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hfpdlsj.doc_第1页
粤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hfpdlsj.doc_第2页
粤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hfpdlsj.doc_第3页
粤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hfpdlsj.doc_第4页
粤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hfpdlsj.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节:让地理走进生活,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要求: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4、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至第四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重难点】懂得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教师指出并板书: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3、学生练习,11页活动题第二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3)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看懂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13页的“活动”题吧相关内容填上。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交织经纬网【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学生利用15页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指出北京的经纬度是多少?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广州、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0E。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上海、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15页“活动”第3题第三节;地 球 的 运 动一、教学目的: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根据16页图1.18与17页1.19图,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提问:观察1.18图,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地球仪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教师根据17页地球绕太阳公转图分析,让学生完成表格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月 日太阳直射纬度季节北半球南半球受热程度北半球南半球昼夜长短北极北极圈以北北极圈以南赤道赤道-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南极(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作业课本19页活动第1题第二章 学用地图教学要求: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3、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4、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第一课时一、 地图的发展学生阅读21-23页内容,认识地图的发展史,从羊皮地图到电子地图,以及卫星图像与GPS定位导航的重要军事意义。二、地图的运用(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地图的方向(学生阅读25页内容后归纳)地图的方向标定方向,没有方向标的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读26页)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掌握P26页底黄色框内有关图幅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问题。(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2、合作学习,巩固知识。(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26页活动题。(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三、课后作业:课本26页 题1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前复习提问: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3、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4、图幅一样而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有哪些内容的不同?二、授新课,谈话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28页地图,怎样看地图,辨认地图的方向,找出需要的地方?2、提问:假如你去广州旅游,住在东方宾馆,你会选用哪种地图?A、全国铁路交通图 B、广州市交通图 C、广州市区旅游图 D、广东省行政区划图 E、中国行政区划图 F、北京市交通旅游图3、在课本28页地图中找出下列旅游景点:越秀公园 广州动物园 花卉博览园 云台花园 黄花岗公园4、根据28页地图完成29页活动题的第三、四题三、作业:选择题1、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他的长度是( )A、4万千米 B、6.357千米 C、6.378千米 D、6.371千米2、纬线A、指示南北方向 B、长度相等 C、都是半圆 D、有无数条3、地球表面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寒带4、图幅相等的中国地图、广东地图、汕尾地图,其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中国地图、 B、广东地图、 C、汕尾地图 D、一样大 5、要用我们现有的作业本画一幅我们平东中学的校园平面图比例尺应该选用( )A、1:50000; B、1:5000; C、1:500; D、1:50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课时: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一、学习与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2、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二、教学活动与过程(一)地球上海陆的分布教师准备;地球仪、挂图;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1、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归纳小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2、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32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3、运用概念,辩认图形学生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32页3.3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二)、学生看32页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小结: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小结: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3、读32页“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三、学生阅读33页七大洲轮廓及面积比较图和34页四大洋轮廓及面积图,比一比、认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三、作业:选择题1、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3、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第二课时: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七大洲名称是什么?哪个最大?四大洋名称是什么?哪个最大?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什么?亚洲与非洲分界线是什么?南北美分界线是什么?3、举例说出岛屿、半岛、大陆名称。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37页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让学生着重理解掌握几种等高线不同的地形图,即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3、让学生阅读39页3.14图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四、课后作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第三课时: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用喜马拉雅山山脉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引用人们传说中的“沉东京浮南澳”的说法,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学生活动1: 看教材41页图3.15图3.16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7图3.18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体意向场。)四 、练习与作业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7、中国汶川和玉树地震主要是他们处于(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C、印度洋板块跟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D、非洲板块跟亚欧板块交接处。第四课时:人类与海洋一、探索海洋的奥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5页,注意知识之窗内容,掌握人类对海底资源的探索和开发。二、世界关注海洋引导学生阅读46页内容,并观察插图,了解海洋巨大的资源,同时要求学生对我国广袤的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近来我国南沙岛屿的争夺,钓鱼岛的争议等问题,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海洋的爱国精神。让学生理解人类对海洋的美称“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圣地”、“资源的宝库”。引导学生阅读47页知识之窗,了解人类对潮汐能的利用三、海洋的保护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平衡,要求学生保护海洋,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四、 课后作业:选择题1、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是( )A、美洲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2、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海滨旅游;潮汐能发电; 海洋捕鱼 海上运输 海底开采石油 海水饮用A、 B、 C、 D、4、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第四章 天气与天气预报第一节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要求: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重难点:天气和气候基本概念的区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新课,指出天气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如何与种植生产也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天气的预测对人类相当重要。一、 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含义问题1:昨晚很热,半夜还下了一场大雨。今天阳光明媚,非常凉快。上星期括了一阵三年来最大的台风。明天和后天都有雷阵雨。这些现象都属于什么? 版书:天气-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问题2;南方地区每年3、4月都是阴雨绵绵,6、7、8月经常是雷鸣电闪,而且很炎热,冬季时常常寒冷又干燥少雨,这又是什么现象?板书: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课堂活动:学生根据诗句判断属天气还是气候;(52页活动2题)二、 天气预报教学谈话;为什么要天气预报,准确的天气预报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如农业生产,工业,旅游业国防科技等。如何做好天气预报?1、 动物生活习性对天气的预测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等表示要下大雨;喜鹊筑巢的高低判断这年的台风情况。2、 自然景观判断天气如: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朝霞与淋淋,晚霞旱熬人;久雨太阳送山,明日必是晴天;早出太阳无好天;空心雷不过午时水等。3、现代科技天气预报流程(学生看53页图示)探测系统(卫星探测地面探测) 信息处理出结果(阴、晴、风、雨等) 预报系统 气象服务。 三、了解天气预报符号含义(学生看54页图)课堂练习1、课本54页活动学生看图后填上相关内容。2、下列词组中表示天气现象的是( )A、风和日丽; B、综年高温多雨 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D、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四、作业1、下列词组中表示气候的是( )A、晴空万里; B、风和日丽 C、终年严寒 D、晴转多云2、下列符号中表示6级东南风的是( ) A B C D3、下列天气最不适合高空作业的是( )A B C D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北方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一、气温及其变化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4.5,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4.6你们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一天中最低。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同一时间,同一纬度但海拔高度不同的温度的不同。P56中间黄框字内容。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三、作业;56页活动题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准备在小黑板上面)l月()4 月()7月()10月()北京43102227104伦敦305017.0100开普敦24612998162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展示出来)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三、气温的分布(学生看57页4.7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57页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气温值相等各点连成的线)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同一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两等温线之间温差10度)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越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56页右下的图,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三、 课后作业:选择题1、下列各说法中,表达气温日变化大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南北纬300-400附近大陆的东岸( )A、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B、夏季多雨,冬季少雨C、春季多雨,秋季少雨; D、常年湿润多雨。3、西安气温比东京年较差大的原因是( )A、海陆原因; B、地形原因 C、洋流原因; D、纬度原因。第三课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教学要求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二、教学过程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汕尾地区降水资料(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 学生资料: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二) 合作交流,分析影响引导学生看59页4.9图,了解降水量变化图,能读懂这类图。并引导学生注意读图技巧。(三) 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 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 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三、练习与拓展选题1、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3、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4、 汕尾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五、作业;课本60页活动题,按表中数据,绘制出雨热图表第三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第一课时一、教学程过程与活动: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本资料:学生看63页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2、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同学们通过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