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关雎》阐释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自关雎诞生之日起,对关雎 的阐释就没有停止过。根据诗经在历史上的阐释形态,将关雎 的阐释分为四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古典诠释,宋学时期的美学生成, 朴学时期的回归与超越,近代以来的多元阐释走向。每个时期的关 雎阐释都有自己的特点。 汉唐时期阐释关雎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齐、鲁、韩 三家诗亡佚,毛诗独存。汉唐时期的关雎阐释主要是毛诗一派的 阐释。汉唐阐释关雎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注重字义训诂,汉唐 对关雎主题的阐释具有政治的色彩,特别是将关雎阐释为咏 “后妃之德”之作,这一阐释影响了数千年。 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宋代阐释关雎一方面注重关雎 义理的阐发,一方面探求关雎中蕴涵的新意。与此同时,宋代对 关雎 的比兴艺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以往对比兴的阐释比较模糊, 宋代明晰了比兴的差别。 清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清代的关雎阐释一方面回归汉 宋,另一方面又超越汉宋。对汉宋的回归表现清代研究诗经的派 别可以分为汉宋兼采、 古文 毛诗 的复兴、 西汉今文的大兴和宗 集 传之学几个派别。对传统的超越表现在清人对关雎阐释研究领 域的拓展,清代是考据之学盛行的时代,清人阐释关雎更多注重 对关雎以往资料的考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学、音韵 学、名物研究、地理类、和文学研究等领域。 受中西交融的新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今人阐释关雎 ,更注重 对关雎的还原,对关雎原始意义是追溯,在主题阐释、字义 阐释、阐释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 关雎阐释;古典诠释;美学生成;回归与超越;多元走 向 abstract abstract “guan ju” is “book of songs,” the first paper, since the “guan ju” birth date of the “guan ju” interpretations have not stopped. 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tterns of “guan ju” interpre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song xue-era aesthetic production, park and beyond the school during the return of the modern era since the multi - toward interpretation. each period of “ guan ju ” interpret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expla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guan ju”are qi lu, han, mao 4, after three poems qilu han wang yi, mao shi-alone deposit. han and tang period of “ guan ju ” school of interpretation is mainly mao interpretation. the han and tang explained, “guan ju” more interesting places is the focus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exegesis, han and tang dynasties of “guan ju”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political colors, be interpreted as “empress of germany” is made, this illustrates the number of affected millennium.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in its heyday in the song explained, “guan ju”on the one hand focus on “guan ju” teachings of the ex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to explore, “guan ju” in implied novel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ong of “guan ju”xing art than a lot of attention given to the past rather ambiguous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st-xing song xing clarity than the difference. the qing dynasty is a link the preceding era of the qing dynastys “guan ju” explained the one hand, return to han song, on the other hand beyond the han and song. han songs return to th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qing dynasty, “book of songs”fa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ither a han song, classical chinese, “maos poetry,” the revival of the daxing han new text and cases of “collection biography” science of several factions.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guan ju” to explain the expansion of field of study, researching the scienc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in its heyday in the qing dynasty to explain, “guan ju” more emphasis on the “guan ju” past exper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philology, phonology, famous material studies, geography classes, and literary studies and other fields. by the blend of new ideas and western cultural influences, modern people to explain, “guan ju”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uan ju” and restore the “guan ju” original meaning is retrospective, in the subject to explain, explain the meaning of words to explain the method presented a diversification trend. keywords:keywords: “guan ju”interpretation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 aesthetics generation , reg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multi-direction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引 言 2 引 言 引 言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浩如烟海的研究 著作中,对诗经的研究不计其数。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尤其受到 研究者们的关注。孔子首开其端,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p30), 上博简新出土孔子诗论中关于关雎的阐释也体现出孔子及其弟子对三百 篇之首的重视。 毛诗序称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 夫妇也”2(p26)。司马迁说: “ 易基乾坤, 诗始关雎 ,夫妇之际, 人道之大伦也。 ”3(p456)。这些早期的阐释思路客观上形成了关雎篇在后代 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汉代以降, 关雎一篇依旧备受关注和争议,究竟是政治诗、礼俗诗还是 民间情歌?其所代表的原生意义已经永久的消失了,但所谓“诗无达诂” ,对于 居于如此显要地位的关雎篇的诠释也显示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流动性,自战 国秦汉、两宋以至明清、近现代,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阐释场域。历代学者文人带 着特定时代的特定视角,对关雎篇的阐释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时代指向,是 值得我们进一步梳理和研究的。 关于关雎篇的研究资料,主要集中在诗经要集当中。根据历代诗 经研究书目 、蒋见元诗经要籍解题 、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 、洪湛侯诗 经学史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等书所作的统计,历代解诗注诗 现存之作大约有两百多种, 笔者主要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资料, 如孔颖达 毛 诗注疏 、 韩诗外传 、欧阳修诗本义 、朱熹诗集传 、郑樵诗辨妄 、王 夫之诗经稗疏 、胡承珙毛诗后笺 、姚际恒诗经通论 、马瑞辰毛诗传 笺通释 、方玉润诗经原始 、崔述读风偶识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陈 乔枞三家诗遗说考 、魏源诗古微 、叶舒宪诗经文化阐释 、陈子展诗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上中下册标点本)m.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引 言 3 三百解题 、闻一多风诗类钞等 对 关雎 阐释史进行梳理的著作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如宋人严粲的 诗缉 。 时间上,严粲在诗缉中罗列了自唐以来的关雎阐释资料,形成了一种纵 向阐释; 内容上, 各派疏证, 严氏均予以收录, 这形成一种横向阐释。 但他对 关 雎 的阐释只是一种资料的简单罗列, 缺乏分析。 清代阐释关雎的著作很多, 钦 定诗经传说汇纂就是其中一例。不过,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在列举前代关 雎阐释资料时有所偏向,偏向于对朱熹诗集传 。这些自宋代以来的关雎 阐释资料是关雎阐释的萌芽,对关雎的阐释也仅限于文字训诂的阐释。 今人对关雎阐释史进行梳理的文章很多。叶勇(香港) “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句传笺异说探究对汉唐、宋、清代经学家对毛传郑笺阐释的异同进行 梳理。陈子展的诗三百解题对历代关雎主旨阐释的资料进行梳理,安秉 均(韩国) 关于雎鸠对历代“雎鸠”阐释状况进行梳理学者们从主旨、 名物等视角对关雎进行阐释,但尚没有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对关雎进行 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因此,本文试图从关雎的主旨阐释、文字训诂、名物、 情感阐释、文学阐释等内容入手,对历代关雎阐释的情况加以全面的研究。 论文分为四章,分别为汉唐风气下的古典诠释、宋学视野下的美学生成、朴 学时代的回归和近代以来的文化交融与关雎阐释的多元走向。这样分章的依 据是诗经阐释在历史上大体构成了四段不同特质的历史时期:诗经汉学、诗 经宋学、诗经清学和现代的诗经研究。各个阐释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不尽相同,各具特点。 在诗经汉学阶段,经学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属于今文经学,毛诗 属于古文经学, 后今文经学衰微, 古文经学大盛于世。 古文经学的第一人是毛公, 他为诗经做传,名为毛传 ,后郑玄为毛传做笺,名为郑笺 。到了 唐代,孔颖达奉旨编撰毛诗正义 ,至此, 关雎的古典阐释基本完成。汉唐 间的关雎阐释是关雎阐释史的源头,它所形成的以毛诗为主的关雎 阐释传统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相对于后世来说, 汉唐间 关雎 阐释比较单纯, 基本上是以毛诗、 三家诗阐释为代表。 而汉代以后古文学派的阐释成为权威话语, 从而构成了汉唐关雎阐释的古典风格。 宋代就不一样了,宋代出现了疑经改经的学术风气,宋儒不满于汉唐间的学 引 言 4 术诟病,大胆质疑。欧阳修首开其端, 诗本义曰: “盖关雎之作,本以雎 鸠比后妃之徳,故上言雎鸠在河洲之上关关然,雄雌和鸣,下言淑女以配君子, 以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谐尔,毛郑则不然,谓诗所斥淑女者非太姒 也”2,欧阳修认为“君子” “淑女”分别指“文王” “太姒”而言。 此后,其 它宋儒紧接欧阳修对汉唐 关雎 阐释提出质疑, 诗辨妄 等都是这样的著作, 当然,宋代也有一部分儒生继续坚持毛说。这样分起来,宋代的关雎阐释可 归纳为两类,一是拥毛,一是立宋。宋代关雎阐释形态虽然众说纷纭,却也 在古典诠释之外辟出了一股新的潮流,即诗经宋学。 清代是关雎阐释的第三个阶段,清代的诗经研究是继诗经汉学、诗 经宋学之后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称之为诗经清学。清代的诗经 研究极为繁盛。首先就研究的著作来说,清代比汉唐两代都要多,清代资料的浩 繁,像王夫之的诗经稗疏 、顾炎武的诗本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 姚际恒诗经通论 、崔述的读风偶识 、魏源诗古微等是其中的力作。其 次就研究领域来数,清代诗经阐释涉及到了音韵、文字、等领域,研究领域 的拓展,使关雎阐释更加深入。清代关雎阐释资料如此之多,范围如此 之广, 面对如此丰富的材料, 本论文分两部分加以论述, 一部分是对汉唐的回归, 一部分是对传统的超越。清前期, 诗经阐释汉宋兼采,中期东汉古文毛诗 复兴, 晚期今文三家诗大兴, 鉴于此, 将三部分内容并在一起曰 “向汉宋的回归” ; 与汉唐诗经研究相比,清代诗经研究较之前两个阶段在研究方法和研究 领域都有所超越。研究方法上,诗经清学以注重考据而著称。研究领域上,涉及 名物、音韵、文字等,所以第二部分着重论述清代诗经阐释对汉宋传统的超越。 关雎阐释发展到现代,又开始了它新的历程。受域外新思潮的影响,现 代学者以全新视角来审视关雎 。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论说之后, 关雎阐 释已被给予了种种阐释,被赋予了种种含义,那么究竟关雎的原貌是怎样的 呢,这是现代学者着重探究的一个问题。 朝代的更迭构成了关雎阐释的一条线性线索,在每个研究阶段内, 关 雎阐释又各具特点,汉唐重文字训诂,宋代重义理的阐发、清代重考据、现代 重还原,基于以上概括性的描述,笔者希望通过对关雎阐释史的梳理,能呈 现关雎阐释的流变原委,见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1 宋欧阳修.诗本义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5 第一章 汉唐风气下的古典诠释 第一章 汉唐风气下的古典诠释 对关雎的阐释早在先秦时已经开始,孔子阐释关雎 : “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3(p30),又说: “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2(p51), 新出土的文献中有孔子曰: “ 关雎之改关雎以色喻于礼” ,由此可以 看出,孔子对关雎的阐释是从音乐的角度和礼的角度阐释关雎 。但在先 秦时期,对关雎的阐释还不具有官方性、普遍性。 从汉代开始, 关雎阐释繁荣起来,汉代阐释关雎的主要以毛诗和三 家诗为代表,这也是中国诗经阐释官方化、系统化的开始。毛诗又称古文经 学,是由毛诗序 、毛传 、郑笺 、孔疏共同组成的一个严密的诗 经学体系。三家诗由齐鲁韩三家构成,其中齐诗亡于魏代,鲁诗亡于西晋,其 阐释关雎的资料多见于后人的佚集中,韩诗有韩诗外传流传,但没有为 之作传者。唐代对关雎的阐释是承接汉代而来。在唐代初期,对诗经的 阐释 “儒学多门,章句繁杂” “文字多讹谬” ,孔颖达奉命主持编撰毛诗正 义 ,结束了儒学多门的局面。 汉唐间的诗经研究学术界有一个专门的名称: 诗经汉学。它是指汉代至 唐代的古文诗经学派,将政治与经学阐释结合起来是诗经汉学的一大特 征。 诗经汉学注重对字义、名物的训诂和考据,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疏通和典 章制度的阐释。鉴于此,本章论说的重点就放在了字义训释、主题阐释、情感阐 释等几个方面。 第一节 字义训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6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重字义训释是汉唐诗经学的一大特征,就关雎篇来看,关于“雎 鸠” “淑女” “窈窕”等几个词的训释格外值得关注。 一、雎鸠 汉唐间,对“雎鸠”的阐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雎鸠“挚而有别”的美 德正当时的人伦关系,即“风化天下,使夫妇有别” ,这是因为: “夫妇有别则性 纯子孝,故能父子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既敬则朝廷自 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非礼,故王化得成也”4。二是用来讽喻,用来 劝诫。 以 “雎鸠” 美后妃的是一派以毛公为代表。 在汉代, 四家诗之一的毛公释 关 雎 : “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挚而有别”2。毛公首先释雎鸠“挚而 有别” , 其实在这里, 毛公对雎鸠的阐释还比较简单, 仅说雎鸠是 “王雎” , 有 “挚 而有别”的美德。后来郑玄进一步解释: “笺云挚之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 意至然而有别”3。 在 “挚而有别” 之前加上 “雌雄” , 更进一步突出雎鸠能 “别” 的美德。 到了唐代,孔颖达曰: “雎鸠,王雎也,释鸟文郭璞曰鵰类也,今江东呼之 为鹗,好在江边沚中,亦食鱼。陆玑疏云,睢鸠大小如鸱,深目,目上骨露, 幽州人谓之鹫。而扬雄许慎皆曰白鷢,似鹰,尾上白。定本云鸟挚而有别,谓鸟 中雌雄情意至厚而犹能有别,故以兴后妃说乐君子情深犹能不淫其色。 传为 挚字实取至义,故笺云挚之言至。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所以申成 毛传也。 ”4孔颖达对雎鸠的阐释就详细多了,引入郭璞、陆玑、扬雄、许慎等 关于雎鸠的论述,以使雎鸠的形象更加详明。毛、郑、孔三人关于雎鸠的阐释一 脉相承,都突出雎鸠“挚而有别”的美德,字汉唐对雎鸠注以“挚而有别”的美 德之后,后世儒生由此生发,深入挖掘“挚而有别”的内涵,进行微言大义的阐 1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7 释。 唐代的成伯玙论述雎鸠比孔颖达还要深入,他说“此鸟雄雌之情至甚厚矣, 然不双飞,并偶不于人前,退在河渚之间,亦常独处,以喻后妃性行贞専居幽慎 独深,悦君子不以容色相授,退处闺阃,以礼自持,而无妬忌,谐和众妾后妃必 能如此。 ”5孔颖达对雎鸠的释义侧重于引经据典,向读者描述雎鸠究竟是怎样 的一种鸟,其外形究竟的怎样的,而成伯玙则对雎鸠“挚而有别”的品行论说的 很深入。 汉唐毛、郑、孔阐释雎鸠注重歌颂雎鸠“挚而有别”的美德,雎鸠对忠诚于 伴侣,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由此而来, 关雎的政治教化意义就不言 自明了。 三家诗借雎鸠来讽劝。鲁诗一派曰 “关雎以义鸣其雄”2; “关雎兴于鸟 而君子美之,取其雌雄之不乖居也”3; “雎鸠相和”4; “周渐将衰,康王晏 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性不双侣。愿得周公,配以窈窕”5。 韩诗曰: “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无人之处。 故人君动静,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去留有度”6。 总体来看,汉唐间以雎鸠正人伦关系也好,以雎鸠来讽喻也好,都注重对雎 鸠“挚而有别” “不乖居”特点的挖掘。毛公先言“挚而有别” ,郑玄释“挚”为 “至” , 曰 “挚而有别” 实为 “至而有别” , 孔颖达引用杨雄许慎的解释来阐释 “挚 而有别” ,认为郑说的很有道理,维护毛公的原始阐释。三家诗一派由于资料的 散失,不能见到其阐释的原貌,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三家诗也取其“雌雄之不 乖居”的特点,雎鸠雌雄不乖居,贞洁慎匹,所以才能刺时。 二、淑女 汉唐时期对“淑女”的阐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毛诗一派的阐释,一种是三 家诗的阐释。毛诗一派阐释“淑女”经历了三个阶段:毛公将淑女阐释为后妃, 郑玄阐释为“三夫人以下” ,孔颖达阐释为后妃所求的 “贤女” 。 1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8 毛公释淑女为后妃: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好匹” 1。毛公在这里说“淑女”是“后妃” ,是“贞专之善女” ,也就是:淑女=后妃= 善女。 唐代的成伯玙也认为淑女应阐释为后妃: “ (雎鸠)雄雌之情至甚厚矣,然不 双飞,并偶不于人前,退在河渚之间,亦常独处,以喻后妃性行贞专,居幽慎独, 深悦君子,不以容色相授,退处闺阃以礼自持,而无妒忌,谐和众妾”2。将 “淑女”阐释为“后妃” ,这是因为在汉唐人眼里,后妃有着深刻的内涵。成伯 玙曰: “后妃者,王者夫人之号后者”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第五毛诗 音义释“后妃” 曰: “尔雅云: 妃,媲也,对也 。 左传云: 嘉耦 曰妃 。 礼记云: 天子之妃曰后4(p19)。 郑玄释“淑女”为“三夫人以下”:“ 笺云,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徳和谐, 则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徳不嫉妒, 谓三夫人以下”5(p30)。 孔颖达将淑女阐释为后妃“思得以配君子”的女子: “ (雎鸠)是后妃也,后 妃虽说乐君子, 犹能不淫其色退, 在深宫之中, 不亵渎而相慢也, 后妃既有是徳, 又不妒忌, 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故窈窕然, 处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以后妃不妒忌,可共以事夫,故言宜也”6 (30)。 孔颖达认为雎鸠之鸟性情和谐,而后又说“是后妃也后妃既有是徳,又 不妒忌,思得淑女以配君子”7 (p30)。在这里可以看到,后妃、君子即孔颖达 所说的性情和谐者, 后妃具有不嫉妒的美德, 求善女以配君子, 这样一来, 说 关 雎是咏后妃之德的作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毛诗一派阐释“淑女”的轨迹可以看出,毛、郑、孔三人释“淑女”虽不 相同,但他们都是在围绕关雎是一篇歌咏后妃之德的作品进行的阐释。毛公 将“淑女”直接释为“后妃” ,则说关雎是歌咏后妃之德的作品没有疑义, 1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9 孔颖达将“淑女”释为后妃所求的女子,则后妃心胸如此宽广,说关雎是咏 后妃之德的作品自是理所应当。 汉唐毛诗对“淑女”的阐释处于模糊阶段,仅说“淑女”是后妃或后妃所求 的“善女” ,没有把“淑女”具体化,汉唐的这种模糊的解释为宋代学者继续生 发新意奠定了基础。 三家诗的鲁诗阐释“淑女” : “ 列女传言贤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 ;齐诗阐 释“淑女” : “言能致其贞淑,不二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晏私之意,不形 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朝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1(p32);韩 诗曰“淑女奉顺坤德,成其纪纲”2。 汉唐经师在对“淑女”进行阐释时,往往不能忠实其文本,探求其本义,而 对关雎进行政教伦理层面微言大义的阐发。由夫妇之道,推及到治国之道。 “窈窕淑女” 和前文已论述的 “雎鸠” 也就自然而然的承载了统治者的政治寄托, 成为一本与政治统治相配套的教科书。 三、窈窕 毛传曰: “窈窕,幽闲也”3,孔颖达曰: “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 形状窈窕。故笺言:幽闲,深宫是也。 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 则窈窕宜为居处,故云幽闲,言其幽深而闲静也。 ”4 (p26)这是毛诗一派的阐释。 从毛诗一派的阐释可以看出,毛公没有明确指出“幽闲指居所还是指人,郑笺则 明确指出为居所” 三家诗中,韩诗曰: “窈窕,贞专貌”5;鲁诗曰: “窈窕,好貌”6。 毛诗一派将“窈窕”具体化为居住的场所,该场所“幽深而娴静” ,意在颂 扬淑女的美德。韩诗、鲁诗阐释“窈窕”为女人的“贞专貌” 、 “好” ,两大诗派 虽说法不同,但意思却相同,最终都指向了对“淑女”的赞美,一是通过行为的 展现,一是直接的针对人物自身。 综合以上所论, 汉唐间的 关雎 字义训诂阐释, 可以用 “解喻结合”1(p454) 1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上中下册标点本)m.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0 的特征来概括。 “解”是就名物训诂和字词章句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通过对字义 的阐释达到文理的畅通,目的是使文本的原意得以呈现; “喻”是指在明确了原 意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深远意义进行阐发,以呈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对“雎 鸠” 、 “淑女” 、 “窈窕”的分析,一者知晓汉唐经学家们解释这些字的最初含义, 二者,呈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透露其深藏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主题诠释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历代 对诗经都极为重视, 论语中有记载: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 , 文心雕龙宗经篇 : “ 经也者,恒久 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既然诗经这么的受人推崇,那么关雎作为诗 经的首篇,首先引起人们的关注理在其中。自诗经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 就开始了对关雎主题的种种阐释,但因为时代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原因, 对其主旨的阐释又不尽相同。 汉唐间对关雎主旨的阐释有“以礼解诗说” 、 “后妃之德”说、 “讽喻” 说以及“贵族的婚歌” 。孔子认为关雎 “以礼解诗” 、汉代古文经学的秉持“后 妃之德”说,汉代今文学派秉持“讽喻”说, “贵族的婚歌”是西汉学者焦延寿 的观点。 一、以礼解诗说 孔子持“以礼解诗说” 。 孔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针对治国平天下,他 提出了一套理论“忠” “孝” “礼” “仪” , “礼”是其治国理论之一,实为总要, 有史为证: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2。 孔子关于关雎以礼解诗的说法可以在两段文字中得到证明。 一是韩诗外传 : “子夏问曰: 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 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 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 关雎之道也。万物之 1 李清良.中国阐释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礼记.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1 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 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 。 关雎 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 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子夏喟然叹曰: 大哉关雎 ! 乃天地之基也。 ” 二是孔子诗论 (竹简) :新出土的孔子诗论 (竹简)中,有这样的记录: “ 关雎之改、 樛木之时、 汉广之知、 鹊巢之归、 甘棠之报、 绿 衣之思、 燕燕之情曷?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 关雎以色喻于礼。 ” 在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孔子对关雎主旨的理解: “改” 。那么什么是“改” 呢?可以从 “以色喻于礼”这句话来理解。 “ 关雎以色喻于礼 ,孔子似乎在作礼的阐发,但毕竟说出了诗的文本 意义,即咏“色” 。廖名春先生将论关雎的简 14、12 有关内容并和在一起, 其释文为: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喻求女之好,反纳于礼,不 亦能改乎?”1 (p233),这进一步表明孔子是先论关雎的文本意义和其中的 “好色”之情,然后再“反纳于礼” ,进行外层伦理意义的阐发。 论语八佾曰: “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朱熹论语集注曰: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伤于和者也” , 关雎 “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所以才能“喻于礼” 。 二、 “后妃之德”说 “后妃之德”说,始出毛诗序 : “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 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又曰“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 其色;哀窃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毛公此语,影 响了后人数千年,后人尽管对关雎后做出过种种解释,但都没有跳出毛公的 藩篱,都在篱内活动。 后郑玄、孔颖达对“后妃之德”都作了进一步阐述,孔颖达曰: “是以关 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 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 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善害道之心,此是关雎诗篇之义也。 ”直到以疑 1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2 经改经着称的宋代,对关雎主旨的阐释仍是按毛公的。 三、讽喻说 汉代今文经学齐鲁韩三家持“讽喻”说。 鲁诗曰:“康王晚朝, 关雎作讽。”1(p153)意思说,按照周朝的规矩, 每天鸡鸣时节,后夫人就要“佩玉”离开帝王之所。可是现在鸡鸣过后,后夫人 还未离去, 可见君王好色, 贪图衽席之乐。 于是诗人就写诗咏淑女, 以讽刺康王, 从中可见其政治目的。 齐说曰: “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 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言能致其贞淑,不二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晏私之意,不形乎动 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2(p153) 韩诗曰: “ 关雎刺时也”3,曰: “诗人言雎鸠负慎洁匹,以声相求, 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人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 退反燕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其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 容仪,以刺时”4。后三家诗遗亡,所以该说影响不大,在此不多赘述。 以上是三家诗对关雎主旨的阐释。 四、贵族的婚歌 对于关雎主旨,除“咏后妃之德” 、 “讽喻诗”之外的阐释,笔者见到的 有一则间接资料: “西汉学者焦延寿的易林 ,本是一部研究易经的著作。 但这部著作对诗经一些诗歌的本义却有不少独到的看法。如周南关雎 , 焦氏既不同意毛诗大序的“美后妃之德”说,也不同意三家诗的讽刺周康王 的晏(晚)起说,而认为关雎是贵族的婚歌:雎鸠淑女,圣贤配偶。宜家寿 福,吉庆长久。 ”5 (p321) 后因汉今文经学逸亡, 古文学派兴起, 所以在此后的数千年中, 古文经学 “后 妃之德”说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西汉学者焦延寿的“贵族的婚歌”的观点没 有产生大的影响力,往往为学者们所忽视。 1 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 同上 3 清王应麟.诗考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张启成.诗经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3 对诗歌主旨的阐释是和评论家所在的时代思想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各家对关雎主旨解释,是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的,都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正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大可不必厚此薄彼。 早在古代,董仲舒就说过: “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称之,盖 人心之正也。至里克杀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 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1(p214)意思是说,对春秋怎样理解都是可以的。 今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所谓社会性 话语活动,指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活动; 这种活动的社会的产物;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 的利益。 ”2(p351)所以,每一个阐释者都是站在自己的立足点上来评说关雎 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节 情感阐释 一、音乐中律动的感性情感 关于诗的来源,影响最大的是采诗说, 诗原本是根植在民间的文学 作品,后被收集到宫廷。即是来自民间,有着民间文学的特点,率真质朴。古今 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心完成的,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关雎 也是如此。 关雎创作于民间,是在民间完成的,不是在宫廷中创作而成的, 不是应制之作,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关雎有着文学作品所应有的文学特质。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关雎的情感特质外,我们再来看关雎的音乐属 性。 关雎最初是用来歌唱的,有着音乐的律动,即是歌唱,那么它的特点就 是深情勃发, 激情涌动, 感人至深, 直溢言外。 先秦的人们用它来歌唱男女爱情, 把爱情表现的含蓄俊美,它是先民们内在感情最真实的流露,是对爱情的热烈歌 颂,与经师们眼中的经典文本的截然不同的。但被采集到官方之后, 关雎原 本的纯美内涵被政治意义所代替。 关雎所处的历史境遇从此改变,它退去清 纯的面目转而披上正统的衣装,政治权力改变了关雎的命运。这样看来, 关 1 王长俊.诗歌美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4 雎与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乍一看, 关雎离开了百姓, 百姓失去了它,但关雎其实离他们仍然很近,它由原来的与百姓平起平坐转 为居高临下。 第一个对关雎情感内容做出阐释的是孔子。孔子在编诗时把关雎列 在三百篇的首篇以显示其正天下的重要意义,这可以认为是一种理性情感。那么 孔子对关雎是否有感性情感呢?且看史实。 论语先进中八至十一节记颜回之死,第九节为: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第十节: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非 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凡人,孔子的内心 也有这每一个普通人所应具有的喜怒哀乐。 关雎是一首优美的诗,他对关 雎中所描写的美丽场景,至真感情所打动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果上面这一点还 不足以说明孔子对关雎是有一定感性情感的,那么再从他对音乐的爱好上来 进行论证。 论语述而 : “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1(p63)他还曾“击罄于卫”2 (p63), “取 瑟而歌”3(p63), “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4(p63)。孔子是一个音 乐爱好者, 对音乐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而 关雎 在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虽然 关 雎传到孔子时旋律已经失传,仅剩 80 字歌词,看到这韵律整齐的文字,孔子 怎能不为所动呢。孔子虽贵为圣人,但他也有普通人做应有的喜怒哀乐。 二、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温柔敦厚”的理性情感阐释 如果说与民平起平坐蕴含的是一种感性情感的话,那么居高临下则蕴含的 是一种理性情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不是说过么: “夫诗 、 书 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 秋 ;屈原放逐,着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此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第一章 史 汉女性形象的呈现 15 段话可以视为关雎情感诠释的佐证。 诗三百是发愤之作,是“人皆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那么谁能否认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呢。 关雎在民间,它用来传达百姓质朴的心声, 关雎在官府,它传达的 是统治者的教化天下的观念。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温柔敦厚”看过去, 关雎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情感。 孔子阐释关雎曰: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对“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诂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郑玄 的论语郑氏注 : “ 关雎 ,国风之首篇。乐得淑女,以为君子之好逑,不为淫 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妇之道,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也。 ”孔安国所说 的“言其和”郑玄所说的“不为淫其色” “不为减伤其爱”其实的一种中庸之爱, 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 “温柔敦厚”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 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 括,是孔子理性情感的一个折射。 礼记正义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 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 以诗教民也”。 总之, 关雎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诠释,是建立在“发乎情、止乎 礼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没有大胆热烈的表白,没有山盟海誓,只是辗转 反侧、寤寐思服,情动于中而止乎礼仪。古代的儒学家们重视夫妇之德,因为家 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对社稷的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雎所歌 颂的,正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 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虽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在对其进行阐释时极尽政治教化之能事, 但在一 定程度上还是肯定起情感的深厚内涵的。从诗乐一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到“温柔敦厚”和诗的来源上可以看出关雎情感阐释的流变。 关雎 表现的是儒家的中和之美,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性之美。 第二章史 汉女性形象特质比 16 第二章 史 汉女性形象特质比较 第二章 史 汉女性形象特质比较 史 汉女性形象呈现出来的表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是数量的差异。 史记共载入了 304 位具体的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