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i 摘 要 作为中国主动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贸易组织, 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自由贸易区于 2010 年最终建成,并将于 2015 实现中国与东盟的全面自由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 易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单一市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 贸区的建立将对中国的经济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深远的影响, 其建立与发展符合 经济政治合作继续发展的方向。通过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 将极大地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贸易量的增加,创造双赢的局面。 本文从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入手; 通过分 析中国与东盟四个代表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双边贸易状 况,以及总结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共识的 10 年(2000 年至 2009 年)中,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状况;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框架结构 的基础上,来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框架构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 步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系的建议, 希望能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更大发展 献计献策。 关键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贸易效应 框架 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ii abstract as the first reg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initiative created by china,the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the old member countries of asean finally completed in 2010, and will fix a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environment by 2015.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populous single market, and the largest free trade zone am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free trade zone will play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economy.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is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antly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through eliminate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and carry out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from which will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by analyzing the trade creation effect and trade diversion effect during establishing the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and summarizing the bilateral trade situation between four representatives countries (indonesia, malaysia, singapore, thailand) in asean and china, and concluding the china-asean bilateral trade conditions from 2000 to 2009 after they reached a consensus to establish a free trade zone,to give my policy suggestion by countered the trade framework in china-asean and the problems in it. key words: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trade effect trade framework suggestion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论文是 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1 页,共 35 页 绪论: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 经过 10 年的努力,2010 年 1 月 1 日,涵盖 11 个国家、1400 万平方公里土地、 国民生产总值达 6 万亿美元、贸易额 4.5 万亿美元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 cafta)正式建成。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 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给中国和东盟双边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效益,并将使 得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 13%,双方在进出口贸易、投资、承包劳 务等领域的合作将得到不断加强, 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 经济合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成后, 中国与东盟双方 90%的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 东盟地区的近 6 亿人口和中国 13 亿多人口被联系在了同一个市场中。作为具有共同 发展中国家经济背景的两个实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是双方经贸合作不 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双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选 择。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究, 是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的发展而进行的,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念的形成而逐渐完善,从而越来越 全面、系统地论述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盟双方的经贸关系。 早期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的著作中,程毕凡先生的中国与东南亚 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和新加坡黄朝翰先生的 中国与亚太地区变化中的 政治经济关系 都比较具有代表性,两者都对东南亚国家联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 分析,并联系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进行贸易比较和提出各自的改善见解。 随着中国与东盟双方经贸关系的加强,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著作越来越 多,如刘少华先生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 重点探讨了中国与东盟组织之间通过 不同途径与机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曹云华、唐翀合著的新 中国东南亚关系论 一书,就近年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促进这 些变化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了中国东盟之间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的关系。 更有一些代表性的杂志,如东南亚纵横 、 东南亚 、 东南亚研究等对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随着 2010 年 1 月 1 日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研究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文章会层出不穷。 霍伟东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5 页 曹云华等新中国-东南亚关系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0 页 程毕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新加坡黄朝翰中国与亚太地区变化中的政治经济关系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刘少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曹云华,唐忡新中国-东南亚关系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2 页,共 35 页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本文在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基础上, 通 过使用实证分析法、统计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对中国 与东盟国家的个体和总体经贸关系进行论析,并针对经贸框架提出建议。 论文的研究创新和局限论文的研究创新和局限 创新:第一,本文以贸易效应理论做为支撑,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发展作为 主线,在研究中采取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逻辑思路。第二,本文从剖析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框架结构入手,来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 局限: 由于本文在成文过程中, 语言上的局限性, 和东盟一些成员国 (比如老挝、 文莱)在自身的数据整理上缺乏系统和完整性,使得在提取中国东盟往来数据时无 法达到全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3 页,共 35 页 1 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效应分析 1.1 贸易效应的概述贸易效应的概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区域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效应, 这一贸易效 应可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教授 jacob viner 于 l950 年在其著作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用以说明结成关税同盟的 成员国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但对非成员国家保持一致的关税壁垒时,区内将产生的 贸易效应。 后来,英国学者 peter robson 将贸易效应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得出了专门的 自由贸易区理论。在该理论中,罗布森分别从单一国家和两个国家的角度探讨了自由 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后,由于区域 内限制条件减少,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带来贸易量的增大,致使成员国整体福利 的上升。 其核心在于研究区域的贸易安排给成员方相互间贸易带来的贸易净增长所产 生的效应, 同时还用来考察成员方相互贸易的增长是否导致了成员方相互间的资源整 合与实现了优化配置。 所谓贸易转移,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导致成员国原来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从 非成员国家的进口的产品被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所取代, 成员国的贸易方向发生了 改变, 原来向成员国之外国家进口的廉价商品现在转而以更高的价格在成员国内部购 买。传统用于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理论观点认为,贸易转移的结果是造成了成员国整 体福利的下降。但在 robson 看来,由于自由贸易区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 策,因此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要好于关税同盟,因为自由贸易区发生贸易转移的损 害程度很小。 1.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2001 年 3 月,在中国的建议下,中国与东盟双方成立了联合专家小组,对自由 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产生的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与东盟 在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且由于在取消贸易障碍前双方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 易总额的比重都较小,因此在实现自由贸易后,双方的贸易潜力很大。成立自由贸易 区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双方都能受益。 同时研究小组得出,因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内产业结构和 王志明,乔桂明国际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版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聂德宁全球化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4 页,共 35 页 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着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品,这样双边贸易具有一定的贸易刚性,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替代各自与区域外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使得双方仍然会选择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进口某些产 品。所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区内的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很大11。 1.2.1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强化效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强化效果 1.2.1.1 从发展潜力上分析。从发展潜力上分析。 中国和东盟双方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相似,因此出于对国内市场 保护的目的,双方都彼此设立了很严格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从而限制了双方贸易的 发生。 那么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双方各自取消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时, 区内各国间将因为交易障碍消除而产生较大地贸易扩张可能性, 存在着较大的投资与 贸易空间,这样一种更优惠的待遇会在自由贸易区内产生贸易创造效应。 1.2.1.2 从消费潜力上分析。从消费潜力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建立起一个拥有 19 亿消费者的、世界人口最多的经济 一体化区域,消费规模巨大。此外,中国、东盟各自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内人民 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层次正处于整体提升时期,消费需求很大。因此,在建立自由贸 易区后,因双方消费市场的扩大而带来的巨大需求,更容易产生贸易创造的效果。 1.2.1.3 从产业链结构互补性上分析。从产业链结构互补性上分析。 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各国(除新加坡) ,双方整体经济结构较为类似, 相互间虽在大类产品上存在着竞争,但在具体产业链分布上却又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这种独有的特点,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区域内产 业的整体效率和交易双方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贸易创造效果的产生。 1.2.1.4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从地理位置上分析。 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中国与东盟三个成员国 (缅甸、 越南、老挝)接境,与其它国家在地理位置上也相对较近,并有着与东盟多国较多的 交通纽带联系。理论上认为,成员方地理位置较靠近,则运输成本的减少将更有利于 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像中国东盟这样天然毗邻, 一衣带水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更能促进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 1.2.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减免效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减免效果 1.2.2.1 从整体福利上分析。从整体福利上分析。 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贸易协定, 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区别对待必然在某些商品上产 生贸易转移效应,但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建立,虽然使区内的成员国将某些 商品上的进口国由区外转向区内,但是这一转变并不是以牺牲区内国民福利为代价 的,而是因为国民能够在区内国家中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需要的产品,而不必花费高 11 刀书林中国对东南亚政策研究报告j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10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5 页,共 35 页 成本从区外购买,这将使得国家的整体福利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贸易转移效 应的产生。 1.2.2.2 从贸易国别分布和商品结构上分析。从贸易国别分布和商品结构上分析。 由于中国与东盟多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因 此, 在贸易国别分布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例如在贸易国别分布上, 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70,与东盟的贸易额约 为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7312。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双方以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并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资本技术 密集型的制成品为主。因此,双方对发达国家产品具有贸易刚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贸易方向,从而使得贸易转移效应得到抑制。 1.2.2.3 从微观主体上分析。从微观主体上分析。 一方面,区内市场增大的同时,也增加了产品供应者的数量,从而给各国的厂商 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为保持统治地位,厂商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革新、研究 与开发活动,实现产品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实现优胜劣汰时, 成员国投放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将更具竞争优势, 结果必然会促进与区外国家的贸易 增长,减少贸易转移效应13。同时,若随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最 终形成规模效应,将更有利于降低商品的出口成本,使区内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 高,从而进一步减少贸易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12 赵春明,李丽红论中国与东盟四国的产业结构及贸易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2 期 13 张文朗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论的再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1996 年第 2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6 页,共 35 页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状况 2.1 回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十年建成路回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十年建成路 2000 年 11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构想。 2001 年 11 月,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签署 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决 定从 2005 年起开始正常轨道产品的降税,2010 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即文莱、印度 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 年与东盟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 埔寨和缅甸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 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实现全面自由化。 2003 年 10 月,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 条约 ,并同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 ,作为区域外 大国率先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 2004 年 11 月,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 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 机制协议两份重要文件,使得贸易区建设进入了实操阶段。 2005 年 7 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对相互 间的 7000 多种产品开始全面降税。 2007 年 1 月,中国扩大了降税产品的范围和幅度,降低了 5375 种产品的关税, 对东盟平均关税降到 5.814。并于同年 7 月开始实施服务贸易协议 。 2008 年 12 月,中国国务院表示开始对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货物贸易 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 年 8 月,双方就相互开放投资市场签署投资协议 。至此,围绕自贸区展 开的主要谈判全部完成。 2009 年 8 月,东盟与中国签署了一项 250 亿美元信贷安排的投资协议,其中包 括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 150 亿美元贷款,100 亿美元的东盟中国投资合作基金。 2009 年 10 月,中国对东盟的首期 10 亿美元资金的募集工作已经完成,中国还 将向东盟国家提供 150 亿美元的基础项目信贷,其中 67 亿美元为优惠货款。 到 2010 年 1 月 1 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双方对 7000 种产品实行 零关税,占全部产品的 9315。 14 闫正浅议东盟中国自贸区的现状及未来j科学与管理,2009 年第 1 期 15 曹卫平东盟 20 世纪后期区域性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导刊,2006 年第 5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7 页,共 35 页 2.2 中国和东盟四个老成员代表国家的双边贸易状况中国和东盟四个老成员代表国家的双边贸易状况 2.2.1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经贸关系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经贸关系 2.2.1.1 印度尼西亚概况和整体经贸状况印度尼西亚概况和整体经贸状况 印度尼西亚(republik indonesia)重视与东盟成员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 同美、日、俄及欧洲各国的关系。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之 一,经济作物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印度尼西亚矿物资源丰富,是东南亚最大的石 油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 同时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产煤国和世界煤炭出 口国,工矿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30。此外,旅游业和服装业是印度尼西亚 的两大外汇来源。 表 2.1 印尼对贸易伙伴出口额前五位(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金额 同比 占比 总值 1,370.20 20.09 100.00 日本 277.43 17.40 20.25 美国 130.36 12.25 9.52 新加坡 128.62 22.48 9.39 中国 116.36 20.27 8.49 韩国 91.16 20.23 6.65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表 2.2 印尼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前五位(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金额 同比 占比 总值 1,291.97 73.48 100.00 新加坡 217.89 121.44 16.87 中国 152.47 78.17 11.80 日本 151.28 131.79 11.71 马来西亚 89.22 39.15 6.91 美国 78.80 64.61 6.10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从表 2.1,2.2 可以看到,2008 年,中国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第 二大进口贸易伙伴。2008 年印尼对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的出口额占印尼出口总额的 39.16,中国居于第四位,占比 8.49%;自新加坡、中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占印尼进口 总额的 40.38,进口额分别为 217.9 亿美元、152.5 亿美元和 151.3 亿美元,分别增 长 121.4、78.2和 131.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8 页,共 35 页 表 2.3 印尼贸易差额主要来源(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2008 年 上年同期 同比 总值 78.2312 396.2746 80.26 主要逆差来源 新加坡 89.2744 6.6182 沙特阿拉伯 36.1303 24.2854 48.77 中国 36.1067 11.1764 泰国 26.7301 12.3279 116.83 马来西亚 24.8974 13.1586 89.21 主要顺差来源 日本 126.1584 171.0612 26.25 美国 51.5679 68.2706 24.47 印度 42.6148 33.3430 27.81 荷兰 33.2367 22.4547 48.02 韩国 21.9676 43.8605 49.91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表 2.3 中可知,2008 年,中国为印尼第三大逆差来源国,位居新加坡和沙特阿拉 伯之后。 而印尼的顺差主要来自日本、 美国和印度, 其中对日本和美国顺差继续减少, 对印度顺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2.1.2 十年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经贸状况十年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经贸状况 2.2.1.2.1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额状况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初级产品出口国,而中国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级产品进口 国,双方形成一定的互补性。近年来,中国与印尼双方高层互动频繁,在政治、安全、 经济、教育、投资以及能源等方面的合作进展迅速。截止到 2009 年 10 月,中国成为 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2009 年 110 月, 中国与印尼双边货物贸易额为 219.3 亿美元。其中,中国从印尼进口 114.0 亿美元, 占印尼出口总额的 10,提高 1.1 个百分点;中国向印尼出口 105.2 亿美元,占印尼 进口总额的 14.3,提高 2.7 个百分点。 由表 2.4 可以看出,从 2000 年到 2008 年期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从 2000 年的 59.5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315.2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都在 10以上,累计增 长 255.7 亿美元。其中,中国从印尼的进口额从 2000 年的 14.4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171.9 亿美元,平均增长率约 30,十年累计增长率为 1095.9;而中国向印尼 的出口额则从 20.0 亿美元上升到 143.3 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 22,十年累计增长 率达到 614.4。中国与印尼的贸易双边贸易中,以 2007 年为转折点,中国由原来的 顺差地位转变为现在的逆差地位,且逆差额呈逐渐明显扩大趋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9 页,共 35 页 表 2.4 20002009 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向中国出口 自中国进口 贸易差额 金额 同比金额 同比金额 同比 当年 上年同期 2000 年 59.53 14.38 20.06 -5.68 2001 年 68.70 15.40 22.20 49.80 30.05 49.80 -7.85 -5.68 2002 年 79.28 17.90 34.27 20.80 45.01 15.80 -10.74 -7.85 2003 年 103.30 15.40 47.51 38.63 55.61 23.55 -8.10 -10.74 2004 年 134.81 31.80 62.57 39.60 72.24 30.80 -9.67 -8.10 2005 年 167.98 24.50 83.51 33.50 84.38 16.80 -0.87 -9.67 2006 年 190.57 13.51 94.50 13.16 96.07 13.86 -1.57 -0.87 2007 年 249.97 31.20 125.99 33.30 123.98 29.00 2.01 -1.57 2008 年 315.21 25.70 171.92 35.60 143.30 15.60 28.62 2.01 2009 年 110 月 219.25 114.03 105.22 8.81 -86.78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局和东南亚联盟官网统计数据整理 2.2.1.2.2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贸易产品构成 表 2.5 中国自印尼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码商品类别 2008 年总额上年同期总额 同比 占比 类 章 总值 116.36 96.76 20.27 100.00 第 05 类 2527 矿产品 52.35 41.36 26.59 44.99 第 03 类 15 动植物油脂 21.19 15.21 39.36 18.21 第 07 类 3940 塑料、橡胶 10.27 8.68 18.36 8.83 第 10 类 4749 纤维素浆;纸张 9.38 7.06 32.87 8.06 第 06 类 2838 化工产品 6.35 8.33 -23.72 5.46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由表 2.5 可知,矿产品与动植物油脂是中国自印尼进口的前两大类商品,2008 年进口额分别为 52.4 亿美元和 21.2 亿美元,增长 26.6和 39.4,占中国自印尼进 口总额的 45和 18.2。且据统计表明,矿产品中以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 沥青等的进口为主,占印尼向中国出口总额的 39.2。此外,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等 的化合物;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增幅较大。 表 2.6 中国向印尼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码商品类别 2008 年 上年同期 同比 占比 类 章 总值 152.47 85.58 78.17 100.00 第 16 类 8485 机电产品 66.62 27.61 141.23 43.69 第 15 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24.77 16.50 50.08 16.25 第 06 类 2838 化工产品 17.74 11.06 60.42 11.63 第 11 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10.35 3.49 196.61 6.79 第 02 类 0614 植物产品 5.72 6.19 -7.62 3.75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10 页,共 35 页 由表 2.6 可知,中国向印尼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 产品,2008 年合计出口额为 109.1 亿美元,占中国向印尼出口总额的 71.6。中国在 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 具有优势,2008 年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中国向印尼出口大类商品的前四位,占印尼 进口市场的 43.7、16.3、11.6和 6.8。 2.2.2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经贸关系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经贸关系 2.2.2.1 马来西亚概况和整体经贸状况马来西亚概况和整体经贸状况 马来西亚(malaysia)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 列。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生产国,在加强了对棕榈油上下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后,棕榈油对于推动马来西亚国家工业化进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马政府鼓励以本国 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汽车装配、钢铁、石油化工、纺织品等。现为世 界第 18 大贸易国,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新加坡、欧洲联盟、日本和中国。 表 2.7 马来西亚对贸易伙伴出口额前五位(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金额 同比 占比 总值 1,997.58 13.30 100.00 新加坡 294.50 14.21 14.74 美国 249.42 -9.34 12.49 日本 214.96 33.52 10.76 中国 190.70 23.35 9.55 泰国 95.83 9.71 4.80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表 2.8 马来西亚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前五位(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金额 同比 占比 总值 1,570.85 6.81 100.00 中国 201.09 6.29 12.80 日本 196.17 2.73 12.49 新加坡 173.13 2.57 11.02 美国 169.74 6.58 10.81 泰国 88.13 12.02 5.61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由上表可知,2008 年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占马来西亚出口 总额的 38,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减少 9.3,对新加坡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 14.2 和 33.5;自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进口额占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 36.3,进口额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11 页,共 35 页 别增长 6.3、2.7和 2.6。 表 2.9 马来西亚贸易差额主要来源(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2008 年 上年同期 同比 总值 426.7315 292.4522 45.91 主要逆差来源 中国(含台湾) -37.1865 -70.1779 -47.34 德国 -21.3532 -24.9651 -14.47 马来半岛 -16.0583 -14.2646 12.57 沙特阿拉伯 -12.2002 -12.6104 -3.25 爱尔兰 -10.7497 -3.4278 213.61 主要顺差来源 新加坡 121.3802 89.0685 36.28 美国 79.6781 115.8638 -31.23 荷兰 59.2479 59.2586 -0.02 香港 44.19044 38.7476 14.05 印度 43.1399 38.2606 12.75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从表 2.9 看出,马来西亚前五大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含台湾省) 、德国、马 来半岛、沙特阿拉伯和爱尔兰,分别占逆差总额的 17.3、13.8、10.4、7.9和 6.9;顺差主要来自新加坡、美国和荷兰。 2.2.2.2 十年间中马来西亚双方经贸状况十年间中马来西亚双方经贸状况 2.2.2.2.1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状况 截止到 2009 年 10 月,中国继续保持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 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 2009 年 110 月,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货物贸易额为 402.2 亿美元。其中,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 249.6 亿美元,占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 13.7, 提高 1.1 个百分点;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 152.7 亿美元,占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 11.9 ,提高 2 个百分点。中方贸易顺差 96.9 亿美元,增长 74.9 倍。 由表 2.10 可以看出,从 2000 年到 2008 年期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 从 2000 年的 107.2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534.7 亿美元,累计增长 427.5 亿美元。 其中,中国从马来西亚的进口额从 2000 年的 20.9 亿美元,增长到 2008 年的 213.8 美元,平均增长率为 30,十年累计增长率为 924.3;而中国向马来西亚的出口额 则从 41.4 亿美元上升到 320.9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为 26.8 ,十年累计增长率达到 674.7。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双边贸易中,中国一直处 于顺差地位,且顺差额有逐步扩大之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12 页,共 35 页 表 2.10 20002009 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向中国出口 自中国进口 贸易差额 年份 金额 同比 金额 同比 金额 同比 当年 上年同期 2000 年 107.16 20.87 41.43 -20.56 2001 年 123.67 15.40 32.22 49.80 62.06 49.80 -29.83 -20.56 2002 年 142.71 51.40 49.75 54.40 92.96 49.80 -43.21 -29.83 2003 年 201.23 15.40 61.40 23.43 139.91 50.50 -78.50 -43.21 2004 年 262.61 30.50 80.87 31.70 181.74 29.90 -100.87 -78.50 2005 年 307.03 16.90 106.07 31.20 200.96 10.60 -94.89 -100.87 2006 年 371.12 20.87 135.37 27.63 235.75 17.31 -100.38 -94.89 2007 年 463.98 25.00 176.90 30.70 287.07 21.80 -110.17 -100.38 2008 年 534.69 15.20 213.75 20.80 320.94 11.80 -107.19 -110.17 2009 年 110 月 402.21 152.65 249.57 -96.92 -104.12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局和东南亚联盟官网统计数据整理 2.2.2.2.2 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产品构成 表 2.11 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 码 商品类别 2008 年 上年同期 同比 占比 类 章 总值 190.69 154.61 23.35 100.00 第 16 类 8485机电产品 93.83 76.49 22.68 49.21 第 03 类 15 动植物油脂 37.35 28.58 30.71 19.59 第 07 类 3940塑料、橡胶 22.70 19.52 16.35 11.91 第 05 类 2527矿产品 10.29 5.71 80.08 5.40 第 06 类 2838化工产品 10.05 9.10 10.44 5.27 第 15 类 7283贱金属及制品 4.02 3.51 14.51 2.11 第 18 类 9092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3.12 2.56 21.97 1.64 第 09 类 4446木及制品 2.65 2.97 -10.99 1.39 第 17 类 8689运输设备 1.33 0.57 131.43 0.70 第 04 类 1624食品、饮料、烟草 1.08 0.74 44.34 0.57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从表 2.11 可知,机电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的 主要产品。2008 年进口额分别为 93.8 亿美元、37.4 亿美元和 22.7 亿美元,分别增长 22.7、30.7和 16.4,占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 80.7。其他主要进口商品 中,2008 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矿产品和运输设备进口增长显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第 13 页,共 35 页 表 2.12 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2008 年) (单位:亿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 码 商品类别 2008 年 上年同期 同比 占比 类 章 总值 201.09 189.19 6.29 100.00 第 16 类 8485 机电产品 125.08 120.99 3.39 62.20 第 15 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20.39 18.67 9.20 10.14 第 6 类 2838 化工产品 13.33 9.92 34.33 6.63 第 18 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7.09 4.77 48.53 3.52 第 11 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5.89 5.84 0.73 2.93 第 7 类 3940 塑料、橡胶 4.47 4.43 1.08 2.22 第 2 类 0614 植物产品 4.42 5.62 -21.40 2.20 第 20 类 9496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3.06 2.35 30.19 1.52 第 17 类 8689 运输设备 2.80 1.85 51.16 1.39 第 5 类 2527 矿产品 2.57 0.99 159.48 1.28 资料来源: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由上表可以看到,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2008 年出口额 为 125.1 亿美元,增长 3.4,占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 62.2。贱金属及制品 和化工产品分别是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第二、三大类商品。其他主要出口商品中, 2008 年矿产品向马来西亚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增幅为 159.5。中国在机电产品、贱 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艺排练安全协议书
- 木地板定金合同范本
- 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题试题及答案
- 交楼仪式活动协议书
- 化验员职业技能大赛试题及答案
- 教室消防答题题库及答案
- 银行评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膀胱肿瘤疫苗:制备、效应与前景探究
- 买房父母代理协议书
- 2026-2031全球及中国光纤通信市场监测调查及投资战略评估预测报告
- 林麝养殖知识讲座
-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 脑梗死伴高血压3级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 论文写作讲座(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课件
- 肺癌知识讲座
- 国家一等奖《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医疗质量每月检查记录表
- vas疼痛评分完整版
-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异地工作调动申请书
- 实验三基因组序列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