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早期弗莱堡讲座是海德格尔哲学的萌芽阶段,它向我们显现 了海德格尔通往存在与时问的道路以及其思想的渊源。而实 际性思想则是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和核心,因此 也就成为我们理解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乃至海德格尔整个思 想体系的关键。 然而目前,在国内,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 重视,甚至被忽视了,有关他的实际性思想方面的研究论著更是 风毛麟角,这种局面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海德格尔思想的 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则力图在对早期海德格尔的实际性思想方 面做一次尝试性的探讨。 本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性思想的演迸 ,详 细论述了海德格尔在不同时期对“实际性”这一哲学主题所做出 的不同表述和规定,即:生命( 体验) 、实际生活经验和此在;第 二部分“实际性的解释学”,讲述了实际性与解释学的融合,以及 实际性解释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任务;第三部分“实际性研究 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海德格尔早期的方法,即形式显示和解构的 方法;最后,第四部分“实际性思想的意义”,总结了实际性思想 在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际性生命此在实际性的解释学解构形式显示 a b s t r a c t e a r l yf r e i b e r gl e c t u r e s ,a s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a g eo fh e i d e g g e r s p h i l o s o p h y ,s h o wu st h ew a yh e i d e g g e ra d v a n c e dt o w a r d s “b e i n ga n d t i m e ”,a n dt h es o u r c eo fh i st h o u g h t s 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f a c t i c i t y 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s t a n i n gp o i n ta n dt h ec o r eo fh e i d e g g e r p h i l o s o p h y d u r i n ge a r l yf r e i b e r gp e r i o d ,a n dt h u sb e c o m e st h ek e yf o ru st o u n d e r s t a n dh e i d e g g e r sm a s t e r p i e c eo f “b e i n ga n dt i m e ”a n de v e n h i sw h o l et h o u g h t ss y s t e m h o w e v e r ,a tp r e s e n ti nc h i n ah e i d e g g e r se a r l yt h o u g h t sh a v e n t b e e nr e g a r d e dd e s e r v e d l ya n de v e nb e e nn e g l e c t e du n f 6 r t u n a t e l y ,a n d 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w o r k so nh i sf a c t i c i t yt h o u g h ta r es e r i o u s l ys c a r c e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 ,t oag r e a te x t e n t ,h a sp os e do b s t a c l e so nt h ef u r t h e r d i s c u s s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o nh e i d e g g e r st h o u g h t s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 t om a k eat e n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s p e c to fh e i d e g g e r se a r l y t h o u g h to ff a c t i c i t y t h i sp a p e ri s c o m p o s e do f f o u rp a n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f a c t i c i t yt h o u g h t ”e l u c i d a t e si nd e t a i lh e i d e g g e r s d i f f e r e n te x p r e s s i o n sa n d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st ot 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e m e o f “f a c t i c i t y ”a t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1 i f e ( e x p e r i e n c e ) ,f a c t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 o f1 i f ea n dd a s e i n ;t h es e c o n dp a n“h e r m e n e u t i c so ff a c t i c i t y ” 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f a c t i c i t y a n d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o ff a c t i c i t y sb i r t ha sw e l la s i t st a s k s ;t h et h i r dp a f t “t h em e t h o d sf o rf a c t i c i t yr e s e a r c h ”m 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e t h o d so ft h ee a r l yt h o u g h t so fh e i d e g g e r ,n a m e l y f o r m a li n d i c a t i o na n dd e s t r u c t i o n ; f i n a u y t h el a s t p a n“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f a c t i c i t yt h o u g h t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t a t u s ,t h er 0 1 e a n dt h e s i g n m c a n c eo ft h ef a c t i c i t yt h o u g h t i n h e i d e g g e r se a r l y p h i l o s o p h y k e yw o r d s :f a c t i c i t y ,l i f e ,d a s e i n , h e r m e n e u t i c so ff a c t i c i t y , d e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m a li n d i c a t i o n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 j l 刖吾 海德格尔( m a r t i nh e i d e g g e r ) 早期哲学一般是指1 9 2 7 年存 在与时间发表之前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1 9 1 9 一1 9 2 3 年七卷弗 莱堡大学的讲座稿( f r e i b u r g e rv o r le s u n g e n ) 和随后的两卷马堡 大学讲座稿( m a r b u r g e rv o r l e s u n g e n ) ,它们是1 9 2 5 年夏季学期 的时间概念史导引和1 9 2 5 1 9 2 6 年的逻辑:真理问题。 目前,国内对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研究仍是相当匮乏的,主 要的译介著作仅仅包括:张祥龙的海德格尔传、靳希平的海 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及其译作萨弗兰斯基( r u d i g e rs a f r a n s k i ) 著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刘鑫与刘英合译的比梅尔 ( w a l t e r b i e m e l ) 著海德格尔以及孙周兴编译的形式显示的 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据笔者的有限了解,国内仅 有极少量几位学者曾撰写过有关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思想的 论文,他们主要有,孙周兴:“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 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和“形式显示的现象学一一海德格尔早 期弗莱堡讲座研究”:张祥龙:“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生存与 形式显示”和“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张汝伦:“论海德格 尔哲学的起点”等。所有这些屈指可数的成果也只是在近十年才 取得的,足见我国海德格尔早期研究起步是何等之晚。海德格尔 早期的九卷德文讲座稿迄今为止尚无一本被完整地翻译成中文, 因此仅有少数谙熟德文的学者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我国 海德格尔早期研究的这种令人遗憾的空白,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影 响了对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甚至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 而在国际上,海德格尔早期思想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马堡讲座中的第2 0 、2l 、2 4 和2 6 卷就已 被整理出版了,弗莱堡讲座,除其中一卷外,其余六卷也在 1 9 8 5 一1 9 9 5 年陆续出版了。英文版本也随即陆续出版了。同时,有 一大批著名的海德格尔研究专家从事相关的研究,国内较熟悉的 就有德国学者比梅尔、赫尔曼( f w v h e r r m a n n ) 、黑尔德 硕士学位论文 ( k l a u s h e ld ) 、珀格勒( 0 t t o p 6 9 9 e le r ) 和萨弗兰斯基等、美国 学者克兹尔( t h e o d o r ek i s i e l ) 和布鲁恩( j o h nv a nb u r e n ) 等。 早期弗莱堡讲座是海德格尔哲学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它向我 们生动地呈现了这位思想家艰苦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及其思想渊源 的复杂性。也正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发现了他自己,第一次 成为了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则是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 学的核心,这一思想在后来的马堡时期讲座和存在与时间中 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正如海德格尔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说过的, 思想在其开端处最有力量,研究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亦是如此。 实际性思想就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这一开端的开端,因此也就成 为解读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理解存在与时间乃至整个海德格 尔哲学的关键步骤。严格地讲,国内目前关于海德格尔这一时期 实际性思想的专门论著暂告阙如,即便有少量论文零星提及到实 际性这一概念和思想,但显然,其重要性尚未被给予应有的重视。 本文则希望在这方面做一次尝试性探讨。 本文的参考文献主要依据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中1 9 1 9 年 战时学期的讲座稿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1 9 2 0 2 1 年的宗 教生活的现象学、1 9 2 3 年夏季学期的存在论一一实际性的解释 学以及1 9 2 2 年写给那托普( p n a t o r p ) 的一篇文章“对亚里士多 德的现象学阐释一一解释学处境的显示”。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海德 格尔实际性思想的演进、实际性的解释学、方法论问题以及实际 性思想的重要意义这四个部分,力图论证:海德格尔早期哲学植 根于实际性之中。 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1 ) 突出了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 一个核心概念:实际性,认为海德格尔在这一时期主要都是围绕 着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个观点在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中几乎是没有 的;2 ) 本文强调,实际性思想是海德格尔通往存在与时间的 关键环节,这改变了国内学界历来只重视存在与时间这部著 作而不究其来源的状况;3 ) 在忠实于海德格尔德文原著的基础上, ( dk is i e l ,t h e o d o r e t h e g e n e s iso fh e i d e g g er sb e i n ga n dt i m e b er k e l e y : u n i v e rs i t yo fc a l i f or n i ap r ess , 1 9 9 3 ,p 3 2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对有关实际性思想的生命、体验、实际生活经验和此在等重要概 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评;4 ) 关于解构和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孙周兴、张祥龙等学者虽都曾撰文论述过,但将其与实际性思想 联系起来专门加以论述的则着墨不多,而将方法与内容融会贯通 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硕士学位论文 描述 实际性思想的演进 1 1 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阶段:关于生命和体验的 早在1 9 1 9 年海德格尔初登讲坛时,就已初步表露了他的实际 性思想。在讲授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的过程中,海德格尔 虽未明确提出实际性( f a k t i z i t a t ) 这一概念,但其实际性思想已 体现在他对“生命”( l e b e n ) 和“体验”( e r le b n is ,e r le b e n ) 的 描述中。 这门讲座稿旨在阐明,哲学的真正本质是极为独特的,它作 为一门原初的科学( u r w is s e n s c h a f t ) 并不是一种说法,而是一种 揭示的方法,一种对“实事”( s a c h e ) 的探索,而与意识形态、 世界观以及各种关于人类终极命运和意义的说法没有任何联系。 哲学思考要比科学认知更严格更原初,比利用科学的理论化态度 去探索自然和生命的方法更根本更必要。对海德格尔而言,哲学 从根本上说不是理论化的、推理性的科学,而是一种原初的、前 理论的科学,它是一种揭示生命和体验的方法,并且可以在理论 “f a k tiz it a t ”,词典上的解释为:事实、实际情况,与l o g i z i t a t ( 纯逻辑性或纯 推理性) 相对( 新德汉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9 ,第3 7 5 页) 。它又被解 释为:w ir k lic h k e i t ( 现实、真实、事实、实际) ,t a ts a c h lic h k e it ( 现实性、真实 性) ,g e g e b e n h e i t ( 现实、事实、情况) ( d u d e nd e u ts c h e s u n i v e r s a l w 6 r t e r b u c h m a n n h e i m ;w i e n :z u r i c h :d u d e n v er l a g ,19 8 9 s 4 8 1 ) 因此,在结合海德格尔文本原 意的基础上,本文将“f a k ti z it a t ”译为“实际性”。 在德文中,“l e b e n ”既可以用来指“生命”,也可以用来指“生活”。本文认为,在海德 格尔早期讲座稿中,“l e b e n ”并不单单指“生命”或“生活”,而是一个既包含了“生命”, 又包含了“生活”的概念。本文用“生命”一词指代 “l e b e n ”。 海德格尔对“生命”( l e b e n ) 和“体验”( e r l e b n is ) 概念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狄尔泰 “生命哲学”( l e b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i e ) 和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启发,只是狄尔泰的“生命”具 有一个明显的历史维度,胡塞尔的“体验”则更多地表现为纯粹意识;海德格尔则居于两者 的交点上,采纳并且深化了原发的体验性而摒弃了相对性和意识的主体性。对此可参见:张 祥龙:“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h t t p :w w w 9 0 n g f a c o m b e n t i l u n w e i h e s h i q u an s h i x u e z h a n g x l h t m ,张灿辉:“解释学与此在早期海德格尔之诠释现象学”,中国现象学与哲 学评论第二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 9 8 年,第2 1 2 2 2 4 页;孙周兴:“在现象学与 解释学之间一一早期弗菜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南京:江苏社会科学第六期,1 9 9 9 年, 第8 7 9 3 页;张汝伦:“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 ( 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二 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6 页。 4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化态度造成割裂与变形之前通达和把握实际的生命体验。 海德格尔明确指出:现象学的目标就是对“自在生命”的研 究,认为“哲学只有通过对生命本身绝对的专心沉潜才能获得进 步”,真正的洞识只有通过个体性的生命本身的纯真性才能获得。 海德格尔主张,一种活的本真的哲学思考,一种哲思 ( p h i l o s o p h i e r e n ) ,必须有能力进入日常生活世界,体会和把握 实际生活中貌似不足挂齿、实则感人至深的东西。虽然日常生活 对我们而言是最熟悉最自然不过的东西,但并不等于我们对这样 的日常状态就有所了解,事实上我们甚至对自己也一无所知。正 如海德格尔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这种在存在者层次 上最近的和熟知的东西,在存在论上却是最远的和不为人知的东 西;而就其存在论意义而言又是不断被漏看的东西。”为什么说 我们生活于这个日常世界,却又总是将它忽视,将自我遗忘呢? 这涉及到理论化的科学与哲学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海德格尔将理论化( t h e o r e t i s i e r u n g ) 的过程称为“脱弃生 命”( e n t l e b n i s ,e n t 一1 e b u n g ) 。在理论化的过程中,世界性的东 西( d a sw e l t h a f t e ) 被消灭了,所有可能的周围世界的东西都被把 握为一般东西( e t w a sn b e r h a u p t ) ,这种把握是以“我的本己自我 的压抑 ( z u r u c k d r a n g u n gm e i n e se i g e n e ni c h e s ) 为代价的,因 此在理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般东西,或“一般对象”( g e g e n s t a n d u b e “a u p t ) 已经触及不到本己的我了。 虽然在理论化的过程中另 一个“理论的我”( d a st h e o r e tis c h ei c h ) 随之出现了,但它却 不再是“历史的我”( d a sh is t o r i s c h e 工c h ) ,即本己的我。“首 先在理论的态度中,我毁掉了周围世界的东西,并抹去、忽视和 排除了历史的我,而去获求理论。”科学,例如自然科学,都是 对生活经验的客观化和分割、理论化和分析,从而偏离了实际的 h e i d e g g e r ,z u rb e s t i m m u n gd e rp h il o s o p h i e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5 6 5 7 ( f r a n k f u r t 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1 0 s t e r m a n n ,1 9 8 7 ) ,s 1 1 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0 年,第5 2 页。 h e i d e g g e r ,z u rb e s t i m m u n gd e rp h i l o s o p h i e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5 6 5 7 ( f r a n k f u r t 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l o s t e r m a n n ,1 9 8 7 ) ,s 7 3 同上,s 8 5 。 s 硕士学位论文 生活经验。最终,不仅生活世界,甚至连实际生命本身统统都被 遮蔽了。而作为原初科学( u r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 的哲学则承担着拯救 世界和生命的神圣职责( 对此下文另有论述) 。 海德格尔通过“问题体验”( f r a g e e r l e b n i s ) 和“周围世界体 验”( u m w el t e r le b n is ) 这两种生命体验具体阐发了他对原初的实 际生命和体验的深刻理解。 海德格尔所谓的问题体验是关于“有某东西吗”( g i b te s e t w a s ? ) 这样一个问题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东西是关系到东西一般( e t w a su b e r h a u p t ) 得到追问的。这种追问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问题在于,是否“有 ( e sg i b t ) 某一个东西。在这里,不是问某物是否运动,某物是 否静止,某物是否自相矛盾,某物是否起作用,某物是否生存, 某物是否有价值,某物是否应该,而是要问是否有东西。什么叫: “有”( e sg i b t ) ?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个“有”的“含义多重性” 中获得以下两种认识。 其一,根据一般的心理学和意识理论,这个问题体验是一个 我们可以像对待在我们面前发生的物理事件那样对象化地加以对 待的心理事件或意识活动。但事实上,当我们“倾身投入” ( h i n g a b e ) 这个问题体验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一个过程 ( v o r g a n g ) 、一个诸如事件之类的东西。他认为,如果把认识当 作在一个心理主体中进行的东西来认识,我们就“重又屈从于一 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没有勇气去追问有某东西吗? 的微薄贫 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区分“e t w a s 曲e r h a u p t ”( 东西一般) 与e t w a sn b e r h a u p t ”( 一般东 西) 。二者在海德格尔那里是相对的概念,前者是指前理论的原始的东西,是一般生命的基 本要素,只能以现象学直观的方式进行把握,因此又是“现象学的东西”;而后者则是理论 化的东西,是对周围世界的东西普遍化、抽象化的结果,是“脱弃生命”的东西。二者是奠 基与被奠基的关系。 ( dh e i d e g g e r ,z u r b es ti m m u n gd e rp h il o s o p h i e ,g e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5 6 57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l os t e r m a n n ,19 87 ) ,s 6 7 据张祥龙教授分析,拉斯克( e m i1l a s k ) 的“投入”( h i n g a b e ) 概念对海德格尔思想 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9 8 年,第8 6 页。 海德格尔将客观化的事件,即对象性的被认识的事件称为“过程”。参见h e id e g g e r , z u r b e s t i m m u n gd e rp h i l os o p h i e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 b d 5 6 5 7(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 v i tt o ri ok 1 0st e r m a n n ,1 9 8 7 ) ,s 7 4 6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瘠状态的质朴意义了”。那么这样一来,作为心理过程的认识根 本得不到任何说明。正是由于人们把体验当作物和物化了的东西 来解释,海德格尔说,“体验”一词本身已经被磨损掉了,已经变 得苍白无力了。 在这种“质朴的观审”( d a ss c h l i c h t eh i n s c h a u ) 或直接当 下的直观中,根本就没有像“自我”( 工c h ) 这样的东西,而只有一 种“关于某东西的体验”( e r le b e nv o ne t w a s ) ,一种“向着某 东西的生命”( l e b e na u fe t w a sz u ) 。体验经历不是一个心理 过程,“它就属于我的生命”。这个“我的”类似于后来存在 与时间中使用的“总是我的”( j e m ei n i g k e i t ) 概念。它不是为 了突出主体性的立场,而是要强调实际的生命和体验。可见,海 德格尔在从事自己哲学生涯的开始,就回绝了走传统认识论的套 路。 按照海德格尔的意思,这个问题体验暗示了一种前理论的 ( v o r t h e o r e tis c h ) 、前反思的实际生活经验。一旦我们采取了这 种前理论的态度,就会发现,问题体验不是一个与反思对立的对 象,而是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一个事件、一个以我们的生命活力 来进行的事件。他提出“要直观地去理解和理解地去直观,而不 是要一味地去认识实事。”“直观”( a n s c h a u u n g ) 或“看”( s e h e n ) 本来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在这里海德格尔仍沿用了这 个概念,但是其内涵已大相径庭了。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胡塞 尔的直观是对主体或意识以外事物的看,是将对象和知识、被给 予之物和描述二分的看,是“理论的”看;而海德格尔的直观毋 宁说是一种解释学的看,它不是对客体的观察和对生命的反思, 笔者认为,在这里暗含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和改造:意向性不应 该被规定为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而是体验或行为本身的结构。可参见:h e i d e g g e r , p r o l e g o m e n az u rg es c h i c h t ed e sz e it b e g r i f f e s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2 0 ( f r a n k f u r t : v i t t o r i o k l o s t e r m a n n ,1 9 7 9 ) ,s 3 6 h e i d e g g e r ,z u rb e sti m m u n gd e r p h i1 0 s o p h i e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5 6 5 7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 v i t t o r i ok l o s t e r m a n n ,1 9 8 7 ) ,s 6 9 同上。 同上,s 6 5 。 7565d b eba g suat m 5 a 6 s e s g , 、j 7 e 8 1 9 h 1 d , o n s n 0 al ,i r h e p ts r o e 1 d k g on 1 u r m o m ttrll s v e bp 1 1 u a舀m,m 6 r a 6 e g t s g r e u ,= 2 奸上扑同 r 但 硕士学位论文 而是与生命共同经历的体验,它与生命同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 “倾身投入”。因此可以说,这种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传统认识 论问题本身。 其次,是否有东西,并不是问是否有桌子或椅子,是否有房 子或树木,是否有莫扎特的鸣奏曲或者宗教的神秘力量,而是问 是否有“东西一般”。“东西一般”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个完全普 遍的东西,即最普遍的东西,或许可以说,是每一个可能的一般 对象所具有的东西。但我说它是东西时,我就说出了关于对象之 可陈述性的最小值。 从德语“有”( e sg i b t ) 与“存在”( s e i n ) 之句法 结构上追问并揭示其中“有”和“存在”的原初意义,二者有着 极为类似的切入方式;而且,海德格尔所说的“东西一般”是否 就是他后来终生为之魂牵梦萦的“存在”( s ei n ) 问题的前身? 这 些饶有兴趣的话题仍有待作进一步的考察。 海德格尔特意用讲台的例子来讲述周围世界体验。他说,他 走进教室,看到了讲台,看到了他将在上面给学生授课的讲台, 而不是一些直角相切的棕色平面,也不是一个用小木箱组装而成 的大箱子。学生们看到的则是教师将在那里向他们讲课的讲台。 这种对讲台素朴纯粹的透视( h i n e i n s c h a u e n ) 就是周围世界的体 验。绝对不是先看到棕色的相切的平面,进而呈现为箱子,然后 呈现为桌子,然后是大学的桌子,最后是讲台,而是首先看到的 就是讲台。“在看到讲台的体验中,有某种东西从一个直接的周围 世界中向我给出。这种周围世界性的东西并不是某种确定的 意义特征的物件、对象而不如说,有意义之物( d a sb e d e u t s a m e ) 乃是原初的东西,是直接给予我的,并没有通过一种实事把握而 造成的任何思想上的拐弯抹角。在一个周围世界中生活,对我来 说处处时时都是有意义的,一切都是世界性的,它世界着( e s w elt e t ) , 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传)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8 6 9 0 页。 ( dh e i d e g g e r ,z u rb e s ti m m u n gd e r p h i1 0 s o p h i e ,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 b d 5 6 57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 v i t t o r i ok 1 0 s t e r m a n n ,19 87 ) ,s 6 7 6 8 h e i d e g g e r ,z u rb e s t i m m u n gd e r p h i1 0 s o p h i e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5 6 5 7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1 0 s t e r m a n n ,1 9 87 ) ,s 73 8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在所谓客观化的科学态度中,我们使基本的意蕴、周围世界 性的东西、体验性的内容消逝了,把活生生的人还原为对象性, 从中建立起一个人为的自我并冠以“主体”的名分,使它与“客 体”相对立。近代以来的这种“主一客”对立以及将“我思”视 为最终确定性的传统,实则就是理论化或“脱弃生命”的结果。 根据海德格尔,我们根本不是在主观地感觉某个事物、某个客观 对象,并逐渐注意到它的几种特征;实际上我们是在与事物相遇 或相照面,首先遇到的就是已经具有一定意蕴( b e d e u t s a m k e i t ) 的 有意义之物,我们一开始就生活在事物的意蕴中。周围世界不是 事物和对象的总和,而是各种意蕴的关联体,事物因之而成为周 围世界事物,并对我们而言有意义。显然,存在与时间中关于 上手事物和用具的分析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1 2 宗教生活的现象学阶段:关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描述 实际性在这一阶段更多地被海德格尔用作形容词“实际的” ( f a k t i s c h e ) ,如“实际生命”、“实际生活经验”( d i ef a k t i s c h e l e b e n s e r f a h r u n g ) 并“实际此在 ( d a sf a k t i s c h ed a s e i n ) 等。 实际性思想在这一阶段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哲学 观念得到阐述的。 在1 9 2 0 2 1 年的宗教生活的现象学中,海德格尔曾充分 表述了“实际生活经验”的思想。他写道:“哲学之自我理解的 问题总是被过于轻易地看待了。如果人们彻底地理解了这个问题, 就会发现,哲学发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然后处在实际生活经验 中的哲学又回溯到这经验自身之中。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是基础 性的。”他还说:“到达哲学之路的起点是实际的生活经验。” 如何理解这个“实际的生活经验”呢? 海德格尔认为,“经验 的特征是:1 ) 经验活动;2 ) 通过经验活动获得的经验内容。 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 9 8 年,“关于实际生活经验 和形式显示的思想”,第8 6 9 0 页。 ( dh e i d e g g e r , p h a n o m e n o l o g i ed e s r e li g i 6 s e nl e b e n s ,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 b d 6 0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l o s t e r m a n n ,1 9 9 5 ) ,s 8 同上,s 1 0 。 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要有意地在双重意义上理解这个词,因为它恰恰表达了实际 生活经验的本质的东西:经验着的自我与经验内容并非像诸物一 样是相互分离的。“经验 不应该被称为“去认知”,而是共同彼 此分离的自身设定,即对经验内容之形态的自身维持( d a s s i c h a u s e i n a n d e r s e t z e n m i t , d a s s i c h b e h a u p t e n d e r g e s t a l t e nd e se r f a h r e n e n ) 。“实际的”不意味着自然的现实性 ( n a t u r w i r k l i c h ) ,不是被因果性地规定的( k a u s a l b e s t i m m t ) ,也 不意味着事物的现实性( d i n g w i r k l i c h ) ;“实际的”这一概念不能 被任何认知理论的前提所说明,而只能从“历史性”( d a s h i s t o r i s c h e ) 概念来理解。 实际的生活状态是原发的、前理论的、混沌蒙昧的原始状态, 因此是无法通过理论化的认知活动加以认识的。海德格尔所谓的 “历史性 则是指我们“自身”( d a ss e l b s t ) 以及“自身”生命 的“执行历史 ( v o l lz u g s g e s c h i c h t e ) 。他说:“我们自身就是历 史性,我们在历史性中承荷自身。”理论化的姿态总是把历史当 作对象和客体来把握,从而切断了通达历史的方式,即关联 ( b e z u g ) 。要恰切地理解历史就不能只是作为一个无立场的观众固 守于历史的内容( g e h a lt ) ,而是应当从我们自己当今的时代出发, 从自己的当下境域出发,把历史理解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把自己 理解为属于历史的东西。 海德格尔认为,在当前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历史性从两个主 要方向上扮演着它的角色:1 ) 在积极方面,历史形态的多样性给 予生命以充实;2 ) 在消极方面,历史性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负担和 障碍。也就是说,我们不可避免地生存在时间和历史中,正不断 地形成了历史,生命与历史这二者本来就是同一的,在历史中生 命丰富着充实着自身的意义;但同时,又由于实际生命始终活动 于某种特定的被解释状态( a u s g e l e g t h e i t ) 中,活动于一种传承下 q ) h e i d e g g e r ,p h a n o m e n 0 1 0 9 i ed e sr e li g i 6 s e nl e b e n s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 b d 6 0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v i t t o r i ok 1 0 s t e r m a n n ,19 9 5 ) ,s 9 h e i d e g g e r ,w e g m a r k e n ,s 3 4 转引自孙周兴:“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一一早期弗莱 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 江苏社会科学,19 9 6 年第六期。 q ) h e i d e g g e r ,p h a n o m e n o l o g i ed e sr e li g i 6 s e nl e b e n s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b d 60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i n : v itt o ri ok l o st e r m a n n ,1 9 9 5 ) ,s 3 7 1 0 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思想研究 来的固定的传统中,从而自身也趋向于沉沦,海德格尔称之为生 活的褪色( v e r b l a s s e n ) 、败落( r u n a n z ) 或扭曲( v e r d r e h u n g ) 。正 是基于这些考虑,海德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解释学的转换,并运 用解构和形式显示的方法,使哲学向着原初的生命体验状态回溯, 所以他说:“最恰切的解释方向出自实际的败落的生活。” “实际生活经验在对经验方式的关联中显示了一种无差别 ( i n d i f f e r e n z ) 。这种实际经验似乎承担了生活的一切事件,差异 和重音转换( a k z e n t w e c h s e l ) 完全处于内容之中。这种无差别 也为实际生活经验奠定了自足性( s el b s t g e n u g s a m k e i t ) 。它 显露于一切之上,也在这种自足性中裁决最崇高的事物。如果对 于一切实际生活,我们也注意到了实际经验所固有的无区别性, 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周围世界、共同世界和自我世界的某种连贯意 义。在实际生活经验中被经验的一切都具有意蕴( b e d e u t s a m k e i t ) 的特征,因此,这种原本的意义世界既不是认识论,也不是在实 在论或唯心论意义上可以说明的。在这个规定着经验内容本身的 意蕴之方式中,我经验着我所有的实际生活境域 ( l e b e n s s i t u a t i o n e n ) 。由此可见,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有意蕴 的,而且本身就具有可被表达出的境域形式。很显然,当我问, 我是如何在实际生活经验中经验我自身的:没有理论化! ”张 祥龙先生因此将实际生活经验的特征概括为三点:无差别、自足 性和意蕴。 1 3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阶段:关于实际性概念 的论述 在1 9 2 2 年“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一一解释学处境的显 示”( 又称“那托普文稿”) 一文中,他强调:“实际性这个概 念意味着:向来只有本真的( e i g e n t l i c h e ) 实际性( 在词面意义上 h e i d e g g e r ,p h a n o m e n o l o g is c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e nz ua r is t o t e l e s : e i n fnh r u n gi n d i ep h a n o m e n 0 1 0 9 is c h ef o r s c h u n g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v l t t o r i ok 1 0 s t e r m a n n , 1 9 8 5 ) , s 1 7 8 ( dh e i d e g g e r , p h a n o m e n o l o g i ed e sr e li g i 6 s e nl e b e n s ,g e s a m t a u s g a b e , b d 6 0 ( f r a n k f u r ta mm a i n : v i t t o r i ok l o s t e r m a n ,1 9 9 5 ) ,s 13 1 4 参见张祥龙:“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 哲学研究) ) ,1 9 9 7 年第六期。 硕士学位论文 理解就是本己的( e ig e n e ) 实际性) ,亦即本己时代和世代的实际 性,才是研究的真正对象。”在1 9 2 3 年夏季存在论:实际性解 释学的讲座稿中,海德格尔将“实际性”概念明确定义为:“实 际性是用来描述我们的自己的此在( d a s e i n ) 特征的标记。 更确切地说,这个表达式就意味着:这个当下各自( je w e i li g ) 的 此在,只要它在其存在特征中以存在的方式在此。具有存在方 式的此在意味着:不是且从来不是,作为直观的对象和直观之规 定的对象,作为可以纯粹地认知并可以获得知识的对象,相反, 此在就其自身而言是在它最本己存在的方式中在此。 简言之, 实际性就是在其当下各自中的此在。 在这一阶段,最初作为生命或体验之特征的实际性,现在进 一步被规定为此在的标记。这个此在不是别的存在者,而是“我 们的,也不是别人的存在,而是我们各人“自己的”。此在的实 际性就是说,此在是“本己的”、“总是我的”,是当下各自的具体 在此。可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要给“我们的”和“自己的 这两 个词加引号呢? 据分析,此在是我们的,是自己的,同时,此在又不是我们 的,不是自己的。因为,此在的存在不是作为普遍的人的存在, 而是特指这个存在,这个在此时此刻停留于此的个别的存在,“当 下各自”的此在,指的就是我们自己而非他人或者所有人。因此, 此在是我们自己的,然而,我们自己首先和在通常意义上、在最 初和大部分时间里,却是处于平均状态和日常状态,我们总是按 照常人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按照常人的言行来确定自己的言行, 如“众所周知”、“大家都是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