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以苏北芦庄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以苏北芦庄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以苏北芦庄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以苏北芦庄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以苏北芦庄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文化反哺”是在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出现的长辈向晚辈学习的社会文化现 象。笔者在对“文化反哺”这一领域内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 上,以这些研究的盲点和局限为突破口,展开本文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芦庄 12 对亲子双向的访谈和调查,研究沿袭了千百年的亲子传承模式的变化。 研究证实了农村家庭中“文化反哺”存在的客观性,并对其反哺层面、反 哺动力、影响因素及亲子两代对此的态度与评价进行了调查、描述与分析。 “文 化反哺”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是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家庭变迁冲击下产生 的新型的文化传承模式,对缓解代际冲突,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对“文化反哺”的肯定,并没有否定传统的亲子传承 模式在今天依旧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子代尚未成熟,在很 多方面仍需要亲代的教化与引导。农村中的“亲子传承”最终应是朝着亲子间 双向的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既有亲代对子代的教化指导, 也有子代对亲代的 “文 化反哺” 。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反哺,亲子传承,社会变迁,芦庄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ii abstract cultural feedback is one kind of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the elder generation learns from the younger generation during the drastic social changes. the writer bases this article on the researches which scholars have had around the world and finds their undiscovered areas, that induces this article. the write went to lu village for talking and investigating with 12 couples of parent-child, to illustrate the changes of parent-child transmission method which has been runn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research proves the objectivity that cultural feedback exists in rural family, also the writer investigates the feedback areas, feedback power, related factors and the attitude and opinion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and then the writer describes it and analyzes the result. cultural feedback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transmission; also its a new model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earing under the impa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vicissitude and familial vicissitude. cultural feedback has a positive function in relieving the conflict of generation gap and accelerating the social progress. though the cultural feedback has a positive position, the writer doesnt deny that the traditional parent-child transmission still has an effect nowadays. meanwhile we noted the child generation is not very mature and they need help and direction from their parents in many ways. the parent-child transmission in rural family finally should be toward to the direction with mutuality and equality; it should contain the direction that the parent gives to the child and the cultural feedback that the child gives to the parent. keywords:cultural feedback, parent-child transmission, social changes, lu vlliage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即使在不久以前, 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 ”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 气壮的回答: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 不可能再年轻” 。 1.1 研究的缘起 “文化反哺”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上又被称之为“反向社会化” 。著名社会 学家周晓虹对此有严谨而生动的阐述: “ 反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 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 会化过程。我们把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年长 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 ” 。 文化必须依赖传承而存在,依赖传承而发展,依赖传承而得以发扬光大。 文化传承是文化最本质的要求, 没有传承即没有文化。 文化传承涉及一个社会 以什么样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知识体系、谋生技能、生活方式、 情感形态、精神追求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得以积累的基本方 式,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够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基本条件。文化传承 和社会学中所说的“社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涉及人类共同 体如何接受先前的社会创造出的文化财产,后者则着眼于个人如何通过对人类 文化的接受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世道如何变化,文化传承和社会化的内 容有何不同,其传递方向和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的角色总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就 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承。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 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 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 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自 17 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切都在急剧的变化。遍及全球的工业化运动 不但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8586 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143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吉林大学,2004:8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2 行为规范等方面也与过去有了明显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亲子两代人之间出现 了明显的差异、隔阂、乃至冲突,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亲子冲突的 出现预示着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出现了危机。由于社会的急速变迁,新事物和 新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 传承价值,另一方面子代由于没有旧传统、旧经验的束缚,较亲代具有更高的 敏感度和更好的学习能力, 当亲代在某些方面逐渐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利的同时, 子代却前所未有的获得了教化亲代的能力。 从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激烈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同样 也出现了家庭中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位置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 在对新事物 的适应和接受能力上,子代远远超过他们的亲代并且出现“反哺”亲代的现象。 在这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中, 中国的农村家庭因为长期远离现代社会受到的震 荡应该是更为激烈和深刻的。改革之前,中国的农村是一个超稳定、较封闭的社 会,祖祖辈辈几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亲子经历的同质性使得文 化的延续只需采取代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子代只是单向的从亲代那里学习 生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的巨变,新事物、新现象不断 涌现, 亲子两代人同时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 当亲代面对新事物无所适从、 接受缓慢的同时,他们的子代却因其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等特点而能 向亲代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并在未知的方向中为亲代引路。 文化反哺一般发生在这样两种情况下:一是由于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旧文化 断裂和新文化出现,例如移民家庭新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家庭中 的年轻人能够较快学会当地的语言和习惯,他们往往能够向父母及其他长辈解 释周围的事务,说明应该与不应该的事情。二是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带 来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变的时候,这种转变可能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 陈旧,而年轻一代则可能因为反应敏锐、接受及时、认同感强、更贴近时代, 于是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 本文所考察的就是第二种文 化反哺模式,在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经典理论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检视和梳 理的基础上,以这些研究的局限和盲点为突破口,展开了本文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苏北芦庄 12 对亲子的深度访谈, 证实了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变迁下文化 反哺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并由此反观当今农村社会与先前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 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77 本文对“文化反哺”这一新型文化传承模式的研究仅限于家庭内部的亲代和子代之间, 并采用以深度访谈为主的研究方法。做出这种选择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在家庭内部, “代”的界限十分清晰,使得我们能够较为方便的比较两代人之间观念和行为的差异;其 二,由于农村亲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文化反哺”这种社会现象的研 究使用定性分析可能会比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更为合适。而在一个亲子间互动频繁 的家庭中采用深度访谈为主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得较为丰富、深入的资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变迁历程。 1.2 文献综述 对青少年“文化反哺”与“反向社会化”的研究发端于二战以后的西方社 会,急速的社会变迁对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发起了挑战。在变迁的社会中,由 于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亲代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权威,杰弗里戈诺注意 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去,美国的亲代丧失了欧洲的亲代所具有的权威性, 因此常常会遭受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斥。 遗憾的是国外的学者并没有对 这一现象深入研究下去。后来我国学者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翻译、介绍到国 内,并创建了“文化反哺”的范畴,对“文化反哺”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2.1 国外的关注 西方对“反向社会化”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研究者早期更多的把视 线聚焦在“正向社会化”上,正如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是从正向社会化的角度 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关注到社 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年长者对年轻者言传身教,同样,年轻者亦能向年 长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范式,甚至在某些未知的领域为年长者指点迷津。1968 年,贝尔所撰写的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一文,提出了儿童与家长关 系的“双向模式” ,该文章被公认为是研究反向社会化问题的开山之作。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克在美国的返青一书中指出,变迁往往会引 发文化迁徙、文化移入、文化震荡、文化反叛等文化断裂现象。对此,青年人 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生的现象首先作出反映,并且形成了一种和他们的 父辈不同的意识,即“第三意识” 。 “第三意识的年轻人不费力气地看出政治上 的虚假和不诚实,建筑和都市计划的丑陋和徒有其表。因此,年长的一辈应该 重新接受再教育,以使他们同样具有这种洞察力。 ” 他预言,随着第三意识成 为社会的主导意识,美国将经历一次普遍的返青,并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中年轻 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教化作用。 比较出色的描述这个问题的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1970 年,在风起云涌的美国青年大造反运动之后,她在文化与承诺一项 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52 龚界文,胡静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 20 龚界文,胡静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 20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4 突既不能归咎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生物学方面的差异,而 主要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 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基本类型。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 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 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 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是后喻文化模 式的深入分析,玛格丽特米德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 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1.2.2 国内的研究 与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变迁相契合, 我国学者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关 注“文化反哺”与“反向社会化”问题。1988 年,周晓虹先生发表了国内研究 “文化反哺”与“反向社会化”的奠基之作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 哺意义 ,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文化反哺”概念: “在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时 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 到目前为止, 我国学者对“文化反哺”与“反向社会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表相关 文章 20 多篇。迄今为止,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著出版。 (1)关于“文化反哺”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文化反哺”就是指在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 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成 人文化的影响。综合研究者对“文化反哺”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社 会学、青年学、文化学三个视角来对“文化反哺”现象进行分析的。一是社会 学视角。 “文化反哺”就是“反向社会化” ,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 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 过程。二是青年学视角。 “文化反哺”是一种“青年文化” 、 “超前文化” ,是由 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长辈的过程,是即将出现的主导文 化的雏形。三是文化学视角。 “文化反哺”是一种“子女楷模文化”或“青年楷 模文化” ,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这三个角度进行 分析成为“文化反哺”研究的主流,但真正要将“文化反哺”现象放入社会大 背景中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多学科、多视角综合起来,多层面的进行透析,才 能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深入研究。 (2)关于“文化反哺”的内容和表现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8586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 (11):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周晓虹教授在调查中发现,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 父母受到了孩子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其它方面而言可能要小一点;孩子对 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对消费和钱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都开始影响到父母, 使后者的生活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可见的变化;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受到 孩子的影响不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而且受影响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孩子的 “话 语权利”最突出的表现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了解上,在这方面父母 对来自孩子的“指点”的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11 杨立、郜键在对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 “文化反哺”现象的调查中发现,网 络传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由父母或老师 等传统教育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教化与指导,而 出现了很多由子女向父母长辈进行逆向的教育行为,内容涉及知识技能,也涉 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2 张志刚、郑艳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青年人变革传统,更新观 念,实践新行为,流行新时尚,使青年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内形成了“文化反 哺”现象。在政治领域,青年人所积极倡导的奋发创新的改革精神、民主平等 的参与意识、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也普遍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在经济领域,青 年文化的领潮和带头作用影响了大众文化,刺激了大众消费,从而推动了经济 的发展;在文化生活领域,青年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日常行为,以及他们 对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无一不对成年人产生了影响,使其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13 弓丽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青年 “文化反哺”呈现出一种全球趋同之势,极度扩张之势,并以非对抗的方式进 行的。14 微波认为,青年的“反向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反向消费、闲暇生活的亲情 化以及超前就业。反向消费,特指肇始于年轻一代又向整个社会一步步拓展的 一种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人们精神生活乃至消费观念、消 费行为的巨大变化,引导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闲暇生活的亲 情化是指青年的闲暇生活倾向于同类化、亲密化、友情化乃至家庭化的过程。 超前就业体现在:作为一种就业趋势,超前就业的观念形态表现为“为未来就 业做好准备”的就业观;行为取向则表现为“在不断流动中实现就业理想”的 11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5660 12杨立,郜健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3) :30 13张志刚,郑艳浅议青年“文化反哺”现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36 37 14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23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6 就业行为;而职业形态主要指一种自由职业。15 (3)关于“文化反哺”的成因分析 学者们普遍认为, “文化反哺”是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是这个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社会急剧变迁时代的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 同亲子两代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 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成的。 周晓虹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指出, “文化反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社会变迁的加剧,新事物和新规则层出不穷,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 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 父母的机会,这是“文化反哺”出现的宏观背景;面对同样急剧的变迁,亲代 常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子代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这是造成 亲子两代在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 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影响,使得孩子第一次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得大量的 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利”的 最重要途径。16 弓丽娜将“文化反哺”的成因归结为四点: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变迁 加剧的过程中,青年对新事物的敏感反应和较高的接受能力是青年“文化反哺” 形成的重要原因;同辈群体的交往互动是青年获得新知识、新价值观念的重要 途径,也为青年的“反哺”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尊重青年主体性,重视发挥青 年能动性的大环境日益形成,这为青年“文化反哺”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条件;现代化发达的信息网络是青年获得“反哺”能力的重要途径。17 (4)关于“文化反哺”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当前的社会学、文化学、青年学等学科对“文化反哺”现象多持肯定 意见,并形成了三种基本学说:一是文化先锋说。认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大规模变迁中,年轻一代无可争辩的充当了文化改革的先锋。二是直接因素 说。认为年轻一代更贴近时代而能向年长一代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的生活 方式,青年文化在促成社会变迁中起着更为鲜明、更为直截了当的作用。三是 正面功能说。认为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试 功能等。 (5)关于“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 15微波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3133 16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6063 17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家庭曾被称之为“儿童社会化的场所” 。然而,在现代社会,父母已不再可 能是知识、资讯、观念、技能的绝对权威了。孩子每天都会从学校、传媒、同 伴等广泛的渠道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反哺”给父母。事实上, “文化反 哺”走进家庭,真正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亲子传承模式在家庭中的悄然建构。18 (6)关于“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 肖家芸指出, “文化反哺”现象的普遍化,使得“向孩子学习”日益成为现 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因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学生 获得了新知的“话语权力”和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使学生之间互 相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动手能力大为增强,心理素质也趋向于健康。19 有些学者认为,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启发我们必须考虑重新建构一种 涵盖面向未来、体现民主、强调平等、重视互动、提倡合作、鼓励创新等内容 的新型的师生关系。20也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化反哺”背景下,教师必须对 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责任进行再认知,再定位;要树立一种老师既是学生的 导师、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学生的新观念。他们呼吁,教师不仅要拥有“一 桶水” ,而且要变成“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河” 。21 总结以上这些对“文化反哺”的研究,发现有以下特点: (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反哺”的内涵; “文化反哺”的内容和表现; “文化反哺”的成因; “文化反哺”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 “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等。其中重复研究较多,开 拓创新性不够。而且研究的地点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青少年“文化反哺”的 研究还是个空白,这应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中国的农村因为长期远离现代化, 因此在目前这场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大变迁中,那里的人们感受的“文化反哺” 可能往往更强烈,更深刻。 (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次检 索的 20 多篇文章中,属于实证的仅 2 篇,在两篇实证研究的文章中,一篇是周 晓虹教授的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采用了典型小组访谈法,另 一篇是杨立、郜健的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采用了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对“文化反哺”多 进行一些实证研究。考虑到“文化反哺”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学习,因此在家庭 18杨启亮等 “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教育评论,1996(1) :3436 19肖家芸向学生学习大众文化发展带来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35 37 20张雁华 “文化反哺”启迪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导刊,1999(2) :1213 21龚界文,胡静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 22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8 中亲子之间应该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我们应该深入到家庭生活的现场实景中 去,进行父母和子女双向度的研究,便于互相印证,并且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 要尽量涉及多个层面,保证资料的异质性与全面性。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家庭作为文化的起点,向来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是所有文化中一种基 本的传承和教育机制。从马林诺夫斯基“家庭是发生机的文化摇篮” ,22到墨菲 “亲属关系是古代社会的真正结构” ,23再到基辛“亲属关系是一切价值的焦 点” ,24其中无不渗透着对家庭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深切洞察。亲子传承作为家庭 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它始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反映着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 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精神和特征,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苏北芦庄文化反哺现象的一系列调查、描述和分析,揭示 社会变迁中农村家庭内部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革命性变化,证 实农村家庭中“文化反哺”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并从中反观当今社会与先前社 会截然不同的文化变迁历程。从理论意义上讲,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文化反哺” ,体现了社会学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特色,弥补了文化学和青年学研 究的不足,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验证社会变迁与农村家庭亲子传承相关的 理论假设提供经验依据。从现实意义上讲,农村亲代素质的特殊性和农村社区 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农村家庭的“文化反哺”可能具有一些不同于城市的特点, 研究农村家庭“文化反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善农村家庭中的亲子 关系,进一步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1.4 相关理论背景 玛格丽特米德对“代沟”的研究 玛格丽特米德是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代表人物,她认为之所以会出现 代沟,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她着眼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从文化 传递的角度,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 种基本类型。 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 ,是数千年以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事实 上也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劳动主要靠 22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05 23罗伯特f墨菲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1 24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9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人力进行,加之自然环境的险恶,使人们缺乏酿就生产与社会变革的必要物质 手段,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缓慢。在他们眼里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 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 “他们的亲代在无拘束的童年飘逝之后所经历的一切, 也就是他们成人之际将要经历的一切” 。 25 并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的崩 溃之际。米德列举了战争失败、移民运动、科学发展等导致前喻文化崩溃、并 喻文化诞生的诸多历史原因。所有这些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前文化 的中断使年轻一代丧失了现成的行为楷模。既然前辈无法再向他们提供符合时 代要求的全新生活模式,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之,只能以在新的 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26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说的“青年文化” ,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 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如果说 在前喻文化中,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尚未成年的个人,那么,借用社会学的 术语,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 。 “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 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亲代和祖辈。 ” 27在时代发展的剧变面前,老一 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 不可避免地酿就了两代人的对立与冲突。 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沟 28。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亲子传承 所谓“亲子” ,一般是指父母与子女,本文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 为基础的父母和子女” , 29这就排除了非血缘的亲子和只有血缘关系而没有社会、 心理上关联的亲子(比如流落在外不被父母承认的私生子) 。本文所涉及的子代 主要是指 78 年以后出生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父母即 是我们要研究的亲代。 “亲子传承”原指亲代对子代的教化与学习。在传统社会的家庭里, “父为 子纲”的教化准则决定了由亲代及子代的单向教化模式,进入现代社会,变迁 25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7 26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89 27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9 28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7:11 29孟育群主编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10 加剧,环境改变,亲代逐渐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利,同时子代在某些方面开始能 够影响亲代,亲代在某些方面开始向子代学习。本文所采用的亲子传承概念是 指在一个家庭内部,同时生活在世的亲子两代人互相以某种方式将自己所认同 的价值观、知识体系、谋生技能和生活方式等传授给对方,既包括亲代传授文 化给子代,也包括子代传授文化给亲代。 1.5.2 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 80 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了 生物学上“反哺”这一概念,十分形象的描绘出发生在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 一种新现象。 “文化反哺”的普遍解释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 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是 “反 向社会化” ,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 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1.5.3 转型期 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转型期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 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 30,即认为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 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 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 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 31, 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 展。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即社会结构变动,将改革开放初期视为 转型初期,将当前的社会视为转型加速期。 30郑杭生, 李路路等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76 31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32与资料的获取 苏北的芦庄,位于 yc 市东南,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 yc 市 yd 县 ph 镇,距 yd 县约 10 公里, 距市区约 20 公里, 交通发达。 芦庄现有人口 2805 人, 716 户, 耕地 3169 亩,人均 1 亩多一点。除了本地的基础收入来源外,外出人员每年寄 回来的钱也构成了村庄另外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2005 年芦庄人均收入将近 5000 元。芦庄是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庄已培养了 15 名大学生,11 名中专生,在外工作和学习的有 30 多人。同时,芦庄还有 50 多名青年人在城市打工,其中有些干得还极为出色。相对于附近其它的一些村 庄来说,芦庄是经济相对富裕的村庄,就目前而言,该村彩色电视机的占有率 已接近 90,电话占有率也达到了 95左右。 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于 2006 年 1 月2006 年 2 月完成的涉及江苏省芦 庄 12 对亲子的访谈。对农村亲子的访谈主要围绕下面四个主题展开。1、在当 前农村家庭中,是否出现了父母向孩子学习的现象?2、如果存在,又表现在哪 些方面?3、子女反哺父母的能力从何而来?4、亲子双方对文化反哺的看法和 评价如何?他们的观点可以真实反映他们各自的态度和展望,为本研究提供客 观资料,也提供具有指导性或倾向性的意见。在访谈时使用录音设备,然后整 理获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研究需要重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访谈资 料。考虑到访谈资料的异质性与全面性,笔者有意识的选取了处于不同年龄阶 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亲代与子代。 2.2 案例说明 首先, “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 组成对个案的编码,其次,以表示案主性别的字母 f(父亲) 、m(母亲)、s(儿 子) 、d(女儿)组成对案主的编码。最后,在个案编码与案主编码中间用“” 隔开。如“c3- m” ,表示个案 3 中亲代方“母亲”案主的访谈资料。下面是这 些个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32调查区域的选择是根据熟悉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选取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为了对人们 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进 行,而且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 。因此,笔者比较熟 悉,从小长大的村落芦庄就成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区域。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12 表 2.1:个案的基本情况 案例 (case) 父亲(father) 母亲(mother) 子(son) 女(daughter) 1 54 岁,小学水平,在 家务农 52 岁,小学水平, 在家务农 26 岁,初中水平, 在外打工 31 岁,已婚,缺席 2 51 岁,初中水平,木 匠 48 岁,高中水平, 村妇女主任 22 岁,大学三年级 3 56 岁,初中水平,厨 师 56 岁,小学水平, 在家务农 28 岁,高中水平,本 地乡镇企业职工 23 岁,初中水平, 在外打工 4 47 岁,初中水平,在 家务农 44 岁,小学水平, 在家务农 21 岁,初中水平,在 外打工 5 47 岁,初中水平,本 地乡镇企业职工 40 岁,初中水平, 在家务农 17 岁,市一中读高一 6 53 岁,小学水平,在 家务农 54 岁,小学水平 , 在家务农 27 岁,高中水平, 在外打工 7 52 岁,初中水平,在 镇上经营小家电 55 岁,文盲, 在家务农 23 岁,高中水平, 在 镇上经营小家电 28 岁,已婚,缺席 8 53 岁,小学水平,在 家务农 51 岁,文盲,在家 务农 27 岁,初中水平,在 家务农 9 50 岁,小学水平,养 鱼 48 岁,初中水平, 开服装店 25 岁,中专水平,本 地乡镇企业职工 10 48 岁,初中水平, 在家务农 46 岁,小学水平, 在家务农 21 岁,大学二年级 11 58 岁,小学水平,在 家务农 56 岁,文盲,在家 务农 28 岁,高中水平,私 营业主 35 岁,已婚,缺席 12 45 岁,初中水平,在 外打工 43 岁,小学水平, 在外打工 19 岁,初中水平, 在外打工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字叙述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从个案出发,用材料 说话,揭示个案资料的内在逻辑。旨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 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 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具体研究方法体现在: (1)文献回顾法:围绕“文化反哺”和“反向社会化”这两个关键词进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并且借助于已有的研究 成果对后期的实地调查研究起指导作用。 (2)深度访谈法:由于文化反哺现象和传统的教化方式截然不同,再加上 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定性分 析为主获取的资料就会比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为主获取的资料可信度更高。 并且, 在家庭中使用以访谈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资料。 (3)比较法:比较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说明他们在某 些方面的相似和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周晓虹的文化反哺:变 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为城市研究的参照项,并结合本研究的实地调查资料做 对比分析研究,期望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农村中文化反哺的研究命题。 2.4 观点预设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结合农村特点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笔者在开展芦 庄的文化反哺研究之前,特预设以下 6 个观点: 预设观点 1:农村中已经出现了文化反哺的现象,而且正在实现从前喻文 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型, 而以往的时代不存在这种普遍的父母向孩子学习的现象。 预设观点 2:农村中文化反哺层面的先后次序不同于城市。具体地说,城 市中文化反哺最先发生在文化的表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 ,然后才是价值观 念的转变;而农村中的文化反哺最先发生在价值观念层面,然后才是文化的表 层(日常行为或器物层面) 。 预设观点 3:农村中,城市务工和家庭务农的子代反哺亲代的知识主要限 于流行的时尚和器物层面,而作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子代反哺亲代的知识则往 往涉及高科技和社会新闻等文化知识层面。 预设观点 4:农村中文化反哺的层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科学知识与现 与代观念;婚恋观念;消费行为与休闲娱乐。 预设观点 5:农村中子代反哺亲代的动力来源为: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和 同辈群体。 预设观点 6:农村中,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影响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 融洽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关键因素,权威型和溺爱型的亲子关 系阻碍了亲子平等的交流,相对较少出现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 14 第三章 转型期芦庄家庭中的文化反哺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青年亚文化对 主流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子代从原来处于家庭和生产的边缘位置渐渐走向社会 舞台的中心。因为他们感觉敏锐,常常是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术的最先响应 者和实践者,这种亚文化符合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并在很大程度 上推动了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进一 步的冲击和挑战,父母权威的一些信念在消失,33子代也藉此获得了“说话” 的权利,他们的成长和建议由以前的无足轻重转变成为父辈的骄傲和学习的榜 样。 3.1 文化反哺的基本状况分析 主题主题 1:在当前的芦庄家庭中是否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在当前的芦庄家庭中是否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的访谈和讨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一,在现 实生活中是否出现了父母向孩子学习的现象?其二,在以往的时代,究竟存不 存在这种现象? 在城市文化反哺研究中,周晓虹教授已经肯定了城市中文化反哺现象的广 泛存在。34由于从未有人对农村中的文化反哺现象做过实证或理论方面的研究, 笔者在从事访谈之前对这一现象能否得到被访者的认可不敢肯定。但是,访谈 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大部分的被访问者都认为在现代农村社会包括在自己 的家里,父母向孩子学习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从调查的个案中,笔者发 现,芦庄的父母对文化反哺的态度虽然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我的这个女儿,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里,总是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社会新闻,特别是国家 对农村的方针政策之类的。每次听她的讲解,我总感觉现在还是年轻人接受能力强,知识 面广。有时候,我们行政村的很多干部也喜欢听她讲这些新闻,很多信息还是电视、广播 上不容易了解到的。还有,镇上给我们每个村委会配了一台电脑,可我们几个干部都不会 用,我女儿就从最简单的教起,现在我已经会最基本的一些操作了。 (c2-m) 我们的一个邻居,他的孩子身体有点小残疾,想办个残疾证,省点学费。我儿子就帮 他们在网上查了好多这方面的资料, 还领着他们去县城各个相关部门跑, 最后解决了问题。 3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m上 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07 34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5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还有村里哪家办事需要写个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找他写的,因为他有文化,又会写,连隔 壁庄上的村民都知道。还有,我的风湿病常年就是疼,我女儿也是想尽办法收集各个方面 的信息,虽然现在没有治好,但是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现在都比我们强多了,很多方 面我们做父母的要向子女求教。(c3-f) 我现在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