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中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也呈现出尖锐化、矛盾化、互斥化的 特征。在这种关系的支配之下,人类“征服自然” 、 “改造自然”的意愿日益强烈, 向自然无止境地掠夺着。虽然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与此相伴 随的,人类却同样遭受到了操纵和控制自然所造成的种种苦果。全球气候异常性 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竭、资源枯竭等等全球性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 加剧,正在把人类推向危险的“生存困境” 。 以人类为主体、自然为客体的主客 过度分立的思维方式的扩张和膨胀的结果。每当处于危机时刻,人们都会面临着 重大的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消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局面的发 展战略态势,进而,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要想消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非常 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中将二者关系进行相应的探究, 以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 我通过深入地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 础之上,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两个概念的作了整体性的概述, 并基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通过大量较为细致的论述最 终得到通过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以构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文 章结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实践活动 ii from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hows acute contradictions, and of mutually exclusive features. dominant in this relationship, the human conquering nature, modified natural, the wishes of the growing strongly, to the plundering of natural indefinitely. although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brought about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 life, but with the accompanying human has the same subject to the manipulation and control of all the natural result of the bitter fruit. anomali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reduced, ozone layer depletion, resource depletion and so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aggravate the problem of resources, are dangerous to mankind to the brink of the survival of problems. as the main body of human, natural as the object of the subject-object way of thinking over the separation of the expansion and inflation results. when in times of crisis, people will be faced with an important choice.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digestion tens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and then, more and more people took note of 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t is necessary for ii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ory perspective will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rresponding inquiry in order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ultimate goal. through in-depth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study the issue and read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basis, articl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wo concepts were outlined in a holistic and based on this from examine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end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develop the conclusions of the article.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ractice activit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1 第一章 导言 一、论文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论文问题的提出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化、矛盾化、互斥化的特征。在这 种关系的支配之下,人类“征服自然” 、 “改造自然”的意愿日益强烈,向自然无止境地掠 夺着。虽然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与此相伴随的,人类却同样遭受到了 操纵和控制自然所造成的种种苦果。全球气候异常性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竭、 资源枯竭等等全球性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正在把人类推向危险的“生存困境” ,即 非持续性的发展。 环境资源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相冲突的后果,其背后的根源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观念问题和价值观等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就现实层面而言,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在工业 化发展观,尤其是工业化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之下,人们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直接或者间接的 结果;从社会关系方面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是社会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在自然 界的映射;以理论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类在物欲的驱使之下,以人类为 主体、自然为客体的主客过度分立的思维方式的扩张和膨胀的结果。每当处于危机时刻, 人们都会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消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局 面的发展战略态势,进而,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要想消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非常有 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中将二者关系进行相应的探究,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最终目的。 (二)问题的研究意义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探究,这一论题本身就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 的诉求和主张。之所以提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不仅是因为 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的前景,更是由于这种前景或危机与人的前景休戚相关。本文 论题的提出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期望和追求,更是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期 望和追求。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中,人的身份不仅应该是责任者,也应该是权力者; 不仅应该是被告,还应该是原告。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尺度,更应该 秉持人的尺度,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旨归。在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探究中,确立了一 种双向互动的论证模式:从自然的发展理解人,亦从人的发展来看自然的发展,在人与自 然之间保持着一种合理的张力,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和谐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的探究,为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视角,同时拓展了可持续 发展研究的空间并开启了新的研究路向。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2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海洋生物科学家雷切尔.卡尔森被认为是此问题研究的理论先驱。卡尔森曾利用数 年时间专心收集美国官方和民间使用 ddt 等化学农药所造成危害的研究报告,在精心分 析之后于 1962 年出版了一本传世之作寂静的春天 。 “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 的种子,并且已经深入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卡尔 森的科学素养使她对当时人们所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而在此之前,许多人认 为环境对人类的危害已不存在,它在 19 世纪随着传染疾病的有效控制而结束。卡尔森的 大作出版之后,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轰动,有人认为它揭开了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的 序幕。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曾亲自在一份报告中支持卡尔森的观点,美国前任 sts 协会 主席 s.h.cutcliffe 教授也认为她是现今环境运动的开拓者。由此可见,卡尔森的寂静的 春天在此问题理论研究中是属于奠基之作的。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美国、德国和挪威、 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学者成立了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资源环境以及人类未 来发展的研究报告,使全球对人类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加警觉。其中以梅多斯等为代表的 “悲观主义”观点宣扬“极限增长论” ,其代表作是 1972 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 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以及 1992 年的逾越极限:全球崩溃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 另一派是以朱利安.西蒙等为代表的“乐观主义”观点则主张“无极限增长论” ,其代表作 是 1981 年出版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和 1984 年的资源丰富的地球等。1987 年世界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报告通过大量充分 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问题和行动方针。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报告强调, 地球正面临着全球性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从根本上克服危机的唯一可行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目标,发达国家应该以多种方式给 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帮助,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报告呼吁并号召人们,为实现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气候变暖是 sts 理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了人类免 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 年 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3 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 京都召开。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 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 6 种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 1990 年减少 5.2。该国际文件将会在 2012 年到期,针对全球 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 2007 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 持续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最终艰难地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这也是 人类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背景下,理性面对自己的生存困境所作的一份历史性国际 文件。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3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著名的生态哲学专家余谋昌先生在其著作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一书 中谈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观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体 中,人和自然既有相互依存的工具价值,又同时具有各自独立的自身价值。自然对人的工 具价值在于它的可利用性,人对自然是互为尺度的关系。衡量这种价值的尺度,既不在人 与自然自身之内,也不在对方之内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共同体,这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可 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必须调整人对自然权利和义务的界限,以恢复自然的稳态。国内学界 把人类中心论认定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观或世界观命题。 1994 年我国政府组织相关 领域的专家学者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白皮书。这个纲领性的文件指出:第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第 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者盲目地控制 人口数量,更不是单指保护生态平衡,它包括保护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 的辨证统一,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符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新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对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充分分析,审时度势,组织相关领域 的专家、学者于 2006 年 2 月 9 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提出,到 2020 年,我国 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 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的制定不仅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指引科 学技术朝着有利于增加人民福祉的方向前行, 并有效地使我国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协同、 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形成。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文章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并在此基础之上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内在联系,进而将二者进 行有机的结合,并尝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中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 2.历史阐述法:文章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史的阐述,使该论题具有了时间性、 具体化、直观化的特点,意在为文章论题的阐释做好铺垫。 3.文献综述法:文章通过详细阅读陈昌曙著的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 ;刘大椿著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4 的 自然辩证法 ; 滕藤、 郑玉歆著的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制度与政策 ; 王维著的 人 自 然可持续发展 ;王树恩、陈士俊著的人类与环境 ;卢风、刘湘溶著的现代发展观 与环境伦理等书籍文献,结合本人研究思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理 论的诠释与探究。 (二)研究思路 文章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言部分,该章节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国 内和国外) ,研究思路,论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哲学溯源和可持续发展理 论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较为深入、细致的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 史,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和可持续发展视角中人 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第五章在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中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类只有 实现传统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转变,最终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论文的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1.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和参加该领域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相关前沿 性的理论研究资料掌握较少,这一点是本文行文过程中的难点。 2.文章尝试采取逐层深入的分析方式,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两个概 念的概说的基础之上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关系 的和谐发展,其逻辑连贯性和论述缜密性是本文行文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文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之下来进行,分别阐释可持续发 展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从价值认知层面和社会历史层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 源进行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透视,并阐述了该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容,进而构建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一行文模式和选题角度意在对该问题的诠释更为鲜明、更为具 体,有别于以往单纯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或者从价值论、伦理学、社会学等过于单一和抽象 的文章形式。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5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世 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 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摆在人类眼前的现实的生存危机和思想界 以及学术界相应的理论建立。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最终 的确立。 (一)现实的生存危机 1.人口膨胀。人口膨胀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过大和人口增产的速度过快。首先来看人口 数量, 地球最大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呢?较为权威的看法是 100 亿左右。 大限不远也! 由于人口数量过多,世界已经显得十分拥挤,且由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许多国家和地区 更是人满为患,这一点我们是深有感触的。再看人口的增长速度,让我们来观察和比较一 组数据:自从有了人类,人口数量达到第一个 10 亿花去了数百万年,时间是 1804 年;从 10 亿到 20 亿花去了 123 年,时间为 1927 年;从 20 亿到 30 亿花去了 33 年,时间是 1960 年;从 30 亿到 40 亿,花去了 14 年,时间是 1974 年;从 40 亿到 50 亿花去了 13 年,时 间是 1987 年;从 50 亿到 60 亿只花去了 12 年,时间是 1999 年。 2我国的情况是: 公元初, 即西汉元年,中国的人口数量近 0.6 亿;从汉唐到两宋时期,人口数量一直徘徊在 0.5-0.7 亿之间;1730 年,也就是清雍正 8 年,中国人口超过 1 亿;1772 年即清乾隆 27 年到达 2 亿;1790 年,即乾隆 55 年达到 3 亿;1850 年,即清道光 30 年达到 4 亿;1949 年,新中 国成立之时,人口为 4.5 亿(不含港、澳、台以及华侨) ;1958 年,人口增至 6.6 亿左右; 1964 年,人口增至 7 亿左右;1978 年,人口增至 9.6 亿左右;1981 年,人口突破了 10 亿 大关;1989 年 4 月 24 日,我国的人口钟上显示出 11 亿;2001 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 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的数据,我国的人口数量为 12.9533 亿。这种人口膨胀的局面,使得 人口赖以支撑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支撑国民经济体系的生态体系不堪重负。 2.资源枯竭。首先来看耕地,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人均耕地的占有量不断减少。我国 的情况,根据2002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的数字,2002 年全国耕地总面积 12593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 0.10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按国际规定,耕地减 少的警戒线是人均 0.053 公顷) 。由于建设开发占用耕地等原因,2002 年全国耕地比 2001 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 86 页。 2 于学军: 60 亿人口的挑战与机遇 ,人民日报,1999-10-12。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6 年净减少 168.62 万公顷。其次来看森林,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然而,地球上的森林覆盖 面积已由历史上的 77 亿公顷减少到 1980 年的 26 亿公顷,又由 1980 年的 26 亿公顷减少 到 20 世纪末的 20 亿公顷左右,3在以每年 1000 余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按此下去,不用 100 年,地球上不会有森林的踪影。最后来看矿产。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现代能源的 三大支柱。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人类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大,即使 按照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开采水平计算,三大能源耗尽之日也并不遥远。 3.环境危机。环境危机是指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六大方面: (1)大气 污染; (2)水污染;(3)温室效应; (4)臭氧层空洞; (5)酸雨; (6)土地荒漠化。 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 , “自然” 是“人”的“工具” ,才导致了人口膨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并使三者构成了生存危 机的基本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言: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 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 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4面对这种窘迫的现实生存危机,人类呼唤一种能够协调人与 自然关系的发展观念,即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理念的生态诉求 伴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环保的理念也相继出现。这种理论上的诉求, 与人类面对的现实窘境一同催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1.萌芽阶段: 吕氏春秋义赏中记载“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树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 ,这里包含了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思想。孟子在其孟子德惠王上 中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王道之始也。 ”同样西方的先哲们也对人与自 然的关系进行了早起萌芽式的思考,并且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观点。比如说,早在 2000 多年前,柏拉图便在克里底亚篇里精辟地分析了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的山脉如何变成 荒山秃岭的原因。 2.启蒙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大批学者对社会工业化进程之中所出现的“畸形发 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反思,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有关工业文明对于土壤、水资源和大气 等方面带来的各种危害以及与此相关的论著。如 1948 年美国学者费尔德奥斯本在沙 乡年鉴里所指出的人类应当像山、大地那样的思考,以对土地无比尊敬和热爱的态度善 待土地上的每一个物种。1962 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通俗读物寂静的 春天 ,引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关注,掀起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热潮。 “ 寂静的春天 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 动的肇始” 。5 3 世纪末生态危机 ,中国环境报,1999-06-05。 4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2000,第 56 页。 5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 12 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7 3.初步形成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普通性、整体性、趋恶性等特征的日益呈现, “全球 问题” 、 “人类困境”之类的宏观性概念被人类用来概括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难题。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美国、德国和挪威、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学者成立了罗马俱乐部,并发表了一 系列有关资源环境以及关涉人类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中以梅多斯等为代表的宣扬的 “极限增长论” ,代表作是 1972 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 以及 1992 年的逾越极限:全球崩溃或可持续未来这两部著作在全世界思想界和学术 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和反响。1981 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 会 ,书中提到“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由此,正式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成熟与发展阶段: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会 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人类环境已成为 人类一个紧迫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 目标共同协调地实现。 ”这一总体目标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而后,1987 年 布伦特夫人所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书中明确地 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摆脱困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出非可持续发展危机的出路 所在,这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溯源 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着其深厚的哲学根基,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伦理、可持 续发展理论的价值定位和马克思主义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三个维度来对它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伦理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中闪烁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诸 如儒家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回归自然” 。 1.儒家的“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环境伦理学有一个共同思考的问题: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国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及其见解,凝结在“天人合一”命题之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精髓。中国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便确定了“天 人合一”的基本格调。自然的天与人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原初之意。中国儒家文化生 成的背景是农业型的社会和农业型的生产方式,在低下的生产力状态下,自然条件即天对 于农业生产具有绝对的意义。天与人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风调雨顺、阳光充足带来丰收, 人们的生活对天的依赖性很大,这种状况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意识:天与人本来是和谐 的,天满足人的要求,赐予人们生活资料,人也该顺天之变,顺时而化。这就是本初的“天 人合一”观念。这种观念后来演化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中国儒家文化崇尚自然, 这种精神导致了中国儒家文化价值取向中的和谐意识,带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8 2.道家的回归自然。首先,道家提倡自然,反对人为。什么叫自然?在道家那里,自 然是指事物自生自发的本来状态。道家提倡,反对人为,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的本来,反 对人类出于自己的需要,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 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赋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 “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6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 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其次, 道家主张“物我合一” 。长子把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成为“物化” ,即主 客体的相互融合。这种物化的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与现代人以万物为友的 意识流向相通,与人与自然和谐秩序的未来相吻合。人类只有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内涵, 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大自然融通为一,才能在情感与理智上接近它,培养一种忘我精神, 从而有效地限制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进攻及其导致的环境危机。 (二)人与自然矛盾论 人与自然存在着矛盾,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价值的选择。一 些生态主义者简单地认为,只要人顺应自然,放弃对自然的索取,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自 行消失,这种漠视人与自然矛盾的看法,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善意的空想。人与自然的矛盾 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的。至少在生物界,包括人以外的所有其他高等动 物,其为了生存的竞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其他的自然物,都客观地与自然界发生了影 响,然而,这种影响一般来说都没有超出自然本身运行的范畴,换句话说根本上就是自然 运行的一部分。人则不一样,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处于自然进化链条的顶端,这就既决 定了人必须依赖于其他所有自然物才能生存,又决定了人利用甚至改造自然的“合法性” , 也决定了人只有改造自然才能在有用的形式上利用自然。这就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埋下 了伏笔,因为随着需要和能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的改造超越了自然运行的界限,最严重的 是改变了自然运行的固有轨道和逻辑。基于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发展与自然的持续本质上 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与“发展” 两种要求的内在统一体。其实,显而易见, “可持续”与“发展”的“统一”是一种理想 诉求,在现实之中,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就其自发倾向而言,往往是 矛盾的一面大于统一的一面。当代的社会现实一再证明,追求经济发展,通常会给资源和 环境带来压力,影响到自然的持续发展,而保持自然的持续发展,则可能又会制约社会经 济的增长。因此,在持续与发展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判断孰轻孰重从而加 以权衡和取舍的问题,并且权衡和取舍所遵照的标准,则应从总体上体现持续与发展的共 存。换言之,为了协调持续与发展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可以在总体上统摄和体现持续与发 展相共存的更高层次的尺度,亦即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指向。这一价值指向只能是人的 6 老子 ,第 25 章。 7 老子 ,第 25 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9 发展,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人在面对与自然的矛盾时就不可能能够消极地回避,而只能积 极地应对,不可能无所作为地顺应自然所固有的性质和逻辑,而只能按照自己的需要看待 并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基本路径。之所以说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指向是人的发展,是因为人的发展内在地蕴涵着自然的持续发展,是由于从根本上说, “自 然适应于人”内在地包含着“人适应自然” ,因为人只有尊贵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 性质和要求,才能维系自然的持续发展,也才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否则,破坏了自 然也就危及着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虽然有其对立的一面,但是如果人们能够有效而 合理地利用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那么矛盾就不会如此 突出,至少不会导致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危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价值底蕴的阐释提示我们,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地顺应自然或者为了保护自然而保护自 然,而应是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我们要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可持续 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亟待题号,各个地区发 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底蕴归结为人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由于发展不足、人口众多等因素构成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应当实行改造与保护 并举的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保护自然与发展经济的统一,通过可持续发展来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对优良环境的要求。离开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来谈论 自然的发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只有走改造与保护并举的道路,在改造自然的 同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见解对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并且 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从哲学层面解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一种合理的范式: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加以界定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有人 类社会依赖的自然史与社会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 要关注于实践唯物主义 。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说, 是通过行动建立起来的关系 。 ”8这一论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 的关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以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所组成的二维坐标考 察人的存在。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马克思对此的论说颇多。马克思指出: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 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 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 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 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9从中可以看出, “人直接的就是自 8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 3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1979,第 95 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10 然的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 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 是类存在物。 ”10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人的社会属性并非先验的,而是在改造自然的过 程之中形成的。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自 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关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 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 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11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自然存 在与社会存在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异化不仅表现为人的社会存在的异化,而 且表现为人的自然存在的异化12。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既看到了自然 对人的制约性,提出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的”等十分深刻的见解;也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出发,他们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超 越性,将“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和“仅仅利用自然界”看 做是人与动物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揭 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再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是:人们 应当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哲学的眼光看待自 然,深刻体会自然为人的意义;科学认识是哲学理解的基础,哲学体会是科学认识的归属; 尊重自然是改造自然的基础,改造自然是尊重自然的目的。 三、确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确立了从自然出发审视社会历史、从社会历史出发审视自然的双向互 动的研究视角,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提供了一座连接理论和现实之间 的桥梁。 (一)丰富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机制的认识 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但是物质 基础和关系的作用却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并且,物质基础和关系既是人的实践 活动的基础,又是人以往活动的结果,同时还是人将要改造和创造的对象。以往讨论社会 发展规律和机制的时候,对物质基础的认识主要涉及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各 种要素的关系,即使关涉到了自然环境,也只是作为一种前提性、预设性的因素来考虑的, 而没有将其作为与人类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互动并制约的内在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忽略了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持续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资源环境 因素不仅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永恒的变量,对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 96 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 169 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 99 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11 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程度不逊色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因素。社会的变迁, 社会进步目标和方向的设定,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总之,几乎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 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的状况和承受能力。人类活动以及社会发展是无限性与有限性 的统一,人们对于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趋势的理解不仅基于他们需要和能力的超越性, 还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的边界,这样一来,未来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与社会关系 以及自然三方面因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且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的变量。 (二)完善了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 以往对社会进步的评价,主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主要是 gdp)的增长、 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文化革新等有关社会自身的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社 会发展乃至存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支撑,从而,社会进步还应包含人与自然 的关系、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使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自然环境不仅涉及人与 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 历史的事实证明,社会的每一种进步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一点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之 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以往在计算代价时,多限于现代化问题对社会进步或人的生存发 展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对自然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改进了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引入 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自然持续发展等内容。这种对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的改进,从根 本上扭转了以往以 gdp 为主、经济发展为主旋律、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对欠缺的局面。 (三)拓展了对人类文明形态的认知 几千年以来,人类创造了辉煌而又灿烂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精神文明和异彩纷呈的制 度文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人类开创了与上述三种文明相并列的生态文 明。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拓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如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和 制度成果的综合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的自觉创造。生态文明之 所以是一种文明形态,主要是由于它被人所创造,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对于 生态文明的地位,尤其是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的理解尚有待深究。有人认为, “人 类社会的文明史已经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同时也孕 育着生态文明” 13一些生态论者更是进一步认定,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后者显然暗 含着一个前提: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独立阶段, 是对既有的三种文明的超越和发展。 其实,所谓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更不 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唯一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并列的非排他的关系。 换句话说, 生态文明将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存于未来社会,它们将互为条 13 陈昌曙: 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 35 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12 件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丰富和拓展了对人类文明的认知,使人类对社会进 步内涵、趋势和途径的认知更为全面、清晰和深入。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究 13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概述 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特别是地球上诞生了生命并且又经过了亿万年的生物进化,人 类才得以产生。伴随人类的出现,自然界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的出现赋予了自然以新的内涵,使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人的客体而存在,这样人 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关系。 一、 “人”与“自然”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地理顺“人”和“自然”两个基本 概念的含义,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对该问题的 把握较为准确和合理。 (一) “人”的本质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而人具有两重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 性。 14所谓人的自然性,是指通过生物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器官的构 造和技能,是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本能和属性。人是从动物、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人属于脊椎动物门、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人作为自然 存在物,与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与自然 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生命过程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在脱离动物界结成社 会之后, 扔然保持着这种自然性, 具有与其他高等动物相类似的某些生物的和生理的机能, 继续服从着生物的自然规律。例如,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符合其肉体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节假日反假知识培训课件
- 企业代缴社保及福利待遇综合服务合同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过关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题库(培优b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六五普法测试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廉政教育月活动方案
- 部队组织生活自我评价及整改措施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得分题)【a卷】附答案详解
- 市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大型电脑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秦皇岛市市直机关遴选考试真题
- 社区网格员笔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胸腰椎压缩骨折课件
- 三力测试题库2025版考题及答案
- 企业安全生产无事故管理方案
- 房屋征收业务培训课件
- 影视中的人工智能
- GB/T 27043-2025合格评定能力验证提供者能力的通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