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hang yang and han fei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xiaoling zhang supervisor: liaoyuan cheng major: jurisprudence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china may,200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五百余年,先秦法家法治思想是这一时期璀璨的成果。 商鞅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为当时法治摆脱“礼治”、“德治”的束缚,成为世人 关注、君主赏识的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提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 的法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以“重法”而著称, 是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而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家法治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其法治思想的总结。 商鞅韩非都认为只有“以法为本”才能治理好国家, 法治是最佳的治国方略。 他 们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法治的必要性:第一、商鞅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韩非也认 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他们一致认为人性恶。要抑制这种恶的本性,就要依靠法 令的威慑力。第二、商鞅韩非认为仁义之治不可取,儒家的“仁政”主张已经不能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争于力气、弱肉强食的时代,法治优于仁义之治。第三、 商鞅韩非认为自古以来圣人贤君是十分稀少的,只有推行法治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的目的。社会关系如果缺乏法律的约束,社会就会混乱;如果君主仅凭主观愿望 去治理国家,将导致国家衰亡。 变法论是商鞅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关法治的内涵,商鞅韩非有不同 的见解。商鞅重“法”,主张“缘法而治”, 他认为“法”、“信”、“权”是治理国家的 三大法宝。而韩非则强调治国必须“行法”、“执术”、“挟势”,使“法”、“术”、“势”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抱法处势”,“以法为本”,“以术佐法”的是韩非法治理论的 基本内涵。商鞅韩非推行法治的具体措施同中有异。虽然韩非和商鞅都认为刑罚 是推行法治的必要手段,都主张重刑轻罪,但韩非的重刑倾向远远不及商鞅,而 且韩非较商鞅更懂得奖赏的重要性。 所以, 对于实行法治的具体措施, 商鞅主张“刑 无等级”与“重刑轻赏”,而韩非主张“刑赏二柄”与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商鞅韩非虽然都是先秦法家之代表,都主张以法治国,但他们的法治思想是 同中有异。本人认为造成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个体因素的差异:第 一、商鞅为战国中期之法家代表,而韩非为战国末期之人。从他们的法治思想中 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气息。第二、他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同的性格对二人思 想的影响不可忽略。第三、李悝、荀子对商韩二人的法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不同的君臣观导致商韩二人对“法” 、 “术”的态度不一。 关键词:关键词:商鞅,韩非,法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rring states time, which lasted for 500 years , pre-qin legalists school rule of law though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adiant achievement of this time. shang yang and han fei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legalists, in order to help the “rule of law” shake off the yoke of “ceremony of governance” and “rule by virtue”, for the government country, enrich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powers governing plan has made 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heir rule of law thought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shang yang as the well-known politician at warring states intermediate stage, famous by “heavy method”, is one of pre-qin legalists school rule of law thought founders. but han fei as one of legalist school main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at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is the legalist school rule of law thought epitomizes. “han feizi” is its rule of law thought summary. both shang yang and han fei thought “law-based” the good governance, that the rule of law is the best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first of all, shang yang thought that the human is selfish, and han fei also think that people are making use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voi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so they agreed that human nature is wicked, it is necessary to curb this evil nature, we must rely on the laws of deterrence. secondly,shang yang and han fei think that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that administer no advisable, benevolent government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dvocates already being able to not conform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times arguing in physical strength , jungle justice,that brings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better than ruling by law under control. thirdly,shang yang and han fei thinks that the virtuous monarch of sage is rare , only carrying out rule by law , can realize the purpose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increasing its military force. human relations in society restrain if being short of a laws , society only is capable to do chaos.if the monarch administers a country only let subjective desire go to, will lead to the country become feeble and die. shang yang and han fei-reform idea is thinking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shang yang han fei havedifferent views. shang yang importance of the role and stands for the rule of law, in his view, credit, power and influence is to govern the countrys three magic weapons. and han fei stressed that the country must hold, directors of, with potential, the law an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technique, potential of the three organic together. law department have potential, to law-based, to rank and file of law, han fei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rule of law. concrete rule by law measure shang yang and han fei is carried out has different also with middle. advocate heavy penalty minor crime though han fei and shang yang all think that the penalty is the means carrying out the rule by law certainly needing,over inferior to the han fei heavy penalty inclination shang yang but, moreover han fei shang yang understands importance awarding comparatively more. but shang yang advocates that punishment has no a grade and the heavy penalty makes light of an award . therefore, the rule of law specific measures, shang yang advocated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nd harsh penalti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ward, and han fei advocated penalties and rewards as important shang yang and han fei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e-qin legalists, their government by law thoughts have differences .these differences have caused major reasons are: firstly, shang yang and han fei have different time backgrounds, therefore, from their academic ideology can feel the different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secondly, their different growth experience has accomplished the two of different dispositions, different dispositions and mold different lives.thirdly, origin of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led to two aspects of the rule of law that everyone has different views. fourthly, shang yang and han fei has being unlike view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s keywords: shang yang han fei rule of law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v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引引 言言 . 1 1 商鞅韩非对法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治必要性的论证 . 3 1.1 人性好恶,赏罚必用:商鞅韩非有关人性的探讨人性好恶,赏罚必用:商鞅韩非有关人性的探讨 . 3 1.1.1 商鞅的人性论 . 3 1.1.2 韩非的人性论 . 3 1.2 仁义之治不可取仁义之治不可取:商鞅韩非对儒家商鞅韩非对儒家“仁政仁政”的批判的批判 . 5 1.2.1 儒法两家有关治国方略的争辩 . 5 1.2.2 商鞅韩非对儒家仁义之治的批判 . 6 1.3 中君凭法而治:商鞅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中君凭法而治:商鞅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7 1.3.1 商鞅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7 1.3.2 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7 2 法治的内涵法治的内涵从从“缘法而治缘法而治”到到“法法”、“势势”、“术术”相结合相结合 . 9 2.1 商鞅韩非的变法思想商鞅韩非的变法思想 . 9 2.1.1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变换的时代背景 . 9 2.1.2 商鞅韩非的变法主张 . 9 2.2 商鞅重商鞅重“法法”,主张,主张“缘法而治缘法而治” . 11 2.2.1 “法”、“势”、“术”的语义解读 . 11 2.2.2“缘法而治” . 11 2.2.3 “壹赏、壹刑、壹教”相结合 . 13 2.3 韩非主张韩非主张“法法”、“势势”、“术术”相结合相结合 . 13 2.3.1 以“法”为本 . 14 2.3.2 抱法处“势” . 14 2.3.3 以“术”佐法 . 15 2.4 商鞅韩非的刑赏观商鞅韩非的刑赏观 . 16 2.4.1 商鞅主张“刑无等级”与“重刑轻赏” . 16 2.4.2 韩非主张“刑赏二柄”与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 18 3 商鞅韩非个体因素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商鞅韩非个体因素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20 3.1 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20 3.1.1 商鞅所处的时代战国中期 . 2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v 3.1.2 韩非所处的时代战国末期 . 21 3.2 不同的个人经历及性格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不同的个人经历及性格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21 3.2.1 商鞅韩非不同的人生经历 . 21 3.2.2 商鞅韩非不同的性格商鞅“冷峻、善心计”的政治实干家,韩非“不善心 计”的政治理论家 . 22 3.3 李悝、荀子对商鞅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李悝、荀子对商鞅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 24 3.3.1 李悝对商鞅法治思想的影响 . 24 3.3.2 荀子对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 24 3.4 商鞅韩非不同的君臣观商鞅韩非不同的君臣观 . 25 3.4.1 商鞅主张“权制独断于君”前提下的“君臣共操” . 26 3.4.2 韩非主张“人主独擅” . 27 4 结语结语 . 29 致致 谢谢 . 3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1 附附 录录 . 3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1 引 言 中国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 就出现了管仲、子产等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到了战国时期,以李悝、商鞅、 韩非等为代表的法家革新人物应运而生,他们提出的治国主张被后世称为“法治”。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建法立制,强国富人”、“以法治国”、“垂法 而治”是法家的治国主张1。而商鞅韩非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 想家,是法家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主张的“以法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 大影响。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中国的法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我们远望西方寻 找法治精神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我们的祖先们在千年之前对法治的探讨。章太炎 说:“商鞅之中于谗诽也两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 使人君纵恣者, 皆商鞅法家之说为之倡。 呜呼! 是惑于淫说也甚矣。 ”2严复说: “居 今日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3梁启超把先秦法家的主流思想形容为“法治 主义”,认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惟一之主义”;“立法事业,为今日存国最急 之事业”;“自今以往,实我国法系一大革新时代也”。4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社会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法律思想尤其是商鞅韩非之法治思想进行探讨有 着积极的时代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愿意投身于远古的历史中去寻找中国法 治之源,以期从中获取某种启迪。商鞅韩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商鞅重“法”, 认为法乃治理国家之上策。 他关注的法治第一目标是富国强兵, 重“法”思想淋漓尽 致的体现在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实践中,他南门立木以树立法在臣民中的信用; “刑其傅公子虔”,以维护法的威严。而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之集大成者,他总结 了前人特别是商鞅的法治思想, 在前人的法治实践的基础上, 认为推行法治, “法”、 “势”、“术”三者缺一不可,要把三者统一起来。但由于商韩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 环境不同,使得他们的法治思想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凸现在二人对法治内涵 的不同理解和实现法治的具体方略两方面。商鞅韩非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 的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理论。虽然商鞅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法治理论在 价值追求、终极目标等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是,当代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既 要承认西方法治文化的价值,又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汲取宝贵资源以作为当 代中国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行法治治国方略的过程中, 把握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领会近代西方法治理论一样对我们具有重要的价值,二 者都应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渊源。如果说现在我国已经选择了依法治国 这种治国方略,那么,比较研究商鞅韩非的法治思想,追寻其法治思想精髓,对 我国的现代法治思想奠基、树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引导价值。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2 在对商韩二人法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之前,有必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商鞅 韩非所言之“法治”范畴与今天的“法治”范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没有蕴含民主 精神,也不承认法具有高于君主的至上权威。第二、商鞅韩非“法治”之“法”泛指 规章制度,其内涵不同于现代法治之法。第三、商鞅韩非法治主张与封建君主专制密 切相联。在他们的法治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法治实践中,君主的地位高于法,而法是君 主用以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3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1.1 人性好恶,赏罚必用:商鞅韩非有关人性的探讨 1.1.1 商鞅的人性论 对人性的分析是商鞅韩非进行法治必要性论证的首要基础。商鞅韩非还认为 实行法治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性本恶,只有赏罚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 恶的人性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实行法治是必然的。在商鞅韩非看来,好利恶 害、趋利避害是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不但不可以改变,还表现在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而 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 危万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 下,无所不入焉。” 5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 求荣,此民之情也。”他又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6好 利恶害是人原始欲望的外显,也是人求生本性的体现。对于这种趋利避害、追逐 名利的人性倾向,商鞅认为:“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子之礼,故名 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 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生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7 所以,商鞅提 出:“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8 1.1.2 韩非的人性论 韩非很赞同商鞅的人性主张。 他师从荀子, 而荀子“性恶论”的主张对他的思想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韩非对于人的本性有着比他的老师更为深刻、执着的 认识。在韩非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而且这种本性是不可以 改变的,“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在彰死之”,是韩非“性恶论”主张的精辟概括。 韩非认为,追逐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唯一动力,不管是在一般人之间,还 是君臣之间,甚至是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利害关系。 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韩非说:“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 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 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 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9医生为病人吮吸污 血,是因为有利可图;制造马车的商人希望人人富贵,销售棺材的商人希望人人 早死,并非制造马车的商人慈善仁义、销售棺材的商人心地歹毒,而是因为在利 益的驱使下,二者的需求不同而已。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且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4 父母之於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 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而况无父子之泽乎!”10君王和他们的配偶之间、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如此。韩 非说:“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 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 其母好者其子 抱。 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 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 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 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在“好利恶害”人 性的驱使下,千乘之君也可能被后妃、儿子杀害。 “故桃左春秋曰: 人主之 疾死者不能处半。 人主弗知,则乱多资。故曰: 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故后 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 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11后妃、夫人、太子们为了谋夺权势,为 己牟利,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君主,所以君主要对那些利益相对者保持警惕。 韩非把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性进一步概括为“自为心” ,认为人们之间的一切行 为都是为了谋取私利,都是出于为己的考虑,但是这种“好利恶害”的人性,正是推 行法治的心理基础。韩非说道:“人性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 立,而治道具矣。”12在这种人性面前,仁义德教是软弱无力的,只有赏罚禁令才 能奏效。法治正顺应了人们自私自立、趋利弊害的本性,所以,韩非推行法治, 主张通过赏罚制度,“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 13、 “设民所欲以求其功,设民所恶 以禁其奸” 14。所以,法治这一治道,是发乎于人们内心的需要,是人们自愿接受 的,而非外力强行施加,更易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便充分实现当时的治国目 的富国强兵。在从人性方面论证法治的必要性时,商鞅有一个明显的缺陷, 他没有解释历史上为什么存在着“礼治”,而且“礼治”在“上古”及“中世”都取得过令 人羡慕的成绩。战国后期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就弥补了这一缺陷。他从人口论的 角度出发,认为德治、礼治、人治只适用于物质极其丰富的古代。他说:“古者丈 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 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 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又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15物质丰富了,百姓就可以过无争的幸福生活 了,所以统治者就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设立法令制度用以治民。然而当今之世,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物质显得相对贫乏,而物质的贫乏刺激并膨胀了人们好利恶害 的本性,道德的感化、礼乐教化及统治者的自律在膨胀了的人性面前失去了效用, 不用严刑峻法不足以定分止争。所以,治理国家的最佳方略是顺应趋利避害的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5 性,利用赏罚,实行法治。 1.2 仁义之治不可取:商鞅韩非对儒家“仁政”的批判 1.2.1 儒法两家有关治国方略的争辩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治国方略”进行激 烈争论之时,在遥远的中国,同样也进行着一场“治国方略”的争辩,儒家和法 家是这场争辩的主角。儒家主张“仁政” ,强调要以理服人,以德治国。儒家一直 认为只有有了贤人,才能有好的法律,法律才能得到正确的执行,而且法律的漏 洞需要人去弥补,所以儒家认为举荐贤人与建法立制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儒 家主张“为政在人”的“人治”,倡导以“贤人”来实现社会大治。为了歌颂圣人之道, 儒者们说道:“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 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 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籍处苦而民从之, 故曰圣人之德化乎。”16儒家将伦理道德摆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法律制度则被 置于次要的地位。儒家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因此儒家认 为在这样的无争议的社会中,具有强制性的法令和恐怖的刑罚不是判断是非曲直 最理想的标准,而是迫不得已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次级的统治方略。因此,儒家 认为治理乱世最好的方法是加强道德教化,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儒家一致认为 法家“以法治国”的方略是在“缘木求鱼” ,这种治国方式及其不利于国家的长远 发展。 教化手段备受儒家推崇。 当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时, 孟子就认为: “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收。 ”儒家认为只要坚持不懈“教以人伦” ,使“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 17, 就可以实现大治。因此,儒家强调作为统治者,首要任务不是频繁建立规章制度, 而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天下民众树立楷模。 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主张“垂法而治”、“缘法而治”,主张将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法作为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认为将国家的 兴衰存亡完全系于君主一人身上,未免太不明智。一方面,他们认为法治具有传 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在礼治体系中,有关罪与非罪的界定、刑罚的适用都 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礼治”没有公正性可言。法治就不同了,在法治之下,法 既是客观的又是公开的, 法所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 而且法是人们行为的准 则,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由此可见,法治的公 正性远远大于礼治。另一方面,法治较礼治更简单易行,更易于操作。在商韩二 人眼里,儒家温和的道德说教对拯救乱世、安国治民来说,是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的。在乱世之中,只有法治可以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法治还可以使君主从复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6 的人情中解脱出来,专心治理国家。 1.2.2 商鞅韩非对儒家仁义之治的批判 商鞅认为仁义之治不可取,他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 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18虽然商鞅“不能使人仁” 的观点过于偏颇,但他基于社会管理的复杂程度,有力批判了儒家的“仁治”观。韩 非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只能“以力服人”,所谓“以法治国,举措而已”。他强调治理 国家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只要有了法,并将所立的法加以贯彻执行,就能轻 而易举的治理好国家。仁义只不过是虚构的东西而已,仁义之治不会改变人的本 性,即使假设仁义之治能使人弃恶从善,也无法保证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善。儒 家提倡的以教化为主的治国方略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本无法达到 “重义轻利”的目的,因为这种方法与人的本性是完全相背离的。而且,随着历 史的车轮向前推进,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治国观念、理念已经不 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儒家主张的仁义治国方略在强硬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 力。韩非举例道:“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 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 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文王行仁义而称王天下,偃王行仁义却自取 灭亡,所以:“世异,则事异。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他又说:“当舜之时,有 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 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钴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 古不用于今也。”对于有苗部落,仁义可行;而对于共工,只有采取武力才可以征 服。所以,“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 说道:“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 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 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 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 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19如果想要以宽大 仁义的方式来治理乱世民众,就好像没有配备马鞍就去驾驭强悍的野马,不但达 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后患无穷。针对儒家的颂德论调,韩非反驳道:“且舜救赎, 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 止者寡矣。”20 仁义之治指向的主要对象只是社会上的圣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圣 人是十分稀少的。用仁义只能在小范围内规范一定群体的行为,而对于全社会绝 大多数人而言,仁义的力量是微薄的,根本不足以形成强悍的威慑力。所以,商 鞅说:“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7 者而后能知之, 不可以为法, 民不尽智。 贤者而后知之, 不可以为法, 民不尽贤。 ”21 不受法令的约束而行为端正的人是十分稀少的,千万人中不过一两个而已。民众 很少服于仁义,他们大多服于法令,尤其是服于赏刑。那么,君主治国就要“凭法 而治”了,要充分发挥法令的规范作用,即:“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 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22韩非认为仁义不足为政,即使是社会 上有大圣人如曾参、史猷之类,但光靠治理这些圣人,也不能治理整个社会,因 为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十分稀少的。治理国家应该以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为出发 点,应采取对大多数人有效的治国方式,那么“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则是最 佳的选择。韩非进一步将商鞅的“必治之政”主张发展为“治众之道”,得出“为治者 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的结论。 他说: “夫圣人之治国, 不恃人之为吾善也, 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 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括 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括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 人,而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 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23韩非并不否认 圣人的存在,也不否认儒家的仁义教化可以造就出可以称善的人,但韩非治国理 论的核心价值体系还在于一个“利”字,“利”是评价一切是非的最后标准,那么法治 方略就是为“利”而设的,是与谋利的需求相吻合的。 1.3 中君凭法而治:商鞅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1.3.1 商鞅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儒家的仁义之治是圣人之治,而法家虽然也不完全否认圣贤之治,但是法家 认为尧舜这样的贤者和桀纣这样的暴君是“千世而一出”的特殊人物, 而绝大多部分 统治者都是“上不及尧,下不为桀纣”的“中者”,虽然“世之治者不绝于中”,但是圣 贤之治的主张是不合理的。如慎子就认为:“屠钧石,使禹察锱铢之重,则不识也; 悬权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国庆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 2025-2030反刍动物专用饲料添加剂产品创新与牧场终端需求匹配度调研报告
- 2025-2030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经济性与政策激励机制评估报告
-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训练计划
- 2025-2030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商业模式与残值评估标准建立
- 2025-2030动力电池无钴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与专利壁垒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自动化装备市场需求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 建筑钢结构施工合同范本
- 职业健康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模板
-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流程
- 承包商全流程安全培训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桩基质量管理制度
- 口腔颌面外科缝合技术要点
- 2025至2030中国军用导航仪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科创板开户试题及答案
- 西宁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 中职导游课程课件
- 静脉血栓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