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中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中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中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中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民事诉讼中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我国现行所推进司法改革的大潮中,目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保障,但 只要有权利的地方,就必然有权利被滥用的情形发生,法律赋予公民的诉权也不例外。然而法律 不仅仅保护权利,同时也对权利进行限制,因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人的权利都是有限的,不论何 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如果逾越就是对权利的滥用。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诉权的现象已不少见。但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当事人诉权滥用 以及如何规制当事人诉权滥用方面尚缺乏理论研究,从而造成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规制诉权滥用 方面的法律规定也比较缺乏,这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在当今权利扩张的时代,我国 民事诉讼法应兼顾诉权保障与对诉权滥用进行规制两大方面着手,在强调要保障公民行使诉权的 同时,还应重视对当事人诉权滥用的界定和规则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对当事人滥用诉权及其 相应的法律规制进行研究,并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运用到实践之中,再结 合我国具体的实际,尝试建构融合我们国家自身司法实践背景的规制当事人滥用诉权的制度和措 施,以促我国诉权制度得到完善的发展。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中谈到了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 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诉权滥用概述,该部分内容包括诉权概述、诉权 滥用的含义及认定诉权滥用的判断标准,此外还将诉权滥用与其相近似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这样 就给文章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诉权滥用理论及实践的 分析,并从中得到值得我们可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是诉权滥用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具体包括诉 权滥用在我国产生的原因、诉权滥用带来的危害以及我国对诉权滥用应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内 容,该部分为最后一部分作了铺垫;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及难点之处, 即建立我国规制诉权滥用的法律体系,该部分在前四部分分析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顺理成 章地提出了对建立我国规制诉权滥用立法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诉权, 诉权滥用,法律规制 ii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ushed forward the tide of judicial reform,we are now more emphasis on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but as long as has the right place, ,there is bound to be rights abuse occurs, exception the law of citizens right .the law is not only protect people rights, but also limitations rights.because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modern society,because in modern society, a persons rights are limited, regardless of who in the exercise of rights, must be exercised within the law, if you go beyond that abuse of rights. in our judicial practice,the right of abuse become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already due to our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parties abuse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theory of lack of research, the lack of abuse of litigation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complete system,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in legal systems are much rarer,resulting in our country to regulate research in right abuse with the society ruled by law,the blank the requirements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so right in todays era of expansion, chinas civil law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ight of appeal against the abuse of security and regulation of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two aspects, therefo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eal to the party concer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abus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regulation on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chinas specific, combining the actual attempts to build fusion our country the regulation of their judi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ight of abuse system and measure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alked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status, the articles methodology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abuse of the right to appeal, that part including the right to appeal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abuse and misuse of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judge finds that the standard, the abuse of their right of appeal will also be carried out similar concepts like discrimination, so that the writing of the article gave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laid; the third part is the two legal systems of the countries on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abu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obtained useful experience worth; fourth part is the right of appeal of the abuse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specifically including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causes of abuse in our country,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harm abuse and the abuse of our country right of appeal should the need for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parts made for the last part of the bedding; the last part of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focus of the article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department,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ulatory abuse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right to appeal the part of the first four pa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 matter of course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ulatory right to appeal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buse of the legislative system. key words: right of action ,litigation abuse ,legal regulation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章 导 论 一、选题意义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诉权滥用现象已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认识滥用诉权行为,应采用什么样 的法律对策对其进行规制等,这些都是既现实又急迫的问题。从诉讼经济的视角来看,这种行为 是对国家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符合诉讼经济原理;从社会稳定角度而言,这种行为侵害了更 为多数人的利益,对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建设显然是个冲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可见,诉权 滥用行为已经成为困扰司法机关及时、公正审理案件的障碍,同时诉权滥用行为也给对方当事人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故对诉权滥用现象不可小视。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当事人诉权滥用尚缺乏系统研究,立法对诉权滥用行为也缺少系统的规 定,对当事人诉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亦存在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诉权滥用行为界定不明乃 至手足无措的现象频繁发生。针对此种情形,理论界应加强对什么是诉权滥用、诉权滥用产生的 原因以及对诉权滥用行为应采用何种措施进行规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 善我国的司法制度。但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若对诉权滥用的限定规定得过于严格,便会影响 到公民诉权的正常行使,但若诉权滥用的界定过于宽泛,又不能有效遏制诉权滥用现象的发生, 使本来就不充足的司法资源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在对诉权滥用已经对其规则进行研究时,应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为 出发点。本文旨在明确诉权滥用和其他一些近似概念的辨析后,又对诉权滥用及应对其进行法律 规制作了一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尝试建构我国规制当事人诉权滥用的法律 体系,以求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滥用诉权的研究较为深入,并曾经专门为此举办过诉权滥用的国际会议。国外对诉权 滥用规制的规定及规制手段上,也是相对比较完善的,德国采取驳回滥用诉权者的起诉,法国采 取允许当事人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并针对诉权滥用规定了罚金制度。 现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诉权滥用的存在,只是不同国家对诉权滥用的具体认知以及规 制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国家仅承认在起诉、反诉方面存在着滥用诉权,如英美等国。而有些国家 则认为诉权和诉讼中的权利都存在滥用的情况,这些都构成诉权滥用,如法国、日本等。此外在 规制方面,不同国家对诉权滥用的规制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英美法系国家在规制诉权滥用方面 的总的原则是“正当程序”原则,英美法系国家通常不会对滥用诉权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 是存在着大量的司法判例,几乎涵盖了诉权滥用所有的表现形式。而大陆法系国家在规制诉权滥 用方面的总的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但大陆法系国家对滥用诉权的做法不一,有时确定一个 一般条款,如法国、日本,或者是确立有关“权利滥用”的含糊条款,来应对规制诉权滥用的情 形。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论 2 (二)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对民事诉权应进行法律规制的相关规定为我国宪法第 51 条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 权利” ,以及民事诉讼法第 50 条第 3 款之规定: “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这两条规 定就是对实施滥用民事诉权行为的最大否定。但相比较国外的立法和学理,我国专门针对诉权滥 用的研究论文寥寥可数,对诉权滥用的论述都是散见于对诉权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之中,并且 是点到为止,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使得我国的法学界对于诉权滥用的概念表达不统一,也在 制裁诉权滥用行为人以及对因遭受他人诉权滥用行为的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上还没有相 关的法律予以规定。同时,理论界对规制诉权滥用也尚未提出合理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这都 显现我国现行研究的不足。 总而言之, 我国对诉权滥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 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方式与经验, 同时再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设立融合我们国家自身司法实践背景下的规制当事人诉权滥用的制 度和措施。 三、文章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文章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检索、整理有关文献,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加工和处理, 形成对所有研究课题科学认识的方法。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笔者收集并整理了有关期刊论文 60 余篇,相关著作 20 余部,对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打下了基础,为撰写论文内容提供了 条件。 2、比较分析法。本文第二章、第三章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其中第二章将诉权滥用与相近 似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使文章中诉权滥用的概念更加明确化,第三章对两大法系国家有关 诉权滥用理论的立法现状及法律规制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对完善我国诉权滥用的法 律规制问题具有了借鉴意义。 3、逻辑和语义分析法。本文运用了归纳法对国内外关于诉权滥用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 整理,并对两大法系国家对诉权滥用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加强诉权滥用的理 论研究及对其建立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4、实证分析法。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在分析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的真 实案例, 并结合法理论述诉权滥用的规制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文章的论述更趋于完善化。 (二) 、文章的创新点 1、本文将诉权滥用与近似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了本文论述的概念基础,是本文论述概念 的范畴更加清晰,一目了然。 2、通过对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诉权滥用理论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从立 法及司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诉权滥用体系的必要性及建议。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3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第一节 诉权概述 “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能,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基础” 。 法律设立 诉讼制度,赋予当事人诉权,就使得当民事权利处于非正常状态时,公民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请 求国家司法机关来定纷止争,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诉权具体指的是什么?本文在分析 诉权的概念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诉权的渊源。 一、诉权的渊源 首先,诉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中的 actio, “actio 一词,原意指某人诉诸官厅,不论他处于 原告或被告的地位,随后又指诉诸官厅的权利即诉权,或指诉讼采用的程序而言” 。 在罗马法时 代,诉讼法是保护权利和制裁不法行为的法规,诉权是指可以进行诉讼的权利,具有开始诉讼机 能的含义。在罗马法中诉权直接由法律规定,各自有各自的名称,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和程序,即 根据不同性质的案件采取不同的诉讼形式。当时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条件的发展,往往是大法官 通过他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创造新的诉讼方法或诉权,并确立与其相应的实体权利,从而促成 罗马法的不断发展。 其次,到了德国普通法时代,诉权的概念“强调了诉权是基于权利人的意思自治而享有的、 国家不能干涉的权利” 。 这一观点被学者概括为“私法诉权说” ,简单地说,司法诉权说就是将 诉权理解为私法上的权利,是私权因遭到侵害而转换而来的权利。如此,私法诉权说过分强调诉 权的私权性质,这样就实际上削弱了“公力救济”的诉讼价值取向,导致私法诉权说有着内在的 缺陷,因为既然把诉权看做是私权,那么公民行使诉权应当指向私权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即对 方当事人(一般情况下为被告) ,而事实上诉权的指向对象是国家司法机关而非个人。 最后,随着强调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权利观点的兴起和法学理论的发展,到了 19 世纪后半 叶,同时也是在德国, “公法诉权说”产生并得到了发展。公法诉权说认为诉权不仅是针对民事 相对人的权利,而是对于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利,是对国家公法上的请求权,随后奥地利、法国也 接受了该学说。 至此,诉权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从单纯强调诉权是当事人所享有的一种私 权利到将诉权既是针对对方当事人的私权利亦是针对国家司法机关的一种公权利的转变。 二、诉权的概念 了解了诉权的渊源后,下面分析一下诉权的概念。关于诉权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 刘家兴民事诉讼法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北京:商务书馆出版社,1989:205 江伟、单国军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 1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4 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诉权定义为: “向法院对一定的人提出诉这种请求的权利,叫做诉权。 根据其法律性质,诉权可分为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前者又叫起诉权,它的内 容即起诉要件,是请求法院对权益争议进行审判的一种权利。后者是提请法院运用审判这一特殊 手段,强制实现权益请求,即要求明确被告的义务和强制履行其义务的权利。权利主体从实体法 律关系发生时起,享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但他要实现这一权利,还必须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 而牛津法律大辞典对诉权的界定是: “诉权(right of action)是提起诉讼的权利。一个人是 否享有诉权,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向他人要求给于救济或补偿的、可强制执行的权利。 ” 由此可见,对诉权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描述,但贯穿我国诉权理论基础的是二元诉权说。二 元诉权说将诉权分为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其中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一般是指原 告行诉讼时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此时对原告而言具体是指要求法院启动诉讼程序行使审判权,以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被告而言具体指被告进行应诉和答辩的权利;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 事人依据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向人民法院行使诉权向对方当事人主张实体上的请求的权 利。此时对原告而言具体是指原告行使程序诉权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其合法权益,法院在受 理案件后,依法行使审判权并查明原告确享有实体诉权且其实体权益受到了他人的侵犯或与他人 发生了争议,此时法院在审理案件后应依法作出裁决,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针对被告而言具体是指被告可以通过人民法院反驳原告提出的实体上的请求,即被告对反诉权的 行使。 为了使本文在论述时的方便,紧扣本文论述的主题,在论及到诉权的概念时,采用了江伟教 授对诉权的定义: “诉权是当事人基于民事纠纷的发生,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或保 护民事权益的权利,其完整内涵包括程序意义和实体意义两个方面,其中程序涵义指民事主体所 具有起诉的权利,只要当事人主观上认为权益被侵害 ,便有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来请求保护 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即当事人在程序上向法院请求行使审判权的权利;实体涵义则更倾向于诉 权的目的和实质,即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对自己的诉讼进行实质的审判,查明案件事实,解决纷 争, 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并不存在诉权滥用的情形, 因为只要公民主观上认为其权益被侵害就有行使诉权的权利,所以本文论述的诉权滥用的诉权指 的是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在分析了诉权概念后,不难发现法律之所以赋予公民诉权就相当于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民自 由地向国家司法机关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 当自己某一权利受到侵害时, 就可以以诉权为 “武器” 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到我国而言,我国公民行使诉权的法律 依据为民事诉讼法第 108 条的规定: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 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第二节 诉权滥用的涵义及认定诉权滥用的判断标准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本)第 8 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615 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75 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5 如前所述, 诉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是实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重要手段。 民事主体的诉权存在于当事人发生争议时来寻求国家强制力保障合法权益,但这一权利的行使要 在设立诉权制度这一“定纷止争”的目的范围内。若权利人并不以此为目的,而是处于侵扰他人 生活、工作,妨害他人权利的目的,非善意的行使诉权,此类行为是与诉权的立法目的及立法精 神相违背的。 目前我们在高呼保护公民诉权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是诉权滥用现象的大量产生。我们在尊 重诉权的前提下,在保障公民顺利行使诉权的同时,对如何防止诉权滥用现象的发生也是当务之 急。因为诉权滥用不仅谈不上对业已损害的权利予以补救,可能还会造成更多的权利减损,同时 诉权滥用对国家的司法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关于诉权滥用的危害后文中会有详细的论述。 一、诉权滥用的涵义 与对诉权概念的界定一样,目前学界对诉权滥用概念的界定也并非统一的。结合目前我们国 家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将诉权滥用定义为:诉权滥用是指享有诉权的诉讼当事人在主观上 存在故意,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同时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行使诉权,造成他人 或社会损害的行为。 在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在该概念中,诉权滥用的主体在前提上是享有诉权的,即该主 体的某一项具体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确实存在争议,根据法律的规定该当事人享有实体法上的请 求权,但他主观上存在故意以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本文在认定当事人诉权滥用的主观方面仅指故意的情形,即明知在缺乏合理正当依据 的情况下提起诉讼,行使诉权的目的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从而造成他人或社会损害的行为。之 所以在本文中将诉权滥用者的主观方面认定为故意,是因为认定某一行为是否应有行为人承担责 任时,应从一国的实际司法现状出发。若在目前法治尚不发达的我国要求当事人在准确理解法律 的基础上才能行使诉权,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与我国法律赋予公民诉权这一制度的目的相违背 的,所以如果将过失也作为诉权滥用的主观要件,势必会增加原告的责任风险,从而使原告不敢 通过诉讼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在事实上限制了当事人诉权的行使,阻碍了我国法 治建设的进程。 从前面给诉权滥用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诉权滥用是一种侵权行为,因为诉权滥用行为符 合一般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简要概括如下:第一,诉权滥用者在主观上存在过错;第二, 当事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滥用诉权行为;第三,行为人的诉权滥用行为致使相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受到损害;第四,受害方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害结果与诉权滥用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 二、诉权滥用的分类及认定的判断标准 (一) 、诉权滥用的分类 纵观其他国家对诉权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仅承认在起诉、 反诉方面存在诉权的滥用,而法、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将诉讼过程中无辜拖延诉讼,不适当采用诉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6 讼手段等方式也界定为诉权滥用。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起诉权、滥用反诉权、滥用上诉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本文 为了突出研究重点,在论述诉权滥用时将诉权范围界定方面与英美法系保持一致,即明确限定在 对起诉权与反诉权的滥用,对滥用上诉权不再过多的阐述,并将无故拖延诉讼的情形以及不适当 采用诉讼手段排除在诉权滥用之外。因为在我国,针对当事人无故拖延诉讼的情形以及不适当采 用诉讼手段,如不适当申请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一方面是我国法律已经事先设定了相应较为 严格的审查措施,并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之规定: “申请有错误 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 1、滥用起诉权 起诉权是法律赋予的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的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所 享有的以自己的名义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 讼权利。如同任何权利都有被滥用的可能性一样,起诉权一旦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构成了 对诉权滥用行为。又因行使起诉权是行使诉权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所以滥用起诉权也是诉 权滥用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谓滥用起诉权,是指原告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以损害被告合法权益为目的,利用法律所赋 予的诉权,在明知自己缺乏胜诉理由的情况下,仍向人民法院起诉,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行为。 滥用起诉权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诉讼状态,使得诉讼程序从一开始便处于被扭曲的状态,从根 本上就否定了诉讼程序存在的合法性价值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在这里简单举一案例,以使我 们对滥用起诉权有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具体认识。 2009 年 11 月 14 日,15 岁的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男生万鑫在回家途中见一位老奶奶 摔倒在地。便跑过去将老人扶起,后老人一把抓住他,说是他把她撞倒了。 2010 年 3 月 11 日,老人将万鑫告到万州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 补助费、营养费共计 30483 元。2010 年 3 月 14 日,万鑫的父亲万良成向西安晚报表示,事 件发生后,万鑫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 2010 年 4 月 16 日,万州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在高升卫生 院门前附近的街道上摔倒,与原告相向行走的被告返回约两米,将原告扶起后,原告就把被告扯 住不准走。 原告证人未出庭, 且无其他相关证据佐证, 故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撞倒原告, 最后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老人的行为即是对起诉权的滥用,现结合文中对滥用诉权的定义来分析此案,进一步 得出滥用起诉权的主要特征。案中的老人的实体权益确实是受到了侵害,在不是自己摔倒且能证 明是何人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情况下,她是享有诉权的。但在本案中,她仅因是万鑫将其扶起, 便想当然认为是万鑫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且在无证据证明这一事实的情形下,借助诉讼这一外 在形式将万鑫诉至法院,最终导致了万鑫从此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的严重后果。 总结起来,滥用起诉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第一、滥用起诉权在外表形式上符合诉讼合法性。即从表面上看,在滥用起诉权的案件中, 原告向法院行使的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 法人都享有的起诉权, 也符合当事人依据 民事诉讼法 第 108 条规定的起诉的要件。只是其要求人民法院保护这种“合法权益” ,在诉讼终结前,尚不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7 能确定其是否存在的可能,这就给行为人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万鑫案中,在法院对此案 作出判决前,我们尚无法确定万鑫是否侵害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滥用起诉权给对方当事人(被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起诉是一种民事诉讼法律 行为,直接引起的法律后果是诉讼程序的开始和诉讼活动的进行。若原告属于滥用起诉权,那么 诉讼一旦开始,被告别无选择,只好应诉,这样就必然会给被告的财产及精神造成一定程度上的 损害。如此因原告对起诉权的滥用,才使被告陷入了不必要的诉讼中并深受其害。 目前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滥用起诉权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盲目性诉讼,是原告在起诉前仅凭主观想象,对事实不作冷静的分析和调查,想当 然就将案件诉至法院,万鑫案就属这一类型的诉讼。 第二种:重复性诉讼,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一事不再理是我国民事审 判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2 年 8 月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发回重 审和指令再审有关问题的规定第 3 条规定: “同一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的 规定,对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审判监督审理一次” ,该条法律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诉讼的反复 进行或重复进行,以便减少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原告违背“一事不再 理原则” ,在法院做出生效裁判后,在没有新的事实与理由的情况下,依然以同一诉讼标的针对 同一对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比如: 2003 年,甲乙发生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乙承担此次 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甲承担次要责任。后甲以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将乙诉至法院,法院 在依法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判决:由乙赔偿甲的各项经济损失共计 6 万元。时隔 7 年,2010 年,随着物价的上涨,甲获得的赔偿金早已不足支付其正常的生活开支,故又想以同一案由将乙 诉至法院请求乙赔偿。该案例就属于重复性诉讼,甲即是对起诉权的滥用。 2、滥用反诉权 反诉权是指在诉讼程序进行中,本诉被告针对本诉原告向法院提出的独立的反请求。 “它是 在诉讼过程中应诉方(被告)对起诉权的使用,是针对原告的起诉权,它的作用在于保护被告在 原告之诉以外的与原告有关的权利” 。 反诉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诉,他是本诉被告利用已开始的 诉讼程序向原告提出的反请求,这种反请求尽管与原告的诉讼请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本身具 有独立性,不因本诉的消灭而消灭。即反诉一旦就构成一个独立的诉,即使本诉的诉讼请求被放 弃或撤回,也不影响反诉的存在,法院仍然要对反诉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 滥用反诉权是指被告方当事人明知自己的反诉请求无法律依据,而恶意地行使反诉权。当事 人对反诉权的滥用,在主观上是为了阻却原告顺利实现诉讼目的的一种手段,这里举一例子加以 说明: 甲为一房地产开发公司,2008 年 3 月份,乙购买了甲开发的位于银川市金凤区的一套房屋, 双方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房屋价值 40 万元,购房款为一次性付清,但对付款 期限与交房日期没有做出明确约定。2009 年 1 月份, 甲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与乙签订的房屋买卖 合同,理由为乙未向甲支付购房款。后经法院审理认为,因双方对支付房款的日期并没有作出明 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j中国法学,2004(5) :14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8 确约定,为了维护有效合同的严肃性和促进正常的民事流转活动,驳回了甲的诉讼请求。 2009 年 10 月份,乙向甲支付购房款,但遭到甲的拒绝,无奈之下,乙将购房款提存至公证 处, 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甲立即交付房屋, 但甲以房价日益高起, 以与申请人签订的合同 “显 失公平”为由提起反诉,请求撤销与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 本案中,甲提起反诉的请求就属于对反诉权的滥用。因为如前所述,本案中甲在第一次起诉 时的诉讼请求是解除合同,这就意味着甲已自认了本案涉案合同的合法有效性,现又因房产政策 的不断波动、房价日益高起已成为不公的事实的今天,便置诚信于不顾,以与乙签订的合同“显 失公平”为由提起反诉请求,与其上次的诉讼请求实属自相矛盾,属于对反诉权的滥用。 (二) 、认定滥用起诉权的判断标准 如前所述,行使起诉权是行使诉权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所以滥用起诉权也是诉权滥 用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所以此处仅对滥用起诉权的判断标准做较为详细的论述。 1、原告主体是否适格的判断 在介绍原告主体是否适格的判断之前,先简单介绍下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所谓当事人适 格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的称谓,英美法系针对同样的内容称之为正当当事人,本文论 述时暂且引用当事人适格这一概念。 “之所以研究当事人适格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一 个问题,即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与否的争议,在什么当事人之间予以解决 比较适当, 即当事人是否正当或适格的问题” , 简单来说, 当事人适格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诉讼, 什么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成为案件当事人,判断确定何人能够成为特定案件的当事人的标准。可 以以自己的名义成为特定诉讼的当事人,就是适格的当事人。在当事人适格的条件下,加之其纠 纷又有诉讼的必要性,此时若当事人向法院行使诉权要求启动诉讼程序,法院就有责任、有义务 对当事人的诉讼予以接受;若当事人不适格,法院就可以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所以,当事人 是否适格成为了判断当事人是否在正当行使诉权的首要要件,也成为评判当事人是否在滥用诉权 的主要标准之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文中对诉权滥用下定义时强调滥用诉权的当事人前提上是享有诉权 的,这样就意味着当事人都是适格的当事人了,与此处的对当事人是否为适格的当事人的判断相 互矛盾了?其实不然,举例加以说明! 甲经营一家商铺,乙系甲的雇员,丙为甲的邻居。一天,甲与丙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继而 发展为相互殴打,乙见状便上前帮甲,一起与乙对打。在殴打的过程中,三方均受到了不同程度 的伤害。其中乙的门牙被打掉,为此花去医疗费 3000 元。事后,乙多次找丙赔偿医疗费用,但 丙认为此次事件系因甲引起的,乙的损失应由甲来赔偿,故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后丙便以自己 的名义将甲诉至法院,诉讼请求为: “请求法院判决由甲赔偿乙的各项经济损失” 。 在本案中,丙也遭受到了人身损害,其是享有诉权的,但因他的诉讼请求为请求甲赔偿乙的 经济损失与其本身并无任何联系,此时乙便是不适格的当事人。因为在本案中,他可以请求甲或 乙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而非为乙做嫁衣裳!所以说,诉权滥用的前提是享有诉权与当事人是否 适格的判断是不矛盾的。 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载中国法学2004:5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9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事人适格标准在判断原告主体是否适格时还具有例外情形,具 体介绍如下: 在司法实践中,非“直接利害关系人”向法院起诉的案件也不在少数。因此,目前我国民事 诉讼中的当事人不仅包括那些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诉讼的人,还包括那些为了保护他人的 合法权益进行诉讼的人,这种情形即为诉讼担当的情形。所谓诉讼担当是指在实体法上并非直接 的权利义务主体,但为了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的情形。它可以分为两种 情形,包括法定诉讼担当包括和授权诉讼担当。 法定诉讼担当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第三人可以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作为诉 讼当事人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该诉讼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为法定的纠纷管理权,即只要能找 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定即可,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中这类适格的当事人主要有代位债权人、遗 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清算人以及派生诉讼中的股东等;授权诉讼担当是指享有诉权的当事人 即实体权利人授权第三人享有本来应该由他自己享有的诉权, “人为地”使该第三人成为适格当 事人。此时,对该诉讼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为意定的纠纷管理权,此种情况下,因第三人对诉 权的享有不是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是实体权利人的授权,这时要找出实体权利人明确授予第 三人的证据,才能证明第三人作为案外人对某一诉讼是享有诉权,是适格的当事人。 2、对当事人是否具有诉的利益的判断 在大陆法系国家,要求每个诉讼案件都必须满足对司法救济确有需要。比如:法国称其为利 益,德国称为权利确有保护的必要,我国澳门民事诉讼法典中也规定,原告要有诉之利益,其采 取司法途径才是合理的。在我国,也有学者探讨“诉的利益”问题,例如张卫平学者认为: “诉 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作出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必要 性是指法院有必要通过判决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效性是指法院能够通过判决实际解决该 纠纷。在理论上,诉的利益被认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权利保护的资格和权利保护的利益。所谓 权利保护资格 ,实际上是法院民事审判权的范围(法院有关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 。如果某个 案件不属于法院民事审判的范围,当事人就该案件所提起的诉讼就不具有权利保护的资格,也就 谈不上诉的利益问题。 ”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当事人所提起的诉尽管具有权利保护资格,也属于法院审判的范围, 但有时并没有必要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此时指的是当事人的诉不具有权利保护的利益。这 种非必要性,第一种表现为法律明确规定的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形,一旦起诉,就使得诉讼 不具备诉的利益,比如:劳动争议的仲裁前置程序的设立,以及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还有当事 人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发生纠纷时应提起仲裁的约定,若此时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在没有经 过进行诉讼前的这些程序时而执意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则该诉讼就不具备诉的利益。 此外,除了上述提到的前置程序外,第二种不具备诉的利益表现在具体诉的类型之中,若当 事人的诉讼不满足各类诉的具体要求,则诉讼也不具备诉的利益。以给付之诉为例进行分析,在 将来给付之诉中,义务履行期尚未届满的,债权人就没有权利保护的利益,即没有诉的利益,只 有在债务人否定将来履行的义务时,或将拒绝履行义务时,债权人所提起的诉才具有权利保护的 利益,即具有了诉的利益。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74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诉权滥用概述 10 3、当事人行使诉权时的主观上的判断。 结合对诉权滥用所下的定义来看,若当事人行使诉权时主观上存在故意,且其目的是非法的 或者是为了牟取非法的经济利益,或者是为了使对方当事人陷于不必要的诉讼,以给对方造成财 产或名誉上的损失,此时就构成了对诉权的滥用。 但必须指出的是,从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来看,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若要求当 事人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诉权,进行诉讼活动,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明 确诉权滥用行为与当事人诉讼存有瑕疵的行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事人的诉讼有瑕疵行为指的 是因为当事人在行使诉权时客观或者主观上具有一般的过失,导致当事人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 定就实施了诉讼行为。诉讼瑕疵行为的当事人并没有通过诉讼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诉权滥用行为 是当事人在发动诉讼时就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故在实践中,应将两者加以区分,区分的标准以当 事人提供的主要证据为判断标准。 第三节 诉权滥用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诉权滥用与恶意诉讼的辨析 与诉权滥用一样,目前在学术界对恶意诉讼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选用了柴春 元、刘金林的定义: “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本没有正当的理由和根据,而采用虚构诉讼主体、虚 构法律事实,或者隐瞒证据、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并参加民事诉讼,致使法院做出错误裁判, 已达到损害其他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目的的违法行为” 。 诉权滥用与恶意诉讼是最容易相混淆的一 个概念,以致于有相当多的有的学者直接将两者等同,还有的认为恶意诉讼包含诉权滥用,但本 文认为,两者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阐述如下: 首先,两者存在的前提不同。诉权滥用是以享有诉权为前提,否则就不存在诉权滥用,这在 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而从该文章中所提及到的恶意诉讼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恶意诉讼当事人并 无诉权,是在缺乏实体权利的基础上,仅利用法律赋予的程序性权利,投机取巧,损害他人利益 的行为;其次,两者的主体范围不同。诉权滥用的行为主体限于诉讼当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