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管子》的法律思想探析.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管子》的法律思想探析.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管子》的法律思想探析.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管子》的法律思想探析.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管子》的法律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管子一书是在先秦战国齐文化学术中心稷下学宫这个开放型的官 办大学堂的环境下成书的,伴随着稷下学“百家争鸣”的开展而逐步撰成的巨 著;学术界几经考究,现在一般都认同为稷下管仲学派所著的。从它的思想系 统来看,确系百家争鸣的“投影”,则带有鲜明地“稷下学风”的特点,即各 个学派并存且呈多元化发展,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体现时代的精神 和需求。面临生灵涂炭、战争频繁的混乱社会现实, 管子的著者们清楚地意 识到,要恢复大一统的秩序就得突破旧规建立新局面,而新局面的创造必须建 设以客观公平的法律制度为治理国家的准则,以代替传统政治。 管子以齐法 家的政治思想为主导,以道家黄老学说为哲理论证的基础,形成了自成一体的 具有“法、道、儒”相融合特色的法律思想系统。它对“法”概念的界定有独 到的见解,由此对法的性质、法的作用、立法原则和法的贯彻实施等也都有系 统而精辟的论述。其法律理论的完备和进步,是由于管子能够在错综复杂 的矛盾之中把法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整理清楚,并且积极地探寻它们之间相互协 调的一面,例如天道、人情与法,君、臣、民与法,礼与法,术、权、势于法, 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都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律所选系统的建立。 早在 韩非子五 蠹就记载:“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法者家有之。”然而,许 多哲学史、思想史著作讲述先秦法家思想时,几乎都是以晋法家为代表,对管 子法思想的论述只是略带,远远不及其它诸子书。张岱年先生说:“管子 是法家的大宗,这是历史的事实。”即便是在强调法治的现代社会, 管子 “法”的观点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管子 ;法律思想;稷下学宫; “法、道、儒”相融合 ii abstract the work of was write on the bankground of qi culture academic centre- - - - the jixia institution of learning which was exoteric,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of study in jixia which everyone discuss drastically in the pre- qin s zhanguo. in presentday, academia considered the writers of guanzi was guanzhong s school.from its thought, the work distinctly was of the jixia style which every school was side- by- side, syncretic, in the person of zeitgeist and needs. faced with frequent war of troubled waters, the writers of guanzi were clearly obvious that renewing unified order needed breaking out old rules, and that new suitation should be formed according to law, to take pla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s. so, guanzi based on the school of qi legist and demonstrated on taoist, and blended its own legal theories which syncretized legist , taoist and confucian thought. the work had special ideas on the concept of law, and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the nature of law, the role of law, the principle of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law. the completional and progressional jurisprudence established on that guanzi dealed with the relations of somethings and law, and looked forward to be in rapport with the two. the relations had been corresponded or not influenced the foundation of law theories, for instance, the spritual principles, human nature and law; the emperor, liegeman, common people and law; the rule of rite and law; the intention, lordliness and law. however, many works of history of physilosophy and thought told jin legist belonged to the school of legist excepting for qi legist or writed in a way. zhang dainian actually denoted that guanzi also blonged to legist in pre- qin, and it was a large amount. so that the theories of law in guanzi was meritorious even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guanzi; legal thought; jixia institution of learning; syncretized legist , taoist and confucian thought 1 引 言 在西学盛行的中国当下,如何研究中国的问题对于国人,已经如学者所言 “重新认识中国法律传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但却 “也是一个有其价 值、必须谈论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研究者所持的态度和方法,“谈论 又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对中国历史、文明应怀有一种敬意和信仰; 应摈弃西方的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得清理和反思近代西方思想。” 管子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在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占有 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理论、体例完备的 学术著作。笔者期望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分析这部旷世之书。 管子是我国一部珍贵的古代精华典籍,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富有诗 意的精辟论述,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韩 非子五蠹就记载: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法者家有之。 ” 然而,许 多哲学史、思想史著作讲述先秦法家思想时,只是略带过管子 ,远远不及其 它诸子书,更没有从深度上挖掘它的法律思想。同时,在近代以来,我国的法 律理念是由西方法律建构起来的,因此许多学者是用这样一套带有西方特色的 法律理念来分析管子的法律思想,使得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 些牵强附会或歪曲了本来的思想内涵。 历代学者对管子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具有世界性了,他们阐述了自己的 观点及予以了评价,对其成书的背景、流传、著者、主要思想及线索、结构、 文体等等都进行了探讨,也出现了很多难以考证而发生争执的观点。冯友兰先 生说:“管子这部书,就是稷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这部书中, 各家各派的论文都有,但中心是黄老之学的论文。” 张岱年先生说:“管子 书虽然内空较杂,但是还有主导的思想。这主导的思想是法家思想。我认为管 子书的大部分应是齐国法家的著作,是当时齐国推崇管仲的法家学者所编写 的。齐国推崇管仲的法家有其自己的思想特点:一方面强调法制,另一方面又 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兼重礼与法。它同商鞅、韩非一派法家不同。商、韩 法家的特点是:排斥道德教化,不认识文化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法制。我认为 管子书表面上类似杂家,而其主要部分事实上是自成一家。” 王德敏 先生论证说: “学宫历经六代君主,长达一百五十余年,人数最多时达数千人。像这样 此观点为黎晓平先生在其为研究生开设的重新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课程中所表明的观点,笔者甚以为然。 徐翠兰、木公译注: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 , 韩非子五蠹 ,山西古籍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2 2 3 页。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4 9 9 页。 张岱年著: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三联书店 1 9 8 2 年版,第 6 页。 2 一个悠久庞大的教育、学术机构,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是很难维持的。关于这个核心, 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就是管仲学派。从学宫组成人员来看,在目前已知的著名稷下学者 中, 土著的齐人最多,而且学宫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敬仰管仲的倾向。从学宫中的学 术思潮来看,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而管子中的黄老又最丰富;从管子中经、 解分篇的体例来看,有讲解早期著作牧民 、 形势等篇的牧民解 、 形势解等, 有讲解较晚期著作明法篇的明法解 ,还有专门讲解立政篇中一章的立政九 败解等。所有这些,都清楚地显示了管仲学派在稷下讲学授业的踪迹。 ” 还有比较 有代表性的新成果,如 胡家聪先生著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 5月出版)对管子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分篇考证,还对管子的成书及 流传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池万兴先生的近著 管子研究(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 0 0 4年 6月版) ,对管子版本流传, 管子思想与诸子关系, 管 子文艺美学思想和文体分类等问题均有详细的论述, 体博思精,多有发明。 王德敏著: 管子十日谈 ,安徽文艺出版社 1 9 9 7 年版,第 2 5 - 2 6 页。 3 第一章 管子概述 稷下学宫这个开放型的官办大学堂,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中心, 既闻名当时,也留名青史,它不仅是一个诸子百家论辩观点、理论思想的讲坛, 而且是一个演绎理论、积淀思想的圣地。兼容并蓄的“稷下学风”正是造就管 子庞大精深内容的基础。同时,学术界普遍认同管子为稷下管仲学派所 著。管仲学派,秉承着管仲的功利、务实、实践、改革、开放特点,因而,他 们的思想载体管子的内容也就有浓厚的功利和现实色彩。在稷下学术争鸣 和交流的进程中,各家思想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又有发展创新,形成了管 子思想“法、道、儒”相融合的特色。 1 . 1 管子成书背景稷下学宫 冯友兰先生认为:“从管子这部书称为管子这一点看, 管子这 部书必定是与齐国有关的。因为管仲是齐国最大的人物,所以这部齐国的书称 为管子。而当时能够写出这么多文章的人才聚集的组织,只有稷下学宫。 因此可以推论, 管子所收的文章都是当时稷下先生们写得他们不是来自 一家一派,所以内容比较复杂我们现在称稷下为稷下学宫,有学宫旧应该 有学报, 管子就是稷下学宫的学报。”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管子赖 以稷下学宫为成书背景。 稷下学宫,被推定为齐威王之世创始的。 淳于髡被公认是稷下“最为前 辈”的先生,最早活动于齐国的威王之世。这就与胡家聪先生对管子分篇 考证和深入研究的所推论的撰著年代相吻合。他认为“管子系田齐变法的 时代产物,其书出于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比较切合实 际的,并以此说写作。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 今山东省临淄北) 的稷下学宫,是田氏封建政权兴 办的大学堂,它伴随着齐国统治者进行变法改革而兴盛起来。在时间上,大体 与田齐政权相终始,经由创始、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大约一百五十年。它是先 秦文化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的出现,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学术 百家争鸣的发展。它是独具特色的齐文化沃土中结出的硕果,而作为特殊的文 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结晶,自有鲜明的文化特点。首先,从它的功能看,赋予 其政治功能、学术功能及教育功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稷下学宫的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1 1 8 页。 钱穆著: 先秦诸子系年 ,中华书局 1 9 8 5 年版,第 2 3 3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2 4 页。 4 这些功能是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田齐君主把它视为不担任行政实职而参与 议论政事,提供咨询的机构,因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有 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它的政治功能,是以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基础实现的;而学术功能又有明确 的政治目的和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来传播和实现的。其次,从学术的特点看, 稷下学术具有综合性。在学术派别上,多派并存,兼容并苞,形成百家争鸣的 局面;学术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有创新:齐法家在稷下占着主要地位, 主张以法治为主,同时随着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化和现实斗争的需要,其法制理 论与道家、儒家理论出现了融合的趋向,而产生出不同于秦、晋法家的创新的 法家学说,比如“因道入法”以道家的哲学作为法家政治的理论基础、厉 行法制与礼仪教化并举,都是法、道、儒合流的体现;稷下道家思想也融合了 其他各家思想,发生了分化,还创造出了以“因道全法”为基本特色的新道家 稷下黄老学派;稷下儒家在以儒家为基础之上,援法入礼,儒法相融,荀 子的思想特点就反映这种情况。再次,从它的组织上看,具有开放性。稷下先 生们来去自由,以游学为主要内容,促进了学宫活动的开放性、自由性;各家 学派平等发展,数家并存,齐国统治者实施了开放地政策并为学者们提供了舒 适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 1 . 2 管子的著者稷下管仲学派 对于管子的作者,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 曾经众说纷纭。大体上存在着 三种观点:全部为管仲遗著、部分为管仲遗著、稷下管仲学派作品集。现在学 术界基本倾向于最后一种,即管子是稷下管仲学派的巨著。 李学勤先生就 说:“秦以前古籍,称某子者,常是一个学派历代传流的作品, 管子自 不例外。” 随着对古代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王献唐、张岱年、余敦康、李学勤、杨 宪邦、王德敏诸先生以及台湾学者王端英等都提出了管仲学派这一概念,并给 予一定的论证。管仲学派或称管子学派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个 重要流派,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一流派由管仲奠基且以齐国为主 的推崇管仲的学者构成,直到汉代桑弘羊才告结束。师承传授,世代沿袭,脉 络分明。因为这一学派的始祖管仲是一个实际执政者,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 为学者身份,加上这一学派产生最早,当时学在官府的形式尚未打破,所 以这一学派自产生之日起便带有官学性质和经世致用的特点。” 管仲是一个致 力于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大业的霸主之辅。他的理论和学说,完全是因应时代 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孕育而发生的。 战化军著: 管仲评传 ,齐鲁书社 2 0 0 1 年版,第 1 6 7 - 1 6 8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6 页。 宣兆琦,王雁: “ 管子三论” ,载管子学刊2 0 0 2 年第 2 期。 5 因而管仲的学说带有很浓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表现出很鲜明的丰富性、变革 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管仲学派也就不像儒家学派等那样,有着严密的师承 关系。其实,管仲学派只是一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以齐人为主的、推崇管仲 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们以阐发管仲思想、弘扬管仲遗说为己任,且站在各 自的角度,自始至终秉承着管仲的功利、务实、实践、改革、开放。 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和“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的交流,管 仲学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乃至成了稷下学宫中的核心力量。它是一个包含有道、 法、儒、阴阳、轻重等诸家学者在内的一个庞大的学术团体,其中齐法家占据 主导地位。他们推崇管仲又依托管仲而立言以弘扬管仲遗说,并以道家黄老思 想为哲理论证的基础,陆续撰写了大量的论著, 管子就是其代表作。 1 . 3 管子“法、道、儒”融合的思想特色 管子系稷下“管仲学派”遗著汇编,田齐变法时期百家争鸣的产物。 它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开放性、现实性特点及其互补、趋同、创新的发展规律, 并在各家学说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思想系统和内容,突出地表现了 法家、道家、儒家的学术融合。胡家聪先生说:“管子书有其内在的综合 性、系统性。作为管子学派的著作,是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包容道家、 儒家、名家、农家、阴阳家、轻重家学说,有其整体的系统脉络,而非大杂 烩。” 郭沫若、冯友兰、顾颉刚等几经考察,都认为此书以法家、黄老思想 占主要地位。张岱年先生认为:“管子基本上是一部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著 作,具有自己的中观点。这中心观点就是法教统一,或者说兼重法教。” 这种 “法、道、儒”思想融合特点具体体现在管子的内容上也很丰富。其中, 管 子“道、法”结合的黄老学说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都为实行以法治国 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其法律思想更加丰富、完善。 第一, 管子黄老学说。 在稷下学术交流的“熔炉”中,道家思想吸收齐法家的学说,纳入自己的 体系,创造了以“道、法”结合为核心的黄老学说。黄老学说即史记提到 的“黄帝老子之言”,是“道家和法家的统一” 。黄老学说归属于道家,不是 法家,但是被改造而向法家转化的道家思想。它的性质是“君人南面之术”, 主要特点为“因道全法”,其表达的涵义即以道家哲学论证并充实法家政治。 这一学说几乎贯穿全书,成为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思想内容的论证基础。 在管子中,黄老学派继承了老子的“道”并作了推衍阐发主要有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4 4 9 - 4 5 0 页。 张岱年: “齐学的历史价值” ,载文史知识1 9 8 9 年第 3 期。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4 9 5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9 4 页。 6 “精气”说与“心为道舍”的内心修养说。这就是产生圣君思想和智慧的根源, 为论证圣君治国提供了哲学理论。还强调在自然天道的总体上,认知并把握客 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且应用于人生,提出了“静因之道” 。“静”之道指 的是去欲除私,保持心灵虚静的修养方法;“因”之道指认识事物的方法,要 求认识者保持无益无损的客观性,不带主观的偏见和预先的设想,以此获得对 事物的客观把握。冯先生分析说,“管子黄老之学的要点:治身和治国是 同一个道理。” 所以“静因之道”也被运用于政治统治上,作为君主治理百姓 和统御臣下的方法,推出君道“无为”与臣道有为的分职理论,并把这一理论 与“按实定名,循名责实”的形名学说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御臣术形名法 术之学。 第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管子“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也因具有“法、道、儒”融合的特色而 别树一帜。分析这一思想则是全面理解管子法律思想的关键所在。首先, 明确提出民本思想,并反映时代精神,与治天下联系起来。 管子一书的中心 问题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然而齐法家深刻地认识到民心向背及民力对 于治国的重要性, 说“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 ” 国之所以为国,民众是根本的要素。 其次,民本思想的“法、道、儒”融合的特色在管子中有着鲜明地体 现。它是以道家哲理来论证齐法家的民本思想。例如枢言说:“爱之、利 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胡家聪先生举 此例与牧民篇的“四欲”对照予以说明过。 他还说, 管子与孟子 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代都很有代表性,两者极为近似,反映了时代需求,以统 一天下为目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的要求。 这是法家与儒家相兼容的 表现。同时儒家贵民思想中的“德治”与“仁政”理论也被管子吸收,因 而主张施行礼义教化的政策和限制君主一意专行。 最后,以“法、道、儒”融合的民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重要的治国方 针和政策。 管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统治者应该尽量地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 要求。这即是对人的本然状态作出的回应。保持生存、活着是最基本的、前提 性的,而物质则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认为“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 生,水与土地也。” 衣食水土等就是维持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性的“利”,如果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心术上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页。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5 0 0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1 0 7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霸言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2 3 8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枢言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1 0 5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9 6 页。 胡家聪著: 管子新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4 7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禁藏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2 2 页。 7 物质缺乏,将妨害人的生活。因此,提出辟地、重农的政策,把农本思想与民 本思想相结合。 管子还认识到,统治者要在政治上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必须以顺民心、量民力、为民兴利除害为制定政策的根据,实行一系列富民、 爱民、利民及用民的措施。同时还要发挥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从事 一些有益于公众的公益事业。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认为人性恶的一面可以通过 教化而改变,并且把教化功用的地位与法律相提并论。还充分地论证了礼义的 优势,与法形成优势互补、刚柔相济。统治者只有把礼与法两手抓,才能达到 君道“无为”、天下太平的统治境界。因此, 管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推行法 治,避免了商鞅、韩非法治思想的偏激,使得管子的治国理论更加接近于 完善。 8 第二章 管子的法律思想内容 稷下管仲学派的代表作管子 ,以黄老学说为论证基础、齐法家政治 思想为主导,兼容其他各家之所长,形成了“法、道、儒”相融合的完备的法 律理论系统,而自成一家。尽管前一章说管子黄老学说属于道家,但无论 是在道家篇章还是在法家篇章或者其他,只要属于法律思想内容的都在本文的 论述的范围内。而且管子有着自身的理论系统,遵循着以道家为哲学基础, 以法家政治思想为指导的道路。因此,细化篇章归属何家何派只会妨碍理论系 统的完整性。就论述法律理论的深度和宽度,先秦“法家”诸子也未必能超过。 它对法的定性、法的创设、法的作用、法的实施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专门论述, 集中而且丰富,并且明确地表达了“以法治国” 的主张。此书有不少关于法的 专题论文,比如法禁 重令 任法 明法 法法 正世篇,当然其他 的政论篇章中也有。 2 . 1 法的基本概念 管子对于法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解释,而有其独特的见解。 第一, 管子书是在稷下“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写成,道、法两家相互影 响、相互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中融有法律的因素,法家思想中融有道家的因素。 心术上是这样诠释法的,“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 人间之理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 杀僇禁诛谓之法。” 把“道、德、义、礼、法”之间的关系都蕴涵于这里。又 在文章后面进一步阐释,“故礼出乎理,理出乎义,义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 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 道。” “法”同“礼、义、权、法”一样出乎于“道”,都是“道”的社会体 现,且具有“不得不然”之必然性。冯友兰先生在分析这段话时说,“事督乎 法”就是一切事情都需要“法”来统率;“权”指变化的意思,因社会变化使 得旧的办法无法适用,所以应有“法”。而社会之所以变化,因为“道”本来 是变动的。 在这里,虽然以黄老哲学的道论为基点来叙述法的概念,但是已经 认识到法非玄学上、天理上或天道上抽象之意义,却是总结人类经验的产物, 期望符合实际社会环境之需要。 第二, 管子认为法是人为之创造物,而由国家主权者所制定的。国君之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6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心术上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心术上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3 页。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上)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版,第 5 2 3 页。 9 意志化成国家的法律而超越个人的意思,希望人民一体遵守。 管子以人性利 己为出发点,说明人类为所欲为之行为。人们不但要求自我满足,而且尽力规 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其结果必然走向你争我夺而自我毁灭之途径。因此强者、 智者凭借众人的力量组成社会,并建立国家。法律的产生和国家的起源有着紧 密的联系。国家与法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成立之目的则是为民兴利除害;为达此目的,君主设置礼法,实行赏罚, 才有“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 管 子从国家的角度切入,认为法是国家的产物,是国家法,能为国家维持秩序, 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结合之唯一基础。 第三, 管子还从规范内容及其功能的视角来观察法,认为它不但是因应 人类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规范,而且是为维持秩序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将该规范或准则依其功能细分为兴功惧暴之法、定分止争之律及令人知事之令。 因此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 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这将一切的政治制度都纳入到了 法的范畴。王洁卿先生解释到,“法”所指的是,“凡一切抽象而普遍之法律 规范,而为国之根本宪则者”;“律”为“由抽象而普遍之法律规范,制为法 典,使民知其权义之所在,各安本分,毋相争夺者”;“令”则是“具体而个 别依法所作之行为,课以人民作为或不作为之义务者”。 第四, 管子还深刻认识到法是一种客观标准,是权衡的工具,如同衡石 是重量的标准一样。于是,用比喻来界定,“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 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是整齐划一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 就可以“治民一众” 。也无论事物的繁、简、小、大,都可以用这个规定把它 们划一起来。法的客观性可以确保评判准则的公平而不偏私,“有权衡之称者, 不可以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 管子之所以依其功 能细分为兴功惧暴之法、定分止争之律及令人知事之令,也正是因为法可以成 为客观衡量的标准。 总体上看,首先, 管子之法遵循了此书追求的“经世致用”的宗旨和精 神,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颇为理性、客观和实用。其次,从广义上看, 管子 的法的内涵比先秦一般的法都要宽泛。“三代刑即是法,春秋即有时以礼为法, 礼主法辅,战国即法制,但战国之法的内涵已不只是刑。 管子的法已有 宪律制度、法制、法度、法数、法术、法禁、法令、版法、法法的意义,这即 是说举凡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法律、行政命令、政府的政策、法令的推行、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君臣下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2 9 1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七臣七主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6 4 页。 王洁卿著: 中国法律与法治思想 ,台湾印书馆 1 9 8 2 年版,第 2 4 9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七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5 2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6 - 2 2 7 页。 10 以及刑法、民法的事情都笼统地包括在这“法”字的意义内了。” 2 . 2 法律的作用 管子主张“依法治国”的统治方略,把法制提升到统治手段的首要位 置。那么法律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按照统治者制定法律 的目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 2 . 1 法为君主统治之“典器” 法律是由国家主权者制定而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从而使得君主在运转 国家机器时做到依法行政。“法”对于君主而言,是天下的最高原则,是治理 天下的法宝和“典器”。 管子是这样称赞法于君主的重要性,说“法制度量, 王之典器也。”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法度的实行, 才能确保国家大治,防止私意滥行而导致天下大乱,因为“私意者,所以生乱 张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 所以君主利用法度来控制天下而 禁止奸邪,统治海内而奉事宗庙。 管子的作者们对法于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 重要作用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国之君,君主首先得统御好臣下,让群臣忠于君主,为国效力。君 主统一立法,百官就都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能合于制度。如 果“君主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 圣明的君主有了法 度这种控制力量,群臣都能按照法令的要求做正确的治理政策,而不敢超越法 律规范做出奸邪的事情来。 管子说,“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 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 君主安官设吏,不只是尊重他们、厚养他们就算完事 了,而是使他们遵行君主的法度,执行君主的政令,来治理百姓镇压盗贼的。 那又是如何使得他们听从君主呢?明君则根据所制定的法令监督官吏完成,对 他们的功劳进行审查,进行授爵赐赏;对于有罪过的,查明后依法律规定给予 惩罚。法度政策修明,就难以出现“忠臣死于非罪,而奸臣起于非功”、“小 臣持禄养佼,不以官为事,故官失职”的现象。如果废弛法度以及不依法赏禄、 惩罚,那么重臣就将排挤忠臣,夺取君主之权滥行私毁公。不然群臣只占据官 位,接受厚赏,而不致力于治理国家;只期望掌握重要部门而独专其利,“百 虑其家,不一图国”。 没有法令就丧失了权威凭借指使臣下效力,官吏们也不 会听从君主的命令办事。故管子总结,“治国有三器三器者何也?曰: 李增: “管子法思想” ,载管子学刊2 0 0 1 年第 1 期。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侈靡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3 2 7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任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7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5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法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1 2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6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6 4 页。 11 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三器之何用也?曰:非号令无以使下,非斧钺无 以畏众,非禄赏无以劝民。” 上述的“三器”其实都是指法律的内容。因此,“法”还是君主用来统一 人民行动、 使人民效力的工具。任法 篇说, “夫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 君主治理国家哪有独立于群众而存在的,也没有不需要人民效力的。然而“使 民用者,必法立而后令行也。故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圣明的 君主,统一法规,建立制度,并且坚决地维护他们,保证他们的施行,那么命 令一下去人民就会服从。在主张推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将牵制着人民的生命。 因此,官吏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慎重地依法度量,合乎法律的就赏赐,违法 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民 受赏而无德也。” 管子还总结说,尧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在于善于明确发 布该怎么办和不该怎么办的法令而已。黄帝治理天下,达到了使百姓“不引而 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 的伟大成就,他所用的方法也是首先确 立法制并且不轻易改变它,让百姓安心依照法度行事。根据古时的社会,得出 君主应当且必须坚持的两条中的一条,就是“明法而固守之” 。不了解规范, 是治理不好人民的。作为一国之君,若不能使上面的治理措施贯彻为下面的行 为规范,那么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数众人民,也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招致人 民的反对。也就是说:“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 在管子中把法看成君主安邦定国的必备手段和重要工具,是关乎国家 治乱的一个关键。在执政的手段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管子提出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 即是说,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度而不依靠 智谋,要依靠具体的政策措施而不依靠空头议论。 2 . 2 . 2 兴功惧暴、定分止争 在前面介绍到了, 管子从规范的内容和功能角度界定法律的概念时,说 法律具有“兴功惧暴”、“定分止争”等功能。 管子认为,“法”就像尺寸, 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规范等衡量事物的工具一样,能够做到万无 一失,具有客观性,公平而不偏颇。“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 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 法,不能舍法而治国。” 所以法能够被人们接受为权衡利益得失,明辨是非的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版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1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任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5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5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6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任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任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5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七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5 2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4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法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1 4 3 页。 12 标准。“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 因此, 法有“兴功惧暴”、“定分止争”的作用。同时还要意识到规矩有矫正的作用, 法亦如此,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产生争端,则可以法纠正。 “兴功惧暴”,指法系一切抽象普遍的法律规范,包括积极性和消极性的 规范。所谓兴功系国家积极施政建设而所厘定的政策或制度上的原则性规范, 此包括管、教、养三项要政。所谓惧暴乃国家消极防止作奸犯科而维持治安的 法规范。为达到该目的,国家有必要预先将犯罪构成要件及其处罚之刑度加以 明定,期以威嚇人民,勿以身试法。 因此,对于法的作用也可以分为积极的一 面和消极的一面。国家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鼓励积极行为,惩罚违法的行为, 对于犯法还要预先防范。故明定赏罚成为了法律规范的重要内容。君主根据赏 罚的具体项目对群臣和百姓的行为施以约束,达统治之目的。“人主之治国也, 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 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 管子 书非常强调法具有奖励立功、威慑暴行的功能。法是赏与罚之间的权衡杠杆, 而赏罚则有奖励与威慑的作用。这是根据人性的特征来发挥法作用的,因“民 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 。例如在权修篇中,君主为发展 经济,使国家富裕起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的状况,鼓励人们开发土地、种植粮 食。要充分地利用民力做到这点,君主就得依赖法的兴功惧暴作用,对人民进 行管理。所以说“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 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以。” 按照法度进行赏赐或惩罚,人民易于接受而无所 抱怨。法令明确才能使得赏罚得当,法令错误则赏罚不当。 管子法的“定分止争”作用是很有特色的。 管子以定分为出发点, 其一,明确了权力之间的分工,尤其强调君主与臣下的职务分工。“为人君者, 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 其二,它 把法律的核心内容权利和义务阐述出来了,确立了财产及其他权力之归属。 权利的界定可以促进个人利益和自由的实现,从而赋予个人以更大的生活主动 性和创造性。定分之“分”意味个人之差异、份额、分配,“定分”即表示该 份额已归属于一定主体,而产生“你的”、“我的”权利观念,他人对于该权 利负有不可侵害的义务,如有违背,国家将予以制裁。“私权是自然人作为市 民社会成员所拥有或应该拥有的享受个人生活、处理私人事务的权利。” 管 子所称的“律”,确定了私权的存在和划分。这在民事上是最重要者,规范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形势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8 4 页。 戴东雄著: 管子法律思想 ,中央文物供应社 1 9 8 5 年版,第 7 2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明法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2 2 5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下册) , 管子形势解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7 9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权修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1 6 页。 赵守正撰: 管子注译 (上册) , 管子君臣上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版,第 2 7 8 页。 胡旭晟,蒋先福著: 法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版,第 4 1 页。 13 了你我之间的财产权利分际,能够杜绝纷争。“故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 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 如果没 有中立者去评价利益的得失或者说没有权衡利益的标准,就不可能辨明是,定 分权益归属,达到保护任何平等个人的权利,贫者、富者、强者、弱者都能受 法律的保护。 管子法以平衡、中立之位“不自觉地接触到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制度的本质” 避免了为个人或家族利益而争夺不休,破坏安定、安全的生活氛 围。法还能解决纠纷,辨明是非,恢复公道。“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 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县命也。” 君主制定、颁布的法令已经上升为国家法,是以国家作为后盾而赋予一定 的强制力。所以通过法律利用国家的强制力来调动人民的积极为善、立功,消 极防范为恶、行暴。当然法律规范的权利与义务也就具有强制性,确保了个人 合法的权利不可侵犯,积极履行所规定的义务。法作为度量利害关系、判断是 非的准则,当然可以解决已发生的纷争,使受到侵害的权利得以恢复或补偿。 2 . 2 . 3 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法律的指引功能的,即指法律具有为人们的行动提供 一定的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的积极影响。 管子法 的内容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禄赏与刑罚的具体项目,法律告诉人们哪些事可以 做、哪些不能做,告诉他们哪些行为能够得到奖励、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并 让他们能够预见其行动的后果的范围。因此,在人的行为面前,法起着模范和 标榜的作用,从而达到引导行为符合法律要求的效果。 教化作用即教育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对人的 观念及其以后的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宣传,灌输 渗透到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法律认同,被法律同 化,形成一种意识和习惯。 管子说:“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 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上者佚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