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新探.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新探.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新探.pdf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内鏊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伟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垒塾望圣夕指导教师签名、弦丝! 焦 日期:日期: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i i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乏笙烛 指导教师躲g 拯量缝 日期:日 期: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新探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规定 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本文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试就相关 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且阐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规定的特点。文章第 二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研究现状。文章第三 部分从社会关系层面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阐述了马克思对社会 关系规定的特点,得出社会关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这一结论。 文章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详细阐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网理 论,阐述了社会关系网的特点和功能两个方面。文章第五部分主要阐 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归宿,走向丰富、自由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 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在结语部分就全文的若干问题进行总结,并 试就相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网 。 藩 - i p _ t oc o n f e ra g a i n 队r s tt h e o r y o fh u m l a nn a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m a r x i s t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i s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i na c a d e m i a ,t h e t h e o r yi sc o n c e r n i n gw i t hh u m a nn a t u r ew h i c hi st o t a l i t yo fa l l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f r o mt h ev i e wo fr e a l i s m t h ep a s s a g ei s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 , a n dt r y i n gt oc o n f e rs o m eq u e s t i o n sa b o u ti t t h ef i r s t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o r m i n gc o u r s eo fm a r x i s t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i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f r o ms c h o l a r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t h i r dp a r t a n a l y s e s m a r x i s th u m a nn a t u r ef r o mt h ev i e wo f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 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m a r x i s t r e g u l a t i o n sa b o u t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 w h i c hi sf o r m i n gc r i s s c r o s s i n gr e t i c u l a rs t r u c t u r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m a i n b o d yo ft h ep a s s a g e ,i td e t a i l e d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a b o u t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p o t e n t i a l i t yo fc r i s s c r o s s i n g r e t i c u l a rs t r u c t u r e t h ef i f t hp a r ! m a i n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 m a r x i s th u m a nn a t u r e ,b e c o m i n ge n r i c ha n df r e e d o mi s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 t o w a r d sm a r x i s t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e n do ft h ep a s s a g es u m m a r i z e s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i nt h ef u l lt e x t ,a n dt r yt od r a wc o n c l u s i o na b o u tt h e s eq u e s t i o n s o f m yo w n k e y w o r d s :m a r x ,h u m a nn a t u r e ,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t h er e t i 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o f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2 ( 一) 马克思魄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历程2 ( 二) 马克思州1 人的本质的规定4 1 、马克思韶队的本质的总体规定4 2 、马克思翰队的本质的特点4 二、对马克感的人的本质的研究现状8 三、从社会关系层面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1 1 ( 一) 马毫昼峻舂莠:厂1 1 ( 二) 马克思的关系的特点1 2 1 、受生离霞面商满1 2 2 、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1 3 四、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网理论1 3 ( 一) 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网的特点1 4 1 、动态的网1 4 2 、因人而异1 5 3 、不同人的网可以相交1 6 1 ( ; 1 ( ; 1 7 本质理论1 8 五、马夹罐飘的本质的归宿_ 1 9 ( 一) 走向丰富2 0 ( 二) 走向自由2 2 六、结语2 4 参考文献2 5 致谢2 8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传统与变革的 交替,新与旧的过渡,本土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都在呼唤哲学的介入。在这样 的历史时期,原有的东西遭到质疑,新的东西还没有定型,人们感到了无所适从, 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和无奈。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更不知道怎样去实现 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现实状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似乎不太 协调。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生活绝对不是茫 然与不知所措的状态,生活更不是抱怨,生活是应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正视 症结,分析并总结症结,找出解决症结的最终办法,把问题解决掉。生活是由人 参与的,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只能从人身上找原因。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 样? 人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地去反思。只有首先弄明 白了人到底是什么,我们才会明白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从而使人像人所要求的那样生活。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研究人的 本质问题。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阐述。因此,研究马克思的 人的本质理论,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的问题,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 标具有迫切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 ( 一)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过程当中发展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提出也同样 具有过程性。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 差别的博士论文当中,提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 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在这篇论文中, 马克思开始把视线转移到感性具体的个人身上。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入到了现实当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 由”的结论。但是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仍然把精神、理性看 成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自由是从属于精神和理性的。 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当中,马克思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乜3 的论断,虽然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是那 时的唯物主义还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色彩的唯物主 义。费尔巴哈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他要求把人的本质 还原给“人自身”,指出人的最高本质不是神而是人本身。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也主张“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马克思并没有只停留在 费尔巴哈的水平上,他强调了人的社会特征,他提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 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璐1 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当中,马克思提出,人 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在手稿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异化的 事实,马克思认识到,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对于人 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必需的了。进而他透过人的现实异化现象反观人的本来,去探 讨人的本质,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h 1 。但是此时马克思所提出的活 1 1 l 马克心思格斯全集第4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8 卜1 9 0 页; 1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上) ,北京:人【屯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9 页; 1 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上) ,北京:人l 屯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l 页: 1 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北京:人比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页 2 动并不是他在以后的著作中所提出的劳动的概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 物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从而他把劳动看作人 的类特性。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这些 阐述表明,马克思从客观的角度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并且使人由感性存在进入 到感性活动层面,但是此时的活动还不是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只是一般的物 质性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当中,马克思提出,“人的 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乜3 学术界也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个阐述称为“总和论”。 在提纲中,马克思使自己的理论与他之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做了彻底的 清算。他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 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 思已经认识到,以往一切哲学都是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仅仅从客体的、直观的 方面去理解外面事物。那么对有关人的问题的理解当然也不能逃脱那种片面直观 的命运,这也从反面映衬出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论述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把人的 本质问题放到了现实的角度来看,同时用社会关系去衡量,就使得人的本质不再 像以前那样抽象,而是有了现实基础。同时,使得人的本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变 化发展过程,因为人所参与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 变的,是随着个人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这在下文将做详细的阐述。 提纲中这样阐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h 1 人的本质要用社会关系 去规定,因此要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去理解人的本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 一致的”,一致的基础“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哺1 即马克思 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形态) 中,马克思对人的问题做出了这 样的阐述。“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 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吲也就是说,人在进行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i i l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5 页; 1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8 页; 1 3 j 同上,第1 6 页; 1 4 1 同上,第1 8 页; 1 5 1 同上,第1 7 页; 1 6 1 同上,第2 4 - - 2 5 页 3 同时也生产了人自身,显然这种人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 实的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要满足这些需要, 就要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并在生产关系的基 础上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川2 1 可见, 人肯定是生活在关系当中的,而且这种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所以要想研究一个人, 就要研究他所参与到的社会关系。要想研究一个人的本质,也必须研究社会关系, 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不是任意的社会关系,必须是 这个人所参与到的社会关系。在形态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问题与社会关系 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纵观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博士论文中的人的本质是“自我 意识”,到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规定, 到最后形态中与社会关系,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马 克思的人的本质不断脱离抽象,融入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而不断丰富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 - - )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规定 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总体规定 从“总和论”的规定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现实实现依据是社会关 系,可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马克思的人的 本质具有时间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的本质具有不同内容,这源于个人参与 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源于个人需要的不断变化。同时,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本 质是可以兼容的,因为一个人会参与到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不能因为 某个本质的存在而否定其他本质的存在。与此同时,两个不同的本质之间可以发 生转化。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集各种本质于一身的本质矛盾综合体。 2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特点 2 、l 具有创新性 1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2 页; 1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礼,1 9 7 9 年版,第3 4 页 4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它是唯物的和 辩证的双重视角的有机结合。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明确把物 质的社会关系的核心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文章中这样阐述,“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 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 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并 且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创立了 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 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瞳1 可见,马克思阐述的社会关系既是客观的又是辩证的。我们知道,黑格尔把人的 本质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他把人的本质说成是普遍自我意识,具有浓厚的 思辨色彩。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明确指出:“他忘记了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入 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口3 费尔巴哈把“宗教 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h 1 但是由于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过程 ,“没有看到, 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 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川叼费尔 巴哈谈到的人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不是现实的历史的 人。”阳1 他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 ,也就是 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 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h 1 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本质与二者不同,在马克 ij 思的人的本质的前面有一个现实前提,是在“现实性”前提下的人的本质。马克 思所阐述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呻1 是“现 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 的交往( 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 的制约”。一1 从这些阐述可以看出,这种从事历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3 2 页; 1 2 1 歹: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页; 1 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2 5 页; 1 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8 页; 5 1 同上,第1 8 页: 1 6 1 同上,第4 8 页; 1 7 l 同上,第5 0 页; 1 8 1 同上,第3 l 页; 9 1 同上,第3 0 页 5 一 且 史活动的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马克思既摆脱了唯心主义片面强调精神属性 的做法,又抛弃了旧唯物主义单纯强调自然属性的表述,而是通过现实活动把二 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他的人的本质理论成为一种独特创新的阐述。 2 、2 具有历史继承性 继承表示过去与现在的一种因果关系。过去状态是现在状态的原因,现在状 态是过去状态的结果。 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向我们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随着个人活动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向我们 揭示出,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因此,归根结底,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最终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力不断由低级向 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相继性,每一代人都生活 在既有的生产力状况当中,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生产力。形态中这样阐述,“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 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 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 旧的条件。 前后相继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前后相继的生产关系,从而导致社会 关系也前后相继,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具有历史继 承性,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当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一点,在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 了质的飞越之后,就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即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 立,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越之后,又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 这就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依次更替,这种更替不是简单的机 械重复,而是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产关系的历史 继承性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历史继承性,社会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人 的本质具有历史继承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曾阐述,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 存在。想想今天我们所参与的社会关系肯定比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有了很大的变 化,而且更加复杂多样。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 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 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形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 1 l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 上) ,北京:人比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5 1 页 6 的社会制度。 每一代人所进行的活动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前一代人 的活动状况的制约和这一代人的实际需要的制约,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参与 到的社会关系也要受到前代人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状况的制约。因而每代人所表现 出来的本质也随之受到前代人的本质状况的制约。这种受到前代人制约的情形就 是历史继承性的表现。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本质在受到社会关系制 约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社会关 系必然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就会随之向前发展,这种历史继承性就不会消失。 n 2 、强有赆。 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真善美 与“假恶丑”,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具 有不同的性质:常识之“真”即是“真的”( 不是假的) ,科学之“真”是经过“验 证”的“普遍必然性 ,而哲学之“真则是指“思想的客观性”;常识之“善 即是“好的”( 不是坏的) ,科学之“善”是指行为对人和社会的正面效应,哲学 之“善 则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应然性 ;常识之“美”就是“美的”( 不是 丑的) ,科学之“美”是思想的合乎逻辑,哲学之“美”则是“是 与“应当 的统一。髓1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的规定 表明,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同时,这种发展变化具有 方向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特征。社会关系体现在人与人的日常 交往当中,这种交往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因为人是有意识的,人总 是在自己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对自 己和对方的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为什么与对方交往? 这种交往值得吗? 对方 是否欺骗自己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又只能在一次次的交往实践中得 到证明。反思贯穿在整个交往过程之中,永不停止。除非某个交往过程结束,但 是新的反思会伴随新的交往接踵而至。交往实践证明,只有当交往双方觉得彼此 在对等,互惠互利的交往时,交往才会顺利的进行下去。因为只有是人们真正所 需要,体现人心所向的东西,人们才乐意去追求,并且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这 就是人们求真求善心理的表现。人类活动的动力源泉总是指向对自己有利的地 方,这符合人类的心理。我们进行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某一目的或愿望为中心 的,没有| i 的性的行为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是有意识的人。只是我们对这种目 i - l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上) ,北京:人民版社,1 9 7 2 年版,第4 8 页; 1 2 1 孙止聿:哲学通论( 修订版) ,上海:复口大学版社,2 0 0 8 年第2 版,第4 0 页 7 的的意识程度会有差别。从根本上看,作为生物的人,有适应环境保障生存的目 的。作为社会的人,有改造环境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目的。作为思想的人,有通 过调节生物需要,判断外部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改造环境,使环境能够在最 大程度上服务自己的目的。相反,如果交往双方是在不道德的前提下进行交往, 那么这种交往就不会顺利的进行下去。正反两方面的交往过程就是交往双方不断 排斥“假”“恶”丑”,追求“真善 “美”的过程。只有交往双方的行为符 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不违背法律,交往才会和谐的进行下去。每个人都愿意 和一个讲诚信的人交往,而把诚信一词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就是所谓的“真”。 “哲学中的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关于真的理解,总是某种真理 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虽然人们都在使用真这个概念,但在不 同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本身却具有不同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里的“真 也 包含了“善和“美 的意义在里面。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具有的反思性特点,折射出人类不断去伪存真,弃恶扬善, 不断向“真 “善“美 目标追寻的心理特征。尽管人的本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但是,人的本质的反思性不会改变。虽然不同时代人类反思的内容 会有不同,因为不同时代人们对“真 善”“美 的界定标准不相同,但这并不 影响问题的实质。人们对“真“善”“美 的追寻与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相始终。 二、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规定,国内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总体上有 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双重本质说。张文喜、岳勇、王晓广、牛乃喜等人持有这种观点。这 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包括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类本质是实践或劳动,个体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处在人的本质的两个 不同层次,不是人的不同本质;类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具有普遍性,个体本质是 人的具有特殊属性的本质,类本质寓于个体本质当中,个体本质体现和蕴涵着类 本质;同时,类本质是个体本质的基础,个体本质是类本质在现实中的展开,两者 共同构成人的完整本质。这种观点把人的本质分为两个层次,并且运用普遍性与 o l 孙止聿:哲学通论( 修订版) ,上海:复口人学出版社,2 0 0 8 年第2 版,第4 l 页 8 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特点来阐述类本质与个体本质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首先就已经 割断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这种观点没有阐述人的本质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间 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对推动人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动因做出阐述。 第二,社会性实践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黄楠森、陈志尚、王善超等人为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的实践活动,即“社会性实 践活动”。这种社会性实践活动既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据,也是每个人与每个 人相互区别的根据。这种观点虽然阐述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关系,但是仍然 没有从具体的社会关系角度来阐释二者的关系,也没有对推动人所参与的社会关 系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做出阐述。 第三,整体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陶富源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 由人的生理本质特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等三方面所构成的整 体。其中,社会实践本质特性是人的主要本质特性,是人的本质的生成依据,那么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观点最终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在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一切实 践活动,或者说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观点把人 的生理本质特性和心理本质特性包含在了人的本质当中,显然是不正确的,它混 淆了特性与本质的意义,同时把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绝给抽象化了。 第四,社会本质说。这是一部分老教科书采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总 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当中,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这种观点虽然提及了社会关系,但是仍然没有说明社会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五,三重本质说。这种观点以万光侠等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人 的本质是由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构成的统一体。类本质和群体本质是区 分不同群体的人的根据:个体本质是区分不同个体的根据。这种观点把人的群体 本质单独并列出来,是不正确的,因为群体本质实际上包含在类本质当中的,同 时,这种观点仍然没有提及社会关系。 第六,四层结构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韩庆祥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自 由自觉的特性是人的类本质,它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类实践活动所参与的社 会关系,把社会上不同的群体的人区别开来,是区别现实的人的根据:人的个性, 把不同的个人区别开来,是每个个人具体本质或个别本质。同时,这种观点把人 的本质概括为“人的需要、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性、社会关系和独特个性的完整 统一 。这种观点把人的特性,人的个性规定为人的本质,混淆了特性、个性与 人的本质,是不正确的。同时,这种观点尽管涉及到了社会关系,但是没有阐述 9 社会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够彻底。 第七,从对象化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袁贵仁在其主编的人的哲学一 书中,提出人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人的对象 化和自然界的人化的观点。书中尽管阐述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但是没 有阐述具体的社会关系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 第八,从可能性视野研究人的本质。程家明教授在其题为“可能性视野下的 人的本质”的文章中,从可能性的视野出发,把人的遗传素质、心理结构、社会 需要和能动努力都放到了人的本质当中。文中的人的本质是指马克思的人的本 质,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前提是“现实性”,所以从可能性的角度对 之进行探讨未免有些不妥。同时,书中没有提到人的本质与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关 系问题。 第九,基因是人的本质。这种观点是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 基因是先天遗传物质,人的本质是后天活动的结果。二者不相同。 此外,还有一些人专门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有叶壬虎、 潘伟明、魏则胜等人。相比之下,他们很少对人的本质本身的内容做出阐述,只 是具体地阐述了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相关方法。同时,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是仁者 见仁。 综合上面的几种观点,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的本质本身入手, 阐述相关问题;一类是从研究人的本质的相关方法入手,阐述相关问题。从人的 本质本身入手进行阐述的那些观点,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阐述了人的本质与 社会关系的关系的;另一类是没有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而对于阐述了人的本 质与社会关系的关系的那一类观点,没有进一步对导致人所参与的社会关系变化 的根本原因做出阐释,是不彻底的。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个主流观点,即: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实践活动) , 它是人的内在主体性本质,另一部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人作为主 体和历史存在的客观性本质,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人的本质。 这种观点把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分裂开来,分别作为人的本质的不同构成部 分来阐述,不可能对人的本质做出完整科学的阐述,因为这二者本来就是有机地 结合在起的。 l o 三、从社会关系层面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 “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 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 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 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n 1 这段文字揭示出社会关系与马克思的人 的本质的密切联系。同时结合前文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研究现状, 有必要首先从社会关系层面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 ( 一) 马克思的关系 哲学中所讲的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对象及其特性之间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比较的一种形式。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自然界和社会 的一切规律实质都是一种关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 系 瞳1 关系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一般关系和本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外在关系和内在关系等,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在 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关系范畴。他在范畴篇中所说 的关系是指有些东西由于它是别的东西的,或者以任何方式与别的东西相关,因 此不能离开这别的东西而加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关系是客观存在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为事物所固有,存在于相应事物之间。任何事物总是处在 和其它事物的一定关系中,只有在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它才能存在和发展,它 的特性才能表现出来,事物的存在和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统一的。事 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会引起该事物同其它事物原有关系的改变,消失或产生新的关 系;与此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事物和周围其它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会引 起该事物的相应变化。 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这种关系称之为“对象性”,提出 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性存在物,非对象性存在物不存在的观点。当然,作为一种存 i l 】马兜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北京:人民版补,1 9 7 9 年版,第2 4 页; 1 2 1 列j :全集第5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4 版,第1 2 8 页 在事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人这种对象性存在物必然同其他事物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形态中这样阐述这种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 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 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由此可见, 存在于人身上的关系是一种特别的关系,它们为人所特有,这种关系实际就是社 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阐述的关系恰 恰就是这种社会关系。 ( - - ) 马克思的关系的特点 1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马克思阐述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 的总和。最初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协作劳动和相互交往的关 系。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深入逐渐形成多种层次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首次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 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一切不以人的意志意识为转 移的客观关系。与物质的社会关系相对应,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思想意识和以一 定的思想意识为指导的政治、法律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关系。列宁曾经指出,马克 思的基本思想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 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 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 结果) 形式”瞳1 不同社会历史阶段 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关系系统,即社会形态。在这种系统中的 各种社会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与规律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 体。其中,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各种思想关系构 成上层建筑。其中,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对物 质的社会关系具有反作用。而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它诸种 社会关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 社会关系系统的性质呈现出对抗性。在非阶级社会当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或是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中,居于主要地位的会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社会关 i i l 1 0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3 5 页: 1 2 1 夕| j j :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2 卜1 2 1 页 1 2 系,社会关系系统的性质呈现出非对抗性。社会关系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一般规律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促进物质关系发生变化,进而要求诸种思想 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社会形态的 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正式阐述 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情况, 并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结论。 2 、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马克思阐述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物 质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职业关系等等;思想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法 律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等等。其中,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起决定作用, 它决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同时,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和文化关系等 关系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包含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当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也 是具有关系的,比如,经济关系影响人们的职位选择。在思想的社会关系当中, 各种社会关系之问同样存在着联系。其中,政治关系起决定作用,它决定着法律 关系,道德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关系,同时后者又对政治关系有反作用。这些决定 与被决定的关系之间呈现出纵横交叉的特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得这些社会关 系更加复杂的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一幅以实践主体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图,这张社会关系网络图具体体现着人的本质。 : 四、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网理论 人们常说,与人打交道是最头疼的事情,因为人是最智慧和复杂的高级动物。 一篇外文文章这样阐述过,在构成宇宙的一切动态系统中,人是最复杂的。这种 说法间接说明,人际关系最难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哲学中所说的社会 关系的具体表现,这种在现实性上表征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确实复杂多样,但它 们并不是无章可循,不可捉摸的。它们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特点。 1 1 1 哲学人辞典( 修订本) 下册,上海:上海辞f 5 出版社,第1 2 4 7 页 1 3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 阐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俗解释就 是,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与对手的基础上,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终赢 得战争。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实际上反映的是有关人的本质的问题。只有真正研 究了自己与他人,理解自己与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才能和适合自己的人交往, 处理好人际关系。由于每个人的本质表现为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所 以首先有必要研究每个人的那张网的特点。如果把每个人的那张关系网都研究好 了,从小的方面讲,有利益人们趋利避害,与他人和谐相处;从大的方面说,则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动态的网 ( 一) 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网的特点 人的本质的“总和论 的规定揭示出人的本质是个人所参与的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一个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人,势必与他人形成各种关系,这种 关系是变动不居的。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 你的身旁。同理,同一个人也不能两次参与到同样一个社会关系当中,因为社会 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它具有不可重复性。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随着他的出生而产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亡。每个人从呱 呱坠地时起,就开始构建属于他的那张社会关系网。创建这张网的第一条线是最 重要的,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这第一条线就是代表他和父母之间关系的 那条( 可惜有些婴儿在一出生时就失去了这条线,因为有些孩子在刚出生时就成 了孤儿。) 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关系网的网线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表征亲 人之间关系的。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他参与的社会关系 多样起来,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新的社会关系形成,于是他的那张 网的连线变得多起来,网变得密集起来,大起来。之后他上了中学,大学,甚至 是更高的学府,或是出国留学,后来他参加工作,建立家庭,结婚生子,这个过 程又形成了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同事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等, 从而导致他的那张网的网线更多,网的密度和面积更大。当个人的事业家庭趋于 1 1 j 水成冰:孙子兵法活学活用,北京:中央编泽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9 页 1 4 稳定,社会关系趋于相对稳定,网的密度和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当个人退休之后, 表征工作关系的网线就断掉了。随着日常生活内容的相对减少,社会关系网的密 度和面积会减小。在个人生命活动停止的一瞬问,与他相关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消 失,所有网线随之断掉,个人的关系网消失。 当然在这张关系网上,时刻都可能有新的网线加入,时刻也都可能有新的网 线断掉。各种网线当中,有构成网的基本骨架的重要网线,这样的网线对整张网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这样的网线断了,会对这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 甚至会从此改变人生道路。比如,一位工人突然下岗了,养家糊口的饭碗没了, 他可能会萌生抢银行的念头并付诸实行,结果在牢罩度过余生。也有离中心较远, 对整张网的存亡不起决定作用的辅助网线,这样的网线往往处于网的边缘。即使 它断掉了,也不会给整张网带来什么大的影响。比如,代表被询问者与一个问路 人关系的网线。有些网线一旦断掉,还能再修复,但是新的网线再也不会和原来 的那条一模一样。比如,原来的婚姻关系破裂之后,又重新建立的家庭关系,即 使它再怎么像先前那样完美,也不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有些网线一旦断掉,就 永远不能再恢复( 比如一个人的母亲去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