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经济史专业论文)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i l l l l l l llli iii iqqqlllqllt 1111 11111 y 18 3 2 6 7 9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寻3 j 日期:驯。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毒 芳辛 日期:沙p 年月2 日 ,j 摘要 摘要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明清时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阶段。农 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封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 品性农业的发展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早在宋朝,河南的经济水平就居于全 国前列,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但经过两百多年历史的剧变,到了明初, 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河南区域内经济凋敝、社会残破。为了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明政府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恢复经 济发展的政策,如垦荒屯田、兴修水利以及改革赋役制度等。经过一段时间的 恢复,河南区域内的人口以及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到进 一步提高与改进,商品性农业便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清朝,商品 性农业在明代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迸一步发展,至乾隆时期,农业的商品性生产 更是达到鼎盛阶段。 明清时期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传统粮食作物的 发展,以及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经过两代的发展,粮食作 物的产量及种类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产量也逐渐 增加,这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交换的过程在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个交换的过程也就是商品 流通的过程。便利的商业交通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河南的地理位 置优越、交通便利。纵观明清时期河南的商业交通状况,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陆路型、水路型以及水陆兼备型。便捷的交通,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交 通运输网络,河南因此成为全国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和集散地之一。 总的看来,明清时期河南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商 品性农业出现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分工;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促进了粮食生产 的商品化;大多数的经济作物作为商品投人流通领域或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农 产品市场范围扩大。商品性农业作为社会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 发展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繁荣也必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摘要 商品性农业促进了相关农副加工业的兴起;其次,作为商品交易场所的集市, 也在商品性农业日趋繁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后,城乡集市的发展又带 动了部分市镇的繁荣。 关键词: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i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u rh i s t o r y ,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p e a k p h a s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a g r i c u l t u r ei s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s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s e c t o r , a n da l s o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t h ef e u d a l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a st o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o f 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w h i c hi sm a i n l y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a s hf a r m i n gh a s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h e i l a ni sl o c a t e d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a n di s ab i gp r o v i n c ei na g r i c u l t u r eo f c h i n a a se a r l ya s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e c o n o m i cl e v e lo fh e n a ni sa m o n gt h e h i g h e s ti nc h i n aa n ds oi sc a s hf a r m i n g h o w e v e r , a f t e r2 0 0 y e a r so fg r e a tc h a n g e si n h i s t o r y , u n t i l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a sa r e s u l to fal o n g - t e r mc h a o so fw a r s , h e n a ns u f f e r e df r o mag r e a td e p r e s s i o ni ne c o n o m y a n di ns o c i e t y i no r d e rt or e s t o r e l es o c i o e c o n 伽i ca ss o o na sp o s s i b l ea n dh e l pt h e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o f t h ep e o p l e , t h e m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l e s s o n s ,p r o p o s e da n u m b e ro f e c o n o m i cf e e o v e r yp o l i c i e s , s u c ha so p e n i n gu pw a s t e l a n d ,b u i l d i n g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p r o j e c t s ,r e f o r m i n gt h et a xa n dc o r v e es y s t e ma n d s oo n a f t e rap e r i o d o fr e s t o r a t i o n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o fh e n a nh a si n c r e a s e da sw e l la st h ec u l t i v a t e da r e a a n dt h e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o o l se n h a n c e da n di m p r o v e df u r t h e r t h ec a s h 蠡r m i n gd e v e l o p e dg r a d u a l l yi n t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u n t i l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c a s h f a m l i n gh a sb e e n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o n t h eb a s i so ft h eo r i g i n a l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w h a t ,sm o r e c a s hf a r m i n gr e a c h e di t sp e a kp h r a s e i nt h eq i a n l o n gp e r i o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a s hf a r m i n g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i s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 i nt w oa s p e c t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o dc r o p s a n d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 p r o n l o t i o no fn e wf o o dc r o p sa s w e l la s t h ec a s hc r o p s a f t e rt w od y n a s t i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v a r i e t yo fc r o p sh a v eb e e ng r e a t l yd e v e l o p e da n d t h et y p eo ft h ec a s hc r o p si sr i c h e ra n d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h a sg r a d u a l l yi n c r e a s e d ,w h i c h p r o v i d et h en e c e s s a r yc o n d i t i o n st o 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 c o m m o d i t yi s t h eg o o d sp r o d u c e db yl a b o r , w h i c hi su s e dt oe x c h a n g e ,a n dt h e e x c h a n g ep r o c e s s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 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 s ot h i se x c h a n g ep r o c e s si st h ep r o c e s so fc o m m o d i t y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i i a b s t r a c t c o n v e n i e n tc o m m e r c i a l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i so n eo ft h en e c e s s a r y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o d i t yc i r c u l a t i o n h e n a nh a sas u p e r i o rl o c a t i o na n dc o n v e n i e n t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c o m m e r c i a lt r a f f i co fh e n a ni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h e r ea r et h r e et y p e s :l a n d - b a s e d ,w a t e r - b a s e da sw e l la sb o t hw a t e ra n d l a n d - b a s e d t h ec o n v e n i e n t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h a sf o r m e dt h ec o m m e r c i a l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n e t w o r kw h i c he x t e n d si na l ld i r e c t i o n sr e a c h e s t h e r e f o r e , h e n a nb e c o m e st h e c o u n t r y sm a j o rc o m m o d i t yc i r c u l a t i o nc h a n n e l sa n do n eo f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e n t e r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a s hf a n n i n go fh e n a ni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c o n t a i n s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t h ec a s hf a r m i n g p r e s e n t st h er e 酉o n a l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a n d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c a s h c r o pp l a n t i n gf a c i l i t a t e dt h e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f o o dp r o d u c t i o n ;m o s to ft h ec a s h c r o p sa p p e a r e d i nc i r c u l a t i o n 弱a c o m m o d i t yo rs u p p l i e dr a wm a t e r i a l s f o r h a n d i c r a f t s ;t h ea 鲥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m a r k e te x p a n dt h e i rh o r i z o n s a sa n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o n e n to fs o c i a l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a s hf a r m i n gh a sa n e f f e c to n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a n di t sp r o s p e r i t yw i l lh a v eam a j o ri m p a c to nt h e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f i r s t l y , c a s hf a n n i n g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e l a t i v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p r o c e s s i n gi n d u s t r i e s ;s e c o n d l y , a sac o m m o d i t yt r a d i n gp l a c e ,t h e m a r k e td e v e l o p e dg r a d u a l l yb a s e do nt h ef l o u r i s ho fc a s hf a r m i n g ;f i n a l l y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u r b a na n dr u r a lm a r k e tg a v eab o o s tt os o m eo f 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k e y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r e g i o no fh e n a n ;c a s hf a r m i n g i v 目录 目录 1 引言。1 1 1研究意义1 1 2 研究现状2 1 3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3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6 2 1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6 2 2 明代以前河南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8 3 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的生产与发展1 l 3 1 商品性农业发展的背景1 1 3 1 1 垦荒屯田政策的实施“1 2 3 1 2 人口的增加”13 3 1 3 耕地面积的增加1 4 3 1 4 水利兴修1 4 3 1 5 生产技术、工具的提高与改进1 4 3 1 6 赋役制度的改革1 5 3 2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状况1 6 3 2 1 传统粮食作物的发展”1 6 3 2 2 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引进与推广2 2 4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农产品的商品流通3 l 4 1 商业交通的网络3 1 4 1 1 陆路型3 2 4 1 2 水路型一3 4 4 1 3 水陆兼备型一3 4 v 目录 4 2 主要农产品的流通3 5 4 2 1 粮食3 6 4 2 2 棉花3 7 4 2 3 药材。3 8 5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 1 5 1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特点4 1 5 1 1 商品性农业出现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分工4 1 5 1 2 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促进粮食生产的商品化4 2 5 1 3 大多数的经济作物作为商品投人流通领域或为手工业提供原料“4 2 5 1 4 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4 3 5 2 商品性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 3 5 2 1 促进农副加工业的发展一4 4 5 2 2 刺激城乡集市的发展4 5 5 2 3 部分市镇的繁荣”4 6 6结论4 8 参考文献4 9 致谢5 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 3 v i 1 引言 1 引言 1 1研究意义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百余年间,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商品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尽管仍是以自给 自足的社会生产方式占主导,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生产工具的改 良以及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社会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赢利为目的的商 品生产和交换的现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商业和手工 业领域。而农业作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 背景下也获得了长足进步。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全国其他地方发达。在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给 与这些地区更多的眷顾,对于其他地区的则研究相对较少。如果把江南地区、 珠三角地区称为发达地区的话,河南则应该称作较发达地区。因为其经济发展 水平虽不及江南,却胜于西北。若要正确认识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概 况,仅对发达地区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不能真实反映全国经济发展的 普遍水平。因此,对河南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无疑是有其重要的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宋元以来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得生产环境、社会经 济等受到了严重损害。但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农 业生产及其他经济发展的措施,河南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商品经 济也逐渐繁荣起来,这些都为新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本文以商品 性农业为重点,着重分析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农产品的商品性生产和流通,以及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以期窥知明清时期河南农业商品 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来认识和反映明清时期河南整体商品经济的 发展概况。 从古到今,河南区域的农业生产,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粮食 生产不仅关系着本区域人民的吃饭以及食品工业原料来源等问题,而且在确保 全国粮食调剂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本文尝试从商品性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 分析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河南农业 1 引言 经济问题历史研究的内容,并期望为河南农业资源开发提供某些有益的参考或 启示。 1 2 研究现状 关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史研究领域中比较活跃、 涉及著作和论文比较多的领域。鉴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进而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很多著作都是围绕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行研究。如 李伯重的江南农业的发展:1 6 2 0 - 1 8 5 0 ,这本书着重于对明清时期江南农业 经济的整体性考察,从江南劳动力、土地、气候、农业技术变迁,到农业资源 利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的外向化发展,再到土地生产力的增加、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等,对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 另外,研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有关著述,大多数把手工业、商业和农业 的发展放在一起论述。由于商品经济更多的是体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多数 学者也把重点放在手工业和商业的研究上面,而对农业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研究 则涉及较少。此外,把研究重点放在一定区域范围,也是大多数作者采用的方 法,如许檀教授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本书着重强调商品流通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指出农村集市网把不同范围地区连成经济圈, 这为小农经济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相邻的经济圈又共同形 成了地区经济,又有利于在当时条件下的地区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直接论述明清时期河南农业商品经济问题的论文并不多,其中多数作者都 是以不同角度来分析这类问题,如整体考察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有张民服 的明代中期后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1 期) 、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 史学月刊2 0 0 4 年第l l 期) 、 清前期豫北农村经济略述(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3 期) 等;从经济作物种植方面来分析,有马雪琴的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 分布及结构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6 年第1 期)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 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史学月刊2 0 0 3 年第2 期) 、 明清时期玉米、番 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 古今农业1 9 9 9 年第l 期) 、明清河南桑麻业的兴 衰( 中国农史2 0 0 0 年第3 期) ;从商品流通方面进行研究,有邓玉娜的清 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3 年4 月) 、 2 1 引言 张鹏伟的清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5 月) 等;从商品性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探研,有王兴亚的 清代河南集市贸 易及其作用(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清代河南集市 的发展( 商都学坛(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1 期) 、明清河南庙会研究 ( 天中学刊1 9 9 5 年第2 期) 等。 鉴于前人对于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区域农业商品经济问题的研究,大多是 以整体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农业商品经济具体问题的论述也并不十分 系统,尤其是从商品性农业角度出发的论述较少。有的只是就农业商品经济中 粮食生产的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部分作分析,或只是对商品的流通过程,包 括道路交通、市镇的发展等作分析。本文拟以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作为切入点, 把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探讨,并分析商品性农业的特点及其 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重点参阅了李伯重的江南农业的发展:1 6 2 0 - 1 8 5 0 , 许檀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傅衣凌的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 社会经济变迁论,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郑昌淦的明清农村商品经济等著作。这些著作在写作思路、行文格 式等方面,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由于本人属跨专业学习,自知论文中有许多不足,还请各位老师、专家批 评指正。 1 3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河南区域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的 时间范围为1 3 6 8 - 1 8 4 0 年。但由于明清时期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明代 中后期至清代中期,所以本文重点考察这段时问商品性农业发展的状况。 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为明清时期的河南区域。明嘉靖二十四年,在河南 区域共设8 府、1 2 州、9 6 县,n 1 清初基本沿袭了这样的行政建制,设8 府、1 直隶州、l l 散州、9 6 县,圆嘉庆二十五年又设为9 府、4 直隶州,共计1 厅6 州9 7 县。口3 到了宣统年间,设9 府、5 直隶州、1 直隶厅、5 散州、9 6 县。n 1 总 1 ( 清) 田文镜,孙灏等河南通志 m 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补刻本卷3 :沿革上 2 明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卷4 2 :河南陕西,9 7 7 3 ( 清) 穆彩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第1 2 、1 3 册:河南,9 0 4 1 3 1 引言 体来说,明清时期河南区域的行政区域变化还比较大。本文探讨,则是以河南 为区域范围。嘲 为便于分析论述,这里依清嘉庆二十五年的政区设置为准,将河南l 厅、6 州、9 7 县按地理方位,分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四个区域。豫东包括开封 府、归德府、陈州府、许州,豫南包括南阳府、汝宁府、光州,豫西包括河南 府、陕州、汝州,豫北包括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 表1 1 河南四区域所属州县一览表 区域府、直隶州州县数所属州县 祥符县、陈留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洧 川县、鄢陵县、中牟县、兰阳县、仪封厅、郑 开封府 1 7 州、荥阳县、荥泽县、汜水县、密县、新郑县、 豫 禹州 东商丘县、宁陵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县、 区 归德府 8 虞城县、睢州、柘城县 淮宁县、商水县、西华县、项城县、沈丘县、 陈州府 7 太康县、扶沟县 许州 4临颍县、襄城县、郾城县、长葛县 南阳县、南召县、唐县、泌阳县、桐柏县、镇 南阳府 1 3平县、邓州、淅川县、新野县、内乡县、裕州、 豫 舞阳县、叶县 南 区 汝宁府 9 汝阳县、正阳县、上蔡县、新蔡县、西平县、 遂平县、确山县、罗山县、信阳州 光州 4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息县 豫 河南府 l o 洛阳县、偃师县、宜阳县、新安县、巩县、孟 西 津县、登封县、永宁县、渑池县、嵩县 区 陕州 3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 汝州 4鲁山县、郏县、宝丰县、伊阳县 彰德府 7 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县、武安县、涉 县、内黄县 豫 汲县、新乡县、获嘉县、淇县、辉县、延津县、 北卫辉府 1 0 区 浚县、滑县、封丘县、考城县 河内县、济源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 怀庆府 8 县、原武县、阳武县 商品性农业的出现,必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明 1 ( 清) 赵尔巽等清史稿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卷6 2 :河南,2 0 6 7 2 下表所示,临漳县、武安县、涉县今属河北省,本文所论限定为河南区域,地理范围以下表为限 4 1引言 清时期的农业经济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但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生 产已占有很大比例,这种带有明确商品生产目的的农业就是商品性农业。在讲 到商品性农业问题时,很容易涉及到农产品商品化这个概念,其实,这两个概 念有所区别但又很难完全分开,两者都是农业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 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交换的目的;后 者的生产则不一定带有交换的目的,而是农产品在一定情况下向商品的转化。 本文则主要从商品性农业这个概念出发,来分析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 5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2 1 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东经1 1 0 。2 1 一1 1 6 。3 9 、北纬3 1 。2 3 - 3 6 。2 2 7 之间,东西长约5 8 0 公里,南北宽约5 3 0 公里,全省土地面积约1 6 7 万平方 公里。河南地处中原,与山东、安徽、湖北、陕西、河北、山西六省为邻,地 理位置优越。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横跨第二、第三阶梯。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有平原、 山地、丘陵、盆地,总的来说由豫东平原、豫南山地、豫西山地和豫北山地构 成。豫东平原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 9 ,主要由黄河、淮河水系冲击而成。 这里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便利,适合发展农业,但若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 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河南的山地主要由豫南、豫西和豫北三部 分构成,豫南山地包括桐柏山和大别山麓及一些丘陵;豫西山地位于河南西部、 西南部,属于秦岭山脉的延伸部分,由崤山、外方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体 连接而成;豫北山地是由太行山东麓及丘陵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山地 之中有一些面积相对较大、地势较平坦的山间盆地,如豫西南山地中的南阳盆 地,豫北山区中的林州盆地和泌阳盆地,这样山中既有较大面积的可耕土地, 又可以发展林业。 河南的气候南北差异大,北部为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区;南部为亚热带, 属于湿润区。其总体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表现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 雨,秋季同照时间长,冬季寒冷干燥。由于受季风气候、所处纬度不同和地形 环境的差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河南的光热资源西部和北部偏少,东部和南部 偏多。河南境内大小河流数量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 但是由于降水的季节差异和各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别较大,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灌溉业,以保证各地农业生产的连续稳定发展。河南农业的 土壤类型随地理地貌,气候纬度的不同,一般分为8 种:潮土、褐土、棕壤、 黄棕壤、风沙土、盐碱地、砂姜黑土和水稻土。这些土壤种类丰富,有的适宜 粮、棉、油等传统农业的发展,有的适宜林业的发展。与这些有利的气候地理 资源优势相对的,是地区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冰雹、地震、 6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寒潮和霜冻等,由于受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使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在一 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竺可桢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将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分为四个温暖期和 寒冷期,其中明清时期处于第四寒冷期,即1 4 0 0 - 1 9 0 0 年间地球气候比较寒冷, 这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期。小冰期气候变化对明清河南区域农业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的频发,特别是旱灾和涝灾发生的次数较多,它们对农业生 产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据统计,明清河南共发生较大的旱灾5 1 次,平均每1 0 年发生一次,有的 旱灾是连续干旱,如崇祯七年至十四年的干旱,从豫北地区扩展到河南全境, 加之蝗灾、瘟疫以及战乱的摧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如获嘉 县,“民死于灾,死于兵,死于疫者,百不存一二。存者食草根树皮,以至父子、 兄弟、夫妻互相蚕食,尸骨遍郊野,庐舍丘墟。一嘲又如清代光绪年间的旱灾, 造成粮食无收,人民饿死逃亡的现象比比皆是,浚县“大旱饥且疫十室九 空,极目赤地,往行数里不见一人。 跚 河南境内河流众多,涝灾也频繁发生,各种史书、方志对涝灾的记载也有 很多。如黄河经常泛滥,明朝时屡次淹没黄河之南的开封。除黄河以外,淮河、 沁河、贾鲁河、沙颍河、卫河、白河、唐河、漳河等河流也极易泛滥,如正统 十年十月安阳河决,淹没农田无数;h 1 顺治九年,获嘉县“水灾邑北地,素高阜、 房屋、人畜漂没过半,往来皆以舟渡 ,十一年“沁河决伤禾稼 。拍1 据有的学 者统计,明代河南共有十八个年份发生涝灾,清代河南大涝达2 5 次之多。砸1 不过总的说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河南地处北中纬地带,平原面积广 大,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和水土等综合资源配置良好。光、热、 水同期,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大水系丰富的径流量, 为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重要保证;土地结构良好,土壤类型丰富,宜林、宜耕、 宜牧,这也为河南农业种植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自然、 气候和地理条件,丰富的资源基础,使得河南从古至今都是农业生产发达的地 区。 1 马雪琴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8 ,( 1 ) :2 0 2 ( 清) 邹古愚,邹鹄获嘉县忐 m 民国二- i 三年( 1 9 3 4 ) 铅印本卷1 7 :祥异 3 ( 清) 黄景,李作霖,乔景濂续浚县忐 m 光绪十二年( 1 8 8 6 ) 刻本卷5 :循政 4 ( 清) 陈锡辂,朱煌安阳县志 m 乾隆三年( 1 7 3 8 ) 刻本卷1 2 :祥异 5 ( 清) 刍5 古愚,邹鹄获嘉县志 m 民国二十三( 1 9 3 4 ) 年铅印本卷1 7 - 祥异 6 马雪琴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8 ,( 1 ) :2 2 7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2 2 明代以前河南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南的农业经济就相当发达。由于黄河流域比较干燥少 雨,五谷中粟和黍等耐旱植物成为当时主要的农作物。原始农业主要采取刀耕 火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它使得人们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定期种植农作物而 不必到处迁移,从而使人类定居下来,并形成了原始村落。河南新郑的裴李岗 曾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如石耜、石铲、石镰、石磨盘等器物,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从徒手进行劳动生产过渡到将石块、骨块等削磨成适当工具 来从事劳动生产和狩猎活动,这些工具比旧石器时代的工具更加锋利有效,相 对于全国其他地方,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夏商周时代,是原始农业逐渐向古代传统农业过渡的时期。种植业仍是以 谷物为主。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与粮食有关的文字有:黍、禾、粟、麦、 稻等,说明这些谷物在当时都已被普遍种植,另外还有果、漆、蚕、桑、丝等 之类的文字,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这个时期的农业 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木制的原始起土、翻土工具已经代替了石制和骨制 工具,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西周时期在一些地区实行了“爰田 制, 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半干旱地区推行较为普遍。这种耕种方式的先进之处在 于能使土地有计划的耕种与休闲,耕地与养地并重。对于有人口增殖压力的地 区来说,爰田制是原始农业改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当时的人们,已知晓平原 地区的田地宜受洪水灾害的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也认识到,洪水 泛滥之后土壤的肥力会增加,在这种土壤上种植作物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因 此,便创造了沟洫制度。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对当时的“沟洫 系统曾有详 细记载:“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 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 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黄河流域的降水比较集中,降水期有可能造成河 流泛滥,气候干旱期有可能造成土地干旱,人们利用“沟洫”的作用,既可进 行排水,又可进行灌溉,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 是铁制农具的普及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在河南辉县,考古出土有战国的铁铲、 1 杨天宇周礼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6 7 1 8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铁锄、铁铧冠、铁决镬等工具,说明战国时期河南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了铁制农具。随着铁器代替石器逐渐成为主要的农耕工具,以前完全靠人力进 行的农耕,也逐渐过渡到使用牛力耕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劳动效率 有了很大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区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黍、稷、菽、 麦、稻。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稻的种植与水源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北方地区少有种植。太平御览中记载魏国有一位邺令,曾引漳水灌溉 邺田,当地百姓歌颂道:“邺有圣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斥卤生 稻粱。 乜3 说明战国时河南北部已经有稻的种植。在耕种制度方面,战国晚期许 多地区普遍实行一年一熟的连种制。 秦汉时期河南的农业继续发展,豆类和冬麦等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有 了显著提高,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也有所增加,蔬菜水果的种类较之前更为丰 富。西汉初盛行马耕和牛耕,畜力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力而且提高了耕作效率。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轮作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齐民要术中提出对农作物 实行合理的轮作,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目的,也为一年一熟的作物向两年 三熟过渡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冬小麦自汉代在北方地区推广开始,到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仅次于粟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除了粟、稻、麦等粮食作 物外,这个时期还种植了大量的蔬菜、瓜果、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等。复种指 数的提高,复种面积的扩大,加之间作、混作、套作制的渐渐推广,使粮食、 桑麻、蔬菜水果的产量逐渐增加。 从隋代以后的6 0 0 多年直到元代,中国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历 史进程。农业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在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实施租庸调制。 这一时期特别注重农田水利的兴修,唐代兴修水利工程数目,约有一百七八十 处之多,仅在唐太宗贞观( 6 2 7 - 6 4 9 年) 年问,农田水利的兴修就近二十处,【3 1 这为以后各朝各代的水利建设树立了典范。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以 首都洛阳为中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形 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运河的开通不但有利于粮食、布帛以及 其他商品的流通而且在运河沿线还形成了许多繁华的商业都会。如开封“当 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h 1 运河还为长江 1 唐启宇中国农史稿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5 1 3 4 2 ( 宋) 李叻等太平御览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卷8 2 1 :资产部一,3 6 5 8 3 唐启字中国农史稿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8 5 4 7 3 【4 ( 宋) 李叻,徐铉等文苑英华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6 卷8 0 3 :汴州纠曹厅壁记,4 2 4 6 9 2 河南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流域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使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农用工具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直辕犁在隋唐时期被改良为曲辕犁, 在操作上更加轻便。 到了北宋,河南作为全国的中心地区,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从南宋到元朝,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渐趋缓慢, 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整体上看,从隋朝到元朝这个时期的农 业发展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5 My Day Lesson 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下册
- 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 4.2利用智能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 主题三 我为校园做标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辽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辽师大版
- 5.2.1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协议5篇
- 智慧校园课题申报书
- 塑料制品购销合同标准样本
- 高中信息技术 密码知识说课稿
- 2025-2030中国长租公寓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实施效果报告
- 2025-2030中国白领公寓市场竞争格局与品牌战略研究
- 软件系统维护合同范本
- 路拌冷再生基层施工方案
- 桥架购销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政策影响诊断人工智能在体育产业应用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分析方案
- 涉旅安全培训讲话课件
- 2025年大麻酚油(CBD油)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白皮书政策解读-2025年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政策趋势分析方案
- 退休业务办理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2026学年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