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dl村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dl村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dl村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dl村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dl村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 以辽宁省 d l 村为例 中文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 化水平大步迈进,对于城郊集体土地的开发征用势如破竹。全国各地掀起了“圈 地”热潮。而在城市拆迁,农用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着拆迁制度不健全、补偿标准 低等诸多问题。 本文正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发生的农用地征用动迁事件, 以动迁造成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弱势群体守卫状态的描述,分析失地 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 本文以位于辽宁省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的 d l村为个案研究地点,通过对动 迁村民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动迁的基本情况与失地农民所处的“准动迁”状态。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通过对农用地征用和农民维权活动的相 关文献研究的梳理,发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方向。本文对于失地农民的研 究以“韧武器” “反抗的日常形式” “谣言”等为理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 来进行研究。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介绍作为个案的 d l村的人文 背景环境。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总结出失地农民反抗的三种日常形式:传播谣言, 假意顺从和依“法”维权。失地农民通过这些隐蔽的抵抗,用弱者的武器来捍卫 自身的权益。这些看似琐碎的农民日常反抗行为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以理性人的 假设逻辑来分析失地农民,他们用这种“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来表达自 己的不满。失地农民采取运用“韧武器”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即采取非 对抗性的抵制方式,利用多种反抗形式选择不给被“拿走”( 剥夺) 的机会,并借 助于“集体( 合作) 力”的效应,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公共化,从而获得行动的合法 性。 第三部分是文章结论,从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的角度来描述,作为研究 个案的 d l村民为了“守卫”自己的土地和财产而用弱者的“韧武器”而进行着 “不制造那么大动静”的反抗。然而农民这些卑微的反抗行动不可小觑,大量的 微不足道的小行动的聚集就像成百上千万的珊瑚虫日积月累地造就成的珊瑚礁。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了民间的智慧,也见到了一场场让人心酸无奈的闹剧。 失地农民处于一种守卫的状态,动迁成为了农村社会分化的导火线,导致了农村 社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关键词:失地农民 反抗日常形式 弱者的武器 ii the lost- land peasants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to the village of dl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n irresistible iron law of human beings from backwardness to civiliz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big step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 urban collective land expropriation like gangbusters. the demolition in the city,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like agricultural land expropriated during the demolition of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re, low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this article is in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in agricultural land requisition relocation events to the relocation of lost- land as a result of research object, by guarding the status of vulnerable groups, describe, analyze the daily forms of resistance to lost- land. in this paper, medium- sized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urban- rural village of dl as a case study locations, the relocation of villagers by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relocation and the lost- land in which the quasi- relocation stat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expropri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peasant s rights of protection activities in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ound that studies of the entry point and direction. for the lost- land peasants of the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rumor and so 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using a bottom- up perspective stud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 is devoted to the case of the dl as a cultur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o chapter summarizes the peasants against the three regular forms: spreading rumors, pretend to obey, and in accordance with law rights. although the hidden resistance, with the weapons of the weak to defend their own interests. farmers in these seemingly trivial everyday acts of resistance but is rich in meaning, the logical assumption that a rational person to analyze the lost- land, they use this kind of everyday forms of the unofficial opposition to express his iii dissatisfaction. landless farmers to adopt the use of weapons of the weak - both soft and solid kinds of weapons, namely, resistance to adopt a non- confrontational way, using a variety of forms of resistance chosen not to be taken away (denial) the opportunity, and by means of the collective (cooperative) force effect, so that the public of the problems they face to gain the legitimacy of ac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article concluded, from the landless peasants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to describ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l as a case study of villagers in order to guard their land and property with the weak tough weapon carried out not create so much static and dynamic resistance. however, these humble peasant resistance action can not be overlooked, a large number of insignificant accumulation of small actions like the tens of millions of coral reefs accumulated, created. in the course i see the wisdom of the private sector, but also sad to see a field helpless people farce. landless peasants in a guarded state, relocated into the fuse of 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leading to rural communities, further widen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keywords: lost- land, 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 weapons of the weak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 第一章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社 会的高速发展。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 4000- 5000 万人。预计到 2030 年,还会有 7000 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国家 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1。在我国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不可避免的被征用于城市化建设,城市化拆 迁和改造,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土地征用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非法审批土 地,征地行为成为地方政府的寻租方式。动迁补偿标准低,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 方式单一而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规定,失去土地后的农民生活缺乏保障,就业困 难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被近似于“白 拿”或者以补偿极低的方式被“剥削” ,被征用土地的农民面对的是国家政府和有 经济实力与势力的开发商。农民手中的土地最终还是归国家所有,因为交换的双 方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所以面对征地拆迁农民处于 一种“守卫”的状态。 正如霍布斯鲍姆所指出的那样,农民的目标通常在于“让制度的不利达到最 小” ,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蚕食”可能会适得其反,他们可能会改变后来的发展 过程,可能促成以此关于拨款限制的再谈判,但他们极少能够带来制度的改变, 这些都是可能的结果2。研究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及他们反抗外部索要所形 成的亚文化是非常值得研究,并且对现实生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大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郊集体土地的开发势如破 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 “卖地”也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聚敛财富的手段,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圈地热” 。关于百姓“住”的最基本保障问题,关于住房问 题出现了许多的新兴词汇“蚁族” “房奴” ,楼价的飞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所困 惑担忧的难题。关注人们的居住问题是一种民生问题,其自身的重要性也成为了 许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四川成都所发生的“唐福珍抗拆迁自焚”事件举国震惊,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4高汉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农地征用: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复旦大学,2005 年 5乔志敏 肖扬土地价值剖析社会科学家,1998 年第 2 期 6宋志斌关于农村土地价值实现的思考2003 年第 5 期 7谢建豪 袁伟伟论农用土地的综合价值安徽农业科学,2006 年 09 期 8杨勇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省:四川大学,2006 年 9贺文华,胡茜农村土地流失现象探析台湾农业探索,2006 年第 51- 54 页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4 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 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显然,除了乡镇企业、村 民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土地的 时候,必须要将农村集体土地先征为国有,这就意味着即便这种用途转换不符合 公共利益也必须先征为国有,这显然与土地管理法第一条第四款相矛盾。 1995 年 1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规划 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该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 可有偿出让。 ”第二十二条则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 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 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 划拨土地使用权即指划拨国有土 地使用权。 由于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地补偿不公以及缺乏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大量 集体土地透过黑市交易转换为城市土地。汪晖的研究以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为 例,讨论现行法律的矛盾与征地权滥用之间的关系,分析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下征 地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机理,探寻改革的途径10。学者贺文华,胡茜认为土地征用 费用低,导致农村经济福利流失,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征用费本可作为农村 经济发展基金,却被无偿剥夺。导致城乡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由于在征地过 程中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难以维持长远生计11。 总观以上这些学者关于理论和制度的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土地价值和 土地产权制度来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农用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进行 了详述,由此可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价格形成机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 问题。同时,由于相关土地征用法律的不健全,学者们对现行的征地制度和法律 程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征地补偿问题都反映出补偿标准低的问题, 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被指出和说明,研究只是停留在对以往文献研 究上。 2 关于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的研究 在农村土地征过程,主要涉及到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被征地者,三方的博弈 过程就是各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很多学者都在文章中指出,并分析三者间的 关系。王桂梅,李怀就是从现行的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征地博弈过程中的地位不平 等两方面写博弈过程根源,在农用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之间博弈 的结果是一场零和博弈。地方政府身兼博弈规则制定者和利益追求者双重角色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寻租活动1213。在博弈的过程中利益就是最本质的问题, 10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 年 2 月 11贺文华,胡茜农村土地流失现象探析台湾农业探索,2006(4),第 51- 54 页 12王桂梅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博弈的根源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 年,第 34 卷 20 期 13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5 年第 3 期(总第 46 期)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5 孙立平认为利益冲突是一种理性化冲突。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内容本身是很简 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冲突,目标是有限的,一般不存在政治 或意识形态的因素14。 杨明洪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首先没有必要在同一区域内区分 “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补偿标准,根据中国 c 市“国际社区”的材 料证实了不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补偿标准的好处;其次推行 “片区综合补偿价”是解决让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分享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关 键;最后提出明确土地征收和征用的内涵是一种必然选择15。 马良灿则是将土地征用问题置于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三维关系之中进行 考察,并沿着土地制度、农民集体利益表达与维权运动、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等三 条路径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土地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他在认识征地 问题时采用一种综合的观点,将以上三种视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16。 学者陈江红通过对拆迁利益的冲突的系统理论分析,针对拆迁利益冲突的焦 点拆迁补偿问题,从参与拆迁工作的主题角度划分了拆迁利益冲突的几种类 型,并且根据住宅的类型对其冲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17。 在拆迁问题的解决途径方式上,学者们强调不同的侧面重要性,寻找解决问 题的最根本的解决方向。刘祚祥指出政府主导的低成本获取城建用地的城市化, 并没有为我国生产出低价位的城市产品。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农地征用制度与对 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缺陷,从而产生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其根源于我国现有 的农地产权制度。因此发展我国的农地产权,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是问题的关 键所在18。学者叶剑平认为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格局,即农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 农户家庭拥有土地经营权,政府拥有土地管理权的“三权分离”制度下,国家对 土地的管理最终要落在基层政府手中19。 采用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征地拆迁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产生问题冲 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者所选用的视角,着重分析拆迁过程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 从冲突的关系与事件中切入研究。笔者认为这种对问题研究的切入方法是值得效 仿的。 3 关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研究 关于目前失地问题,学者们研究失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作了详尽 14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4 年 12 月 30 日 15杨明洪城郊结合部征地中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16马良灿土地征用中的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土地征用问题研究评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6 卷第 4 期 17陈江红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机制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南京市:南京工业大 学2005 年 5 月 18刘祚详城市化、农地征用与失地农民利益补偿城市化,2006 年 1 期,第 13 卷 19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6 的分析,何丽丽在文章中分析了目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和失地 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原因分析20。 主要是从征地补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 失地农民的保障两方面来围绕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针对失地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学者田强、马和平以湖北省宜 都市为例研究被征地农民问题,从短期看,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尚可以靠一次性征 地补偿费勉强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于明显下降。但从长远讲,随着征地 补偿费用逐渐用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最终还是要靠政府出面来化解难题。探索出的“以土地换保障”政策模式既是对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修正,也是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行之有效的根本之策21。而学 者丁少群在分析厦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 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途径,以及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的对策建议22。 何 建华,于建嵘则建议建立农民协会,让农民有自己的利益表达组织,以此来解决 农民维权没有合理途径的问题23。 许多学者在南方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 法,为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南方, 城市化水平发展的程度高于北方,因此在这些文章当中所提出的建议多使用于南 方的现实情况,而对于北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城市化动迁所造成的失地问题,这 些方法能否实施在北方失地农民的身上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4 关于征地过程政府行为的研究 研究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现实农村的权利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势群 体和弱势群体。在利益的划分过程中农村的村委会处于怎样的位置,现行的农村 乡镇政权又是怎样的模式。许多学者对此问题都发表了许多文章,最具代表性的 是杨善华对此问题进行的讨论。杨善华、苏红认为改革之前的总体性社会中,政 府在行政管理职能上的单一化和上下级政府职能的一致性,乡镇政权是 “代理型 政权经营者” , 改革后的乡镇政权因其自身利益的出现而具有不同于以往基层政 权的特性,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之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24。 对于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村庄权利格局,杨善华、王纪芒讨论了在这个过程 中,由于村委会掌握着土地源的处置权而形成了强势村委会和弱势村民这样一种 权力格局,并且村干部逐渐形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和村民产生分化、权威或权力 20何丽丽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研究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第 2 期 21田强 马和平征地换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途径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决策参考,2005 年 第 5 期(总第 189 期) 22丁少群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创新农村征地新模式厦门日报(理论探讨) ,2007 年 2 月 7 日,第 15 版 23何建华 于建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44 卷第 2 期 24杨善华 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 会学研究,2002 年第 1 期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7 地位的合法性是村干部利益的保障,村干部通过对村庄选举的操控来实现这一点, 村庄“空心化”的结果则使村庄的权力格局与大多数农村地区不同(像家族等传统 的村落社会组织在这种权力格局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它由力量悬殊的两方组成, 一边是村干部和他们的亲友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另一边则是基本上由老人和妇 女组成的村庄弱势群体,两者之间显然有着清楚的边界25。 张云昊从不同侧面透视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实然状态,得出了一些重要的 结论。认为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情、关系、 面子等日常生活概念以及隐藏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必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 基层政权组织,尤其生发于传统家族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人对待“关系”的特殊情 结将决定着未来中国的科层制模式,甚至影响着未来中国的民主道路26。 闫芳认为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监督者和执行者的三重身份 27。郭春华、林秋蓉认为责任是当今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现代民主政治和 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诉求28。 研究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政府角色主要是从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博弈论 几方面来进行的。周智坚、彭晓云从公共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公共利 益成为政府滥用征地权的强大武器。尽快明晰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公共利益的 外延,对政府征地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根本原因在于主要行政干部都是五年一 任的制度,这就导致好多地方政策是急功近利型的,缺乏长远的打算29。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征用被政府看作是充实财政、获得发展经济所需廉 价土地资源的有效方式。柴学伟、胡悦、年秀慧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 成本收益比较的方法,分析政府热衷于土地征用的内在原因30。而学者陈君以博弈 论和利益相关者分析为研究工具,剖析征地拆迁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博弈 过程,探究矛盾纠纷存在的根源,形成“征地拆迁的实质是利益博弈”的基本观 点31。周飞舟通过分析土地征用和开发中的政府收入、政府行为,来试图理解转型 期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些特点和模式32。 吕彦彬通过调查分析征用土地出让所得的收 益在地方财政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现有些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的 2030来自 于土地出让收益,有些典型镇政府预算外收入的 80来源于土地出让收益33。 25杨善华 王纪芒被动城市化过程中的村庄权力格局与村干部角色广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26张云昊中国转型社会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研究述评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为界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7 月,第 21 卷第 3 期 27闫芳浅析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 年 2 月 28郭春华 林秋蓉从我国土地征用看地方政府的责任缺失农村经济,2005 年第 11 期 29周智坚 彭晓云论政府征地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法制与社会,2007 年 1 月 30柴学伟 胡悦 年秀慧土地征用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法学,20057 31陈君征地拆迁:政府主导的利益博弈以 c 区为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省:浙江大学, 2006 年 4 月 32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2007 年 1 月 33吕彦彬涉县土地征用中的土地效益分配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 2003 年 6 月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8 上述几位学者研究征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扮演的角色,把征地过 程中的关系解释为利益博弈关系,对于农村采取社会分层研究更有力地解释了动 迁事件。 以上学者对于农用地征用过程中土地价值、利益团体、政府行为、失地农民 保障几个方面来对农用地征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用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加以说 明。 ( 二) 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文献研究 关于农民的维权活动学者们主要是从集体行动和反抗的日常形式两方面来 研究。也有学者从正式与非正式反抗形式来划分,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采取自下向 上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农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研究。西方研究社会运动的范式 是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对立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国内 学者则是中国当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情况下分析作为一个理性人并处于弱势群 体面对强势采取的积极的反抗形式,解释农民的行动逻辑。 于建嵘认为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目前主要有两种,即斯科 特的“日常抵抗”和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的 “以法抗争”的概念,并总结出农民维权活动的五种形式:上访、宣传、阻收、 诉讼和逼退、静坐34。 应星在研究移民上访时指出: “农民要使自己的具体问题纳入政府解决问题的 议事日程中,就必须不断运用各种策略和技术把自己的困境建构为国家本身真正 重视的社会秩序问题” 。也就是一种“问题化”的过程35。 美国著名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c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 反叛与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业化和 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 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而农民的社会公正感及其对剥削的认知和 感受,植根于他们具体的生活境遇,同生存策略和生存权的维护密切相关。因此, 如果不去仔细考察各种地方性的统和文化特质,不去探寻那些看似琐碎的农民日 常行为的丰富涵义,人们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便会误入歧途,就可能将农民隐蔽的 抵抗与积极的合作混为一谈,从中作出错误的政治、经济决策,诱发社会动乱” 36 为了具体描述农民的隐蔽的抵抗,斯科特还以自己在马来西亚农村的田野工作材 料为基础,出版了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和支配与反抗的艺术: 隐藏的文本 。 对此,国内学者罗英豪对此逻辑表示认同,认为反抗压迫、追求社会公正和 34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35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三联书店,2001 年 36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年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9 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社会反抗逻辑的真谛。在此逻辑下,农民更多的使 用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的“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 这些“日常形式”的“非正式反抗”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农民带来现实利益 的同时, 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 这一点对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37。 而学者于建嵘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入手,认为这个理论并不完全使用中 国农民所进行的维权抗争的情况,主要不是根据“集团”内部“奖罚分明”所进 行的“选择” ,而是对“集团”外部“压迫”的反应38。同时,以湖南省影响较大 的村民对抗基层党政部门的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做出了案例分析。陈映芳则以一 个上海市的某个住宅区集体行动维权成功的例子个案研究,发现该群体的特殊性 是导致成功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因素39。 周艳在文章中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自我主 义所带来的以“己”为中心和“陌生地域”所带来的难以实现的自我认同成为失 地农民利益表达行动困境的重要成因40。 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条件下,当农民面对不确定的生存和保障 前景时, 折晓叶认为他们会坚持固守一条独特的公正底线“转换生计,持续 保障” 。这种公正观具有其坚实的草根基础。农民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运用“韧武 器”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即采取非对抗性的抵制方式,选择不给被“拿 走”(剥夺)的机会的做法,并借助于“集体(合作)力”的效应,使他们面临的问题 公共化,从而获得行动的合法性41。 另外,学者应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 析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 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 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权宜性,在 组织上具有双重性,在政治上具有模糊性42。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以非正式反抗的视角来研究 农民反抗形式,采用从下向上的视角在分析反抗农民的行动逻辑,并且引用的个 案说明问题的现实性,而关于个案的研究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以东北老工业基 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个案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不多。因此,笔者试在东北老工业 基地转型的文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采用田 野调查的方法收集第一手材料,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来作文本文的研究视角, 37罗英豪从农民的反抗到农民的维权农民社会的反抗逻辑及其特殊的“反抗方式” 南京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9 月,第 5 卷第 3 期, 38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 h 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2006 年 2 月 39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研究与批评,第 172- 180 40周艳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农地经济,2008 年第 2 期(总第 37 期) 41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社会学研究,2008 年 3 月 42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 年 2 月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0 并以此研究对其他学者的研究给以学术的回应。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城市化发展迅速较快的辽宁省灯塔市结合部的 dl 村为研究个 案,通过对 dl 村动迁村民动迁事件的细致描述,分析在动迁事件相关的各种利 益关系以及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失地农民隐藏文本,研究失地农民对于自身利益即 将收到侵犯时所采取的日常反抗的形式,由此揭示出因为动迁事件而形成的利益 团体,并且由动迁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农村社会分化过程。对现代农村社会生态环 境的深描出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法和个案访谈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法对动迁事件发生过 程进行分析。本文中的一些数据来自官方网站,其他资料来源于访谈对象的访谈 内容,即来自于失地农民的访谈内容。由于动迁事件发生在过程发展之中,非常 益于观察农民面对动迁各种消息和行动的反抗日常形式。 此外,个案访谈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笔者从 2007 年选题开始就对 dl 村 的动迁情况一直很关注,所访谈的对象也是由笔者亲戚相互介绍用滚雪球的方式 获得,另外有些材料则是听他们“唠家常”方式听取后得出后凭借记忆对其加整 理得出。起初的访谈是采取半结构式的形式,由访谈者正式的提问与回答为主。 后期由于 dl 村对于动迁问题的关注与热议程度与日俱增,在每次传言要动迁的 时候都会掀起一番“盖房热” ,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因此后期的一些访谈内容多 为受访者自述为主。 (三)研究思路 笔者通过 2009 年 3 月对于灯塔市 dl 村几位动迁村民做了试访谈,发现在 动迁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如“接房子” “养鸽子” “一夜一 所房”等事情。经过试访谈笔者发现面对动迁村民不是一味的听任而是变被动为 主动,各自想办法用自己的方法来面对动迁的不公平。同时,有一些问题也在笔 者脑中画出了问号,虽然城市拆迁补偿标准低,但每次动迁却都有一些人发了一 笔财,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有着怎样的社会关系?这些问题都反映在当 代农村分层的状况方面。动迁对于农民来说是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是再次受到 另一种剥夺而导致了贫困?动迁事情在即,即将失去土地的农民在面对强势群体 的情况下,用怎样的反抗日常形式来做斗争,失地农民的心理是怎样,行为上又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1 有着怎样的回应?为什么没有形成集体行动?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希 望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得到解答。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2 第二章 作为个案的 dl 村 一、dl 村的自然情况 本次调查个案的灯塔市 dl 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灯 塔市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和淡水鱼养殖基地,有“ 北国鱼米之乡” 的美誉。主 产稻谷、玉米、高粱等,特产山楂。境内煤炭和铁储量较大。但由于过量开采煤 炭,已有部分城镇发生地陷43。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在灯塔市生活的人们生活比较富裕 安逸,就业机会比较多,同时也有一些私营矿产开采的矿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 益。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贸易的频繁使的灯塔迅速富裕起来,该地区形成了很大的 贫富差距。围绕着利益关系农村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社会分层状态。 本次个案是一个位于辽宁省的灯塔市城乡结合部的 dl 村, dl 村是一个县 级市的近郊自然村,由于城市发展扩展规模的需要在 2007 年 6 月被商业性征地。 dl 村延公路两侧自然形成,距市中心约 2000 米,交通便利且通城市公交车,附 近有服装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轻工业。这个地区主要是以建筑材料制造加工, 矿产开采为主要的经济支柱,人们生活比较富足安逸。 灯塔市是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小城市,城市规划对周边的村镇进行开 发和征用的事例有很多,笔者选取熟悉并方便于做访谈的 dl 村来进行调查,据 了解该村即将动迁的消息已经传了两三年了,因为消息并没有确定的动迁具体时 间,所以 dl 村的居民一直都处于“准动迁”状态。该村位于灯塔市北 1 公里处, 沈营线穿村而过,地理位置独特。该村现有 8 个村民小组,1555 户,共 5339 人, 耕地面积 4378 亩。 该村分布在马路十字路口四角, 西南角共有 300 多户即将动迁, 调查对象就在该村选取。 从 2007 年 6 月开始在 dl 村传出要动迁的消息, 在此之前 dl 村就发生过政 府征地行为,市政府建设而占用了耕地动迁,高速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动迁,公路 扩宽占用两侧民用住房动迁,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占用地动迁,部分村民在动 迁中获得了相应的补偿,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地区的村民来说,对于动迁并他们并 不陌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动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对于动迁事件也从感性认识 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次征地开发商征用他们的居住房宅用以盖商品楼。在此期 间许多谣言传播,关于动迁的一些消息动迁的具体的时间,具体的范围,具体的 补偿标准,都没有确切的消息来通知,都是通过传闻来传播的,开发商的动迁势 43灯塔市人民政府网站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3 力,动迁后土地的使用目的,政府对于这个地区的前景规划,所有这些信息村民 都是通过传闻来得到,这种传闻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谣言,谣言具有不稳定性,多 变性,造成了 dl 村关于动迁情况的各种猜测的谣言四起。对于“准动迁户”来 说,能否动迁是一个未知,只是一种可能。而 dl 村动迁开发事件还是没有发生, 难以调查出根本原因,一切都是为动迁问题情况太非常复杂,所以“准动迁”的 dl 村村民一直处于准备动迁状态。 二、dl 村动迁的背景 在研究 dl 村的动迁过程中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之前,需要交代的是作 为个案的这个村子的基本情况。主要从涉及农用地征用的四个主要的群体来分别 描述。 (一)开发商的手段 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为了防止动迁村民之间有联合的行为而采取的迂回游 击的战术。威逼利诱各种手段达到计划中的动迁。 1奖励政策 开发商制定出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先同意在动迁协议签字的就给现金来奖 励,希望以此方法来鼓励村民积极的动迁。 2隐瞒动迁消息 在土地实施开发之前开发商一直出于“隐身”状态,开发时采取的是谈妥一 家马上签字拿钱,立即拆迁的方式,绝不给他们后悔的机会,也故意让已经开发 动迁的住户帮助隐瞒确切的补偿标准,具体的价格。 3各个击破 由于各家的情况不同所以开发商找到本村本土最了解各家情况的村委会成员 去每家每户的走访,并且对待他们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不让他们有机会来联合 抵抗,或者联合起来一起来谈条件。采取的方式就是谈妥条件一家,就马上签字, 立即搬迁,马上拆迁,而且让动迁户对外保守动迁补偿标准,造成一种神秘感。 另外对于别人财产的多少也是一种个人的隐私,为了保护这种隐私开发商和动迁 户都保守这个秘密而悄然的离开。 (二)实施“圈地”的地方政府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城市规划建设计划势不 可挡,同时也有了可以“圈地” “卖地”的权利, 。在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机关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4 干部与开发商勾结,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以活跃地方经济为名采取招 商引资,为开发商创造各种政策及方便条件,利用政府的城市规划作为掩护,滥 用权力假借名义征地的事情屡有发生,谋取私利钻政策空子,如先把耕地闲置 3 年变为荒地,然后再实施土地开发从而大大的节约了开发成本。类似的方式以获 得更大的利益。 政府征地成为一种地方政府权力寻租的方式,假借搞绿化等各种公益性政府征 地为名义,实质其中绿化用地只占极少的部分,更多的是建商品楼获得丰厚利润。 (材料 5 ) “市政府动迁马路两旁各 3 5米的绿化带名义上是绿化,实际上是在路 边的准备盖门市房。听说是辽阳市市长投资盖的。 ”刑某说。 “那老百姓如果知道 了,动迁就给那么点也不能同意啊! ”我问。 “动了就算动了,除非你告,告政府没法告,跟共产党较劲你能较过人家啊!说 是绿化,哪能用了 3 5 米啊,给你绿化 5 米,剩下的盖门市,你能说啥!等盖起来 了你告也白告。 ” (三)与开发商合谋的村委会 农村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村委会的管理也很涣散。在动 迁村民心中的村委会是与开发商合谋的,并不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而村民对此 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眼中的村委会领导无论谁当选都从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实 惠。 (材料 4 ) 问:村委会向村民宣布有关的消息呢? 答:没有,我觉得村委会的没有做什么利于老百姓的事。他们都有可能和开发商 联合起来。 (材料 1 ) 问:那开发商也会给大队不少钱吧! 答:那就是人家两家的细底情况,如果处得好的话,还能多给点呢。人家是在酒 桌上谈那点事,你想呗,越谈越开心。房子炒得值钱了,现在地皮值钱。 (材料 6 ) “这个村的村长现在是留档党察看,大队书记因为信用社卖地的事贪污,给撸了。 市政府广场旁边的那块地 4 。5万一亩征的,卖给信用社是 1 2万一亩,其中的钱 也和上面人分了,后来听、 ; 说是给退回给上面去了,但是那也是贪污。 ” “这个 书记下台,听说是得罪了某个副书记,竞选那天村长选了,书记没选上。就因为 那个书记雇一百多台出租车给大队给围上了,有党员过来选举就告诉他今天不选, 回去。就因为这事结下仇了,他下台还是因为有好使的人给说话了。 ” 失地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以辽宁省 dl 村为例 15 据访谈得知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公平投票选举,在选举过程中就有拉选票, 逼迫选举,阻止一些本具有被选举权的人被选。掺杂有许多权利与利益关系暗箱 操作,能够当选村委会成员的人也都有很深的社会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