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中文摘要 i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中文摘要 近年来,内疚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道德 的晴雨表,内疚情绪的发展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探 讨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内疚的概念、内疚的相关理论、内疚的实证研究以及内 疚与公平行为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然后在以往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总体思路,并展开为三个研究进行探讨。 在研究一中,从初中三个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群体(群体一 90 人,群体二 107 人)的被试进行内疚情境故事的收集和验证,编制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情 境问卷包括家人、同伴两种情境,每种情境包含 3 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后面设置相同 的五个问题,以了解被试的内疚情绪体验、规范违背、责任评估、自我评价、补偿倾 向的发展特点。经过群体一、群体二的检验以及专家的评定,我们发现初中生内疚情 绪体验情境问卷的内容效度为 0.8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6,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 信效度,编制的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可以作为研究二的正式测量工具。 在研究二中,采用研究一编制的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对 79 年级共 335 名儿童的内疚情绪体验特点进行测查。结果显示: (1)年级对初中生的内疚情绪 体验不存在影响; 在性别上, 女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在他人评价上, 无评价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教师评价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 在情境类型 上, 家人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同伴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在情 境、评价的交互作用上,无评价下、同伴评价下家人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均显 著高于同伴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2)年级、性别、他人评价对初中生的规 范违背得分不存在影响;在情境类型上,家人情境下的规范违背得分显著高于同伴情 境下的规范违背得分;在情境、年级、评价的交互作用上,各年级在各评价下家人情 境下的的规范违背得分均高于同伴情境下的规范违背得分。(3)在年级上,七年级 初中生的责任评估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的责任评估得分; 性别和他人评价对初中生的 中文摘要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ii 责任评估得分不存在影响;在情境上,家人情境下的责任评估得分显著高于同伴情境 下的责任评估得分;在情境、评价的交互作用上,各年级的家人情境下的责任评估得 分均显著高于同伴情境下的责任评估得分。 (4)在年级上,七年级初中生的自我评价 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的自我评价得分; 在性别上, 女生的自我评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他人评价对初中生的自我评价不存在影响;在情境、年级、评价的交互作用上,各年 级在各评价下家人情境下的的自我评价得分均高于同伴情境下的自我评价得分。 (5) 在年级上,七年级初中生的补偿倾向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的补偿倾向得分;性别、他 人评价对初中生的补偿倾向得分不存在影响;在情境类型上,家人情境下的补偿倾向 得分显著高于同伴情境下的补偿倾向得分。(6)初中生的规范违背、责任评估、自 我评价、 补偿倾向与内疚情绪体验得分之间均相关显著,并且这四者对内疚情绪体验 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研究三中,采用独裁者博弈游戏的范式来考察公平行为这一因变量,以不同情 境、 情绪状态作为自变量, 探讨了 120 名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其公平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 (1)两人情境中,情绪唤醒组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控制组;三人 情境中,控制组分配给搭档、自己的代币数均略高于情绪唤醒组。(2)内疚情绪唤 醒组中,两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三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 分配给自己的代币数在不同情境中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生 内疚 发展 公平行为 独裁者博弈 作作 者:者:周 鋆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丁 芳 副教授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ilt and the influence of guilt on their fair behavior abstract iii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ilt and the influence of guilt on their fair behavior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uil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of psychology as a self-conscious emotion. as a barometer of morality,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guilt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upon 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in this researc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guilt and the influence of guilt on fair behavior were investigate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made on the concept of guilt, the theory of guilt, guil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between guilt and fair behavior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previous studies, three studies were presented. in study 1, we collected and verified the guilt context stories from two groups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90 in group 1, 107 in group 2) as the measure material for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uilt in study 2. the material included two scenarios and each scenario contained three stories after which same five questions was set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uil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the inspection of group 1 and group 2 and the experts, we found that the content validity was 0.81 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was 0.86, indicating that the questionnaire of guilt ha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it could be used as the tool of study 2. in study 2, we used the measure material made in study 1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335 middle 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guilt from 7-9 grad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grad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core of guilt; the score of guilt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the score of guilt without judg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 the judgment of teachers; the score of guilt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both the score of guilt without judgment and with companion judgment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2) grade, gender and the judg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core of violation of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ilt and the influence of guilt on their fair behavior iv norms; the score of violation of norms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the score of violation of norms in the family scenario of each grade with each judg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3) the score of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of seventh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ighth grade; gender and the judg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core of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the score of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the score of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of each grade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4) the score of self-evaluation of seventh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inth grade; the score of self-evaluation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judg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core of self-evaluation; the score of self-evaluation in the family scenario of each grade with each judg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5) the score of compensation tendency of seventh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inth grade; gender and the judg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core of compensation tendency; the score of compensation tendency in the family scenar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mpanion scenario. (6) the guilt, violation of norms,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self-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tendenc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violation of norms, assessment of responsibility, self-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tendenc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guilt. in study 2, we used dictator game to explore fair behavior of 120 middle school children (evenly divided between boys and girls), with situation and emotional stat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quantity to the partner of the emotional arous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between two persons. (2) in the guilt arousal group, the quantity to the partner between two pers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three persons, bu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quantity to oneself between different situation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ilt; development; fair behavior; dictator game written by:zhou jun supervised by: ding fang 目 录 引 言 . 1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2 1 内疚的概念 . 2 2 内疚的相关理论 . 2 2.1 早期的内疚理论 . 2 2.2 移情理论 . 3 2.3 自我意识理论 . 4 2.4 成分过程模型 . 5 3 内疚的实证研究 . 5 3.1 产生 . 6 3.2 发展 . 7 3.3 性别差异 . 8 3.4 功能 . 8 3.5 测量 . 9 4 内疚与公平行为的研究 . 10 4.1 博弈游戏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 . 10 4.2 内疚与公平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 . 14 5 问题提出 . 15 6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5 7 研究意义 . 17 7.1 理论意义 . 17 7.2 实践意义 . 17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18 1 研究一: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的编制 . 18 1.1 研究目的 . 18 1.2 研究假设 . 18 1.3 研究内容和程序 . 19 1.4 结果 . 20 1.5 讨论 . 22 1.6 结论 . 24 2 研究二: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 . 24 2.1 研究目的 . 24 2.2 研究假设 . 24 2.3 研究方法 . 25 2.4 结果 . 26 2.5 讨论 . 45 2.6 结论 . 51 3 研究三: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其公平行为的影响 . 52 3.1 研究目的 . 52 3.2 研究假设 . 53 3.3 研究方法 . 53 3.4 结果 . 54 3.5 讨论 . 55 3.6 结论 . 57 第三部分 总体结论与反思 . 58 1 总体结论 . 58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9 2.1 研究材料 . 59 2.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59 3 不足与展望 . 59 3.1 研究材料 . 59 3.2 影响因素 . 60 3.3 研究范式 . 60 参考文献 . 61 附 录 . 70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6 后 记 . 87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引 言 1 引 言 内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当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或者 伤害了别人,就会体验到它。从 1960 年到 1970 年,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直认为内 疚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并且是神经症、精神病和抑郁的源泉。但是,随着青少年怀孕 率和社会犯罪量的猛增,这种观点开始受到极大的挑战。然而,直到 1980 年,心理 学界才开始关注和强调内疚的积极作用。 容易体会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参加志愿慈善 活动,而且也表现得更加体贴、诚实和值得信任。内疚体验较强的学生在学校会获得 更好的成绩,不那么咄咄逼人,行为问题也更少。内疚同时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 它与道德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人们为了避免或是降低内疚,通常会采取亲社会行为。 关于内疚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疚与其他情绪的比较、内疚的测量、内疚的发展 特点以及内疚的功能等方面,且被试多为大学生。 综合以上国内外内疚研究现状,本研究拟对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进行研究,了 解其发展特点,丰富有关内疚的理论研究,并对内疚情绪与公平行为的关系进行初步 探讨,以填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2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内疚的概念 内疚在英文中的表达为“guilt” , 牛津英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为“因做错某事 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它包括了内疚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将内疚 定义为“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 心理学大辞典将内疚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 为违反道德准则时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体验” 。 hoffman 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 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施承孙,钱铭怡,1999) 。lewi 和 jones(2000) 则认为内疚产生于个体把他/她的行为看成是一个失败,对失败的评价是个体痛苦的 来源, 而且这种痛苦是指向失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被伤害的对象,因而主要集中在自 身的行为,所以一个内疚的人很可能会考虑如何弥补这种失败的行为。diann 等认为 内疚是儿童在意识到自己违反了道德规则, 而必须为这些违规行为负责任时所产生的 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feoguson, stegge, fairburn, 1984)。 3.5 测测量量 关于内疚的测量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 第一,情境模拟法。基本做法是先呈现给被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以诱发被试内 疚体验的假设情境,如“在一件重要的事情中很多人都依靠你的表现,可你犯了一个 严重的错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你的老板批评了你” 。每个情境都有关于被试在特 定情境中出现内疚体验的现象学描述,如 “我应该认识到问题并努力做得更好” (内 疚体验) 。被试在阅读完每一情境后被要求在五点、七点或九点量尺上对上述描述是 否符合自身的情况进行评定。在情境模拟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当属 tangney(1990) 及其同事编制的一种基于情境的自我报告纸笔测验自我意识情感与归因问卷 (scaai) ,后来他们又对其作了修订并将之命名为自我意识情感测验(tosca) , 由羞耻体验量表和内疚体验量表两个分量表组成。胡金生(2008)根据日本学者开发 的青少年内疚评定问卷,翻译并修订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内疚感问卷,问卷包括 伤害他人、关爱不足、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 4 个维度,共 37 道题,采用四级评分, 被试分数越高,说明内疚感越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整体形容词核查表。该方法不是诱发被试于特定的情境和事件当中,而是 向被试呈现具有内疚倾向的形容词项目, 然后统计被试每一项目下的得分或出现的频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10 率。harder、rockart 和 cutler(1993)编制了基于形容词的自我报告纸笔测验个 人情感问卷,该核查表共有 16 个羞耻形容词和 20 个内疚形容词,内疚项目如后悔、 懊恼等,羞耻项目如尴尬、屈辱、自我意识等。该核查表由 16 个项目的形容词构成, 要求被试在五点量尺上进行评定。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 度。整体形容词核查表法在内疚研究中使用较少。 第三,自我报告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让被试描述一件他(或她)经历过的内 疚事件,然后要求被试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或做一些测查和评定。内疚事件的收集既 可以以纸笔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半结构式访谈,相对而言,纸笔方式更有利于消除 被试的防御反应,从而得到较为真实的事件描述。张智,李鹏和姬兴涛(2004)使用 自我报告法对 270 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内疚与羞耻的现象学差异进行了研究, 研究要求 被试首先回忆一件令他(她)感到内疚的事情,然后根据当时的情况与各现象学测查 项目的符合程度,从很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 17 等级评分。 本研究拟通过收集能够引起初中生内疚情绪的故事情境, 为正式实验编制测量材 料,并初步了解其情境选择的特点。 4 内疚与公平行为的研究 4.1 博弈游戏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博弈游戏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 公平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发展心理学中,对“公平”的研究一直是儿 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皮亚杰曾用对偶故事法探讨儿童对惩罚公平性的认知发 展,他认为儿童必须能够“去自我中心”才能表现出公平分配行为(俞国良,辛自强, 2004) ;而 kohlberg 则使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和成人进行访谈,建立了“公平道德” 6 个阶段的理论模式 (俞国良, 辛自强, 2004) 。 在实验经济学中, 独裁者博弈 (dictator game, dg)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ug)常被用来研究人们的经济决策 和“公平” 、 “信任” 、 “合作” 、 “利他”等社会行为,而近年来,这两种博弈游戏也越 来越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丁芳,周鋆,2012) 。一般来说,公平行为是指个体将 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他人,或者无私地送予他人。在博弈游戏中,对公平行 为的考量是通过提议者在博弈游戏中分配给接受者或回应者的奖金。 4.1.1 独裁者博弈中的公平行为 独裁者博弈(dg)中的两个参与者分别被称为提议者(proposer)和接受者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recipient) 。在 dg 中,实验者给予提议者一笔奖金,并让提议者来决定如何在提议 者和接受者中进行分配。接受者只能同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无权反对,而且由于是 一次性的游戏,接受者没有机会回报或惩罚独裁者的行为(daniel, knetsch, cameron, 1999) ,提议者出价的中位数通常出现在 40%50%的水平, 而平均数出现在 30%-40%的水平。出价百分比在 0,010,51100 的区间上都很少 出现,40%50%的出价水平很少会被拒绝,而低于 20%左右的出价水平有一半被拒 绝。 拒绝通常是因为提议者的行为违背了公平规范,由于要以一定的物质利益损失为 代价以维护公平规范, 也将 ug 回应者对不公平分配的拒绝称为利他惩罚行为(fehr c cile saelen ang lique, nicolas, & jacques, 2010)。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内疚可以看作是个人道德的晴雨表,也 是一种自我适应调节性情绪。 但是,研究也发现:三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在控制组、情绪唤醒组上不 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分配给自己的代币数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内疚情绪唤醒组中, 比较不同情境中被试分配给搭档、自己的代币数有无差异,结果发现:两人情境中分 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三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 但是分配给自己的代币 数在不同情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只有个体与受害者的两人情境中,内疚的亲社会 道德功能显而易见,但是,国外有研究发现(de hooge, nelissen, breugelmans, & zeelenberg, 2011)当情境不止两人时,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很难让人们接受, 因为个体往往会在牺牲第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来对受害者做出补偿行为。然而,在本研 究中,个体并没有损害第三者的利益,并且在三人情境中内疚的亲社会功能消失了。 根据被试填写的分配原因中, 我们发现很多被试认为第三者虽然没有参与之前的电脑 任务,但是作为团队的一员,还是应该分配给他一些代币。在三人情境中,相较于二 人情境,被试对公平的观念貌似更重了。有研究发现在引入第三方博弈后,社会规范 的激活使个体产生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规范激活程度越高的被试亲社会行为也 越高(陈思静,马剑虹,2011) 。另外,高自我监控者对自己社会行为的适宜性特别 敏感,他们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更在意自己在社交圈中的社会地位(snyder & gangestad, 1982) ,从而在博弈行为中表现得极为慷慨,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看似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57 利他主义的行为来赢得社会交换中的优势地位。 个体的道德判断可以较大地预示其道德行为,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越高,道德行为 就越成熟,两者的一致性就越好(杜灵燕,2012) 。目前关于个体如何进行道德判断, 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影响广泛的理论:一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是归因论。这两种 理论在解释青少年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上仍有争论。 道德认知发展论认为年幼儿童进行 道德判断主要基于他人行为的结果以及结果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儿 童才能逐渐考虑到心理状态因素。 归因论则认为道德判断以事件的因果关系推理为基 础, 始于对事件原因的分析, 之后才产生对意图的推测。 如果行为没有出现伤害结果, 就不足以引起人们对他人应担负道德责任的判断, 以及应受责备和惩罚的判断。 可见,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随着年龄发展, 个体在道德判断中更注重动机和意图等心理状 态信息; 而归因论则强调道德情境中事件结果的作用。 1315 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 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 这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 过程理论,但在青少年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 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段蕾,莫书亮,范翠英,刘华,2012) 。个体的道德行为除了 受到道德判断的影响外, 还与个性品质紧密相关, 性格开朗与较强的亲社会行为有关, 而焦虑、神经过敏性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较弱(李丹,2000)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 现,青少年在这样的道德判断下所产生的补偿行为,一方面确实弥补了受害者,但是 也给人际关系的其他人造成了伤害。这提示我们,在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时,行为的 改变可能会导致对情绪性质的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内疚的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拓展研 究的视角,挖掘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3.6 结论结论 (1)两人情境中,情绪唤醒组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控制组;三人情境 中,控制组分配给搭档、自己的代币数均略高于情绪唤醒组。 (2)内疚情绪唤醒组中,两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三人情境中 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分配给自己的代币数在不同情境中差异不显著。 第三部分 总体结论与反思 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 58 第三部分 总体结论与反思 1 总体结论 (1)研究一收集的内疚情境故事来自初中生常见的生活事件,具有代表性。初 中生在情境故事中能够体验到较多的内疚情绪体验, 所编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信效 度较好,可以用于正式研究。 (2)在性别上,女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他人评价上,无评 价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教师评价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在情境类型上, 家人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显著高于同伴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在情境、 评价的交互作用上,无评价下、同伴评价下家人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均显著高 于同伴情境下的内疚情绪体验得分。 (3)在情境类型上,家人情境下的规范违背得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厂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冷水系统施工方案编制
- 淅川钢结构房屋施工方案
- 奉化电梯井防水施工方案
- 数字化转型赋能2025年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 电焊安全入职培训课件
- 智慧图书馆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技术方案
- 电测监督课件
- 电流电压电阻课件
- 泵工司机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北京理工c语言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新高考地理热点冲刺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
- 供销社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校外培训消防安全知识课件
- 2025年高级执法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评估(2025年)解读课件
- 发热护理课件
- 村卫生室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库房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智能城市建设中的能源消耗预测与节能措施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