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平面新闻媒体上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平面新闻媒体上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平面新闻媒体上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平面新闻媒体上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我国平面新闻媒体上的大学教师形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摘 要要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人民日报报系以及国内部分主要报纸关于大学教师的相关报道,研究了报道中的大学教师的形象。本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媒体中与大学教师相关的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大学教师的形象以负面为主;而且,随着日期的推进,这种负面报道的数量和强度都是不断加剧的,甚至有向教师形象“妖魔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客观上会影响公众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反应。 为此,本文分析了造成教师形象以负面信息为主的四点原因:一是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积极参与了教师形象的表征,事实上,表征媒体形象往往伴随着对事物的本身面目的出入。就像本文的研究一样,教师的形象被符号所再现为“它者” ,他们被刻板印象化,被污名化,而他们大部分在媒介的表征中无法发声,也不拥有优势的发言位置,因而处在一种被建构、被塑造、甚至被发明的劣势处境;二是现在各媒体之间(尤其是不同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并且网络的出现使得纸质媒体的危机感加重,在这个时候纸质媒体需要寻求出路,增加负面报道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有效途径,而导致教师形象扭曲的产生。三是大量的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被标记上“坏”的记号,进而产生晕轮效应,使得受众从这个判断推论出教师的品质,而造成了负面的效应;四是社会上对于教师的形象所产生的刻板印象是稳定的。因为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形象被定义为有着崇高人格、占有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并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群体。现在的大众媒介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他们给我们提供的关于教师形象的典型与我们过去对于教师形象的判断发生冲突,其中也存在着对教师整体判断上的失误。 论文在最后对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上述现象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媒介教师形象 表征 负面报道 妖魔化 内容分析法 ii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daily newspaper of the relevant reports, we research the teachers image from the main national newspaper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current media-related events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 reported that the universitys teacher is a negative image ; moreover,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date, 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of the negative reports are growing, objectively affect the public mind the image of professor, causing the image of professor demonized. we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that why the professor image is demonizing first, a large number of negative reports on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or to a certain extent makes professor were marked bad mark, and have either round effects, making the audience inferred from the judgment of the quality of professor, resulting in a negative effect; second, the image of professor in the community arising from the stereotypes are deep-rooted. because of the special-career, the professor decided to have a noble image was defined as personality, a culture of knowledge, 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tireless missionary, scholar, doubts category. the mass media, 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nd they provided us with the typical image of professor distor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image of professor; third, the media reports on the negative image of professor and professor can not truly reflect the real situation now, but too many negative reports often give the audience a bias; four is now among the media (particularly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media) increased competitive intensity, paper media and the internet has enabled the crisis aggravated, at this time the need for paper-based media outlets, and increase negative reports are an effective means of attracting the audience eye, resulting in a distorted image of professor. finally on how to face this phenomenon is the emergence of a number of rationalizations. key words: media,representation, professor image, negative reports,demonize, content analysis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本论文属于 11 绪绪 论论 自中国教师正式以独立身份出现于社会各行各业中,经过了两千多年漫长的教育实践与深入探讨。在我国古代的媒体与官方、民间的传播活动中,教师形象总体呈现为“以身正为”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以及“安贫乐道”的品质;在 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媒体上,特别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些报告文学中教师被誉为“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使得把教师的形象加上了更多神圣性的评价。 但是,在社会急速变化的新世纪, “教师”的传媒形象却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从屡禁不止的乱收费和校园贪污腐败的报道,到“北航招生腐败案”的报道震惊全国;从一起起教师、校长侮辱学生、幼童案,联想到 2004 年 4 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所谓教授一书中对教授形象的负面描写,以及“大学生陪舞事件”到“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直到 2006 年 4 月出现的“川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魏于全论文造假风波”等等,各种各样的此类报道充斥着媒体,显然,近年我国平面新闻传媒上教师形象是负面的。一般说来,大学教师在我国整个教育界中工作最复杂,学识、人品均应上乘。因此,传媒关于大学教师形象性质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媒乃至社会对我国教师以及教育界认知、态度的变迁。 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我们发现,媒介上的教师形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媒体作为社会的正义、公正的守望者,积极参与了教师形象的表征,事实上,表征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虚构与错误。就像本文的研究一样,教师的形象被符号所再现为“它者” ,他们被刻板印象化,被污名化,因为晕轮效应或者是偏见而被人们误解,而他们大部分在媒介的表征中无法发声,也不拥有优势的发言位置,因而处在一种被建构、被塑造、甚至被发明的劣势处境,并且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媒体所再现的教师形象程度除了影响着大众对于教师特质意义的认知,也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自我定义更重要的是构成社会矛盾度的一处集聚;因此透过语言学的分析、传播符号学的诊释、以 2及社会学的批判,可以逐一的揭露媒介上到底再现的是何种教师形象。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改进教育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在英语辞典中, 多将教师(teacher)定义为从事教学(teach)的职业人员。 追究教学(teach)的词源,它源于德文,由古英语的 tycan 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展示、表现、向人演示(show,presenttoview),今意是“让某人学习或者获得某种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教学(instruct)或者培训(train)” 。1 卞冬磊的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与大学形象塑造关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分析大众传媒报道与大学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他在文中指出把报道对大学形象的主要代言人大学校园、 大学教授与教师和大学生的形象, 其中,他指出教师的形象在妖魔化,他们的权威被取消,他们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温文尔雅的形象, 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一些成绩因很难具备新闻价值而鲜被关注, 相反,在学术腐败、道德堕落这些敏感话题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样就必然导致教师的权威被取消的必然趋势。 李艳玲在他的解构与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教师形象文章中分析了现代媒介报道教师形象的极端化,对于这个被冠之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专业群体,公众到底了解多少?作为媒体,有责任满足公众知情权,将教师的形象全面、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而事实上,媒体非但没有恢复这个群体的本来面目,更有进一步将这个群体妖魔化的趋势。作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教师”以后,得到的结果是教师形象被十分明显的划分为两中类型,一种是极度崇高的,一种是极度卑劣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探究:1、大众传媒中的教师形象;2、教师境遇与媒体宣传倾向;3、传媒宣传教师形象所持倾向的原因探究;4、传媒在报道特殊领域时应遵循的原则。 金兼斌在他的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一文中通过内容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家高校在大众媒体上的形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今年来大众媒介中高校形象是负面的,而且媒体中有关高校的负面报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3并且本文也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 吕志军在他的力避教育批评报道的负面效应一文中也指出,现在的教育新闻有这样的现象,对教育领域的时间事故动辄抡棒子:两个学生打架出了事,是教师管教无方;就算是学生负气出走,也不问青红皂白,统统把矛头指向教师。这些批评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受众对教师的印象产生负作用。他指出教育批评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原因有三。一是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二是作风不实。利己思想作祟;三是对教育了解不透不全面。他倡导教育类的批评报道要三思而后行,要尽量避免教育批评报道的负面效应,媒体和教育记者应该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摆正态度,要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添薪加火。 倪恩泉在教育新闻的社会责任一文中,也谈到现在的教育新闻对教师形象的报道上有报道缺乏深入调查,公正性不够的情况。他引用了 2004 年教师节的优秀教师说的话: “他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的社会形象怎么就变成了眼镜蛇 ,教育怎么就变成了暴利行业” 。在文中,他谈到其实不能排除有利用职业违法乱纪者,但当前教育发展面对的现实多的是,在新闻报道上如果没有把基础建立在了解教育现状的之上,是不能随便批评报道的。 但是,上述对教师形象的研究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否与目前媒体的政策、现状、以及所导致的宣传倾向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研究国内的主要报纸对教师形象的表征,提出以下问题: (1) 国内主要报纸对教师形象的表征是什么样的? (2) 在早期(20 世纪 80 年代)媒介报道中教师又是哪一种形象呢? (3) 媒体的表征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 对教师形象表征的现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目前我国媒体的政策、 现状、以及所导致的宣传倾向是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改进? 41.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来讨论在我国传播媒介上大学教师形象的变迁。 根据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原理,本文将依以下步骤进行: (1)决定研究题材,提出研究假说,本文将研究媒介中的大学教师形象,假设媒介上的大学教师形象不真实,不充分,走极端化的。 (2)抽取样本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大学教师” 。 本文之所以要选择大学教师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而没有选择中小教师是因为大学的特殊性: 一、 教育是受众现在的关心的热点话题。人民群众近年来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与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大学教师处于这种教育科层的最高层;二、大学教师通常是以专家的角色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以一种权威的态度指引社会导向,所以大学教师的行为更加被大众所关注;三、是由现在的大众媒介的特点所决定的,现在的大众媒介以贴近群众为办报宗旨,然而目前许多的负面消息来自大学教师,而且媒体似乎对这样的负面新闻更加感兴趣,不断增加报道量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所以针对上面几个特点我们选择把“大学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 样本来源 本研究样本抽样依据我国当前的报纸分类进行。 一是分为机关报和非机关报。 a)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 华南新闻以及中国教育报是机关报,其阅读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并通过订阅的方式发行。 (a) 人民日报是全国性的报纸,它代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声音。 人民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对开 16 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十三至十六版为周刊、专版。周六和周日每日出对开 8 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专版。新闻版实行采编分开,突出时效性和新闻性。深度报道版实行采编合一,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等方面的报道为主。周刊、专版开辟了 5 种周刊和其它丰富多彩的专版。 (b)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于 1994 年 12 月 19 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并从 1995 年 1 5月 1 日起编辑出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随北京编辑出版的各版一同发行。 华东新闻周一至周五出对开 4 版,分别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新闻专刊和专版。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六省一市。1997 年 1 月人民日报社在广州成立华南分社,7 月 1 日正式编辑出版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华南新闻覆盖广东、广西、海南 3 省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 3 个经济特区,同时面向香港、澳门。 (c)华南新闻周一至周五每天出对开 4 版,彩色印刷,与人民日报在北京编辑的各版一起在华南地区发行,版序随人民日报排列为十三版、十四版、十五版、十六版。十三版为要闻,十四版为港澳亚太新闻,十五版为专刊,十六版为综合新闻。 (d)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除要闻版外,还辟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理论、国际教育等专刊。 校长、读书、招生考试与就业等周刊,全方位报道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并设有多种为师生提供知识和咨询服务的栏目。 b) 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 、 教育导报以及一些都市类报纸是属于非机关报,是面向一些普通群众的报纸。 (a)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一份全新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面向北京地区发行,2001 年 5 月 28 日正式创刊。创刊时为 4 开 32 版彩报,2002 年 3月 15 日扩至 4 开 48 版彩报, 刊发市民最为关注的新闻, 提供市民最为关心的资讯,荟萃市民最为欣赏的娱乐。 (b)江南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市场报主办的综合类都市报,4 开 32 版彩报。 立足南京,辐射江南地区,集中反映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社会生活、经济动态、文化体育新闻,兼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体、军事新闻,展示江南都市人的精神风貌,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c)教育导报由四川教育报刊社主管、主办。 导报自年月创刊以来,以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教师为宗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6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省教委的工作部署,交流教育信息,反映教师呼声,拓宽教师视野,是了解四川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窗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报纸,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好朋友。 导报将更加贴近师生,贴近生活,努力寻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熔服务性、指导性、社会性、知识性于一炉。 二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报纸,其中,综合性报纸是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刊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新闻,如人民日报 、 文汇报 、 羊城晚报等等,另一种是专业性报纸,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一个阶层、某一年龄层次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如、 教育导报 、 体育报 、 健康报等等。 据此,本文将从机关报纸中选取人民日报及其属下的华东新闻 、 华南新闻以及专业报纸中国教育报 ;从非机关报中选择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并把专业报纸教育导报列入非机关报中从中抽取样本进行研究。 抽样日期 根据上面的分类我们抽取 2000 年 4 月 1 日2006 年 4 月 1 日 人民日报 、华东新闻 、 华南新闻 、 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 、 中国教育报 、 教育导报 、一些都市报纸以及人民网搜索, 人民日报是权威报纸、首先选取这个报纸进行调查,而中国教育报 、 教育导报是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报纸,同时选择在网络上搜索是因为网络搜索的方法,可以涉及全国大部分的报纸,避免了只分析一家报纸或者一地报纸的报道思想难免有所偏向的局限,在具备资料权威性、易得性的同时,还具备资料的均质性,避免了以偏概全。人民网主要收录的是全国各地的日报、晚报或者是主流都市报,这些报纸在当地读者中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能够客观的反映报道关于教师报道的总体表达。 最后,把同是人民日报报系的一些都市类报纸作为调查的样本,是为了研究在不同类型的报纸中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的研究。 (3)设计类目和分析单元 对报纸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人民日报1982 年、1984 年、1986 年和 1988 年的相关报道中,抽取其中的 4 月到 10 月(因为在寒、暑假教师的相关报道比较少,所以剔除 1 月、2 月、6月和 7 月)的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中。并且把报道性质按照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 7正面报道分类进行数据统计。 人民日报 、 中国教育报等机关报和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 、 教育导报这类的非机关报从.这段时间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 由于人民日报在所有报纸中所具有的权威性,所以通过对报纸的查阅以大学教授为报道对象的文章 1183 篇,通过内容的筛选,去除以大学教授为作者的文章,以及和我们的研究目的偏离较远的文章、介绍性文章、非事件性访谈和调查以及重复新闻后,得到符合我们的样本的文章 114 篇。利用率 114/1183。 由于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在以人民日报为调查对象的同时,也选择了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近些年来把教育新闻也作为报道的重点,所以对于教师的报道也逐年增加。我们通过翻阅十年间的报纸查阅到的文章篇数为 1283 篇,同样通过内容的筛选,剔除介绍性文章、非事件性访谈和调查以及重复新闻后,得到符合我们的样本的文章 88 篇。利用率 88/1283。 a) 本文从报道的数量,报道的版序,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报道的性质分析四个方面入手。 b) 报道性质按照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进行分类; c) 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分为这样七大类别:社会贡献、发明成就、崇高精神、道德犯罪、学术腐败、经济问题、个人生活。 把目前的一些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进行分类, 选取目前进行过广泛报道或者争论的与大学教师相关的焦点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在目前的媒介中对于教师形象的报道到底是不是负面报道占主要篇幅。 82 理论综述理论综述 本文在理论分析中将主要运用从文化学派理论以及心理学两大部分。 2.1 霍尔的表征理论霍尔的表征理论 从文化学派的角度来看研究媒介上的教师形象的问题,实际上是研究符号所表征或者再现事物是否是其本身的问题。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积极参与了教师形象的再现,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媒体所再现的教师形象程度除了影响着大众对于教师特质意义的认知,也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自我定义更重要的是构成社会矛盾度的一处集聚;因此,研究媒体的教师形象既推动了研究,又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改进教育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表征”是对“representation”的翻译,国内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再现” 、 “表象”或“表述” 。在斯图尔特霍尔(john stewart)所编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徐亮、陆兴华译,2003 年第一版)一书中有精辟的阐述。霍尔在该书中对“representation”作为了详尽地说明,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它就是诸概念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既能指称真实的物、人、事的世界,又确实能想像虚构的物、人、事的世界”2。 约翰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从结构主义到符号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是符号学的批评者之一,他提到再现-即符号所再现的并非事物本身。3 他对表征一词的阐述主要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1)表征(representation)一词意指“再次一呈现” ,是“真实”世界里一些事物的一种映像、 类似物或复制品。 它可以是以一定方式被再现或改编成媒介代码的物、人、集团或事件。再现一些东西就是挑出一个原始的东西,传递它以及“处理它还原” ,但是这个过程几乎必然要修改原始的实体(真实)。4 (2)表征的意义就是赋予我们自我认同,也就是关于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方式,这与文化如何在诸群体中保持同一性以及保持差异的问题密切相关。 95 表征的意义通过各种不同的传媒生产出来,尤其是在现在条件之下,通过一些复杂的技术,在大众传媒和全球通讯手段中被大规模的生产出来,这样就使得意义在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生产出来。意义还产生于我们平时所物化的我们的思想,利用、消费或者占有各种文化之物的时候我们以这种方式给它们意义和价值。无论在何种文化之中,意义所产生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使得社会生活秩序化和能够得以控制的一系列的生活规范以及标准。 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相关的表征系统。第一个是由各种观念执行的精神表征系统,这一系统将世界区隔或组织为各种意义范畴;第二个范畴为具有传达功能的语言符号,在语言符号传递意义的过程中,它将我们头脑中的观念翻译成由社会惯例所形成的信码。这个由社会惯例所形成的信码就是我们能够共享的“意义结构图” ,它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该文化的成员,我们将这种信码内化,从而使得意义的流通成为了可能。6 (3) 表征的意义对生产依赖于语言,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又可以分为所指和能指两个更小的元素,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能指的性质大致呈现相同的特点:是一种纯相关物。与所指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中介体,物质于它是必须的。 所指是“事物”的心理再现。是符号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的“某物” 。能指的形式之间的区别,是意义产生的基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词也在不同的历史时刻改变着意义。同时,意义的解释(解码)也是不精确的,作者传达的意义必然不可能完全地被读者获得。7 各种符号不具有确定或基本的意义,而只有在与那个系统的其他成员的关系中才能够被定义,一个概念或一个词的定义,常常涉及到它的直接的对立面,这一语言内的差异的标志,对意义的生产是基础性的。但是语言尽管由各种能指组成,但为了生产意义,各种能指必须被结合到一个区别的系统中,正是能指间的各种区别承载着意义。 词变动着它的意义,所指也是历史性地改变着,每一次变动都改变着文化地概 10念结构图。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再现理论非常重要,如果一个能指与所指之间地关系对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社会习俗地产物,那么所有意义都是在历史和文化中被生产出来的。它们总是在一个文化语境与另外一个文化语境中滑动,在一个历史时期与另外一个历史时期中间变动,不存在单一的、不可变的、普遍的真实意义。 作为表征理论来说, 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何自然的纽带,这使得再现通向了意义不间断的意义游戏与滑动,通向了不间断的新意义与新解释的生产。8 (4)表征是通过两个过程发生的,在第一个过程中,各种能指与所指联合构成一个带有单纯意指的符号;这个完成了的信息或符号被带到第二组所指,第一个阶段完成了的意义在再现的第二个阶段作为能指起作用,当它被读者联系到一个更加广义的主题时,产生了第二层更加精妙复杂和意识形态化的信息和意义。但是,德里达等人认为,阐释总是追随着其他的阐释,写作总是追随着更多的写作,差异绝对不可能在任何的二元体系内被捕捉到,关于最终的意义的任何努力总是被推迟,延宕,此类阐释性的文化研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意义的循环当中。9 2.2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2.2.1 角色理论角色理论 在角色理论中,有一系列概念,如角色期望,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分析这些概念可以解释角色地位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影响的。 角色与地位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很难分开它们。地位是各种权利与义务的结合,角色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 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大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符身份的要求并寄于期望,这些要求与期望就是社会角色期望。10就如教师的角色一样,在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提出了符合身份的期待,形成了一种理想的模式。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异议 11或反对。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出现自己的形象,即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并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完成“角色获得”的过程,实现角色的社会化。11 如果他不仅按照这种角色期望形成具有身份名称的角色,而且一也在这个角色框架范围内行动,这就是在进行“角色扮演” 。12 角色理论它强调人的态度与社会行为由社会生活的“剧本”和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及周围人的影响所决定,同时它制约于本人对角色的理解程度,扮演技能以及处理角色冲突的能力。它部分地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真实关系和某些辨证因素。角色扮演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运用来探索或解决各类教育问题,应当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角色理论过重地强调了社会生活“剧本”的作用,认为每一个角色都应安份守己,听从命运的安排、实现角色期望,这是唯心主义的。大家知道社会成员是在真实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和其它成员一起创造着生活,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2.2.2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halo effect)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记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认被标记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13 戴恩等人(dion,et al.,1972)的研究为验证晕轮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2.2.3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14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是有一定道理。人们生活在同一条件下 12容易产生共同点,如果人们的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准等方面大致相同,就会有很多共同点。例如,我国的中年知识分子,由于各个方面条件的相似性,所以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责任感强、刻苦、勤劳、俭朴等。社会上逐渐对中年知识分子产生了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发展下去往往会导致一种刻板印象的产生。 可以说,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人们不仅对曾经接触过的人具有刻板印象,即使是从未见过面的人,也会根据间接得资料与信息产生刻板印象。例如,对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尽管未经直接认识交往,但人们对于不同国家的公民,也会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所以时蓉华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谈到,造成同一群体中的人们持有的刻板印象具有一致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群体的共同目标、相同的群体成员的身份、共同的信息来源,如大众传播工具和相互之间便利的信息沟通。 2.2.4 偏见偏见 偏见(prejudice)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物的态度。此种态度内包括认知的成分较少、情感的成分较多,因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偏见可能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张春兴,) 。事实上,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生活中所讲的偏见,多半是指负面的偏恶。 偏见往往和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深深地扎根与社会生活中。阶级偏见与种族偏见主要是由政治因素所制约;有些偏见往往和社会风俗、民族传统相联系。15 奥尔伯特(allport,1954)指出,偏见通过群体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平等的交往种减少,其效果的大小决定于这种交往是否得到社会习俗的支持,是否能获得共同利益和相互理解。许多研究已经检验了奥尔伯特关于群体交往假设的合理性。(amir,1969,1979;katz,1970;miller & bremer,1984) 。 133 我国早期的媒体上的教师形象我国早期的媒体上的教师形象 曾有这样的一首诗来形象的刻画了教师的理想形象: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文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16 在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教师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地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且还辅以其它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仅是文化传递者,同时也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可见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所以在媒体上,包括平面媒介以及银幕上,对于教师形象的表现是形成了一种理想的教师社会角色的界定。 3.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银幕中的教师形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银幕中的教师形象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一生令我们尊敬和感动,而银屏上的教师形象也因为真实表现了教师的生活和胸怀,同样也令人难以忘怀。这些银屏上的教师形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这些教师的身上,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对孩子极大的、无私的爱。他们以自身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凝结着人类真善美与崇高奉献的精神,那么真实而自然地将知识与信念,将爱与美,将人类智慧的结晶传递输送到孩子们的身上。 一是纯洁的爱心 1980 年一部名叫苗苗的电影描写教师的经典影片。影片中,由李羚扮演的韩苗苗被分配到实验小学当教师,满怀热情的她却遇到了一群淘气的孩子,苗苗感 14到受不尽的“窝囊气” ,向学校交了请调报告,但同学们已经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苗苗最终留下来,决心做一个为祖国培养幼苗的好园丁。影片结尾时,苗苗老师的台词很多人仍记忆犹新, “我知道当一个好老师很难,校长曾经告诉我,当老师的奥秘是心,我慢慢才懂得,这是一颗爱孩子的心。 ”这样的觉悟如今也许越来越少,因此无论多么老的电影在今天仍然有着启发的意义。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份纯洁的爱,才让我们记住了她,记住了在我们的年少时分,有一个叫做“苗苗”的老师,曾经带给我们一份纯真的感动和快乐。17 二是朋友般关爱之心 1990 年上演的电视连续剧十六岁花季中的童老师的形象应该说是当年屏幕前观看此剧的中学生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教师形象了。没有板着面孔地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死板严厉,而是将学生视为自己真心的朋友,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地关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是敞开心扉彼此信任的这部电视剧彻底颠覆了以往无视生理、人性的保守观念,并且用童老师的声音告诉所有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敢爱敢恨才是人生的一种。18 三是无私的奉献之心 2002 年上映的电影美丽的大脚讲述了中国西部一个贫穷山村的女教师和一个城里的女青年志愿者的故事。生活优裕的京城女青年夏雨( 袁泉饰)因厌倦了大都市的生活,决定充当志愿者,到西部青海贫困山村任教。然而,这里的贫穷、落后让她触目惊心。从山村女教师张美丽(倪萍饰)的身上,她看到了另一种残酷与无助。张美丽坚毅地去教育孩子改变生存处境。但当她带着学生站在现代化的北京街头时,她发现家乡和这里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她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最后,在乘手扶拖拉机送土豆途中,她被强大的现代机器一辆滚滚而来的火车迎面撞上为了她最爱的教育事业献身。19 3.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主要报纸中的教师形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主要报纸中的教师形象 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能经过拨乱反正,把发展教育事业提到重要的地位。当时由人民教育杂志发表的两篇优秀教师典型手持金钥匙的人们 、 春雨之 15歌 ,经过邓小平和方毅同志的圈阅批示,在全国几十家报刊登出后,在教育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促进了全国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着开路、引导、示范、激励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 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得到初步的改善。与此同时,教师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教师形象的报道,通过翻阅当时的人民日报 、 中国教育报以及一些杂志,我们归纳出这个时期对教师形象的报道多禀承传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注重从“学高”和“身正”两方面来要求教师。并且报道的类型大部分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在报道中我们总结到教师素质的界定多划分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四大块。 本文也通过内容分析法把研究集中在人民日报的 1982 年、1984 年、1986年和 1988 年的相关报道中,抽取其中的 4 月到 10 月(因为在寒、暑假教师的相关报道比较少,所以剔除 1 月、2 月、6 月和 7 月)的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中。 在搜集的文章中以“大学老师”为报道主题的文章 212 篇,剔除介绍性文章、非事件性访谈和调查以及重复新闻后,共得到研究对象 89 篇,利用率 89/212。所以利用率为 41.9,往往是因为有很多介绍性的文章 经过对标题内容的分析,将文本性质按照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进行分类。得出数据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划分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方法,是以我国媒介所持和公众心目中的传统价值观以及新闻报道所持的态度为判断标准教师的社会角色应该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于此观念相悖的态度则被划作负面报道;与此一脉相承的划作正面报道,那些只是表达某些和教师相关的事件,或者态度不是很鲜明的一律划作中性报道。 表 1 人民日报中教师报道性质分类统计表 篇数(篇)报道比例()正面报道 . 中性报道 . 负面报道 . 16通过统计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见,在人民日报正面报道的数量占到了.%强,中性报道占到了.,而负面报道的数量仅仅占到了.。可以看到,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引导媒介舆论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上一直遵循的是正面宣传为主。特别是在教师的问题上,处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报道关于教师以及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起到发挥着开路、引导、示范、激励的作用。 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媒体上教师角色被定位于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园丁”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为人师表的模范性作用。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的正面报道如: 一心扑在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上记中山大学李宝健教授 、 把知识留给后人记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陆星垣 、 拙爱诗吟偏爱味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 、 祖国利于高于一切记留学回来的浙江大学讲师陆勇详 、 农民渴望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下乡。写信称赞王树信教授到通县推广养鸡技术等。 而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的关于大学教师的负面报道所占的比例很的小,只占到了 5.62%,这可能与抽取样本的时间比较短有关,但是当时的报道的重点是放在树立正面典型上,所以占到的比例低是可以理解的。仅仅出现了如办“班”热的背后 、 “朝中有人好登科” 、 勿以小利忘大义这样的报道。 3.3 早期与现在的媒体教师形象对比早期与现在的媒体教师形象对比 回眸历史,综合上述,教师形象之界定在各个时期在不同媒介均显示出一定时代特征,且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所发展,毋庸质疑,其界定无论是对教师职业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的具体操作都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但我们也应从中警醒到潜在的问题,也是目前教师群体以及教育理论界里常出现的疑问:我们所描绘的教师形象、教师素质在实际生活中能达到吗?真正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得到确实体现了吗?这样的问题出现其实并不奇怪,应该承认,我们对教师形象的设计很完美、很理想,却不真实、也不现实,甚至可说是不大合理的。 17并且,在最近的媒体上,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在但是, “教师”的传媒形象却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屡禁不止的乱收费和校园贪污腐败的报道,到“北航招生腐败案”的报道震惊全国;从一起起教师、校长侮辱学生、幼童案,联想到 2004 年 4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所谓教授一书中对教授形象的负面描写,以及“大学生陪舞事件”到“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事件,各种各样的此类报道充斥着媒体,扭曲着现在人们对教师形象的理解。所以我们意图通过下列的研究发掘出目前在媒介上教师到底是以何种的形象存在,是否真实还是接近真实?并探讨这种现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与目前媒体的政策、现状、以及所导致的宣传倾向有关?应该如何改进? 184 媒介上教师形象的实证研究媒介上教师形象的实证研究 4.1人民日报等报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人民日报等报关于大学教师的报道 4.1.1 报道的数量报道的数量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学教师的报道的数量是逐年的增加的(因为年的统计截止到月日,未能统计到年的教师节的报道,所以年的篇目较去年要低) ,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教师的关注程度在不断增加。 表 2 人民日报年月日至年月日报道篇数 年度 2000 年2001 年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 合计 篇数 10 15 16 21 27 19 6 114 备注:年的统计截止到月日。 表 3 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年月日至年月日报道篇数 年度 2000 年2001 年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 合计 篇数 10 10 20 15 24 5 114 备注:年的统计截止到月日。 4.1.2 版面:报道的版序版面:报道的版序 对版面的统计说明, “大学教师”的报道大都集中在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第五版、第九版、第十一版和第十四版。如表 4 所示。我们经过研究版面可以看到,在人民日报的版面设置中人民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对开 16 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十三至十六版为周刊、专版。周六和周日每日出对开 8 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专版。所以在人民日报中,大学教师常常集中在“要闻”版和“教育科技卫生环境”版。 19在京华时报 、 江南时报中,由于都市类报纸版面较多,这里我们没有通过表格来统计, 只是通过阅读文章得出众多版面中涉及教师报道主要在 “要闻” 、“热点”和“争议和真相”版面中。 由是我们发现教师报道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表 4 人民日报中教师报道所占版面的统计 版次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8版9版10版11版12版13版14版 15版 16版 合计篇数 9 24 5 8 9 6 6 3 8 2 150 6 8 4 2 1144.1.3 报道的性质分析报道的性质分析 经过对标题内容的分析,将文本性质按照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进行分类。得出数据如表 5 和表 6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划分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方法,是以我国媒介所持和公众心目中的传统价值观以及新闻报道所持的态度为判断标准教师的社会角色应该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于此观念相悖的态度则被划作负面报道;与此一脉相承的划作正面报道,那些只是表达某些和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