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临县d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临县d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临县d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临县d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基于临县d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始了快速推进经济建设和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的时期。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使我国的人口流动程度加快。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老年人只能选择留守在农村,于是,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达 4000 万人左右,他们的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成为了“新农村” 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以对山西省临县 d 村的实证研究为例,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对农村留守老人如何“安度晚年”提出个人的思路。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 论文的导论部分。 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归纳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二章 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做了基本阐述。界定了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和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分析了贫困山区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局限性;阐述了临县 d 村的乡土和研究数据的情况。 第四章 以临县 d 村的典型个案为例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第五章 对构建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的养老支持网络提出个人的思路。 关键词 : 关键词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山区;养老保障;对策 ii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our country star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the modern industry rapidly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earn a better life,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from the rural emerged the cities, which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the migration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elders must stay in the village because of all kinds of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reasons so that it that the elders left in their hometown had appeared. at present, these peop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countryside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se people has reached to 40,000,000 and their pension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our attention in whole society. for village-d county-lin in shanxi province example, the essay mainly analyzes those peoples status and challenge confronted to put forward my idea to how get through their dignity by themselve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t introduces the framework, method and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essay. besides, it generalizes the situation at home or abroad and proposes the topics about this essay. chapter two: elaboration about the elders pension. i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elders pension and analyzes its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background. chapter three : it explain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oor mountainous areas in pensions and states the location and basic situation in village-d county-lin. chapter four : for d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example, it analyzes those elders status and challenge confronted in the countryside. chapter five: it will propose my idea about constructing the supported network when those elders who do not want to go to the city confront the pensions. iii key words: the elders staying in the village; poor mountainous areas; pension; strategy.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1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整个中国大地,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城镇化水平开始不断攀升。 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数据显示, 截至 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 46.6%,城镇人口已达 6.2 亿,在过去近 30 年中年平均增长 0.95 个百分点,预计在未来的十至十五年,中国的城镇化将保持在年平均 0.81 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是有1000 万个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选择向城市迁移,而这些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无疑是推动城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只要有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就必然会催生一种现象,即老人的留守。这是因为在我国的乡城劳动力转移中,转移的劳动力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期,这批人的父母大多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而由于受到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制约,同时这些农民工在城镇缺乏社会保障、经济收入偏低及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因此 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进城时很难实现“举家迁移” ,只能将父母留在农村,自己如同“候鸟”一般来往于乡城之间。这样就决定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必然产生,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留守老人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社会都强调关注民生,养老亦是民生的重要内容。留守老人们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经济生活及精神生活上都是较为孤独地依靠自我,这一群体的生活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此外,在我国中西部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村,那里的老人生活质量更为低下,阮莹就指出: “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已经形成“流动多老化快保障难发展慢”的恶性循环。 ” 在本文的研究中,就是以山西省临县这一国家级的贫困县为例,分析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山西省的留守老人在全国留守老人的总量中所占比例近2.0%,这一数字虽不及南方沿海城市高,但在中西部地区已是较为庞大的。这其中,临县是山西省劳务输出的最大县, “十万大军闯天下,天南地北临县人”正是形容其农村劳动力向外大批转移的状况,因此,在临县的留守老人的规模也是极其庞大的,研究分析其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也是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的。 在我国,家庭依然是养老的主要依托方式,而在农村,这一观念则更加根深蒂固。然而,由于子女的长期外出离家,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家庭的养老功能在不断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 弱化,很难得以正常实现,因此就需要来自家庭以外的养老支持力的壮大。近几年,政府不断出台了诸多政策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但与城市养老保障力度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社会中其他的养老保障机构也较为匮乏。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根本还是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入手,同时做到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发社会养老保障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事业等保障措施。本文以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通过对山西省临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对像临县地区一样大量存在的留守老人如何“安度晚年” ,提出个人的思路。 第一章 导 论 3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假设及研究架构 1.1.1 研究假设 笔者在参阅和学习了一些国内外已有的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后,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对例证地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在这里对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1)贫困山区的农村生活条件及经济状况比普通农村存在局限性。 (2)贫困山区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状况更为堪忧。 (3)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支持能力受到削弱。 (4)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养老支持很少。 (5)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6)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政策覆盖范围和力度依然较小。 1.1.2 研究架构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以下图为基本架构: 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和主题 本文的研究设计 列出运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留守老人概念界定 问题进行基本的阐述 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成因 “贫困山区”养老问题的特性 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 临县 d 村的乡土和人口情况 以 d 村个案为例分析农 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自我养老 精神养老 医疗保障 保障状况 保障状况 保障状况 状况 状况 综合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状 况的分析提出其面临的挑战 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 保障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4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1.2.1 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笔者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主要是运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及半结构式访谈的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延伸至 d 村的社会关系,进入 d 村内部开展调查工作,通过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顺利发放了调查问卷。 (2)个案访谈法:在对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后,再次进入村庄对被抽取的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取得更为具体的调查结论。 (3)半结构式访谈:为了更有效地采集研究所需的资料,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法,为尽可能使被访的村民对笔者的调查消除疑虑,提高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采用类似逢年过节走亲串门的方式,进入被调查的农户,以解决进入村庄后的“保场”问题。 (4)综合分析法:在对典型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基础上,综合所掌握的内容,合理深入地加以论证,提出自己的思路。 1.2.2 研究创新 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首先在于,通过对贫困山区与普通农村在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了贫困山区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在以往的一些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的研究中, 大多把研究对象笼统地界定于 “农村” ,而笔者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更具贫困养老生活特点的贫困山区作为典型案例。 其次,本文在研究中,以调查结果为例从不同角度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加入了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对留守老人自我养老能力的分析。 最后,本文在对留守老人养老生活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后,从多方面提出了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的思路和建议。 1.3 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上述的人口迁移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普遍进入快速的经济转型期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外转移,但是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大多都不健全、完善,使因种种原因留守农村的老人,依然主要依靠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的养老模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加重了当地的老龄化问题,使得留守老人的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使对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这一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关注。 第一章 导 论 5 1.3.1 国外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 人口迁移的全球普遍性这一特征决定了留守老人不仅出现在我国,也是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西方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体系相对较为完善,退休金、年金、养老保险等制度都比较健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法”可依, “衣食无忧”的老年生活基本可以实现,因此,即使留守现象普遍存在,老人的生活也基本不会因子女的外出迁移而受到大的扰动。所以,在这些国家,老年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怎样健全社会的服务体系上,而对单纯的留守问题研究不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社会经济实力的制约,政府很难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完善的福利和生活保障,加之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农村老人只能主要依靠家庭的代际交换来生活的这一供养模式也承受威胁。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留守老人养老体系和养老现状等问题逐渐被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者所注意,引发了其研究兴趣。 (1)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 在国外学者对留守老人经济生活的研究中,主要形成两种论点:一、是认为子女的外出流动对留守下来的老人的经济供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赞同这一结论的学者认为,子女在离开家乡后,经济实力上可以明显得到改善,他们可以通过邮寄、汇款等方式,将资金交给老人,为其提供经济支持,使大批的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因此得到改善。 knodel 和 saengtienchi 在泰国通过对 4 个村庄的留守老人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尽管在经济的支持程度上有不同,但大多数的老人在子女外出务工后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只有一小部分老人因为自身无需支持或因子女收入较低而在经济支持上无较大影响;zuniga 在研究墨西哥地区留守老人时指出,当地的老人普遍鼓励其子女外出务工,因为他们的迁移可提高老人的经济水平。二、这一观点是认为子女的外出流动对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的影响整体上是负面的。这类学者表示,因为外出子女的经济状况较差,收入较低,或是供养意愿的下降、与留守的老人联系减少,使子女的迁移外出不仅没有让老人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将其加重了。 (2) 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在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子女的迁移会改变和影响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的家庭结构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家庭结构缩小,主干家庭、代际共住的现象会减少;提供照料的能力会下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对老人的生活照料体系较不完善,使留守老人在无法得到家庭照料的同时又很难享受到政府的保障:king.r 在对阿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6 巴尼亚跨国移民问题的研究中得出,留守老人在生活需要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不可被忽视。在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子女的外出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goldstein 和 beall 在对尼泊尔的一个偏僻村庄的调查中发现, 大量的青壮年在丰富的城市资本和就业机会的吸引下离开村庄,留守老人的生活因此被打乱,尽管他们的经济较为宽裕,但他们却感到不幸福。 1.3.2 国内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 在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以城乡之间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为主,上亿的农民工迁移数量,也决定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规模无疑是全球之最。我国对留守老人养老的相关研究并不像对留守儿童等的那样多,国内学者对留守老人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对:留守老人现象产生的背景、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留守老人和隔代养育和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 国内学者在研究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问题上,指出子女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经济支持是有利的,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詹鸣等学者就表示,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提供的经济支持可以弥补其在其他生活关照上的不足。 但同时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蔡蒙、王全胜等学者就认为,子女的外出务工,虽可以向留守的父母提供经济帮助,但由于其自身生活压力也较大,因此虽然使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有了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不稳定性。郑青在研究后还指出,外出务工的夫妇更加关心留守在家的儿童,因而其提供的经济补助等大多是用于给孩子的,所以相应的对留守老人的帮助就减少了。 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 子女的外出迁移,导致与留守老人的代际分离,国内学者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子女外出迁移减弱了老人的生活和医疗等照料,同时因为留下的农耕地需要老人帮其打理等“任务”增加了留守老人的劳动强度。其中,还有一些安全隐患如老人容易上当受骗等及老人因空虚等原因引起自杀现象增加的问题也存在着。杜鹏等学者在 04 年的研究中就表明,生活照料的提供者的减少,和农耕劳动强度的加大等都加剧了留守老人的生活难度和健康状况问题。 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苏林森等学者通过第一章 导 论 7 调查发现,子女在外出后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成为其之间主要联系方式。叶敬忠教授在 06 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老人表示现在生活虽然宽裕些了,但家里却冷冷清清,感到很空虚。但也有学者在文献中指出,外出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上也有有利的层面,例如可给老人带来比从前更多的资金和物品,也弥补了其精神上的缺失。 (2) 留守老人和隔代教育 与留守老人现象并存的三大“留守现象” ,还有“留守妇女” “留守儿童”两个问题,其中最早被关注并研究最多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更多的是与同样留守的老人们,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5800 万人,这些留守儿童中的 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的角色存在了缺失, “隔代教育”的问题在“留守”的农村变的尤为的突出,而正因如此,留守的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潜在的不利因素。在以往的一些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中,大多是基于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方面的利弊作为研究基础的。一些学者认为,有老人抚养孩子是有利的,因为老一辈人社会阅历丰富,教育孩子的经验多;有耐心,时间和精力充裕等等。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隔代教育的弊大于利,因为老人容易对小孩溺爱,其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较为陈旧,容易使孩子存在不良习惯,不利于其的发展。 (3) 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国内对留守老人的研究中,还有学者对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政府在养老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精神文化层面的措施及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等方面进行阐述。此外,还有学者针对“隔代教育”方面提出对策,以减少留守老人的抚养负担。 1.4 归纳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主题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留守老人的相关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内,在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因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被众多学者关注。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飞速发展时期农民工大量迁移而给农村老人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等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留守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是在一些关于老龄化的文章中附带,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8 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案例等的研究,进行专门性的阐述。反观我国国内目前对留守老人的研究虽说较多,但很大一部分还是建立于对二手资料信息的讨论和推断,并且在对策方面也较局限于政府、家庭和社会方面,对老人自身养老条件等方面的提及较为鲜见。因留守老人在学术研究中被惯指多存在于农村老人群体,又因其与普通农村老人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情况大体一致,所以本文为凸显针对性,在文章的研究中,将其统一为对“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 本文旨在现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解决思路方面的侧重研究。本文以临县 d 村为研究基础,从贫困山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局限性和与其它普通农村相比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旨在更为突出农村老人不同于城市的养老困境。通过 d 村留守老人的个案情况,重点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其中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自我养老的状况,同时对其养老前景提出面临的挑战。最后,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使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第二章 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阐述 9 第二章 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阐述 2.1 中国的老龄化: “未富先老”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好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始了快速推进经济建设和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的时期。如今,我国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 30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也有了较大发展,如“新农合” “新农保”等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不断完善等,但还是存在覆盖面小、力度弱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依然较大。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未富”的情况下,中国却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迎来了“老龄化”的到来。 联合国把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7%的现象称为老龄化。 而我国远在2000 年,就以 10.1%的比例全面迈进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现在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 1.8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 2.93 个百分点。预计在 21 世纪 30 年代左右,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生育高峰期的人口,将全面进入老年期,从而会引起老龄化程度的陡升,这也将会给我国现在“未富先老”的局面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人口老龄化不容争辩地成为 21 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沉重话题,而养老问题不仅涉及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也涉及社会代际分配与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要正确地认识中国,就必须首先认识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 ,费孝通先生的话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始终高于城市人口,而农村老年人口也远高于城市。 200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 2873 万人, 农村则有 5938 万人,已占 67%。到 2005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10045 万,有 6730 万老人生活在农村,按 0.95的抽样比算,2000 年时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就有近 1800 万人,而截至 2010 年末, 这一数字上涨到了 4000 万, 农村留守老人已占农村老年人口的 37%。 2.2 农村的特殊老年群体“留守老人” 2.2.1 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 留守老人就是指因子女外出而自己留守在户籍地的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的经济和城市现代化产业飞速发展时,农村的建设和经济情况却处于落后的状态,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都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因此在经济收入高、生活品质好等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家乡,踏上了“城乡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10 的道路。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自身收入低及户籍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打工者只能只身前往,因而使农村留守现象日益凸显。 2.2.2 农村留守老人的特征 农村大量青壮年的外出迁移,催生了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产生。当前,这一群体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第一 中低龄留守老人居多。中低龄留守老人居多。中低龄留守老人的子女大多都是青壮年,正是处于出外谋求生计的好时期,所以这一年龄段的留守老人数量最多。以 d 村情况为例,中低龄留守老人总数就占到了全村老年人口总数的 95.4%,而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只占 4.6%。 第二第二 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农村留守老人是处在人类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的老年阶段,所以健康状况自然不可忽视。在对 d 村 50 位留守老人进行的调查中,46%的留守老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较差,19%的留守老人选则了“一般” ,16%的留守老人认为是 “非常差” 。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第三第三 农村留守老人家庭以“隔代家庭” “独居家庭”等模式居多。农村留守老人家庭以“隔代家庭” “独居家庭”等模式居多。在 d 村,独居、空巢的家庭就有 34%, “隔代家庭”占全村家庭数的 21%,可见, “隔代家庭”“独居、空巢”等家庭模式在当前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模式中还是占多数的。 2.2.3 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目前在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人口迁移,一是国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向发达区域的流向以及由农村流向城市;二是国际之间的人口转移,一般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无论哪种转移,年轻人带父母一起迁移的情况都非常少, 因而只要有大规模的人口转移, 就必然会导致老人留 守现象的产生。本文在此将其产生原因归结如下: (1) 城镇化进程的大规模发展。(1) 城镇化进程的大规模发展。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会经历这一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社会变迁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入加速转型期,飞快的经济发展和大力的社会建设,为人们提供了密集的城市资本和丰富的就业机会等优势条件,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和出现的社会问题。 (2) 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农村子女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或学习。(2) 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农村子女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优势条件,城乡之间不断加大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获得更广阔收入的机会,从而第二章 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阐述 11 提高生活水平,这样就导致“留守老人”与养老关系中“子女”这一主要载体的空间分离,因而不断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3) 外出务工寻求生计的农民工在外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3) 外出务工寻求生计的农民工在外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物价水平也不断在攀高,使得农民工的收入怎么样也赶不上高房价,高消费的步伐,因此他们普遍都无力将在家乡的老人接近城市安家、照顾。另外,由于我国城乡间制度性的障碍和不完善,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受到“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同时无法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等待遇,因此无法将家安在城市,只能像“候鸟”往返于城乡之间。这也是导致留守老人出现的一个原因。 (4)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代沟造成老年人大多喜欢与子女分开生活。(4)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代沟造成老年人大多喜欢与子女分开生活。随着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消费观、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差距越来越大。双方代沟加深,子女想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老人又大都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而不愿意离开故土跟随子女去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特别是 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发排斥于城市生活。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12 第三章 对临县 d 村的典型调查 3.1 贫困山区养老保障的区域差异性和局限性 山西省属于多山地区,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纵横其中,因而在山西境内有许多村镇是处于大山之中的。由于耕地少和交通不方便等原因,导致这些地方还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也随之处于较低的状态。 贫困山区农村与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村落相比,在经济和地域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区域上,贫困山区农村基本处在大山深处,可耕地面积十分稀少且分散,并且大多不能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粮食的产量难以提升;在交通上,由于贫困山区大多山高坡陡,修建公路较为困难,许多山区农村至今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致使农村居民通往外界较为困难,耕种所需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和粮食作物的运输成本增加,农产品的外销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贫困山区通信设施不全、条件差,使得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很低,农村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的生活十分贫困。因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贫困山区外出务工的情况最为普遍,人数也多。家庭结构的变动,使贫困的老人面临自养的挑战,山区经济的落后,使政府的养老保障实力受到限制,难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 综上所述,贫困山区经济和养老保障实力的落后,使留守老人的养老比起发达地区的农村,具有了很大的挑战性和局限性,因此,贫困山区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现状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3.2 临县 d 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笔者为能真实、有效地完成本文的研究,依据研究主题和研究假设,为系统、全面地对课题进行了研究,挑选了最为适合的调查地,即山西省临县地区 d 村,运用笔者延伸至该村的社会关系, 利用寒暑期以及平时的空余时间, 从2009年末至2010年,三次前往该村庄进行实际调查。在首先与村干部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沟通和了解后,又对该村的研究目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随机抽取和个案筛查后,笔者又二度及三度进入该村,以逢年过节走亲串门的方式,深度访问了该村的重点研究对象。最终,获得了较为详细、准确的研究数据。 第三章 对临县 d 村的典型调查 13 3.2.1 乡土情况 临县地处山西省吕梁地区,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吕梁山西侧,黄河的上游,全县国土总面积为 2979 平方公里。临县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 离石; 南与柳林县交界。 临县地区现有 10 镇 28 乡, 全县现有可耕地面积 141 15万亩。临县自古以来经济发展就比较落后,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总数,还是人均数量,都低于全市、全省的平均水平,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山西省 35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临县人口共 60.3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4 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同时也是山西全省的人口第二大县。据统计, 截至 2008 年, 全县的贫困人口还有 40.73 万人, 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67.87%,占全市的贫困人口总数的 43.27%,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 14%。自 1985 年起临县人开始为谋生而外出务工,流落他乡, “十万大军闯天下,天南地北临县人”正是临县流动人口的写照。 2007 年全年临县就有 159 万流动人口到外地打工,劳务总收入 367 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 56,是全省地区流动人口最多的县,从而也是留守老人最多的地区。 d 村为于临县地区丛罗峪镇的大山最高处,距离黄河有六公里,距离县城六十七公里,全村至今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民通往外界,就只能走盘山的土路,遇上雨雪天,就不能通行了,因为交通不便,外出打工的人几年也很少回家一次。全村没有诊所或卫生站,村民看病大多是找“土医生”或前往几十公里外的镇医院。d村全村共有近 6000 亩地,每户人家平均有二十亩左右,主要农业资源为红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里位置不优越、风沙大、水源稀缺,可耕地面积和作物种类都较少,几乎所有土地耕种的都是红枣。因为农产品种类单一,并且产量受土地、天气情况的影响明显,这里农民的收入也就呈现出不稳定性。d 村的青壮年因生计问题基本上都已外出打工,主要工作是搞货运以及贩卖大枣等。现在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还有一少部分的妇女和儿童。但是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不高、老人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差、农村生活条件低下等原因使 d 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面临着挑战。 3.2.2 研究数据 d 村全村共有 300 多户人家, 人口 1200 多人。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 220 人左右,占人口总数的 18.1%,其中近 200 人为留守老人。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其中大多为低龄老年人群体。 (低龄老年人:6069 岁;中龄老年人:7079 岁;高龄老年人:80 岁以上) 。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14 d 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状况 年 龄 6065 岁 6670 岁7175 岁7680 岁80 岁以上 合计 占 全 村 老年 人 口 总数 的 百 分比(%) 41.5 30.9 16.1 6.9 4.6 100 占 全 村 人口 总 数 的百分比(%) 7.5 5.6 2.9 1.3 0.8 18.1 为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笔者先后几次前往临县 d 村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在对 d 村的留守老人养老状况调查中,共对 50 位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又随机抽出了 15 名留守老人进行了深度的个案访谈,最终获得了 10份有效的数据资料。 在本次接受问卷访谈的 50 位被调查者中,其人口学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 个案的年龄结构: 仝利民在老年社会工作一书中指出, “老年人群体的年龄结构可分为 3 个组别:6069 周岁的为低龄老年人群体,7079 周岁的中龄老年人群体,80 周岁以上的为高龄老年人群体。 在本次调查的 50 位留守老人中,6069 周岁的低龄留守老人有 30 位,所占比例最高,为 60.0%;7079 岁的中龄留守老人有 15 位,所占比例为 30.0%;80 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最少,有 5 位,所占比例为 10.0%。而在最终的 10 份有效研究数据结果中,低龄留守老人有 6 位,中龄留守老人有 2 位,高龄留守老人有 2 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留守老人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于低龄阶段和中龄阶段。 (2) 个案的性别结构: 本次调查的 50 名留守老人中,男性共有 29 人,女性共有 21 人,男性占 58.0%,女性占 42.0%,男性的数量略高于女性的。 (3) 个案的婚姻状况: 留守老人婚姻状况主要是从在婚、丧偶和离婚三方面去研究,而这其中离婚比例属最不常见现象,并且在本文研究的 50 位调查对象中没有涉及此现象,因而在此不作提及。d 村的 50 位受访者中,82.0%的为在婚的留守老人,18.0%的为丧偶的留第三章 对临县 d 村的典型调查 15 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婚姻状况对留守老人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在婚状态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在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中互相照料和帮助,可以弥补子女无法照料其生活的空缺。 (4) 个案的受教育程度: 贫困农村因经济、社会等原因,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留守老人更是大多都只读过两三年的书,因而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86.0%的老人接受过小学教育或纯粹没有接受过教育,12.0%的老人接受过初中程度的教育,2.0%的人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 在对 50 位留守老人中的 15 名进行个案访谈后,笔者最终整理出 10 份可研究的有效数据,这些数据的基本情况可见下表: 10 位留守老人基本情况 序号 性别 年龄婚姻 状况 受教育程度 家庭结构子女数 外出子女数 备 注 1 男 61 在婚 初中 2 人4 4 与配偶同住 2 男 63 在婚 中专 2 人2 2 与配偶同住 3 女 61 在婚 初中 2 人3 3 与配偶同住 4 男 73 在婚 小学 3 人5 5 与配偶及 90 多岁的母亲一同居住 5 女 65 在婚 小学 1 人2 2 丈夫外出务工, 一人独居留守 6 女 69 在婚 小学 2 人1 1 与配偶同住 7 女 60 在婚 小学 4 人3 3 与配偶、儿媳及一个孙子同住 8 男 82 丧偶 小学 2 人4 3 与小儿子同住 9 女 71 在婚 小学 3 人3 2 与配偶、女儿同住10 女 80 丧偶 略识字4 人3 2 与大女儿同住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16 第四章 以 d 村个案为例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 养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4.1 经济条件影响下的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现状 d 村位于临县丛罗峪镇的大山最高处,村里土地稀有,农作物种类单一,自身地理环境的不足,决定了 d 村的经济条件的落后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为了改善生活,d 村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打工,而留守下来的老人的养老生活却越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正岌岌可危。 4.1.1 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状况分析 “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 “百善孝为先” 。因此,当父母亲进入老年后,子女就会随之身边,侍奉老人安度晚年,老人们也非常喜欢接受自己的子女对其敬老、养老,同时也非常依赖子女, “家庭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因而就成为传统中国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生活的贫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是几乎需要完全依托于子女, “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家庭养老”从含义上说,是指家庭当中的老年人,依靠家庭中的子女来满足其老年生活的经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慰藉及对其日常生活的照料。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式的小型经济体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一个家庭大多几代人一同创造家庭经济,一同居住,家庭的收入除上缴封建税收外,其余被作为整个家庭生活的来源,因而“家庭”也成为其中成员生活的唯一依赖。古代社会对广大平民百姓并没有设立公立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养老完全要依赖家庭成员,所以父母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要反哺老人的儒家思想被看作天经地义,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将赡养老人看作是绝对应当履行的道义责任。不仅在道德层面,在当代中国社会, “家庭养老”更是在法律条款中存有明文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中规定: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也说明了“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完善,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在这些地区被更加依赖。但是,这种依赖性在农村尤其是像临县 d 村一样的贫困地区,正在遭受撼动和挑战。 第四章 以 d 村个案为例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城市中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物质资源,吸引了贫困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为了改变生活环境、生活现状,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并不像在自然灾害等原因影响下被迫举家背井离乡那样,它是有改革开放时期特有的时代特征的,新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因为农民工需要外出寻找非农经济来源、更好地改变农村的贫困生活,他们不可能举家外出,寻找工作,同时又因为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后,经济收入水平普遍处在城市底层,无法适应城市的“高消费” ,并且这些农村劳动力基本不能在城市扎根,其户口依然留在迁出地,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只身外出务工,即使携带家人,最为常见的也是将配偶和子女迁出,老父老母仍然是要留守于家中。这样,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必然就会产生大量的老人留置于农村。而子女外出有的是呈现临时性,有的呈现为季节性,有的则干脆是长期性的,不管何种形式,子女随侍老人身边的时间比起从前是大大减少,因而就使得老人长期依赖和渴望的家庭养老模式出现了问题。 第一第一 经济和物质支持难以保障。经济和物质支持难以保障。经济支持在家庭养老保障中是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它从物质层面保证了家庭养老保障的实施,从而家庭养老保障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因为生活环境非常简朴,需要经济消费的方面较为单一,基本是围绕家庭基本生活所要用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在劳动力外出转移前,家庭生活的这些物资大多是由子女为老人采购安置好的,但当子女迁移出去后,留守的老人就要开始自行负担这些生活开支。 从家庭经济收入上看,自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的确比以前增长了许多。这里以临县 d 村的实证调查为例来说明。 1 号老人: 家里有 4 个孩子, 三个儿子, 儿子们都在矿上打工, 刚开始挣得不多,干了两年,工资涨了,也邮寄了挺多给家里,以前一家十几口人只能靠种几亩地生活,现在孩子们都挣上钱每家人在城里生活的都挺好,也能多多少少给我们一些,还给我们把老房子翻修了,我们的生活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孩子们在外多挣点,我们老两口也跟着沾光。 6 号老人:家里就一个孩子,虽然舍不得,但由于村里的生活太穷了,夫妇两人身体又不好,经常要吃药,所以就只能答应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儿子出去后,经常给家里寄钱,后来又把媳妇孙子接去,生活挺好,老两口的医药费也是儿子掏,很知足。 据统计,至 2010 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 1690,比 2005 年的 875 元增长近一倍。以临县为例,2007 年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就达 696 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18 收入的 59%。收入多了,邮寄回家里的钱自然增加了,对家庭的经济支持能力便提高了,同时在医疗层面也减轻了老人的负担。但随着一同外出的家眷在城市的生活开销大和孩子在城市就读的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使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根本无法宽松应对,所以就难以更多地接济在老家的父母。 3 号老人:家里两个女儿在外省的一个纺织厂打工,儿子是在工地上,可工资都不是很多,当地的物价消费又高,每家的几个孩子还都要在当地入学,孩子们的收入连自己的小家庭都顾不上,给我们的钱就更少了,有时候甚至都没有钱给我们老两口。 9 号老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因为看不见,心脏上又有病,经常发作,所以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儿子们虽然挣的比以前在这里时的多了,但一家人在外的花销也大,轮到给家里寄的就已经很少,并且这里面还要负担妹妹的医药费,因此给我们老人的就几乎没有了。 对 d 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的研究表明,农村外出人口的经济收入比外出前有明显增加,因而一部分人给老人的养老资金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