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硕士( 或博士) 学位论文原创性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 或博士) 学位论文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 审美体验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 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盘级兰丑年月瑚日 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 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理工大学保留并向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中国优秀博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c n k i 系列数据库及其它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理工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蛰堑! 丛年三月望月 导师签名:牢妻二立! z 型年! 一月3 盟日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对生命境界的划分标准与层次内涵作出过阐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生命 境界学说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结晶。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是发达,就越离不 丌人的精神层面。也越需要对生命的境界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 的今天,揭示生命境界的本质和形成规律,借鉴其中蕴古的丰富审美体验,能更好地 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提高生命的境界。 本文首先分析了生命境界的内涵。提炼出儒道文化中的生命境界理论,分析其中 蕴含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审美体验的研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 的作用,吸取其中的智慧,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拥有良好审美情趣、健康的审 美体验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对当代人提高生命境界提出一些正确的借鉴,拨正人生发 展方向,从而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高尚生命境界的人生。 关键词:儒道文化生命境界审美体验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sv e r yg i o r i o t i sa n dp r o f o u n d ,i nt h e f o r m o ft r a d i t l e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e e i s ma r e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o nt h ed i v i s i o no f1 i f er e a l mo fs t a n d a r d sa n dh i e r a r c h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h a dm a d ei n t e r d r e t a t i o nt h u sg r e e t l yd e v e l o p e dt h et h e o r yo f1 i f e r e a l ma n df o r m e da p r e c i o u st h o u g h t s c u l t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t h em o r eh u m a nm a t e r i a ll i r ed e v e l o p e d ,t h em o r er e l yo l lh u m a n s p i r i t s ow en e e dh a v eas p e c j f i cr e s e a r c ht o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a l mo f1 i f e i n t h eh i g h l yd e v e l o p e d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a y ,w eh a v et or e v e a lt h ee s s e n c e o fl i f er e a l m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do fl a w s a n dr e f e r e n c et h er i c h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 ,o n l yt h r o u g ht h i sw a y ,w ec a nb e t t e rp r o m o t ep e o p l et oe n j o y1 i f e a n di m p r o v et h e1i f er e a l m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t h e s i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a l y z e st h em e a n i n g o f1 i f er e a l m ,t oe x t r a c tt h er e a l mo fl i f e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h e o r ya n da n a l y s i s t h ei m p l i e d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t h r o u g hs t u d yt h et h e r a p yc u i t u r e1 i f e r e a l mo f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j e d e ea n da j 】a 】y z ei t sr o l ej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 w e c a ng e tt h ew i s d o mt ol e tp e o p l ei nt h e2 1 s tc e n t u r yw i t hg o o da e s t h e t i ca p p e a l , h e a l t h y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a n ds t r o n ga e s t h e t i ca b i l i t yf i n a l i y 【h o p et o i m p r o v el i f er e a l mo fp e o p l eh a v es o m ec o r r e c tr e f e r e n c e ,t h e nt oa c h i e v en o b l e 1 i f er e a l mo fl i f e k e yw o r d s : c o n f u c i a n is mt a o i sr i lt h e a e s t h e t ice x p e r i e n c e 目录 摘要 a b s t l u c 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儒道文化中的生命境界, 、儒道文化生命境界的内涵 ( 一) 境界的概念 ( 二) 生命境界的内涵 二、儒道文化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结构 ( 一) 儒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 ( 二) 道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境界的价值评析 ( 一) 生命境界构建的理想目标 ( 二) 生命境界构建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的内涵与特点 ( 一) 审美体验的内涵 ( 二) 审美体验的特点 , 二、儒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 三、道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 第三章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的现代意义 一、儒道文化中审美体验的现代转化 ( 一) 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二) 与时俱进的建设符合现代文明的审美体验 二、懦道文化生命境界审美体验的功用、 ( 一) 懦道文化生命境界审美体验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 二) 懦道文化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推动作用 ( 三) 儒道文化生命境界审美体验对提高当代人生命境界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o 0 0 o 0 0 0埘挖他地埔博虬n孔拈宅号凹 引言 物质文明日臻繁盛的今天,人的存在状态却在不断的发生危机,人们似乎忘记了 存在的根本,丧失了精神家周。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人的存在意义变得模糊, 于是关于生命境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因此,本问题研究的目的就在 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丰富的生命境界的探究,吸取其中的智慧,寻找其 中的审美意义,并希望能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提升生命境界,拨正人生发展方 向,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的富裕起来,普通大众也可以做到对社会人生抱着审美的态度 并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从而也扩大了审美的普遍意义。同时,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则 使审美观不断趋于多元化,而这样的多元化则给美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 击和挑战。随着审美范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传统审美的摒弃,新的审美范式尚不具备, 都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美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时代对文化提出 了新的要求,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美学研究需要透过人生 的层面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也要借助审美体验得以升华,因此, 开展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研究是有深远意义的。 第一把美学、艺术同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美学的研究重点 和格局进行调整的需要。这个项目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这种结合,促进审美文化的建 设和发展,对人类自身的素质和生括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追求审美体验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懦道文化注重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生命的境界。本项目研究对于继承传统文 化中的精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儒道文化中的生命境界 一、儒道文化生命境界的内涵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中国本 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对生命境界进行了丰富和具有特色的分析和探讨。这些分析和探 讨的结果不仅对生命境界的划分标准与层次内涵作出过阐释,丰富和发展了生命境界 学说,也蕴含了宝贵的审美体验,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一) 境界的概念 在衡量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经常用到“境界”一词,“境界”又称为“境”, 古代汉语里原指疆界和景象,但在佛教大行于中国后,佛教徒把一种新的台义注入其 中,它指的是佛徒在精神开悟后所出现的澄明之境。魏晋文学觉醒时代t 许多文论家 将其用于论诗与论文,开始时但用“境”字多,用“境界”一词少,宋代后“境界” 逐渐多见。到了王国维时,境界又逐渐在中国美学思想上建立了本体地位。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 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又有提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旬。” 。至此,“境界”奠定了它在艺术美上的本体地位。王国维又说“有诗人之境界,有常 人之境界”这样“境界”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艺术美的最高品格,也可以用来衡量人的 精神世界。 在王国维之后的二十世纪迄今,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依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背景下开展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他们仍然用境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标准,从 此,生命境界作为一个合成词,在越来越多的语境中被使用到。生命境界的每一种不 同观点中即包含了不同的审美体验,生命境界中的审美体验,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对象, 因此必要对生命境界的含义做出明确的阐述。 ( 二) 生命境界的内涵 生命,在哲学的范畴中可以看成,包古了生存和生活这两层含义,生命境界等同 于人生的境界。生命境界的存在为我们探寻人生的真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生命 境界这一词中,“生命”和“境界”相互联系,这两个方面一同限定了这个词语所包含 意思的界限。“生命”指的是有思维意识的人类在超越了生存达到生活的状态下,与物 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生命过程。“境界”是这一作用过程与外在的物质世界 达到的层次和领域。那么作为一个合成词,生命境界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人的生 命是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实践 创造的人的世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客观现实基础。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境界作为人生 领域的层次和状态,主要指的是自我发展所达到社会层次性。生命在不同的期间有不 。王国维人间词话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3 5 同的存在状态,是随着人在社会中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不同追寻而产生的发展屡次,完 善层次,是自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否一致的表现。想成就何种的自我,人生就拥有 何种的意义,就能具备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达到那一个层次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 状态具有精神层面的升华,并因此导致生命境界的提升。生命境界体现的就是在这一 过程中显示出的层次性。因此生命境界可以看成是人在追寻自我存在价值实现时所达 到的精神水平状况。生命境界就是指人的生活状态所达到的意义领域并包括了人的精 神状态的不同层次,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精神状态共同构成人的生命境界。生命境 界的基本内涵包括: 第、生命境界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种高远理想。人作为生活的创 造者,他的生活内容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人类的生命特质要求人们通过改造世界来 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人生的价值。在人生愿望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人生理想就是这一 过程的线索,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引导着人们以理想为目标实现着人的自我发展 和自我完善。人在生命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新的需要带来了新的人生 目标和愿景,这些便可以称为人生理想。人生理想代表了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新的向 往和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种社会 意识形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会拥 有理想和生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境界层次一样,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源于 现实又高于现实,而生命境界总是由一个层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这些层次的达到源 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有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理想。个体的生命过程,是幽自然 状态在理想的指引下进行社会生命的创造和发展,由自然到应然的过程,是人的不断 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获得社会属性的过程。而人可以在生命层次上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到何种层次。形成怎样的生命素质和特征,是其拥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所决定的。 由此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理想体现了生命境界的主要内容。 第二、生命境界本质上是人生的一种精神追求。人生的理想追求包括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生活状态的追求,即物质生活状况能够到达何种水平等;第二个层 次是精神层次的追求,可以理解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精神层次的追求, 就是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追寻,体现着人的主体特性和对来来的美好追求。 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的追求相辅相成。它们的关系表现在,第一个方面,物质的生活 状态的提高可以为生命境界的提升做出良好的铺垫。人生要通过不断的处理社会问题, 实现不同的需要,改变生活状态来实现自己。这些物质层面的生活就是理想精神层 次的实现过程。在精神层次的实现过程中。又包含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状况的具体追求, 体现着物质生活追求的层次和愿望。生活层次的实现是精神层面实现的途径。没有物 质生活层次的实践,精神层次所向往的状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方面,精神层面 的意义比物质生活状态更为重要。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存在意义不仅看他的物质生活状 态,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拥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水准,而他的精 神层面却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和水平,那么其存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也就随之下 降。相反,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准是低层次的,但他的精神层面如果达到了相对较高 的层次,有着高尚的追求,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那么人们也会认为他 的生命状态是较高层次的。因此,物质生活水准仅是人的生命境界的外在体现,而决 定其层次高低的,主要是精神世界。因此生命境界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境界。 第三、生命境界最终追寻的是人生的质量的提高。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概括,说明了,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所做出的行为和产生的意识都在一定层次上体现着人的本质,并且在关于本质的定义 中也包含着对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的评价。人生目标的设定和人对自己应当到达状 况的认识决定了人的自身行为的发生,但目标的设定和自身应达到状况的认识就是外 在的客观世界所提供认识的产物。人在社会当中不当作为独立的一个个体,更是社会 存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体现了自身,同时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每个人的 存在意义都体现在他所处的时代当中,决不能脱离时代,而且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人有作为自己的意义而且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意义。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是由人 组成的。时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独立的个体已经作为时代人群的一部分在 不断的提升了。人类世界的发展性,是通过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物质活动创造和精神 层面的创造相结合而产生的这些创造不仅属于独立的认识,也属于社会的整体。当 独立的个体把自身所处的理想的社会存在意义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时,他就代表了人 类生命的所具备的本质:即人类总是在不断在追求更高,更好的社会存在,实现更美 好的生命境界。人类的本质中存在着进步性,这一进步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 进步又为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新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由此整体人的生命质量能够得到不 断的提升而整个社会也可以得到不断的进步。由此生命境界的本质是每个生命个体提 升自身存在意义从而带来人类整体质量提高的实现。 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 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 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懦道两家着力于从不同的方面 不周的需要层次探讨人的生命之所需,这两种文化关注的是人在精神上的安身立命, 也就是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 二、儒道文化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结构 ( 一) 儒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 懦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代表,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先秦儒 家文化的刨始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谈及对人生的思考时曾对生命的 境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孔子对生命境界的探索结果曾作出了两种表述。 4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1 92 0 第一,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 中的对话可以看做是孔 子思想的精髓,论语为政篇提到的“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生命境界的一种系统的 概括。 在这句话当中,孔子以自己的生命发展历程作为出发点,从生命的纵向发展的角 度概括了人生可能达到和应该达到的境界,既拥有了整体的发展概括,又包含了个体 独立的发展。从这里我们可| 三【看到孔子人生的起点大约是在十五岁的时候,这个年龄 也可以看做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的: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具备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立 场,有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了自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四 十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困惑于外在物质的世界;而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该洞悉生命的发 展规律了,知道应该要如何去发展和成长自己;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就该再也没必要 对外界发生的事情感到匪夷所思,听到见到的事也便都是很自然的事了;到了七十的 时候,也便是追随自己的心意可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了。 孔子在这句话当中概括的人生境界,不止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经历的境界,也 是人们所应该逐渐到达的人生境界而且,前面的每一个人生境界都是下一个人生境 界的基础,没有前一个境界基础的体验是不可能跃进到下一个人生境界当中的,年龄 只是阶段性的一个概括,而不是确数。其中还隐含着如果人们能够三十知天命。或者 二十而不惑,那将是更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人生也将是更加从容美好的人生。在孔 子概括的境界里也会有人穷尽一生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知天命的境界,乃至于在其一 生当中都不能“立”,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这也是人生,区别就在于境界。 第二,“仁”的思想也是孔子对生命境界的概括,“志于道,据与德,依于仁,游 于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不单是人应当具有的道德本性,也是天所具有 的道德属性。“仁”是孔子所概括出的生命境界中的道德境界,“艺”是从功利境界 进入到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而“道”是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及人生的价值和意 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乐”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境界中的审美境界。 孔子的生命境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思想。现代新儒家文化的代表人冯友兰 在新原人一书中,将生命的境界依据人生修养程度依次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o 同时,天地境界还被冯友兰划分为知天、事天、乐天、同 天四个等级。 ( 二) 道家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划分依据与层次 道家文化在谈到生命境界时,与儒家具备了殊途同归之处,最终都是强调个体生 命与无限宇宙的契合无间“天地与我井生,万物与我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 子,也认为生命境界的保持和提升离不开修养,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d 冯友兰新原人 m 北京:北京三鞋出版社,2 0 0 75 6 - 6 0 o 王世舜庄子今译 蜘济南:齐鲁书社,1 9 9 8l 】6 - 1 1 8 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j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庄子中说:“德 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德充符) 成和即美德,不形即是自然的 呈现而不显雕琢。是说只要有高尚的美德的修养,则虽不显刻意,但万物都将依附而 不离去。庄子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末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 谓之性”( 天地) 是说这种天人合一、自然无间的生命境界是经修养再返归于自然 的结果。 道家文化在生命境界上的是高追求是“自然”,追求一种空灵、淡泊、自然、本真 的生命状态。在精神上从外在的功名利禄、物欲追求和是非宠辱中解脱出来,让心灵 进入到自然纯净的虚净状态,没有名言名教的束缚,摆脱物欲的主宰。道家与懦道积 极建立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范,实现自己的人伦责任,作出社会贡献的入世主张不 同,道家反对人为的去刻画社会规范,追求自然本真的生命应有之状。道家认为儒家 的仁义礼教是一种不必要的人为外在强制力量,对人的真性和自然都有所损害,导致 真性的丧失和灵性的泯灭。人只有回归自我,回归自然,才能进入到理想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第一章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原始道家创始人老子谈到生命境界时,紧紧围绕的话题。 “道”即是生命境界在理想状态上的表现。也是道家文化中人生的安生立命之所。“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o 作为万物普通一份子的人,来源于“道”,“道” 是生命的源泉,是浑然原始的总体,也是个体生命在生存和发展的历程当中应当效法 的最高准则。“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创造和维护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道”效法的是“自然”,即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依其自性或规律而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自 然而然。因此,生命的理想和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不 盈”、“不争”、老子的这一原则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按 照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地去做。 返本自然,到达自然境界是老子生命境界的最高标准,自然被老子奉为划分生命 境界的尺度,老子依据距离“自然”之远近,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三种:儿俗境界、 圣贤境界、自然境界。 第一凡俗境界是生命境界的最低层次,距离“道”和“自然”最远。凡俗占据 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也称为“众人”。老子曾这样描述了凡俗的大众“众 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凡俗大众只关注物质的生活,在其精神方面上过分追 求了享乐,只注重自身的荣辱与祸患,为自己的欲望所牵引,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 豫鼓应老子今洼夸译 町上海:三联书店,2 0 0 34 4 贵大患若身”。处于凡俗之境的人们远离了自然,无法达到人与自然、与身心的和谐, 因此这样境界是必须否定的,处于这一境界的人们将要超越到另一境界。 第二,圣贤境界是在超越了凡俗境界的基础上形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 圣贤应当达到的境界,老子认为放纵欲望的膨胀有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也是远离 自然的体现,要保持自然就要减少欲求,损之又损,达到无私的境界。“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 。圣贤不但要减少物欲还要达到心灵上的宁静,“清净为天下 正”。老子特别强调圣人“不敢为”、“为无为”以及“处无为之事”的特点。“无为” 是圣贤在具体实践当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处于圣贤境界的人可以拥有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无法超越,无法按照自然 的法则来生存,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因此圣贤之境还应该加以修为和提升。 第三自然境界是等同于“道”的境界是在圣贤境界的基础上提升的最高层次。 人与自然浑为一体,按照自然的法则而生活,处于高度的和谐状态之中,与“道”为 一。老子也常用婴儿来比喻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因为婴儿具有淳朴、无知、柔弱的特 性。率自然真性而行自然自在的生存发展,心灵澄澈如镜,内心光明,依照人生所 当有的规律摆脱外在的名教束缚,名缰利锁,实现人性的自由,聆听自己内心真实 的召唤,从不虚伪。实现人性的自由,是自然境界的最重要体现,也是老子所追寻的 最高状态。 庄子在探讨生命的境界时,也强调自然,得其自在,歌颂生命的自我飞越和超拔。 庄子还进一步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由有限到无限,超越物欲,遗世独立,遍历 层层生命境界,求精神的超越解放。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老庄生 命境界理论与儒家生命境界理论相辅相成,作为极具魅力的一环丰富和促进了传统文 化中生命境界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境界的价值评析 生命境界作为生命的层次和精神状态是人的自我得到一定实现时的整体状态,这 个包含独特内容的整体状态决定了它包含了多个方向的目标。 ( 一) 生命境界构建的理想目标 构建生命境界的第一个理想目标,是在于人格的方向。独立的人格是人生的基本 追求。在中国数千年传承的文化中,生命境界与人格境界有着重大的联系。人格这一 名词来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人看来人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都可以追求自己独特的 表现形式,没有一致的要求,隐私权被西方人放到了首位。而中国人从古自今,看待 人格现象太多数都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道德有着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中国古代汉语 里虽然没有人格这个词可是早已有“格”的概念,“格”指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 在的行为规范的统一,礼记缁衣篇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t 。曹础基庄子浅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2 7 死则不可夺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所谓的人格,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主要指的是内外合一的的道德境界。在宋 代的理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与之相匹配,那就是“气象”,程朱反复强调 的“圣贤气象”就是人格的虽高境界。从先秦懦学的大学、中庸到宋代的近 思录,推祟的都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浩然正气。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的一条主线就 是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关涉到人格的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推祟人格的魅 力,这是中华名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坚定的意志力,达到了与天地参,与宇宙合 一的境界。易传上“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 是这种发强刚毅的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在精神上鼓舞着中华名族。 构建生命境界的第二个理想目标是在于心灵境界的方向。“心”即“心灵”,按照 唐君毅的说法是具有“居内而通外以合内外”的性质。“境”即“境界”,它既指实在 的“物”,又可以指作为物的“意义”,“心”与“境”是统一的,“有何境,必有何 心与之俱起,而有何心起,亦必有何境与之俱起”“境不一,心灵活动不一,而备如 如相应,而惧起俱息”。“心”与“境”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心”对“境”所起到的 感通活动。没有心灵之光的指引,也就达到不了高尚的人格境界。在佛教文化中还有 “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心灵所游历攀登的层次 就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心灵摆脱了外在的世俗束缚后,所到达的心灵修养境 界。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也可以看成是对于道 德境界的概括,最初的境界是知道与了解,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快乐的去做。 这也就是说理想的心灵境界可以不断的攀登。 构建生命境界论的第三个理想目标,在于人生的品味和胸襟气度方面。人生不可 无趣,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命需要后,人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趣味的影响。趣 味的高低可以说是生命境界的一个分水岭。品味和趣味有着重大的联系,在漫长的中 国古代社会中,受到人们长时间推崇的一种人生的品味就是“雅人深致”指的是一个 人不仅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还有着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而这些方面最直观的体 现便是一个人的趣味。虽然有不同寻常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如果人生的趣味太低便会被 人认为是低俗。同样襟怀器度也是人生境界的体现,“胸怀”、“胸次”等词语在传统文 化里常常被古人用采形容胸襟气度,认为是一个人道德层次和人生修养的体现,在现 代社会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生命境界,也常从这个方面着眼。当一个历经世事,对人 生的体验逐渐增多,阅历的增长往往也能够扩大器度,胸次超然。宋明理学所重视的 人生修养,也往往来自这个方面的体悟。北宋理学大师家程颢在其著名的诗作游月 陂中写到,“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己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这首诗虽为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 0 0 65 7 6 6 写景,作者在描写了生动景物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理,“水心云影闲相照,林 下泉声静自来”。这份幽雅和阑静就是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在他看来世上的许多纷扰 可以不去计较,只要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佳节中相聚就是人生的一太快乐。诗中抒 写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这中情怀也是非凡生命境界 的体现。同时,古人还十分重视学问和胸襟的联系,做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很高的胸襟 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也提到过,古来成 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 二) 生命境界构建的价值意义 生命境界的探寻和构建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意义。从社会发展这一宏观角度来看, 生命境界的探寻和构建可以产生一种教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 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更加健康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 步做出贡献。从生命个体微观的角度来看,生命境界的构建和探寻对于个体的价值实 现和自我完善起到了引导的功能,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也正是所有人文教育所追求 n 达的主要目标。 1 生命境界的构建和探寻为衡量生命个体的人生意义提供了一个参照。在对人的 价值进行评判时应当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物质方面的贡献,另一个是精神方面的贡 献。当代社会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常咀物质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他的人生 价值的高低,这造成了人们普遍沉沦与外在的功利性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有内在的心 智生括。精神贡献应成为衡量一个人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生命境界作为人生价值的 重要体现为衡量个体人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 ( 1 ) 构建起完善的生命境界学说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独立意识。独立意识也就是个体 的自觉、自主、自强意识,还包括了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与体认,是对自 己作为一个生命主体的感悟。个体的独立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独立个体,一 是经济独立个体。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十分强调人的经济主体意识 的塑造,而忽视了人作为精神独立个体意识的培养,导致了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状况迷 茫,人际关系冷漠,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丑陋现象盲从跟风等。个体的独立意识的不 正确认识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神独立个体是生命境界的核心,它规范 着生命独立个体的道德方向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状况的健康与否。没有独立的精神个体 就没有生命境界的超越,而到达不了高层次的生命境界,人类的整体社会文化也很难 向前发展。生命境界的内涵正是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中得以确立的,因此也 包含了生命个体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精神主体这两个方面,它促进了人的个体独立 意识的完善。 ( 2 ) 有利于推进人的行为的自我控制。理想生命境界的构建般要受到实践主体的 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外在条件表现为外在的客观环境,如民族文化发展 模式、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它是理想生命境界形成的外在在约束。内在条件表现 为实践主体的道德自制能力,它是理想生命境界形成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这内外 的两个条件在理想生命境界的形成上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内在性表现出的自我控制、 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在理想生命境界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生命境界就是要求 人类从自身的存在状态着手去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注重在生命的过程 中提升修养,达到理想的人格。所以,人生境界有利于强化人的自制意识,使人行走 在正确的人格生成轨道上。 ( 3 ) 有利于个体养成乐观向上、直面人生的生活态度。外在生存环境的种种压力, 人生的种种失望和不如意,给人在精神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巨大压力。如何自我摆脱t 达到身心状态的平衡,养成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历 代的士大夫阶层十分注重这一领域的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所提供的人格系统, 就充满了摆脱人与外在世界困境的人生选择机制,为不同状况下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价 值选择。有道家文化的顺其自然、功成身退的隐遁精神:有儒家的奋发向上、积极入 世精神。现代人的生命境界更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也包括了 一种胸襟开阔、襟怀洒脱的高远境界,因而它有利于人们养成在无论是困境或逆境都 能淡定从容,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2 生命境界的构建和探寻使人性更加趋于丰富、完善。人生的修养程度决定了人 性的内涵,人性的内涵要能够完善、丰富和发展就要求提升生命的境界。生命境界的 真善美三个维度在生命境界的探寻中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着。 ( 1 ) 从求真的角度来看,生命境界的提升过程总是一个不断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在 人类的思想尚不完善时,人性观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物我如何区分。随着人类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界的需要也越来越强,渴望生命本 性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人超越了原来的人性内涵,逐渐从原始的物我合一中解脱出 来。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寻能力大大增强,好多过去不能 理解的东西,现在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科学的发展把人由过去作为自然的依附提到 了一个对个体生命的推崇,而这种对个体生命的推祟在现代社会却带来了深刻的危机。 这就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重新体认人性,使人性的价值从“科学之真”到达“哲学 之真”。 ( 2 ) 从求善的角度看,生命境界的提升过程是在不断的善的追求过程中实现的。外 在的物质世界的真,必须要通过生命主体的改造,使之符合人的愿望满足人的需要 才进入到善的状态。善并不是单纯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而是生命主体在客观的实 践活动中通过本质力量达到符台愿望的肯定性结果的体现。人在善的追求过程中免 不了带有功利的性质,不论是物质追求上的直接功利还是愉悦情感中的精神功利,部 以肯定性的善作为前提。在主体的生命境界追求过程中,只有自身的存在状态与理想 中的肯定状态相符合时,主体才能得到善的体验从而产生美。高层次的生命状态没有 得到主体的认识和体验,是尚未得到主体的善的肯定,这样的生命状态也还不是美的。 生命主体在提升过程中的目的要求,由于合符日的性和客观规律,以美为内容,从而 能达到内在和形式的统一。在自我完善和善的追求过程中生命主体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和扩展。 ( 3 ) 生命境界的心灵审美维度使人性内涵不断被超越。生命境界的审美维度是指在 求真、向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的主客体统一。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生命境界审美 维度虽基础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生命主体有了超越局限障碍、局限自由而达到 无限发展和无限自由的情感,形成情与理、有限自由与无限自由的矛盾。这矛盾在 追求生命境界的审美活动中就可以得到消解。在消解矛盾的审美活动中,主体展示了 在现实的世界里所未能充分展示的才能,释放了现实生活所带柬的压力,达到了心理 上的和谐和人格的健全。其次,生命境界的审美维度可以提升人们的现实生存。当代 社会的人们对于人生的感受不仅有对现今科学认知和道德体认的感受,还包括了对未 来生存状况的感受,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的追求真蔷美,追求更加美好的理想生存方 式。 3 生命境界的构建和探寻可以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来巨大的实践价值。人 生境界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可咀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生境界对社会实践的价值 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所体现,而这种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目标,也正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 1 ) 生命境界的探寻具有政治导向的功能。生命境界虽然可以超越一定的意识形 态,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总避免不了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因而也一定 会体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当自身的利益与另一群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生命的境界 总会引导人们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不同的阶级和群体中,必然有不同的利益要 求和政治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政治境界。而阶级和群体内部共同的政治境界必然可 以使这一团体中的人们产生政治的共识凝聚团体力量,朝着特定的政治方向而奋斗 并且时时指引着奋斗的方向。生命境界对于政治的稳定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价值,为人 们的政治实践提供引导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矛盾能够以完善的生命境界去化 解现实的矛盾冲突。 ( 2 ) 生命境界的构建和探寻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动力。生命境界在精神的内 化过程中,凝结成了行动当中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生命境界的这 种精神力量一旦被人们所意识到,就会上升为一股强大的信念,激发起人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拥有这种力量的劳动者无疑是拥有高层次生命境界和高素质的劳动 者。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朝着正确的前进方向,而生命境界的追求方向也可以引导社 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生命境界的探寻起源于现实叉高于现实,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台, 生命境界的追求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秩序。现代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但是法律有其所不能调整的方面,也不能对所有人的行为进行一一规范,所有需要道 德的调节力量。道德在经济领域能够产生规范和调整的作用,而生命境界的探寻就包 含了道德的范畴。 ( 3 ) 生命境界的探寻对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有着重大的价值。张岱年先生曾经说 过“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 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儒家思想中的“修齐 治平”,道家的“自由无为”,也可以看成是功利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这两种理想人格的 交融,让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没有偏离过对自身道德不断追求的道路。而在西方的文 化发展史上,思想家们不断的追问世界的本原,强调真理的追求在这种生命境界的 追求的影响下,西方文化走的是向外界探寻的道路。不同的生命境界的追求对文化体 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从未停止过的追求过程也带来了文化体系的创新。古代 社会在物质文化环境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生命境界的追寻也必然有其局限性,而当代 社会所创造出的新进文化鼓舞了人们对更高生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使文化的发展得 到了创新。 第二章儒道文化中生命境界的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的内涵与特点 ( 一) 审美体验的内涵 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能 动意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在特定的心理状况和外在环境下,通过自身的想象和感 悟、理解,从外在世界的审美对象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系列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在 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人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将外在现 实主体化,又将自己的内在精神客体化。审美体验可称之为人生命体验当中的最高体 验,因为它在人类的众多体验当中,最充分地展示人类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 于理想境界的探寻。人在审美体验当中不仅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心灵的充实,而且还 获得了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体会。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现代美学范畴中,具有许多从不同的 角度所揭示出的内涵。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移情的心理活动过程。移情的意思即是, 审美体验总是由先由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先在审美主体的心理上产生 一定的内部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8015.6-2025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6部分:具有1 000 MHz及以下传输特性的对绞或星绞对称电缆工作区布线电缆分规范
- 2026年中国真空泵制动器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处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1261人(二)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部分基层企业社招16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力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编制指南》
- 2025年客运班线承包经营合同签订流程图解
- 福建泉州旅游攻略
- 2026年西安思源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宁夏体育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新版
- 辐照灭菌培训课件
- 2025年陕晋宁青卷历史真题解读 课件
- 2025年上海公务员考试(信息技术)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标准)船员合同协议书
-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 2025年衢州市xx乡镇“十五五”发展规划
- 健康管理发展历史
- 中医情志护理课件
- 船员机工面试题及答案
- 学堂在线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章节测试答案
- QACNP 003-2020 电-气阀门定位器(AVP300系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