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竞技参赛理论体系由赛前准备、参赛指导、参赛表现、参赛控制和赛后认知 构成。其中,参赛表现和参赛控制是核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测量调查、访 谈调查、观察调查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的竞技参赛过 程为研究对象,以参加 200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石家庄)和全国冠军赛(广州 肇庆) 的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运动员以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全程跟踪记录他们 的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如实的描述和归纳备战参赛过程中教练员、运动员的行 为活动。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 1 ) 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具有完整的训练系统和严密的管理机制,在竞技参 赛过程的赛前准备阶段,围绕全运会制定完善的备战方案,针对具体赛事设立了 明确的参赛目标。教练员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赛前训练信息,结合状态诊断结果, 制定独具特色的训练计划,赛前训练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专项耐力的竞速能力 为核心,以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为依据,营养恢复为保障,辅之于中小强度力量 训练。但是,心理训练欠缺, 生理、生化监测指标尚不能完全为教练员的训练工 作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依据。 ( 2 ) 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实现赛前设立的参赛目标, 参赛期间科学合理的控制赶赴比赛地点的日程、参赛的时间、比赛中的训练以及 作息时间和赛中恢复等事项。参赛前教练员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全面透彻的分析 参赛形势并部署作战计划。比赛中,运动员依据自身竞技能力状态结合场上形势 变化,灵活贯彻赛前教练员的战术指导思想,尽可能的发挥自身最高竞技能力。 教练员充分发挥临场指挥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应对输赢变化。但参 赛行为的部分调控有待进一步细化。 ( 3 ) 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在竞技参赛过程的赛后认知阶段,教练员参照比赛 成绩,以激励为主要手段,客观的评价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参赛人员全面分 析竞技参赛过程,认真做好赛程总结工作和参赛档案的管理工作。但赛后激励机 制和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索。 ( 4 ) 影响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运动员训练中自信心、赛中焦虑程度和赛后满 意度的主要因素是训练状态和运动成绩;同时,训练年限、比赛经验以及运动员 的性格也是影响其心理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 参赛理论;竞技参赛过程;实证研究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abstra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athletic is composed of the pre-preparation, team guidance, team performance, entry control and after cognitive pose. among them, the team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is the core. this study use literature, surveying investigate, interview surveys, observation surveys and case studi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with gansu province the long run womens team, and competition entry proce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take part in the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s in 2008 (shijiazhuang) and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 ( guangzhou zhaoqing) in gansu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long run womens team coaches for the athletes surveyed, the whole track record of their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entry process, accurately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for participating coaches, athletes, actors activity. by the following major conclusions: ( 1 ) the long run womens team of gansu province has complete training system and strict management mechanism, focusing on preparing for the national games to develop a sound program, event-specific competition set up specific goals with a athletic team at the pre-preparation stage of the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ected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raining, coaches combine with state diagnosis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of unique training programs, pre-training to focus on skills training to the special ability of endurance racing at the core, to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indicators as th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covery nutrition, and combine with small and medium-intensity strength training. however, the lack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indicators can not be exclusively for the training providing an efficient, reliable frame of reference. ( 2 ) in order to achieve pre-established goal, coaches and athletes of long run womens team restore matters of all entries during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trol of game sites rushed schedule, all entries of the time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chedule such as race. before entries coaches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full,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ployment of operational plans. during the competition the athletes based on their athletic ability to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combine market status changes, flexible tactical coaches before carrying out the guiding ideology, as much as possible play to their maximum athletic ability. coach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ot commands, and always remain sober-minded, to calmly deal with winning or losing change. however, some entries behavior regulation to be further refined. ( 3 ) after the entry process of cognitive stage, the match scor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aches to motivate the main means of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athletes in the games performance. participating staff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entries, and do a good job in summing up the work schedule and entries file management. but after the game and form of incentive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exploration. ( 4 )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ng run womens team in gansu province athletes training in self-confidence, anxiety levels and game play satisfaction are training status and exercise score; at the same time, training age, experience and competition of athletes also aff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change factors. key words: entries theory; competitive entry process; empirical study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 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体育界对运动竞赛的普遍重视和系统研究,兴起于 2 0 世纪 8 0 年代, 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田麦久(2 0 0 8 )的竞技参赛理论的体系由参赛准备、参 赛指导、参赛表现、参赛控制和赛后认知构成。其中,参赛表现和参赛控制是 核心。从竞技体育的本源来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对运动员体能的 挖掘、技能的改善、战术能力的培养、心理的矫正以及最新科学成果的采用, 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但是,随着竞赛的日益激烈,竞赛环境 的多变,参赛策略及过程控制的复杂,竞技能力在比赛中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 就成为一个焦点。 体育史专家周西宽 1 9 9 0年在运动竞赛学一书中分析指出: “对运动竞 赛过程的内部结构与活动情况的深入的探讨,却因研究难度太大,至今还没能 得到重大的突破。 ” 李景鹏于 1 9 9 6年提到: “如实地、正确地描述现实乃是一 项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我们要揭示现实的运行机制时更加如此。为了更好 地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理论分析框架。 ” 训练是竞技能力的积累过程,竞赛是竞技能力的表现过程 。以往有关运动 竞赛的研究诸多只是关注某个具体的、部分的问题进行探讨,竞赛的组织、编 排、教练员临场指导中语言的使用等,这类研究只针对具体的项目。对运动竞 赛整体抽象概括的系统分析,长时间内几近空白 。很多文献资料显示对影响运 动竞赛结果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人文)进行分析研究的多,而对运动竞 赛的内部结构和活动过程研究很少涉及。竞赛中如何有效的发挥训练中积累的 竞技能力,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甘肃省女子 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在运动竞赛中的发挥为视角,分析探讨甘肃省女子中长 跑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如何对竞赛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 刘建和等.运动竞赛学m.第 1 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序 1). 刘建和主编.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 运动竞赛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8.5 同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2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运动竞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魅力之源,是运动员展示竞技能力,体现拼搏精 神的舞台,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运动员几乎要不停歇的参加各类比 赛。体育竞赛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场所,个人之间或个人、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 较为复杂,情感活动变化多端,并发生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动上的交锋,会 不时地出现对参加者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条件所培养的道德观念和体 育作风能够深入内心。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要经常克服来自人与自然环 境的各种困难,这对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有着重大意义。 查阅大量与运动竞赛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显示:运动参赛的最终目的是如 何表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一般要经过赛前准备、参赛行为和 赛后认知三个基本过程来完成。运动参赛作为一个系统,由赛前准备、参赛行 为和赛后认知三个子系统组成,而各子系统又有各自的组成要素,并且要素之 间发生作用相互影响。近些年来,很多体育研究者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体 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心理学应用较为广泛。运动员是体育运动的活动 主体,在运动参赛中他的任何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变化将对竞技能力的发挥产 生直接的影响。运动员的心理会因外界因素的改变发生复杂的变化并且各不相 同,而且心理的变化很随机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运动员的心理研究已成为 体育竞赛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研究以运动竞赛理论框架为理 论支撑,通过跟踪调查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参加 2 0 0 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 冠军赛的训练和比赛全过程,如实的反映赛前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的 具体行为。同时,结合心理学知识,应用相关心理测量量表监测运动员不同时 期的心理变化情况,分析探讨运动员、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中的行为 目的。如果把运动竞赛理论比作“一棵树” ,那么现有的运动竞赛理论框架就是 这棵树的“主干” ,本研究就是通过具体实例给这棵树收集“枝”和“叶”的过 程,是运动竞赛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 竞技参赛过程的实地跟踪调查,探寻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竞技参赛过程中运动 员和教练员的行为活动特点,为甘肃省女子中长跑队的训练、管理以及竞技参 赛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相近运动队的竞技参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参考价值。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3 1.3 文献综述 1.3.1 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1.3.1.1 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 是以体育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在裁判员主持下, 依据统一规则进行的运动员或运动队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谢雪峰 比赛是运动 项目的本质特征。 王蒲 竞赛是竞技运动的基本形态, 是竞技运动的有力 “杠杆” 。 运动竞赛是指“优选” ,运动竞赛的关键在“比较” 。 马特维也夫 “运动竞赛” 与“运动比赛”在竞技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跟概念基本上是吻合 的。 它们都反映同一个客体是以有规则对抗,有序地争夺冠军或以其他可能 的运动成绩形式组织的,对运动员(运动队)实际成绩进行竞争性比较过程。但 是,有时候“运动竞赛”比“运动比赛”概念更宽泛些。刘建和 运动竞赛是体 育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具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竞技活动,是运动训练的直 接目的。 1.3.1.2 竞技状态 马特维也夫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的台阶上,通过相 应的训练所获得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状态。他后来又认为:运动员在每个大 周期的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1 9 9 1年他又提出: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训练大周期范围内形成, 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保持和规律性变 化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状态。普拉托若夫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对取得该训 练阶段的最好成绩的总的最佳准备状态。田麦久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创造优 异成绩时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博姆帕 :竞技状态可以理解为训练程度的 进步发展。最佳竞技状态是竞技状态的最高阶段。他把竞技状态和最佳竞技状态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管理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 谢雪峰.竞赛方法论如干问题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3(3):1. 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 马特维也夫.竞技运动理论m.姚颂平译.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7.9.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 同2 费纳.普拉托若夫,张人民.现代运动训练m唐礼,高大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4 同归于训练状态之下。阿纳托尼. 博达丘克 :最佳竞技状态是指身体、技术、心 理以及战术上最适宜的准备准备状态, 这一最适宜准备状态仅能应用于一个主要 的训练周期。熊焰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和现实状态,而 最佳竞技状态则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所处的适宜准备状态。哈雷 提高了的竞 技能力的状态称为训练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则是竞技能力中各因素和谐的统一结 合。刘建和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形成的状态。 综上所述关于竞技状态的概念可以归纳为: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 的准备阶段,是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和现实状态,是一种阶段性的综合状态, 是一种训练状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高水平的运动 状态。 1.3.1.3 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是一个颇为宽泛的概念,国内、外的训练学专家对赛前训练概 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哈雷 把赛前训练定义为“赛前直接准备阶段” 。 马特 为也夫 认为 “有赛前水平提高到 9 8 % 以上为好成绩区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 4 6 个小周期” ; 普拉托诺夫 认为是“国际高级运动员为了准备大赛,常在全年训 练中安排一个补充大周期,让运动员直接有目的地准备参加重大比赛” 。田麦久 将其定义为“赛前中短期集训阶段” 。过家兴 认为“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 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训练过程” 。徐本力 认为“赛前训练可以从宏观、 中观和微观 3 个层次来理解。但从为一个重大比赛做直接准备的角度看,赛前训 练仍应主要从微观层次来理解,即:是一个中短期赛前集训阶段的训练过程” 。 阿.博达丘克.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j.金预译.浙江体育科学.1995 年 10(4).5557. 熊焰.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体育学刊.2004 年 5 月 11.(3). 哈雷( 前民主德国) . 训练学 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 9 8 5 刘建和主编.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 运动竞赛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8.5. 同2 马特为也夫. 竞技运动理论 m .姚颂平译.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7. 黄航.赛前运动训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7,(3):1618.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23226. 过家兴.延峰.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71 78 徐本力.优秀运动员大赛前竞技调控的时间学规律研究(上)j.体育科研.2001 年,22(2) :202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5 1.3.1.4 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 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 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价。 1.3.1.5 心理学相关内容涉及概念 运动信心(维莱,1 9 8 6 ) 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种获得成功 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焦虑 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 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参 见朱智贤,1 9 8 9 ) 。焦虑是竞技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再体育运动中既 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具体产生何种作用,要依人的主观状 态和可观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定。 1.3.2 田径耐力性项群简述 田径耐力性项群包括 8 0 0 m 、1 5 0 0 m 、3 0 0 0 m 、5 0 0 0 m 、1 0 0 0 0 m 、马拉松、竞走、 3 0 0 0 m障碍共八个单项 。该项群的竞技能力结构特点是: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 力水平的同时,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面训练水平。 1.3.3 竞技参赛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运动竞赛作为一种体育形态的实践活动,可溯源到原始社会,其历史悠 久。 民族学资料证实,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据有了初始的分胜负的比赛意识, 开始进行竞技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则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竞赛形式 。我国运动 竞赛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具有特色的体系。 在长期的运动竞 赛组织管理过程中, 我国体育学科的专家已对运动竞赛组织的实践活动进行了丰 富的理论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其它学科的理论,丰富了运动竞赛的研究内涵。虽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 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118137. 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尹军.田径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理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竞技运动史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m第 1 版.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6 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尚不能满足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 但总体上日 趋深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氛围。 刘建和 在我国第一本运动竞赛学 (1 9 9 0 )专著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运 动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运动竞赛作为体育的轴心和杠杆,在发展中国家常常有意 识地利用竞赛手段,围绕竞赛带动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发挥竞赛对体育的所谓 “杠杆作用” ,即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于局部人以带动整体。作者还 进一步阐述了竞赛是衔接运动训练的唯一通道,关于竞赛和训练的关系,他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目的和时间的异同; 在特点的前提下相互 “包 容” ;具有双向制约作用;竞赛对训练有检验作用。另外,此书对现代运动 竞赛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索性思考,认为现代运动竞赛具有:目的的综合性、对 抗的激烈性、影响因素的庞杂性、随机性及边界的开放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等。作者还提出了竞赛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对社会、对人类产生的巨大价值。刘建 和于 2 0 0 8 年 5 月在其第一本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 人类为什么 需要运动竞赛? 即运动竞赛的价值功效问题;( 2 ) 怎样才能在运动竞赛中获胜? 即 制胜问题;( 3 ) 如何科学地组织运动竞赛? 即运动竞赛管理问题。而其中的核心部 分,当属制胜研究。其后,围绕运动竞赛三大基本问题,他分别开展了如下 1 6 个专题研究:运动竞赛的起源与发展;运动竞赛的生物学基础;运动竞赛的社会 效益;现代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比赛特性与制胜因素、制胜规律;制胜系统; 运动竞赛战术;运动竞赛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教练员临场指挥;运动竞赛的偶然 性问题与竞赛机遇的捕获利用;赛前直接准备;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运动竞赛 规则与规程;运动竞赛抽签编排原则与方法; 竞技体育竞争战略;运动员发挥稳 定性研究。 朱章苓 编写的运动竞赛学在认识和分析现代运动竞赛理论和实际的基 础上,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运动竞赛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 究, 从而揭示了运动竞赛原理和管理运动竞赛的基本法则。该书围绕运动竞赛原 理和组织竞赛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 基本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 运动竞赛特点;运动竞赛体制;运动竞赛规则、规程和编排;运动竞赛和运动竞 赛训练等,形成较为完善的运动竞赛理论体系。这本专著标志着我国的运动竞赛 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 朱章苓.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7 2 0 0 1 年杨树安 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运动竞赛的国际 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 竞赛作为竞技体育最集中的表现形式, 其制度、方式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项目繁多而又充满刺激和吸引力的比赛应运 而生,除传统的锦标赛、联赛、杯赛、邀请赛外,大奖赛、排名赛、精英赛、系 列赛、等级赛、公开赛、巡回赛、黄金大赛等纷至沓来,奖金额度不断攀升,比 赛站数越来越多,且有继续增加和升级的趋势。竞赛形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 周期的加长、频率的增加、奖金额度的立体性提高,使运动员的比赛机会大大增 加,有利于运动员比赛能力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 统的训练观念和方法,包括周期观念、系统观念、阶段安排、最佳竞技状态的调 控,甚至对传统的训练理论都带来冲击。运动员将告别传统的训练方法,取而代 之的是频繁地参加比赛,使比赛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 手段之一。 田麦久先生的博士生马红宇( 2 0 0 1 ) 、袁守龙( 2 0 0 4 ) 和熊焰( 2 0 0 5 ) ,针对运动 竞赛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马红宇的博士论文易地参赛环境 及运动员的适应性调节中,针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经常遇到的两种典型易地参 赛环境,即出国参赛环境和国内主客场赛制中的客场参赛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出国参赛竞技状态的环境因素是:语言、 时差、旅途,饮食、赛期饮食、赛期语言,对各项目运动员出国参赛竞技状态影 响较大的劣性环境因素不尽相同; 出国参赛环境因素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呈 阶段性变化的趋势;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劣性环境因素对在项目上、性 别上、比赛经验上呈明显差异。在对我国参赛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目 的、内容、措施、手段和原则等方面对出国参赛环境因素的适应性调节方案进行 了设计。最后,特针对第 2 7届悉尼奥运会这一具体出国赛事的参赛环境进行了 深入研究,所设计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适应悉尼参赛环境指导手册 ,对中国运 动员参加第 2 7届奥运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对国内客场参赛环境的研究中,以 客、主场失败率为基础指标,以总的失败率为评价客场优势的参照指标,以客主 场失败率差作为直接评价客场劣势的指标对职业联赛中的客场劣势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影响我国运动员国内客场比赛的若干劣性环境: 如旅途、 气候、 赛场环境、 赛场气氛等。提出了针对国内客场参赛环境的调节对策,强调通过心理训练,培 养运动员对客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求在短时间内使客场环境对运动员的消极影 2001 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1 年 7 月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8 响降低到最低。 袁守龙的博士论文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合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应用中,首 次提出赛事组合系统结构的概念, 并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 究,并以皮划艇项目为个案进行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通过对世界上 1 6个国家 和国内 2 2个省市的调查,对皮划艇项目赛事结构优化的效益进行研究,认为皮 划艇赛事系统优化管理者变化前三位的是:管理观念、领导重视、政策引导。国 家皮划艇队个体化赛事组合系统结构的优化引起 “训练过程的结构性改造” 和 “参 赛过程的程序化操作” ,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熊焰的博士论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中指出,运 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是指其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训练过程中 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对运动竞赛中出现的诸如“克拉克” 、 “黑 马”和“c h o k i n g ”下的“崩盘”即“反败”以及“翻盘”即“反胜”等现象的 概括与总结。其本质是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在训练水平和竞赛 水平上表现的差异。第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在形式上有过程变异和结 果变异。 在性质上有正变异、 负变异和零变异之分, 在对象上有个体和群体之分, 在内容上有体能、技战能和心智能之分。第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的评 定手段是运动成绩定量评价和运动员、 教练员的定性评价以及两者结合的综合评 价。 基本指标是变异率和变异度。变异率是一定时期里运动员参加比赛出现参赛 变异的次数; 变异度是运动员比赛成绩和训练成绩之差与训练成绩的商, 即 p d p = (c r t r )/ t r ;第三,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的成因可以分为主体诱因和 客体诱因。 影响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异的众多因素可聚合为以下四个相 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与相对竞技实力、参赛认知 水平与比赛经验、可逆转环境和中立环境。第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具 有变异成因的多元性和多变性、变异内容体能的先导性、变异过程的可控性与非 可控性、 变异结果的两极性和层次性和参赛行为的心态易变性等五个方面的一般 训练学特征。第五,体能主导类项群具有变异结果直观性、变异过程连续性和对 手制约两重性等特征;技能主导类项群具有单项贡献制约性、个体变异传递性和 裁判评定诱导性等特征;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具有群体整合共生性、核心技战术制 导性、 攻防转换制约性和局盘赛点突增性等特征;技心能主导类项群具有目标恐 惧极化性和变异过程波动性等特征。第六,教练员、运动员必须坚持准确判断和 适时干预相结合、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适时性与同步性相结合、可控性与实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9 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运动员参赛的元认知水平,准确和适时调整运动员的个 人目标和现实定位, 及时反馈竞赛关联信息, 善于营造比赛小环境。 采用诱导法、 调控法和变换法等应对参赛变异,特别是应对负变异的出现。 1.3.3.1 赛前准备时期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1.3.3.1.1 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 运动训练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训练过程的任一时间内,都应使训练内容在 训练时间序列轴上得到系统安排,这就需要时间调控 图多博姆帕指出: “使 运动员的能力由赛前水平提高到竞技状态处于一个非常高的稳定阶段所需要的 时间平均为 4 6周” 。赛前训练阶段的时间长短和训练安排与年周期训练的特 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状态、恢复措施和比赛能力等因素有关 。吉布等 建议, “从较低的运动能力到竞技状态第一区段这一过渡阶段再到最佳竞技状态 获得的阶段的时间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 同时亦因不同专项运动的不同特点以 及教练员的不同训练方法而各异,通常赛前训练阶段一般指比赛前 6 8周的训 练” 。韩伟 收集了近些年关于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如图) : 徐本立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1):5152. 陈兴胜, 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整原则、 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1(2):74 一 77 韩伟.赛前训练研究的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 :5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0 表 11 各项目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 项目 研究者 年代 赛前训练所需时间 最低需要时 举重 弗尔纳杰夫 1982 7 周 黄强辉 1986 7 周 a.扎亚克 1987 4 周 短跑 余维立等 1992 4 6 周左右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39.5 天 36 天 竞走 窦文杰 1992 34 周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45.5 天 45 天 中长跑 钱万辉等 1992 4 周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19.5 天 21 天 长跑 易为信 1987 10 周 跨栏 俞樟炎 1992 46 周 跳跃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38.5 天 铅球 阐福林、刘世华等 1992 810 周 铁饼 阐福林、刘世华等 1992 68 周 投掷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21.5 天 38 天 柔道 刘武功 1987 8 周 自行车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21.0 天 25 天 赛艇皮划艇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40.0 天 42 天 游泳(短)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26.5 天 25 天 游泳(中长) 过家兴等 1995 平均 21.0 天 21 天 (韩伟,赛前训练研究的进展,2006 年) 赛前训练究竟安排多长时间,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中长跑赛 前训练时间为 4 周左右。 1.3.3.1.2 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 刘建和 指出:以训练任务划分,赛前训练可分为强化阶段和临赛前调整阶 段;根据时序过程划分,则可分为驻地训练阶段与赛地训练阶段;杨震 把赛前 训练分为准备阶段( 总的负荷量是全年总负荷量的 5 0 % 6 0 % ,训练内容和手段具 有显著的专项特点,负荷量逐周减少,而强度逐渐提高,使机体渐渐达到良好经 济状态) 和调整一临赛阶段( 主要是调整和恢复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 完善比赛准备) , 每 3 周为一个训练阶段,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崔大林 在 2 0 0 5 年第一期国家教练员培训班上提到: 赛前训练一般要分为加强训练阶段和赛前诱 导阶段。依上述观点,关于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然每位学者的说法不一,但是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2):4043 杨震.谈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1):7173. 崔大林.现代训练的发展趋势及赛前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2):4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1 基本的方法都是相似的。 1.3.3.1.3 训练负荷的控制 尹军 的博士论文田径运动训练过程理论中总结耐力性项群赛前小周期 的训练负荷控制特征如下:小周期可以分为适应恢复性小周期、加量或发展性小 周期、强度小周期、力量小周期、减量小周期、诱导或赛前小周期。与其他小周 期相比,恢复小周期的周训练次数和日训练次数嗾使最少的,跑量仅占总跑量的 3 0 7 0 左右,混合代谢能力的负荷量也仅占总跑量的 1 0 1 5 ,而且该 周期的负荷量与强度的控制基本上是采取由低到高逐渐上升方式进行的, 其最终 目标就是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水平得以逐渐提高, 以适应下一阶段更大强 度和更大负荷的训练过程。 发展小周期一般是在准备期或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比赛 后采用,训练目标是提高一般身体机能和专项身体机能水平。跑量接近于最大跑 量的 9 0 1 0 0 ,其中混合代谢的跑量占总跑量的 6 0 7 0 ,无氧代谢的跑 量占跑量的 1 3 . 强度小周期一般是在比赛期采用,训练目标是提高专项竞 技能力。跑量占最大跑量的 7 0 9 0 ,其中长跑运动员的混合代谢量占总跑 量的 5 0 6 0 ,中跑运动员的混合代谢量占总跑量的 3 0 4 0 ,无氧代谢 的跑量约占总跑量的 6 1 0 。力量小周期一般安排在准备期的后期,训练目 标是提高力量耐力。总跑量约占最大跑量的 8 0 9 0 左右,其中混合代谢跑 量占总跑量的 5 0 6 0 ,无氧代谢跑量仅占 6 8 。减量小周期是在比赛 后采用,训练目标是消除神经和体力方面的疲劳。该周期的跑量一般需要下降到 最大跑量的 5 0 6 0 左右,并明显降低负荷强度。 赛前小周期一般是在比赛的前一周采用, 与上一个小周期的负荷控制形式相 反,赛前小周期跑量一般占前一强度小周期的 4 0 6 0 左右,其中以混合代 谢供能为主的各种跑几乎不再采用, 而以无氧代谢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跑则逐渐上 升。该周期的跑量占总跑量的 1 2 左右,但是在该周期训练过程中,对各种练 习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 其目的是让运动员尽快适应或达到比赛所要求的速度和 强度。 1.3.3.1.4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赛前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训练水平以 尹军.田径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理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2 及身体素质已经越来越接近,而同等水平的运动员比赛成绩却相差甚远,这其中 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彭小愉指出: “心理训练已成为赛前训练的一个 重要内容,在赛前一周内把对比赛的心理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