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l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嗵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捌逼导师签名:塑乏缅期:蜱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l a b s l l 鼠a c t - - ”“”3 弓l言”一“”- “”“”“”“”l 第一章中国古代直诉制度概述4 一、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各种定义4 二、直诉与相关概念辨析5 ( 一) 直诉与叩阍、京控s ( 二) 直诉与上诉、上诉复审5 ( 三) 直诉与越诉6 第二章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历史考察8 一、直诉制度的形成l ( 一) 直诉的起源8 ( 二)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直诉形式9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诉制度的形成1 3 二、直诉制度的高度发展1 4 (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直诉制度1 4 ( 二) 宋朝直诉制度的高度发展1 7 三、直诉制度的完善与衰亡2 2 ( 一) 元明时期的直诉制度2 2 ( 二) 清朝逐步完善的直诉制度2 7 ( 三) 直诉制度的衰亡3 l 第三章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产生原因及影响3 2 一,中国古代直诉制度产生的原因分析3 2 二,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影响3 4 ( 一) 直诉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3 4 ( 二) 直诉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3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4 0 参考文献e e ee leooeoeeoeoo o o i o eoog oiooqoo oq 0 0 00 000000 0 9 4 l 致 谢“”“”一”4 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 5 c h a p t e ri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r i n gt ot h ee m p e r o r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4 i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0 f 缸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t ot h ee m p e r o r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4 i i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 k t w e e n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a n do l l l c rr e l e v a n tc o n c e p t s 5 i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w i t hk o u h u n , c a p i t a la p p e a l s 5 i it h e 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w i t ha p p e a l s ,a p p e l l a n tr e v i e w 5 1 1 1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w i t hl i t i g a t i o nb e y o n dt h en o r m a lr a n k 6 c h a p t e r t h eh i s t o r y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sd e v e l o p m e n t 8 it h ec o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8 it h e o r i g i no f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8 i i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f r o m x i as h a n gz h o ut o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i e s 9 1 1 1t h ec o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1 3 i it h eh i g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1 4 i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i ns u i ,t a n g 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1 4 i i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i ns u n gp e r i o d 。1 7 t h ep e r f e c t i o n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2 2 i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i ny u a a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2 2 i it h ep e r f e c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2 7 1 1 1t h e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3 1 c h a p t e ri l lt h er e a s o n s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sa p p e a r a n c e 3 2 it h er e a s o n so f 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sa p p e a r a n c e 3 2 i i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3 4 i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s y s t e m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t oa n c i e n tc h i n a 3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t om o d e r nc h i n a 3 8 c o n c l u s i o n 4 0 r e f e r e n c e s j z l l t h a n k s 4 4 p u b l i s h e dt h e s i s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s t u d y i n gf o rm a s t e r sd e g r e e 4 5 中文摘要 直诉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冤制度,即中国历史上各朝代 法中规定的有冤情的当事人或其近亲属,在案情重大、冤情无处申诉时,为了申诉冤 情而直接将案情陈诉于最高统治者或特定机构,希望能够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合法的 诉讼制度。 对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概念的明晰。直诉这一术语并非自古有 之,而是后来的研究者概括出来的,多用于教科书中,与中国古代的上诉、越诉、叩 阍、京控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直诉制度各种界定方式的比较以及与古代 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明确直诉制度应如何界定。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历史 考察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关于直诉制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礼,但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的“谏鼓 “榜木”等制,经过秦汉的发展,到晋朝时, 设立了登闻鼓制度,这也标志着直诉制度正式形成。直诉制度在唐宋时期更是获得高 。? j 度发展,直诉方式增多,宋朝时还设置了专门接收直诉的中央机构。到明清时期,不 仅存在多种直诉方式,还对直诉案件种类、方式、如何处理等等进行了更为严格和详 细的规定,直诉制度已经基本完善。随着清末法制改革设立大理院,并规定所有京控 案件悉归其管辖,标志着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开始被新式司法制度改造和吸收。而直诉 制度是最终要将案情陈诉于皇帝的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作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法 定的非常规诉讼程序的直诉制度本身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存在历史悠久,对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而言,直诉制度客观上在冤案救济、维护司法公正、缓和社会矛盾及完善 诉讼制度设置等各方面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是司法行政合一的封建制度的产 物,对皇帝、官吏、社会状况等有强烈的依赖性,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对现代 社会而言,虽然直诉制度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但其对社会和人们观念、行为产生的某 些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而这些影响主要是消极方面的,如越级上访、静坐、哭闹、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自残自杀,打砸公用设施等等,这需要我们逐步完善我国的司法救济制度,并最终 构建以诉讼为中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真正为百姓提供实现公平正义的多种有效 权利救济途径,同时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以期其主动选择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纠 纷。 2 关键词:直诉;越诉;京控;叩阍 互焱锔驯。弋7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t ot h ee m p e r o r , w h i c hh a de x i s t e df o ral o n gp e d o do f t i m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w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y s t e mf o ri n j u s t i c et ob er e l i e v e d i tw a sa l e g i t i m a t el i t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f i x e db ym a n yd y n a s t i e s sl a w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tm e a n tt h a t p e o p l eo rh i sr e l a t i v e sw h os u f f e r e di n j u s t i c et h i n g sc o u l dd i r e c t l ya p p e a lt ot h ee m p e r o r , w h i l et h ec a s ew a ss e r i o u sa n dh a dn oo t h e rw a yt oa p p e a l ,i no r d e rt oo b t a i n j u s t i c e t h et e r m i n o l o g y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w a sn o te x i s t e d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t ss u m e du p l a t e r , g e n e r a l l yb e i n gu s e di nt e x t b o o k s t h e r ew e r eb o t hc o n n e c t i o n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 ,l i k ek o u h u n , c a p i t a la p p e a l s , a p p e a l s ,l i t i g a t i o nb e y o n dt h en o r m a lr a n k , a n ds oo n b a s e do nc o m p a r i s o n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c o n c e p t s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a n d 诚t l lo t h e r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 ,w ec a nc l e a r l y d e f i n e d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t ot h ee m p e r o re x p e r i e n c e dal o n g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e a r l i e s tw r i t t e nr e c o r d sa b o u t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a p p e a r e di n z h o u l i ”,b u t i t so r i g i nw a se a r l i e r , f r o my a oa n ds h u np e r i o d a f t e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ot h ej i nd y n a s t y ,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s y s t e mo fd e n g w e n g u , s y m b o l i z i n gt h e 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w a st a k e ns h a p e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h a dh i g h - s p e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 r ew e r em o r ef o r m so f 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a n d a l s oe s t a b l i s h e ds p e c i a lc e n t r a la g e n c i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nm 她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r ew e r en o to n l yv a r i o u sf o r m s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b u ta l s om o r er e s t r i c t i v ep r o v i s i o n s o nt y p e so fc a s e s ,w a y s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a n ds oo n i nt h el e g a lr e f o r mo fl a t eq i n g , d a l i y u a n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dc h a r g e da l lt h ec a p i t a la p p e a l s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 a p p e a l i n gi na c i e n tc h i n ab e g a nt ob er e f o r m e da n da b s o r b e db yt h en e ws y s t e m w i lt h e d e m i s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i t s e l fd i s a p p e a r e d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h a dal o n gh i s t o r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o b j e c t i v e l y s p e a k i n g , i th a dp o s i t i v e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s o c i e t yi n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a sk e e p i n gt h e 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 o fj u d i c a t u r e ,r e l a x i n gt h e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c o n s u m m a t i n g t h e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a c c u s a t o r yi n s t i t u t i o n , e t c o fc o u i y e ,f o rs u f f e r i i l gm a n yr e s t r i c t i o n s ,t h e r e w e r ea l s os o m el i m i t a t i o n si n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a l t h o u g h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 a p p e a l i n gn ol o n g e re x i s t e d , t h ei n f l u e n c ei tp r o d u c e dt ot h es o c i e t ya n dp e o p l e si d e o l o g y s t i l le x i s t sp r e s e n t ,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w a sa l m o s tn e g a t i v e t h i sr e q u i r e su st og r a d u a l l y i m p r o v ec h i n a sj u d i c i a lr e l i e fs y s t e m , a n df i n a l l yb u i l dad i v e r s i f i e dl i t i g a t i o n - c e n t e r e d d i s p u t er e s o l u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 t op r o v i d ev a r i o u sw a y sf o rp e o p l et oa c h i e v ee q u a l i t ya n d j u s t i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s h o u l de n h a n c ep e o p l e sl e g a lc o n c e p t ,i no r d e rt og u i d e p e o p l ec h o s el e g a lw a y sa u t o m a t i c l yt os o l v ed i s p u t e s k e y w o r d s :t h es y s t e mo fd i r e c ta p p e a l i n g ;l i t i g a t i o nb e y o n dt h en o r m a lr a n k ; 4 王一戈蜗 2 o1 0 奠- 7 山东人学顽i j 学位论文 引言 直诉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冤制度,即中国历史上各朝代 法中规定的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在案情重大、冤情无处申诉时,为了申诉 冤情而直接将案情陈诉于最高统治者或特定机构,希望能够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合法 的诉讼制度。直诉制度最早渊源于远古的“谏鼓 、“谤木”、“进善之旌 制度,后在 晋朝时得以形成,唐宋时期高度发展,并被以后各朝代沿用,至清朝时逐步完善。直 诉制度是最终要将案情陈诉于皇帝的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直诉这一制度本身也就 不复存在了。 但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古代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在最近 的一百年里消沉歇绝,为所谓泰西法制取而代之。但是另一方面,渊源久远的文 化传习,尤其是其中关乎民族心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种种因素,又作为与新制 度相抗衡的力量顽强地延续下来。由此造成的社会脱节与文化断裂转而成为民族振兴 的障碍。一中国古代直诉制度长期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民族心态、价值取 向和行为模式,并没有随着直诉制度的消亡而远去,相反,深刻地影响着如今人们的 观念和行为选择,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方面的。 在我国古代,直诉制度是一种法定的理冤制度。人们进行直诉,陈诉于最高权威, 从而期望获得公正裁决,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表现。但是现在直诉制度已不存 在,人们对于最高权威的这种期望却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了一些诉讼制度之外的不合 理的现象,很多人在遇到不公正的判决时,不是深信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 能够得以解决,而是寻求其他的非司法途径,如高层上访和诉诸有影响力的媒体或者 栏目等。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不可避免,但日 趋增多的信访活动却更突出地成为了很多学者关注的现象。信访,作为一种中国特有 的纠纷解决途径,与中国古代的直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不得不以学习西方开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完成,又必 定是以更新固有传统结束。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只有植根于传统才能够成活。一所 。粱治平:法辨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页 蕾梁治平:法辨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页 山东人学硕1 学位论文 以,中国的法治化进程离不开对中国人固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 关注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过程中创新传统,从而实现中 国法治的现代化。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选择了中国古代直诉制度作为观察问题的 一个切入点。 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冤制度,在古代确实也在维护司法公正、缓和社 会矛盾及完善诉讼制度设置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现在仍有一定影响,自然 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目前法学界对此虽有所探讨,但尚未做过比较全面、细 致的研究和论述。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具体的法律制度,在国外鲜有研究。 目前仅见到一篇文章,即美国学者欧中坦的千方百计上京城:清朝的京控一文也。 在文中,作者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对清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及京控中诉讼的提起、 审判和背后的原因与国外相关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清朝上诉案件多是由于官僚 未能满足民众对正义的要求所导致的。但由于作者是外国学者,又更多地只是关注清 朝的京控制度,并没有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直诉制度。 就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尚没有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专著,仅有部分诉 讼方面的著作、法律史教材和论文有简单涉及。大部分教材只在讲述两个朝代的诉讼 制度时,提到了当时的直诉制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例如,在曾宪 义主编的中国法制史一书中,仅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提到,为了弥补绝对禁止 越诉的不足而设立了直诉制度,并在介绍唐朝的诉讼制度时,仅简单列举了允许直诉 的情形、直诉的三种方式以及相关的限制性规定。国乔伟文集中对唐朝的直诉制 度介绍比较详细,对其他朝代的介绍则较为简略。 国内论文方面,专门研究我国古代直诉制度的论文仅有几篇,但要么只是用几百 字的篇幅对古代直诉制度概况作了简单的梳理,例如李玉华的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 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要么就是选取某个朝代的直诉制度或者直诉中的某一现 象作了论述,例如巩富文的唐代的直诉制度、张全民的中国古代直诉中的自残 现象探析等;还有把直诉放在申诉制度或者理冤制度中笼统介绍的,例如冯昀的中 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述论、胡铭的 :我国古代申诉制度之演进及现代影响等:只 有对清朝京控制度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多。 参见高道蕴等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1 2 - 5 5 1 页 霉参见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1 4 、1 4 4 页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上述目前对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研究,相当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或者 个别朝代制度介绍上。特别是对清朝以前的直诉制度缺乏一个宏观、完整的把握,有 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直诉制 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探寻其对现世社会消极影响的成因,在明了成因的基础上,提 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建议。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国古代直诉制度概述 t 直诉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非常具体的理冤制度,要研究这样一项制 度,应当首先明确该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对制度本身进行很好的界定,在此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勾勒出该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各种定义 很多学者都对中国古代直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界定方式,就目前所查到的资料来 看,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 第一类,认为直诉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理冤制度。 例如,认为直诉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法律都规定的,吏民有冤抑时可以采用的 提起诉讼的非正常的诉讼程序 ;或认为是但凡案情重大、冤抑无处申诉的,允许不 经一定的审判机关和程序,直接向朝廷或皇帝申诉冤屈,请求明冤昭雪的一种特别的 申诉方式回;或认为是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为了申诉冤情,直接将案情陈诉 于皇帝( 或王) ,希望皇帝( 或王) 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 。 第二类,认为直诉制度不仅仅是一项理冤制度,还包括控告犯罪等其他方面的内 容。 例如,认为直诉是指当事人直接将案件诉至最高统治者:或者认为直诉制度是 控告人直接向皇帝陈诉、控告犯罪的制度。 上述两类观点相比较来看,相同点在于都认为直诉包含理冤这一内容,不同点在 于第二种界定认为直诉还包括控告犯罪。而在将直诉制度界定为理冤制度的各观点之 间,对陈诉冤情的对象仍存在着争议。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直诉从最初直接陈诉于皇帝,发展演变为某些情况下先向特定机构提交诉状,由其决 定是否呈递皇帝。如宋朝的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使等。甚至发展到清朝京控制 度时,除可以向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等规定的机构呈诉外,刑部、户部、 o 赵安玉: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 ,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1 9 9 4 年第2 期 o 冯昀:中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述论 ,载社会科学辑刊) 1 9 9 4 年第3 期 。李玉华: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载政治与法律 2 0 0 1 年第l 期。 。张全民:中国古代直诉中的自残现象探析 载法学研究 2 0 0 2 年第l 期 o 何敏、汪世荣;清代刑事投诉制度研究 ,载法律科学) 1 9 9 4 年第1 期。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兵部、理藩院等衙门也可以接收京控案件。 综上可知,尽管研究者们研究时都已约定俗成地使用直诉这一概念,其所理解的 直诉制度的具体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直诉制度的内涵与外 延,以便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直诉制度。 二、直诉与相关概念辨析 目前学界对直诉制度有一定的研究,但极少有学者将直诉制度将相关的概念进行 区分。应当指出,“直诉一一词起用于何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后来的 研究者们根据这一制度的特色概括出来的,在教科书中采用较多。后来约定俗成,研 究者一般用这一术语来概括该项制度,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一称谓。 但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些与直诉相关的概念,如叩阍、京控、上诉、上诉复审、越 诉等,这就需要我们将直诉和这些概念区分开来,以便更加清晰地认识直诉制度。 ( 一) 直诉与叩阍、京控, 对叩阍与京控,很多学者都未加以区分,如赵晓华便认为,“京控,清代又称叩 阍,俗称告御状 。 实际上,就具体内涵而言,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清史稿刑法志记载,“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车驾申诉者,名日 叩阍一。“叩阍 系指有冤情的人通过击鼓、迎车驾等方式直接向皇帝诉冤,不经 中间衙门等的转呈。 所谓“京控一,顾名思义即至京城呈控,当事人或其亲属向京师各部院衙门呈控。 作为专门术语的“京控 出现于清朝嘉庆时期。应该说,清朝的京控制度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狭义上的京控是指京师以外地方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不服地方审理结果,越 级上告至京师各部院衙门的制度。而广义上的京控还包括直接向皇帝诉冤的叩阍。一 般而言,清朝所说的京控包括叩阍制度。 与上述对直诉制度概念的界定对比可见,叩阍、京控均属于直诉制度,但要比直 诉外延窄。而广义上的京控制度则是直诉制度在清代的表现形式。 ( 二) 直诉与上诉、上诉复审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上诉、复审制度。当法庭对案件判决十 天后宣读判决,如果当事人不服该判决,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要求上诉、复审。“凡士 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 d 胡震:最后的青天? 请代京控制度研究) ,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第2 期。 。赵晓华: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8 6 页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见,西周时期根据距离王城或国都的远近,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限,此时的上诉 案件由司寇审判。 到秦汉时期,上诉制度有了专门的名称“乞鞫”。在秦朝,案件审讯后,作 出判决,并宣读判决即“读鞫 。宣读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要求重审,秦律称为 “乞鞫。汉、晋、唐均存在乞鞫之法,如唐律疏议断狱“狱结竞取服辩 云: 叫诸狱结竞,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属,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辩。若不服者,听其自 理,更为审祥 。南朝刘宋时期,曾正式废除了“乞鞫 之法,在那之后的各朝代, 尽管有时不再称为“乞鞫 ,但由于法制和审级制度的发展,各朝代为了维护司法审 判秩序,都会有逐级上诉、禁止越诉的规定。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代上诉与直诉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是在维护审级制度的前提下,各朝代一般都要求当事人或其亲属赴地方各级衙 门逐级上诉,不得越级告诉,而直诉制度则是指当事人或其亲属赴京控告,是典型的 越级告诉; 二是当事人被判刑后,只要不服判决,就可以提出申诉,请求再审,再审的机关 有可能是原审机关,也可能是上级机关,各朝代有所不同,而直诉的案件一般要求案 情重大,冤抑无处申诉,可能是皇帝或者特定机构受理并审理。 ( 三) 直诉与越诉 越诉是指违反正常的诉讼程序,越级上诉的行为。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了维 护司法程序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多有禁止越诉的规定。 隋书刑法志记载,隋文帝曾下诏:“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 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唐律斗讼 亦规定:“诸越诉及受者,各笞四十。若应合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三条加一 等,十条杖九十 。在唐朝,“凡诸辞诉,皆从下始;从下而上,逐级告诉。如应经县 却直接向州府省告诉之类即为越诉。凡越诉之人及受理官司各笞四十。若官司没有受 理,即越诉者亦无罪。这项规定即是以法律手段来禁止越诉行为。若应合为受,即非 越诉的条件,依令应当受理的,所在官司必须受理。如推抑而不受理的,笞五十;三 条加一等,谓不受四条杖六十,罪止杖九十。若告诉人越过州诉,受词官人判付县勘 当者,不坐。一 以后的很多朝代,均对越诉作出了禁止或限制性规定。 o 周礼秋官司寇朝士) o 唐律斗讼) 6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就直诉行为本身来说,是典型的越级诉讼行为,从表面上看,直诉与禁止越诉二 者是相冲突的,但允许直诉这一非常救济途径作为禁止越诉的补充存在,对社会秩序 等产生的积极效用,受到了各朝统治者的重视。因此,在中国古代,直诉是合法的越 级诉讼行为,是禁止越诉规定的特例。正所谓“然王政所以保穷困济无告,其有深抑 重冤而莫申者,亦不可不有非常救济之方法,故历代狱讼于普通审判程序,复有直诉 方式之规定,用资调节焉 。回 通过以上对直诉各种界定方式的比较以及与古代相关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清晰 地认识到,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陈诉主体是有冤情的当事人或其近亲属;其次,陈诉的内容是无处申诉的 冤情,且必须案情重大;再次,陈诉的对象是最高统治者或特定机构;最后,这是一 种法定的诉讼制度,是对禁止越诉的补充性规定。 总之,笔者认为,直诉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法规定韵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者 其近亲属,在案情重大、冤情无处申诉时,为申诉冤情而直接陈诉于最高统治者或特 定机构,希望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非常规诉讼制度。 国张金鉴:中国法制史概要 ,( 台) 正中书局1 9 8 2 年版,第9 2 页 7 山东大学硕 j 学位论文 第二章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历史考察 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中华法系流传数十代,封建法典演变各有千 秋,但却承前启后,脉络相继。自尧舜禹时期至清朝灭亡,从起源到确立、发展、完 善,乃至最终消失,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经历了漫长的传承、发展、演变的过程,本部 分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直诉制度的形成 ( 一) 直诉的起源 尽管关于古代直诉制度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中的“路鼓一、“肺石 之制, 但其渊源却远早于此。周礼中记载的“路鼓和“肺石 制度渊源于尧舜禹时期 的“谏鼓一、“谤木”、“进善之旌 制度。 据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上日: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所以通治道 而来谏者。伸关于“进善之旌 ,集解:应劭日:“旌,幡也。尧设之五达之道,令 民进善也。一如淳日:“欲有进善者,立於旌下言之。劳关于“诽谤之木修,集解:服 虔日:“尧作之,桥梁交午柱头。 应劭日:“桥梁边板,所以书政治之愆失也。至秦 去之,今乃复施也。竹索隐:按:尸子云“尧立诽谤之木 。诽音非,亦音沸。韦昭 云“虑政有阙失,使书於木,此尧时然也,后代因以为饰。今宫外桥梁头四植木是也一。 郑玄注礼云“一纵一横为午,谓以木贯表柱四出,即今之华表一。也 在其它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 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鼓于朝, 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 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淮南子汜论训也有如下记载:“禹之时以 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轺,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 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轺。当此之时, 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圆 从上述各类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让氏族成员 函参见温慧辉: 与周代法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1 6 页 窜参见温慧辉: 与周代法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1 7 页。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诉或者书写意见的旌旗、谤木、磬、轺等用具,以便实现下情上达,听取氏族成员 的意见或者冤屈。当然,当时并未形成国家,不可能是我们如今界定的直诉制度的存 在形式,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代“肺石、“路鼓 制度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 的。 ( 二)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直诉形式 对文献所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深感夏朝“文 献不足 。虽然先秦乃至汉以后的学者或多或少地在其著作中追述了夏朝的法律制度, 但毕竟目前没有发现夏人遗留的文字资料予以证实,因此对夏朝法律研究的最大困难 仍然是是史料匮乏、真伪难辨。而夏朝的司法管理和制度设置也由于史料缺乏不得而 知。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夏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主宰国家一切事情。从现有的 文献资料来看,当时夏王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军事行动的征伐;二是主持祭祀。 同时,从司法方面来看,夏王享有最高司法权,是全国最高司法官。据尚书甘誓 记载,夏王启与夷族首领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发布了军令:“用命,赏于祖;弗 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一这是关于夏王行使司法权最早的文献资料。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即上个世纪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尽 管其以极高的真实可靠性在先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应看到,甲骨文中 记载的有关法律史方面的内容极少,所反映的法律状况就更为有限了。我们只能结合 后来的文献对其审判制度进行大致的了解。 商朝司法制度承袭夏朝而有所增删,对商朝的审判制度,后来的文献有了明文记 载。礼记王制记载:“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 大司寇以狱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宥,然后制刑。一 郑氏注:“史,司寇吏也。正,乡师之属。 由此可见,商朝已经形成了审判、复审制 度,商王掌握着最高审判权,并参与具体司法审判活动。圆 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夏商时期是否存在直诉制度的形式尚不能完全考证,但 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从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城北社区服务中心招聘8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托班幼师课件
- 2025年激光焊接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丙烯酸丁酯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4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高分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初级形状的聚乙烯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地铁站用空调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储米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跌打损伤用药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垂直医用回旋加速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DB37-T 5312-2025 《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标准》
- 肺栓塞(讲课教学课件)
- 二手车寄售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拍卖会竞拍者资格审查合同4篇
- 门诊挂号与预约管理制度
-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 泄漏管理培训课件
- 水彩课件教学课件
- 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专题课件
- C1汽车驾驶证科目一考试题库750题(打印省纸版版)
- 检验科质量管理SOP-检验科SO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