以小客车为主,停车设施中停放车辆的类型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表 2-11 是 黄石市路边停放车类型的统计结果,表中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小型车的比例高达 74.7%,其中小客车占了 53.6%,中型车的比例只占到 8.2%,而大型车所占比例仅为 1.5%,摩托车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 11.7%,这与黄石市的机动车构成有关,摩 托车占到了整个机动车保有量的 70.4%。 由于摩托车的停车特性与其他机动车差别较 大,因此在规划和管理中,需特别考虑;由出租车特定的运行方式所决定,尽管其 在道路交通组成中的比例不低,但在路边停车中占的比例却比较低,仅为 3.9%。 表 2-11 黄石市路边停车类型比例 车型 小客 小货 中客 中货 大客 大货 摩托车 出租车 比例(%) 53.6 21.1 3.9% 4.3% 0.4% 1.1% 11.7 3.9 停车区域的用地性质是停车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中影响主要体现在客车和 货车的分类上。在城市的中心区、办公商务区、商业区主要停放的是客车;反之, 在农贸、集贸市场,工矿、厂房区主要停放的则是货车。因此在布置路边停车时应 根据不同车型的停车规律,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泊位大小不一、停驶方式不同的路边 停车规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3 路边停车合理规模规划方法研究 3.1 路边停车设计的道路交通条件 受城市用地条件的限制,静态交通需求不可能完全通过路外停车场来满足,而 路边停车本身具有的优势也使得这一停车方式在相当常的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甚至有研究表明,随着交通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合理的路边停车规划将占有越 来越大的比例,并带来比路外停车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二章已经从人、车、 设施等方面研究了整个停车过程的行为特征,这一章的研究结论对于路边停车场的 设计是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章将在满足道路及交通量对于路边停车的客观要求的 前提下,分析路边停车的优缺点,结合前一章的停车行为特性,建立基于复杂适应 性系统的最优路边停车规模模型。路边停车设置对动态交通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主 要有设置路边停车带的设置位置、停靠方式、车位分布方式和停驶方式等,下面分 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具体流程见图 3-1。 3.1.1 设置路边停车的道路条件 路边停车带按设置位置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 1、设置在人行道上。为保证行人在设置路边停车后的通行依然比较顺畅,一般 要求人行道允许设置路边停车的宽度下限值为 4.3 m。如果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具有足 够的宽度,加以对出入口的进行合理控制,则该种类型停车场所发挥的功效将等同 于小型的路外停车场。人行道上停车带的设置适用于人行道宽度较宽,机动车以及 非机动车流量可以较大,但人行道上行人流量较少和沿街商业不太发达的情况。 2、设置在非机动车车道上。设置在非机动车车道上的条件是非机动车车道路边 停车带的设置适用于进行了机非的分离,且非机动车道比较宽。一般来说设置路边 停车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下限值为 6 m, 且设置路边停车后非机动车道满足交通量饱和 度小于 0.7,以保证非机动车能正常通行,同时保证车辆能顺利在非机动车道的泊位 上进行停驶。 3、设置在机非混行车道上。设置在机非混行车道上是四种设置位置中最复杂、 最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情况,也是现状国内城市最主要的设置方式,此种设置方式 的适用条件是道路宽度比较有限,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没有分隔开来,道路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都不是很大且出租车停靠较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4、设置在机动车道上。机动车车道路边停车带的设置条件在于,其它位置不允 许设置路边停车带,而机动车道上的交通量不大且出租车停靠较少的情况。为了防 止设置路边停车后对道路交通流产生太大的影响,一般可考虑在新建道路时即将路 边停车带设置成港湾式。 除了第一种设置位置外,其余三种方式都要占用道路的宽度,给路段机动车或 非机动车的运行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保证路边停车带设置后路段车流能顺畅 的行驶,不至于造成整个路网动态交通的重大延误,有必要对允许设置路边停车带 的道路条件进行定量分析。考量路边停车带对路段动态交通流的指标有空间障碍率 和时间障碍率。在不考虑时间障碍率的情况下,设置路边停车带的道路宽度要求详 确定路边停车的设计目标 路段条件分析 路段条件是否满足设置路边停车? 路段交通量是否满足设置路边停车? 改造道路或重新 选择路段 路边停车带位置选择 路边停车带泊位设计和规模确定 是否达到目标? 确定最终方案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图 3-1 路边停车带规划流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见下表 3-119: 表 3-1 设置路边停车场与道路宽度关系表 道路类别 道路宽度 b 停车状况 b12 m 允许双侧停车 12 mb8 m 允许单侧停车 双向道路 b8 m 禁止停车 b9 m 允许双侧停车 9 mb6 m 允许单侧停车 街道 单行道路 b6 m 禁止停车 b9 m 允许双车停车 9 mb6 m 允许单侧停车 巷弄或断头路 b6 m 禁止停车 3.1.2 设置路边停车的交通量条件 在道路条件满足设置路边停车带的前提条件下,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以 及行人流量的大小就是进行路边停车场规划设置所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也是路边 停车场设置规模及设置形式的主要参考依据。 1、路段机动车流量 受路段机动车流量大小影响的主要是指设置在机动车道、机非混行车道上的路 边停车带。显而易见,随着路段机动车流量增长道路的饱和度会增加,从而导致路 段机动车运行速度逐渐降低,路边停车带的设置将会使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明显。本 文的 3.2 节将对设置路边停车带后所带来的交通影响做定量的研究分析。 对于设置在机动车道上的路边停车带来说,由于该种设置情况直接缩减了机动 车的道路使用空间,对机动车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影响,在国内城市中这也是比较 少见但必须慎重对待的一种情况。采取这种设置方式所要满足的机动车流量条件, 即为在算出道路有效宽度的基础上, 求出路段车流饱和度, 要求路段饱和度 (即 v/c) 不大于 0.8520。此外,对于在机非混行车道上设置路边停车带这种情况,由于该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设置方式占用了机非混行车道空间,形成机非混行状态,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运行 均有较大影响,这在国内城市中较为常见。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无法提出更具说服 力的理论,故推荐采用东南大学的梅振宇研究得出的设置路边停车必须满足的路段 机动车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条件,具体见表 3-2。 表 3-2 设置路边停车带的道路交通流参数推荐值 机动车交通流情况 机动车饱和度 服务水平 交通状况 高峰小时系数 非机动车饱和 度(v/c) 路边停车 设置 v/c0.84 容许 v/c0.6 a 自由流 phf0.7 v/c0.84 禁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