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v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 摘 要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户外运动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此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 提高以及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户外运动发展势头日益迅猛, 并且正在中国形成 一股浪潮。然而,与户外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相比,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却极度贫乏。为了推 进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本文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 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户外运动这一新兴的社 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现代户外运动的大众化发展,是伴随着西方户外运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而 产生的,其真正形成分类的体育项目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户外运动主要指“人们在闲 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 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滑雪、登山、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 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 ”与其他体育休闲活动相比,户外运动表现出参 与过程中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性、 参与过程受环境的影响和控制性、 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2 通过调查表明, 户外运动参与群体年龄主要分布在 26-35 岁, 文化水平普遍很高 (本 科以上学历为主) ,多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公务人员等中产阶层职业群体,收入水平较 高。每年平均参加户外运动 6-12 次,一般在周末或黄金周长假期间进行,每次进行户外运 动的时间约 1-2 天。 通常和其他户外爱好者和朋友一起在城市郊区和邻近地区进行。 参与者 户外活动内容主要为登山、穿越和滑雪等项目。参与目的主要是休息放松、健身、旅游观光 和消遣娱乐。参与者每次活动花费多在 200 元以内,每年购买装备和设施的花费大致在 500-2000 元以内。 3户外运动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商业户外运动组织和民间户外运动组织三个 部分。户外运动网络社团和学生社团是重要的民间户外运动组织形式。目前为止,户外运动 的整个行业法规体制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时间来完善。 4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主要对策为:加强户外宣传和教育、促进群众户外运动与专业 户外运动的协调发展、保障活动的组织规范化和安全问题、建设和完善法规制度。 关键词: 关键词:户外运动;休闲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vi research on the outdoor sports on the basis of the academic analys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e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outdoor sports on the basis of the academic analys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e abstract in the 1980s, outdoor sport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outdoor sports have a great development recently. outdoor sports become to be a fashion in china. moreover, the research on the outdoor sports in china is very poor.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about the outdoor sports has the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utdoor sports,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deep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nd visiting the expert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e followings: 1.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modern outdoor activities become to be popularized. but only after 1970s, some special outdoor activities become the kind of sports. outdoor sports is all kinds of outdoor experience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un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ch as mountains, forest, rivers, seas, desert, altiplano, etc,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 of improving the body, relaxing, intercommunicating and adventure. outdoor sports sho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inosculation of relationship of the man and the nature during the experience. secondly, the activit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outings. thirdly, the experien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very and challenge. 2.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outdoor sports are between 26 and 35. the level of their education is very high. the types of careers are mainly technique people, manager, businessman, the level of whose income is hig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behavior are the followings: firstly, the participants have usually engaged the outdoor sports for 1 to 4 years. every year they have 6 to 12 times to experience outdoor sports. they usually do it with other enthusiasts or friends in the suburb, rural place and the neighborhood city during weekend. it takes 1 to 2 days every time.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mountaineering, traversing, and skiing, rock climbing, wild survival, etc. the main aims to have the outdoor sports are relax, health,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usually, the participants spend 200 rmb on the activity every time and 500 to 2000 rmb on the equipments. 3. the system of outdoor sports organizations include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commercial organization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 the network community and the students community of the outdoor sport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ms of organizations. at present, the laws and system of the industry are constituted, which need a period of time to consummate. 4.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re the followings:firstly, improve the outdoor propagandize and outdoor education; secondly, the same development of common outdoor sports and the specialized outdoor sports. thirdly, the safety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outdoor sports are enhanced. then, the favorable rules of law and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key words: outdoor sports; leisure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ii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06 年 4 月 28 日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iii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 学校对本人递交的学位论文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在校内和与学校有协议的部门公布论文并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北京体育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2007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6 年 4 月 28 日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1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1.1.1 休闲与现代生活休闲与现代生活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化水平的大 幅度提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却因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不断 追求而导致精神生活的贫乏。现代都市(尤其是大都市)高容量、高密度的建筑实体,狭小 的共享空间,城市川流不息的物质流(车流和物流) ,使人们在闲暇之余固锁在自己封闭的住 宅空间内,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人们在失去了心灵休整和陶冶的同 时,也丧失了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和心理价值。 人们在寻求精神家园的时候,逐渐在休闲活 动中得到满足,感到舒适,在休闲中与人交流,并获得自我肯定,以及成功地融入社会,甚 至在某种程度上,使客观上单调乏味、令人厌倦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休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 一部分,并作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于人和社会的 健康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如何利用这些闲暇时间参与休闲,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一个事关人 生意义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经济总产值年增长速度之快为世 人瞩目。在未来中国社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可以过上物质需求可以得到比较充裕的 满足的生活。 另外, 我国从 1995 年开始实行 5 天工作制, 1999 年开始实行春节、 “五一” 、 “十 一”三个长假日。一年当中,中国有 114 天是法定休息日,这就是说,一年中我们有 1/3 的 时间都在休假,这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条件。现在,人们的闲暇生活日益丰 富多彩,人们的休闲方式也日益趋于个性化。无论是卡拉,还是迪斯科和蹦迪;无论是 激烈的健身,还是祥和的泡吧;无论是通俗的电视,还是高雅的收藏;也无论是轻松的旅游, 还是惊险的探险,它们更侧重于发挥个性、实现自我。个人无须从群体中争取那有限的满足, 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能以自娱达到休闲的目的。 1.1.2 体育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体育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 近些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体育,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其价值、功能和作用正在为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体育活动具有健身、 竞技、游戏、娱乐、教育等属性,具有改善和发展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体技能水平的作用, 这些属性和作用恰恰是休闲活动所需要的。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多种多样的 体育活动,进入了人们的余暇生活,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体育 进入人们的余暇生活,体育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的标志,在人类社会文化生 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体育与休闲的结合并不是体育的一种新的形式, 而是在时代背 景下,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的反思,是体育以人为本的回归。这种结合不仅 昭示了体育的美好前景,也给我们体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充分发挥体育的休闲参与 孙承志,休闲利益论d,复旦大学,1999:1 黄梅,中国近代休闲方式解读,社会j,() :46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2 价值,为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绵帛之力,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义 不容辞的责任。 ” 1.1.3 现代人对户外休闲的需求现代人对户外休闲的需求 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现代人在工作中经常处于激烈竞争和超负荷运行 的高度紧张状态中,城市化使人们和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厌倦了都市人造森 林生活的人们,开始有人把目光瞟向了城市郊区和各种自然资源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摆脱 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到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娱乐身心,充分享受自然山水和新鲜空气给 人的身心带来的愉悦和轻松,成为现代人的需求。 伴随着人们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的日益形成,由于在户外的广阔空间里,人们的精神 和体质可得到双重收获, 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在户外寻求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 另外,中国假期时间的延长为人们的户外生活提供了可能。富裕起来的人们,除了生活必须 支出外,有了剩余的积蓄,开始投资户外健康休闲与运动。此外,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 各大型建设项目向景观型与功能型的转型,以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公众性休闲场所 及各大高级住宅区及别墅群项目的纷纷启动,大量兴建的宾馆、体育馆、办公大楼、商店、 花园、泳池、海滩、公园、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咖啡厅、茶座,高档休闲娱乐场所、私人 住宅,企事业单位休闲场所等对户外家具及用品产生强烈需求,也使户外休闲运动空间范围 大大增加,为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创造了商机。 1.1.4 户外运动的迅速发展户外运动的迅速发展 西方的户外运动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兴起的,它强调利用森林、山地、湖泊、 水库、海滩等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由于其独特的休闲性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求。二战 以后,各国政府十分重视户外运动的开展,因此户外运动热潮在西方各国一直居高不下。如 户外探险运动在欧美和包括亚洲的日韩等国家非常普及,像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参与探险 运动,而韩国号称有近一半的人热衷于户外。它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护环境 的美好愿望,因此已被世界各国誉为“未来体育运动” 。曾有人预测,在未来国际大众体育的 发展过程中,户外运动将成为国际大众体育的主流。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户外运动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中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并不算快, 毕竟中国“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人还不是很多。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 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都市“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驴友”一族的形成,并在一 些探险活动的带动下,户外运动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以登山、攀岩、 野营、 远足等为主体的大众性户外运动俱乐部至 2001 年底已经发展到 150 多家, 主要集中在 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拥有会员近万人,每年组织数 万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户外运动正在中国形成一股浪潮。 然而,与户外运动的如火如荼相比,其理论研究却极度贫乏,甚至人们对户外运动的概 罗林、刘春来等,从休闲的定义和兴起的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体育与科学j,2004,25(3) : 37 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体育科学j,1998,18(3) :811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3 念都仍然处在模糊认识的阶段。另外,虽然户外运动在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户外运 动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这种高速背后则掩藏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足。 户外运动毕竟属于 “舶 来品” ,在中国的土地上和中国的文化领域里,如何更好地开展户外运动,使户外运动更好地 发展,成为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主要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户外运动, 这一新兴事务或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2)目前国内户外运动开展的现状到底如何?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3)如何在中国更好地发展户外运动,针对中国户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 相应的对策?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对户外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户外运动基本理 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包括户外运动的内涵,以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些都填补了户外运动 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空白,并为论文后半部分的实践分析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 立足于休闲理论视角,将户外运动当成一种新兴的休闲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学、管理 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发展学等学科理论,从多学科多视角对户外运动现象进行深刻剖析。 第三,论文除开理论分析以外,还做了大量的实践调查,充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 四,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后,论文最后总结出一些关于中国户外运动的对策和建 议,以指导户外运动实践。 本文力图在以下理论问题上有所创新: 1)阐释户外运动概念内涵; 2)构建户外运动的理论体系:户外运动的特征、分类、价值意义等; 3)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分析我国户外运动参与情况; 4)分析户外运动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产品市场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5)探讨户外运动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6)对今后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4 2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2.1 国外户外游憩理论的研究国外户外游憩理论的研究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户外游憩理论的相关研究中。美国户外游憩 (outdoor recreation)从 19 世纪开始逐渐发展,可以说,recreation 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 一种体现。 “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美国人从事某些户外游憩。 ”根据美国的研究发现, “竞技 游戏和其他都市形式的户外游憩,较偏向自然的活动,如露营、健行或赏鸟,增加得更快。 ” 而对于户外游憩方式的选择, “人们可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寻找刺激, 而在另一个阶段寻求安 适舒服。有的人追求活力充沛的户外游憩活动,也有的人要的是沉静的都市休闲。个人的兴 趣及喜好,可能是其中关键。 ” clayne r. jensen 编著的美国户外游憩一书,是比较早记录关于美国户外游憩方面的 研究著作。第一版出版于 1970 年,每隔几年都会再版和更新,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美国户外游 憩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包括户外游憩的基本理论,户外游憩的管理机构、服务 组织以及户外运动参与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nick hanley 等在户外游憩的新经济学一 书中,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了山脉(攀岩和攀登运动) 、森林、河流海洋等几种户外运动的需求 和价值评价模式和方法。而 robert e. manning 在户外游憩研究:满意度的探索和研究一 书中,专门对户外游憩参与过程以及参与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户外游憩的概念,john j. pigram 曾经对其进行过探讨,他认为,户外游憩是指在 乡村户外环境进行的游憩活动。1950 年代末期及 1960 年代早期,户外游憩资源审查委员会 的作者,将“户外游憩”归类为公共区域服务、森林服务管理,其他管理土地的联邦机构及 水土保持管理的各洲机构,应关怀户外游憩。在这个前提下,richard kraus 为户外游憩定义 为“那些可在户外进行,直接关联或依赖大自然,并使参与者直接接触这些自然要素”的游 憩经验与活动。 户外游憩和旅游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由于大量旅游者进行活动都是在闲暇时间进行 的,旅游大都是游憩性的,也经常是户外性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愉悦和满足。 ”因此,旅游 与户外游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从广义上来看, 户外游憩和旅游在一些特征和行为上有一些 交叉相似的部分。 ”如 “旅游和户外游憩活动都包括旅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 交往”等。事实上, “旅游本质上是在游憩结构下的,旅游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休闲或游憩的 目的而旅行和短暂停留的关系和现象。 ” (见图 2-1-1) gene bammel 著,涂淑芳译,休闲与人类行为m,台北,1996 :p172 gene bammel 著,涂淑芳译,休闲与人类行为m,台北,1996 :172 john j. pigram,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m,1999:67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5 图 2-1-1 户外游憩与休闲、游憩的关系图 关于游憩活动的类型,也有学者进行探讨。clayne rjensen 认为,游憩主要可以分为两 类:一是资源导向的游憩形式;二是活动导向的游憩形式。其中,资源性游憩大都需要使用 自然资源,通常在资源环境中进行,比如自然研究,自然风景的欣赏,野营,远足,钓鱼, 划船和打猎等。而活动性游憩通常是指在非自然或者人工改良环境中进行的活动,以及参与 表演或者观看表演活动,例如竞技运动和比赛,戏剧,音乐,艺术,工艺等。他还指出, “一 些活动介于两种类型之间,这些活动构成了第三类游憩形式。例如滑水、滑雪和帆船。这些 活动需要使用自然环境,也基本上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但是这种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 技能,而且需要一定的机动化装备。当然,三种类型间自然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但是这种分 类还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憩的全部范畴。 ” (见表 2-1-1) 表 2-1-1 户外游憩的分类 户外游憩 发展 位置 管理 以资源为基础 尽量维持自然或非常少设施郊野,远离人口集中区 主要由联邦政府 介于两者 有一些发展,一些设施 在四小时车程之内 郡、州或联邦政府 以活动为导向 高密度,经常性使用,设施 发展完备 容易到达、都市型 市及郡政府商业经营 注:引自 gene bammel 等,休闲与人类行为m,台北,1996:107 另外,美国森林服务组织根据游憩与资源的关系,将游憩参与分为三类(主要是针对森 林资源游憩的分类) : (1)原始型游憩,包括这几个方面:1.基本户外技能;2.不需要借助使用机械化装备来 完成户外活动;3.使用自然资源时尽量不受约束和限制;4.亲密接触自然,远离文明。 (2)中间型游憩追求,包括这几个方面:1.中等水平的户外技能;2.感到装备以及安全 clayne r. jensen,outdoor recreation in america (fouth edition) m, 1985:8 休闲 游憩 家庭娱乐:阅 读、园艺、看电视、 社交活动等 日常娱乐:看戏 剧、参加活动、观看 比赛、社交活动等 户外游憩:远足、 游览观光、野营等 旅游: 离开常住地或工作的地 方,短暂地前往一个目的地所从 事的各种娱乐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6 限制和约束,但是参与者仍然有一定的自由性;3.亲密接触自然,也进行相应的社会交往; 4.参加小型团队,使用技巧,如攀岩,有组织性的逆桨,乡间滑雪,划船。 (3)现代型游憩活动;1.能够感到与自然相联系,但是并不接近自然;2.在开发和管理 区域进行的游憩活动,需要广泛使用户外专业技能,如高山滑雪、郊游、有组织性的野营以 及管理区域的滨水活动(包括滑水,划船和游泳) ;3. 能感到安全限制、监控和其他人员的 出现。 2.2 中国户外运动的研究现状中国户外运动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户外运动的主要研究课题关于户外运动的主要研究课题 由于户外运动在国内属于新兴的现象和事务,因此,户外运动相关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开 始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户外运动相关的研究课题还比较少,已有的课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户外运动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与对策(中国登山协会,李舒平) ; (2)野外生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中国地质大学,董范) ; (3)户外运动市场发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经管学院,高春燕) (4)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经管学院,王莉,2001) (5)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性(中国登山协会,张志坚,2003 年) 这些基础课题的研究,对于户外运动的初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关于户外运动教学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教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工业化社会进程加快,使人们远离大自然,远离自然环境,越来 越多地依赖人造环境,如地板、地毯、空调、电扇、各种灯光等。这些人造环境给人们生活 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形态和机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人变得更加脆弱 了,各种隐性损伤和疾病层出不穷。面对这种状况,欧洲的学校体育学者们首先提出了“重 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口号。如前苏联的若干实验学校将学生的部分体育课安排在森林 中,在湖泊和山丘地带。内容多为野外活动与生存技能。如爬山、游泳、赤足在林中行走、 辨别行进方向、寻找水源、野炊宿营和自救互救等。一个实验周期结束(3 年) ,教育学的主 观指标和客观指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日本的自然条件不如前苏联,但他们采取了另外一 些方法,得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如他们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开展冷水浴,在气温较低的天气 中要求学生赤背上课等, 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雕琢下一代。 这些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取得的一些先进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有着一定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学者对于户外运动课程和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杨汉等人对我国户外运动 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们认为, “户外运动课的开设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教 学内容适应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户外运动教学 内容丰富,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学生学习参入兴趣与积极性高, john j. pigram and john m. jenkins, 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m, 1999, london and new york:8 杨留锁等,关于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洛阳师专学报 1999,18(2) :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7 对学生身心影响深,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的人格。通过户外运动的理论课、实践课、综 合训练课的教学能够有力地促进纲要的实施完成,可以说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 学贯彻新纲要最具价值的一门课。 ” 王维琦通过“户外拓展训练”的试验,研究“户外拓展训练”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 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户外拓展训练”对于提高试验组人员的心理素质中“勇敢顽强” 、 “责任心” 、 “参与意识”的培养、身体素质中“心肺功能” 、 “力量素质” 、 “灵活与速度”的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胆量” 、 “交流能力” 、 “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效果。另外,户外 运动对于学生择业观念方面也有一定的良好影响,尤其是提高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 识。由此可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户外拓展训练”内容 对大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 会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2.2.3 关于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 户外运动首先聚集起来的是一群“不平常”的人群,这群人是那些拥有财富,同时也是 拥有知识、年富力强的并喜爱户外运动的人。而这正是所谓的社会主流人群。这样的一个有 着极大消费力人群,必然引起各行各业商家们的关注。所以,伴随着随着参与人群的壮大与 户外运动相关俱乐部的增加,户外运动日趋成为一块快速膨大的奶酪。 马德民认为: “尽管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户外运动还是外于起步阶段,比国外晚了 20 多 年,但是随着有关厂商俱乐部的推广活动地日益深人,国内户外运动产业的大蛋糕正在形 成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加人 wto 后,国外游客将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山 水资源, 户外运动的地理条件极为优越。 这些游客的涌进将大大强化户外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从而使户外运动在国内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栾开封也认为: “在户外时尚运动兴起的同时,与其相关的户外时尚运动专用产品也 开始在我国走俏。据在广州和深圳等地的调查显示,各个户外时尚运动俱乐部的专用产品销 售额每年成倍增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我国户外时尚运动的快速兴起。 ” 虽然,户外运动产业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客观地讲,中国的户外运动规模并不大,还只 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户外运动的状况与 20 年前的美国相似,仅仅是一个雏形而已,在 短期之内,中国的户外运动根本谈不上产业概念。许多业界认识认为,目前全国一年的销售 额也仅仅能达到 5000 万人民币, 与国外相距深远,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化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王莉等人曾经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户外运动产业存在这 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总体规模过小。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同时,俱乐部的散兵游勇状 况还难以形成合力,培育市场和保护市场健康发展的机制和规则还不完善。 (2)产品品种少、质量不高。户外体育产业产品呈现为趋同化,产品品种少、质量差问 题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和对产品的深度开发。 杨汉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 王维琦, “户外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 2004,23(5) :67 70 马德明,户外运动:一不小心流行起来j,知识经济,2002(9) :6871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8 (3)户外运动俱乐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训练有素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奇缺。 (4)俱乐部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器材和装备价格的不规范性以及对意外事故的风险 意识比较薄弱两个方面。 尽管中国户外运动产业被许多人看好,同时也有很多人看到国内户外运动产业存在的诸 多问题,而对其发展保持保守的态度,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中国的户外运动蕴 藏着无限商机。正是由于对未来的看好,国内外众多商家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铺垫,谋 求各自的盈利之路。 ” 2.2.4 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的相关讨论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的相关讨论 户外运动是从西方传入的,所以,在观念上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出现一些不和谐是很正 常的现象。有人认为, “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观念。 ”但是,也有人认为, “和自然亲近是人类共有的纯真需求,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合理的引导,就能够激发人们 的需求” 。 作为一种传入的新兴事物,中国人对于户外运动的“热衷” ,不可否认有体现了现代人追 求时尚、以及追求冒险和刺激等心理原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驴友” ,背上专业的户外运动 装备,一起去登山、攀岩、滑翔、攀冰、穿越、远足,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诚然,户外运动 中的很多项目是探险活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它让人们拥抱自然挑战自我,能够培 养个人的毅力、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这些运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现代 人渴望打破日常感知模式,体验新奇感受的渴望。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户外运动爱好 者们容易走向一味追求刺激和冒险的倾向,将户外运动定位为“勇敢者”的游戏显然是对户 外运动的误读,这种心理定位非常危险。因此,户外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安全 隐患一直是户外运动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近些年死亡人数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人曾经 这样形容当前的户外运动, “除了勇气什么都没有” ,这是户外运动存在的最大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户外运动相关研究和探讨比较少,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于初步的探讨阶 段,深入的理论研究极为欠缺。鉴于此,本文对户外运动理论体系做了一些深入的分析,以 期对户外运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王莉,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11591161 万石,户外运动,钱景无限,开放潮j,2002(2) :69 万石,户外运动,钱景无限,开放潮j,2002(2) :69 于涛,论余暇体育的娱乐性特征从游戏论的观点出发d,上海体育学院,1998:3 止行,户外运动不等于冒险j,中国体育,2005(6) :110112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9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户外运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角度对户外运动这一新兴的休闲现象进行深 入的阐述,并结合实践调查研究情况,对中国户外运动的发展状况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和讨 论。 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论文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大量与户外运动相关的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1)internet 户外运动基本信息检索。户外运动一词在网络上属于一个热门话题,所 以, internet 检索采用的是主题词检索。 主要是通过中文最大门户检索网站 google 检索 “户 外运动” , 收集和了解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中文网站以及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各种户外运动俱乐 部网站(如三夫户外、长天户外、北京山水行、篮鱼户外、北大山鹰等) 、户外运动主题门户 网站(绿野、户外运动资料网等)以及一些户外运动论坛(新浪山野论坛等)和个人网站等。 通过世界著名的 yahoo 英文网站检索“outdoor sports” ,收集国外户外运动相关的英文网站 和信息,了解国外户外运动的相关信息。 (2)学术研究成果检索:由于户外运动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与之直接相关的学术成果比 较稀缺,所以采用相关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收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文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 内外有关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发展问题、网络管理、体育管理、俱乐部、模 式研究、服务与营销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图书和电子文献。首先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 国家图书馆收集与户外运动相关的各种中文以及英文著作。然后,利用 cnki 数据库、国家 图书馆博士论文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sports)数据库检索户外运动相关的中文学术 论文研究成果,并利用国际社会科学数据库(ibsco host)和加拿大 silver 国家数据库 收集英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户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经过文献资料的整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 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构思素材,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3.2.2 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 在论文选题、构思、调查和写作过程中,就户外运动基本理论问题、户外运动参与调查 问卷的设计、户外运动管理以及发展等问题,面访了休闲学、体育届、旅游届等方面的专家, 也访谈了户外运动等相关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听取他们对于论文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 集专家们对论文相关问题的观点,以确保论文顺利进行。 3.2.3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法 选择北京地区为主要考察地区,多次亲自跟随被调查者一同参加户外运动,亲身体会、 实地考察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并参加过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比赛。走访多家北京户外运动 俱乐部,和管理人员交流,了解俱乐部管理和运营情况,为论文的研究工作积累大量一手资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10 料。 3.2.4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3.2.4.1 问卷的设计 3.2.4.1 问卷的设计 本文主要涉及的调查主要是户外运动参与情况的调查,问卷针对户外运动参与人群的群 体组成、参与行为特征、参与动机和原因、户外消费状况以及参与者对户外运动的评价等进 行了调查,了解户外运动参与的基本状况。 在查阅和了解大量相关资料和信息后,初步编制问卷表初稿。问卷初稿编制完成后,在 试点俱乐部进行初稿试填,发放和回收问卷 47 份。回收问卷后,对未回答、回答不全的问题 和答错的题进行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然后再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修 改。同时,咨询相关专家对问卷初稿进行分析和评价。问卷初稿在经过客观检验和主观评价 后,对修改稿进行小样本试填(共计 35 份) ,再次对问卷细节进行修改,然后对系统人群进 行重测,最后大范围开始调查测试。 3.2.4.2 问卷的检验 3.2.4.2 问卷的检验 (1)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了提高问卷的效度,在设计过程中征询了国内 8 名相关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果效度 进行检验,并参考反馈意见对问卷做了相应的修改,修改后的问卷得到了几位专家的基本认 可。 (见表 3-2-1 和表 3-2-2) (2)问卷的信度检验 户外运动参与的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小范围内“测量再测量”的复测法,分别 计算前后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可靠性显著,两者存在高度相关,问卷的信度完全 符合调查的要求。 (见表3-2-3) 表 3-2-1 专家对问卷结构效度的评价结果 专家人数 非常合适 较合适 一般 不太合适 8 4 3 1 0 表 3-2-2 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的评价结果 专家人数 非常合适 较合适 一般 不太合适 8 5 3 0 0 表 3-2-3 问卷信度检验 重测数 两次测量平均间隔时间(天) 相关系数(或信度系数) p 值 问卷 35 14 0.903 p0.05 3.2.4.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2.4.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11 对户外运动参与者采用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发放。以北京地区为例, 选择北京地区有 代表性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共计 10 余家(包括三夫户外、长天户外、北京山水行户外、篮鱼户 外、风向标旅行者俱乐部、行摄匆匆、之巅户外、北京绿色营地、远飞鸟户外等户外运动俱 乐部等) , 对其会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针对许多户外运动参与人群采用网络召集的形式进行 户外运动的特点,和北京著名的户外网站(绿野户外活动网站)合作,抽取部分网站会员进 行邮件调查。问卷发放共计 712 份,回收 581 份,回收率为 82%。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 562 份,有效率为 79%。 表 3-2-4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 问卷类别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回收率 有效率 户外运动参与现状调查 712 581 562 82% 79% 3.2.4.4 问卷的统计分析 3.2.4.4 问卷的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对填写数据进行有效范围的逻辑检查,对一些明显填错、误填、不符合基 本逻辑的数据进行剔除。 应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 spss, 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届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12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休闲理论的研究休闲理论的研究 4.1.1 主要的休闲理论主要的休闲理论 西方休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被西方学者奉为“休闲学之父”的亚里 士多德。但是,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 100 多年 前的事。目前,西方休闲学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和成熟,并形成了许多经典的休闲理论,主 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1)古典标准的休闲论 古典派的休闲观发端于古希腊文明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在西方,亚里士多德也 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