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依法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时代主题。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 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给中国法学界提出了一系列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本文试图从法理学角 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做一 些有益的探讨。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古今中外的仁人智士都对建立一个经济富 裕、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对 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它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等问题的探讨却是见仁见智。本文的第 一部分在论述什么是和谐社会时,重点从中西方、传统和当代的时空角度进行阐 述,先后考察了中国各代先贤、哲人对和谐的论述,研究了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 家的和谐观,以及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应该具有的九大特征。 本文的主题是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法治对和 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治有利于依法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有利于约 束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有利于明晰产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利 于依法解决社会纠纷,整合社会利益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保护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社会中 的很多不和谐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没有发挥好法治的作用引起的。 不和谐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完善。文章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社 会实际,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在立法方面,选取了几部对和谐社会 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法律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法律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目前尚 无相关立法的,提出了本人的立法建议;对于已经立法的,指出了当前立法的不 足,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除立法外,笔者还从司法改革、依法行政、加强 法律监督以及普法和守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我国的法治建设,进而阐 述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如何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 关 键 词:和谐;和谐社会;法治建设 关 键 词:和谐;和谐社会;法治建设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ii abstract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it is a great era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eme . point out 16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decision of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tha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asses: adapt to the deep change of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wave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ing social vigor, promote the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sincere consciousn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with justice fairly , safeguard the society to be stable and united. 16 convocation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great practice subjects demanding urgently to be researched and solved for the chinese law circles. this text attempts to build research of going on to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n theory in terms of jurisprudence, i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at does some beneficial discussions .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mankinds dream since ancient times, benevolence peopl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lands person to set up one economic affluence intelligently,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and harmonious beautiful society that got along of the nature display the strong interest. however, as to what is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views what discussions in questions such as characteristics ,etc. it should have . herein first part until what at being harmonious society does it expound the fact, and contemporary space-time view explain from china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especially, investigate china every sage of the past , sage to harmonious argumentation successively , study the west representative harmonious view of thinker, and our countrys contemporary socialist harmonious view, has proposed nine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 should be on this basis. the theme herein is a role in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governed by law. this text has explained and ruled by law to the promo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nsured function with a large amount of space. it helps to attack the crime i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o rule by law , safeguard the stability; help to restrain power, ensure citizens right ; favorable to the distinct property right , bring about an advance in economy ,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elp to solve the social dispu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combine the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 , promot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be harmonious;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harmony of people and natural relation ,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n person think i country a lot of of society harmonious phenomenon because of have , give play to good law function that manage cause at very great intensity at present.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harmonious phenomenon, prove the construction governed by law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not complete. article the third part combine of our country social reality , put forward strengthen governed by law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of construction. in legislation , build the law with important meaning to carry on research to harmonious society after choosing several, have analyz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se laws; as to the thing that our country have relevant legislation yet at present, legislative suggestion to get out of me; as to the one that has already legislated , have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present legislation , has put forward ones own modification. besides legislating, i also from judicial reform, administer the state according to law , strengthen legal supervision , law popularization and odd of abiding by the law etc., have expounded the fact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governed by law of our country, and then has explained how the construction governed by law of our country is in conformity with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objec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harmonious; harmonious society;construction governed by law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一、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一、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进一步就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 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深入研究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动因,深入探讨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的焦点。我认为,讨论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前 提是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 1即人 与人之间虽各自保持不同特点和要求,但又要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这主要是针 对人际和谐而言。对于社会整体和谐来说,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2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礼 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 3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 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以及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4等,都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墨子主张兼相爱。他认为由于不能兼相爱,才出现了“国之与国之相攻、家 之与家(卿大夫之家) 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 弟不和调” , 5“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的不合理现象 。6 所以他主张实行“兼相爱,交相利” ,他认为“天下之人皆相爱” ,就不会出现以 强凌弱、以众劫寡、以富侮贫、以贵傲贱、以智欺愚的现象。 7 老子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8 在荀子的思想中,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有差 别的回报,荀子称: “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 礼之序也” 。 9等级贵贱之分与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寡相对应,而人们又安于自己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2 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归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和谐”的思想,概括地讲,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或“天人相通”的思想在中国起源很 早。 尚书舜典中说过:“八音克谐,无相齐伦,神人以和。 ” 易经上讲:“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席物,万国咸宁。 ”意思是依据天道的变 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 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中国古代哲学 强调天与人的和谐,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是统一体。所谓“仁者与万物同 体”,“天人感应”,是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宇宙观念的 核心所在。 第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君子和而不同”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 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 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 真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中国各民族 的共同思想。正是“兼收并蓄”的思想,使中国 56 个民族友好团结,形成了中华民 族、中华文明。正是“求同存异”的思想,使中华文明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 第三,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以和为贵”原出于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 为贵” 、 “和气生财” 、 “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 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志同道合” 、 “同心同德” 、 “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 2.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2.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 10 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比例的和谐, 和谐就是美。和谐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指的是事物同一性的一种状态,反 映出事物发展的协调、平衡、秩序和合乎规律性的特征。赫拉克利特则在对立中 谈和谐,他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 11古希腊思 想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主张“公正即和谐” 。早期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奥古斯 丁用神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并以此来展示神的力量。 10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 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例如,卢梭提出人生而平等,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把和谐作为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尤其是后两者, 对和谐问题作了大量的系统论述。莱布尼茨建立了一种“毕达格拉斯-柏拉图式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宇宙观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的谐和的 整体” 。 13黑格尔则提出了辩证和谐观。近代以来,西方还出现了多种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等人都描述了一种虽不切实际, 却发人深思的社会和谐图景。 3.马克思主义和谐观 3.马克思主义和谐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 和谐”的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 积极的主张。马克思、恩格的和谐思想表现为: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们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 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个片面的畸形发展的社会。在此基础 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未来社会要全面发展和人要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 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个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需 要不断满足、人与社会的关系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个性的自由发展等内 容。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内各要素辩证运动的结果, 未来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有计划地组织社 会化生产,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消灭;社会关系和谐,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之间大的对立和差别消失;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人们的精 神境界极大提高等。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 和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的克 服,理论重心是提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 第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辩证和谐则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当然,影响社会和谐的最直接原因还是阶级斗 争,“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14只有消除阶级和阶 级斗争,才能实现对以往社会的超越,从而达到更高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力量 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 15而实现更高和谐的途径 是革命,因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6,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作了精辟论断。在人 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 17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虽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的产物,但自然也在“按人化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4 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成为“人化的自然界” 。 18这些论断深刻地指出了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和谐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基本内容。 4.当代中国的和谐观4.当代中国的和谐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9这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表述。 第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第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 洽相处;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证安定团结; 第六,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可见,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 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 1.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增大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社 会。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 史的第一个前提”,“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 陈腐污浊的东西将会死灰复燃” 20。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总 结了建国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胡锦涛同志 在 2005 年 2 月 19 日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十项任务的 第一项,就是切实进行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可见发展是和谐社会的 基础,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与内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2.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公正、公平、 结构合理,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利益都能得到基本满足, 各阶层间的利益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所谓利益均衡,就是注意在利益关系各 方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倾斜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允许的临界 点,避免不正常利益之争,避免因利益矛盾尖锐而导致社会激烈动荡乃至社会危 机。 3.和谐社会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3.和谐社会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公平即不偏袒一方的意思,指公正、平等。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 公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 来政策”时,一直强调走向共同富裕。1985 年,邓小平同志就说:“社会主义有 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21胡锦涛同志 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在说到构建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时,提出四个“公平”的重要观点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 则公平、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 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因此,社会公平是社 会和谐的基石。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既有经济地 位,又有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还有人格地位等。社会公平也应包括以下四个方 面:首先,是经济地位的平等,即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它 包括社会成员应平等地拥有工作、劳动的权利,在工作的机会上应该平等,社会 成员应在收入分配上平等,即等质等量的劳动获得等质等量的报酬。其次,是政 治地位上的平等,人作为公民应该拥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它表现为在 参政与议政、选举与被选举等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权力。政治平等 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人们在天资、才能、出身、种族、 信仰、性别、文化、财富等方面的差别如何,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再 次,是文化上的平等,文化教育是调节现代社会公平的重要砝码,每个社会成员 都享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最后,是人格上的平等,不管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 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6 4.和谐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 4.和谐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诸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 员的个性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文化形态的多元化、治理 方式的多样化、公共权力运作形式的多元化等。通过对诸多异质要素的承认和接 纳,和谐社会实现多样化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形成一种诸要素既竞争又合作的多 元格局。和谐社会是对利益分化和利益多元这一社会事实的承认、尊重及恰当处 理。 5.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 5.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法治社会的宗旨就是保证人民的 基本权利。社会主义国家不单是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信条写入宪法,它还要把 人民的各项权利明确写入各类专门法的法律条款中,并落实在日常的司法行为中。 通过法治来整合多种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当下 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黄金期、社会冲突高发期同时并存。一方面,社会 结构日益趋向复杂,多元利益群体出现,诸种利益摩擦和冲突涌现。另一方面, 传统的道德整合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契约关系和公民社会的要求。因此,在确 立新型道德规范的同时,法治就成为整合和消解社会矛盾的合宜治理手段。经济 改革的历程证明,对各种利益主体的认可和尊重、对他们人格尊严与自主选择权 的维护,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现代民主的基本要义是:大多 数人统治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多数原则与少数原则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各种利益主体的意志要得到切实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要得到应有 的肯定和保护,他们的贡献要得到国家和社会承认和应有的回报,他们的付出和 损失要获得相应的补偿。这也就决定了法治的特殊使命:它一方面要站在价值中 立的立场,尽量顾及和统筹各经济主体的利益,避免损伤其中的任何一方,用法 律法规调节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使各方做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实行利益整 合;另一方面,它必须坚守公平正义原则,以增进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和全 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据,维护公平价值,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现代 社会的自由与正义都需要法治来保障。无自由,则无创造力和活力,社会便停滞; 无正义,则无秩序,亦无安全和预期,社会便混乱。唯有法治可以维护现代社会 的“和而不同”,保障经济主体的自由、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6.和谐社会是保障基本人权的社会 6.和谐社会是保障基本人权的社会 “人”是人权的重心和首要构成要素,人权的一般含义就是人之为人所应当 享有的权利,所以,“以人为本”是人权始终坚持的科学理念和目标。“以人为 本”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所致力构建的和谐社会,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坚持保障 人权,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其 主体意识。 人权也是一种法律权利。这就意味着要以法律设立和调整权利义务关系的方 法来建立社会秩序并维护其运行。具体而言,就是在严格划分个体利益和社会国 家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设置、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 协调各方利益,从而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 从人权的内容来看,利益的合理分配和权利化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动力。利益 的合理分配和权利化就是究竟人的哪些利益要求可以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加以规 定,并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当一项利益要求在特定主体之间达成一致,则说明利 益在部分群体中得到和谐的分配;一旦其要求获得人权的肯定,上升为一种体现 着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时,则意味着这项要求在社会整体中达成和谐,至少得 到社会其他人的认可。这样,利益从部分人的合理分配出发,经由人权的转化, 在利益的终极承受者社会中形成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所 必须的。 7.和谐社会是互动、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7.和谐社会是互动、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互动的社会。互动,即相互作用。人类 社会必然是互动的,倘若离开互动,互不相干的社会成员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 社会群体。和谐社会并非先验地存在,而是社会交往实践的结果。和谐社会需要 两种意义上的良性互动:一是能动的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这集中体现为博弈; 二是主体能动性与外在制度结构刚性之间的互动,这集中体现为主体对制度的适 应与改造。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互动并非恶性循环,而是一种良性互动;社会 主体通过互惠互利的社会交往实现社会行动的相互介入,主体利益彼此关联犹如 水乳交融。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追求合作的社会。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 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合作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之所以要推崇合 作,一则由于合作与分工之间具有互相依赖的特点,强化社会的合作倾向,能够 被转化为对深化劳动分工和知识创新的刺激。二则在于合作与和谐之间具有互相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8 强化的特点。社会合作领域越广泛、合作程度越高,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依赖性 就会越强,单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对社会和谐程度的整体影 响就会越微弱,社会就会越稳定。不难看出,相对于消极对抗关系而言,以诚信 为基础、有助于各展所长的合作关系显然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三则在于合作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价值。 合作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互助,和谐社会之所以崇尚互助,是因为互助是以友 爱、人道和人文关怀为基础,同时又反过来强化后者。一方面,一个互助蔚然成 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社会,而一个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崇尚互助的社会; 另一方面,能够弱化公民对政府依赖性的社会互助,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公共管理 和公共服务负担,而且降低了公民权益因公共权力滥用而受损的概率。在各种类 型的互助中,有些是双向的和等量的,即给予帮助的一方将在其他场合受到同等 的作为回报的帮助,也有许多的互助只是一种单向的援助,例如强者对弱者、富 人对穷人、公众对危难者的帮助,它已不是一种功利之举,而是一种不求回报、 乐于助人的社会美德。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 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 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 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 相处的人际环境。 8.和谐社会是理性的社会 8.和谐社会是理性的社会 和谐社会应当服从理性,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一个无视客观规律, 迷信、狂热和暴躁盛行的非理性社会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对理性的服 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行动并非非理性的盲动和盲从,而是为了满足利益最大化的有意 识行动; 第二,社会主体在实施社会行动之前要全面考虑其利弊得失,综合分析其成 本-收益,在对各种可行方案加以权衡和比较之后作出最优选择; 第三,社会行动尊重经验,符合逻辑,遵循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 9.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9.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部分人的发展不会对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构成侵害代 内公平;也指当代人的利益满足不能对后代人的利益构成危害代际公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代际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诉求。由于代际公平既是社会代 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因此,代际公平最鲜 明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即“公平正义”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代内公平,又要实现代际公平。代际的公平与代内的公 平应该是和谐社会公平特征的两个重要表现和价值诉求。只有代内公平没有代际 公平,或者只有代际公平没有代内公平,都不可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代际和 谐与代内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10 二、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二、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即依法而治。法治具有如下特征:法律至上、法律目前一律平等、法 律是社会的根本制度等。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方式,是一种 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社会的不和 谐现象却与日俱增。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与对立 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之 间的关系严重失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国家和社会 的稳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依靠法治,这是因为: 第一,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人类社会的实践告 诉我们,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只有建立了以法律作为主要形式进行统治 的社会秩序,才能较好地处理社会各种关系、调整社会各种利益、解决纷繁复杂 的社会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保障的稳定有序的社会。法的功能得到 应有的发挥是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标志。法治就是用法律作为主要手段管理国家、 治理社会,用具有公共权威的普遍的、稳定的、明确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矛 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保障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有效制约和 合理运用公共权力。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意 志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公权、治理社会,体现人民的意志。应当用法律有 效的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法治是社会主义民 主的保障,民主应当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 第四,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须有法治作为保障。法治的基本特征在于 他具有公正性、公平性和正义性。法治是通过立法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 本利益,通过司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 义法治追求的价值目标,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任务。立法、执法、司法都应当把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 第五,和谐社会是法律制度理性调整的产物。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主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决定了社会关系和谐的实现不可能指望自发生成, 必须借助某种理性的调整机制将其朝着和谐的方向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主要通 过制度对社会关系加以针对性调整,是制度理性建构的结果。 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概而言之,制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法律和政策等正 式制度,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来调整社会关系;另一类是习惯与道德等非 正式制度,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调整社会关系。这两类调整机制之间的差异主要 不是横向上的分工,而是因调整方式的强弱不同而形成纵向上的分野。在现代社 会,由于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社会交易链条的日益拉长等原因,使得主 要用来调整“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就从反面刺激了更 适合于调整“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的正式制度的发达。在正式制度中,法律因 其具有规范性、普适性和强制性的鲜明特质,居于支配性地位,因而成为整个社 会关系调节器的中心。就此而言,现代社会能否实现和谐状态,主要取决于法律, 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击犯罪,保持稳定 (一)打击犯罪,保持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 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 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而要保持稳定必须依靠法律,这是因为法律在维护社会 稳定方面具有其他社会调整手段(道德、习俗、宗教等)所不具有的特点: 第一,法律具有明确性。人们不能明确地说出道德的具体内容,但基本可以 指出现行的法律规则是什么。法律能够更明确的指引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处于一 定的稳定状态。 第二,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将人们的重要权利确认下来,当这些权利被侵 害时,法律将采取强制措施对受害人加以保护,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到和谐 有序的状态。法律对人的行为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当法律正常运行,人民 自觉遵守法律时,法律的强制作用并不明显,只有当法律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 人们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时候,法律的强制作用才真正发挥出来。正因为如此, 法律不会对已经履行了法律义务的人们发挥强制作用,也不会强制人们去行使一 种权利,法律强制作用的对象始终是法定义务人或违法者的行为。 法律的强制作用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强制社会主体做出某种行 为或抑制某种行为。其次,强令对他人或社会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如强 制侵权人对被害人做出赔偿。最后,对违法者予以制裁。 任何一种社会规则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作用,但法律发挥其强制作用的前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之维 12 提是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量,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对法定义务人和违法者实施一种 有组织有系统的强制作用。通过这种强制作用,法律不仅可以对违法者进行制裁, 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还能够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使正常的社会秩序免遭破坏, 或者尽快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第三,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同其他手段相比,具有更大范围的普遍性,它 可以实现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以 说,犯罪行为是对他人权利侵犯,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恩格斯说过: “藐视 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 22 我国目前正处于犯罪高发期,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阻碍和 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必须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特别是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而打 击犯罪主要靠法律,特别是刑事法律。打击犯罪也是我国刑法的主要目的和 任务。 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 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 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 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刑法之所以起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刑法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规制功能,即规定和约束公民行为的功能。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 犯罪,并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一方面表明国家对此种行为的否定评价, 提供对该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向公民发布保护法益的命令, 要求公民的意志不得背离国家保护法益的意志,侵害或威胁国家所保护的法益。 这就是刑法规制公民行为的功能。 第二,保护功能,制定刑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即保护公 民和社会不受犯罪的侵害。刑法规定对一定行为科以刑罚,借以防止和遏制该行 为的出现,以保护该行为可能侵害的法益,即保护全体公民的人权和全社会的利 益。 第三,保障功能,罪刑法定主义要求刑法上事先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只要不构成刑法规定的犯罪,就不允许行使刑罚权。因此,任何公民只要不实施 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就不能对该公民处以刑罚。在这个意义上,刑法具有保障 公民不受刑罚权非法侵害的功能。对已经实施犯罪的罪犯,也只能在刑法规定的 罪刑关系上和科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在这个意义上刑法具有保障罪犯 不受刑法规定以外不正当刑罚处罚的功能。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二)约束权力,保障权利 (二)约束权力,保障权利 所谓权力,从广义上看,是指一种影响力与支配力,它是维护统治秩序与社 会公共秩序的强大武器,体现为“一种组织性之支配力是制定法律与运用法 律之力” 。 23在人类社会进入国家状态之后, “权力”一般指“公共权力”或“国 家权力” 。法学上的“权利”则一般指基于法律规范之规定而由法律关系主体自由 支配的一种法定利益。根据我国法学界的通行观点,与“权力”相对应的“权利” 主要指“人权”或“公民权利” 。 权利、权力的本质是利益,利益的法律形式是权利和权力。利益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