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论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完善 摘 要 我国宪法第 34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虽然我国在 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和普遍的选举权。然而,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历史 的惯性,大量侵犯公民选举权的违法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侵犯公民选举 权的行为主要有利用暴力手段或宗族势力胁迫选民、贿选以及组织者违法操作、 私填选票等等。 在我国,一些公民的选举权遭受侵害后,并不能得到有效地救济。原因就在 于我国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还不完善。首先,罢免权虽然是我国公民一项重 要的宪法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选民却很难行使此项权利。其次,为了贯彻所 谓的“组织意图” ,个别地方的选举组织者在选举中有意识地对代表或选民进行 暗示、或者施加倾向性的影响。最后,我国现行的选举法度中,对于侵害公民选 举权的违法行为的认定及法律后果,都规定得极为简略甚至模糊,选举监督也基 本上处于单一弱化状态,选举中大量的侵犯公民选举权现象并未受到有效遏制。 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有益成果,严格规范选举 监督机构人员与被选举人、选举人之间的关系,确定回避制度等,并就如上内容 制订出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同时按照居住状况划分选区,避免按生产单位、事 业单位和工作单位划分选区所带来的弊端。 通过立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选民登 记制度,包括选民关系、选民流动、选民资格审查等。最后,我国应在选举法中 对侵犯公民选举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及其制裁措施予以具体规定, 增加程序上 的可操作性。将民事诉讼法第 160 条、161 条、164 条、165 条, 刑法第 256 条中有关侵害公民选举权的规定合并纳入选举法中,以便实现公民选举权法 律保障和救济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公民;选举权;选举制度;救济制度;司法救济 关键词: 公民;选举权;选举制度;救济制度;司法救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infringement the civil right to vot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34th articl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the citizens over the age of eighteen,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race, gender, occupation, family background, religious belief, education, property status, residence, have the right to vote and to be elected, except these who is deprived of political rights according to law. however, due to the imperfe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historical inertia, the illegalities of violations of civil right to vote still exist in reality, including threatening and forcing voters by using violent means or clan forces, vote-buying, the organizers illegal operation, filling in the ballots without permission and so on. in china, some citizens right to vote was infringed, and they can not be relieved effectively. the reason lies in the imperfection of relief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right of recall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stitutional rights of citizens,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voters to use in reality. secondl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alled organizational intent, the organizers of the elections in some places intentionally suggest the voters to vote. finally, there is no clear and detailed definition and punitive measures to the illegal activities which offense citizens rights to vote, and the monitoring systems of elections are basically single and weak. a large number of violations of civil right to vote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curbed.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china should learn instructive achievements of the relief system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strict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lection monitoring agency and vo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ion monitoring agency and votes; should determine the avoidance system and work out the corresponding laws to normalize i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marcate electoral constituency according to the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i living conditions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 which the demarcation of electoral constituency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units, institutions and work units. and we should legislate to establish a set of comprehensive voter registration system, including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ters, voter mobility and voting qualification. finally, we should specifically formulate methods of bearing civi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violation of civil right to vote and the means of the sanctions measur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operability of the procedure. we also should incorporate the articles of 160, 161, 164, 165, of the civil law and the article of 256 of the criminal law with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infringements of the civil rights to vote,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and relief of the civil right to vote. keywords: citizens; right to vote; the electoral system; relief system; judicial relief. 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 权行为。文中除已经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 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保证人(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华北水 利水电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公开和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检索, 并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复制、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原件或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涉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一)选题理由(一)选题理由 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各国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狭义的选举 权指的是人们参加国家权力机关或代表机关的创设或组织所必需的那种选举中 的选举权;而广义的选举权指的是人们为实现任何国家机关、公共团体乃至私人 组织的创设或组织所必需的各种选举中的选举权 1。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的四部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虽然按照我国 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具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权,但现实中选举权被践踏的事件 还是不时发生。以权力干涉选举者有之,以金钱贿选者有之,甚至以暴力逼选的 现象也远未绝迹。维护选举权的尊严,是确保民主社会运行基本秩序的需要。直 到今天,一些地方还在发生侵犯公民选举权的案件,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笔者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大量收集、整理和研究了我国有关公民选举权 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发现我国学者对公民选举权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从宏观层次对我国公民选举权进行研究, 第二个层面是从对西方选 举制度及中西选举制度的比较等角度进行研究, 第三个层面是关注某一群体或某 一具体选举制度及其救济。 也就是说, 理论界虽然对公民选举权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有关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理论研究很少且不系统。然而,如果不能对侵 害公民选举权的行为及时进行法律救济,不但严重影响宪法的权威与尊严,而且 会严重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阻碍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因此,笔者将 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完善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 力求通过自己的 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选题意义(二)选题意义 现行宪法第 34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 族、种族、职业、性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期限、家庭出身、财产状况,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这就是说, 1许崇德.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5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我国公民享有普遍和平等的选举权。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既是人民参加国家管 理的一项基本形式,也是人民依据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直 接体现。然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侵犯公民选举权的违法现象,一些公民 的选举权遭受侵害,而且得不到有效地救济。因此,研究我国选举法律制度的缺 陷及公民选举权侵害的救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是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基础和新的起点,所以,在探 讨我国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之前, 必须对国内研究现状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 梳理。 我国学者对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 从宏观层次对我国公民选举权进行研究, 比如史卫民, 雷克漩所著的 直接选举: 制度与过程 2;王玉明所著的选举论3。第二个层面是从对西方选举制度及 中西选举制度的比较等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张立平所著的美国政党与选举政 治 4;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所著的中外选举制度比较5。第三个层面是 关注某一群体或某一具体选举制度及其救济。比如,杨刁一所著的县乡换届选 举工作指南 6;詹成付所著的选举权利与司法救济7。这些研究对公民选举 权侵害救济制度的研究较少,既无专著也无专题论述。 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公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具有相当 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但现有的研究成果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推崇对国外 制度的直接移植,因此,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发展 的阶段和现实,就成为理论界进一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了实证分析法, 比如选取了 1998 年北京市西城区人大换届选举时, 北京民族饭店员工王春立等 16 人被剥夺选举权的案例;2007 年年末,长阳土家 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3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5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出版。 6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7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族自治县进行五届人大代表选举中, 磨市镇第三选区负责人黄荆庄党总支副书记 林茂荣,弄虚作假,涂改选票,致使应该当选的候选人肖兴由落选,进行了分析 和研究。同时本文还采取了比较研究法,对比了日本、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的公 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并分析了三种模式各自的优劣,从中探寻出完善我国公 民选举权侵害救济制度的有益经验。除此之外,本文还采取了抽样调查、实地访 谈、问卷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便使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具实践性和代表性。 一、我国公民选举权的侵害现状 (一)我国公民选举权概述(一)我国公民选举权概述 根据我国宪法第 34 条的规定,只要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我国公民,无论其是 什么性别、种族、民族、家庭出身,也无论其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信仰宗教以及 信仰何种宗教,也无论其财产状况、教育程度、居住期限如何,都有被选举权和 选举权。 ”宪法教科书上阐释此规定的特点时,认为我国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两大特点。 普遍性是指一个国家内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公 民, 不论其社会属性、 政治属性等因素, 都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也就是说, 该国享有选举权的公民非常广泛。 而平等性是指不能在选举中允许对某些公民加 以限制或歧视或某些公民享有特权,选民无论其民族、家庭出身、种族、教育程 度、性别、财产状况、职业、宗教信仰、居住期限如何,每个选民享有平等的选 举权。 除了宪法的原则规定之外,须由相关法律作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才能使具 有如此普遍性和平等性的选举权利从法律的应然状态走向现实生活的实然状态。 否则,字面上的选举权利则如不能充饥的画饼。依据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由公 民选举的代表去参与对官员的选举,而公民无权直接选举各级行政官员;而在我 国,基本也是间接选举代表。比如,我国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直接选举的 方式进行,而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都是由下一级代表选举产生。如县一级的人大 代表选举市一级的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选举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则有省 一级的人大代表选举产生。 也就是说,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基于间接选举而设计的, 即不是选民直接选代表,而是由下一级代表选举上一级代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如何使公民的选举权真正得到行使,使各种选举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 候选人的产生是否代表民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保障公正、 公开选举的基础。 我们的代表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呢?依据我国选举法第 29 条规定, 各人民团体和 政党可以单独或者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10 人以上选民或者代表也可以联名推 荐代表候选人。同时,选举法还规定,推荐者应向大会主席团或者选举委员会介 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我国选举法第 33 条还规定,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 民团体和选民、 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 人的情况。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 选人的情况。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 面并回答选民提出的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选举法的上述规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举法第 29 条没有设定代表候选人的个人自荐途径。仅规定了政党、团体及选民或代表 10 人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的三条渠道。由于选举法第 29 条未设置候选人产生的 “自荐”途径,不但阻塞着“选民或代表 10 人联名”途径的畅通,也限制了公 民的被选举权。也就是说,由于我国选举法限定了代表候选人产生的途径,从而 弱化了民性。在我国的实际选举中,“10 人联名”推举候选人的情况几乎不复存 在。因为联名一般是建立在自荐的基础上,不允许自荐,联名之渠道则会被渐渐 淤堵。当有联名推选候选人的情形发生时,选举的组织者常常要求被联名推举者 表态是否同意被推举,这样一些被推举人就陷入一种“尴尬”境地而违心退缩,该 联名的成功性当然也就大为降低。二是选举法第 33 条使选民和代表失去了辨别 候选者优劣的起码依据,客观上使代表候选人的实体资格的透明性大打折扣。第 33 条的规定有三层意思:其一,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 选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其二,推荐候选人的选民、代表和人民团体、政党可以在 代表小组会议或者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候选人的情况;其三,人民代表 大会主席团或者选举委员会应当向代表或者选民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以增加 选民或代表对代表候选人的了解。其第三层意思中的“介绍候选人情况”具有单 向性,致使介绍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简化介绍。在现实的选举过程中,人们只能从 中看到该候选人姓名、年龄和历任职务等简单情况, “介绍情况”成了一张写着 候选人简历的纸。选民却无法获知代表候选人是否具备候选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能力等方面的资格;第二层意思中,一方面人们并不清楚哪是政党推荐哪是团体 推荐的候选人,另一方面,既然是政党、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介绍所推荐的代 表候选人情况, 那也可以不介绍。 所以在现实选举过程中, 几乎没有出现过政党、 团体和选民、代表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至于第一层意思中,因规定 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而不是“必 须” ,选举委员会不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也并不违法。于是,此种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在现实的选举过程中,也被轻而易举地省略了。 (二)公民选举权的法律性质(二)公民选举权的法律性质 对公民选举权的法律性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赞同选举权既是 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同时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即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的观点。前者是由人民主权原则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宪 法已有明文规定,无需赘述。至于说选举权同时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理由 如下: 我国宪法明确了公民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劳动等各方面的基本 权利。从中可以看到,宪法明确公民经济、文化教育及劳动等各项基本权利时, 除国籍外无任何条件限制,而对公民享有选举权则规定了条件限制,即除了国籍 外,还必须年满 18 周岁,并且依照法律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宪法之所以要作上 述区别,主要是因为选举权与其他的公民基本权利在性质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影 响上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经济、文化教育及劳动等权利如何行使,只会关系到 权利者本人的利害,无论是放弃还是转让,对国家和社会都不会造成什么直接的 后果。选举权则不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权行使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代表机关的性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人民当家作主的 政治地位,主要是通过行使选举权,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来实现的。若能通过 选举选出能够代表人民意志的德才兼备的代表, 就能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稳定前进,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如果民选的公职人员不称职, 则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不但政治腐败在所难免,而且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也得 不到保证。所以,选举权只能赋予具备一定条件的公民,不是随便哪一个公民都 能享有的。这部分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在选举法上就是选民。可见选民实际上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是一种社会职务,就象他们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一样。人大代表职务要求享 有与之相适应的职权,行使职权是代表应尽的义务,否则就是失职。同理,选举 权是与选民职务相适应的一种职权,行使选举权是每个选民应尽的义务,否则也 是失职。这个道理其实是比较浅显的,只不过由于选民这种社会职务太普遍,以 致人们常常没有认识或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自 1979 年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以来,至 今已进行过 4 次全国性的县乡直接选举。综观历次选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 是人们对公民选举权的性质认识不清,理解不一。因此,明确选民是一种社会职 务,选举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举权既然是国家法律 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它就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任何破坏和不尊重公民选举权 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选举权既然又是选民职务享有的 职权,选民就有参与选举活动的义务或责任。这在我国现阶段公民的民主意识还 不够强并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是很有 必要的。因此,建议我国选举法补充规定:“选民有参加选举的义务。 ” (三)我国公民选举权侵害的表现形式(三)我国公民选举权侵害的表现形式 目前,侵犯公民选举权的行为主要有利用暴力手段或宗族势力胁迫选民、贿 选以及组织者违法操作、私填选票等等。如果按照侵犯公民选举权的主体来看, 主要包括选举候选人、选举委员会及选举工作人员的侵权。选举候选人的侵权, 主要指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违反法律的规定, 采用暴力威胁或限制选民投票, 伪造、贿赂选举人,买卖选票等方式破坏选举的行为。选举委员会的侵权, 主要 指在组织选举的过程中,选举委员会采取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利用自己的职权 侵害公民选举权利的行为。作为各项选举的组织者,选举委员会如果在制定选举 工作方案、公布候选人名单、选民登记、投票组织等环节滥用权力, 就会侵犯到 公民的选举权。比如,1998 年北京市西城区人大换届选举时,北京民族饭店员 工王春立等 16 人原是北京民族饭店的职工。1998 年 11 月底民族饭店终止了与 他们的劳动合同。然而,该年恰逢选举。1998 年 11 月,在北京民族饭店公布的 选民名单中,有这 16 位职工的名字,选民资格得到确认。但是,投票是在 12 月 15 日举行,选举时民族饭店没有通知这些下岗职工参加选举也没有发给他们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选民证,所以,这些下岗职工未能行使选举权。从而他们没能参加投票。选举工 作人员的侵权是指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的过程中, 违反相关的选举法律法规的规 定,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的选举权利。在选举的过程中,选举工作人员以各种不正 当理由拖延选举或者提前突击选举;或者利用职权擅自内定或随意调整、变更候 选人;或者对有违法律规定的选举结果违法认定,等等。比如,2007 年年末,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五届人大代表选举工作。 磨市镇第三选区负责人是黄荆庄 党总支副书记林茂荣。12 月 6 日上午该选区向溪村选举小组开始选举,11 时选 举结束。选票计数后,负责指导该村选举的镇经管员杨德银,未督促选举主持人 复核选票就向选民宣布票数,代表候选人肖兴由得 923 票,孟庆法得 666 票,熊 长淑得 463 票。紧接着将选举结果报到选区中心会场。约 12 时,第三选区中心 会场工作人员将 3 个选民小组报送的选举结果进行汇总后, 负责人林茂荣让主持 人广播了选举结果。 候选人肖兴由得 1456 票, 孟庆法得 1497 票, 熊长淑得 1482 票。孟庆法、熊长淑当选。散会后,林茂荣用电话向镇选举指导组报告了第三选 区的选举结果。镇选举指导组经审核,发现 3 名代表候选人得票之和大于有效选 票,于是让林茂荣迅速复核。林茂荣接到消息,没有通知监票人就擅自将全部选 票拿到自己住处查点。午饭后,同选区的工作人员、镇司法助理员柳家齐和镇综 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军来到林茂荣住处,看见林茂荣正在数选票,就帮助清 点。清点后发现是向溪村选举小组报告的选举结果有差错。候选人孟庆法得票 426 票,报数报成 666 票。这就是说,按实得票数应当当选的是肖兴由而不是孟 庆法。林茂荣认为选举已公布了结果,重新选举又很麻烦,于是提出:把选票摆 平,把肖兴由的赞成票拿下 200 票,给孟庆法补上赞成票 200 票。于是林茂荣自 己动手涂改了 120 张选票,柳家齐、李建军各涂改了 40 张选票。由于林茂荣弄 虚作假,涂改选票,致使应该当选的候选人肖兴由落选,不应当当选的候选人孟 庆法当选。这一做法不但侵犯了公民的选举权,而且直接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上述这些侵权行为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第一,公民选举权事关公民 能否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选举权,从而实现真正的当家作主。第二,危及我国政 权的巩固。 “在政治权威逐渐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控制手段之时,民主的决策程 序以及公民利益的有效保障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第三,选举权程序遭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破坏导致的公民利益受损将激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得不到 有效、及时的化解,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在这种状况下,群众就可能以上访、 违法集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 8 二、国外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及启示 (一)国外选举权的发展历史(一)国外选举权的发展历史 作为民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选举权,其发轫于资产阶级革命,起源于 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之中。 英国的选举制度源于中世纪英国国会中下院即平民院 议员的选举,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出现公民选举权的国家。英王爱德华一世于 1295 年邀请市民、僧俗贵族和骑士三个等级参加国会。1343 年,国会分为上、 下两院,作为下院的平民院议员则由全体自由土地占有者投票选举产生。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下院议员实行自由选举。而作为上院的贵族院议员由拥 有土地的贵族担任,无须选举。美国 1787 年颁布独立后的宪法,开始了自由选 举。法国 1789 年大革命后,也逐渐开始了自由选举制度。有选举就涉及什么人 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参加选举,即选举权问题。 从有选举至今,选举权经历了从权利的不平等向平等发展,从限制性向普选 制发展。从限制到普选是选举权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所谓普选是指国家对公民 选举权的取得不再另行规定资格限制, 凡是具有公民权者就有选举权, 不以性别、 财产、 学识等条件限制公民的选举资格。 限制性选举是指公民除具有公民资格外, 还须具备规定的教育条件、财产条件或性别条件等,这样才享有选举权。财产条 件是指公民不具有规定财产的公民则无选举权,必须具有一定的财产才有选举 权。这个财产包括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或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一定数量的土 地等。历史上主要西方国家都有过相关的规定。美国、澳大利亚和葡萄牙等存在 过这种限制。澳大利亚一个州甚至规定,只有毕业于联邦某个大学的公民才享有 选举权。 美国有些州的选举法曾规定公民取得选民资格须经过“文化测验”的条 文。性别条件即女性则没有选举权,以男性为取得选举权的条件。作为美国立国 纲领的独立宣言在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时,将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排斥在外,人 8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9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 人用的是“men”即男人。英国 1832 年制定的选举法就规定,教育条件是指公民 必须受过一定教育才有选举权。农村选民的资格为收入 10 磅以上的土地持有者 和年收入 50 磅以上的租地经营者; 城市选民资格为收入 10 磅以上的房主和年付 10 磅以上房租的房客。 世界各国的选举权随着限制性条件的逐步降低、突破和取消,在各个方面都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第一,性别扩展。1869 年美国妇女提出妇女参政的口号, 1866 年英国妇女第一次提出妇女享有选举权。但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在 19 世纪 之前基本都不享有选举权。 新西兰(1893)和芬兰(1906)是世界上妇女最早获得选 举权的国家。苏联(1917)、挪威(1913)、美国(1920) 、丹麦(1915)等国的妇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相继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8 年的英国,男性 2l 岁 就有选举权。虽然法律规定女性也享有选举权,但当时的女性要想真正享有选举 权,不仅要求是大学毕业或能够毕业的年满 30 岁的妇女,而且其丈夫或本人要 拥有每年价值 5 镑以上产业。男女平等法于 1928 年颁布,男女真正的平等的选 举权才得到了解决。法国虽早在 1848 年就已确定一人一票的选举原则,但实际 上,男女并不具有一样的选举权利,直到 1944 年女性才正式享有与男性相同的 选举权。第二,阶级扩展。从阶级角度而言,选举权的数量扩展实际上是从上层 阶级向普通民众扩展。英国早期选举权实际上仅限定于贵族阶层。在选举权的限 制中,虽然没有明文的阶级限制,事实上,起着阶级限定作用的财产条件一直是 存在的。1832 年的第一次选举改革,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增加了城市 代表名额,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城市工人在英国 1867 年的第二次改革中受 益,其经过长期斗争得到了选举权。1884 年的第三次改革,使农村工人有了选 举权,城市与农村的选民资格标准在全国得到了统一。第三,数量扩展。一些国 家最初拥有选举权的公民比例较小,直到 20 世纪拥有选举权的公民比例才逐渐 增加并进一步普及。在美国,选举权由各州规定。依照一般的州法律,在有的州 的全部成年男人中,享有选举权的仅占 10%左右,即拥有选举权者仅限白人、男 性和有财产的公民。 直到南北战争前, 美国仅有不到 4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 英国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8 世纪之初拥有选举权的人 约占成年人数的 5%, 原因就在于对选民资格做了财产等多方面的严格限制。 1832 年改革后,只有 7%的男子享有选举权。1867 年,享有选举资格的男子的比例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高到 16%,原因就在于在当时的选举改革中,大幅度降低了财产资格对公民选举 权的限制。1884 年的英国,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了 28%,也是由于当时的法律 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对公民选举权的限制。1918 年规定 30 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 权,这一比例使享有选举资格的人数提高到 78%。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拥有 选举权的公民人数只占当时法国男性公民的 1/6。第四,种族扩展。一些国内存 在重大种族差别的国家, 公民选举权的发展轨迹是从单一种族向全体种族的公民 扩展。美国早期,作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以及后来的黑人被排斥在选举之外,各 州的选举权实际上限于白色人种。联邦最高法院 1857 年在一件宪法诉讼案中, 判决书仍宣称: 黑奴不能享有与白人平等的权利, 美国宪法中的公民一词并不包 括黑奴在内。美国南北战争之后,联邦宪法在 1870 年进行了修正,规定不分种 族、肤色,任何人都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这一权利不得被非法拒绝或剥夺。但南 部各州为了限制黑人选举,纷纷规定选民要进行选民登记,就必须通过文化测验 和交纳人头税。 凡不能朗读和解释宪法条文, 不纳人头税者, 不准进行选民登记, 这样就从事实上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美国的印第安人,直到 1948 年才在法律 上获得了选举权。南部各州成年黑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只有 5%登记为选民。 第五,年龄扩展。选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和行为能力,才能行使选举权。选民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年龄资格是判断选民是否具备此种能力的 重要标准之一。英国 1918 年选举法规定为 21 岁,1969 年降到 18 岁,目前英国 正考虑将选民的年龄下限降低至 16 岁。 目前,大部分国家把选民年龄资格都定为 18-21 岁。如美国、德国等规定选民年龄资格为 18 岁;古巴的选举权年龄最低, 无论男女年满 16 周岁即有选举权;日本为 20 岁;意大利、比利时为 21 岁;法 国历史上规定年龄最高的是 1811 年的 30 岁,1974 年降到 18 岁。总之,各国在 有关选举的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公民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可成为选民行使投票权。 从世界各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法律规定的选举权年龄总体上有下 降的趋势。 从不平等到平等是选举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不平等是指每个选民 所拥有的投票数不相等,或投票数虽相等但其效力不相等。平等选举权原则指的 是, 每个选民所投选票具有同等的价值。 选举权的不平等以各种形式长期存在着: 其一,投票数不平等。英国长期存在的复数投票制度规定,拥有固定资产的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1 只要是合法的选举人,其可以在其营业所选区或其产业所在地投票,还可以在其 住地选区外再次投票。另外,牛津、剑桥等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分别在其住所选区 和大学选区投票。依此规定,某些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可以投票数十次。其二,投 票效力不平等。英国曾经规定,选举人按照纳税多少排列顺序,分为三个选举等 级,这就是英国长期存在的一种等级投票制度。三个级别的选民人数并不相等, 每个级别的纳税额总数是全部选民纳税总额的 1/3。纳税较少的选民级别人数较 多,而纳税较多的选民所组成的较高级别人数较少。每个选民各投一票,每一级 各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 纳税较多的选民的选票价值要高出很多, 也就是说,每个选民选票的实际价值是不同的。英国早期下议院议员选举,每一 自治城市,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都有两个席位。也就是说,英国早期下议 院议员人数与其所在自治城市的人口并不成比例。工业革命以后,那些仅有少数 居民的衰败城镇,在下院还拥有两个席位,从而使这种不平等情况更加突出。邓 尼奇是北海的一个边缘小镇,只有一个选民,却也拥有一个议席。在只有 7 名登 记选民的老萨拉姆,连投票站的房子都找不到,却拥有两个席位;相反,像曼彻 斯特、伯明翰这样一些新兴的大工业城市,在 1831 年连一个议员也没有。这就 造成不同地区的选民选票的价值很不一样。 针对地域不平等问题,1832 年英国增加了城市代表名额,重新分配议席。 尽管如此, 英国在二战以前议员数与各个选区的人口的比例相差还是很大。 后来, 为了确保各选区享有平等代表权,丘吉尔政府根据人口或其他情况的变化,定期 复查选区,对议席分配做出必要的调整。但是,由于人口或其他情况的变化,在 选区的划分上,不可能做到议员数与各个选区的人口的比例完全均等,在这种情 况下,选举的票值总还存在着差别。针对此种状况,在一些国家的学术界出现了 运用选举划分影响选举的所谓“选举地理学”。 一些国家在实践上将这种票值的 差别控制于适度的范围之内,最高不超过 2 倍。1964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 在众议员选区划分上, 要“使一个人在众议员选举中所投的票与另一个人所投的 票有同等价值” 9。在此之前的 1962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选区划分 舞弊案件中,裁定不按人口比例划分选区是违反美国联邦宪法的。英国复票制的 存在,造成了选民之间的不平等,使有产者享有更多的政治特权。1948 年英国 9英维尔.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 最终实行了“一人一票、一票一值”的原则,废除了营业处所、伦敦市和大学选 区的复票制度。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逐渐建立了平等、普遍的选举制。 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等原因,其民主发展相对滞后。其宪 法对选举权的规定是其民主发展的缩影。在日本,众议院是由依选举法产生的议 员组成。但 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中规定,按照选举法,交纳直接国税 15 日元、年满 25 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日本现行宪法第 44 条规定:两 议院的选举人及其议员的资格,由宪法和选举法予以明确规定;但不得由于社会 身份、种族、信仰、收入、教育、性别、财产或者门第不同而加以差别对待。当 今世界,妨碍普选权的一些关键问题都得到解决,如性别、种族、阶级问题,选 举权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原因,在中东的君主制国家, 女性参政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在 21 世纪之初,包括沙特、科威特等都在尝试给 予妇女选举权。也就是说,即使在这些国家,女性参政受到的种种限制也出现了 明显的松动迹象。 当然,即使是当代,选举权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巴西、葡萄 牙等规定不识字的人没有选举权;法国、比利时规定,无偿还能力的破产者没有 选举权,等等。也就是说,至今仍有一些国家实行程度不等的变相的财产资格限 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宁马拉伯(manning marable)列出数字指出:近 400 万美国人,即成年人的 2%,因为犯罪而暂时或永久地失去了选举权;在那些 剥夺了前罪犯的选举权的州,有 40%的黑人男性将永久失去选举权 10。如美国有 一些州规定:乞丐流浪汉和受济贫院抚养的人无选举权。除此之外,在一些发达 国家,有许多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如何保障这些人的选举权,日益成为 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在德国,外籍人占德国人口的 8%,有 600 多万之多。 他们并没有相应的选举权和平等权,虽然事实上这些外国人在德国工作和生活, 对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国外选举权的发展动力 (二)国外选举权的发展动力 近代以来主要政治力量分别是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选举权作为 10薛涌.美国:被囚禁的自由eb/ol.搜狐网站文化频 道,2005-01-0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3 一种政治权利,总是政治较量的结果。选举权的发展历程,与这几个主要阶级的 力量对比变化和斗争密切关联。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英国在 1688 年确立 了资本主义体制,但当时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社会上层贵族和旧贵族。到 19 世纪初,阶级力量对比出现了新情况,英国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贵族地 主阶级衰落。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对工 业化进程中增长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大的支配权和更多的分配份额。于是,这些新 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政治,增加本阶级在选举权方面的发言权。在此背景 下,1832 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提出了第一个选举制度改革法。这次在 人民要求普选权的声浪中的历史性改革重新分配议会议员的席位,30 个人口在 20004000 人的市镇减少一个议席,另有 56 个人口少于 2000 人的小城市或衰 败城镇的议员议席被取消,归并到邻近的郡区;而将空出来的 143 个议席分配给 人口众多的工业发达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这次改革取得的成果,即选举财产限 制的降低和议席的调整,标志着资产阶级名副其实地成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资 产阶级在选举权扩展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 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 过前者的工业工人的阶级。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逐步波及到这些国家的各 个工业部门,工业工人的阶级人数不断增加;随着人数的增加,工业工人的阶级 力量也增强了。” 11。工人阶级最初与资产阶级站在一起,为争取普选权进行斗 争。在资产阶级已经获得选举权的情况下,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阶级开始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展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们在英国 1832 年的法案剥夺工 人选举权的时候,开始了持续 10 年之久的宪章运动。宪章派通过其男性普选权、 秘密投票、取消财产限制、年度议会、议员支薪以及选区平等六项纲领,为工人 阶级争取政治民主,扩大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公民权。恩格斯也积极加入他们的斗 争行列,与他们一道争取工人的平等权利。当恩格斯于 1842 年来到曼彻斯特时, 几百万工人为了要求正在组织集体签名,以便让每个工人都有选举权。工人通过 长期的政治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议会批准了这个宪章的实施,工人阶级也有了比 较充分的选举权。 在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之后,社会中多数人拥有了选举权,而在工人阶级取 1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4 得选举权之前,社会中拥有选举权的只是少数人。因此,在选举权发展历程中, 工人阶级取得选举权具有关键性意义。这是一个转折点,是从精英选举制走向普 选的分水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思政体卫艺工作计划总结模版
- 园林公务员测试题及答案
- 物业服务安全生产培训
- 银行社招面试题目及答案
- 学生计算机测试题及答案
- 生物制药冻干机真空泵油租赁与设备节能降耗服务协议
- 新公务员法试题库及答案
- 留守儿童监护抚养责任与生活费用管理协议
- 司法鉴定机构股权联合经营投资合同
- 100以内加法减法口算1000题知识测试打印
- 2024北京西城区初一(下)期末数学试题和答案
- 专题13 简单机械(测试)-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解析版)
-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传染病防治监督)参考试题(附答案)
-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核心知识点备考试题(附答案)
- 学校食堂日清单、周汇-总、月结算制度
- 中职教案评比评价表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
- 高中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有效教学模式探讨课件
- 2025年中国铁塔浙江省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