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 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 ( 硕士论文摘要) 专业:法律史 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作者姓名:肖燕 指导教师:徐永康教授 家庭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其中既有温馨的血缘关系,也充斥着各种 矛盾与冲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将家庭的“和谐 、“秩序 作为其追求的 终极目标,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 不争1 ,民间纠纷和诉讼还是不可避免地一再发生。本文即以清代地方官判牍 中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的诉讼情景,还原清代亲族间经 济财产纠纷的原貌,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以及社会中存在的诸 如民众生活贫困、家庭关系经济利益化等现实问题。 对待家庭的经济纠纷,民众和官府都有不同的态度。古往今来,从皇帝到官 员再到地方绅士,都立场一致地劝诫百姓远离诉讼,但现实却远非这些上层人士 所构想的那样。生活于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往往为了一丝钱财、一点小利而全然 不顾亲族之谊,妄加兴讼,“厌讼、“贱讼 可能只是统治者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利益的诱惑下,在家庭与利益的选择上,更多人将天平的砝码加在了“利益” 一方,家庭关系也日趋经济利益化。另一方面,地方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却是 始终以息讼止争为终极目标,以顾全家族利益为重,“调处息讼”也就成为他们 处理这类纠纷最常用的方法。只有在调处解决不了问题时,才会动用法律的手段。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又意味着怎样的社会变迁?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1 荀子礼论篇。 导言以简短的文字介绍研究缘起、学术史回顾、概念界定、研究范围与资料 来源。 第一章: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 部分揭示了清代家庭经济纠纷发生的三大背景:民风狡悍、世风奢靡和人性尚赌。 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清代的家庭经济财产纠纷表现出其特别的地方。 第二章: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的类型。综合判牍史料,笔者概括了 案件发生的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困于衣食;二是子孙败家;三是仇扳诬陷。而亲 族间的经济财产纠纷主要由田宅、债务、分家析产、遗产继承所引发的,与其对 应的纠纷类型主要是:土地纠纷、债务纠纷以及分家、继承等其他经济财产纠纷。 第三章:介绍案件的审理。其中涉及到官府以及民众对于此类案件的态度、 审案的依据以及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结论。 【关键词】清代判牍家庭经济纠纷诉讼解决 _ 一 litig a t10 nt 0r e s oiv e 卜a miiye c o n o mic aidis p u t e s o f0in gd y n a s t y b a s e d0 nc a s e sino t l iciais 、 一一 ( a b s t r a c t ) m a j o r :l e g a lh is t o r y v erdic t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 :l e g a l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a u t h o r :x i a oy a n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x uy o n g k a n g 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i sam i c r o c o s mo ft h ee n t i r e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b o t h w a r mc o n s a n g u i n i t y , a n da l s of u l lo fa 1 1k i n d s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 c o n f l i c t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a ,t h eh a r m o n i cf a m i i y ( o rt h eo r d e r e d f a m i i y ) i sa l w a y sa s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u l t i m a t eg o a l 。b u t “e v e r y b o d yh a s d e s i r e ,t h e nw a n tt og e ti t h b w e v e r ,t h ed e s i r ew i t h o u tb o u n d a r i e s ,s o t h ec o n f l i c tc a nn o tb ea v o i d e d ,t h ec i v i ld i s p u t e sa n d1 i t i g a t i o n i n e v i t a b l yh a p p e n e dr e p e a t e d l y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c a s ei nt h ev e r d i c t o fq i n gd y n a s t y sl o c a lo f f i c i a li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t h r o u g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as p e c i f i cl i t i g a n ts c e n e ,t h ea u t h o rw a n tt om a k e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se c o n o m i c a ld i s p u t e sh a p p e n e d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r e v e r tt ot y p e , t h e nr e f l e c tt h ee n t i r es o c i e t ya n ds o m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p o o r p e o p l e ,e c o n o m i c a l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a n ds o o n c o n f r o n t i n gt h ef a m i l ye c o n o m i c a ld i s p u t e s ,o f f i c i a l sa n dp e o p l e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 i nh i s t o r y ,p a s ta n dp r e s e n t ,o f f i c i a l sf r o mt h e e m p e r o rt ot h el o c a lg e n t r y ,a l lp e r s i s ti nt h es a m es t a n dt od i s c o u r a g e p e o p l ef r o mt h ep r o c e e d i n g s ,b u tt h er e a l i t yi sf a rf r o mt h et h o u g h t so f t h eu p p e rc l a s s t h eb r o a dm a s s e so fp e o p l e ,li v i n gi nt h eb o t t o mo ft h e s o c i e t y ,o f t e nm a k ei m p r o p e r1 i t i g a t i o nf o rt h es l i g h t e s tm o n e y “h a t i n g l i t i g a t i o n ”o r - d e s p i s i n gl i t i g a t i o n ”m a yo n l yb ew i s h f u lt h i n k i n go f t h er u l e r s c o n f r o n t i n gt ot h e “f a m i l y a n d “b e n e f i t ,m o r ep e o p l e c h o o s et h e b e n e f i t ”a n dt h ef a m i l yr e l a t i o n s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 u t i l i t y o nt h eo t h e rs i d e ,t h eu l t i m a t ep u r p o s eo fo f f i c i a l si st os m o o t h d o w nt h ei s s u e ,t h e ya l w a y sh a df a m i l yi n t e r e s t sa th e a r t ,a n dm e d i a t e t h i sk i n do fd i s p u t e s o n l yw h e nm e d i a t i o nc a nn o t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 , t h e yc h o s et ou s el a w d ot h e s et w o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m e a ns o m es o c i a l c h a n g e s ?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et h ec a u s e so fs t u d y 、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 d e f i n i t i o n 、t h es c o p eo ft h es t u d ya n ds o u r c e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 n t r o d u c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a g e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 a n yp h e n o m e n o nh a si t ss p e c i f i cc o n t e x t ,t h i sp a r tr e v e a l st h r e em a j o r b a c k g r o u n d s :ab a df o l k w a yi nt h ec i t i z e n s 、e x t r a v a g a n tl i v i n ga n d g a m b l i n g i ti s i nt h i sc o n t e x to ft h es o c i e t y ,q i n gd y n a s t y sf a m i l y p r o p e r t yd i s p u t e si n d i c a t e dt h e i r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 c h a p t e ri i :a n a l y z et h ec a u s e sa n dm a j o rt y p e s c o m b i n i n gt h ev e r d i c t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ea u t h o r ss u m m a r i z e dt h r e em a i nr e a s o n s :f i r s t , t r a p p e di nf o o da n dc l o t h i n g :s e c o n d ,t h eb l a c ks h e e po ft h ef a m i1 y ; t h et h i r d ,l i b e lo rf a l s ea c c u s a t i o n t h ee c o n o m i c a ld i s p u t e sb e t w e e n r e l a t i v e sm a i n l yc a u s e db yl a n d 、d e b t 、s e p a r a t i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y p e so fd i s p u t ea r el a n dd i s p u t e s 、d e b td i s p u t e sa n d a n o t h e re c o n o m i c a ld i s p u t e ss u c ha ss e p a r a t i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i i i :t h et r i a l s c o n c e r nt h ea t t i t u d eo ft h ep e o p l ea n d o f f i c i a l st r e a t i n gt h e s ec a s e s 、t h eb a s i sf o rt h ea d j u d g e m e n t ,a sw e l l a st h ep r i m a r ym e a n so fs e t t l i n gd i s p u t e s c h a p t e ri v :c o n c l u s i o n s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v e r d i c t ;f a m i l ye c o n o m i c a l d i s p u t e s ;l i t i g a t i o nt or e s o l v ed i s p u t e s ; 克熬的学 论文独创性声明 位做三竺滥塞釜篷塑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研究者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肖燕日期:蚪钙舢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政法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制作光盘,学校可以公布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同时有 权将本学位论文加入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保密的论文在解 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肖数导师签名:乏气晒日期:抽呼争日舳 清代家庭经济纠纷的诉讼解决 以清代地方官判牍中的案例为中心 一、研究缘起 导言 中国古代社会以家为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重家庭、重血缘、重伦理构成了 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d 布迪、c 莫里斯在 :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中 撸出,“任何严肃的对中国社会的研究都应当从家庭开始,或者以家庭终结。中 国的家庭制度一直是社会稳定、历史连续和个人安全的根源一1 。并且,他们还 讯为“由于中国法律中的特殊规定,因而很多种犯罪( 绝大多数暴力犯罪) 都可 以被称为家庭犯罪,因为这些犯罪多发生于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一2 , 家庭犯罪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因此,透过这类特殊的案件来看中 国古代的法律和社会,无疑会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之所以选择家庭内部的经济纠纷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认为,与杀人 旗火这一类的恶性犯罪相比较而言,经济财产纠纷往往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 话貌,而且绝大多数暴力犯罪的起因都与财产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所谓 缸凡民之争,多起于财产一3 ,“刑生于狱,狱起于讼,讼之所以起者,由乎财之 不均,言之不顺,为之不循乎理也一,经济利益始终是引致老百姓争讼的主要 原因。而且,对于家庭内部的经济纠纷,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在论述清代的民事 诉讼及其诉讼文化时附带地提到,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这也是促使 笔者对此加以研究的原因。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手中掌握的财富日益增加,客观上也 造成了各类财产纠纷的增多,。后世词讼之兴,多起于户婚、田土一5 。在清代地 方官受理的案件中,涉及经济财产纠纷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徐公谳词 为 静i 美】d 布迪、c 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3 7 页 船i 美】d 布迪、c 莫里斯著:中华帝国的法律 ,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2 2 页 捌l 明】丘涪著: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 知i 明】丘涪著:大学衍义补 卷一百六 舅i 明】丘涪著:大学衍义补 卷一百六 1 僚,记载的1 0 2 个案例中,涉及土地财产纠纷的案件占了6 0 以上,而人身杀 害的案件只有5 例。由此可知,经济财产纠纷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以家庭的经济财产纠纷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清代判 腰、官箴、地方志、文集等历史文献的考察,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入手,试图还 原清代亲族间经济财产纠纷的原貌,再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官府和民众 对待这类纠纷时的心态和处理方法。 二、学术史回顾 学术界对于家庭经济财产纠纷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论述清代的民事诉 讼、民间争讼问题时附带地提及,较少做专门的探讨。笔者在系统论述清代家庭 经济财产纠纷的问题时,综合参考了现有的关于清代法律制度、司法审判制度与 诉讼制度以及诉讼文化的研究成果,现将相关的论著作一简略的叙述。 ( 一) 法律制度类 有关清代法律制度的论著,多侧重于律令的考证以及司法体制设置的问题,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从律令条文的演变,可略窥司法体系中 对家庭经济纠纷案件的定位,也能得知官方立场对这类案件的看法,这对本文的 写作有前导的作用。张晋藩的 :中国法制通史清代卷8 涉及层面极为广泛, 对法律制度及其实际运用有全面的概述。苏亦工的明清律典与条例7 ,借由 明清法制体系的宏观架构,说明律典的重要性及其对统治王朝所产生的影响、以 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法律体系。郑秦的清代法律制度研究: 。一书,对清朝的 立法思想、法律的基本特点及其司法制度的运作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硕果累累。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明清内阁大库档 案一的资源优势,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和利用。其中,张伟仁的清代法制研究 以及 明清档案( 共计3 2 4 册) 的完成,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 有英美学者研究清代法制的一些重要成果,如英国s 斯普林克尔的清代法制 酗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清代卷) 。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 - 苏亦工著:明清律典与条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都秦著:清代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2 0 0 0 年版 2 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9 ,美国d 布迪、c 莫里斯的 中华帝国的 法律 ,他们也分别从社会学和实证学的角度诠释了清代的法制与社会。 ( 二) 审判制度类 案件的审判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审判的过程是探讨家庭经济纠纷案件必 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关于司法审判以及诉讼制度方面的著作,也成为本文不可 或缺的参考资料。瞿同祖的 清代地方司法1 1 ,郑秦的l :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 究地,那思陆的 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 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吴 吉远的 :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垢,李启成的 ,上海教育出版杜2 0 0 1 年版 n 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 ,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一【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一【美】黄宗智著:民事审判与民事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趣【美】黄宗智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丑吴欣:清代民事诉讼与社会秩序 ,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 0 0 5 年 蘑王静:清代州县官的民事审判,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 0 0 5 年 一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 0 0 5 年 3 权的 :宗法结构与中国古代民事争议解决机制衢,则主要从宗法的角度解读中 国古代化解民事争议的两种途径一官方途径与非官方途径。 ( 三) 判牍研究类 对于判牍的研究,日本学者开展得比较早。滋贺秀三的日文著作清代中国 的法与裁判,不仅通过清代判牍进行了清代司法官员判决的确定性研究,而 且在附录中提供了清代判牍目录。国内学者的专题研究以汪世荣的 中国古代判 词研究行为开拓作品,全书由判词概念入手,并对判词的分类、发展沿革、主 要内容、制作方法以及实际运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童光政的明代民事判牍研 究蠲,以明代民事判牍为主要依据,引用了大量的判牍和档案文献资料,从民 事判牍中揭示了明代地方司法官实际判案的过程,这对本文的写作起了重要的借 鉴意义。 近年来,结合判牍、案例来研究清代的审判实践,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外法律 史学者的关注。滋贺秀三的i :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 法、 清代诉讼制度之法源的考察作为法源的习惯盈,寺田浩明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簋这两篇文章都载于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1 9 9 6 页 【日】寺田浩明: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 ,载前揭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问 契约) ,第1 1 2 - - 1 3 8 页 3 1 这两篇文章分别载于易继明主编:私法 第3 卷第3 辑( 第3 0 4 - - 3 2 6 页) 和第2 卷第4 辑( 第4 3 l 一 4 6 1 页) 。北京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版 花【日】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 ,载北大法律评论) ( 第 l 卷第2 辑) ,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0 3 6 1 7 页 站步德茂:司法档案以及清代中国的法律、经济与社会研究) ,邱澎生译,载台湾中目法钼史学会主编: 法制史研究 ( 第4 期) ,成阳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 0 0 3 年版,第2 1 7 2 4 3 页 舅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载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1 年第2 期,第1 1 5 - - 1 3 2 页 努徐忠明著: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 ,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版 3 6 徐忠明著: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 4 以 文本为中心暂等都是这方面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此之外,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梁治平的:清代习惯法: 社会与国家鞠,滋贺秀三的中国家族法原理等著作,以社会学的立场和方 法考察中国传统法律,综合运用法学、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对法律的 实际执行效果的研究,偏重从司法的全过程观察民间社会,这些对本文写作方法 的形成有重大指导作用。 三、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家庭经济纠纷一,首先,。家庭一的概念是作广义的理解,并不 是仅仅局限于同一屋檐下居住的亲人,凡是有特定血缘关系的人均在此范围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的。家庭一强调。亲族一的含义,“家庭经济纠纷一也 可以理解为亲族间发生的经济纠纷;其次,对“经济一的定义,凡是家庭内涉及 经济利益、财产关系的纠纷均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囿于州县官的司法审判权限, 在清代州县官的判牍中,亲族间的经济财产纠纷案件占了绝大部分。本文研究的 重点就是发生于亲族之间的经济财产纠纷,如田土、债务、承继纠纷这类的民间 _ 细故一。 至于“判牍一,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其都下过定义。们笔者认为,判牍主要还是 一种刊行在任地方官判决书的文本,它直接来源于地方官员的审判实践,比较真 实地记载了各类案件的大致面貌和诉讼双方的庭审供诉,并生动地论述了地方官 员审理案件的基本判断,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法律制度不可多得的鲜活素材。 笔者所要研究的家庭经济纠纷,如亲族间争产、钱债等“细故一,在清代, 大多数都由地方司法机关管辖,因此,地方官所作的判牍对于考察清代的家庭经 济纠纷案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这些判牍对于了解整个清代的司法审判 制度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是反映当时法律与社会关 剪李孝猛:中国十九世纪基层司法文化研究一以 文本为中心) ,载华东法律评论 2 0 0 3 年 第2 卷,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7 1 - - 3 2 4 页 算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 力粱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中国政法大学1 9 9 6 年版 - 【日】滋贺秀三著:中国家族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臼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判牍是一种刊行在任地方官判决书的集子”童光政认为判牍是一种刊行在任 地方官判决书的司法文书,包括地方官的判词文集和有关的档案文献汪世荣认为判词在当代一般称为。裁 爿文书”包括了司法机关的裁判文书、文人学士为了欣赏而制作的判词、科举考试中拟作的判词以及为了 参加科举考试练习拟作的判词 5 系极为珍贵的史料。 四、研究范围及资料来源 ( 一) 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就笔者个人的能力和旨趣而言,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选 中清朝为对象是因为清代是中国承袭传统法律的最后一个王朝,经过对传统法律 不断承继和融合总结的过程,清朝当然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从另一方 面来看,清代保存下来的判牍资料在数量上是最多的,这也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资料来源。 ( 二) 资料来源 本文的资料以清代地方官的判牍为主,辅之以一些官箴资料、地方志和清人 文集。 i 、清代地方官判牍 在浩瀚的清代史料中,存在着不少的判牍资料,大略可以分为判牍专著与非 判牍专著两类。另外,在清人的文集中,也散列着许多未汇集成书的判牍。囿于 笔者能力所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穷尽所有的判牍资料,因此在收集资料的时候 只能有选择地对这些判牍进行取舍。从笔者所选取的清代判牍资料来看,地域上 横跨大江南北,时间上穿越了清代两个多世纪,目的是为了使论文的分析能基于 普遍的论据之上,同时希望兼顾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呈现出一幅立体的、生动 的清代国家、社会与民众的互动画面。另外,清代的判牍不像唐代那样多由文人 所作,而更多是出自地方司法官之手。他们谙熟法律,具有司法审判的经验。因 而,出自他们之手的判牍,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地方司法的面貌。本文参考 的清代地方官判牍如下表所示。 表1 :本文所参考的清代地方官判牍 判牍作者判牍类型时间地点 纸上经纶吴宏府判康熙三十年至五十五年安徽徽州府 天台治略戴兆佳县判 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浙江天台县 于成龙判牍于成龙县判康熙广西罗城县 6 陆稼书判牍陆陇其县判康熙河北灵寿县 鹿洲公案蓝鼎元县判雍正五年 广东普宁县 徐雨峰中丞勘语徐士林府判雍正五年至乾隆元年安徽省安庆府 张船山判牍张船山府判乾隆山东莱州府 袁子才判牍袁枚 县判 乾隆江苏江宁县 判语录存李均府判道光九年至十二年河南府 府判录存邱煌府判道光十六年陕西风翔府 槐卿政绩沈衍庆县判道光十八年至咸丰二年江西兴国县 胡林翼判牍 胡林翼府判 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贵州安顺府 吴中判牍蒯德模县判 同治五年 江苏长洲县 汝东判语董沛县判光绪八年江西东乡县 樊山判牍樊增祥县判光绪九年至二十二年陕西宜川县 鹅湖判事陈元焯县判 光绪江西铅山县 端午桥判牍端午桥府判光绪湖北 朱之榛判牍朱之榛府判光绪江苏 塔景亭案牍让许文溶县判清末民初江苏句荣县 2 、官箴资料 官箴资料是地方官的执政手册与执政心得。它不仅仅是说教,更多的表现为 对官员具体工作的指导,尤其是对其司法工作的指导。应该说,官箴资料从为官 的角度记录了民事诉讼的存在以及民事诉讼解决的全过程。这对本文的写作也极 具参考价值。 3 、地方志和文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志和文集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有 很大的帮助。在对地方志和文集进行选取时,笔者力求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判牍中 的案件相吻合,目的是为了重现判牍中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使结论尽可能地贴近 垃【清】许文涪著:塔景亭案牍) ,俞江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这一案牍的写作时间大致在 1 9 一1 9 1 4 年之间,横跨清民两代,全书共十卷,卷八以前为清末年问( 1 9 0 9 1 9 1 1 ) 的判词,卷八以后 为民初( 1 9 1 2 1 9 1 3 ) 的判词本文所统计的数据仅为清末年问的判词具体涉及到呈文、通告、指令和 庭判 7 他们的所想所为,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社会现象。 第一章案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民风狡悍 “好讼一、“健讼一是清代民风狡悍最集中的体现。在记载明清时期风俗的资 料当中,经常提到“好讼之风一或“健讼之风一的情况。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七 日( 1 6 8 9 年) ,康熙皇帝在给扈从部院诸臣的谕批中写到:“朕巡省民生风俗, 行次浙江,见省会兵民俱相和揖,生此番庶,闾里义安,但关民间习尚,好行争 讼一。不仅浙江省,有清一代,好讼健讼现象波及全国。这从 卷四七七 清史稿涂宗瀛传) 卷四四八 清史稿崇砥传卷四四九 清史稿游智开传) 卷四四九 清史稿冷鼎亨传) 卷四七九 9 第二节世风奢靡 清人奢靡之风,充分表现在对饮食服用、居舍营造及日常器用等物质的追求 上。衣着“男人尽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一纠、吃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 务求气派大、档次高。当时人生活的奢侈浮靡,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光从红 楼梦中一段段的饮食描写即可窥知清人极度奢靡的景象。可见,清代奢靡之风 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僭越与奢靡是相辅相成的,僭越逾制总是从衣食住行开始,奢侈之风的兴起 加剧了僭越逾制现象的发生,清人的僭越现象主要体现在衣饰及宅居上。另外, 奢侈僭越在日常生活中的盛行,也刺激了人们对金钱与物质利益的追求,在清人 中出现了疯狂逐利拜金的现象。 清代中后期,社会各阶层崇奢逐利的风气成形,刺激了社会的消费能力,这 固然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它对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某种程 度上更是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的价值观亦随之沉沦。特别是 那些无生产力或者生产力低弱者,他们为了追求生活的奢靡及对金钱的渴求,往 往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奢靡风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造成清代物 质财富极大的浪费,一步步摧毁着清代赖以生存的经济体系;其次,社会经济发 展走向歧途,民不务本,经济失衡,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三,社会的统一 与协调遭到破坏,人性扭曲,造成社会混乱;最后,助长了官场的腐化,贪污受 贿时有耳闻。社会风气日渐沉沦,始于朝廷君主的荒淫无度,进而影响到官吏的 操守,吏治腐败贯穿于整个清代。“自康熙元年以来,中外臣民,习染浇风,争 事诈伪,公行赇赂,贪冒营求,因缘请托,作奸犯科一盛。雍正以后,愈演愈烈, 从乾隆后期开始逐渐严重化,官僚们朋比为奸、做事推诿、贪污受贿蔓延成风。 至道光年间“吏治弊坏已极一,“督抚司道等则取之州县,州县则取之百姓,层 层殷削,无非哭累良民,罄竭膏脂,破家荡产一耵。 社会各阶层竞相以奢华的生活为目标,终至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一味追求 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渐渐不务本业,社会生产力下滑,经济体系的根本遭到破坏, 鬟【清】钱泳著:履园丛话卷七臆论骄奢)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巧中仁主编:康熙御批)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0 3 0 页 靳清实录宣宗实录 卷四六二,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卯清实录嘉庆实录 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1 0 传统的道德观念也被僭越及拜金逐利的观念所取代,奢侈重利的风气使整个社会 混乱不堪。清代社会的这种奢靡之风,并非四海升平,而是一个繁华社会的假象, 一个朝代的夕阳斜照。 第三节人性尚赌 明清时期,世风日渐奢靡,商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求金欲也日益膨 胀,而赌博这种似乎可以瞬间获得巨额财富的活动自然也越来越为多数想不劳而 获的人所青睐,赌博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并呈现出日益猖獗的发展势头。因沉迷 于赌博难以自拔,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人比比皆是。 当时参与赌博的人,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达官贵人、缙商富室, 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不分阶级、无论贵贱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赌博,可谓“全 民皆赌一。龚炜记日:“赌博之风,莫甚于今日。闾巷小人无论已;衣冠之族,以 致破产失业,甚至于丧生者,指不胜屈一鹋。富家子弟大多生活奢侈,挥霍成性, 嗜赌成瘾,“纨绔之居于陆博场,洗业倾家而不知悔一曲。地痞流氓公然开局聚赌, 并引诱良家子弟参赌。不少人被诱入局,最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小则废时, 大则荡产倾家,甚至因争斗而酿成人命,贫迫而流为道者一,数不胜数。 ( 卷四)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卵【清】王锦、杨继熊修,言如泗撰,( 乾隆) 常昭合志十二卷钱氏陆灿志风俗 ( 卷一) 清光绪二 十四年( 1 8 9 8 ) 丁祖荫活字本 清雍正至乾隆年条奏 ,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七年上谕及奏奉,北京国家图书馆藏,转引自何晓 伟:清初江南民间陋俗及乾隆朝的整伤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 n 清实录世宗实录 卷a - - - ,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5 年版 配【清】尤侗著:戒赌文) ,昭代丛书别集) 卷九,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实录世宗实录 卷a - - ,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5 年版 1 1 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一,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赌博危害人心、败坏风俗 之处不可胜数。 赌博危害极大,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统治者更是视之为洪水猛兽,认为 赌博就是盗贼之源,一旦沉迷其中,“则子弟欺其父兄,奴仆背其家主 瞒。清代 统治者亦深知赌博对社会生产及地方治安的危害,对赌博也是加以严禁。大清 律例对赌博罪有明确的规定:“凡赌博财物者,皆杖八十,所摊在场之财物入 官。其开张赌坊之人,虽不与赌列,亦同罪。坊亦入官一。江南提督南天祥在 给乾隆的奏折中也明确指出:“赌风不知敛迹,地方必不得宁谧一盯。应该说,赌 博成风是清代社会奢靡之习的另一侧面,清代虽然在法律上对于赌博的禁止较之 前代更为完备严厉,但是,社会各阶层对赌博的狂热,使法律徒具空文,实际上 并无太大的作用,赌博风气不减反增。 第二章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类型 一、困于衣食 第一节案件发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绝大多数为守土耕食的农民,广大农民辛勤劳作而不受 外力影响,尚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即使地瘠民贫的地区,只要百姓不受饥 寒所迫,能够安居乐业,则盗贼无从生发。一旦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导致民众无 以维生,往往铤而走险,此即“鸟穷则喙,兽穷则攫,人穷则盗刀臼之理。王又 槐在 ,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研乾隆朝军机处录副奏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何晓伟:清初江南民间陋俗及乾隆朝的整 饬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 醴【明】顾九思著:掖坦题稿 ,转引自戴顾居著:明代蟊盗案件判牍中所反映的民问社会治安目 题。明史研究小组2 0 0 5 年版,第2 3 页 卯【清】王又槐著:办案要略 ,群众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3 4 页 1 2 为此陷于讼案,其中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贫求所造成的家庭物资财物的匮乏,才 使他们这样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其民生之艰难凋敝可以想见一斑。 汝东判语中的“沈金生呈词判一,沈金生与沈小元就因为一只黑猫而对簿 公堂: 区区一黑猫耳,沈小元窃之,沈金生争之,所值几何? 而族属之间乃以 是构衅耶始而詈,继而殴,终而讼,变本加厉,胡不念祖宗一脉之亲,而 为此纷扰也唐说部有两妇争猫之讼,猫儿数语,贻笑至今堂堂男子,竞 寻彼妇之辄,吾未如之,何矣! 当堂判此即便掷还,莫使案牍之中留谈 柄 在塔景亭案牍中,同胞兄弟竞因为区区。酒桶锡锅一而控诸捕衙: 据林亨泰呈称林亨需种种欺压情形,林亨需诚失于友道惟林亨泰于林 亨需为本生胞弟,区区酒桶锡锅,即使借用不还,亦何盛呜知地保? 又何必 指为窃取,控诸捕衙? 所称无兄弟之亲语,林亨泰还当自反林亨泰家有 病人,现在叉值农忙,仰持此谕归向汝兄亨需将锅桶取回,不准涉讼如捕 衙差役向汝索了案使费,准即指名禀究呈姑附此判 另外,槐卿政绩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案例:何叨与何会式一起放牛,何叨 的牛挣脱栓绳跑了,怀疑是何会式拣走了栓牛绳,便截住他搜身,两人由此而殴 打起来。后来何叨发现自家一只香炉破碎了,不顾族人的调停,执意告何会式毁 其祭祖器具,引得县官也哭笑不得,“片瓦之值几何,岂能执为御人之具,而置 凌辱斯文于不问一7 1 。虽然毁坏香炉之诉是负气之举,但是对微小财产的在乎显 然也是讼案的源头。还有一起看似更为荒谬,双方仅仅因为一根“堆草杆木胗而 兴讼:戴宣定是个无赖,戴天来等妄信他一面之词,遽往戴帅家搜获堆草杆木一 根,作为窃祖茔瓦泥山树的证据,勒罚钱十二千文,无果,遂以戕祖窃伐等情控 昭珊、佐恂、佐勤及凌文芳、凌章英五人。7 2 此案虽不排除有“无赖 教唆的成 分存在,但自身的贫乏更是案发的主要原因。案牍中记载的讼案,有许多都是争 讼方“困于衣食 、“饥寒所迫 ,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仅从笔者所列举的 案例当中,就足以看出当时社会民生之疾苦。 为【清】许文涪著:塔景亭案牍 ,俞江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页 7 1 【清】沈衍庆著:槐卿政绩挟嫌逞凶事) ,同治元年刻本 7 2 参见【清】沈衍庆著:槐卿政绩戕祖窃伐事) ,同治元年刻本 1 3 二、子孙败家 如果说“迫于生计 尚属无奈之举,那么那些沉迷于赌博、鸦片之中而难以 自拔、以致倾家荡产的人,则完全是因为自身行为的放荡所致、咎由自取。判牍 中这类的案例也不少见: 塔景亭案牍中记载了一案:陈鼎臣原是富家子弟,祖辈留下了颇丰的产 业。但因为他刁悍成习、浪荡成性,其名下的所有财产被其挥霍殆尽。过惯了纸 醉金迷的生活,但现在手头上已无钱可供其挥霍,于是就开始动歪脑筋,企图敲 诈弟弟的家产。既以葬母为求财之计,又以分家为要挟之谋一,将弟弟控于公堂: 此案陈文灿、陈金堂为同父兄弟陈金堂子二,长鼎臣、次銮文灿无 子,以鼎巨嗣陈济义,銮之子也文灿营业扬州,金堂芸田本籍一为大 腹贾,一为多谷翁其时家业兴隆,手足亲爱,锚铢不较,彼此不分所谓 江北江南各管其业,大约一言为定,非必设席宴客,立券佥名此社会之常 有,亦门庭之盛事初不料一再传后,衅起阋墙也现在两造争论分书,相 持不决,其实此案分家与否不必定须以分书为凭,但就前后供词反复推勘, 情事已了然矣不但如此,文灿泰州有钱庄,甘泉有鞋店,仙女庙有田 三十亩,扬州城内有市房数十间,一概为鼎臣挥霍殆尽综计其倾荡之教, 已逾嘟砑乡田亩之值,而其耗去之纹银八千两尚不在内是陈文灿、陈金堂 即使果未分家,本籍资财亦非鼎臣所应有乃哓哓致辩,屡以陈文灿户记田 地为言,不知即此一端正可为实已析产之证惟陈鼎臣穷滥已极,而陈 张氏母子又念一本之亲,情愿将陈文灿户吴家圩屯田三亩五分及吴家圩地三 亩一分、黄墅田十八亩四分拨给陈鼎巨以资过度,自应准如所请,免致日夜 耽逐,另启衅端陈鼎臣刁悍性成,下流习惯,既将己属财产化为乌有, 复垂涎到乃弟家来自陈銮身故后,因索诈不递,节节与陈张氏为难始则 控之于县,继则控之于府捏为污蔑之词,诬以暗杀之事既借葬母为求财 之计,又以分家为要挟之谋此真意识全无,亦且颜面不顾本应惩处, 姑念陈张氏母子再四为之乞哀,从宽斥出再敢多事,严究不贷懔之! 此 判” l :樊山判牍中记载了一起案件,被告因为沉迷于鸦片,致倾家荡产,无奈 竹【清】许文涪著:塔景亭案牍 ,俞江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4 5 - - 1 4 6 页 1 4 之下把房屋卖给了哥哥。而其妻知道丈夫吸食鸦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