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守望精神家园——论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特点.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守望精神家园——论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特点.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守望精神家园——论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特点.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守望精神家园——论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特点.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守望精神家园——论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特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 bs tr ac t t v. rtfo rm i n c h i n a h a s g re a l a ndw i d 吧 s p 爬 a d j n fl u e n “ s o n peopl e ,s d a il y ! 玄fe . i n 上 h e c u 能n l soci a l li fe , w h e n e v e r l 丫sc tsa ret u m e d o n , v a riou s t v p l a y s w i l h a l l k i n d s o f l o p ic s a n d s t y l 巴 5 p u m po u l . b e s i d e s , t v 一 p l a y s a bou i c o m m o np e o p l e ,sfa m i l yu fci n c i l y , w h ic h s h o wl h e com m o n peo p le , s fa m i l 丫 i ifea n d r e 日 e c l l h e c iv i l i a n 刃 r i e n l i n g c i v i l ia n ,s c o n c c p t o f v a 互 u e ,h a v e b e e n b roa d c a s l 打 e q u e n l l y ” a l i o n w i d e i n re c e n t y e 盯5 . i l h a s b r o u 助i n e wv i gor a n de n e rgy l ol h e m a rk e . o f t v , p l ays, t v , p l a ys a bou l cdmmonpeo pl e ,sfa m i l yu介五 a 代 wont h ea u d io n “ fa vor i te w h i 1 c l h e re a res l i ll m u c b ro o ml o d e v e i o p . i n l h i s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i o n , i t 认 v e r y i m por t a n l to s t u d y h o wl oi n s is 吐 o n l h e c o rrec l o r ie n l a l io n o f e m o l i o n , lo g r a s p i h e r e 1 a l i o n s h i p o f t r a d i t io n , re a l i l ya n di d e a 1 a n dt oc r e a te t h ea rtfonn w h i c ht h ea u d i e n cc lo v ei oseeandh e a ri ni h e t v 一 p l a y s o f l h e c iv i l i a n ,s fa m i l 半肠i s p a 沐r fi ,s t d i s c u 汉s t h e ” con g e n i l a l . fe a t u reo f 飞 丫一 p l a y s a b o u t l h e c i vi l ia 。 ,sfamil yb yt he c o n l ra s ! w i l hlb em o ra l fi l m . the ns tu d i e st h efe a u rei nl h c c u l t u r a l a n d a e s 宜 h 心 . i c , c u l t u r a l fe a t u red i义 u s s e s t h e r c i a l i o n s h ipo f p o p u 1 a r c u l i u re , d o m i n a n t c u l t u re , c l i l e w o rds. a e s t h e l i c fe a t u r e s i n c l u d e th re c p a n s : i h e a e s t h e t i c o f n a rr a l i v e , l h e c h a r a c te r d e v e l o p m e n l , t h e 乙 s l h e t icso f v is u a l . i n l h e p r o c e sso f a n a l y s i s , i h i s p a pe , a d g p tsbol h l h e o r e t ic a l a n d l e x l u a l a n a l y s i s l o p r o b e i n l o l ,v 一 p l a y s a b o u l com m o n p e o p l e ,s fa m i l y l i fei n c il y , in o r d e r i o d i s c o v c r t h e g a i n s a n d l o s s e s o f 1 v 一 p l a y s o f l h e c i v il i a n ,sfa m i l y a n d m a k e a con t r i b 川 i o nlo t h e p ro d u c t io n o f t v 一 p l a y s a bou t com m o n p e o p le , s l a m i ly l i fei n c il y . p o s l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 o i u x 盛 a oyi ( a 万 t s o f b r o a d c a s 趁 in g a n d tel e v is i即) d i r e c 哎o r b y : p ro fe sso r wan g x i u r o n g k eywo r d s : w一 p l a y s a b o u t com m o np 七 o p le ,sfa m il yl i fei n c i t y ; fe a t u r e ; t h e m o r a l f i l m ; c u l u r c , a e s l h e l ic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选遣立全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储 签 “ (手 写 )郊咤 降 签 字 日 期 : “ 口 夕 年 乒书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 作者完全了 解 南昌大学 有关保留、 使 用学 位沦 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 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 签 “ (手 写 ” 即喻!厉 导师签名 ( 手写) : 签字 日期:呻年 如沙 签 字 日 期 冲 习年 了 月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引言 作为一门崭新的艺术徉式,中国电 视剧自 从1 9 5 8 年 一口菜饼子直播以 来,已 经蔚为大观了,无论是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都己 经日 渐成熟,构成了 当今大众观看的最通俗易懂的叙事文本。 中国是一个电视剧生产大国,其产量突飞猛进,成规摸的电视剧制作也己 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电视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 若干稳定的 类型,例如言情剧、侦探剧、情景喜剧、科幻剧等等。但总的来说,中国电视 剧类型的划分还没有定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日 本电影理论家江上照彦认为: “ 电视剧取材上有两类现象,一类是与日 常经验有关的家庭剧:另一类是与日 常生活经验无关的惊险片、幻想片、诗剧等,这两类作品是相对的,分别满足 观众的两种需 求. ” 这种分法虽然略显tll糙,但是概括性却很强。 笔者认为如 果把家庭剧这枝主干进行进一步划分枝干,类型的定位就能轮廓凸显了。而都 市平民家庭剧就属于家庭剧这个主干下的一个分支。 在众说纷纭的类型划分中,都市平民 家庭剧虽然可以顾名思义, 但是在电 视剧发 展尚未臻于完善的时期, 要下一个定义不但有一定难度而且是作茧自 缚。 综观现有的文本,我们可以把都市平民家庭剧描述为:以城市普通居民为表现 对象,以家庭生活为主要场景,田绕家庭、 亲情、婚姻、爱情而展开的普 通老 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 在都市平民家庭剧这个概念中, “ 平民” 是最具有模糊性的一个概念, 它在 现代汉语辞典 中的解释为: 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的, 泛指普通的人民。 “ 这 些人目前生活水平还不太高,但基本上己 无衣食之忧,教育程度通常较低,但 也具备起码的文化水准,因而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讲的贫民, 又不同于西方发达 社会里常见的中产阶级. ”孕 在现阶段而 言,中国社会中占 大多数的人群还是 平 民阶层, 于是用电视剧这种大众传媒来反映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 来塑造性格丰满的平民形象不仅 有很大收视群体,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电视 剧荧屏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 爱的都市平民家庭剧,例如 渴望( 1 9 9 0 年) 、 儿女情长( 1 9 9 7 年) 、 贫 嘴 i n 乐平 . 转引自 rl 常生 活与 电视 vlj 叙事 特 性, , 中 国 电 视 0.1年3 期 1 苗比 , 中 关 电 视 艺 术 比 较 , 文化艺 术出 版争 l ,2 的 5 年3 月 , 17 4 贞 引言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2 0 0 0 年) 、 大哥 ( 2 0 0 2 年) 、 空镜子 ( 2 0 0 2 年 ) 、 亲 情树( 2 0 0 3 年) 、 结婚十年( 2 0 0 3 年) 、 浪漫的事( 2 0 0 4 年) 、 c 卜 国式离 婚( 2 0 0 li 年) 、 大姐( 2 0 0 4 年) 婆婆)( 2 0 0 4 年 ) l 卜 , 国式结婚( 2 0 0 5) 家有九凤 ( 200 6 年) 等, 这些电 视剧不但在播出的时候引起过收视热潮, 而 且有些还获得了各种专业大奖。其中, 空镜子就获得了反映大众意愿的 “ 金 鹰奖,而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获得了 反映专家官方观点的 “ 飞天奖” . 都市平民家庭剧可以根据选材侧 重点的不同进行一个分类: 第一种以表现 和探讨家庭亲情、伦理为主,以 渴望 、 大哥 、 亲情树等为代表;而以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浪漫的事 、 空镜子等为代表的都市平民家庭 剧,则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的创伤,以 及这种创伤对家庭、亲情、血缘关系的冲 击和中青年人在社会变迁中的苦恼。这种类型跳出了单纯表现家庭价值观念的 藩篱,而把目 光延伸到整个社会; 近儿年还出现了一批反映家庭夫妻婚姻关系 的都市情感剧,例如 结婚十年 、 中国式离婚等。这类剧是从都市平民家 庭、婚姻关系入手,把男女情爱与人性的真善美追求相联系,从而透视出现实 社会的种种矛盾。 评论界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表现内容,又分别把它们称作家庭伦理剧 ( 或者 亲情剧) 、平民剧、都市一言 情剧. 笔者取这 牙 中 类别中偏重于表现城市普通居民 家庭生活故事的电 视剧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 叙事的空间、 对象以 及内 容作为 命名的关键,把这种类型的电视剧称作都市平民家庭剧。其实家庭伦理剧 ( 或 者亲情剧) 、平民剧、都市言情剧本身也有交又重叠的地方,虽然这些命名有些 已经约定俗成了,却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家庭伦理剧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的变 化己 经逐渐失去了市场,类型的主要特征强烈的伦理观念渲染也渐渐被弱 化,家庭伦理剧这个名称的概括性就不再那么准确;而如果单纯以平民 剧来命 名似乎只突出了其阶层而没有强调出其家庭叙事的重要意义;都市言情剧除了 那些表现夫妻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以 外,还包括偶像剧。 而偶像 剧不管是在人物、 故事还是叙事手法上都自 成体系, 所以 用都市言 情剧来命名也是不合适的。 荧屏上热插的电视剧有很多,但每年总是有儿部都市平民家庭剧能突颖而 出,而且往往是在没有炒作的情况下获得收视热潮。可在受到好评的同时,煽 情化、庸俗化、道德化的批评也 接踵而来。面对这种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都 市平民家庭剧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接着从其文化和叙事审美两个方面分析都 市平民家庭电视剧的特点,并在其中进一步探讨其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梅开_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大性 ”特点 第一章 梅开二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天性”特点 第一节溯本清源都市平民 家庭剧与电 影伦理件 的关系 电视剧和电影不管是在表现形式、夕 年 的物质媒介,还是在观众的接受方 式、影像的传播渠道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毛根本的差异。可同时他们也有许多的 一致性. 苏联电影理论 家罗 . 尤列涅夫曾 经认为: “ 电影和电、 同一种艺术” , 。 英国的电影 理论家 欧纳叮 特. 林格伦也认 为: “ 电 视不过是电 影的延 伸。 ” 确实, 作为以影像 手段叙事的电 影和电视剧有很多 的相似点,而且在母题、 叙事方 法、 审关规律等方面都有着或隐或显的继承关系。 都市平民家庭剧与中国社会派电影的伦理片就有着一脉相传的继承关系。 中国的艺术与 社会 现实向来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中国电影也 不例外。 从拓荒 期开始,中国电影就有了以 反映社会现梦为 主要内 容的社会派电影。而都市平 民家 庭剧与中国电 影的社会派有着直接的涛 承关系。 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现实 _ 义传统,其中道德伦理片的成果非常卓著。郑 正秋蔡楚生谢晋构成了中国道德伦理片薪火相传的重要代表。 难夫难 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 片, “ 影片主 题是讽谏 和抨击封建婚姻制 度的不合理, 提 出了 一个 普遍意义的严肃性社会问 题, . 这在把电 影单纯当作 赚钱的工具和消遣 的玩意的当时,起到了匡正人们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的作用,这一起步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 ” 后来郑正 秋和张石川 组织的明星公司一度以 拍摄滑稽和凶 杀 片为主,但是都以 失败告终, 最后还是以 孤儿 救祖记 扭转乾坤。 至此, 这 种以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关系为题材的影片 成为中国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主 流电 影的代表。 第二代导演活 跃在二十世 纪三四 十年代,以 蔡楚生为代表的电影导演在反 映宏大的 社会背景的同时,仍 然没有忘记用细 腻的手 法表现普 通老百 姓的生活. 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它以逆德伦理片的形式来表现重 场 苏 罗. 尤列涅夫. 电影 尹 匕 汉 是容易 中艺 术, , 世界 愈识与 艾学第七 集乡文化艺术 出版让 ,1 986 , 76火 艺 何力,欧纳折 特. 林洛沦, 论电彩艺 术 , 中国.匕 衫出版桂, 1 9 为. 7 2 页 宪上晓玉, 中国电形史纲) ,_ 卜 海古抚出版社,2 0 03年 第一章 梅开二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天性”特点 大的 历史内 容和社会变 迁, 把个人命运 和整个历史事 件和时 代风云有机结合。 而跨越两代导演的谢晋则继承郑正秋、蔡楚生开创的社会派风格,形成了 把人物命运、浓烈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交汇在一起风格。他的电影不管是 芙 蓉镇还是 天云山 传奇 关注的都是 “ 人” ,是 普通老百 姓的 生存状态。老百 姓的婚姻、家庭、命运与社会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第五代开始崛起。宜称 “ 宁愿在探索中失 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 的 他们在 选材、 叙事、 刻画人物等方面都力图标新立 异。现实的寓言 化创作, 使得 贴近百 姓生活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题材很少得 到表现。同时,电 影观 众的 欣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 提高,以 前那 种平铺直叙地 叙述通俗故事的电 影往往不能 满足一大批电影观众的需求. 但是,观众对于贴 近生活的题材依然有着一 种热 情。同 时, 刚刚从政治劫难苏醒的 老百姓急需 用 平常而又 感人的 故事滋润紧绷的 神经, 社会主义道德重建再次 摆在老百 姓面前。 贯穿老百姓伦理道德观念的家庭婚姻题材因顺应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观众心理而 呼之欲出.以前的家庭伦理情节剧、政治伦理情节剧这样一种电影形态开始改 头换面, 在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后期 成为电视剧表现的重要的 题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展现社会 美德的电 视剧就有 第五家 邻居 ( 198 2 ) 、 家 风 ( 1 9 8 2 ) 、 卖瓜不说瓜甜( 19 8 2 ) 。 但是由 于受之前政治因 素的 影响, 这时 期的电视 剧依 然是以 重大的 主旋律题材为主, 政治 思想性很强。 九十年代是中 国 经济、 社会转型时期,电 视剧的创作也更多 地显 露出其作为大 众艺术样式的 品性,开始摆脱 8 0 年代以前受政治影响过大、宣教痕迹过重的误区,逐渐遵循 电视剧市场,向大众化的、通俗的艺术定位逐步回归,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都 市平民家庭剧。 都市平民家 庭剧所表现的 题材并不新颖, 在电 影中大 放光彩 后,现在又梅 开二度, 在电 视剧中 再次受到观众的 喜爱。 电视剧的 篇幅和表现手法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常 态,因 此电 视剧在表 现个人 和家庭故事上 有着先天的优势, 因此以平民家庭生活为表现内容 的都市平民家 庭剧就比电影 伦理剧更有开拓空间。 但是,电影的 伦理片己 经形 成了一 套叙事 模式, 观众也形 成了 一定的艺 术默契。这对于深受电 影滋养的电 视剧来说影响 是潜移默化的. 综观张石川、郑正秋的电 影创作里程,可以 看出他们有着一 套自 己的叙事 。 吕 晓 明 , 关 于 黄 建 新 电 影 的 断 想 , , 电 影 新 作 , 1 9 96年5 期 . 第一章 梅开二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天性”特点 风格。首先,他们的电影都是强调故事性,以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用主人公 的 一波三折引 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 用顺序的手法安排情节, 线索清晰, 情节 紧凑,通俗易懂。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再 次,贯穿 着一 种人道主义精神 和强烈的道 德伦理观。 “ 具有与主流 意识形态的机 制同 构的主 流性、 伦理 价值 取向 的正统性 和审美 趣味 上的大众 性” 的创作特点 是郑正秋、所开创的。 重大的历史内容和社会变迁不是通过史诗式电影而是借助道德伦理片加以 展现,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从电影的拓荒期就已经形成,随后的 蔡楚生和谢晋都继承了以上三方面的特点。蔡楚生导演的电影伦理片 一 江春水向东流 ,其通过一个家庭十年间的悲欢离合,曲折有致地展现了各种人 物在各种场景中的冲突,情节曲折。这部电影不但获得了票房上的胜利而且也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在好莱坞完全占 领中国影坛的情形下获得中国早期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足以说明这种艺术 创作规律在中国影视市场上的可行性。 电影伦理片在当今社会同样还有作品问世,例如 暖春 、 暖秋就曾轰 动一时。 但总的来说,这种 题材 和表达方式还是更多 地体现在了电 视剧中.随 着题材的转移,电影伦理片所形成的叙事模式被都市平民家庭剧所借鉴。都市 平民 家 庭剧通常都 有着曲 折动人的故 事情节,主人公的命 运 一波三 折。虽然 情 节复杂,但总是能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剧中的情节故事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密切相关, 其情感 诉求也与中国 传统 伦理道德一脉相传。 电影社会派所开创的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基础。同样,社会派大 批的优秀电 影片 也培养了中国观 众的 艺术默契 和审美 观念, 并且形成了一 定的 期待视野。 刘据认为: “ 凡 操千曲而 后晓声, 观千剑 而后识 器。 ” 他所说的 就是 在大量的文学阅读后能够形成期待视野.而“ 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 世界观、人生观、 文学艺 术素养 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 在欲求、 先在经验, 逐渐 构成了读者阅读活动的某 种心理图式, 这正 是期待视 野。 ” 同样, 影视艺 术也 存在着期待视野。 社会派向来注 重观众的接受心理,电 影拓荒时期 的郑正 秋就 已 经非常在意观众的接受需 求, 但是 他并不会消极 迎合观众的 欣赏心理, 而是 有意识的引导观众,蔡楚生也非常注意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能 工 童庆炳, 文学理论 教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1 的8 年 第一章 梅开 二度 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天性”特点 够利用对比、 烘托的 手法使得情节 与观众形成共鸣。 谢晋的电影则 追求与主流 意识 形态的同 构性, 伦理价值上的正统性以及审美趣味上的大众性。这种叙事 策略的选择与社会背景以及观众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谢晋通过讲述戏剧化 的线型故事, 把政治 典范塑 造成道德楷模, 通过人们的 道德情感制造了煽情的 效果。 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 常常呈现出 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真正赢 得大多数观众喜爱的 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 应又有逆向 遇挫。都市平民家庭剧 在叙事和审美上与电 影伦理片有着相承的关系,但是由 于时 代的特点以及人们 的审美心理的变化,都市平民家庭剧依然要不断地创新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因 此优秀的作品一方面要不断地唤起读者期待视 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 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出 其不意的 人物、情节和意境 牵动观 众的心。观 众在社会派电影中形成的期待视野让都市平民家庭剧的创作带来无穷的魅力, 这也是都市平民 家庭剧受到欢迎的一个历史原因。同 时, 创作的时代特性又让 观众不断地打破原有的期待视野,从而不断产生收视热潮. 第二节 都市平民家庭剧是中国电视剧特性的一种回归 在中国,电 视剧是 集媒介属性、 艺术属性以 及商品属 性为一体的新兴艺术, 这种 特殊的本体 特征决 定了它是 现代社会大 众化世俗化的艺术.瓦 尔特. 本雅明 说, 每一种创造而成的艺术形式都处于三条线索发展的焦点上。其中,首先起 作用的是指向 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技巧;第二种起作用的因素是:传统艺术形 式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努力谋求以 后某个阶段为新的艺术形式所随意达到的 效果;第三种起作用的因素是:往往尚 不明显的社会演变,谋求着恰恰有益于 新的艺术 形式接受方式的 变化。 如 果以 此来 对照电视剧的发展,电 视剧的兴盛 原因以 及艺术形式特征也可以概括一下:电视的媒介特征为电视剧提供了自由 的艺术表现空间和日 常化的以家庭为主要地点的接受环境;而摄影、戏剧、电 影、文学又为电 视剧准备了艺术表达方式:我国悠久的 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心 理结构以 及大众文化背 景,为电 视剧的 发展 提供稳定而成熟的收视 群体。 电视剧的这种发展线索表明 它与传统艺术又有着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以 家庭故事为 主要 题材,以日常 经验为 主体内容, 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 特征, 以 主 德瓦 尔特.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作品,中译本. 中国城市出 版社2 002 年版,第4 6 一 47页 第一章 梅开二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先天性” 特点 流意识为价值观念。 其中,最重要的 特征就是道德化审美意识的延续和发展 。 这就决定了电视剧偏重于选取传统艺术中的家庭、伦理、婚姻、道德等题材, 在审美取向上偏向于表述人伦亲情和伦理重构的道德话语,以期契合积淀于中 国传统文化心理深层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念。同时,由于电 视媒介的特殊性, 采用日 常化、生 活化的叙事策略讲述老百姓身 边的 琐事, 也是它的 优势所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都市平民家庭剧其实是电视剧特性的一种回归。 一、家庭接受方式 电视艺术是一种家庭观赏艺术,电视这一媒介的家庭接受方式决定了其内 容的取舍。电视剧是在家庭环境中播放的,因此以亲情为主线的叙事,更具有 吸引力,尤其室内剧更是如此,多以家庭观念诉求为主。依靠血缘关系联结起 来的家庭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表现家庭中天伦之情、夫 妻之爱、手足之情也是文艺创作永不衰竭的源泉。 从世界电视剧的发展史来看,最初引起轰动的电视剧 玛蒂和 穿晨装 的女人就属于家庭剧。美国的日间肥皂剧也是西方家庭伦理剧比较典型的代 表,这些剧作的创作者也 “ 刻意地使自己的戏剧贴近生活,以便融入观众的生 活” 这就使得 家 庭剧 更为 普通的 受众欢 迎。 从 这个 意义上说, 在 都市化步伐加 快的今天,都市平民家庭剧有着更大的关注群。 家庭是电 视剧独特的欣赏环境。这一点也是电视剧与电影的重要区别。电 影是通过放映机在影院进行公映,集体观看. 而电 视则是通过微彼发射,再通 过家庭电视接收机在 “ 家庭影院”观看。电影的欣赏环境更具有封闭性,电视 剧的家庭接受方式具有日常性和随意性。与多表现前卫、时尚、叛逆为主的电 影相比,电 视剧文化在社会中是代表着相对主流、 传统的文化, 倾向 于表现家 庭、亲情故事。 而 “ 从精神方面来看,电视剧是一种家庭消费艺术。由于是给家庭看的, 所以电视剧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性:文本的日 常性。电视剧要想永葆生命力, 除了 写日 常生 活 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 所以 说都 市平民 家 庭剧的 这种家庭 接受 方式是电视剧媒介特性的回归。 飞 苗棣 , 美 国电 视 剧 , 北京 广 播 学院出 版社 . 1 9 99年 版60页 忿 大 众 文 化与 审 美 电 视艺 术 论, , 苗棣王 听 主 编, 北 京 广 播 学 院 出 版 社, 2 00 4 年1 月 , 70 页 第一章 梅开_度一都市平民家庭剧的 “ 先天性”特点 二、社会文化属性 在中国,电视剧有 着鲜明的艺术属性, 这和西方完全 把电视 剧作为一 种商 品是 有着本质区 别的。中国电 视剧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 样都 是社会文化的 产物。 这就决定了电视剧必须满足人 类关注自 身历史发展, 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 环境的 要求。同时,电 视的强 势媒体作用和关注当 下的 特点使电 视剧艺术产生 了与生俱来的社会文化属性。社会思潮、社会的形态和社会矛盾必然会迅速地 反映到电视剧艺术中来,所以电视剧艺术相对于其他各种形式的叙事艺术来说, 更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 党的十六大以 来, 中央领导同 志强调提出了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的 原则, 这为电 视艺术的 创新 和发展指明了 广阔的道路。 在中央 文艺方针的指导下下,广大电视剧创作者更加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 群众,都市 平民家 庭剧的 创作也 努力从中 吸取营养。电 视剧 婆婆 ( 2 0 04 年)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坚持了 “ 三贴近”的创作原则,它取材于平实感人的当代百 姓生活故事,聚焦中国当代社会普通家庭的情理伦常,讴歌人间真善美,反映 和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充分反映了对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理解。 都市平民家庭剧天生就具有现实主义审美的魅力,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能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风貌.“ 别林斯基就曾经深刻地指出, 每个民族都 有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 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 他认为要 忠实地描写任何一个社会和 认识某 一民 族 ,就 必须首先 研究 后一种 哲理” . 而都市平民 家庭剧就具有折射社 会发展面貌的功能,成功的家庭剧往往以 贴近生活、 细节真实、 表演到为、 故 事流畅的艺术品格,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而具有好的社会效应的都市平民家 庭剧则能帮助人们净化灵魂、提高素质、稳定家庭。 。 仲呈祥, 银屏 之旅 一 仲呈样论艺 术, ,山东美术出 版社,2 o 02年1 月 第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第二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第一节大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错结与妥协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是当下中国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在不同 的艺术媒介形式中彼此渗透、交叉、并互争雄长。电视剧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 和文化功能, 这一大 众文 化载体又融合着诸多 主导 文化和精英文化因 子。 “ 以影 视剧来说,既是艺术创作也是消费产品,要诉诸人文关怀也要关涉意识形态话 语。恰是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场域规则博奕、 谈判的结果。 ” 主导文化、精 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创作目的的不同: “ 精英文化的创作目的是 向这个世界索取意义,是寻求和展现人的价值,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创作目的 是进行意识形态控制,而所谓的 大众文化 则是以 商业的成功为目 的。 ” 都 市平民家庭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也难以躲避以官方意识形态为代表的主导 文化的左右以 及精英文化的渗透。这三种文化 形态在都市平民家庭剧中从来都 不是径渭分明地存在于某个情节、某个人物身上,而是以各种形式互相渗透、 交织、衍化和冲突。特别是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改头换面,以人们喜闻乐见 的活泼面貌出现,让都市平民家庭剧不仅具有消遣娱乐性还具有思想的深度。 一 、大众文化独占熬头 关 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有 很多 争论, 新兴的 大众文 化概念认为大众文化是“ 兴 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联系的、以 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 特别是电 子媒介) 为介质大批量生 产的当 代文化形态。 ” 遥王黑 特认为 “ 中国的大众文化 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走向成熟和兴盛的,与中国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形成 对话、 互动关系的,以大众传媒为主流的百姓 意识文化。 ”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 流行确实和社会潮流 和时 代背景有着难解难分的关 系。 20 世纪 8 0年代末、 9 0 您 截清。 电视剧审美文化研 究 ,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 2 004 年了 月 t 杨新 敏。 电视剧叙事研究 ,文化艺 术出 版社,2003年5月 气金元浦, 定义人众文化, , 中华 读书报,2 001 年了 月25 日 宝 工黑 特 , 大 众 文 化 的 中 国 闽 释 ,张 品 主 编, 美 学 前 沿 , 第 二 卷 , 北 京 广 播 学 院 出 版 社 , 20 o 3 年 版 , 第 3 7 3 饭 第二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社会大环境的发 展,政治上的环境也变得宽 松 了许多,旧有的 文化范 式开始裂变, 再加上20世纪高 科技的信息共享、 商业浪 潮和传媒意识的席卷,文艺界出现一次极大的变革,即俗文学和通俗电 视剧如 雨 后春笋般地复苏 和繁荣起来。影视界出 现了 许多反映社会大众群体情感的都 市平民家庭剧,19 90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 渴望所引起的轰动效应被许多 学 界 人士当作大 众文化在中国舞台身份确立的 标志。 .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 史就以 受众的接受品 位和受众阶 层作为参照点,对大众 文化进行阐释。从欣赏主体出发,强调文艺要贴近生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思 想感情和时代进步的愿望,艺术趣味尽量为大多 数群众喜爱,强调艺术为 人民 大众服务。都市平民家 庭剧讲述的是老百姓自 己 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 老百 姓的生活、情感 表现出来,家长里短、油烟酱醋, 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最适合大 众的理解力和 接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都市 平民家庭剧既有着现代 流行的大众文化的元素, 也保留 着中国传统的大 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从一开始 就以不同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世俗性和娱乐性 冲击 着世界艺术, “ 二十世 纪晚期, 随着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 进入后工业时代,文 化艺 术领域发生了 一个史 无前例的变革,即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它以 通俗化、 世 俗 化、 模 式化 和 批 量 生 产等 特 点, 并呈 现 出 取 而 代 之 的 态 势。 ” 。 “ 八 十 年 代 初,当 那种纯娱乐 性的 海外影视作品作为一种 异质性 文本输入到大陆时, 立即与大陆的传统审美结构产生了 冲突。 ” 。 大众文化让 影视表现出突出的 娱乐 性、通俗化、世俗 化、 模式化和批量生产。电 视剧就是在大众文化气势蓬勃的 浪潮下不断兴起的。商业文化话语特点、市民世俗审美趣味以及游戏心态混着 充斥在都市平民家庭 剧中。 2004年中国荧屏 上出现了 一部颇受争议的都市 平民 家庭剧 中国式离婚 , 批评界有许多学者对这 部都市平民 家庭剧提出了 质疑。 张国涛认为 中国 式离 婚存在着 “ 艺术与 现实的悖谬” 、 “ 性格与逻辑的冲突”以及 “ 背叛的展示与 批判的迷失” . 但是, 作为一部大众文化的文本,它却有着大 众文化消费 文本 的 特点。 它的生产、 传播以及接受各 个环节 都不失 为一个值得分 析的典 型文本。 白小易, 碰撞舆整合 韵全球化招境下中圃大隆雹视床 .lj作), 年 , 白小易, 碰掩典整合 钧全球化硒坡下 中圃人哇露视蒯创作熟 年 玄 张国涛. 悖谬、冲突与 迷失 评23集电视 剧 中国式离 婚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 ( 中国电视 , , 2 0 0 4 年 1 2期 第_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首先,它的生产策略就是为了迎合消费文化市场,取悦消费者的。编剧王海领 说, 中国式离婚这部电视剧是一道 “ 命题作文” ,由制片人先定好名字后请 她创作的。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劳动 产品, 最终 要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在市 场经济背景下,艺术消费是艺术生产的目的,也是调节艺术生产的最重要的方 式。所 以这个 “ 命题作文”的出现就很符合市场规律。近年来,我国人们的整 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情感、 伦理、思 维方式上也有了 很大变 化,离 婚率在都市 急剧上 升。 于是, 婚姻背叛 文本成为都市 平民家庭 剧中的重要类型。 牵手 作为第一部结婚姻背叛文本, 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 接着又出现了 结 婚十年 、 空镜子 、 浪漫的事等表现家庭、婚姻的都市平民家庭剧。 中国 式离婚的制片人正是看准 了这一消费热点,所以先定好题 目,同时又通过各 种媒介炒作宣传,给观众造成 “ 心理期待” 。并且把 中国式离婚说成是 “ 现 代 围城 ” .由于 围城先在收视经验,观众已经形成了期待视野,当然, 这种期待视野最终是遇挫了并且并没有形成美学上的期待遇挫后的艺术魅力。 但是 中国式离婚取得了不匪的收视率,这就是其商业上的成功。 同时,作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游戏心态同样也充斥在 中国式离婚中。 中国式离婚中 有观众关注的大腕明星出 演, 有错综复杂时 情感纠葛,观众 能够在别人的情感故事中寻找情感体验、视觉刺激以及审美游戏,这也不失为 一部好的大众文化文本.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电视剧如果仅仅满足娱乐、 游戏的消费文本是不会产 生永久性的 艺术魅力的。 牵手同 样是婚姻背叛文本,它 被称为中国第一 部正 面反映情感出 轨的电 视剧。它以吸引 人的故事, 恢弘的明 星阵容以及明 确的 道 德评判标准以及情感 倾向, 受到 许多 认得赞赏。 结婚十 年 也没有一味 地迁就 观众口味,而是更加注重营造其思想内涵,从而没有落入低俗的境地。 可是, 另 人汗颜的是 中国 式离 婚并不是 特例。 历史 进入90年代,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成为政治,也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表现在电视剧中就 是呈现出 拼贴、 灰色、戏 谑、玩世不恭、 淡漠政治 的面目 . 在一 些都市题材电 视剧中, 我们看到了对物质的沉醉和对表象的迷恋, 而表象的 过分突出 ,让电 视剧中的意义和价值得以隐匿.电 视剧的观赏性放置在与 思想性、艺术性分庭 抗礼的位置,电 视剧也 理所当 然地进行纯粹快感式、 观赏式的 创作了。 从 中国 式离婚 这个消费文本的经验来看, 都市平民家庭剧如果仅仅按 照大 众文化的艺术规律来创造的话, 很容易误入媚俗、 低俗的 境界。大众文化 第章 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 特点 的娱乐性、 趣味性、 模式化必须与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精神引 领和思想启蒙 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都市平民家庭剧。所以电 视剧具有大 众文 化的属性, 但是不能因此就把电视剧等同于低俗文化的代表,电视剧在适合大 众口 味的同 时又不能简单地媚俗。都市平民 家庭剧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 外一 方面也要引导 观众的欣赏趣味,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和 精神产品的中国电 视剧, 更应该有在普及中 提高的 意识,肩负 起提高民族素养, 优化民族生存环境、陶冶民族情感、培养民族文化修养的神圣使命。 “ 从观众的接受角度来说,电视文艺作为高度感性化的视听艺术在接受方 式上 带有很强的 特殊 性, 其审美活动是和非审美 活动相伴相随的。 ” 都市平民 家庭剧虽然在选材和叙事上都更 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但是它依然是一 种 大众文化的产物,是消费文本。因此在都市平民家庭剧休闲式欣赏过程中,观 众既 追求娱乐,同时又不满足娱乐的浅薄;追求快感,又在潜意识里渴望超越 快感之上的美学滋养和心灵启迪,这种二律悖反式的心态,就要求电视剧创造 者要 跳出简单的低俗/ 高雅、娱乐/ 审美的二元对立形式,着力于创造雅俗共赏 的作品。 二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改头换面 都市平民 家庭剧与社会派电影有着先天的继承关系,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这就决定了现实题材电 视剧也是主 流文化的载体。 但是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 今天, “ 国家意 识形态的严肃 性与艺术的生动形象性、 重大的政治主题与 平民的 日常生活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宣扬主流话语的电视剧要被大众接受,必须经 过一个中介转换过来, 没有这个过程,不能调动起观众的欣赏欲念,它是无法 走近大众,实现其传播效果的。 ” 。 作为具有平民 意识的 都市平民家 庭剧虽然是 大众文化的 产物, 但是在 特殊的国 情下,主流意识形态的 融入会变得必不可少, 只是 其表现形态已 经改头换面。 ( 一)以 家国同 构观念的 方式出 现 家庭是中国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叙事也 成为电 视剧意义生成的重要 支点。 “ 家族主 义是中 国人最重要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和基本精神 一 家族主 义 ( 我们所谓的 家族主义 包含以家庭为核心 电 视文艺 的审美 追求和文化自 律 , 中国电视 2005年9 期 , 9 页 . 杨新敏。 电视 剧叙事 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 2 的3 年5 月, 99页 第_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的价值观念、 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观念和家本位思想)既是儒家经典的主要内 容,又色官方同志的正统思想,还是普通百姓的行为准则,因而它是中国传统 问哈的基本精神 一 总而言 之,家庭和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或文明的基础 和特点,否定了它们,也就从根本上推倒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也就失去 了 立足之地。 ” 。 都市平民家庭剧 咱 爸咱妈 大哥 大姐 杀情树等电视 剧都是以家庭生活为主要场景,围绕家庭亲情展开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 这些故事基本上是以 家庭为基础的,借助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一段时间内的变迁 来折射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些电视剧也让大众重温了一下大家庭的生 存方式。或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己 经很久远,但是,它却是中 国人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组织形式。都市平民剧中以这种家庭形式来结构全剧 更有利于借助大众熟悉的审美形式融入国家意识形态,从而达到一种家国同构 的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方式之一。 九十年代以 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地挑战,社 会正处在传统道德文化解体,现代道德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这种社会语境影响 到了中国影视创作中,贯穿父子关系的影片 洗澡中的父亲不仅是家长同时 也是国家中传统观念的代表,长子在父亲思想的感染下,最终告别了叛逆,在 血缘亲情的意义上,这是浪子回头。而在国家观念的意义上来讲,这是传统文 化坚守阵地的胜利,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体现。这种社会语境同样也影响 了电视剧的创作。而且,在中国 人的精神深处, “ 家” 是一种归宿,以家为主轴 的电视剧情节展开很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因此这些以 “ 家”为中心的电视剧 总能得到大家的喜爱。1 9 90 年播出的 ( 渴望就树立了 一种贴近大众与世俗生 活的反映当代现实题材的模式典范。 渴望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国老百姓观赏 电视剧的审美情趣,它津津乐道于家长里短,同时又善于从中体味包含深厚的 人生哲理和宏扬中国传统的美德。这种模式既符合世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特质 又能负载一定的宣传教化功能。主流意识形态的“ 国”之观念转化为大众文化 的社会心理和普遍认识,以“ 家”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着 “ 家” 的安全感, “ 家”指的不 仅仅是实物 房子,也是人们心中的精神休憩的 港湾。对于主流文化来说, 家庭的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所以,在社会建构时期追求家庭稳定理想, 往往体现出长者的本位。不管是 婆婆 父亲还是 大哥 大姐 ,都是一 刘 林 平 、 陈 艳 云 家 族 主 义 : 五 四 , 批 判 的 历 史 反 思 , 载 求 索 , 1 9 97年 第 三 期 , 第u l 、 u s 页 . 第二章都市平民家庭剧的文化特点 家之长, 他们代表了 家庭的最高道德准绳,电视剧的价值倾向就是通过他们的 性格塑造体现出来的。在这些片子中,那些离经叛道德行为最终会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