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 1 序 柳氏民居概况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地区,沁水县城西 25 公里处的土沃乡西文兴 村。它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柳宗元 后世在明清时期建造的。始建于明雍乐四年(相当于公历 1406 年) ,大规模建设于 明嘉靖二十五年(相当于公历 1546 年) ,直到明隆庆四年(相当于公历 1570 年)才 基本完成,历经时间 25 年之多,占地面积 2 公顷多。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主要建筑 有:柳氏祠堂、关帝庙、魁星阁、文昌阁、永庆门、司马第、行邀天宠、河东世家、 堂构攸昭、中宪第等。这些宅院还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匾额,比如:行邀天宠、河东 世泽、行屋拱翠、鹿台挺秀、凝瑞等。这里从祠堂、庙宇到楼台、宅院,从木石雕 刻到匾额墓铭,无不蕴含的精湛的建筑雕刻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柳氏民居的文化历史背景 柳氏族谱序中有许多关于西文兴村历史的内容。在这篇序中,我们可以知 道柳氏家族祖先居住在山东地区, 后来定居到河东 (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永济县) 。 柳氏世代书香,唐时出现了我国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政治改 革失败后,唐元和元年(相当于公历 806 年)被贬为永州任司马,十年之后又出任 乐柳州刺史。族人怕受牵连,遵照柳宗元当年的遗训从河东搬迁到沁水。 从隐者的角度去看其的建筑风格和形式,柳氏家族是不甘寂寞和做一个隐者的。 柳氏民居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建筑艺术精美、建筑品味高雅。并且一 进十三院,处处精雕细刻,极尽奢华。可看出柳氏家族的富足。建筑装饰中,可看 到像龙纹,这样属禁品,惟皇家独享的纹饰。可以推出他们虽然身隐深山、志在九 霄的野心和豪气。 柳氏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采用四和院的建筑形式。沁水一带的住宅同样以四和院为主,但 具有当地特设。这里四和院称为“四大八小”的形式。与一般四和院不同之处,在 上房与倒座的两侧各建两小间的耳房。正方、两间厢房、倒座,这四间大房称为“四 大” 。八间耳房称为“八小” 。 “盘石常安”和“香泛柳下”这两座四典型的“四 大八小”的形式。 柳氏民居四院的四周房屋包括耳房都为上下两层,房屋的装饰集中在外檐。砖 雕、木雕、石雕都各具特色。房屋的门窗和两层木栏杆上都布满了木雕装饰;屋脊、 序 2 瓦当等上可看到砖雕装饰;石雕装饰则集中在门枕石、石柱础、石影壁、牌楼上。 这里木雕讲究细致,砖雕追求工整,石雕气势恢弘,可谓各具特设。 柳氏民居中的点点滴滴都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石柱础作为重要建筑装饰构件 之一,是实用和艺术的结合。随着历史的变迁,石柱础经历着从开始、发展、成熟、 衰落的一个过程。如今的实用意义渐渐淡了,可文化意义可谓加深了。它承载着一 个历史过程和历史所赋予它的一切。 在这里通过柳氏民居的石柱础对石柱础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现实意义进行了 纵向和横向的全面剖析。以点带面,所进行的些探究。 第一章 简述柱础 3 第一章 简述柱础 1.1 柱础之名来由 柱础在柱子的下半部分,是柱子的基础。其名字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诠释。 柱础这个名字的起原十分早。在文献中, “柱础”这个名最早可见于淮南子中“山 云蒸,柱础润也” 。这说明了对“柱础”这一名称的使用最迟开始使用也在西汉时期 了。宋代有本专门关于建筑方面的书籍营造法式 ,其中对柱础名字的总结有六种 叫法:一叫础,二叫礩,三叫磶,四叫石真,五叫磩,六叫磉,如今叫做石碇。清 代营造法式中所叫的“柱顶”中的“顶” ,是“碇”的错误叫法。 这些都是古籍中对柱础的不同叫法。柱础无论是被称为础,或礩,或石柱础, 或柱础石,或柱顶石等等。都能很恰当的诠释了其的作用。 1.2 石柱础的功用 在石柱础的功用发面我主要总结包括为两方面:一是将柱身集中的整个建筑的 重量分布于地面较大的一个面积上。二是我国建筑材料的选用主要是木料,可柱础 则多采用石料。这是因为石质的柱础可以很好的起到防潮的作用,同时可以防腐蚀 和人们对它的磕碰。这样石质的柱础对柱子起到了非常的保护作用。又由于石质的 柱础和木质的柱子是完全分离的不同的两个部分,所以在这里柱础可以进行随意的 取换。 同时又由于石柱础所处的位置比较靠近人们的视线,这样柱础被主人和雕刻师 们所重视。柱础的样式也变的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乏有新意者。 1.3 石柱础的历史演变 1.1.1 夏商周时期 石柱础在夏代的具体形态和装饰如何已无据可查了。商、周时期的石柱础可以 从考古发掘和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略微知道些当时的情况。殷墟发掘的晚商殿堂已 经基本不采用栽柱的方式了,同时柱础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柱础分为三层, 最下面是于夯实的柱洞里放置石块,然后在它的上面加一个 20 厘米左右厚度的木质 物体作支垫,再在它们的上面覆盖一个铜锧。凸弧面形状的铜锧上隐约刻有云雷纹。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高约 30 厘米的以鸮、蟾和虎首人身怪兽为造型雕出石柱础的 大形,再在表面统体施以薄浮雕和线刻的雷纹。这种人或动物形的石柱础写实中寓 夸张,可谓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这一时期的柱础,反映了柱础是由木柱础到铜锧向石柱础的一个演变过程,并 第一章 简述柱础 4 出现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柱础造型和纹样形式。 1.1.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处于柱础结构的形成期和探索期,体系尚不成熟,细部处理也不规范。 这一时期柱子和柱础的样式十分丰富。柱子的形状有方形柱、抹角方柱、八角柱、 圆柱等形状,配合不同是柱身,也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柱头和柱础。柱础的样式出现 了覆斗形、方形、覆盆形、覆盆方形、方形鼓盘螭形等。其中有些形状后世已不多 采用了。 柱础装饰纹样与同时代流行的工艺中的纹饰相似, 有齿形纹、 s 纹、 连弧纹、 莲花纹、螭形纹、龙纹等。 1.1.3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荡不安,佛教开始广为流传,同时此时期的建筑艺术受到了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南北民族间的融合。开始流行各种形式的莲花瓣形柱础,莲花瓣 形柱础是由佛教造像中的莲花座流传与演变而来的。南北朝时期石柱的柱身分上下 两段,上半段采用束竹纹,这与许多汉晋石柱有关,下半段为内弧外棱凹槽,颇似 希腊石柱。这样一时期柱础形状多采用圆形覆莲,且多分为上下两段,上半段为圆 形覆莲,下半段为方台。这一时期的柱础艺术构思巧妙、雕刻技巧精湛。可以称为 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一方石上承覆莲柱础。除此之外,还有须弥座、 人物狮兽等样式的柱础。人物柱础多以力士、菩萨坐像、佛祖坐像等造型为主。可 见当时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之深。这一时期的柱础装饰纹样有卷草纹、莲瓣纹、绳络 纹、佛教人物、狮兽等。 这一时期柱础受佛教文化影响较深,其中莲花瓣形柱础在后世中应用十分广泛, 可见对后世柱础影响之深。同时这一时期的从艺术构思、雕工等各个方面都比汉代 有所进步,可谓石柱础的一个大发展时期。 1.1.4 隋唐五代 柱础艺术在隋唐时期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虽然石刻 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柱础上却没有很大变化。唐代盛行莲花主题, 所以柱础也常采用莲花柱础,沿袭了前代的风格,这不无与佛教盛行有关。但这一 时期的柱础在形制上无论是简单的覆盆或雕琢莲瓣的柱础,整个形体都较矮、较平。 1.1.5 宋朝 北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弱的朝代,但在经济上最为发 达,有不少手工业部门超过了唐代水平。出现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有关建筑技 术的专门书籍营造法式 。 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中对柱础的制作尺寸、雕刻 第一章 简述柱础 5 手法、纹样样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总结: “造柱碇的制度:其仿倍柱之径。仿一尺四寸以下的,每仿一尺,厚八寸;仿 三尺以上的,厚减仿之半;仿四尺以上的,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仿一尺, 覆盆会高一寸;每覆盆高了一寸,盆唇会厚一分。 ” 柱础的雕刻手法: “其雕刻制度分为四种:一、叫做剔地起突;二、叫做压地隐 起华;三叫做减地平钑;四叫做素平。 ”以及十一中雕饰纹样: “其所造花纹制度有 十一个品种:一叫做海石榴花;二叫做宝相花;三叫做牡丹花;四叫做蕙草;五叫 做云文;六叫做水浪;七叫做宝山;八叫作宝阶以上可以一并使用;九叫做铺地莲 花;十叫做仰覆莲花;十一叫做宝装莲花以上可以同时应用于柱础之上。或在花纹 之内,加以龙凤狮兽及化生这一类纹样,根据所适宜的地方进行应用。 ”无论是雕刻 工艺还是所用材料,无论形制还是装饰纹样,柱础的发展已经基本完备。加上营 造法式中对柱础的总结,宋朝堪称柱础艺术发展的成熟时期。 1.1.6 元代 元代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但经济和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对封 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的发展也处于停止甚至凋敝状态。这一 时期的柱础具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风格刚健质朴,柱础造型多用素平的覆盆式, 另外也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的柱础。 1.1.7 明代 明代时为了巩固其政权,采取了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 复和发展,建筑也有所进步。明代时期的整体风格崇尚简朴,且这一时期官式建筑 的装修、装饰上也日趋定型化,对石雕装饰部位的限制已非常的严格,图案式样也 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种定型化使建筑形象趋于单调,但有利于成批建造和加 快施工速度。 在官式建筑中柱础多为鼓镜式柱础。古镜式柱础原本普遍用于明初都城南京的 官式宫殿建筑中,后来随都城的北迁,将这种样式带到了北京,也几乎成为明清时 期官式建筑柱础的唯一风格。除官式建筑中,在公共建筑或民宅中柱础的样式还是 十分丰富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其中不乏制作精美、工艺水平高超者。 1.1.8 清代 清代的整体艺术风格是繁复琐碎的。可在建筑上,清代大体上承袭明代传统, 尤其是柱础艺术,官家建筑中的柱础多是明代留下来的。民间柱础则遵循了发展规 律而越来越繁琐精致。清代中后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柱础艺术出现了 第一章 简述柱础 6 带有强烈西方艺术风格的柱础。 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走到了近代,传统建筑文化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 冲击及影响,随之柱础艺术也走向了终结。 1.石柱础在中国建筑中的地位及文化意义 石柱础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既是受力结构构件又是装饰艺术构件,是实用结 构构件与艺术构件的完美统一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中一个独 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闪亮点。石柱础作为我国古代建筑构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朝代的更迭,柱础的形制和雕饰在不段的变化和发展。其展现了艺术家们精湛 的技艺,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由于柱 础大多为石质,且体块不大,所以有有相当数量石柱础保存下来了。这些柱础本身 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且通过它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它的地位可 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容忽视。 柳氏宗祠和柳氏主要住宅建筑中都有各种造型的柱础,其柱础样式丰富且都具 有统一的风格。柳氏民居石柱础不仅反映了柳氏家族的审美情趣,更多的体现了柳 宗元这位柳氏重要人物对其家族和后世的影响。柳宗元的后人为了躲避灭门之灾, 在这深山之处建造了如此规模的豪宅。在这豪宅之中,我们看到柳氏家族恢弘的过 去和历史。体现了文人所赋予其建筑的人文内涵和隐者不甘寂寞的心理。这种独特 的心理在建筑中无处不以体现。柳氏石柱础造型大气却不失精细,其中的装饰纹样 丰富且处处体现了柳氏主人的心理愿望。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7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2.1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尺寸 柱础的尺寸取决于柱子的直径,且柱础的边长和厚度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柱 础承载着由柱子从整个建筑结构向下传递的重量。 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尺寸有严 格的规定: “造柱碇的制度:其仿倍柱之径。仿一尺四寸以下的,每仿一尺,厚八寸; 仿三尺以上的,厚减仿之半;仿四尺以上的,以厚三尺为率。 ”即“制造柱碇的制度: 柱础横切面的长度(如柱础横切面为圆形时则指直径)是柱子直径的两倍。柱础横 切面的长度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加长了一尺,柱础的厚度会加八寸;横切面的长 度在三尺以上的,厚度是横切面的长度的一半;横切面的长度在四尺以上的厚度均 在三尺。 ” (宋代时的长度单位:1 丈等于 10 尺,1 尺等于 10 寸,1 寸等于 10 分。一 尺等于今天的 30.7 厘米。 ) 可见营造法式和营造算列中对柱础尺寸的规定基本相同,也基本符合 力学要求。当然柱础的尺寸也要与地面的坚实程度相配合,在这里的规定都是在卵 石夯土的地基基础之上的。 在这儿以柳氏民居关帝庙石柱础的实际尺寸,看看柳氏民居石柱的比例。 关帝庙中共有四种柱础样式:正殿前柱子的边长是 0.2 米,正殿前柱础的边长 是 0.45 米,厚度是 0.28 米,柱础边长是柱子边长的 2.25 倍。戏台上柱子的边长是 0.18 米,柱础的边长是 0.25 米,厚度是 0.2 米,柱础边长是柱子边长的 1.4 倍。门 廊柱子的边长是 0.21 米,柱础的边长是 0.4 米,厚度是 0.2 米,柱础边长是柱子边 长的 0.9 倍。厢房柱子的边长是 0.14 米,柱础的边长是 0.26 米,厚度是 0.19 米, 柱础边长是柱子边长的 1.85 倍。可看出其基本符合营造法式中规定,但要求并 不十分严格。在尺寸规定范围之内,可更具根据需要制定相适合的尺寸。 (图 21) 2.2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结构 大部分柱础就其外形说,由上到下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础顶、础肚、 础腰、础脚。这四个部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固定的形式。 础顶即柱础的顶部,也就是柱子与柱础的过渡交接之处。一般面积不大。且由 于距视线最近,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柳氏民居石柱础多为复合式柱础且最上 层柱础样式多为鼓形柱础,柱顶在这儿的装饰则多为鼓钉圆点。础肚即柱础中间偏 上的一部分。柱肚是人们视觉的焦点,是真个柱础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最能体现其 装饰趣味的一部分。在柳氏中常以兽面纹对这一部分进行装饰,具有威严华丽之感。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8 础腰则多为柱础的下半部分,为衬托础肚的形状则多为收缩。这部分不注重装饰, 更注重整体造型上的变化。所以相对装饰较少。础脚是柱础最下的一部分,与地面 接触。一般也没有任何装饰。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结构有其独特的构成方式。这里的柱础大多都为两层以上的 结构形式组成。比如司马第中的正房前的石柱础是三层结构组成。最底下一层是像 几腿造型,上面两层都为方形。整体造型看上去就像方桌上放有一个宝箱,并且每 层都应用了不同的花纹进行装饰。方桌的四个腿与兽面进行了结合,桌沿采用的工 字形的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装饰,桌沿与桌面采用了弧度的处理方式,并用莲瓣进行 了装饰,桌上的宝箱上又刻有宝相花。这里的每个装饰部位也十分的切合造型的特 点。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愿望,家中有宝箱。 2.3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造型 石柱础根据不同的造型分为:覆斗式柱础、覆盆式柱础、几腿式柱础、鼓式柱 础、瓜形柱础、圆柱形柱础、复合式柱础等。柳氏明居的柱础造型囊括了这些柱础 造型的大部,且多数为复合式柱础。形式十分丰富且具有当地地方特点。 2.3.1 覆斗式柱础 覆斗式柱础汉魏时期最为流行,而后来渐渐就少用了。是一种比较早成型的柱 础形式。它的上下两个面是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正方形朝上,大正方形朝下,侧 面是四个等腰梯形。就像口朝放置的斗,故称之为覆斗。覆斗式上小下大这样的形 状,能使柱子所承载的重量均匀的下传到地面,且与柱头的栌斗形,形成了一仰一 覆互相呼应的效果。而在柳氏中覆斗式柱础为八角覆斗,所谓八角覆斗是上下底面 是大小不同的正八角形,侧面是八个等腰梯形。八角覆斗可以说是覆斗式的一个发 展,在这里配合方形平角柱身的应用,体现了柱础和柱身的完美结合。 (图 22) 2.3.2 覆盆式柱础 覆盆式柱础同样也出现于汉代,但晚于覆斗式出现,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到唐宋 时都十分常见,是流传最长和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柱础形式。覆盆式柱础是柱础露 出的部分呈盆状凸起,因形状像是一个倒放的盆子,故称为“覆盆” 。覆盆与覆斗同 样符合柱子荷重均匀下传到地面,它们间的区别为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方形。覆盆上 没有任何装饰的称作 “素覆盆” ; 也有雕刻各种纹样的, 且多与莲花纹合用, 称作 “覆 盆莲花或莲花覆盆” 。柳氏中应用有素覆盆和狮子纹样的覆盆。可以看到狮子纹样代 替常见的莲型。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9 2.3.2 鼓形柱础 鼓式柱础从明代开始多见于民间建筑中。虽然从未得到过统治者的搭理,但深 受民间的喜爱。柱础作为柱子的终结点,鼓形作为圆柱的终结点,很符合人民大众 对柱础形象的一种心理期待。同时鼓形柱础作为圆形柱子的终结点,即起到了强调 的作用,又由于其中间凸起的膨胀圆形形状给人强烈的张力感而感到稳定有力。柳 氏中鼓式柱础比常见的要扁些,且通常是和其它形式柱础的复合,甚至有两层鼓者, 可以算作柳氏柱础的一个特色。 (图 23) 2.3.4 瓜形柱础 故形似南瓜而得名,出现时间比较晚,且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样式,但极具特色, 个性鲜明。这种瓜形柱础柳氏民居中也有应用,其瓜形较扁,且多与其它柱础样式 组合应用,可见柳氏民居中柱础样式的多样及丰富。 (图 24) 2.3.5 方形柱础 方形柱础的四面都是方形故名。 其所有的装饰纹样也都在这凸起的四个面上。 有 的还在垂直角做弧面处理的。柳氏民居中方形柱础的圆弧凸角面上又做了凹形的处 理,可见其十分注重在细节上的处理。 方形柱础除了这些正规的形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几腿座柱础” 、 “须 弥座柱础” 。 (图 25)几腿座的柱础形似几、案,柱础的四个角犹如几案的四个 腿,巧妙将几案之形融于柱础之上。这种形式的柱础在柳氏住宅中应用普遍,且几 腿和兽头结合的应用堪称柳氏经典。在柳氏民居中除有四角几腿柱础,还有六角几 腿柱础,可见几腿形式柱础也是十分丰富的。另外一种方形柱础形式须弥座柱 础。虽然柳氏中没有出现,但形式华丽、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在柱础中出现,在台 基、影壁、门枕石等地方也多有出现。其形为上下出涩,中为收腰,收腰四角常 做柱子的现状,并在柱间装饰有各种各样的纹样。 2.3.6 圆形柱础 圆形柱础的柱础与柱身形状上完全相同,并且上下粗细一样。圆形柱础的 表面多为素平而不雕任何装饰纹样。这是清初的一种风格。在柳氏民居关帝庙 门门柱础中有出现,但从做工和材料上看,这一柱础像是后世所造。做工粗糙、 石料看起来很新。作为一种样式,还是有必要提及。 (图 26) 2.3.7 复合式柱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同或不同的简单造型的柱础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柱 础样式,称作复合式柱础。根据不同的组合,柱础的样式非常丰富。柳氏民居中的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10 柱础百分之七八十的柱础样式都是复合式柱础,其中有:圆鼓加八角覆斗式柱础、 圆鼓加覆盆式柱础、多层圆鼓加覆盆柱础、瓜形加覆盆式柱础、圆鼓加几腿座、瓜 形加几腿柱础等。其中的丰富性不言而喻,同时也体现独有的风格特征。 以上柱础样式都能在柳氏民居中见到, 这些柱础样式也基本上包括了柱础样式的 大部分。还有些样式是柳氏中看不到的,比如兽形柱础(图 27) 、宝瓶式柱础(图 28) 、鼓镜式柱础(图 29)等等。 2.4 与山西其它地区石柱础比较 山西襄汾县丁村的石柱础造型多为须弥座柱础加鼓形柱础,其两者之间还雕有 活泼生动的圆雕狮形。整体看去就像是在方形的桌上有群顶着绣球的舞动的狮子。 并在须弥座的上枋和鼓形上线刻着各种纹样。生动中不失华丽。与柳氏民居中的柱 础相比。它们同属山西的南部,造型上也都是复合式的。但风格却不相同,柳氏的 柱础大气敦实,丁村的柱础秀美华丽。 山西晋中一带的柱础就很少有复合式柱础了,造型多为鼓形柱础的应用,华丽 些的应用须弥座柱础。灵石王家大院中就有对鼓形柱础的应用。这里在鼓形柱础的 四周雕有突起的狮头并且鼓身上也雕满了精美的纹样。 样式和装饰都不及柳氏石柱 础华丽。 这样同样是山西的石柱础,但造型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柳氏石柱础即有北方的 大气和庄重之感,而又不失精秀和华丽。可谓南北结合的典范。 2.5 与南方石柱础比较 北方石柱础与南方石柱础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由于南北 方气候的不同所造成的。导致地域特征十分明显。柱础的主要功用就是防潮防蛀。 由于北方干旱且很少下雨,所以对柱础的防潮防蛀的要求不高。这样北方柱础的高 度较低,且常常础上也不加质。北方的柱础会有大气和朴实之美。南方气候湿润多 雨,为了更好的保护柱子不要的受潮,这样柱础高度较高且础上多要加质。南方有 些地区由于降雨量十分大,柱础高度有高达一米甚至两米者。贵州的超高柱础就是 这样,柱础占了将近一半的柱子。在这么大的柱础上,通体雕饰,十分精美。 岭南地区有种常见到的柱础,它为一层或两层须弥座碟加的形式,在这里柱础 缩腰的直径缩小称于上面柱子的直径。这种造型柱础在施工中要求上下轴线必须对 准。使原本敦实粗大的拄础变得十分精巧,甚至有不稳定性。同时这种锋利的造型 特点和当地的气候特点也是分不开的。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很适合白蚁等的生存,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11 考虑到白蚁对柱子的危害,所以这种造型的柱础有效的阻止了白蚁向上攀爬,也就 防止了虫蛀。 (图 210) 福建永安洋头村安贞堡中心堂厅堂前岩柱柱础呈八角须弥座形式, 这里的须弥座 造型简单,只有上、下枋加中间束腰。由于上枋靠近人们的视线,其占了柱础的大 部,并且上枋垂直的八个面雕刻着由人物、动物、植物组成的不同画面。束腰部分 的八个面上凋刻着不同植物、器物。下枋的朝上部分雕刻着浅浅的蝙蝠和蝴蝶纹样。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柱础上面雕刻着如此众多的带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各种纹样,可看 出其中的丰富和精巧。 (图 211) 南北柱础的差异的原因:一、由于气候因素决定的。二、我国民族众多,很多民 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文化,使柱础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中国柱础形 式有庄重典雅的,也有锋利精巧的;有繁复富丽的,也有光素无饰的。其中的丰富 性,可见一斑。通过比较,南方柱础造型特点:精美、精巧。北方柱础造型特点: 大气、庄重。 2.6 与西方古典建筑柱础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 氛围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采用着不同的建筑材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筑文化 形式。因此中西方柱子及柱础形态是不同的,也反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来。 西方古典建筑中古希腊有三种柱式和古罗马有五种柱式, “柱式”这一名词常出 现于西方古典建筑中,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并没有“柱式”这一说法。而“柱础” 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很少单独提及,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拄础却有着其一定的地位并 彰显着其特有的光彩。下面就先了解下西方古典建筑中部分柱式及柱础样式,以此 来比较中西建筑中柱子、柱础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体会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 西方古典柱式分为三个部分:沿部、柱子、基座。其中柱子又由柱头、柱身、柱 基三个部分组成。柱式中各个部分的尺寸都是以柱径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 而生成的。 古希腊有三种柱式: “多立科柱式” 、 “爱奥尼科柱式” 、 “科林思柱式” 。 (图 2 12) “多立科柱式” : 柱子比例粗壮, 高度约为底径的四到六倍。 柱头没有什么装饰。 柱身有凹圆槽,槽背部为尖形。没有柱础,直接立于台基上。檐部高度约是整个柱 式高度的四分之一。 “爱奥尼科柱式” :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九到十倍。柱头上是两个相 第二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的形制 12 连的大圆形涡卷。柱身上细下粗,有圆凹槽,槽背部为带状。柱础的由圆凸线、平 凸线、圆凹线三部分组成且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柱础的高度为柱 径的三分之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五分之一。 “科林思柱式” :柱子更加纤细,高度约为底径的十到十二倍。柱头如满盛卷草 的花篮。除柱头外,其他各部与爱奥尼柱式相同。 通过简单了解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可以体会出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中 柱子的不同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多柱子是由木质柱身和石质柱础组成的。柱 子的整体形态简单、流畅、节奏韵律。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 ,不无关 联。柱子的整体形态也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材料的应用上由于是 木与石的结合,石在整个建筑中的应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托出了木质的熟软和 细腻,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感受。符合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含蓄之美的心理。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柱子是由柱头、柱身、柱础组成的,并且三部分均选用石材柱 子的尺度都比较高大,这与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 ,不无关联。材料的应 用皆为石,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另外柱子的各个部分的尺寸都是根 据一定的比例关系计算出来的,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13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3.1 石柱础雕刻的制作工艺 3.1.1 雕刻工序 宋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就对石雕的制作工序进行了总结“石雕制作的顺 序分为六步:一是打剥;即用錾揭剥其的高处。二是麤搏;即用稀布錾凿,使它们 的深浅齐匀。三是西漉;即用密布錾凿,渐使其就平整。四是斫砟;即用斧刃斫砟, 使其平正。五是褊棱;即用褊錾鎸棱角,使其四边齐正。六是磨礲;即用沙石水磨 去它的砟文。 ”可以看出当时的制作工序。 在通常雕刻的制作工序中,包括选原料、放样图、粗胚、打胚、细胚、出细、 修补等阶段。 作为石柱础雕刻的选材上,从满足功能要求的角度看花岗岩是种很好的材料, 但花岗岩质地坚硬粗糙,加工出精美的纹样会很难。青白石质地比花岗岩软些,并 且石质细腻,适合雕刻出各种复杂的花纹且不容易被风化,作为柱础的材料是最为 合适了。 选材时要根据成品的尺寸略微加大,柱础用的原材料厚度需要加两公分,长宽 应各加三公分,且根据不同雕刻的需要也可做出相应的变动。 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筑石雕常用工具有錾子、碥子、捶子、 剁斧、跺子、刀子、铪子、墨斗、直尺、拐尺、线坠、花牵等。錾子是专门打慌料 和打糙的工具。捶子又分有花捶、两用捶、双面捶等,花捶的捶顶带有网格状尖棱, 主要用于敲打不平的石料使其平整;两面捶是一边是普通锤,一边可按刃子;双面 捶一面做普通捶,一面作花锤。碥子又叫扁錾,是用于石料齐平或雕刻时碥光的主 要工具。跺斧和跺子都是专门用于截断和截取石料的工具。刀子用于雕刻花纹。哈 子是种特殊的斧子。用于处理花岗岩的表面来雕刻各种纹样。其它工具比较常见, 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放样图是指将所设计的图样按实际的大小画到所要雕刻的材料上的过程。古时 主人通常会请画家或雕刻匠人绘制设计雕刻图样。比如:唐太宗陵前的六块高浮雕 石刻昭陵六骏就是有阎立本画图起样,良匠雕刻的精品。 粗胚是指在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荒料上,按照图稿所勾画出的轮廓线,打出大 致形状的过程。 打胚是在打出大致形状的基础上的一个深入难过,尤其是在雕刻多层次图样时,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14 只有把握住大的轮廓的基础之上,才能把内部各个层次的纹样精准的打造出来。 细胚是指在已经雕刻出的大致纹样的基础之上雕刻出纹样的各个细部的花纹的 过程。使所雕刻图样达到逼真精细的效果,可以称作整个雕刻过程中的画龙点睛之 笔。在这一过程中雕刻匠人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修整是在雕刻出细部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图案的打磨及局部的修正,使画面产生 完美的效果。 3.1.2 雕刻手法 营造法式中对宋或以前柱础雕刻手法也进行了总结“其雕刻制度分为四种: 一是剔地起突;二是压地隐起华;三是减地平钑;四是素平。 ” “剔地起突”是指 将石头进行深凿,剔除地而使主要的纹样全身高高的突起,且有一面依附附于石面 上。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高浮雕” 。 “压地隐起华”是指雕刻的十分浅,主题只微微 的突起半面。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浅浮雕” 。 “减地平钑”相当于“薄浮雕” ,雕刻纹 饰没有任何的凸起,只要薄薄的刻痕。 “素平”是将柱础进行打磨而不没有做任何纹 饰。 (图 31) 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钑,是柱础造型中通常 会用到的雕刻形式。柳氏民居中石柱础对这几种雕刻形式也都有所见。但实际上雕 刻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浮雕的这三种形式,还有圆雕的形式,比如出土于江苏省徐州 青山泉东汉画像石墓的羊形石柱础、湘潭关圣殿的狮形柱础、四川自贡西秦会馆门 前的象形石柱础等,这些特殊造型的柱础本身就都是一件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显然 属于圆雕的范畴。圆雕是种立体雕刻,是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而明显区别于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浮雕雕刻的形式。 此外还有种线刻,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雕刻技艺,以线条是形式刻画图形或 纹样之类的方式。虽然线刻不被列入雕刻形式之中,但常常与各种雕刻形式结合使 用,使雕刻出的作品层次更为丰富且更具有装饰性。 透雕又叫镂空雕,是种将材料镂空的雕刻手法。多用于工艺装饰品中,不适合 用于需要承重又体型相对较大的柱础上。所以在柱础中不曾见到。 3.2 柳氏石柱础的装饰纹样 装饰纹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有体现。它即美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反映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精神文 化的体现。它十分广泛地、深入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15 的文化内涵。这些装饰纹样也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图案,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 体现。 宋营造法式中介绍雕饰纹样“有十一个品种:一是海石榴花,二是宝相花, 三是牡丹花,四是蕙草,五是云文,六是水浪,七是宝山,八是宝阶以上可以一并 使用;九是铺地莲花;十是仰覆莲花;十一是宝装莲花以上可以同时应用于柱础之 上。或在花纹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这一类纹样,根据所适宜的地方进行应用” 在柳氏民居石柱础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装饰纹样有:狮兽纹、龙纹、蝙蝠、祥云、 如意、万字纹、莲瓣纹、卷草纹、连珠纹等。 (图 32) 3.2.1 狮兽纹 在柳氏民居石柱础中对狮兽纹的应用有:把几腿座柱础的几腿部分雕成兽头; 覆盆式柱础中,覆盆上常见的莲瓣纹在这里变成了狮子头连着宝装莲瓣的身体。 “狮兽纹”给人感觉沉重、神秘、威严、凶猛。在宫殿、寺院、民间建筑中, 以各种形态经常出现。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人们用它来“镇宅辟邪,消灾降福” , 以祈求家族的安宁和幸福。起着镇宅辟邪的功用。 3.2.2 龙纹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它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是人们想象中的神 物。龙在原始社会作为人们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而逐渐形成。封建社会时期, “龙”图成为皇帝专用图形,代表这皇帝,而百姓不得随意应用。 “龙纹”作为 专门的图形使用,使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在清代 以后,民居建筑中出现大量的龙纹装饰。而这里大多采用的是“草龙” 、 “拐子 龙”等变形龙纹。是比较隐晦的进行使用。柳氏民居的柱础中有对这种变形龙 纹的应用,其造型以龙头为首、卷草为身。 3.2.3 蝙蝠纹 “蝙蝠”简称为“蝠” ,因于“福”同音,所以“蝙蝠”常代表“福”而成为了 “福”的象征。在民间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建筑、服饰、器物等各个方面都有使 用。在柳氏民居的柱础中蝙蝠纹样用在了方形柱础的四柱脚处,并且蝙蝠中间配有 流云纹,流云形态舒展自由绵延不断。这样一起使用组成流云百蝠,寓意百福不断。 3.2.4 如意纹 “如意纹”又称“云纹” ,由云朵形变形而来,在装饰纹样中有其特定形状。如 意纹的寓意不言而喻,即符合心意。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朴实、美好的愿望。 3.2.5 莲花纹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16 “莲花”象征人的品德高尚纯洁,代表吉祥。莲花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使用。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而广为流行。莲花纹有应用在 石刻、陶瓷、铜镜、彩绘等各个方面。在石柱础上, “莲花纹”多与覆盆式柱础的结 合使用,堪称完美。以后历代亦较盛行。当然,在石柱础中,莲花纹的应用形式也 是多种多样的,有“铺地莲花” 、 “仰覆莲花” 、 “宝装莲花”等。 “铺地莲花”就是莲 花纹与覆盆式柱础的结合。 “仰覆莲花”即一个覆盆莲花上加一个仰覆莲花的形式。 “宝装莲花”是在每个莲瓣上再加同样雕饰花纹的形式。在柳氏民居中是莲花纹与 方覆盆的结合。 3.2.6 宝相花 宝相花主要由牡丹、莲花为基本形组成。其形状有固定的格式:以莲花的莲蓬 为中心,莲瓣均匀的一圈一圈排列,向四周呈放射状,是种正俯视角度的花卉图案。 因其一层层状可无限的连生、可随意增减,固有有绵延不段之意。及形状多采用莲 花、牡丹等造型饱满的花形,有雍荣华贵之感,寓意富贵、吉祥。从造型和构成方 式中就能看展现出其内在的含义。是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柳氏民居石 柱础中也可见到。 3.2.7 卷草纹 “卷草纹”原形来自于多种植物。有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对这些植 物进行变形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 多曲卷圆润,富有动感。 “卷草纹”是我国传统图案之一,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汉代时就开始使用。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多用“忍冬” ,样式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 片相对排列。在唐代时卷草纹更为盛行,所以又叫“唐草纹” 。这一时期素材则 多取“牡丹” ,形式更为曲卷多变、繁复华丽。可谓后世之典范,并沿用至今。 柳氏民居的石柱础中就有形式多样的卷草纹,或简洁或繁复,有以主要纹饰形 式出现的,也有以辅助形式出现的。 3.2.8“卍”字纹 “卍”读音“万” , “卍”字纹就其字形进行变化装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 之一。据辞海 : “卍”字为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后引申为永恒、 坚固、轮回、辟邪趋吉、吉祥如意等意,符合人们的永生的心理,成为了表示永恒 的吉祥符号。 “卍”字符四端纵横伸延,互相衔接,可形成的各种连续纹样纹。 可用于面的装饰也可用于带状装饰。在建筑中的应用也通常是对“卍”字进行 不同的变化组合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纹样。 这种连缀而成纹样意为 “富贵不断头” 。 第三章 柳氏民居石柱础装饰艺术 17 符合人们大众的心理而常被应用。在柳氏石柱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纹样。 3.1.9 连珠纹 “连珠纹”又叫“联珠纹” 。它是在一个图案周边布满连接的小圆形,如同联珠 故名。连珠纹是中国传统的几何装饰纹样。可谓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 的彩陶上就有出现。以后各个朝代和各种工艺中都有出现,比如:北魏的鎏金铜杯 上、唐锦中就都有出项。这种纹样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古波斯也有类似装饰纹样。 连珠纹在石柱础中的应用,多是以铺助形式的装饰纹样出现且多出现于鼓式柱础中。 3.3 柳氏石柱础的等级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就建立了等级制度。等级 制度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之分会折射到生活中的各 个方面。等级在建筑中的体现,大到城市聚落、城市内各个居住区、居住空间等方 面的等级,小到对屋架、藻井、斗拱、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