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onononon thethethethe governancegovernancegovernancegovernance mechanismsmechanismsmechanismsmechanisms ofofofoftherapeutictherapeutictherapeutictherapeutic cloningcloningcloningcloning ininininethicalethicalethicalethical crisiscrisiscrisiscrisis作 者 姓 名:指 导 教 师: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1内容摘要治疗性克隆是最具有广泛发展潜力的运用人体干细胞技术的治疗手段之一。 人类历史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多数科学家都主张政府禁止克隆人(生殖性克隆)实验, 但是却对是否禁止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意见不一。不可否认的是支持之声大于反对之音。 学者们在理论上证实,治疗性克隆不仅可以解决移植物与接受者之间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亦可以解决移植物的来源问题。但基于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在技术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人们担心一旦监管不力,就会将治疗性克隆试验转化为生殖性克隆,由此产生具有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危机。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涉及到医学、生物学、伦理、政治、法律等相关领域。诚然, 试图对治疗性克隆进行全面的研究是无法完成的可欲鸿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从最基本的事做起,以“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危机”为基调进行探讨,阐述治疗性克隆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在治疗疾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之后,我们认为,治疗性克隆的运用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严重争议亦随之凸现。人体胚胎肝细胞运用, 以及技术手段是否会破坏人体胚胎等问题是科技无法解决的, 因此势必要面对来之宗教以及利益团体的攻击。为此应从伦理学研究的角度,尤其是以生命伦理学的价值判断的方法看待治疗性克隆。我们看到,治疗性克隆可以促使人类摆脱疾病痛苦的折磨,回归健康状态,它的研究是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公益的。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治疗性克隆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以此为基,进一步探讨在治疗性克隆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 这些原则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克隆技术的健康发展,促进医学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极具积极价值。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趋善健全相关监管规制, 提出如何解决由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产生的伦理危机治理机制刻不容缓。关键词: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道德价值;立法研究1abstracttherapeutic cloning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human stemcells (esc). in vitro generation of patient specific tissues or organs using esc is consideredas the most promising strategy for curing human diseases. recently, many scientists suggestthe government to ban experiments related to human cloning, while for the therapeuticcloning, it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fact, more scientists are supporting experiments ontherapeutic cloning, as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xenograft rejection, as well as the shortageof donor organs. however, due to technic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rapeutic cloning andreproductive cloning, ethical concerns are still raised for the process of therapeutic cloning. inthis thesis, we are not focus on the practical details of therapeutic cloning.wefocus onclarifying some basic aspects involved in the debate and discuss the preliminary ethicalcontroversy on therapeutic cloning. firstly, we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therapeuticclo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productive cloning and therapeutic cloning, and whytherapeutic cloning and reproductive cloning have quite different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irapplications. then, we describe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rapeuticcloning for treatments of human diseases, and how can the use of therapeutic cloning bringbenefits to the community. conflict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thics have also evolvedalong with its application. it is hard to conclude that whether the use of human embryonicstem cells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means destroying human embryo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esc research is inevitably criticized by different ethicalpopul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t is common that in every advance made by science andtechnology have controversy. the more progressive advance, the more intensified thecontroversy will be.yet,the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possible, even from an ethical aspect,especially from a bioethical perspective on therapeutic cloning, to improve the relevantregulatory mechanism by clarifying different ethical positions. thus, this thesis suggests asolution on how to solve the ethical issues of therapeutic cloning technology. finally, wesuggested that any ethical governance guidelines should consid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ituation in therapeutic cloning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in our country. no guidelinecan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social jurisprudence.2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therapeutictherapeutictherapeutictherapeutic cloningcloningcloningcloning ; ; ; ; ethicalethicalethicalethical crisiscrisiscrisiscrisis; moralmoralmoralmoral worth;worth;worth;worth; legislativelegislativelegislativelegislative studyingstudyingstudyingstudying1目录引引言言. 1 1 1 1一、治疗性克隆概述一、治疗性克隆概述.4 4 4 4(一)治疗性克隆的定义及辨析. 41.克隆、治疗性克隆及生殖性克隆. 42.体细胞重编. 4(二)治疗性克隆的发展现状. 51.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概述. 62.治疗性克隆的社会意义. 6二、治疗性克隆危机的伦理价值判断二、治疗性克隆危机的伦理价值判断.7 7 7 7(一)治疗性克隆伦理争论现状. 7(二)治疗性克隆存在的伦理危机. 8(三)治疗性克隆伦理分歧的原因分析. 9(四)治疗性克隆的价值判断.111.目的论视野.112.公益论视野.11(五)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原则. 13三、我国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的立法分析三、我国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的立法分析.15151515(一)治疗性克隆立法之定位. 16(二)治疗性克隆立法之原则. 161.安全有利原则. 172.保护隐私原则. 183.知情承诺原则. 19(三)立法制度设计之建议. 191.法律主体与客体的规定. 202.技术保密及安全保障. 213.临床操作的法律规制. 2224.监管与奖惩制度. 22结结语语. 2424242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5252525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1引言随着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克隆技术日渐成熟。1997 年 2 月,英国爱丁堡斯林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以成年母羊的体细胞,利用克隆技术成功地培养出克隆羊“多莉” ,这一消息震惊世界。 “多莉”的诞生,开辟了利用人体体细胞克隆出一个人类机体的可能性。 “克隆人”诞生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引起伦理学界广泛关注,也把有关克隆技术的论战推向了高潮。1998 年 11 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利用人类胚胎组织分离培育出了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性进展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的极大关注,治疗性克隆已然成为可能。在当今各国政府一致禁止生殖性克隆研究的形势下,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伦理争论亦未休止。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治疗性克隆这一课题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他们对诸如治疗性克隆所涉及的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问题、 治疗性克隆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对当代生命伦理的冲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论文有:邱仁宗克隆技术及其伦理学含义 、 人的克隆:支持和反对的论证 ,沈铭贤、林志新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否得到伦理辩护 ,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撰写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 ,陆树程、夏东民生命伦理发展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兼与甘绍平先生商榷 ,杨怀中、聂微著克隆技术发展的辩证思考 ,雷瑞鹏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思考 ,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等等。从国外的情形来看,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制定的有关对治疗性克隆的政策和法规都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态度。国际人类基因组织(hugo)伦理委员会 1999 年 3 月在关于克隆的一份声明中也指出,研究利用克隆技术产生出特定细胞和组织(如皮肤、神经或肌肉)用于治疗性移植应该得到支持。联合国从 2001 年开始讨论禁止克隆人的国际公约,之所以达不成一致意见, 分歧不在于生殖性克隆(都主张禁止), 而在于治疗性克隆。 在 2002年 1 月,英国上院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胚胎以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 。在治疗性克隆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个焦点:一是如何看待治疗性克隆实验所使用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的人类胚胎?二是治疗性克隆研究会不会发展为生殖性克隆?对这两个焦点问题, 2002年 1 月,韩跃红教授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潜在价值和伦理规范初探一文中进行了分析。 “如何对待人类胚胎?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确定人类胚胎在道德和法律上的地位,引发的原因是获取人类胚胎干细胞必定要毁坏 5 天左右的人类胚胎。来自宗教界和反堕胎组织的人士往往代表着保守阵营的意见。 他们(如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某些派别)认为:在受精的一霎那,人的灵魂就已产生,因此人的生命始于受精,摧毁人类胚胎,就等于扼杀人的生命,这是侵犯人权,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因而坚决反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一些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医学家和病人则往往代表着激进阵营的意见。他们认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是迈向新医学的第一步。解除千万个癌症患者、帕金森氏病患者和需要移植器官者的病痛,挽救他们宝贵的生命才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最高尊重。 ”1为何人们会认为治疗性克隆会发展为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这一技术不管如何受到限制,但毕竟是向生殖性克隆(克隆人)迈出了第一步, 人们担心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人不在规定时限内销毁人类克隆胚胎或嵌合体胚胎, 而是将它植入子宫,那么将会分娩出无性生殖的克隆婴儿,发展为生殖性克隆。 ”对这一问题,郭继志、元虹、谢显训在治疗性克隆技术的进展及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一文中也有过讨论:“有人认为,克隆出人类胚胎就意味着克隆出人,由此而判断治疗性克隆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实上这种判断是不符合逻辑的。人出生有可能犯罪,我们不能得出结论:不让人出生。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生殖性克隆在于利用无性繁殖技术来生产人,而治疗性克隆在于利用胚胎提取干细胞用于治疗疾病。 当然,后者如果迈出关键的一步,那就发生了质变,问题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部主任沈铭贤教授在 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否得到伦理辩护 一文中认为对治疗性克隆有争论,实际上就是对胚胎干细胞研究有看法, 并从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角度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了伦理辩护。 “不能简单地把胚胎干细胞研究等同于毁灭生命。前面说过,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来自美国的汤姆森和吉尔哈特主持的两项研究。 1韩跃红、巫春:“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潜在价值和伦理规范初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 1 期,第 10 页。2郭继志、元虹、谢显训:“治疗性克隆技术的进展及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年第 5 期,第55 页。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3可见,胚胎研究历来就有,并没有被指责为毁灭生命 。”3胚胎干细胞研究,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治疗性克隆是否必然滑向生殖性克隆的问题,沈铭贤教授是这样论述的:“如果承认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之间存在本质区别,那就自然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只要阻断早期胚胎重新植入子宫,治疗性克隆就不会滑向生殖性克隆。 我相信治疗性克隆并不必然地滑向生殖性克隆。”4质而言之, 只要加强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控制,治疗性克隆就不会必然发展成为生殖性克隆。3沈铭贤、林志新:“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否得到伦理辩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年第 6 期,第 6 页。4同上注,第 7-8 页。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一、治疗性克隆概述(一)治疗性克隆的定义及辨析关于治疗性克隆技术的认定,学界早已形成共识,即将所需的人体细胞进行移植、克隆、培养出所需要的器官。这样的器官是由自己体内的细胞培育的,具有低排斥的效果。 但该技术也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治疗性克隆得到广泛的运用和被大众认可之前,还必须克服许多技术上、理论上的障碍。进一步让社会大众广泛了解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以及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是必要的。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和区分一些与治疗性克隆相关联的概念。1.克隆、治疗性克隆以及生殖性克隆1903 年,韦伯创造了“克隆”一词。克隆是指由一个原始的细胞经过不停的分裂形成一个细胞系,细胞系里面的每一个细胞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克隆的过程就像细胞的复制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复制的过程中,如果复制的结果是一个具有生命体征的人的话就是生殖性克隆,而仅仅复制出一个人体内某一的器官的克隆技术就是治疗性克隆。 同时正如傅继梁所讲“而是不是需要将胚胎进行子宫植入,进行人类出生的完整过程也即是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区别” 。5生殖性克隆需要将原始克隆的细胞胚胎移入女性子宫内,而治疗性克隆则是体外进行人工诱导,使细胞系发展成为人类所需要的器官。2.体细胞重编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通过体细胞的重新编程获得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后, 科学家可以通过胚胎干细胞与诱导性多潜能细胞进行治疗性诱导从而克隆出所需的人体器官。 体细胞重编与治疗性克隆两者都是通过对体细胞进行重新编程恢复其多潜能性,从而获得具有自身遗传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不同于治疗性克隆的来源于5周燕:“我国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危机与法律困惑及其国家管理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9 年 3 月, 第33 页。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5供者卵母细胞和患者体细胞,体细胞重编程只需从患者身体取得体细胞。由于治疗性克隆运用了供者卵母细胞, 所以产生很大的伦理争议, 而体细胞重编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体细胞重编研究经验较少,转染基因可能给受体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由于体细胞编程的技术不成熟,所以现在做更详细的论述也不可能。当然可以预见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会朝体细胞重编的方向前进。(二)治疗性克隆的发展现状目前治疗性克隆已为不少国家默许,很多国家支持甚至鼓励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尝试对动物克隆而进一步发展为对人体克隆,但由于克隆人实验在伦理上遇到几乎各国政府的一致否决,科学家便转而对胚胎干细胞的治疗性克隆研究,利用克隆技术生产出特定的细胞和组织用于治疗性目的。 人体胚胎干细胞最初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汤普森从人类囊胚的icm中分离出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诱导生长出一系列功能性细胞,该实验开创了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性克隆的先河。人们设想一旦治疗性克隆实验成功,可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无可限量。基于显而易见的利益,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加入胚胎干细胞的克隆治疗研究。62002年中国科学家宣布, 他们已经可以做到用患者的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骨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然后再让它生长在可被细胞分泌物分解的“骨架”上,这样就可造出具有一定形状的颅骨等人体“配件” ,供干细胞提供者使用,并且不会发生免疫排斥。现在用干细胞所分化的细胞构建的人体“配件” ,已在临床上成功地应用了几十例,彻底地改变了以往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修补手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一旦治疗性克隆技术成熟的话,医生就可以进行组织工程” 。7在国际性展览会上,当人们看到在裸鼠背上长着人耳朵展品后一定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组织工程的杰作。不过应该说生物人造耳朵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作品”:它先是用到一定时间(如几个星期)可被细胞分泌物降解、吸收的化工材料造出人的耳廓模型,接着在上面接种上人的软骨细胞进行培养,让其增殖,等到在“骨架”上长满了软骨细胞后,再在上面接上人的表皮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后再把这张人造耳廓 “寄养” 在先天缺少免疫能力的裸鼠背上。 既使它能得到血液供应,6/news/kjdt_211.htm7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指让人工培养的细胞生长在可降解的天然的(胶原蛋白、血纤维蛋白等)或人造聚合物的支架上,并引导它们分化、组合成具有三维结构的组织,它可用来修复、维护、增强组织或器官机能缺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又可免除遭受免疫排斥。这样就成了人们看到的用组织培育技术制造的人造耳朵。人体组织工程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现在除了做人的耳廓、皮肤等组织或器官外,科学家还在研制各种生物人造脏器。在美国,被 fda 批准的组织工程还不到 5 个,但是却有超过70 家公司每年投入 6 亿美元竞相开发人体组织工程产品。1.治疗性克隆技术研究概述由于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还不成熟,所以也有学者将治疗性克隆称为“研究性克隆”。然而在回顾治疗性克隆技术发展的历史时,我们看到在体细胞克隆技术出现之前,科学家只能通过对人体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 “多莉”羊的出现表明人类已经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可以通过体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 于是人们对于人体胚胎上的争议也逐渐转变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议。是以人体干细胞的研究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了限制。8在第 59 届联合国大会审议有关禁止克隆人公约的过程中,出席的所有国家都对生殖性克隆投否定票,而在治疗性克隆的问题上,政府之间出现分歧。9但即使是反对生殖性克隆的政府对于研究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治疗性克隆都给予了支持。102001年,法国和德国共同向联合国提交了“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草案文本,中国作为共同提案国积极支持尽早制定反对克隆人的国际公约。中国认为,生殖性克隆人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中国政府在生殖性克隆人问题上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一再重申“四不原则”,即“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11的实验。这是中国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的立场。但是,中国并不反对进行治疗性克隆,因为从预防疾病和为人类未来发展角度考虑,治疗性克隆对人类无疑是有益的。不可否认的是,各国一致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不会出现克隆人的道德伦理危机,相反还会造福于人类,尤其是对治疗神经损伤方面的疾病具有更多的开创性意义。2.治疗性克隆的社会意义允许治疗性克隆的最终目的不是将胚胎进行复制为一个完全的人类,而是“用于医8/hotspot/jiaodian_000070.htm9/gb/keji/1059/2943793.html10张静:“对克隆人问题的立法思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2 期,第 58 页。11李凌松:“胚胎干细胞”, 生命科学 ,2006 年 4 期,第 12 页。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7疗的目的。这样就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12在医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胚胎干细胞,在现有技术下进行诱导性的培育,产生不同的器官用来移植,那么,人体内坏死的器官则可更换。可以预料的是,以后有关血液、骨骼以及身体器官坏死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医治。正如华裔科学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向中教授认为, “尽管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在技术上是相通的” , 但后者却在医疗实践中贡献巨大, “治疗性克隆在利用克隆技术为基因功能定位、遗传疾病诊断与防治、组织和器官修补以及衰老和长寿研究等方面都开拓了新的途径”。13治疗性克隆技术方兴未艾,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陷,但是我们不能短视地否定其所具有的划时代性意义。治疗性克隆使再生医疗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它的临床运用开创了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但是治疗性克隆还处于试验状态,对于器官的三维构建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包括现在的在动物身上试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4技术不成熟容易导致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一部分科学家反对治疗性克隆的原因。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技术方面的难题会越来越容易破解。 但是关于治疗性克隆所采用的胚胎以及胚胎的试验合法化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二、治疗性克隆危机的伦理价值判断克隆技术由于其开创性治疗方式无疑是人类医学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为再生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然而,关于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自其为人类所知便遭遇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从伦理层面讨论治疗性克隆,人们常会提出以下问题:克隆出的是“人类胚胎” ,获取的是“人类胚胎干细胞”吗?这些干细胞是否真的可以用于治疗人的疾病?这种做法“不涉及伦理学争议”吗?(一)治疗性克隆伦理争论现状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一家生物科技企业 2011 年 9 月 22 日称,英国药品监管部门已批准该公司开展欧洲首个人类胚胎干细胞试验。 总部设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12同 6 注,第 46 页。13杨怀中:“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年 10 期,第 15 页。14安全隐患是指一旦细胞无性增值没有得到控制,运用于临床治疗的组织细胞很容易导致癌症。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术公司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12 名来自英国的斯塔加特病变患者将参与临床试验。这是欧洲范围内首次获得批准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2001 年曾颁布禁令,禁止联邦政府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奥巴马政府与 2009 年解除这一禁令。干细胞即为起源细胞,需要从人类胚胎中提取,其来源问题是治疗性克隆伦理争议之基点。人类对干细胞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主要是对造血干细胞进行研究。 如何取得胚胎干细胞?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将胚胎干细胞发展成为细胞系进而形成细胞组织?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进行干细胞研究, 都涉及到干细胞来源的问题。从现有技术来看,人类胚胎干细胞主要有三个具体来源:其一,胚胎干细胞(从人工授精过程中捐献的多余胚胎中取获);第二,胚胎生殖细胞(从死亡胎儿尸体的原始生殖组织分离而来) ;第三,从体细胞转移所创造的胚胎中分离所得。这三种来源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个世纪性敏感问题,即“人类胚胎” 。胚胎是否为人?胚胎是否具备“道德人格”和道德上的地位?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存在着不可消弭的分歧及争论。另外的争论则来自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是以复制人为目的抑或是以治疗性为目的。(二)治疗性克隆存在的伦理危机治疗性克隆研究因其巨大的医疗价值获得了大多数科学家和病患的支持。 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以复制人为目的的研究反对意见强烈。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引起更大的伦理议题产生。治疗性克隆研究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治疗性克隆的施技过程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运用。早期治疗性克隆必须从人类胚胎上提出胚胎干细胞,但干细胞一旦被提取,人体胚胎就会迅速死亡。这和堕胎的道理类似。胚胎是不是早期生命?这个问题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西方的宗教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信仰天主教的人群尤其关注此一问题。他们认为,男女交合使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人的胚胎,如果不加阻挡,就可以顺利地变成一个婴儿,这也就是宗教主张的自然律。因此,早期人的胚胎,虽然看上去仅是一小团细胞,但是它是一种早期的生命形式,是上帝送来的礼物。从发育数天的早期人胚胎中分离胚胎干细胞,就必然要摧毁胚胎。在天主教看来,这样做不仅是不尊重生命,简直就是扼杀人的生命,等同于谋杀,因此不管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多么高尚,这样毁坏胚胎的行为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其次,宗教界人士认为,把人的胚胎产生仅仅看成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9是生理机能活动的结果,显然是一种加人了生物学或人类学知识的认识。第二,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在技术上极具相似性,一旦科学家没有遵循对克隆人研究的基本规则,稍有不慎,治疗性克隆就会转向生殖性克隆。如果基因组相同的克隆人大量出现,就有可能破坏人类基因组成的多样性。这样,一方面由于剥夺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势必会威胁到人类的尊严;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对这一特定基因型易感的疾病广为传播,对人类生存造成危机,是为生物科学发展的大忌。关于克隆绵羊技术可能被应用于克隆人类的问题,宗教界人士都表达了反对的意见,其中以天主教的反应尤为激烈。天主教认为:“人类出生的方式断不在实验室。反人类的方式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为这彻底违反了上帝造人的程序。任何性关系以外的生殖方式都将被认为是违反伦常和人类尊严的行为。 ”第三,治疗性克隆最终必须借助器官移植的技术,许多国家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也严重地阻碍了器官的移植,笃信儒家思想的国家尤其是这样。比如在中国,封建传统思想观念为器官移植蒙上了一层阴影, 孝经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治疗性克隆人技术器官移植的应用对人权的实现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治疗性克隆技术应用伤害了人的身体的先天完整性,是以势必伤及人格独特性与唯一性。 人体进化是在一个大时空尺度背景中,人类试图依据自己的理解打破自然规律,这其中是否隐含着极大的退化风险?随着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 具有世界性影响社会危机的起源点正在向社会各个层面转移,而不再是仅局限于某个领域中。有学者将契约论方法引入相关讨论,认为在当代多元民主社会,人类要实现对治疗性克隆的有效控制,就必须通过商谈、对话,找到一些能够被普遍认同的伦理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基础。(三)治疗性克隆伦理分歧的原因分析无论是从体外培养的胚胎中分离、建立胚胎干细胞系,从早期流产的胎儿中提取原始生殖细胞用于建立胚胎生殖干细胞系,从克隆胚胎中获得还是直接提取成体干细胞,反对克隆人类胚胎呼声远远大于赞成的意见。 为什么胚胎干细胞研究会引起如此激烈如此尖锐的伦理分歧?应从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是一场“文化战争” 。国际知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在评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激烈争辩时,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战争” 。他说: “我们注定要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对人生命的意义、患病、临终和死亡的认识上,呈现出稳定与痛苦的争议交织的情境。文化战争中的战斗在不远的将来将决定生命伦理学的特性。”15我们可以看到当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宜布克隆人类胚胎获得成功消息之后,谴责浪潮便一浪接一浪。反对者认为允许克隆人类胚胎将意味对克隆人管制放松,并终将会滑向克隆人;克隆人类胚胎并从中提取胚胎干细胞是故意制造生命、毁坏生命的行为。 反堕胎团体和天主教等宗教组织也纷纷谴责此种实验,他们认为, “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克隆人类胚胎不是医疗的进步,而是人类道德和伦理的沦丧” ; “人类繁衍是上帝的造化,制造和破坏人类胚胎是对人类的践踏,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罗马天主教谴责说,克隆人类胚胎是一项“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令人极度厌恶”的研究;从克隆胚胎中分离胚胎干细胞是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在欧洲,欧盟科研事务负责人索性发表声明说,欧盟反对任何克隆人类胚胎的行为。他说,并不是每一项在科学或者技术上可行的研究都是值得人们向往和允许的。而德国医生协会主席则说, “克隆人类胚胎是不道德的,它可怕地低估了人的生命价值” 。 法国某些生物伦理学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不但没有科学意义,而且跨越了人类恪守的禁区,并且不会轻易停止;他们在技术和伦理上都没能完全遵守科研领域的国际法则” 。16利益冲突是伦理冲突发生的深层原因。仅从文化差异上来看,英国科学家对克隆人类胚胎一直是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认为该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实际好处,远远超过伦理上消极影响。早在 1998 年 12 月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管理局在研究报告中就提出,治疗性克隆问题已经变得不可避免,英国迟早要向这一人类医学处女地进军。2001 年以来,英国上下两院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允许科学家进行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医疗研究”的议案。很明显任何国家制定的科技政策或法规,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要符合自然科学的内在发展规律。1999 年 3 月,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在关于克隆的声明中就明确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宣称“研究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应得到支持” 。15沈铭贤等:“一场关于文化的战争”, 生命世界 ,2005 年 11 期,第 17 页。16张田勘:“干细胞研究:高县的双刃剑“, 海峡科技 ,2000 年 11 期,第 68 页。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11(四)治疗性克隆的价值判断由前面析可知,人们对于治疗性克隆并不是持完全排斥的态度,而是需要对治疗性克隆研究进行规范性、后果性的考查,从某种层面上讲,对治疗性克隆的伦理争议可以认为是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对治疗性克隆的道德终极标准,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倒、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1.目的论视野目的论,亦即是后果论。是指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或已然生产的实质性价值作为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伦理范式。17它关注的是人们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中所体现的目的性价值和意义, 关注的重心是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或社会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实质性利益。 从目的论视域看, 治疗性克隆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功利主义思想, 功利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础、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基本标准、并同时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实现的伦理思想和学说。 对于人类胚胎是否可以用于研究的问题,在功利主义看来是没有道德困境的。功利主义认为用于研究的胚胎是没有道德地位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快乐与痛苦。治疗性克隆研究及其应用是符合功利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道德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的。据功利主义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对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审视,也就是看其应用的实质性后果是否给人类带来快乐,避免痛苦,是否能够总体上促进人类幸福。很显然,若治疗性克隆能够得以应用,使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状态,从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享受生命及生活的美好状态,对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通过对治疗性克隆研究带来的快乐与痛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治疗性克隆带来的快乐超过了痛苦的量,带来了相比较而言的最大限度之幸福。2.公益论视野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无论是在理论的表述上, 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都表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对医学进步来说,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很难提供尽如人意的理论指导,况且功178/zfxy/xydt/ethnics/11jiaoan(1).htm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利主义理论中最具价值的理论真谛并未被真正发掘出来。公益论或公益思想的提出, 是在功利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提升,其对指导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人类的公益思想很早就存在了,但对公益思想的理论阐释却肇始自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理论本身包含着公益论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指出:功利论从一开始就具有公益论的性质。边沁则把功利原则表述为“最大幸福原则或最大福利原则” ,他主张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施制,只有当其“增多社会幸福的趋向大于其任何减少社会幸福的趋向时, 则可以说它是符合或遵从功利原则的”。18对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的重视和强调在功利主义者密尔和西季威克等人那里都有几近一致的论述。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马特认为:“功利主义所诉诸的感情或态度就是普遍化了的仁爱,即追求幸福的意向,总而言之,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为全人类或一切有知觉的存在者追求好效果。 ”19虽然大多数功利主义者都意识到公共利益的不可偏废,但是走到最后功利主义者还是回到了个人利益的起点上。从公益论看,治疗性克隆可以促使人类摆脱疾病痛苦的折磨,回归健康状态,它的研究和应用是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公益的。现代医学及其医疗职业,已大大突破了传统狭隘的医患关系道德范围,必须综合考虑环境、人类整体和后代利益的问题等,判断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以是否符合社会公益为标准。一般而言,治疗性克隆符合公益论原则,是既有利于当代人利益,也有利后代人利益,但是当代人对生命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自由的自主性、自决权,也可能会侵犯后代人的相同权利。 由是便当论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发生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何者当起主导作用?归根结底,它不被人的意志左右,是由社会的、历史的实践决定的。恩格斯不仅认为,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而且认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换言之,人们的伦理观念必然由具体世代人们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社会关系所决定,必然是与时代俱进的。这正反映了当代人的利益优先于后代人的利益。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治疗性克隆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符合公益论原则,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效果必将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治疗性克隆研究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18吴旻:“对幸福问题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5 月,第 43 页。19转引自张晓东:“准则功利”抑或“行为功利”?兼评西方新旧功利主义道德理论, 学海 ,2007 年 3 期,第 24页。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13展,因此,从公益论的角度来看,治疗性克隆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但是治疗性克隆技术现在最好多作充分的实验研究, 只能应用于我们确切知道而且没有其他更佳治疗方法的疾病上,不能盲目地推而广之。在对生命技术进行道德价值评价时, 应当建立在对特定技术的价值权衡和科学预测的分析基础之上。正是基于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技术原理和潜在价值之分析,这项研究在价值权衡上是利大于弊的;在道德考评上,其根本趋向符合人类幸福最大化的目的。(五)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原则在生物伦理学难题争论中,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并不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都有价值,都可以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不能超越伦理底线。这样的底线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面对生物伦理学所提出的某些问题,公众的意见有时候十分对立,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往往并不带有建立生物伦理学理论的企图,但是这类争论却是建立理论的必经之路。一般地说,伦理理论是一个方法,我们用它来证明一个特有的伦理决定是正确的。它也是一种手段,我们用它来对复杂的信息、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利益、对“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做出回答。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的决定过程提供内在一致性。 因此, 一种伦理学理论或框架为我们提供探讨各种问题的一般性的方法。如果我们有了一种理论,在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就不必每次都从头开始。理论也允许我们做出在决定方面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我们将从观察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彼此联系开始。如果我们在做出决定过程中具有内在一致性,那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有更大程度的内在统一性和完整性、在人们强调问题复杂的情况下,这些特性便极具价值。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德国著名哲学家哈马贝斯等人则认为协商伦理学是解释或分析生物学中伦理纷争的最佳的理论基础,它通过社会各方的对话和反思,建立起相应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使争论的各方在其中实现自己的预期利益。在这里,利益又成了核心的问题。协商伦理反复强调了对人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解,提出以理性应对科学研究对人类带来的风险和分担社会责任的思想。与康德理论方法不同,协商伦理认为伦理道德不对普遍幸福指导,道德不再有绝对的特性,它可以随社会环境而变。 “道德是为人创造的,而不是人为了道德。 ”伦理道德存在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使人类免受伤害。哈贝马斯提出以“协商式伦理学原理”代替功利主义性质的道德规范评价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标准。在对整个世界理解的前提下协商伦理不把道德的主体局限于个人扮演的伦理角色,而把它定性为相互交流,并在其中协调各方行为冲突的集合体。伦理道德不再是每个人自己的看法,而是各方观点交流反思后的集体看法。 “它强调在有关范围内的每一个人,在权衡利益的时候要考虑到其他人的观点” ,把人的需求取向性和利益相伴性作为事实加以考虑,并从根本上把它看成是合理的。而道德的功能是要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以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在俗世的多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的研究与保守争论一直相伴而行。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一些国家克隆领域无论是生殖性克隆还是治疗性克隆都不被许可, 一些较大的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依然在政府的默许下从事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黄禹锡事件”20的发生。当人们都希望为治疗性克隆伦理争议难题找到合理辩护的解决方案时,却存在着诸多难以一时释解的问题。因为一旦涉及到与伦理相关的问题, 人们共同持有的观念便不足以为道德生活构成一种具体的理解,并且理性论证本身无法确切地建立此种前提,因而,理性的人们只能通过相互同意来确立一种共同的道德结构。 这种具体的道德结构必须建立在确立一种道德观点的意志上,而不能建立在某种理性论证的产物上。俗世的道德观点在其最一般的意义上将是这样一种思想观点,人们由此而理解,有关一个具体行动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这类冲突可以通过主体间的相互同意来得到解决, 并且人们因而接受这种观点以便能够在主体之间确立一种权威进行责备和称赞,同时又显得相互尊重。总而言之,克隆尤如悬挂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方而,有人欢呼它能造福人类,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又有人担心它会伤害人类,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对待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判断上要坚持集体协商的模式,综合考虑各方的立场,不仅要允许具有正当性的科学试验的研究,同时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许可条件,即实现行善与允许的相结合。只有综合各方立场,不偏废其中某一种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治疗性克隆的价值。202006 年初,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公布了关于黄禹锡研究组的最终调查结果。调查认定,黄禹锡研究组 2004 年和 2005 年发表于美国科学 (science)周刊上的论文数据属伪造,其“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机制研究15三、我国治疗性克隆伦理危机治理的立法分析调和以各种不同信仰传统为基础且互相冲突的生命伦理学问题, 是治疗性克隆立法之目的。解释健康与幸福的问题不应参照超然性的价值观,甚至应当避开宗教上的一些禁忌。只有强调宗教上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容忍与大度,方能戮力铸就人类的现实福祉。促使人群能够和平生活并为这个世界提供保健事业努力而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道德冲突,是立法者所要致力的方向。近二三十年来,治疗性克隆领域涌现出了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也让人也明显地察觉到,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潜在和现实的危害正与日俱增,由此,人们很自然便会想到运用法律的工具效能来限制或消除消极影响。经过艰苦的科学普及、干细胞研究及伦理论争,当下世界上大部分人甚至包括一部分天主教信仰者, 都支持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正确的研究, 因为众所周知,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之目的乃是为了以慈悲之心,举大能之手救助“受苦受难”的病患。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