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_第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_第2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_第3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_第4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说明题解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是一个简缩的陈述句,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我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示”,指示、训示,把一种事物或道理指出来或讲出来,让人知道。“子聿”,陆游共生6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即陆子聿,字怀祖,官居溧阳令、知严州。庆元五年(1199),陆游住在山阴。一个冬日的夜晚,陆游在书房入迷地啃读诗书,受书的启迪,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诗共8首,本课选的是第3首。现再介绍两首如下:“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生于“淮水之湄”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风气的士宦家庭。此时,正值金兵南侵,他随家逃难。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决心抗金,收复中原。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共9年。以后做过几任地方小官。他一生屡遭“主和派”打击。从1189年底被罢官到去世,大都在山阴三山故居度过。这一段虽闲居家中,但他报国信念不衰。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86岁的老诗人与世长辞。陆游写作勤奋,一生写下1万多首诗,现存9000多首,是我国古代诗人写诗最多的一个。诗存入陆放翁集。其诗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分析这是一首蕴涵深刻哲理的诗,诗人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本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谈做学问应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第二部分(第3、4句),谈做学问应该深刻理解,亲身实践。语意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诗句的大意是:古人认真读书,努力做好学问,都是竭尽全力从不懈怠的。这句以古人为例,说明读书学习必须尽心竭力。这是对古人善学者刻苦学习精神的赞扬。显然诗人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想到了许多古代大学问家勤奋刻苦读书的生动事例,然后采用分析和归纳法,提取出他们所以成功的精髓。这是有针对性的。年轻人大都贪玩,比较懒惰,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长者、老者,有责任教导孩子养成刻苦做学问的品格。“遗”,即保留。“无遗力”,没有保留,竭尽全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诗句的大意是:在年轻的时候,不断地下工夫钻研,直到年纪大了才会有所成就。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以古人为例,说明读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下工夫潜心钻研,而且要坚持不懈。年轻人另一个弱点就是急功近利,没有耐性和韧性。做学问,不免枯燥、艰苦,长期学习年轻人会生厌学之心,便不再认真努力了。诗人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少壮工夫”很重要,一定要“励志”,趁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切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少壮不努力”,终会“老大徒伤悲”。“少壮”,年轻力壮。“工夫”,本意指时间,在这里指下工夫努力学习。“始”,在这里作副词“才”用。“始成”,才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诗句的大意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是肤浅的,也就是不要满足字面上的明白。这是从反面谈做学问的要则,是诗人总结历代文人读书学习教训而得到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只知道在读书中冥思苦想,只迷信书本,认为书上的知识都是真理,这是很糟糕的。年轻人要向前辈学习,一定要克服前人做学问的弊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纸上得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诗人用借代法,借“纸”代“书本”。“终”,到底,毕竟。“浅”,肤浅,浅薄,没有深刻体验所致。“绝知此事要躬行。”诗句的大意是:要更深地学得知识,懂得道理,必须亲身实践。第3句是否定,这句是肯定,两句联系在一起,点化了做学问的诀窍。诗人认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书本知识是前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符合实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得真正有学问。诗人从“知”和“行”的关系着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确是真知灼见。“要躬行”,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过程要“躬行”,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行”,用亲身实践,将知识夯实和升华并化为己有。“绝知”,彻底而深刻地理解。“躬行”,亲身实践。写作特点说理令人信服。语言平易流畅。观书有感教材说明题解这是宋代大诗人朱熹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朱文公文集。“观书”,就是看书,读书。“有感”,产生了感想,有了感悟。诗题表明,本诗表达诗人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朱熹还有一首观书有感七言绝句,讲的是读书过程中积累与贯通的关系。全诗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他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大诗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薄,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过不少年官。绍兴四年(1193)入朝为官,仅40天便因冒犯权贵而被罢免。以后的40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他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思想家,对文学艺术也有极高的修养,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朱熹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流传下来的约1200首。他的诗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民主,写景咏物等方面。著有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结构分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即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进步不已。本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写方塘澄碧荡漾的喜人景象,喻写读书学习之美妙。第二部分(第3、4句),议论塘水长久清澈的缘由,喻写持续学习,汲取新知。语意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诗句的大意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塘水明澄清澈犹如一面明镜打开。起笔就使用一个比喻,把池水盈盈的方塘比喻成刚打开的镜子,这恬静而幽雅的景致让人立刻展开想象的翅膀。“亩”,地积单位,1市亩等于60平方丈,合666.7平方米。“鉴”,镜子。古时候的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再打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方塘”一说在南溪书院内,是朱熹幼年读书处,在今福建三明东邻的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另说,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有朱熹的旧居紫阳楼,这里也有“半亩方塘”。就全诗看,这句诗是以镜喻塘,以塘喻书,“鉴开”,即开书,开书即读书。“天光云影共徘徊。”诗句的大意是:这如镜的池水里荡漾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这句承接前句描绘池水中的自然风光和画卷。因为池水如镜,才可能映照天光云影。这一映照,水中的景象就美起来了,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灿烂的阳光,而且闪耀浮动,真是情态毕现。“天光”,天空中明亮的光辉。“云影”,云的影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本处指来回闪动。就全诗看,本句诗以方塘映照之美,喻写读书学习之妙。读书的妙处在于:书中有浩瀚的知识可供学习;读书学习能让人领略到美好的境界,进而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浑身充满生机和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诗句的大意是:我忍不住地问,池塘啊,你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这是设问,下句做了回答。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灵感顿生,思想进入到新的层次,要探寻池塘美景的根源,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观美景,人们大多陶醉其中,而诗人的思维却独辟蹊径,去探源求本。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这就是创新。诗人这一句设问,引出了下文,引起读者对诗的关注。“渠”,古汉语中的代词,相当于“它”或“他”,本诗代指“半亩方塘”。“那”,就是“哪”。“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的意思是:因为上游源头不断有活水补充灌注进来。这句诗直白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显然诗人的视点和思维点,已不在这“半亩方塘”,已飞到遥远的水的源头,在那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个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是那里给它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水。诗人在这里借池水永远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喻写要心灵澄明,学问厚重,就得不断地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本句诗因其哲理性而为人们所喜爱,流传久远,并被概括成一句成语“源头活水”。“为”,因为。“活水”,流动不息的水。写作特点诗题为观书有感,而全诗却无一个“书”字,也无一处写观书,就是写景和由景引发的问答。说理富有情趣。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3认识2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含着的求知的道理。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陆游和朱熹的生平材料,互相交流交流。教学时间1课时。阅读建议1指导中要注意的问题。这里选编的两首古诗都是与单元专题有关的,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富有哲理的话语,广为流传。理解诗中蕴涵的道理,是阅读两首诗的重点。教学时,一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为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打好基础;二要让学生课前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这对于理解诗意有重要意义;三要本着课上学一首,由一首带多首,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说理诗”,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四是对于诗中蕴涵哲理的句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2指导过程。(1)激趣导入(以背古诗开课,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2)复习阅读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自主合作,学习古诗,看能否读出诗中蕴涵的哲理。(4)组织交流自学情况。如观书有感的交流: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交流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引导学生质疑,引入对哲理的理解。教师可以启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让学生明白: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小结: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体会诗句的运用。可以启发: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请学生举一举生活中运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例子,讨论交流。(5)阅读总结。3积累内化。(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分别写一段话,用上两首诗中含有哲理的句子。4拓展延伸。请学生收集其他“哲理古诗”,阅读并背诵。资料陆游(11251210)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婉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又建紫阳鹅湖书院,从事教育50余年。朱熹的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