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原本玉篇文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课题以六朝时期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为研究对象,对玉篇中所反映 出来的文字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 六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同时又是汉字研究的一个鼎盛时 期。从文字发展史上来看,汉字已经从隶书发展到楷书,是楷书文字的成长发展 期。从文字的使用情况来看,本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字的使用情况非常复 杂,各种文字现象纷纷出现。新增字、异体字、俗写字等大量涌现,分化与合并、 简化与繁化、理据性与符号化冲突激烈。从文字学史的角度来看,六朝时期涌现 出了大量字书,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这其中 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著作就是玉篇。可惜这一时期的字书大都亡佚,玉篇 是其仅存者,亦仅剩残卷。可以说,原本玉篇残卷是构建六朝时期文字学史 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原本玉篇残卷自清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 重视。尤其是,作为一部重要的字书,至今尚未有对其文字进行深入研究者。本 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 论文共分十章,另有附录若干篇。前三章分别介绍了玉篇的作者顾野王 的生平及其著述情况、玉篇的写作及其成书的年代、现存原本玉篇残卷 的发现、印行、及存世情况。其中有叙述有考证,有前人所未论及者。如关于玉 篇写作的年代,我们定为梁大同四年,是前人不曾论及者;从新撰字镜中 发现了一个玉篇中的“所”字,是现存原本玉篇残卷之外的。第四章是 “野王案”通考,通过对玉篇中的“野王案”进行全面考察,探讨顾野王的 语言文字学思想。第五章至第九章是对原本玉篇中的用字情况所进行的专蹶 研究。分别对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合并字、新增字、异体字、反切用字所体现 出来的六朝时期的常用字情况及“字类说”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些内容大都是前 人所未涉及者。第十章讨论了玉篇残卷作为写本所存在的一些书写方面的问 题尤其对其中的俗字进行了归类分析。附录部分包括顾野王年谱、原本玉篇 整理示例、玉篇研究札记、俗写字表等内容,有的与前论部分相辅相成,有 的是自己在玉篇研究中的一些心得笔记,因体例所限,附于篇后。 本课题虽然只是一部专书的文字研究,但它对六朝时期文字学的断代研究具 有一定的意义一六朝时期的文字及文字学研究是整个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中最薄 弱的一环,大家在谈到这一阶段的文字和文字学时,往往很空泛,缺少实在内容, 原因就是缺乏点的研究。由点才能及面,没有点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本课题 意在以玉篇这一个点为突破口,通过对玉篇文字的深入研究,透视六朝 时期的文字发展及文字学研究的状况。论文的各个专题涉及到了六朝时期文字学 的几个重要方面,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材料。同时,对汉字的历史语 料库建设以及现代汉字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 1 es u b j e c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 鱼迎,w r i t t e nb yg uy e w a n gl i v i n gi nt h el i a n gd y n a s t y d u r i n 皿t h et i m e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t h i sa r t i c l er e f l e c t s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e n o e n t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f r o mm a n ya n g l e s t h et i m e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i sas p e c i a lp e r i o d ,a n d ;a l s oap r o p e r o u se r ao nt h es t l l d yo f c h i n e s ec h s f a c t e r sf r o mt h ea r l g l e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 r e g u l a rs c r i p th a sc o m e i n t o b e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e d p r o p e r o u s l y f r o mt h eo f f i c i a ls c r i p t ,a l la n c i e n ts t y l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c u r r e n ti nt h eh a nd y | l a s t y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u s a g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ti sv e r y c o m p l i c a t e d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a n dm a n y m a n yp h e n o m e n a 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c a nb ef o u n d n e w l y - h e mf o r m s ,c o m p l i c a t e dv a r i e n t sa n d f l o kf o i l n so fc h a r a c t e r se m e r g ei nl a r g en u m b e r s 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m e r g e n c e ,s i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a n dc o m p l i c a t i o n , r e a s o na n ds y m b o l i z a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sf i r et h em a i nc o n f l i c t si t i sj u s ti nt h i sp e r i o dt l l a tm a n yd i c t i o n a r i e sa p p e a r e d t h e n u m b e r sa n dk i n d so fd i c t i o n a r i e s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h a v eu n p u r a l l e ds u p e r i o r i 母t oo t h e r t i m e s 望l 地i st h em o s ta n t h e n t i c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t h e s ed i c t i o n a r i e s i ti sa p i t yt h a tm o s t o f t h e s ed i c t i o n a r i e sh a v eb e e nl o s t y up i a ni st h es u r v i v o r , y e ti ti su n c o m p l e t en o w s oi tc a l lb e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o r i e 曲a lu n c o m p l e t ey up l a n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 st os t o d yt h e h i s t o r y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t h eo r i g i n a lu n c o m p l e t ey up i a nw a sf a u n dm o l et h a n1 0 0y e a r sa g o a tt h ee n d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b u t1 ti s n t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b yt h ea c a d r n i ec i r c l e st i l ln o w w h a t sm o r e n oo n eh a sa d e e ps t u d y o ni tb yn o wa sa ni m p o r t a n td i c t i o n a r y t l l i sa r t i c l ew i l lm a k ea l la t t e m p t t h e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1 0c h a p t e r s ,f o l l o w d e db ys e v e r a la p p e n d i x e st h ef i r s t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i n t r o d u c et h ea u t h o r , g uy ew a n g sl i f ea n d h i sw o r k s ,t h et i m ew h e ny up i a nw a sw r i t t e n a n ds o m eo t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y up 地n a r r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c h 啪b ef o u n di n t i l e s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w h i c ht h ef o r e r so fl i n g u i s t i c sh a v e n tm e n t i o n e db e f o r e f o re x a m p l e w ei n f e rt h a tt h ey e a rw h e n 殛地w a sw r i t t e ni st h ef o u r t hy e a ro f d a t o n g ,l i a n gd y n a s t y n o o n eh a s & o w nt h i sc o n c i n s i o nb yb o we x c e p to u rs t u d ya n o t h e re x a m p i e ,w ed i s c o v e rt h a tt h e w o r d “所”j ny ip l a nt h r o u l g ht h eb o o k 嚣璺互地蛩兰i 纯gi sn o ti n c l u d e di nt h eo r i g 1 a l u n c o m p l e t ey up i a n c h a p t e rv t oc h a p t e ri xa r et h es p c c i a lt o p i c so nt h eu s a g e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o r i g i n a lo n c o m p l e t ey up l a n t h e s ep a r t sm a i n l yd e a lw i t ht h em e r g e d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n o w l y - b o r n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c o n q p l i c a t e dv a r i e n t sa n dt h ec h a s a c t e r su s e dt om a r kc h a r a c t e r s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w h i c ht h ef o r e r u n n e r s h a v e n tr e f e r r e dt o c h a p t e rx d i s c u s s e ss o m e h a n d w r i t i n g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t h eo r i g i n a lu n c o m p l e t e 迫i 越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ah a n d w r i t i n gb o o k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a n a l y s e so ft h ef o l kf o r l n so fc h a r a c t e r sp l a yam a i nr o l ei nt h i sc h a p t e r t h e a p p e n d i x e sa r em a d eu po f ac h r o n i c l eo fg uy e w a r l g sl i f e e x a m p l e so fr e o r g a m z a t i o n so ft h e o r i g i n a lu n c o m p l e t e ) 巫i 墼s o m er e a d i n g n o t e se t e n l o u g h t h i sa r t i c l et u f t yf o c u s e st h er e a d e r sa t t e n t i o no nas p e c i a l ed i c t i o n a r y , i t sm e a n i n g f u l t om a k eas t u d yo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t i m e s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a sw ea l ik n o w , t h e s t u d yi nt h i sf i e l dl st h ew e a k e s ti 1 1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h i s t o r y t h em a m r e a s o nl s t h el a c ko fs t u d yo nt h ep o i n t s ,i ti sw e l ik n o wt h a tt h es t u d yo n 山es u r f a c ei sb a s e do nt h es t u d y o nt 1 1 ep o i n t so t h e r w i s e ,i ti sh a r dt og oo nw i t ht h es t u d y 1 h i sa r t i c l ei sj u s tab r e 出, h r o u g ht o m a k eas t u d y0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 c h m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d u r i n gt h et i m e so f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t h r o u g h o r i g i n a lu n c o m p l e t e y up l a n a n di tm a y 8 i r e s m e m e t h o d sa n dm a t e r i a l sf o rf x l r t h l fs t u d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s i tc a r lb er e g a r d e da sar e f e f e n c eb o o k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e a l 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ia sw e l la st ot h es t u d yo f m o d e mc h i n e s ee h a r a c t e r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东蔗辱导师签名;9 勘御落 日期:兰蟹l i d i 驾 凡例 一、本文所谓玉篇,若无特别说明,指的是顾野王原本玉篇。 二、原本玉篇仅剩残卷,关于残卷的印行情况,请参阅第三章。本文所 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 9 8 5 年出版的原本玉篇残卷。 三、原本玉篇残卷文字中有漶漫不清处,我们在引用时以“口”表示; 其中的衍文以“( ) ”表示;行文错误或脱漏须补正者则放入“ ”内。 四、所引宋本玉篇,若无特别说明,则指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的大广 益会玉篇。 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时简称说文。“段玉裁注”是指清代段玉 裁的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朱骏声的著作,有时称“朱骏 声云”。 六、本文中经常提到“六朝时期”,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它指的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 七、 本文行文中一般使用的是简化字体,文中有时用简化字不能说明问题或 易引起歧义者,皆用繁体字。如“饥”与“罐”简化字皆写作“饥”,在讲 文字合并时,“镟”并为“觎”刚只能用繁体字。需要指出的是,原本玉 篇残卷写本中有许多与现在的简化字相同,如“舆”写作“与”:“禧”写 作“礼”等,在简化字文本中这些就反映不出来了。 原本玉篇残卷文字研究 第一章玉篇作者顾野王生平著述考略 内容提要:根据有关史料,考述顾野王的生平事_ j 班及著述情况,介绍其学术成就。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县人。生于梁天监十八年( 公元5 1 9 年) ,卒于陈太 建十三年,即隋文帝开皇元年( 公元5 8 1 年) ,享年6 3 岁。 吴县,古吴国之地,三国时又经孙权的开发经营,渐趋繁荣。六朝时北方士 大夫大批南下,南北文化交融,吴地更成了人文荟萃、富庶繁荣之地。尤其是, 六朝时期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吴地却相对来说比较安定,文教昌盛。因此,三 国以来出现了不少文人名士。吴中有四大显姓望族:朱、张、顾、陆。宋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云:“吴中人物尚矣。自东汉至于唐,代有贤哲,已具图 经。而四姓者最显。陆机所谓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四姓者,朱张顾陆 也。其在江左,世多显人。或以相业,或以儒术,或以德义,或以文词,已著于 旧志矣。”可见,顾姓在当地是著名的大姓。 顾野王出生于当地的一个文儒之家。祖父顾子乔曾任梁武陵王府参军事,父 顾煊,曾任梁临贺王记室,父祖皆以儒术知名当时。顾野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 必然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顾野王的生活以侯景之乱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生活安定、 意气风发,主要是积累知识、一心仕宦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完成了煌煌巨著玉 篇,也不过是受太子之命,并以此作为擢升的阶梯。这一点从玉篇序启中 不难看出。后一阶段则是饱经战乱、著书立说的时期。顾野王的犬部分著作完成 于这一时期。 顾野王的生活经历陈书、南史等有记载,其中以陈书的记载最为 翔实可信。因为陈书的作者姚察、姚思廉父子曾与野王同朝为官于野王的 事迹知之甚详。故考察野王的事迹多依从陈书。 野王聪颖早慧,七岁时读五经,即能略知其大义。九岁就能写文章了。 曾经写过一篇日赋,被当时的权臣颁军朱异看见,朱异甚奇其才。十二岁的 时候。随父亲来到建安,撰写了建安地记两篇。二十岁以前,野王是在读书 求学中度过的。这个时候他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日后成为通才大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书称他“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 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野王二十岁,除太学博士,迁中领 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野王的才华被扬州刺史宣城王萧大 器所看中( 宣城王大器是太子萧纲之子,萧纲称帝后,大器被立为太子) 。宣城 王招之为宾客,甚爱其才。当时宣城王府的宾客中还有大文学家王褒。野王擅长 书法绘画有一次,宣城王在扬州刺史的治所东府修造学舍,令野王画古代圣贤 像,命王褒题写书赞,被时人称为二绝。 顾野王在做宣城王的宾客时,由宣城王向其父亲太子萧纲推荐,得以结识太 予,并接受太子萧纲之命,开始了玉篇的编写。历时五年,于梁大同九年, 终于完成了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伟大字书的编写工作,并一卜l 呈 太子萧纲。萧纲嫌其详略未当,命当时的大学者萧子显之子萧恺进行删改( 见玉 篇的写作及成书年代考) 。 梁太清二年,侯景之乱爆发。这时,适逢野王的父亲去世,野王丁父忧,返 回本郡。于是招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增援京城。京城失陷以后,逃往会稽,不 久又前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抗拒侯景叛军。野王清瘦体弱,身材矮小,加 上因父亲的去世哀伤过度,体不胜衣,然而,“及杖戈被甲,陈君臣之义,逆顺 之理,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壮之。”( 陈书) 梁承圣元年( 公元5 5 2 年) ,侯景乱平。太尉王僧辩对野王十分赞赏,使监 海盐县。梁绍泰二年( 公元5 5 6 年) ,陈霸先做宰相,任命野王为金威将军、安 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不久转为府谘议参军。公元5 5 7 年,梁亡,陈霸先称帝, 是为陈武帝。陈文帝天嘉元年,野王救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 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 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后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 札事。馀官并如故。野王在东富时,太子门下有许多名动当时的文人学者,其中 包括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绰,吴兴姚察,史称这些人皆“才学显著,论 者椎重焉。”可见顾野王当时在学界中的地位。太建十三年,野王去世,享年六 十三。 陈书评价野王时说:“野王少以笃学至性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观其 容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 恩义甚厚。” 顾野王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语言文字,无所不包。 陈书云:“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 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纪一卷,玄象表一卷,并 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 十卷。”又唐陆广微吴地记云:“( 野王) 博综群书,广搜经籍,撰梁瑞应 图七十卷。御览三百六十卷,富人各念一卷,常随驾行,内人谓之着脚 御览。”顾野王的著作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不多。其中其文字学巨著玉 篇。原本早已在中国亡佚,后来在日本发现其残卷。现在看到的完整的本子是 经唐宋人删改修订过的本子。其历史著作虽也不传,但学者们大都认为姚氏父子 的梁书陈书应该是参考了顾野王的通史要略和国史记传完成的。 另外,野王的诗赋尚有若干首散见于初学记、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中。 顾野王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也是当时有名的书 法家和画家,史料多有记载。如唐代天宝年间的书法家窦蒙窦泉( j i ) 兄弟在述 书赋中提到,陈代书法家二十一人中顾野王是其中之一,并有评论:“接武 随波,雷同野王。如肥硗( q i a o ) 之挺质,具竹柏之凌霜。”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 与其兄虞世基曾受业于野王门下达十年之久。旧唐书虞世南传:“虞世南字 伯施,越州馀姚人。少与兄世基受业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 或累旬不盥栉。”张怀璀书断t “世南受业子吴郡顾野王门下,读书十年国 朝拜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永兴公。”野王的绘画在梁代即负盛名,与王褒之 文并称二绝。 顾野王的一生历经梁陈二代。六朝之际,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 仍,经济萧条。统治者的精力大多用在战争上,无暇他顾,学术研究受到冲击。 梁代后期的侯景之乱,更是给社会和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有些学者在战 争中丧生有的学者则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大量图书丧失于战火。这样的社会 环境是无法进行学术研究的。顾野王是一个学者,战争中他也“杖戈被甲”,投 笔从戎。然而。顾野王又是幸运的。侯景之乱前后,他都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 环境。侯景乱前的梁代,是六朝时期相对安定繁荣的时代。安定的社会环境,优 越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学术氛围都给野王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野王能在短短的五年里,以弱冠之年编写出了不朽巨蓍玉篇。侯景乱后的陈 代前期,也是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加之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野王已成了 饱学大儒。这段时期是野王学术研究的高峰期。舆地志、符瑞图、顾氏谱 传、t 分野枢要、续洞冥纪、玄象表、通史要略、国史纪传等应该都 是这个时期完成或着手编写的。 像野王这样博学的人在当时并不多,因此他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北 齐时代的大学者颜之推,小野王十三岁,颜之推年轻时也生活在梁代,与粱元帝 萧绎走得近。他在颜氏家训中俨然把野王作为前辈学者来看待。颜氏家训 书证篇: 晋中兴书:太山羊曼,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兖州号为醋伯。此 字皆无音训。粱孝元帝常谓吾日:由来不识。唯张简宪见教,呼为喔羹之喔。 自尔便尊承之,亦不知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江南号为硕学。案, 法盛世代殊近,当是耆老相传;俗间又有菇酷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 义也。顾野王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物,犹出简宪、孝元之下而二 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鳍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萧绎萧纲兄弟暗中较劲,顾野王显然是萧纲一边的人( 顾野王做过萧纲之子宣城 王的宾客,且颇受宣城王器重) 。颜之推是萧绎一边的人,其倾向性显而易见。 但颜之推将顾野王与萧绎和张缵相比。萧张皆粱代人,颜之推视之为前辈。颜之 推虽对野王颇有微词,但仍把他视为前辈学者。而且他还不得不佩服顾野王的“博 物”。 顾野王的事迹除见于陈书外,还见于南史、建康实录、吴地记、 吴郡志等史料中。这些资料关于顾野王的事迹都略于陈书。唐李延寿的 南史- 顾野王传祖述 陈书顾野王传而略之。其中只有一处两书有分歧: 陈书称玉篇三十卷,而南史称玉篇二十卷。唐许嵩的建康实 录认为顾野王卒于陈太建十二年,享年六十二。吖太建 十二年庚予六月,大 风吹坏皋门中闼。是月。黄门侍郎顾野王卒。”“年六十二,卒。”称野王撰玉 篇二十卷,与南史同。范成大吴郡志称野王“十岁随父至建安”,异 于陈书、 南史。唐陆广微吴地记在谈到顾野王时与各家差异最大:“野 王字休伦( 体,一本作。体) ,仕陈武帝,为门下侍郎。博综群书,广搜经籍。 撰梁瑞应图七十卷,御览三百六十卷。宫人各念一卷,常随驾行,内人 谓之着脚御览。” 关于顾野王名字之由来:宋牟冁撰、元赵孟爝书松江宝云寺记中说:“西 汉有冯野王,列九卿。性剐洁。顾公字希冯,盖慕之也。”顾野王名字之含义盖 出于此。冯野王是汉代名臣。冯奉世之子。据汉书冯奉世传附冯野王传: 冯野王,字君卿受业博士通诗。少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书愿试 守长安令,宣帝奇其志。元帝时,迁陇西太守。以治行高,入为左冯翊。迁为大 鸿胪。野王虽不为三公,甚见器重,有名当世。顾野王虽非朝廷重臣,然其所成 就垂名青史,亦一代名士也。且其才华横溢、少负盛名。侯景乱时,以六尺文 3 弱之躯,“杖戈被甲,陈君臣之义,逆顺之理,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壮之。”( 陈 书) 陈书还提到顾野王的三弟名充国,充国之名也来自汉代名臣。赵充国, 字翁孙,西汉名将。为人沉勇有大略,屡立战功,封为列侯。“以功德与霍光等 列画未央宫。”(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 顾氏兄弟的名字皆取自 汉代名臣一则因为汉代是国力强盛、繁荣统一的泱泱大国。作为饱受北方夷狄 侵凌之苦、偏安江左的南方士人企盼国家象汉代一样强盛统一,二则仰慕汉代名 臣猛将运筹帷候,驰骋沙场,驱除戎狄,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事迹。这充分显示了 南朝有节气的士大夫企盼国家强盛、不愿受外族欺凌的美好愿望。 关于和顾野王有关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本人制作的顾野王年谱( 见附录1 ) 附: 陈书顾野王传( 陈书卷三十)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租子乔,粱东中部武陵王府参军事。父垣,信威临贺王记 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 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尝制日赋,领军朱异见而奇 之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 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赞王府记室参军。宣 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邪王褒井为宾客,壬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子东 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壬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招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壬体素清 赢- 裁长六尺,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陈君臣之义,逆顺之理,抗辞作色, 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和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 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朴 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予博士。后 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富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粱 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律,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 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馀官井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 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至性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观其容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入所莫 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思义甚厚。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 十卷,符瑞圈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纪一卷玄象表 一卷t 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 卷。 4 第= 章玉篇写作及成书年代考 内容提要t 关于( 玉篇的成书年代,宋本玉篇序 中指出为桨大同九年但由于这段文字有许多矛 盾和可疑之处。哉启人对大同九年之说多有怀疑本文对其疑点进行分析考辨。并结台有关史料,认为大 周九年为玉篇 成书之年是可信的 玉篇 开始写作之年历来无考,本文推测考订为大同四年。 宋本玉篇前有一段文字: 大广益会玉篇一部并序凡三十卷 粱大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本。唐上元元年甲戌岁四月 十三日南国处士孙强增加字。三十卷。凡五百四十二部。旧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言。 新五万一千一百二十九言。新旧总二十万九千七百七十言。注四十万七千五百有三十字。 宋本玉篇明确指出,玉篇成书于梁大同九年。但这段文字又有许多可疑 之处,与其它史料所载或有异同。 ( 一) 梁陈之异。宋本玉篇序说玉篇为粱代顾野王撰本,唐代封 演的封氏闻见记、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同此说。封氏闻见记:“梁 顾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郡斋读书志:“玉篇 三十卷。右顾野王撰,唐孙强又尝增字,僧神珙反纽图附于后。”而隋书经籍 志、日本国见在书目等则云:“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将军顾野王撰。”新 旧 唐书、朱史等只是指出玉篇为顾野王撰,“顾野王”前并未有“粱” “陈”这样的定语。 ( 二) “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一说与史书有悖。按陈书顾野王传;“梁 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 太建) 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 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富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绰。吴兴姚 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 南史顾野王传:“太建中为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 后为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札事。”据陈书及南史,顾野王除黄门侍郎 与太学博士并非同时,且相差太远( 3 6 年) 。 ( 三) 玉篇三十卷之说诸家所云亦有异同。陈书作三十卷,南史 云二十卷,隋书经籍志作三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三十卷。日本国见 在书目作三十一卷,建康实录为二十卷。 ( 四) 关于玉篇之字数。宋本玉篇序云:“旧十五万八千六百四 十一言。新五万一千一百二十九言新旧总二十万九千七百七十言。注四十万七 千五百有三十字。”“新旧总二十万九千七百七十言”指的是宋代重修的大广益 会玉篇,这是毫无疑问的,且与现在见到的宋本玉篇字数相合。那么,“旧 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言”指的又是什么呢? 而“注四十万七干五百有三十字” 则显然与现在所见到的宋本玉篇训释文字的字数不合。另据封氏闻见记: “粱顾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万六干九百一十七字。” 另外。梁大同九年顾野王年仅2 5 岁,如此年轻,完成玉篇这一煌煌巨 著,也让人生疑。 我们认为玉篇成书于梁大同九年之说是可信的。虽然有人根据隋书经 籍志和宋本玉篇序所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这一有矛盾之处来怀 疑玉篇成书于梁代,其实他们怀疑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首先,隋书经 籍志、日本国见在书目等所云:“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将军顾野王撰”之 说,只是说明顾野王所属的朝代,并不一定是指玉篇完成的时代。因为顾野 王一生经历了梁陈两个朝代。按照一般的通例一个人所属的朝代往往以其最后 所在的朝代为准。如沈约生活在齐梁之际。通常称“粱代沈约”;陆德明生于 梁代末年( 梁绍泰二年) ,历经梁、陈、隋、唐四代,其所著经典释文后人 往往题“唐陆德明撰”;整理说文解字的徐铉、徐锴兄弟,弟锴早逝,故其 所撰说文解字系传后人题“南唐徐锴撰”,兄徐铉整理的说文解字则题 “宋右散骑常侍徐铉等校订”。类似的情况枚不胜举。隋书经籍志、日本国 见在书目等也是根据顾野王后半生所仕历之朝代的官衔来题记的,并非根据玉 篇成书之时代来题记的。因此。根据隋书经籍志、日本国见在书目等, 并不能推翻玉篇成书于“梁大同九年”的观点。 至于“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云云,是宋人搞混了。顾野王除黄门 侍郎,是在陈太建年间的事,有人据此即说玉篇成书于陈代,也不足为凭, 因为顾野王除太学博士则是在梁大同四年。宋人只是找了两个不同时期的职衔戴 在顾野王头上罢了。 玉篇成书于梁代而非陈代的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梁书萧子显传所附 的萧恺传:“先是时太学博士颓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当, 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学士删改。”恺死于梁太清二年,“先是”云云, 当是叙述以前之事,而非当前的情况,因此,玉篇之作当早于太清二年若干 年。我们还可以谈一谈粱书在叙述这个问题时的可信度。梁书的作者是 姚思廉。实际上大部分是其父姚察编写的。陈书卷二十七姚察传:“( 察) 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 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 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缺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 廉泣涕奉行。思廉在陈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补汉王府行 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 代 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据陈书,梁书与陈书的作者应是姚察, 只是其功未毕,最后由其子恩廉踵成其事。姚察、姚思廉父子在陈时曾与顾 野王同朝为臣,且察与野王当时同侍东宫,“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野王 子太建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 并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姚氏父子所撰梁陈 二史。或于野王所撰颇多参考。由此可见,姚氏父子与野王渊源颇深。他们对野 王的事迹当极为熟悉。因此梁书所记玉篇之事当最为可信。萧恺删改 玉篇之事既在太清二年之前,“先是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云云, 与大同九年应基本吻合。甚至早于大同九年! 因为太清二年距大同九年仅仅五年, 以五年之近即用“先是”似嫌不当。这或者是在玉篇写作时萧恺即已对其初 稿进行删改了。关于这个问题后面再谈。但这足以说明玉篇成书于大同九年 之说不诬了。 颜之攉在颜氏家训中的一段话也可以提供一个旁证。颜氏家训书证篇: 晋中兴书:太山羊曼。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兖州号为鲐伯。此字皆无音训。 粱孝元帝常谓吾日:由来不识唯张简宪见教,呼为噬羹之噬。自尔便尊承之,亦不知 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江南号为硕学。案,法盛世代殊近,当是誉老相传; 6 俗间又有鳍鞘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义也。顾野王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 物,犹出简宪、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鲻是多饶积厚 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颜之推将顾野王与萧绎和张缵相比,萧张皆粱代人,萧绎对颜之推说的话是在粱 代,而萧绎说这话时玉篇应该已经完成。宋本玉篇中无赭字。收幂沓字, 注云:“丑合切。晋书有1 t ! i 伯。”实则束释义,故萧绎说:“由来不识。唯张 简宪见教,呼为喔羹之喔。”萧绎萧纲兄弟暗中较劲,顾野王显然是萧纲一边的 人( 顾野王做过萧纲之子宣城王的宾客,且颇受宣城王器重) 。顾野王编写玉 篇也是承萧纲之命而为的,萧绎出此言以诋毁玉篇并非没有可能,颜之推 是萧绎一边的人,其倾向性显而易见。但这里也透露了一点信息,玉篇成书 在粱代,当在萧纲作太子时。 有人认为顾野王以二十五岁之青年完成玉篇这一煌煌巨著,似乎不太可 能。的确,以二十五岁之年龄完成玉篇鞘显年轻。但这并非没有可能。首先, 野王聪颖早慧,陈书称他“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 尝制e t 赋领军朱异见而奇密。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 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正如 近人郑师许所说的,野王虽年轻,但“在前辈指导下,为总会众篇,校仇群籍 之工作,当不甚难。梁书云:太宗嫌其详略未当,则又知非成熟之作品可 知也。萧恺当时年仅四十余,视野王为后辈,似亦足为旁证之一。以此推之,虽 不中不远也。”( 玉篇研究) 另外,顾野王在梁大同四年为太学博士,有机会接 触公家藏书。而( 5 t i 篇基本上是前代训诂资料的汇编,只要有一个完整的体例。 编写一部这样的字书当非难事,何况因其年轻,玉篇完成时,尚有许多“详 略未当”之处呢。 因此我们认为,玉篇成书于梁大同九年之说是可信的。下面我们考察 一下玉篇写作的年代。宋本玉篇前保留着一篇顾野王的t ( _ l z 呈玉篇启: 窃闻两仪傲启t 九皇始君。情性初动,有巢肇制。三圣代立十纪递兴。龙牒浮 河龟书起洛。八卦既陈,六爻攸叙。篆索之流,是焉丽出。至于精课源妙,求其本始, 末学敷浅诚所未详。虽复研考六经校仇百氏,殊非庸菲所能与夺。谨依条例同异, 具以上呈。伏惟圣皇驭宇,膺策受图。德尚昊轩,功超妫姒。通妙广运,乃圣乃神。经 天日文。止戈为武。酉工维理。庶绩咸熙。劝以九歌,撼之八柄。修文德以来要服,舞 干戚以格育苗t 是故仁风所扇九服蒙灵。正朔可班四荒怀德。取衣雒树,则肃慎识 受命之兴:夷波海水则越裳知圣人之德。岂但中和乐职,近播氓蛾,德广所覃,旁流 江汉殿下天纵岳峙,睿哲渊凝三普自然。匪须勤学,六行前哲,章以劳喻? 是以声 覃八表,誉决九壤,规范百司。陶钧万品。犹复留心图籍,俯情篆素。纠先民之积缨, 振往古之重疑。简册所传,莫令比盛。野王沾濡圣道沐浴康衙,不揆愚浅,妄陈狂捐。 徒梦收肠终当覆瓿。空思朱墨,惧必无传。惊悸交心罔知攸错。谨启。 这段文字中对“圣皇”和“殿下”进行了颂扬。有人根据梁书萧子显传“先 是时太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太宗嫌其书详略来当,以恺博学,于文字 尤善,使更与学士删改。”断定“圣皇”指太宗萧纲,那么,“殿下”就是指宣城 王大器了。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前面提到,萧恺死于梁太清二年,“先 是”云云,当是叙述以前之事,而萧纲做皇帝是在萧恺死后两年以后的事。另外, 太清二年侯景乱发野王回乡丁父忧,萧纲做皇帝时正是侯景之乱最严重的时候, 野王哪有心情呈上玉篇? 特别是,萧纲这个皇帝当得窝囊,一直受到侯景的 胁迫和操纵,“圣皇驭宇。膺策受图,德尚吴轩,功超妫姒。通j v j , y - 运,乃圣乃 7 神。经天曰文,止戈为武。百工维理,庶绩咸熙。劝以九歌,撼之八柄。修文德 以来要服,舞于戚以格有苗。是故仁风所扇九服蒙灵。正朔可班,四荒怀德a 取衣雒树,则肃慎识受命之兴;夷波海水。则越裳知圣人之德。岂但中和乐职, 近播岷峨,德广所覃,旁流江汉”云云,萧纲怎么承受得起? 野王再会拍马屁, 也不会把这些颂扬的话用在萧纲身上,以此来颂扬萧纲,无异于对着和尚骂秃子。 而这些颂扬之辞用在梁武帝萧衍身上就很恰当了。萧衍在位近五十年,文韬武略, 南朝帝王,无出其右者。粱书武帝纪论云“史臣曰:齐季告终,君临昏虐。 天弃神怒,众叛亲离。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濡足救焚。总苍兕 之师,翼龙豹之阵,云骧雷骇,剪暴夷凶。万邦乐推,三灵改卜。于是御凤历, 握龙图,辟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生年度考核的个人总结范文
- 一、指挥中心权力运行制度及流程图
- 离婚时房产、车辆等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协议书
- 《离婚协议中的共同财产分割与债务清偿》
- 签订新租赁协议原租赁协议作废声明
- 男方离婚诉讼协议书范本撰写与法律保障
- 秦都区某小区二手房买卖合同及车位使用权转让协议
- 拆迁范围内租赁合同终止及违约责任认定协议
- 《离婚双方房产分割及补偿协议参考样式》
- 消防设备保养及检修服务劳务分包合同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农村处理矛盾纠纷课件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 国企纪法教育实施路径
- 药品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 临床科室科研管理制度
- 铁艺围栏采购合同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