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doc_第1页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doc_第2页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doc_第3页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doc_第4页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格式论文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陶根苗(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地处中部东缘,沿江近海,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弱势和面向“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崛起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经济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北三省相继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乃至西部地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部塌陷”.十六大后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构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国家整体发展考虑,中部经济发展能促使沿海经济向内地深入,促使几大沿海经济区同内地连成一体,协调健康发展;从战略上看,中部六省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是中国的”脊梁”和“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巨人才能走得正、站得稳.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及其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中部地区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部崛起条件也更加成熟.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的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此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一方面渴望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在新的发展时期,广大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始终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转换的双重历史任务,中部地区由此成为我国结构性矛盾最尖锐、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1.中部要实现有效的合作联动,前提是六省要取得一个共识:就是“参与、协同、共羸”2.在中部,任何一个城市不能崛起,中部都无法崛起,安徽与中部之间只有通力合作,互相开放,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才能实现中部地区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3. 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安徽奋力崛起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论文)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工业化为核心,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多支柱的、稳固均衡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大力推进向东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唱好黄(黄山)煤(两淮)戏(文化),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安徽,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 1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 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次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安徽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 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中部东缘,沿江近海,紧临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要冲和国内几个经济连接处,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部崛起的“脊梁”前沿,在推进区域收稿日期:2010-12-13作者简介:陶根苗(1951-),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徽崛起在诸多方面有利于中部崛起,中部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盘活整个安徽经济.曾经不占“地利”之优的中部,如今面临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合作空间.中部地区可以借助安徽这些方面的优势,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安徽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后发优势 多方面表明安徽在产业集群培育中具有以下明显的后发优势. (1)装备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中部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高.从安徽来看,装备制造、电气、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比重%,高于中部地区6个百分点以上,在中部仅次于湖北.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安徽已经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涌现出像奇瑞轿车、江淮汽车、马钢、海螺水泥、丰原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对经济的支撑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汽车、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大企业的优势.安徽大企业数量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多.2005年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的有14户,在中部地区居第二,其中百强企业3户,与河南并列中部第一.中部地区10强企业中安徽有马钢、海螺和铜陵有色3户,名列首位. (3)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在安徽境内400公里有5个一、二类口岸以及近800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内河航运十分突出,为耗水大、运量大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略优势 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安徽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有助于打破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性瓶颈,以外力推动安徽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创新(创新论文).长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体制创新能力强,对全国各地改革产生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两大战略的同时推进,将加速安徽在思想观念、经济运行机制、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与长三角全方位地无缝对接,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好、环境承载力较强、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中部正成为投资热点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六省大力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发展.安徽作为劳动力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日前,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的1/3至1/2,可以有效吸收并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4.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人才流动也更为方便.工业正逐步成为安徽的后续之力,加大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安徽积极吸收中部其它地区的先进技术发展科技,己形成了一大批新型产业.中部崛起战略承东启西的作用也带动了安徽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使其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示范区,这不仅缓解了东部的压力,更为安徽带来发展机遇,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中部崛起无疑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摧化器. 2安徽经济发展的弱势分析 中部战略在给安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十五”中后期中部地区整体发展势头有所加快,基本摆脱了在全国发展格局中逐步下滑的困境,开始步入稳步上升的新阶段.其中河南、山西、江西势头强劲,而湖南、湖北、安徽相对较弱.特别是安徽:“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总量居中,人均靠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滞后,增速慢”的态势尚未彻底改变. 观念落后,基础薄弱 安徽一部分地方领导以及相当一部分群众还存在着把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等、靠、要”上,过分依赖于上级的支持,寄希望于上级给资金、给项目、给政策;另一方面,在寻求发展道路、发展方式上,跟风攀比现象较严重,未能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现实,走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此外,创业意识不强,有小富即安的思想. 安徽经济底子薄,发展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产品层次低,市场化程度低,外向型经济比率低,行政管理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可续的现象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难以根治.淮河、巢湖等河湖治理成效甚微,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普遍. 48134卷第5期陶根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后安徽经济总量小,2009年GDP10053亿元,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地区第4位,属于中等偏下.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综合排名第26位5.人均GDP低于中部其它省份,未来经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 工业起伏较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尚不稳定.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安徽仅占10个,安徽首位的马钢集团排名第72位6;消费需求启而不旺,消费品市场表现平淡;财政收入少,继续扩大内需受财力制约. 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 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浙中城市群”是浙江中西部和浙皖赣闽四省交界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体,也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7.在浙江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安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城市群.2009年省会合肥市在全国城市主要经济数据中排名第46位5.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当先发展,加快城市群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既是提升我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迎接长三角的辐射需要,又是中部区域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县域经济滞后,增速慢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2009年全国百强县中,河南省占8个,湖南省4个,山西省1个,江西省2个,皖江示范区乃至全省仅肥西入列,排名第94位,差距明显.“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发展明显提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其中增速最高的山西达%,安徽%,名列中部地区第四位. 3面向“十二五”安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安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面向“十二五”规划,安徽必须制订以下发展战略. 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出席2010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开幕式中致辞强调,中国将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立足国内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面向“十二五”,安徽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向东发展战略,以加快融入长三角为重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开放之路.一是积极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以适应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政府层面的合作为先导,以基础建设、市场准入为突破口,逐步推进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二是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对境外招商放到重要地位,主动出击,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方联动招商,邀请有投资意向的国内外客商来皖考察,洽谈项目,努力实现利用外资的大突破. 以引进战略性投资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跨国公司或大企业集团,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坚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安徽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安徽形成了包括汽车在内的一批产业发展基地,在汽车及工程机械、能源、原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涌现出像奇瑞轿车、江淮汽车、马钢、两淮煤矿、海螺水泥、铜陵有色等一批骨干企业,使全省经济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日益凸现的五大支柱产业链,正改变着安徽工业化的格局,为安徽崛起提供了坚实平台.首先以江汽、奇瑞等汽车骨干企业和全柴动力、佳通轮胎、日立挖掘、合力叉车等为代表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渐入佳境;其次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产业链日臻完善;其三,以马钢、铜陵有色、淮南和淮北矿业集团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链日渐博大精深;其四以海螺、国风为代表的建材产业链以高科技为依托,实现跳跃式发展;其五以丰原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成长迅速,后劲十足8.以上五大产业链,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成为拉动安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总之,安徽要立足省情,发展安徽的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品产业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工程、发电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铁路机车、数控机床、高附加值船舶等,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途径,提高重大48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取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安徽的经济实力. 着力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水平不高是造成城镇化水平低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水平低也是影响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内的区域竞争,更多的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增长极的竞争.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在集聚产业、集聚要素、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至关重要.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向“十二五”,安徽提出坚持双轮驱动,使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正成为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脊梁”.针对安徽缺乏具有带动力的中心城市的实际,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培育中心城市,以此整合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合肥市快速发展,成为连接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积极推动马鞍山与芜湖同城化发展,构建大城市的框架,成为沿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及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尽力提升蚌埠等中心城市的地位,使之更好地发挥对广大皖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大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力度安徽发展重化工业区的优势在沿江,没有沿江的崛起就没有安徽的崛起.要充分发挥黄金水道及沿江地区产业基础好、水资源丰富及环境支撑力较强的优势,综合运用土地、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支持沿江地区尽快上一批大运量、大耗水的重化工业项目,使之成为安徽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快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选择条件好,适合大工业布局的岸线,规划建设若干开发区域产业集中地,形成沿江产业密集带.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的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4.设立示范区,不是仅仅为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同时为东部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好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做到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统计发现,安徽省“2010年各市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