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生命意识.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生命意识.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生命意识.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生命意识.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生命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徐 小 卷 日期:2009.5.26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徐 小 卷 指导教师签名: 李 晓 洁 签 名 日 期: 2009.5.26 签 名 日 期: 2009.5.26 2 中 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汪曾祺是京派文学最后一个传承者,为京派文学划上意味深长的一 笔。他的作品主要着眼于小人物的刻画,秉承“仁者,爱人”的儒家传统 思想, 在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愿望, 反映出一种自然健康 的人情美、 人性美。 但他的小说, 并不一味追求空灵悠远超脱尘世的境界, 而是充满了人情冷暖的世俗性。 他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入手, 书写小人物 的喜怒哀乐的人生感悟与经历, 努力营造出一个乌托邦似的家园社会: 人 们自自然然地生活着,全身心地舒展自己的需求,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物 质上也不富有,然而,他们精神上却有着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心,道家清净 无为的生活态度。 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况汪曾祺小说里的小人物类 型,把他分为普通劳动者,知识分子以及女性群体。从中总结出汪曾祺所 书写的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特征, 可见汪曾祺的人生文学态度; 第二部分 主要叙述这些小人物的优美率性的人生形式。 从自然生理方面、 社会环境 方面入手, 窥见他们所受的儒家道家以及民间传统道德的影响; 第三部分 分析汪曾祺以小人物为小说的主要载体的原因, 其中蕴含着汪曾祺朴实的 人道主义理想,对灵趣的追求,以及希望建立一座理想的人性大厦。汪曾 祺的小说秉承京派文学传统, 并不追求与主流文学的相融合, 对主流文学 起到补充作用。 本论文试图对汪曾祺零零散散的人物给予一定的概况分析, 并对影响 作家写作的因素进行论述,进一步挖掘小人物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关键词:小人物 人生形式 人性美 人情美 3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wang zengqi is the last writer of the camp of “jingpai literature” who gives the last significant stroke in the camp. his work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little men” , reflecting a kind of healthy and natural beauty of humanity and feelings with the ideal of “the kind loves people”. while his novels are not always in the pursuit of unpredictable and distant style which seems to be beyond mortal life. on the contrary, his novels present a kind of secular life. from the angle of writing daily life of little men, he displayed little mens emotion and experience and created a utopian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ive in a natural way and satisfiy their own needs at liberty. they are in a low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in want of wealth, but they are cordial with the prinple of confucianism and have an inactive life attitude of taoism. this thesis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classifies the little men into ordinary labourers, literature letters and a group of women, summarizing the fetures about the little men. the second part chiefly analyses their life forms with elegance and liberty. the thesis reflects the natural physiology of the little men and social envionment to search into the influnces they get from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non-governmental tradition. the last part analyses wang zengqis plain humanity ideal, his pursuit of interest and his hope of building a mansion of perfect humanity from the point of writing his charactes. wang zengqi inherited the ideas of “jingpai literature”, which is off 4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thus somewhat his novels fill a vacancy of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generalize the scattered images in wang zengqis novels and analys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nce the author to probe into the deep reasons of forming the little men. key words: little men life forms beauty of humanity and feelings 6 引 言 引 言 汪曾祺一生创作丰富,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都有涉猎,尤其是小说创作,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小说,蕴含深刻的散文笔法,用语简洁明朗,在精 神气韵、意境氛围,都显示出地地道道的民族色彩,尤其他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改造更 显示了他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呈现给读者一幅幅社会民情民风画,但在 一幅幅风俗画中衬托的还是画中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车匠、 小和尚、锡匠、修鞋的、作画的、赶车的、卖艺的,活生生一幅人生百态图。汪曾祺 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身上寄托着自己对道义、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抒发出 人物的人情美、 人性美, 而对于人性不美好的一面, 他也总是淡化其中的丑陋和弱点。 可是在汪曾祺的笔下,人物散漫,没有传统小说描写中的向心力,形成不了一个 总体概念,缺乏立体感。人物却可以说是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观、价值观等的载 体,抒写什么样的人物,如何书写,以及在这种抒写背后又隐含着人物怎样的生命意 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都是小说评论界不可逾越的门槛。正如宗白华先生 所说: “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以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 ” 1汪曾祺的小说中蕴含的“风俗画”一直是评论家所关注的焦点,汪曾祺自己也曾说 过: “我对风俗有兴趣,因为我觉得它很美”兴至所来,美之所至。汪曾祺小说中的 风俗画便经过他巧手淡淡画来,虽然没有清明上河图那样恢宏壮观,眼花缭乱, 但他的“风俗画”里饱含着对人物、对生活、对人性淡淡的欣喜,倒更象一幅运笔得 体,浓淡有致的中国山水画。但不管如何,人物是必不可少, “ 人情和风土原 是紧密关联的。写一点风俗画,对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是有帮助的。 ” 、 “小说里写风俗,目的还是写人。 ”由此可以分析出,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特定 的生活背景、乡土背景。正是由于类似的生活环境才造就了人物的理想、自然、朴素、 率真。但“风俗画小说是有局限的。一是风俗画小说往往就人事的外部加以描写,较 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大作心理描写,因此人物的典型性较差。 ”正因为人物的 典型性较差,研究者们大都把目光集中到汪曾祺小说人物之外的的世界里,语言观、 文化内涵、文体特色等等,唯独缺乏对人物的研究探讨。但在他笔下的那些不足成为 人物的人物身上,却可以发现生命的搏动,自然本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浸染 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60 页; 7 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质,儒家的“仁义” ,道家的“无为” ,都在汪曾祺笔下散漫 开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论文试图从小人物入手, 分析作家在小人物身上所赋予的精神气质, 内在品格, 从而反映出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揭示汪曾祺的文学精神和意蕴。 8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图景 第一节 情意漫洒人间底层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图景 第一节 情意漫洒人间底层 汪曾祺的小说大都是篇幅较为短小,人物的典型性无法伸展很广,因而也形成不 了人物的总体性格观。但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单纯追求描写人物的典型环 境、典型性格,他笔下的人物不同于众多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含有深重的灾难,内心 充满着生活的苦痛,他只是写写他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 权没有钱,生活在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家园,过着平平凡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虽 然他们接受的教育并不多,但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他们明白天上不会掉 馅饼,所以他们勤勤恳恳地从早干到晚。不过他们不埋怨什么,只要有吃有喝,不至 于饿死,他们也会泡泡茶、喝喝酒、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完全忘记生活中所谓 的苦,在他们眼中生活只有享不尽乐趣。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浸透到各行各业,如 敷小鸡的余老五;放鸭的陆长庚( 鸡鸭名家 ) ;卖烧卤的王二( 异秉 ) ;在学校打 钟的詹大胖子( 桥边小说詹大胖子 ) ;卖水果的叶三( 鉴赏家 ) ;打锡的十三子 ( 大淖记事 ) ;卖米的八千岁( 八千岁 )等等。当然汪曾祺也把笔伸向了知识分 子阶层,虽然他们或饱读四书五经( 徙中的谈璧渔) ,或精通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 ( 鉴赏家中的季陶民)等,但他们隐于乡野,与百姓为朋,自娱自乐。纵观这些 零零散散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一个的共同点,他们不是英雄人物,而是一 些名不见经传,随处可见随处可知的普通平民百姓,相对于大人物而言,他们都是: 小人物。汪曾祺对此曾说过: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 1“我对一切 伟大的人也只能以常人视之” 。 2 首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小人物如何定义: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 的人;王同亿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此给出的释义是:无足轻重或无甚价值 的而且通常是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某物。 两个词条的解释共同之处指出了小人物在社 会上的地位很卑微,没有名,没有影响,无足轻重,次要等等词语,包含着小人物好 比草原上的草一般普通, 平凡, 他们是芸芸大众中的一员, 有着大众一样的生活形态。 1 舒乙主编,泰山片石,汪曾祺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年,232 页; 2 同上 9 但古代时期,小人物即是小人的另一称呼,多含贬义。 世说新语中陈太丘因为所 约人迟到而等得不耐烦便离去, 可所约人到达不见陈太丘即无视陈太丘之子在侧而破 口大骂,遭到其子的反讽。这种人在世说新语中便是小人物,也即现在所谓的小 人。但是,演化至今,小人物则是相对于大人物而言,他们是云云大众中的一员,往 往处于社会的底层,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影响,只能说他们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因为多就显得突出性不强,典型性不够,很容易为人们忽视。 而有关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的文学评论与创作则在近代浮出水面, 当时中国文学迫 于社会腐败而欲从文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达到引导大众起来反抗的斗争精 神。1917 年二月新青年刊出陈独秀的文章文章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的“三 大主意” :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 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里程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 通俗的社会文学。 ” 1接着周作人进一步具体化, 把文学推向 “人的文学” 。 周作人把历来的文学分为“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两类,二者以是否具有人道 主义态度作为划分的标准。人道主义便是以“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站得人的位置” 为前提。他更深刻的观点是大胆地肯定了自然的人性: “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 ” 2人的自然本能第一次在中国人的理论概念中取得合法存在 的权利,而且获得“美”的品格,这就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接着, 周作人接连推出 平民文学 , 进一步阐释和发挥他的 “人的文学” 的观念。 “平 民文学”的观念比“人的文学”观念更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并且第一次从理论上确 定了普通大众形象在文学方面的意义。自此后, “人的文学”思潮从理论进入创作实 践。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代表的“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表现两个主题:一是揭 示社会下层的人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遭遇;二是探求理想的、美与爱的人生。 3塑 造了一系列平民形象, 为新文学开创了创作典型。 而平民便相当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小人物形象的出现便是“人的文学”尤其是“平民文学”的实践产物。鲁迅笔下 有众多的人物形象,都是被欺侮,被损害的对象,他们或是乡村农民,如祥林嫂、爱 姑、九斤老太、闰土等,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整天 奔忙于生计,身上承受着精神上、物质生活上的灾难,已渐趋麻木。鲁迅通过对最广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 新青年二月版,1917 年 2 参阅人的文学 ,载青年杂志第五卷第六页 3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年,372 页; 10 大人们群众进行描绘, 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希望借此引起 “疗救的注意” 。 他 本着战士的心态,要揭示出社会的疾病之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鲁迅文章的风 格大多沉郁冷峻。除了以农民为故事的主角外,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鲁迅所要刻画的 第二类人物形象,他们受过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力争用个人的力量挽救衰腐的 中国,实现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传统的儒家道义精神理念,但他们个人的力 量太单薄,他们的行动根本不被愚昧的大众所理解接受,只能重新回到原点,或无奈 地活着,或悲壮地死去。 但在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身上承受的生命之重似乎更轻一点,他同样把目光转 向城镇小市民,但以浓郁的世俗生活为底色,刻画出一群个体性寓于群体性的有血有 肉、有情有义的小人物。 “所谓世俗化,实际上是在知性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一种贴近 普通人心理的文学观念” 。他的文章便主要描写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情感、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状态无不可见其平民化,人物形象的一举一动无不贴近现实 生活,使人顿感亲切,从心理上便对他们产生认同感。而且汪曾祺叙述的口吻不急不 缓,娓娓道来,蕴含淡淡的色彩。既不求故事情节的离奇,也不讲人物命运的大起大 落,只是将“世间小儿女”的“平平常常的事”用“平平常常的方法去表现他们” , 他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情感、 内心活动, 性格, 有时就是一点氛围的营造, 而 “有 时只是人物的素描” 。汪曾祺在其评论文章谈风格中曾坦言, “中国现代作家的作 品我读得比较熟的是鲁迅。 ” 1因此在汪曾祺的小说中, 含有乡土气息的城镇市民和清 高超凡于尘世之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对此,笔者对汪曾祺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城镇小市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其中有拥有一 定传统手艺的劳动者,如戴车匠中的戴车匠, 皮凤三楦房子中的以修鞋为生 的高大头, 兽医中的兽医姚有多, 故里三陈中的男妇产科医生陈小手, 钓人 的医生中的医生王淡人, 小学同学中学做棺材的徐守廉,学打铁的邱麻子,这 类人在汪曾祺的文章占据绝大部分, 他们坚守着传统手工劳动技艺, 以此来维持生活。 汪曾祺对这些手工业劳动者精湛的传统手艺深深叹服, 带着欣赏的态度描写他们劳动 的过程,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 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 1 陆建华主编,论风格,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1993 年版,第 54 页; 11 落在戴车匠的脚下,很好看。 ” 1这哪是劳动场面,分明就是一幅色彩纷呈的灵动的画 面,引起人们对车匠这门手艺的无限遐想,连小孩子也被吸引着,他们“多爱上戴车 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但他对这些 美妙得如同雕栏画柱一般的手工业技巧最终却要淹没在社会前行的滚滚红尘中而长 长地叹了一口气,戴车匠 中结尾无可奈何地说道,“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三 姊妹出嫁纯粹就是最后一个手工技巧的一曲落寞葬歌。文章开篇就是一句“秦老吉 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他的馄饨也是全城独一份。 ”秦 老吉用这副独特的担子,用他各式各样美味爽口的馄饨馅养活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 有了好归宿,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可是“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 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这不仅仅只是秦老吉的忧虑,作者就十分为这副馄饨 担子,馄饨手艺的失传而忧心,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 楠木的馄饨担子呢?”秦老吉的二女儿二凤许的人家是个剃头匠,公公时福海不仅剃 头, “还擅长向阳取耳(掏耳朵) ,捶背拿筋。 ”除此之外,他还专会治“落枕” 。在汪 曾祺笔下,他的这些手艺活好像是一门给人无限通泰的艺术,捶背时可以捶出各种节 奏和清浊阴阳的脆响。治疗落枕就是几个动词便把是福海的精湛技艺表露无遗, “搁、 扶、扳”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落枕便治好了。可是“时代变迁,时福海的这一套 有点吃不开了。 ” “时福海忽然变成一个举动迟钝的老头” 。他的两个儿子也根本没有 继承他的那套手艺, 可以说剃头店掏耳朵、 捶背拿筋、 治落枕的活儿已经不可能复活, 它永远地遁入历史的洪荒之中。三姑娘许的人家是卖糖的吴颐福, “师叔死后,这门 手艺成了绝活儿,全城只有吴颐福一个人会。 ”可是,这种绝活儿又能存活多长时间 呢?只有“不断追忆那已失并难再复得 ” 2的传统手工业了。 岁寒三友就 直接表露,草帽的人工制作已经被机器制作完全取代,有个机器制作的草帽,王瘦吾 的生活水准也直线上升了。 茶干中连万顺的豆腐干经过多种程序,精心煨煮,闯 出自己的牌子来了,可连万顺死后,他的茶干再没有继承者,恢复不起来了。汪曾祺 写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是写他们技艺的美,因此他总把那些传统的手工活儿写得很细 致,让读者亲自感受着他们的美,也让读者产生一种油然的惆怅之情。 “今昔的对比,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往事不堪回首的凄怆,在体现了时间消磨的力量。 ” 1可见汪 1 汪曾祺,戴车匠,汪曾祺自选集m,1991 年,523 页; 2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 1998,229 页; 1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第 226 页; 12 曾祺是想把这些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保留到他的笔下, 为这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技 艺谱写一曲回味无穷的悠远葬歌,让人们悼念,怀想。小时候的汪曾祺喜欢到处走, 到处看,对那些小作坊的技艺很好奇,他看银匠敲出钉在小孩帽子上的罗汉,看画匠 画家菩萨,福寿禄三星,这些小时候的记忆一直珍藏在他内心深处,促使他养成了他 对传统的手工活儿的热爱,你看他笔下的馄饨馅多种多样,美味可口;戴车匠旋东西 时的五彩斑斓;剃头匠捶背拿筋时的抑扬顿挫;陈四踩高跷时的神采飞扬等等,无不 是他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表现。而写这些拥有传统的手工业劳动者,实际上却寄托了 他对于即将流逝的传统手工技巧的缅怀与深深的感情。 当然汪曾祺还把笔伸向那些杂役。他们没有手艺,没有做生意的本钱,他们只能 干干打杂之类的琐碎之事。 ( 老鲁中的老鲁是一个学校的挑水工, 桥边小说中 的詹大胖子就是小学校里一个敲钟、剪冬青树、给老师烧水、印考试卷子、送成绩单) 他们虽然干着很平凡,很琐碎的事情,无非为养家糊口,和我们现实中的常人没有两 样,但他们却又有一些不一样。他们干的工作很杂,很碎,但他们从没有对自己的工 作产生抱怨之情,总是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事儿,任劳任怨。这种美,便是汪曾祺 所尽力刻画的和谐之美,所谓物有所值,他们活得坦然本分。 还有就是没有任何手艺,只靠卖东西为生的生意人,他们遍布生活的各行各业。 如异秉中卖卤烧的王二, 鉴赏家中卖水果的叶三, 八千岁中卖米的八千岁, 卖眼镜的宝应人中到处奔波卖眼镜的王宝应, 薛大娘里卖菜的薛大娘,还有 卖糕饼的小孩,卖唱的露水夫妇,卖艺的王四海,甚至还有卖蚯蚓的人等,这些人不 像那些手工业劳动者有一定的手艺, 也不像农民有些许土地。 他们要凭借自己的信誉, 力气和嘴上的功夫等做生意,他们拥有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诚实守信。 “因为社会存在状态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要求以及人们的深层的内在的精神的渴望和 企盼都首先诱发和凝聚成社会的群体和个体心态。 ” 八千岁便是中国典型的靠省吃 俭用发家的人,他即使赚到了很多钱,但每天的膳食却是头糙红米饭,青菜豆腐,草 炉烧饼这类简单又近乎苛刻的饭食,他的节俭无异于吝啬了;薛大娘虽然年过四十, 可依然每天都挑着两筐菜到街上去卖; 王宝应一清早便托着他的眼镜匣子到街上走着 卖,每天不下三四十里路;王二更是从早忙到晚,风雨无阻;叶三给人送水果,都是 又大又均匀,什么货色什么价,从不短斤少两;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们传统 陆贵山,人论与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228 页; 13 的劳动价值观,正是这种勤劳节俭的朴素价值观,让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吃苦 耐劳的本性,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凭借这样的本性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汪曾祺 热爱这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景仰之情。评论林斤澜的小说时他写 得: “ 皮实就是生命的韧性” , “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普遍的品德” 除了刻画以上类型的人物,汪曾祺笔下还总出现“高人” ,或是技术比一般人高 出许多,或是力气比常人大几倍,可称之为“奇人异事” 。 鸡鸭名家中的两个主角, 余老五和陆长庚一个是敷小鸡的炕房师傅, 一个是放鸭的, 但他们俩却都有一身绝活: 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鸡蛋下了炕,几十个时辰。可以出炕了,别的师傅都不敢 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攻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还是稳一点。想等,没 那个胆量。余老五总要等上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 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 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睛塌陷了,连颜色也变了,眼睛的光彩近乎疯狂。脾气也 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 进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 一句: “起了吧?”摇摇头。“起了吧?”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 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 “起! ”徒弟们赶紧一窝蜂 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 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 1 中国有句古话:艺高人胆大。余老五坚定不移的信心也缘于他对自己的自信,是 他炕了几十年鸡得出的经验。不过,不管他对自己的技术如何自信,时间把握如何精 确,在鸡出炕的时候,他却时刻保持警醒, “眼睛塌陷,颜色也变了” ,但依然坚持自 己的决策。鸡出炕之后,他才优哉游哉地提着他的紫砂壶,到处闲聊。 陆长庚的出场很戏剧化,未出场之前,作者先铺陈了一大段不会放鸭的倪二硬是 要自己放鸭,甚至敢赶着鸭过白莲湖去卖。结果鸭子一到湖里,都躲进芦苇荡中,倪 二奋战半天,楞不顶事,急得他象个孩子一样哭起来。这时,陆长庚“陆鸭”便粉墨 登场了。找到他把情况一说,他不急不慌,把价钱讲定,还看了一家地扛通吃,红了 一庄,方去。他的从容稳定与倪二的手足无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未行动,便隐现 出陆鸭的功夫高超。果然,他到白莲湖后,只是嘴上咕咕叫了几声,鸭子就都聚拢, 陆建华主编,汪曾祺全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年,137,139 页; 1 钟敬文,邓久平主编,汪曾祺全集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85 页; 14 简直不费吃灰之力。当地人都说他能和鸭子通话,外号“陆鸭”自然名不虚传。他还 有一绝,即不用秤,只是拎一拎就可以知道鸭子的确切重量,一两不差。正是这些奇 活巧干, 他们的经济来源比其他人来得快, 可他们并不是一味钻在钱里。故里三陈 陈 小手是一个男妇科,不管怎样难产的妇女,经过他的小手,总可以把人给陶出来, 然后看也不看男主人递上的红包,洗洗手喝喝热茶,道一声得罪便离去; 八千岁 中买卖马匹的宋侉子,看中的马还得经过他那突然的“袭击” ,牵着马转一圈,突然 猛地一拽,马不趔趄,便与人成交。卖得马后,便都花在自己喜爱的女人身上; 鉴 赏家中的叶三,没有接受任何文化知识,但能鉴赏季匋民画中的不足与精妙之处。 尽管两个儿子已经能够赚钱养活他, 但他依然不放弃卖水果的营生, 只为季匋民; 陈 泥鳅潜水的功夫可谓一流,不但水性好,且在水中能开眼见物。打捞死人都讲价钱, 可他有钱就花,从不积攒钱。可以说,汪曾祺描写平民百姓的艰难困苦之时,也赋予 他们不同寻常的技能。这也是汪曾祺在人物生活困顿之际,对他们流露出一丝温情的 表达。汪曾祺对平民百姓充满着关切之情,认为民间是藏龙卧虎之处,对平民百姓应 不容小觑的。这其实也符合汪曾祺自己曾说的“我追求的是和谐” ,小人物们在物质 上地位上缺少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或比其他人高明之处找到平衡 点,中和了生活中的不和谐之处,可以说是“眼泪中的微笑” 。生活并不都是黑色的, 还带着一丝亮点,给人温暖。所以他的小人物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描述,鲁迅的小人物 只是背负生活上精神上的几重压力,凝重而深远,让人喘不过气来;契科夫中的小人 物饱含着作者深深的讥讽与嘲弄。 第二类小人物即是知识分子,他们仍是在生活中挣扎徘徊。汪曾祺四十年代在西 南联大上大学,对学校、师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又适逢乱世,荒年。所以他小说中的 知识分子脱下了“知识”的外衣,回归到“人”的自然属性。于是五花八门的知识分 子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有苦中作乐,有讽刺,有诙谐,也有无声的痛诉,这是独 特年代里的知识分子,时代的无奈,赋予他们独特的言行举止。 老鲁里的一群老 师,缺乏吃的东西,随老鲁摘野草,捉昆虫吃,苦则苦矣,可汪曾祺却写得活灵活现, 野草可以编成救荒本草 ;昆虫是荤菜的代名词,经过一番煸炒,味道居然和虾一 样;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汪曾祺文章第一句话就表明: “去年夏天我们过的那一段 日子实在很好玩。 ” 钓人的孩子捡金子里有一个哲学系的研究生,在昆明警报来 袭之时,推断有人“会把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包括金子,有人带金子,就会有人丢 15 掉金子;有人丢掉金子,一定会有人捡到;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 子。 ” 1于是按照这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他在逃警报时就沿路注意,果然被他捡 到不止一次金子。这是一篇很短小的文章,字里行间却充满诙谐与讽刺感,如此运用 逻辑知识,实在让研究逻辑的人哭笑不得; 钓人的孩子航空奖券讲述中文系学 生彭振铎日子过得很拮据,但内心充满浪漫情怀,暗恋系里女生柳曦,于是做了一件 不浪漫的事, 想通过购买国民党的中央政府发行的航空奖券发一笔财让柳曦摆脱包办 婚姻的痛苦。然而爱情梦破灭之后,发财的美梦却一直保存下来。写到这儿,读者已 经分不清到底是爱情让他萌生发财梦呢, 还是他的发财梦要找个冠冕堂皇的所谓浪漫 理由; 日规中的教授, “一位国际知名的化学专家,同时又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具 有广博知识的才华横溢而性格不免古怪的教授,穿的是一双空前绝后的布鞋 脚趾和脚跟部位都磨通了。 ” 2教化学的高教授把自己摘种的剑兰花拿到街上买, 无可 厚非。于是她的妻子便可以“来时一篮花,归时一篮菜” ,完全脱下知识分子的清高。 更有甚者, “有个治古文字的学者在南纸站挂笔单为人治印。 ”生活的艰辛、无奈,锻 造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教授们;学生们干的就更是五花八门,兼课、当会计、做柜台、 代人写信、放“午炮”等。但即便如此,学生们也吃不饱,只能“顾嘴不顾身” ,穿 邋遢一点都无所谓; 鸡毛 ,经济系的金昌焕不顾廉耻,干起偷鸡摸狗的事,把文嫂 赖以生存的鸡神不知鬼不觉地偷了三只,炖熟切块,每天吃上一口。可文嫂发现后, 金昌焕已经毕业,文嫂哭呀骂呀也无济于事。汪曾祺在文章写着: “这金昌焕真是缺 德” ,怀着对文嫂深深的同情。但最后又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在特殊时代 里,对饱读诗书的学子干出此类事情含着万般无奈。但无论怎样,汪曾祺始终秉承简 单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里说: “ 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 人多 。这是蔼然仁者之言。 ” 1特殊的环境让知识分子的抛弃一切诗书礼仪,只知道 吃饱肚子才是关键。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小人物的悲哀。当然除了这些特殊年 代里为生计而奔忙的师生们,汪曾祺还在文章中刻画了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这便是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不愁生计,过着道家清净无为,悠然自 得的生活,与民为伍,毫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等级的概念,如画家季匋民,与卖水 果的叶三为知己;谈甓渔地位虽高,却与三教九流,走卒贩夫结识;有的依然为自己 1钟敬文,邓久平主编,汪曾祺全集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2 页; 2 同上,152 页 1 陆建华主编,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年,238 页; 16 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挣扎着。生存,始终弥漫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成为挥之 不去的主题,让他的人物几许恬淡中,更增加了几许焦虑。高北溟中过秀才之后,科 举废除,他只能读两年“简师” ,教起了小学。可是为了积攒刻印死去恩师谈甓渔的 诗文的钱,他放弃了自己最心爱女儿高雪的前途,致使高雪忧郁而死。文章充满了凝 重的氛围,让读者不胜唏嘘,生动地表现物质缺乏但仁义不缺的知识分子形象。 汪曾祺在刻画这些男性形象的同时, 把眼光也对准了女性群体。 这些女性形象中, 我们清晰可见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真无邪的小英子,还是迫于生活压力 的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长得都很美。 “沈从文善于写中国农村 的少女” 。 2先生的女性形象中,翠翠美得娇憨,三三美得娇痴,夭夭美得娇野。汪曾 祺在这些女性形象上同样寄予了美的理想,美的愿望,但也不无心酸地描写发生在她 们身上的悲剧。她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天真烂漫,寄托作者理想与美的女 性形象,她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没有接受过什么诗书礼义的教育,她们 是自然纯真的化身,因此她们的身心都显得健康自在,含有一种乡野之气。 受戒 里小英子纯洁如百合花般,带着乡土清新气息,身心全沉浸在自然和谐中,没有封建 礼教的束缚压抑,敢于大胆表白自己朦胧的情愫; 大淖记事里巧云,人如其名, 手巧人美。不放弃残废的爹,和十一子的情投意合,最后自己挑起担子养活两个男人 也毫无怨言。她们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韧性与勤劳,灵巧又活泼,对世界充满向往憧 憬, 对爱情执着追求, 她们的生活自然自在自由, 完全溶化在养育她们的那方水土中; 第二类女性则与之相反, 她们出身于有教育背景的家庭, 既为封建世家的命运所吞噬, 也为封建礼教所戕害。 晚饭花珠子灯里的孙小姐是个才女,和丈夫王常生琴瑟 和鸣,无奈丈夫在南京生病,抬回家半年便去世了,虽然临死交代孙小姐不要守节, 可“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 里出现过。这是决不可能的事。 ”于是她终生压抑着自己,从不与人交往,只在房间 里干枯地生活着, 性格也变得有点乖戾, 最后在珠子灯的散落中魂归西天;晚饭花 晚 饭花 ,王玉英娴静安顺,听从父母之言许配给钱老五一名“风流浪荡,不务正 业” , “做事没有长性”的人,王玉英出嫁后, “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 ” 忧 郁症中的美人裴云锦,既要照顾贫苦的娘家,又要维持破落的婆家。两幅重担压在 肩上,再加上嫁过来三年未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和不堪经济的负 2 同上,82 页; 17 担,她得了忧郁症,最后上吊自杀。对这类人物,作者怀着悲悯的心情,无声控诉封 建主义思想对她们的戕害, 却无力挽回这些美丽温婉女子的命运, 她们不同于小英子、 巧云们,她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她们生活里不该有的精神苦痛,这都是她们所处的生活 环境的影响,也是她们接受精神方面的影响造成的恶果。 除了刻画以上拥有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人情美的理想女性和那些被封建思想压抑 的女性形象外,作者同样没有忘记市井生活中的女性们。她们视封建礼教于不顾,大 胆追求自己的性爱乐趣,似乎可以说是“放荡”的一类女性,然而她们“身心都很健 康” 。 薛大娘中的薛大娘的丈夫只能传宗接代,无法让她体会到作为女人应该得到 的性爱的幸福。 所以自生下儿子后, 她就再没有享受过做女人的权利。 她靠卖菜为生, 但闲暇之时也会为那些有情的“小蹄子”和“”牵牵线,并认为这是积德的事。她喜 欢保全堂里的吕三,就和他在一起快活。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薛大娘却说“我喜欢 他,他一年有十一月打光棍,我让他快活快活有什么不对?”对这类人物,作者在书 末说“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 ,表明了对薛大娘不压抑自己性情的做法表示赞同; 大 淖记事中男女是好是恼,全凭一个标准:情愿。女人在自己丈夫之外再“靠”一个, 不是稀奇事,有人说这里的风气不好,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汪曾 祺怀着满心的欢喜描述着大淖无拘无束的风俗习惯,赋予了女孩子选择的权利,给予 她们极大的精神自由的空间,完全颠覆了古代对女人的压抑和束缚,可以说民间这块 自由的土壤为她们提供了远离正统思想的统治。 第二节 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第二节 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纵观汪曾祺所描述的小人物,不难发现,他秉承了京派文学的传统,他笔下的小 人物完全不同于鲁迅,根本没有承担历史时代所赋予的重担,虽然生活比较清贫,但 不至于和闰土一样,虽然第六个孩子也能帮忙干活,但“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 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 掉”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中的农民,靠天吃饭,打上社会时代的烙印,要交各种苛 捐杂税,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而且童年时的无所顾忌也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之下的闰土, 认为和迅哥儿有等级的隔阂,最后生活折磨得他把希望寄托在民间的神上来,饱含深 深的沉重沉痛感。杨二嫂、祥林嫂等无不让文章笼罩上一层浓浓的雾障,压抑着人喘 18 不过气来。知识分子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一番雄心壮志却为社会扼杀,自 己也只是一只苍蝇,从起点又飞到终点,人生道路上只是划了一个圆罢了。这些思想 当然和鲁迅立志以“文艺揭示社会的苦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有关。 可在汪曾祺文章里,人物虽然也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市井老百姓,生活得虽然不 如意,但至少他们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能够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食其力, 受戒 里的小英子的家租用庙里的田,只须交一定的租钱,并没有其他的苛捐杂税; 大淖 记事巧云可以干起挑夫的行业,养活残废的爹和重伤的十一子; 异秉里王二靠 自己的勤劳肯干,早起晚归的精神卖烧卤为生; 鸡鸭名家里余老五炕鸡的技术高 人一筹,根本不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 陈小手虽然干老娘们干的接生之事,但他 根本不在乎; 老鲁纯粹一个杂役,没有技术也没有本钱,但他踏实肯干,在学校 干也能积攒下一笔不小的钱。祺在文章中淡化了人物身处的时代历史背景,他们才能 信奉劳动人民的一个宗旨:只有踏实肯干,没有吃不饱饭的道理。京派文学在当时抗 日如火如荼之际,能够坚持自己的文学态度,对下层百姓始终怀着怜悯之情,抒写他 们的喜怒哀乐,做到写普通人普通事达到对全民性格的改造,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 供奉着人性,为艺术而艺术。汪曾祺在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里说: “但总的来说,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 起来的。我自觉地要对读者产生一定影响,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 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 1所以尽管 他文章里主人公也有命运不济, 也描写了人物民族心理和性格上的弱点, 如 八千岁 里对八千岁的吝啬,近乎阿 q 般的心态有所讽刺,但他不会进行猛烈抨击,只是“同 情多于批判” ; 小孃孃描写了一个姑侄乱伦的故事,但作者没有任何指责,批判, 反而对人物怀着深深的同情,对命运的无常感到无奈,用“怜悯之情淡化了审视。 ” 2 第二,汪曾祺对小人物的描述完全贴近生活来写,在他们身上,人们看见的是一 个个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的故事,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 鸡毛中文嫂发现自 己的鸡被学生偷走,只剩下一堆鸡毛,忍不住破口大骂。活脱脱一个泼辣又伤心的妇 女形象,她丝毫不在乎外人的目光,只是把心里所有的不快痛苦大声骂出来。这种场 景其实在小市民和乡下妇女中都相当熟悉。 异秉把王二住的环境用细笔描绘了一 番, “后街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 1陆建华主编,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1993 年,第 208 页 2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年,第 1357 页; 19 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下蛋鸡的贼。 ”展现出一幅市井百姓的生活图景。不仅场景如 此,语言也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短语,叹词,方言等,无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 生活环境。 汪曾祺曾在 揉面 中说语言 “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 “语言要和人物贴近” , 3所以他很擅长随时随地向群众学习,不管是在张家口、昆明、北京,他小说中人物 的语言时不时蹦出几句方言。 王全 是农民, 看戏后的评价就是几个字: “有劲” 、 “不 差” 、 “最常用的是含义极其丰富的两个字: 看看 ” ;夸奖人时说: “不赖!不赖!象 不象,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 ”简洁利落; 徙中的小学教员是文化人,说话 不免掺杂文味, “家有三担粮,不当孩子王!我祖上还有几亩薄田,饿不死。不为五斗 米折腰,我辞职,不干了! ” 。在他们身上,从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故事,只是平平淡 淡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风一过,喧嚣也就过去了,苦难深重压抑怨恨似乎 和他们没有联系。不管生活如何,他们也能继续走下去,坚强地,乐观地。 另外汪曾祺小说里的小人物,名字随处可闻,仿佛他们就在你我身边,泯灭了他 们名字的个性,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在中国,名字是一个符号象征,也是一 个人身份的象征,他们孕育着父母的希望和期盼。人物形象恰如作者的子女们,给自 己书中的人物取名字,往往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一部红楼梦 ,名字里隐藏了 曹雪芹多少的悲怆之情。假假真真的姓氏, (贾姓与甄姓)谐音中掺杂着对人物命运 的怜悯同情, (贾雨村,实则假语存;甄士隐,此乃真士隐;英莲,为应怜;贾家四 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名字取中间之字联合在一起便是:原应叹 息。她们的命运都多舛悲怆) 。汪曾祺对于市井百姓,同样饱含他的思想感情。他书 中人物的名字只有市井百姓图方便而喊出来的,人物小,名字自然也小。当然,他们 也许有学名,可汪曾祺偏要写百姓随口喊出来的名字,一方面能显示人物之间毫无顾 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小人物之小,他们随时都会消失在历 史的洪荒中。没有所谓上层人的正规与礼节,市井百姓的名字纯粹是一个符合,一个 辨别此人与那人的代名词。读书人的名字却相对有名有姓,比较正规,也符合知识分 子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物的取名特色有以下几点:一、人物名字在姓前冠以“老” 或“小”。 老鲁是因为这个挑水工姓鲁,年龄也差不多四五十; 羊舍一夕中有 个孩子叫吕志国,可全文并不以此来称呼,而是叫小吕; 七里茶坊里的老乔、小 王、老刘,他们和老汪(我)一同陶粪,这样喊着亲切感油然而生;二、在姓后加上 3 陆建华主编,揉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