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ppt_第1页
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ppt_第2页
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ppt_第3页
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ppt_第4页
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中国男装发展史,历史背景,服饰的变革与民族的振兴、政治的改良都有密切的关系。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饰一律摈弃,中国服装与封建王朝的冠服制度从此彻底决裂,民国制服的出现,1912年3月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通令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满虏窃国,易于冠发,强行编发之制.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剪辫通令结束了满清近三百年的辫发陋习,满清的官服、顶戴亦随之捐弃,衣冠服饰也发生巨大变化。接着,民国政府仿照西洋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官员不分等级,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有记载说:“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1912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子礼服,10月公布陆军服饰。1913年1月公布推事、检察官、律师服制。1913年3月公布地方行政官、外交官、领事官服饰制度。1915年公布监狱官以及矿警、航空制服。1918年公布警察、海军制服。,这些服制绝大多数沿用西方的服装形式,用西方的裁剪方法制成。官定服制列入法令大全。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服饰条例,这次规定的服饰,规定了男子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以后海禁开放,中西方的交流日盛,国民的服饰愈来愈丰富,尤其以上海等通商口岸,其服饰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时装中心。1912年10月,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即服制开放,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具体的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男子礼帽分为大礼帽和常礼帽”。这份服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西洋服饰作为礼服。尤其是大礼服的选样上,几乎照搬西洋服饰。男子大礼服完全是英国绅士式的,以欧洲的燕尾服为基础,加以硬胎的黑色礼帽、衣领系活动的折角硬领,及黑色圆腿西裤。昼式常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晚常礼服“长过胯,前对襟,后下端开衩”。服制颁布二十天后,民国政府又公布了陆军服制及陆军官佐礼服制。新式陆军制服从样式到裁剪完全西化,或者说是吸收了日本式的西式军服。以民国五色国旗作为“步、骑、炮、工、辎”兵种的标志色。服制对帽章、肩章、便服、外套、士官生服和讲究的军礼服做了详尽的规定。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一九九四年十月号总第二十五期,PP.105109,民国主要服饰,西装辛亥革命前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服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其穿着者主要是官吏、留学归国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识分子等。当时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学生、教师、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着西装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几乎是清一色的进口货。1904年,“王兴昌记”制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谓“国产”,其实仅是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中山装由奉帮裁缝制成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此服被冠以中山装。穿着者多为革命者和政府公务人员,在南京政府时,中山装成为党政人员的服装。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倒山形笔架式。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是西裤,它是由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的时代精神。,学生装最初的学生装,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学生带回的制服,形制比较简洁,立领,左胸前缀有一袋。奏定学堂有记载“近来,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仿西式,文武无别。”通常为年轻和进步青年穿着。最初的学生装以日本装为基础的。长袍、马褂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一般交际场合多穿此服。民国时期马褂崇尚狭窄,一般多以黑色绵麻毛丝为质料,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纽扣五粒。长衫多用蓝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并齐。民国后期,马褂越来越少,趋于淘汰。不过民国时期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举,穿着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长袍、西裤、圆形礼帽,脚穿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这样的装束是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时尚。,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这是一般民间百姓衣着,通常是下层人的穿着。中式裤宽大松垮,头带瓜皮小帽或罗宋帽,*穿中式裤,脚蹬布鞋或棉靴,俗称“短打扮”大氅在北方地区,还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着者多为一些军政要员。民国初期北京是当时军政所在地,也是服饰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后,则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所以20世纪3040年代的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服饰,解放初期,西装虽然没有被否定,但西服、长衫已成明日黄花。革命装束的大流行促使红帮裁缝们用做西装的方法做中山装、人民装。而干部装、列宁装则成了服装时尚的主角。,中山装中山装一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无不穿着中山装,故成为当时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中山装的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庄重严峻,同时它又实用方便、结构简单。中山装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以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国内庄重的场合都很适合。不过建国初期的中山装色彩单一,做工粗糙,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竞相穿着,蔚然成风。中山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的中山装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成中山装为“毛装”。中山装在新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最主要的男装。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山装才开始消退。,列宁装新中国成立之初,列宁装是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着的服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有两个或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主要成为女干部的穿着。干部装(人民装)所谓干部装,也就是中山装。20世纪50年代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只不过人民装不用贴袋,而且只有三只口袋。由于当时的干部爱穿中山装,列宁装等,所以人们往往称之干部装,并以此为时尚。但由此我国的服饰却出现了停滞,蓝、灰、黑三色取代了五彩缤纷,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西装,20世纪50年代,西装尚在城市知识分子和少数领导人中穿着,随着政治上极“左”的升温,西装渐渐退出社会生活,并在“文革”中成为“封资修”的服饰。直到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渐升温。国家领导人最先穿起西服,随即就像时尚流行那样迅速在中华大地蔓延,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带头穿新式的双排扣西装,在中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首先人们从政治上敏感到西装似乎与政治改革相关,穿西装成为了一种改革的政治信号。很快,上行下效,各级领导纷纷去定制西装,百姓自然效仿,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西装热”。男人们都纷纷穿起了西装,甚至农民工干活也穿西装。到20世纪90年代,男西装的廓形逐渐由宽松过度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的臂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1993年戗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但到1996年已经悄悄转换为三粒扣或四粒扣西装了。,长衫20世纪50年代初期,长衫仍被一些知识分子穿着。到了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逐步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逐渐减少,终于绝灭。红卫兵装在文革时期男女均服。“红卫兵装”实际上只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最早穿着这种“红卫兵装”的人往往是军队干部弟子。在当时整个社会“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他们翻出父兄辈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穿上,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最典型的“红卫兵装”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军挎包和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青年学生最时髦的装饰物。红袖章迅速蔓延开来,袖章上还添上了“捍卫毛泽东思想”等字样。,军便装军便装的整体设计主要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其中上下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襻。服装用料一般为涤棉布或棉卡其布,主要为军绿色。流行与“文革”和“文革”后期。夹克(茄克)基本上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曾经有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所以在文革中夹克这种样式也被认可。,喇叭裤,在改革开放初期悄悄闯进国门并在国内掀起一阵波澜,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一个标志,男女均着。喇叭裤在服装结构上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开放,显示出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最大宽度达60厘米。其时,喇叭裤在国外流行,开放的中国恰遇上这种西方的流行。中国最早穿喇叭裤的是一批年轻人,他们穿紧包*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或留长头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的时髦形象,T恤衫,改革开放以来,圆领的T恤衫也在民间兴起。T恤衫又叫圆领衫、老头衫,曾因加上些文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因T恤衫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和文字,带有一种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消费主义时代中,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文化衫上的文字更是构成所谓“文化“的文化。文化衫上的文字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有各式是牢骚词、大白话、顺口溜或歌词等调侃言语,颇有开放了的中国的特色。最出名的文化衫是印有“烦着呢,别理我”之类。,中式服装,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大多数农民和城市平民仍保留穿中式衣服的习惯。到了冬天城市里的人也穿中式棉袄过冬,再在外面罩上军便服、中山服等。“向工农红兵学习”的口号的提倡,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劳动人民尊重和效仿的风气。在“文革”时期,山西大寨农民的装束也曾被视为时髦。初了政治上的原因,当时中国的服装工业、成衣业很不景气,因此家庭自制衣服相当普遍,而中式衣服易裁、易做的特点恰又适合了这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