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 fdi 在迅速增长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国别集聚特征和产业集聚特征中国是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05 年底来自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投资于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等领域累计设立外资企业 53 万余家世界 500 强已有 450 多家在华投资在外资的带动下以苏州 it 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外生型集群应运而生 本文以跨国公司参与的外生型集群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外生型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全文共分为六章核心部分是第二三四五章首先作者结合跨国公司投资区位论 从集聚经济和跨国公司追随策略两方面分析了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指出外生型集群的形成是东道国区位优势与跨国公司投资互动的结果其中集聚经济是动态区位变量在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次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讨论外生型升级的动力源主要是跨国公司参与的外部网集群可以通过低端和高端两种道路实现升级 但升级的同时不应忽视集群自身网络的建设要注意加强集群的根植性利用外部网培育内部网以进一步减少集群升级的阻力 再次 引入政府因素 明确政府在外生型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 助推器的作用对政府的集群政策尤其是招商引资政策做了重点分析并启示我国政府应根据外生型集群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在集群的形成和升级中扮演合适的角色最后以苏州 it 产业集群为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苏州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与政府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苏州 it 产业集群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利用外部网培育内部网均衡内外网的发展进而推动外生型集群向根植型集群转变最终形成外生型内生型根植型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本文立足于中国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全球价值链下的集群升级以及政府在集群形成演进中的作用三个层面研究外生型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有利于增强跨国公司的根植性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实现跨国公司与集群区域的双赢另一方面政府根据集群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集群政策有助于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投资外生型集群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集群政策苏州 it 产业集群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fdi in the world increases at a high speed and presents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china is the largest inward fdi destination of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in 2005, more than 200 foreign countries(regions) had invested in such chinese industries 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leasing and service industry and etc., and the total of foreign corporations had been up to 530,000. at present, not only has over 450 mncs of the 500 largest mncs worldwide invested in china, but also many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mncs investment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coming into being, for example, the it industrial cluster in suzhou. with the study object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orming and updating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core parts are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ive. based on the location theory of mncs investment, chapter two deeply analyses the internal forming mechanism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form two aspects, which ar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mncs strategy of “following”,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ing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is resulted form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mncs investment. as a dynamic location variabl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at the updating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mostly depends on the external network, and clusters can update by high road or low road. however,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clusters upgrading, we must construct the internal network to strengthen the mncs embeddedness.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s in the forming and evolution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by analyzing cluster policie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clusters, it stresse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itute reasonable cluster polic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clusters. taking the it cluster in suzhoub for example, chapter five analyses the location advantages in suzhou and the roles mncs and th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cluster.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updating of cluster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chinese open economy, the author makes an intensive study on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ree iii aspects, which are the clusters internal forming mechanism, the clusters updat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role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s in clust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has far- reaching influences.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ncs and clusters will strengthen mncs embeddedness and cluster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other hand, reasonable cluster policies constituted by governments according to character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clusters will promote the forming and updating of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greatly. key wordsmncs investment; external- born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ial cluster; global value chains; cluster policy; it industrial cluster in suzhou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根据联合国2006 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最新统计2005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大幅增长达到 9160 亿美元比上一年提高 29%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是英国其次是美国和中国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流入量增至 724 亿美元 占亚洲区内总额一半以上 其中非金融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去年稍有减少为 603 亿美元在对中国各银行大规模投资的驱动下 中国金融服务业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猛增至 120 亿美元1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全球 fdi 在迅速增长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国别集聚特征和产业集聚特征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外商在江苏的投资持续上升仅 2005 年协议注册外资 457.22 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对苏锡常沿江七市 投资的项目数和协议外资金额占到江苏省吸收外资总数的 98.8%和 98.9%此外在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开发区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集聚地目前江苏省 12 家开发区吸收的外资已达全省的 70%外商投资的地域集聚使江苏逐渐在 it电子汽车配套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苏州为例截至 2005 年底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 107 家来苏投资世界十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有9家落户苏州 台湾地区最大的20家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有16家进驻苏州在外资的带动下以苏州高新区苏州新家坡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江技术开发区四大开发区为载体的苏州 it 产业集群日趋成熟并发展为全国it 产品重要的制造和出口基地 从江苏的发展实际看 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经济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区位变量跨国公司进入产业集群不仅通过知识与技术溢出提升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将集群纳入全球价值链使集群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网络的重要参与者 立足于中国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对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以跨国公司为媒介集群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其次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有利于增强跨国公司的根植性推动集群的升级和创新最后政府根据集群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集群政策有助于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庞东梅.联合国贸发会议 2006 年世界投资报告 指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在崛起n.金融时报,2006,1017.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1.2.1 集聚经济与跨国公司投资集聚经济与跨国公司投资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外商投资的驱动力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虽然市场容量 自然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传统因素对跨国公司投资地点的选择仍有一定影响但其重要性正在减低相反集聚经济在跨国公司投资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广义上讲 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以及规模和范围经济smith and florida,19941909 年韦伯(weber)在工业区位论中首次提出集聚和集聚效应并认为集聚效应是指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 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马歇尔marshall,1920)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的集聚可以产生一系列降低生产者成本的地方外部经济 行业集聚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劳动力共享和产生知识溢出三方面这三方面形成了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埃里森和格莱泽ellison and glaeser,1997认为一个产业的空间集聚将形成特定的溢出效应和自然优势 产业特定的溢出效应对企业来说是外部经济对区域产业镞来说则是内部经济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时通常处于一种外来身份的劣势在原材料购买识别和发现市场机会熟悉劳动力来源等方面面临着较高的信息成本和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schmitz(1995,1999)指出在外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采取集中化的区位战略不仅可以获得由集聚经济带来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而且可以降低投资风险集体效率是地方外部经济和联合行动形成的竞争优势 集体效率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贸易网络的存在和有效的承诺与信任的存在波特porter m,1990也认为一个区域之所以对跨国公司投资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得到特定的服务设施和熟练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区域形象以及大量产业的集中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 集聚经济在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卢卡尔和谢蒂 luger and shetty,1985 通过对三位数产业 标准产业分类的研究证实了集聚经济对外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布劳纳耶尔姆和斯文森braunerhjelm and sevensson,1996利用 19741990 年瑞典单个跨国企业以及他们在 18 个国家制造业工厂的数据验证了区位经济是吸引瑞典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headrises 和 swenson(1994)通过对日本制造业在美国投资的分布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计算表明 日本投资选址模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不是基于自然禀赋或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州际差异它们还设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计并计算了平均可能性弹性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如果某个州在某个产业增加 10%的企业数则它被同行业投资者选择到的可能性会增加 5%- 6%增加一个日本公司会使这个州对于该产业其他日本公司在该产业的吸引力提高 50%barrell.r.和 pain.n.(1999)研究了美国制造 19781994 年在 6 个欧洲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和投资研究发现劳动成本并不像以往那样在跨国公司区位决定中起中心作用尤其是那些采取高科技生产技术的跨国公司与主要的生产和研发中心接近倒是重要的区位决定因素由此形成空间集聚guimaraer(2000)通过对葡萄牙 fdi 的定位研究得到由于仿效其他的外国公司的决策以降低不确定性外国投资者可能被吸引到外国公司集中的区域贺灿飞和魏后凯2001引入与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相关的 10 个变量对在华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制于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韩剑潘沁和徐康宁2005对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证实集聚经济对fdi 的区位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fdi 不同产业间的集聚效应有着很大的差异fdi 不同来源地的集聚倾向差别很大 1.2.2 政府政策与跨国公司投资政府政策与跨国公司投资 为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政府会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但政府间相似的政策激励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head 和 keith 等人1995对美国各州的激励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激励如外贸区的设立税收减免和劳动补贴的单方激励会显著地改变外商投资地点的选择?当各州均采取相似的激励政策后吸引外资的效果就会被抵消造成国家总体资源的浪费?当其他州采取各种政策激励而某州没有采取激励时该州的资本进入则明显少于其他州bruce a.blonigen 和 van kolpin1992认为地区间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激励效果会诱使大企业为充分享受优惠激励而将企业拆分或转移投资地点 进而破坏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 削弱产业集群的外部性 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鲁特root,1978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谈判理论间接说明外资激励政策所发生的经济效应将随着东道国和跨国公司谈判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适时调整对外激励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否则会给东道国带来福利损失 我国学术界也存在类似的研究臧新2004认为相似的政策激励会分散跨国公司投资破化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因此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进入集群的竞争中应提供对手短时期无法简单模仿的更具实质性的投资激励变对抗为对话通过协作式的竞争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钟伟和覃东海2003则主张通过提高政府效率使地方政府在争夺跨国公司投资的激励竞争中占有优势梁琦2003和徐思嘉麦挺2004的相关研究表明当跨国公司投资到一定阶段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优惠政策已不是主要吸引力政府应逐步将外资激励政策从超国民待遇向提高产业关联效应集聚效应和完善特定的需求配套等过渡余毅(2005)认为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要从政策支持逐渐转向服务支持在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区招商引资时要从单一项目招商引资向产业链系统项目招商引资方向转变 1.2.3 基于跨国公司视角的产业集群基于跨国公司视角的产业集群 传统集群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强调集群的本地化特征按照 scott 和 saxennian 等人1991,1992,1995,1996的观点集群是自发形成独立成长的其动力来源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基地企业关系以及支持集群成长的国际化环境等即使集群中有外资企业其成长也是独立的由此而产生的集群政策则注重培养人力资本改善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关系以及支持集群成长的制度环境等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集群区域的发展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因此中外不少学者提出应重视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作用markusen1996在文献光滑空间中粘性的区域产业区的分类中认为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热衷于中小企业柔性化系统的认识 忽略了区内或区外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并提出四种产业集群的类型分别是马歇尔产业区marshallian轮轴式产业区(hub- and- spoke)卫星平台式产业区(satellite platform)和国家管制产业区(state- anchored)在其中的轮轴式产业区和卫星平台式产业区中 大企业或跨国公司正在替代中小企业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力量和重要参与者这篇文献第一次指出在研究外向型的产业集群区域时必须将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纳入研究的范畴2storper m(1997)不仅明确指出柔性专业化的观点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该观点基于大量中小企业柔性集聚过多地强调了小企业的柔性专业化忽视了区域内大企业二是柔性专业化学派过分强调产业区本地的发展忽视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的事实即集群与外界的联系和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定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3而且强调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在集群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硅谷纽约的金融区还是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的传统性产业集群都不应游离于集群研究的视野之外hayter1997认为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群应区别于中小企业集群我国学者王缉慈2001也指出跨国公司在现代集群中参与的不占少数跨国公司对当代空间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现有理论对其论述不多所以应高度重视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作用 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 storper m.the regional worl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ic m.the guilford press,1997.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2.4 跨国公司与集群升级跨国公司与集群升级 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对集群升级有积极影响paulo guimaraesoctavil figueiredo 和 douglas woodward(2002)的研究表明硅谷 it 集群伦敦金融业集群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在该区域的集聚胡德和波特hood and perters,2001的分析证明跨国公司子公司自主权越大出口倾向越强 人力资本素质越高 地方根植性越强 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越明显cantwell 和 noonan1998,2000,2002对英国意大利和德国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方式进行了比较并深入研究了欧洲的技术性知识集群区域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对地方的技术能力提高有重要贡献 国家区域吸引跨国公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和溢出效应提高地方优势 但这取决于跨国公司投资动机以及地方与跨国公司的联系thompson2002运用香港服装生产公司的案例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集群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与投资分散化相比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更有利于技术与知识的转移 进而推动集群的升级演化以及跨国公司自身能力的提高 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安德森和格瑞伯andersson,1997;grabber,1993认为集群中的外资企业价值增值活动较少其研发设计等主要增值部分集中在母公司进入集群区域的子公司往往技术含量较低自主性差与本地企业行业消费者联系不密切难以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休维格兰特granovette,1998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属于移动型投资一旦地方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或是出现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就会转移不仅难以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还易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落和区域经济的波动 布肯歇(birkinshaw, 2000)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对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影响 他将产业集群分为成熟产业群与高增长产业群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对成熟产业群的影响是正面的对于高增长产业群跨国公司投资的短期影响是积极的因为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增加就业中期取决于投资的性质但从长期看则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根植性较低价值链较窄与当地供应商和客户联系较少从而对集群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我国学者就此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余毅2005认为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引导者有利于打破产业集群锁定与进化中断推动集群技术升级同时跨国公司有利于集群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集群在体制上的竞争力跨国公司能增加集群企业的根植性或嵌入性防止集群企业松脚性的发生为集群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的发展升级创造稳定的环境任胜刚200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跨国公司的集聚促进了集群内产业网络的形成苏州园区的产业集群网络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制造中心 但也指出若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创新网络未形成跨国公司对集群的技术和知识溢出就相当有限并会引发跨国公司撤资或区位转移王水娟和许长新2006的研究表明若集群过分依赖外资企业会使集群区域失去内生竞争力削弱集群的根植性造成东道国产业空心化同时他们从逆向选择的角度分析了集聚经济与中小企业撤资的关系中小规模企业对集聚效应反应比较强烈潜在的集聚效应很可能吸引一些具有较弱竞争力的公司逆向选择进入集聚区域这类公司拥有较低的内部竞争力地方根植性弱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撤资概率4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知与跨国公司相关的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集聚经济视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区位变量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重视集群中的跨国公司并从经济地理区域经济 产业组织 企业管理等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在集群形成和演进中的作用然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首先已有文献多为国外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研究虽然是学术界的热点但有关外生型集群的研究相对有限最后尽管政府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这些不足之处均为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本文以跨国公司参与的外生型集群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外生型集群的形成与升级旨在抽象出决策系统的运行规律提升我国外生型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第一章综述与跨国公司相关的集群研究 为阐述外生型集群的形成与升级作必要的理论铺垫同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对集群概念特征分类的一般性描述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外生型集群并从跨国公司投资区位论入手从集聚经济和跨国公司追随策略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 第三章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侧重讨论外生型集群升级的动力源主要是跨国公司参与的外部网在此基础上对集群升级可能遇到的阻力做了进一步分析强调外生型集群的最终发展模式是向根植型集群转变第四章根据外生型集群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对政府的集群政策尤其是招商引资政策做了重点分析 启示我国政府在外生型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合适的角色第五章以苏州 it 产业集群为例结合第二三 王水娟,许长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外撤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1):42.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四章的相关理论集中讨论了苏州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与政府分别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苏州 it 产业集群在未来发展中应利用跨国公司参与的外部网培育集群的内部网进而增强集群的根植性实现内外网的均衡发展第六章综合上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得出全文的基本结论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图 1.1 所示 1.4 创新之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集群与跨国公司投资的最新发展态势以跨国公司参与的外生型集群为研究对象讨论集群的形成与升级二是将市场成本等传统区位因素与动态区位因素集聚经济相结合图文并茂分析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 三是从跨国公司参与的外部网和集群自身的内部网两个角度研究外生型集群的升级 强调外生型集群的最终发展模式是向根植型集群转变所以要借外部网培育内部网实现内外部网的均衡发展四是在讨论政府的角色定位时不仅仅局限于集群政策的一般性描述而是结合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 五是立足于中国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 以苏州 it产业集群为例探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外生型集群的形成 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 外生型集群的升级 政 府 结 论 图1.1本文的基本框架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章 外生型集群及其内在形成机制 2.1 外生型集群的界定外生型集群的界定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统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统一 表 2.1 产业集群的国内外定义 poter (1998) 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他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5 unido 1995 集群是生产一系列相同或相关产品而面临共同挑战和机遇的企业在部门和地理上的集中6 rolelandt &hertog (1998) 集群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化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科研院所和工程设计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经纪商和咨询顾问以及客户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生产网络7 scott 2002 产业集群是给予合理劳动分工的生产商在地域上结成的网络生产商和客商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合作与链接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相连8 rosenfeld (1997) 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易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企业9 doeringer&terkla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并通过协同定位取得竞争优势10 willianson&olivere.1989 产业集群介于市场的完全竞争组织和企业的等级制组织之间是一种中间性的体制组织11 王缉慈 2001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它们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12 仇保兴 1999 a.由一群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小企业组成b.在这种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现象即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互为行为c.互为行为包括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d.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e.信任与承诺等人为因素来维持集群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13 porter m.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4:10. 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8):22.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4:10. rosenfeldsa.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1). 赵鹰.产业集聚:全球 fdi 空间分布最新趋势j.上海企业, 2002,(6): 56. williamson, oliver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1989:135- 18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由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来自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所以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上几种见表 2.1综合各学派观点本文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空间上相邻的具有一定规模从事资源生产或服务经营相关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经济系统 在众多文献中与产业集群最为类似的概念有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和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产业集聚强调的是产业集中现象最终不一定能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强调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以及为集群提供发展平台的各种环境关于产业集群与地方企业集群两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地方企业集群侧重于研究集群的特征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集群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产业集群更强调集群企业组织机构和政府的关联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国外文献并未将这些概念作严格区分所以本文研究的产业集群是广义的集群也被称为产业集聚产业群或集群不同的是将产业集群置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为研究对象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源于中小企业空间上的集聚因此有关集群特征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企业集群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进行特征分析因为集群特征是对产业集聚现象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综合相关文献产业集群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4 第一空间集聚特征也称为机构稠密性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根据在欧洲各工业区所做的实地调查产业群内企业相距从 1 公里(市中心)到 500 公里不等而且大约每平方公里 50 家企业集群内集聚大量企业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一般说来1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生产的产值在1个亿元以上 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该指标达3亿元以上因此空间集聚性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柔性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内聚集的企业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与其他企业前向后向关联正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才使集群内企业间企业与其他机构间产生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减少了群内企业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实现了区域外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范围经济同时集群可被视为柔性生产的地域系统柔性生产的柔性与福特制即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刚性相对用于描述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 政胜利.复制群居链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集群特征分析j.经济评论, 2002,(5): 71.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集群的柔性化表现为企业柔性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企业间的柔性化关系和柔性的劳动过程 第三合作网络特征也称为学习和创新性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第四社会文化特征也称为根植性根植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嵌于社会关系 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以此为基础人们在经常的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大家所熟知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了彼此是陌生人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满意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这为集群提供了一种胶使众多企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新环境又使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 2.1.3 外生型集群的界定外生型集群的界定 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集群的分类也多种多样 如 依据产业区的分类方法 集群被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 星 式 产 业 集 群 和 轮 轴 式 产 业 集 群peter knorringa and jorg meyer stamer,1998按集群内在关系集群被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lynn mytelka and fulvia farinelli,2000按产业性质集群被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按组织结构集群又被分为水平一体化产业集群和垂直整合型产业集群吴晓军2004基于集群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集群分为四类如图 2.1 所示象限?是典型的波特集群由国内钻石要素构成没有核心企业如意大利的制陶业象限?的集群由许多中小规模的具有外部市场倾向的企业组成 与国外市场保持着各种联系 如国际分销渠道 国际联盟长期合作等新西兰的奶制品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象限?是指非对称的国内集群由一个或几个国内大型公司支撑如美国的钢铁产业化工产业象限?代表非对称跨边界的集群跨国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引导集群间相互作用而优化价值链国际的联系对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rugman and verbeke,2002)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由于本文以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为研究对象 所以根据集群动力机制将集群分为内生型产业集群和外生型产业集群 内生型产业集群是指由区域内部力量或因素如依靠内部资本或内部市场引致形成的集群该类集群以当地资源禀赋和商业文化氛围为基础不断聚集民间资本壮大资金积累企业间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形成比较严格的分工体系第三意大利产业区和我国江浙的块状经济均属于这一类型 外生型产业集群是指由区域外部力量或因素如依靠外部资本或外部市场驱动而形成的集群包括外资嵌入型和外资带动型两种跨国公司进入某区域其配套的企业网络也随之集体转移进入该区域形成的集群被称为外资嵌入型 如台商在广东东莞投资复制群居链形成的 it 产业群而外资带动型是指由于一两家外资企业的进入 带动当地大量同类企业的创立而形成的以当地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如江苏句容的自行车产业群但在集群的实际发展中很难将集群严格的定位于某一类型两种类型也可能处于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便于分析本文把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统称为外生型集群不再对其类型作具体区分 2.2 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 2.2.1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区位分析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区位分析 在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中邓宁dunning,1973,1977,1988,1998和弗农都曾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国际投资区位问题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s)中强调集群类型 集群的地理定位 对 称 非对称 国 内 跨边界 资料来源rugman&verbeke2002 图2.1 集群的分类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前两种优势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区位优势则是充分条件是国际投资在何处发生的关键因素在国际生产的决定一文中邓宁dunning,1973最先把区位因素分为四类 市场因素 包括市场规模 市场增长 同顾客密切联系的程度现有市场布局贸易壁垒包括贸易壁垒程度(关税高低)当地顾客喜爱本国产品的程度成本因素包括接近供应来源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投资环境包括对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和政局稳定程度随后邓宁dunning,1988将区位特征变量进一步归纳为自然和人造资源禀赋及市场的空间分布劳动力能源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投入的价格质量和生产率国际交通和通信成本投资刺激和投资障碍对货物贸易的人为障碍如进口控制等商业法律教育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心理距离如语言文化习惯等的差异r&d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化经济经济体制政府政策以及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突出了集聚经济在吸引外资中的重要作用1520 世纪60 年代弗农r.vernon,1966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取决于投资国具有的特定优势技术领先优势和接受国的某种优势区位优势其中技术领先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相关区位优势则包括自然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区位优势人文区位优势和政府区位优势等投资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组要素结合 通过跨国公司这一载体不断扩大投资国和接受国优势的过程 2.2.2 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分析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机制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为了获取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等区位优势跨国公司选择在某国或地区投资其配套企业网络也随之进入随着外资和相关企业的大量集聚集聚经济效应日益凸现并与外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外生型集群应运而生如图 2.2 所示因此从集群的形成过程看外生型集群并非是跨国公司投资的行为目的而是一种客观行为结果本文主要从集聚经济和跨国投资追随策略两个角度解释和说明这种现象 魏后凯等.外商投资区位研究的理论前沿及最新进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1(4):43.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1.集聚经济集聚经济 与传统区位因素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等不同集聚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以及规模和范围经济smith and florida,1994故外部性是其首要特征同时外生型集群的集聚经济效应产生于与跨国公司投资的互动所以它是动态区位因素 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市场和知识溢出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跨国公司投资空间集聚的向心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不仅使企业内部原有的生产技术集聚到特定区域而且能吸引大量专业化人才涌向该集聚区域从而创造出一个完善的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为跨国公司投资提供便利集聚区域内往往存在着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销售企业顾客群等跨国公司在该区域投资更易接近相关产品的供给市场和销售市场减少了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各企业在集聚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关系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超越企业本身的大知识环境 企业在知识外溢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企业的外溢知识作为集群主体的跨国公司自然会从中受益总之集聚经济上述三个功能是吸引跨国公司不断投资的充分条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前两个功能是知识外溢的前提条件而知识外溢进一步促进市场容量 要素价格 资源禀赋 地理位置 产业基础 公共产品 政府政策 影响 示范带动效应跨国公司投资 图2.2外生型集群的内在形成传导机制 影响 形成 外生型集群本土相关企业的孵化跨国公司的客户链 跨国公司的竞争者 产生 集聚经济 动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了专业化劳动和中间品供应商的集中 2.跨国公司追随策略跨国公司追随策略 跨国公司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的具体表现 跨国公司在某一特定区域投资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化业务通过这些国际化业务跨国公司 串 起了一批国际化企业 国际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遵循的是 追随客户策略当跨国公司在某区域投资后它希望把自己原先熟悉的也是全球统一的商业模式复制到该区域而这个商业模式中就包括跨国公司的客户链这些客户既包括为跨国公司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商也包括为跨国公司提供物流仓储采购咨询会计和金融的生产性服务商作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甚至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愿意采取追随策略因为受东道国市场法规经济文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跨国投资通常面临着较高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追随策略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克服这种不确定性和高成本充分享受集聚经济带来的各种优惠以昆山的自行车产业集群为例集群中不仅集聚着多家为捷安特等跨国公司提供物流和采购服务的机构且台资银行台湾彰化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安全学习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行业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人卫儿科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管理严格管控承诺书(5篇)
- 驾驶科目三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农业种植行业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行业安全隐患与数据隐私保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区块链行业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与数字资产交易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行业沟通与会议组织管理模板
- 2025年航空航天行业智能航空器设计与空中交通管理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化肥销售区域代理协议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物理教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 通河县2025年黑龙江通河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协同理论视角下 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
- 2025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考试真题及答案
- 校园歌曲欣赏课件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25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 SSM-BK-202509
- 冬季安全驾驶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尾矿库溢流竖井施工方案
-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物理》考试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故障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