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蔡寨村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的 240 位村民的调查,以社会流 动理论为指导,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的基本状况,并运用高 级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的具体因素。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水平比较高。不论与父 亲当时职业相比,还是与母亲当时职业相比,代际职业流动均达到较高水平,绝大 部分人都实现了代际职业流动,尤其与母亲当时职业相比,代际职业流动趋势更为 明显。 个人因素中的个人文化程度、个人初次就业时的年龄和家庭因素中的父亲当时 的职业、母亲是否当过干部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存在着影响。个人因素 中的文化程度和家庭因素中父、母亲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代际职业流动(与 母亲相比)存在着影响。 通过进一步分析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流动的关系,笔者认为,个人 文化程度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个人的代际职业流动水平,而父亲的文化程度、 家庭的经济水平和母亲的职业则通过子女受教育程度来间接影响代际职业流动。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 代际职业流动 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using data from 240 inhabitants in cai zhai village of hen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village inhabitants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the study shows, the level of the village inhabitants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lies in a high level. when the childrens occupation compare with fathers, the level of the village inhabitants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is high, in addition, when the childrens occupation compare with mothers the level is also high. the latter i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e former. the determinants (compare with fathers occupation) are: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childrens age when they get the first occupation and the fathers occupation et al. the determinants (compare with mothers occupation) are: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mothers occupation, the fathers occupation and family finances. these findings lead to a perspective on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from personal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that is, the level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may be affected by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directly,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all, and will be influenced by fathers education, family finances and mothers occupation indirectly. key words: village inhabitants occup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generation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 与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观念的变化都在加速进 行(陆学艺,李培林,1991) ,农村社会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由简单、 单一向复杂、多样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与分化速度也在加快。虽然“接 纳农民身份转变的结构性体制”尚不十分明朗化,但是,随着人民公社制的解体, 随着户籍制对农民职业规定功能的取消,随着国务院“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 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经济政策的制订,昔日农村那种内部高度同质化、均 等化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许欣欣,2000)职业分化促使农村社会职业结构发生 变化,正由单一职业向多种职业转化,农村的人不再是单独种地的农民,农村社会 也正由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化。农村社会的分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因此,全面地 考察非农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分化及其结构变迁,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 律的重要前提。 社会分化是一个社会结构不断重组、利益关系不断打破和重构的过程,如何揭 示农村居民社会分化所形塑的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状况、发展趋势及分化背后的 因素,笔者认为通过社会流动的视角来考察能更好地反映这一问题。而在社会流动 研究中,代际流动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由于社会流动往往要在较长的时 间跨度内表现出来,所以研究者们认为,代际间的社会构成变化更能反映出一个社 会的社会流动全貌和趋势。 因此,本研究将对农村社会的代际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 析,以此来考察农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 1.2.1 社会流动的理论取向社会流动的理论取向 已有的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取向,大致有以下几种(李春玲, 1997) :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理论取向:社会流动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造成 了职业结构的变迁,职业结构的变迁必然带来更多的社会流动。代表人物主要有: 布劳、邓肯、利普赛特、本迪克斯,特雷曼、费瑟曼、琼斯、豪泽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倾向:反驳技术和经济的进步减少了阶级差异和社会不 平等,缓和了阶级冲突的工业化理论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有罗宾森、凯利、伯恩斯 坦、史密斯等等。 代际间可传递资本的理论取向:以往的研究只强调职业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 用,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资源的影响力,而这些资源强烈地影响了个人在阶级结构 和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和改变这种位置的机会,如: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 资本、政治资本,代表人物有:布迪厄、西威尔、费瑟曼、豪泽、特雷曼、格兰诺 维特、林南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和企业结构之间资源和机会的分布是 不平等的,有着同样特征的人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和企业结构中存在着不同的流动机 会。代表人物:边燕杰、布迪厄等。 跨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比较取向:一种观点,实际流动率受到不同国家的分工 结构、经济的、技术的、人口的结构等等的影响,相对流动率在各个国家是相似的。 代表人物:费瑟曼、琼斯和豪泽等。另一种观点,不论在流动率还是流动类型都存 在极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代表人物:戈德索普、费尔德梅瑟、 阿伦、科恩豪泽、帕金、吉登斯等。 以上几种不同理论取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社会结构权力为基础 与经济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分析(李路路,2003) : 以经济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分析以工业化、现代化、技术发展为背景,采用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能主义的分析模式,更强调经济发展、经济机制和技术理性的功能要求,认为社会 的职业结构是这种功能需求的产物,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技术理性、经济 机制或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这种职业结构的变迁造成了大量职业的和社会的流 动。并且随着工业技术向全球的扩散以及共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所有社会都会趋于 一种相同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现代化和技术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扩展,将导 致社会结构日益趋于开放,具有更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地位获得的机会日益趋于 平等;即使社会地位的差别依然显著存在,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将取代原有的阶级 阶层封闭性和继承性,使得社会结构日益趋向于松动灵活和平等,出现高社会流动 率、流动机会更加平等并呈上升趋势,代际的流动和代内的流动增加等等。 (今田 高峻,1991;李路路,2003) 以社会结构权力为基础分析则以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为背景,更 强调权力、政治制度以至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认为基于利益的基础,那些拥 有更多对社会资源占有和支配权力的阶级阶层,会充分利用这种权力和资源优势, 适应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优势维护和延续自己的地位,排斥其 他的阶级阶层。在这种理论视角看来,社会分层模式的形成和变化,并非是经济 技术理性功能需求的结果,或者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结果。由于 政治、社会、文化的因素本身就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使不是常常与经济技术理性 处于对立的地位,也是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基于各种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群体一经形成,就成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社会单位,在自身 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控制、利用和适应经济技术理性的发展。工业社会的高流动 率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现象,在社会流动的问题上不存在永恒的趋势,只有无 趋势的波动和流动率高低的循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职业结构的流动实际上存在 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和文化的因素。 1.2.2 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影响代际流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个体性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如家庭出身、亲属关系等)和自致因素(如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技术、个人成就、工作经历等);社会性因素,包括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分层 结构、就业制度与就业机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这里为了研究的方 便,笔者将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1) 个人因素 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对子代职业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受教育水平 是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工业化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的受 教育水平成为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职业地位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人们所获得的教 育,同时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代际流动的实现,个人所接受的早期的 职业经验对代际流动的实现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blau and duncan,1967;treiman, 1977;erikson and goldthorpe,1992;彭希哲,任远,1998;郭凡,1995;李春玲, 1997;许欣欣,2000)在若干有可能影响子代职业地位获得的因素中,父代职业地 位对子代职业地位的影响要低于子代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但高于父代受教育水平的 影响作用,如果考虑到子代政治身份、户籍性质(城镇、非城镇)和工作单位所有 制等因素后,父代职业地位对子代职业地位将丧失原有的显著影响,本人受教育程 度成为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许欣欣,2000) 个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个人所在单位经济性质、单位行业、工作的流动等 因素影响代际流动率;个人的经济地位、声望地位、权力地位(个人主观评价)等 影响代际流动的方向。 (郭凡,1995;李若建,1995)个人对社会组织资源的利用 程度影响代际流动的实现,特纳的研究表明,个人所处的社会组织资源的不利地位 会减少个人资源的获得,同时个人资源的低离散度通常会减弱获得或创造组织资源 的技能,这两者对流动产生负影响。 (特纳,1984)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再分配经 济的机制无论是通过代际继承还是个人特征,都在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占主导地位,因此本人的政治地位或者身份有可能对职业地位 的获得有更大的影响。 (李路路,2003) 2) 家庭因素 如前所述,子代受教育水平是子代职业地位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子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教育的获得又受到父代职业地位的强烈影响,从而对子代职业地位获得具有间接影 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地位的继承性尽管不是直接的,但可以通过子弟教育这 一中介在相当程度上间接传递给子代,这很明确说明了,父代职业地位对于子代职 业地位还是保持着较为显著的直接影响(李路路,2003) 。 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并非意味着家庭在子代地位获得过程中不起作用,而 是家庭的优势地位无法直接传递给下一代,父代的影响是通过给予子代更好的受教 育机会,通过个人的教育获得来获得有优势的职业地位(许欣欣,2000;索罗金, 1927;blau and duncan,1967)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父代职业地位对子代职业地位的影响相对较弱,甚至有 研究认为父代职业地位或者对子代职业地位没有直接影响 (吴忠民, 林聚任, 1998) , 或者甚至没有间接影响(陈婴婴,1995) 。这些结果与国外学者所做的一些研究结 果相似(lin and bian,1991) 。但有研究表明,父代职业地位和父代受教育水平相 比较,父代职业地位对子代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李春玲,1997) 但是也有研究强调,父代的其他地位,例如:所有制地位,对于儿子具有重要 影响(许欣欣,2000)林南、边燕杰认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研究地位获得 过程,当用单位地位指标:所有制性质(国有、非国有) 、单位的行政级别、行业 地位、人员规模等等来测量父亲和子女的社会地位时,父子单位地位的传承关系是 非常强的,虽然父子的职业地位的继承关系已不复存在。 (边燕杰,2002) 父代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代际流动的先赋因素,父亲教育对儿子职业地位有直 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blau and duncan,1967;布迪厄,1977;吉登斯,1973)家 庭中所累积的教育和社会化的文化资源对在影响代际流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mach and wesolowski,1982) 家庭经济地位或经济资本通过教育间接影响代际流动。父亲的劳动类型(体力 /脑力)对儿子职业地位获得有直接影响。 (lipset and bendix,1992;mach and wesolowski,1982) 家庭生活的环境(城市/农村)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有着重要影响,生活在城 市还是农村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料都证实,农村地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的教育和职业机会结构对个人的教育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进入中等和高等教育的 机会特别少,在职业机会的活得上农村人往往根据极其有限的信息了解职业机会, 而且很少可能获得那些要求较高教育资格的职业,所以乡村的社会环境与城市相比 不利于教育抱负的发展(sewell,1964;lipset and bendix,1992) ,进而不利于代 际职业流动。 家庭规模的大小、兄弟姐妹的多少等因素对代际流动都有影响,大家庭不得不 把家庭财富在孩子中间进行分割,从而影响到个人社会资本的获得,影响到代际职 业的流动。 (hauser and featherman,1976) 家庭政治资源的利用对子女的职业机会产生明显影响,研究者认为政治资本与 流动的关系可以通过下述几种形式反映出来:在阶级阶层结构中,政治组织可以作 为一种流动的特殊途径;政治资本可以对拥有政治资本的人的子女职业机会产生明 显影响等等。并且,政治组织可以被认为是获得高奖励社会角色的一种选择途径, 可见,家庭中政治资源的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非同小可。 (mach and wesolowski, 1982) 3) 社会性因素 前人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程度对社会流动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技术和工业的发展,造成日益扩大的劳动分工,并使之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而不 断变化, 职业结构和地位结构日益复杂化。 在这一过程中, 职业结构被持续地重塑, 人口在地域、职业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成为一种普遍必然的现象。由此,在代际 和个人的工作历程中,职业流动或社会位置的流动,会达到较高的水平。高流动是 科技、经济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多的社会流动。 (blau and duncan,1967;李春玲,1997;goldthorpe,1964) 另外,通过研究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地位获得过程,得出这样的结 论:在工业化程度低的社会,职业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背景,因为职业 的分化程度不高,父子的职业知识、技能、机会的传递比较容易。但在工业化程度 高的社会,职业分化的程度也高,父子的职业知识、技能、机会的传递比较困难, 求职者往往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平和前期职业培训,才能获得较多的机会,谋求一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称心的工作。所以,工业化程度高的社会,将打破父子职业地位继承关系,代之而 起的是以教育为中介的职业地位获得模式。 (lipset and bendix,1992;彭希哲,任 远,1998;边燕杰,2002) 一些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的理论观点认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分 割性的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的获得具有重 要影响,这主要是指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分割的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内部劳 动力市场, 组织特质、 产品和服务特征等 (kallenberg and sorensen, 1979; cain,1976; beck,1978;baron and bielby,1980;stolzenberg,1978;许嘉猷,1990)劳动力 部门的不同对代际流动存在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雇主与工人出于各种目的成立的 各种组织如各种专业化协会及联合工会等组织对劳动力的流动也起着重要作 用。 社会中的生产位置数和生产位置类型变化率与流动呈正相关关系。(特纳, 1984; 郭凡,1995) 社会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要大于技术和经济的理性,代际间 可传递的经济资本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资 本的作用也小于资本主义国家; (parkin,1969)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权力机构的调控 或者说中央政府的政策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代际流动的关键因素。 (吉登斯,1973; goldthorpe,1964;许欣欣,2000)政治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仅在社会主义 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即使是在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中,也能 够看到类似的例子。 (erikson and goldthorpe,1992) 在中国,无论是后致性因素还是先赋性因素,常常通过制度和结构的因素而发 挥作用。 政治权力往往会决定个人努力能否在社会流动中发挥作用。(边燕杰, 2002) 另外,重大历史事件对代际流动有一定的影响。 (sorokin,1927;李强,1999) 国外对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文献大多以工业市场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为 重点。这些研究虽然对我们认识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框 架,但同时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边燕杰,2002)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对某个地 区或整个国家居民的代际流动进行宏观的研究,较少涉及微观层面的研究,并且研 究对象大多选择城镇居民,而较少单独涉及农村居民的代际流动研究,本研究充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农村社会的特殊情况,选择农村 居民作为分析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 行研究,这看似是前人研究结论在中原农村社会的一种验证,实际上是深入农村社 会剖析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状况的一次尝试。 1.3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 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本研究拟以社会流动 理论为指导,提出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状况既受个人因素影响,又受家庭因素 影响的总体研究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性别 就业年龄 文化程度 个人因素 是否接受职业培训 就业时间(年份) 与父亲职业相比是否流动 家庭社会资源 代际职业流动 家庭文化资源 与母亲职业相比是否流动 家庭政治资源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资源 本研究将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本村父代与子代的职业继承与 背离状况如何;二、父代与子代职业继承与背离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1.3.1 基本概念和变量说明基本概念和变量说明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代际流动。所谓代际流动,是社会流动(个人及其家庭在社 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变化)的一种类型,即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继承与背 离状况。用职业来研究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方法,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一个人的职业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最基本的因素” (david popence,1977) 。正如索 维指出: “社会地位并不是容易确定的,从前,这更多是一个身份和条件问题,而不 是职业问题。如今,人们的职业以及职业中的地位则起着重要作用” (索维, 1992:331) 。在这里,社会地位的操作化遵循流动研究的惯例,用职业来代表社会地 位,因此,这里的代际流动是指父代与子代的职业地位的继承与背离状况,也称作代 际职业流动。本研究以子代的初职为考察对象,以初次就业时父亲和母亲的职业为参 照对象。 本研究只关心初职时子代职业较之其时父母亲职业是变还是不变的问题,职业 流动方向问题撇开不考虑。 本研究分析的是子代初次就业时职业与父母亲的职业变化状况, 所以本研究选取 的变量都是指第一次就业时的情况。 个人因素:本研究个人因素是指本人的性别、就业时的年龄、文化程度、第一 次就业前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就业时间(年份) 。 家庭因素:这里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 源等。家庭社会资源用父母亲当时的职业来测量;家庭文化资源用父母亲的文化程 度来考察;政治资源用父母亲是否党员、父母亲是否当过干部、家庭亲属中是否有 人当过干部、家庭中朋友是否当过干部等等(一般的研究大多只将父母亲是否干部 作为家庭的政治资源,而将亲属关系这些作为家庭关系网络,然而,据笔者了解, 对于农村社会而言,利用家庭的关系网络时大多是利用关系网中的政治资源,故在 此这样划分) ; 家庭经济资源通过被调查者回忆评估自己第一次就业时家庭在本村家 庭户中所处的位置来考察,分为: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五个层次。 关于职业的分类:代际流动研究中最广泛采用的分类的方法是根据职业间最显 著的工作内容、方式与性质的差别,将诸多职业类别综合归并为白领、蓝领和农民 三大类(许欣欣,2000) 。然而,本研究针对的是农村社会的代际流动问题,所以参 考陆学艺在“社会学要重视当今农民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农民八阶层论(陆学艺, 1989)以及张云昊的中国中西部农村社会分层框架(张云昊,2005) ,并结合本村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际情况,将职业分为以下六类: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私营业主、个体工 商户及农林建筑等承包主;基层干部、村办集体企业管理者、小学校长等;乡村教 师、医生、农村房屋建设工匠;城镇企业、商业、服务业雇工;种地或兼有少量副 业。 1.3.2 基本研究假设基本研究假设 个人因素假设:个人因素对代际职业流动可能存在显著的影响。 家庭因素假设: 假设 1:家庭文化资源越丰富,代际职业流动可能越容易发生。 假设 2:家庭政治资源越丰富,代际职业流动可能越容易发生。 假设 3:家庭社会资源越丰富,代际职业流动可能越容易发生。 假设 4:家庭经济资源越多,代际职业流动可能越容易发生。 1.4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本次调查选取河南省蔡寨村为调查点。 该村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西 15 公里,荥阳市中部的乔楼镇境内(如下图 1 所 示) 。乔楼镇紧邻市区,全镇辖区总面积 7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0000 亩,辖区内 总人口 3.8 万,辖 18 个行政村。村庄坐落于乔楼镇西部,北边紧邻市区,南边与万 山相望,310 国道自村北部东西穿过,荥密公路南北贯境。全行政村大约有 17 个村 民小组,900 多户人家,村民大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村中地 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处于中 等发展水平,村办企业 3 家,以生产红砖为主。周边有集体企业荥阳市第二电厂、 荥阳市六零化工有限公司,私营企业长城机械厂、荥阳市纺织机械厂等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武陟县 温县 郑 州 市 辖 区 。 巩 义 市 蔡寨村 新 密 市 图 1 蔡寨村地理位置图 图 1 蔡寨村地理位置图 选择该村原因有二:首先,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程度适中,基 本可以反映大多数农村代际职业流动的基本情况;其次,由于该村是笔者的家乡, 这样调查容易开展,并且容易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具体的抽样方法是:首先,选取该村中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过子代就业的所有 家庭户;符合条件的家庭户中,如果只有一个子代在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的,该人就 为调查对象,如果有几个这样的子代,由笔者随机抽取一个作为调查对象,这样共 抽取 240 个村民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采取当面访问法收集资料,访问由笔者 自己实施和完成。实际调查问卷 240 份,有效问卷 235 份,有效回收率 98%。实际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表 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n=235) 表 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n=235) 变量名称 类别 n % 男 129 54.9 性别 女 106 45.1 20 岁及以下 11 4.7 2130 岁 112 47.7 3140 岁 85 36.2 年龄 40 岁以上 27 11.5 小学及以下 24 10.2 初中 108 46.0 高中或中专 75 31.9 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 28 11.9 全部问卷资料由笔者检查核查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 spss11.5 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以及回归 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 农村居民的代际流动水平农村居民的代际流动水平 2.1 代际流动的测量指标代际流动的测量指标 代际流动主要研究父代与子代之间的社会地位的流动情况,现代社会中,职业 是表征社会地位的主要指标,一般用职业流动来代替社会地位的流动。长期以来, 流动表是许多社会学家研究代际流动的主要工具。从代际流动表中,社会学家们得 出了几个很有用的测量指标:代际职业的继承性指数(世袭率) 、同职率、代际流 动性指数、代际流入/出指数、向上流动率、向下流动率、总流动率、职业的流动距 离等等。本研究仅通过流动表来分析子代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父母亲当时的职业 相比是否发生流动,即世袭率、流动率。 世袭率是流动表中位于对角线上各单元数据与所在列的边缘和之比(将所有对 角线上单元数据相加后除以总样本数,即可得到总的世袭率) 。这一指标用来表示 子代与父代职业未发生流动,保持一致。 流动率是指子代与父代职业发生流动的个数与总样本数的比率。这一指标用来 表示子代与父代相比职业流动情况。 世袭率与流动率之和等于百分之百。 2.2 代际流动水平分析代际流动水平分析 代际流动主要指父代与子代职业地位的继承和背离情况,它反映的是社会变迁 过程和社会开放程度。这里笔者进行分析的子代与父代的职业分别指的是:子代第 一次就业时的职业、子代第一次就业时父亲或者母亲当时的职业。代际流动表反映 着两代人之间职业的一切变化:它既包括不流动者,也包括流动者,并且描绘出流 动者的分布情况。笼统说来,选定流动表这种分析工具去分析社会流动,就意味着 把分析引向描述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类别之间的转换。 “转换”一词是从广义上去 理解的, “不流动者” 指的是那些未经转换仍然处于与其父亲相同社会类别的人; “流动者”指的则是那些经过转换后处于与父亲不同社会类别的人。通常,人们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会提出诸如在确定时间里,这些转换的规模、变化如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否 比较“开放” ,即流动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等问题。流动表的直观性使其无论 对所提出的问题, 还是对所得出的结论而言, 都是举足轻重的 (许欣欣, 2000: 211) 。 尽管如果局限于这一观察工具,可能导致在一项社会流动研究中低估或误解其他一 些问题,但是,笔者依然认为从这里开始是合适的。 下面是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制成的两个代际职业流动表,表 21 是子代第一就 业的职业与父亲当时的职业分布状况,表 22 是子代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母亲 当时的职业分布状况,这两个表中的数据全部为绝对数,位于对角线上的数表示子 代与父代之间没有发生流动,不在对角线上的数则表示发生了职业流动。 表21 被调查者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父亲当时的职业流动表 表21 被调查者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父亲当时的职业流动表 子代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 父亲当时的 职业 1 2 3 4 5 6 n 1 15 2 0 4 9 2 32 2 20 7 0 3 17 1 48 3 15 1 0 7 12 1 36 4 12 2 0 3 14 0 31 5 7 0 1 3 19 0 30 6 4 4 1 4 28 17 58 n 73 16 2 24 99 21 235 表中职业:1代表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 2代表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农林建筑等承包主 3代表基层干部、村办集体企业管理者、小学校长等 4代表乡村教师、医生、农村房屋建设工 匠等5代表城镇企业、商业、服务业雇工 6代表种地或兼有少量副业 经过计算得出,子代第一次就业时职业与父亲当时的职业完全不同的比率为 75.7%,与父亲当时的职业相同的比率为24.3%,也即与父亲相比的总继承率与总流 动率分别为:24.3%、75.7%。说明从父亲一代到子代,绝大部分人的职业发生了变 化,仅有不到1/4的人与父亲当时的职业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表22 被调查者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母亲当时的职业流动表 表22 被调查者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与母亲当时的职业流动表 子代第一次就业时的职业 母亲当时 职业 1 2 3 4 5 6 n 1 1 0 0 2 1 0 4 2 4 1 0 2 6 1 14 3 3 0 0 2 2 0 7 4 17 0 0 3 14 0 34 5 13 2 0 2 20 2 39 6 35 13 2 13 56 18 137 n 73 16 2 24 99 21 235 表中职业:1代表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 2代表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农林建筑等承包主 3代表基层干部、村办集体企业管理者、小学校长等 4代表乡村教师、医生、农村房屋建设工 匠等 5代表城镇企业、商业、服务业雇工 6代表种地或兼有少量副业 经过计算得出,子代第一次就业时职业与母亲当时的职业完全不同的占81.7%, 与母亲当时的职业相同的比率为18.3%,说明从母亲一代到子代,绝大部分人的职业 发生了变化, 仅有不足20%的人职业没有发生变化。 与以父亲当时职业为参照对象的 继承率和流动率相比,子代背离母亲职业的倾向性更大一些,与母亲从事同样的职 业的可能性小得多。 代际职业流动的总体流动状况:与父亲当时职业相比,流动率为 75.7%,不流动 率为 24.3%,与母亲当时职业相比,流动率为 81.7%,不流动率为 18.3%。可见, 不管与父亲当时的职业相比还是母亲当时的职业相比,大部分人都实现了流动,尤 其与母亲当时职业相比职业流动趋势更为明显。如下图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图 2 代际职业流动率总体状况图 图 2 代际职业流动率总体状况图 一般而言,高的职业世袭率反映社会的流动性欠缺,而低的世袭率表明社会具 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从上图可以看出,不管与父亲当时的职业相比,还是与母亲 当时的职业相比,本村社会的流动性都比较好。郑德本 1987 年通过考察广州城郊 农村村民父子两代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得出的代际流动率为 56%(郑德本,1991) , 李若建通过研究小城镇和城郊居民个人职业以及代际职业的垂直流动,运用被访者 对职业的主观评价分析出代际职业流动率为 57.4%(李若建,1991) ,美国 1973 年 的一项代际职业流动调查的代际流动率为 69%(波普诺,1999) ,与这些结论相比, 本村的代际职业流动率明显偏高。如果代际职业流动率反映社会开放度的话,那么 本村的开放程度比 1980 年代后期的广州和 1970 年代的美国的开放程度都高,这是 可以接受的。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不变动 变动不变动变动 与父亲相比与母亲相比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代际职业流动的因素有很多,社会流动理论认为,个人职业地位的实现往 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本研究撇开社会 性因素暂不考虑,将个人因素操作化为性别、就业时年龄(根据就业时间和目前年 龄计算)、文化程度、就业前是否参加过培训、就业时间(年份)等五个变量。家 庭因素分为家庭文化资源、家庭政治资源、家庭社会资源、家庭经济资源四个维度。 家庭文化资源操作化为父母亲文化程度两个指标。家庭的政治资源操作化为父母亲 是否为党员、家庭中本村亲属是否有人担任干部、与家庭交往的亲戚朋友中是否有 人担任科级局级及以上的干部等几个指标。家庭的社会资源操作化为父母亲的职业 两个指标。家庭的经济资源用个人评估的第一次就业时家庭经济水平在本村所处的 位置来测量。 这里考察一下因变量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和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 比)与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找出影响因变量的一些因素。 3.1 个人因素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个人因素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 表31 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的相关关系 表31 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的相关关系 交互分类项目 x2 sig. 性别与是否流动 0.000 0.047 0.828 文化程度与是否流动 0.246 58.816 0.000 是否参加培训与是否流动 0.000 0.05 0.822 就业年龄与是否流动 0.000 9.835 0.545 就业时间(年份)与是否流动 0.123 41.486 0.028 从表31可以看出,个人因素中文化程度与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的 lambda值为0.246,可以认为文化程度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存在着较大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影响, 第一次就业时间与职业是否流动的lambda值为0.123, 可见第一次就业时间 (年 份)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个人因素中的性别、 初次就业时的年龄、第一次就业之前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等三个变量似乎对代际职 业流动(与父亲相比)没有什么影响。 用同样的方法来考察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是否发生流动(与母亲相比)的相关 关系,结果如下表32。 表32 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的相关关系 表32 个人因素与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的相关关系 交互分类项目 x2 sig. 性别与是否流动 0.000 0.296 0.586 文化程度与是否流动 0.000 21.436 0.000 就业年龄与是否流动 0.000 5.249 0.919 是否参加培训与是否流动 0.000 0.044 0.834 就业时间(年份)与是否流动 0.047 38.888 0.050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子代初次就业时间(年份)的不同对代际职业流动(与 母亲相比)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而其它四个变量性别、就业年龄、文化程 度、就业前是否参加过培训对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不存在影响。可见,代 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不同的初次就业年龄代际职业流 动(与母亲相比)状况也没有什么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是否参加职业培训在代 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上也没有呈现出什么差别。 综合以上两表31和32可以看出,不管是与父亲当时职业相比的代际职业流 动还是与母亲当时职业相比的代际职业流动,性别、就业年龄、是否参加培训对代 际职业流动均不存在影响。这告诉我们,在本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过程中,男女 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就业前参加过培训的和没参加过培训的之间的代际职业流 动状况也没有什么差别,初次就业年龄的不同也没有在代际职业流动状况中呈现出 明显差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就性别而言,李若建(1997)通过职业流动率分析发现,1990到1995年间所有 职业(大类)的职业流动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的职业流动能够比女性强烈,职业 分布比女性均匀,在职业流动中,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郭凡(1995)的研究指出 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在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方面的流动中有获得地位升迁的优势。 这些研究都表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女性在职业流动上与男性存在差异。 然而,本文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代际职业流动中没有什么差异,对此的解 释:这可能与该研究的职业分类和因变量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的职业是根 据农村居民的就业实际状况来设计的,可能有些过于细致,有些过于粗糙,这些职 业大多是不可能产生性别差异的,但同时或许也说明了,现在社会对于男女来说越 来越平等了。另外一个原因,郭凡在广州市居民的代际流动研究中不是从具体职业 角度出发,而是采取的一种较为综合和抽象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郭凡,1995),而 本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完美版
- 2026年成都文理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武汉海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6年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汇编
- 2026年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汇编
- 2026年山东省菏泽地区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东方航空校招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聘科研助理2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乙肝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 大唐电力锦州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自动化与测控岗位
- 学校教师意识形态培训
- bz-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技术投标方案210
- 小学期中家长会课件
- 膀胱穿刺造瘘术课件
- 回转窑球团焙烧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创新创业计划书(33篇)
- 医疗器械软件注册申报解析
- 2025年上半年民族宗教事务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黄金抵押合同范本(2025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