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 20090038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philosophy research on aristotles thoughts about virtuous friendship candidate: huo ruijuan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xin lil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ethics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2012 摘 要 i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友爱思想、 苏格拉底公正友爱思想和 柏拉图爱智友爱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以追求德性为目的的德性友爱思想。亚里士 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前提包括好人是对象、善意是起点、亲密是基础三个方面;它的实 质是人之为人之爱,包括人之自然本性、人之善本性、人之德性本性、人之幸福本性四 方面。 德性友爱的评价包括受制时代局限、 打破精英局限、 打破利己和利他局限三方面。 德性友爱思想在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和和谐国际环境三方面的突出作用, 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积极主动地构建亲密的人际关 系;有助于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提高和谐社会的道德水平,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公平 正义;有助于减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的摩擦和冲突,构建和平稳定的和 谐国际环境,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的发展。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德性 友爱 德性友爱 abstract i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ing on virtuous friendship created by aristotle, which i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theories of fore-socrates philosophers, socrates and plato. virtuous friendship primarily pursues virtue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rue friendship. the premises of virtuous friendship are: good person as object, kindness as beginning, intimacy as foundation. the essences are the nature of nature; the nature of love; the nature of self-respect;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the evaluation of the virtue fraternity including restrict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to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lite, breaking the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 confined to three areas. the prominent effect of virtuous friendship on harmonious inter-relationship, society and the world. as for the inter-relationship, virtuous friendship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build up intimacy. as far as the society, it helps to create stable society, improve moral standard and promote justice. when it comes to the world, virtuous friendship lessens the conflicts between countries and peop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kes contribution to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key words aristotle virtue friendship virtuous friendship 目 录 iii 目 录 引 言1 第 1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理论渊源2 1.1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友爱思想 2 1.1.1 毕达哥拉斯和谐友爱思想2 1.1.2 赫拉克利特对立友爱思想3 1.1.3 恩培多克勒相似友爱思想3 1.2 苏格拉底公正友爱思想 4 1.2.1 公正友爱思想的提出 4 1.2.2 公正友爱思想的内容 4 1.2.3 公正友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 1.3 柏拉图爱智友爱思想5 1.3.1 爱智友爱思想的提出 5 1.3.2 爱智友爱思想的内容 5 1.3.3 爱智友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7 2.1 德性友爱的界定7 2.1.1 友爱的界定7 2.1.2 德性的界定8 2.1.3 德性友爱的界定8 2.2 德性友爱的前提9 2.2.1 好人是德性友爱的对象 9 2.2.2 善意是德性友爱的起点 10 2.2.3 亲密是德性友爱的基础 11 2.3 德性友爱的实质人之为人之爱13 2.3.1 人之自然本性13 2.3.2 人之善本性14 目 录 iv 2.3.3 人之德性本性15 2.3.4 人之幸福本性16 第 3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评价及其现代意义18 3.1 德性友爱思想的评价18 3.1.1 德性友爱受制时代局限 18 3.1.2 德性友爱打破精英局限 19 3.1.3 德性友爱打破利己和利他的局限20 3.2 德性友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20 3.2.1 德性友爱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环境20 3.2.2 德性友爱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21 3.2.3 德性友爱有助于构建和谐国际环境23 结 论25 参考文献26 致 谢28 引 言 1 引 言 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雅典位于希腊半岛的阿提卡地区,在迈锡尼文明时期,雅典曾 是小王国, 因处于地中海贸易圈而兴起工商业, 新兴工商奴隶主已崭露头角而倾向平民。 促成希腊古典文明的重要动因,是雅典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崭新的民主政治改革。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古典文化仍在发展, 特别是哲学, 它主要反映了希腊古典文明的全部成就并 探究其所暴露的种种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亚里士多德这个伟人,创造了希腊 古典哲学又一奇迹。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德性友爱是他从前辈中继承并发展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 爱思想继承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友爱思想, 直接的理论来源就是苏格拉底公正友爱思 想和柏拉图爱智的友爱思想。德性友爱发生的对象只能是好人或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 并且要求共同生活,达到亲密的感情。德性友爱是人之为人之爱,是人之自然本性、人 之善本性、人之德性本性及人之幸福本性。好人或德性上相似的人爱自身的善,也爱彼 此的善。德性友爱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公正、幸福、德性、快乐等等都有密切联系。 德性友爱的发生是因为彼此的德性,只有双方都具备善意,并互相知晓,这才能形成德 性友爱。这表明,提倡一种真正的友爱即德性友爱,无论对古希腊还是现代都有很重要 的意义。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 1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理论渊源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 384 年,按照出身,亚里士多德是斯塔吉拉人,按照经历, 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亚里士多德青年时代成长的环境,没有受到一个不道德的民主政治 的痛苦经历的毒害,即便当时的雅典是很不健全的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从 17 岁进入 学园学习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7 岁入学园,撰述范畴篇和对生物学的经验 研究;第二时期:斯珀西波斯成为学园的领袖之后,离开雅典,到达密西亚的阿索斯, 建立了一个学园,三年后到达赖斯沃斯岛,作了许多生物学的观察;第三时期:公元前 334 年,担任亚历山大老师,在这期间,作了“论君主论”和“论殖民地”两篇文章, 继而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派,吕克昂是一个创造性学术活动的集中地,是一个教、 学、研的中心。吕克昂成为最早的图书馆,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作就写于这一时期; 第四个时期:由于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的去世,为避免遭受迫害,亚里士多德到达 埃维亚岛上的一个马其顿要塞哈尔吉斯,一年后去世。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问题的研究不是第一个人,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 勒、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 、 柏拉图对话集中,都研究过友爱 问题。 1.1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友爱思想 在早期希腊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友爱的故事,这些友爱故事,包涵着很多友爱 思想。这些希腊神话传说,又经由希腊剧作家以戏剧的方式传达给希腊人们。伯里克利 时代的悲剧作家哀斯库罗斯、欧里庇德斯,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等都写过很多有关友爱 的戏剧, 这些戏剧在舞台上表演, 深受希腊人喜欢, 希腊人能耳熟能详地讲出这些名句。 1.1.1 毕达哥拉斯和谐友爱思想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 580 年公元前 500 年) ,出生于爱奥尼亚的萨摩斯岛,他经 常游学,去过很多地方,如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等地。他是希腊第一个哲学家,他 的著名观点即“美德乃是一种和谐” 。 17p64 毕达哥拉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在美德方面,美德是和谐的。在友爱方面,友爱不 仅具有和谐性,也具有平等性。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这样论述: “以道德的标准, 第 1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理论渊源 3 选择友朋;对于柔和的言语与美善的行为要谦让,不可因些微小而犯憎你的朋友。忍你 所能忍。 ” 5p38在选择朋友时,应以道德为标准,选择那些有德性的朋友。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爱是有德性的两个人结成的朋友关系, 平等是维系德性友爱的 纽带,正是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友爱思想。 1.1.2 赫拉克利特对立友爱思想 赫拉克利特鼎盛期约在公元前 500 年,他是伊奥尼亚人,出身于以弗所的一个贵族 家庭,也是第一个创造了一种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学说的人。 “对立物相互结合” 、 “最优美的和谐来自不一致” ,这都是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的 核心观点,即:和谐在于对立。他认为两个事物和谐相处,在于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 件。友爱像相互吸引的物理现象一样,只在相反物中产生。同类相斥,异类相吸,这是 人类在观察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异性相互吸引的现象时得出的一个古老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的核心观点是和谐在于对立,他认为对立才是和谐存在的条件。在友爱 方面,他认为友爱在相反物中产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在于统一,万事万物是统一 的而不是对立的。在友爱方面,他认为德性友爱是在两个人德性相似的情况下产生的, 而不是相反。 这是两位哲学家在世界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 两个人使用考察方法也不同。 赫拉克利特用考察物理现象的方法考察友爱,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属于伦理方面, 应当用伦理方法考察友爱。 1.1.3 恩培多克勒相似友爱思想 恩培多克勒鼎盛期约当公元前 440 年,他是西西里南岸的阿克拉加斯的公民,是一 个民主派的政治家。 恩培多克勒对友爱的说法,与赫拉克利特完全相反。他认为两个相似的人才能产生 友爱,友爱来自相似性。理由是:事物的法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有很多古今 中外的谚语也持这种观点,如古希腊人就认为,友爱在于相似,人们就是与自己相似的 人交朋友,所以有句谚语说“寒鸦临寒鸦而栖” 。 恩培多克勒认为,双方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彼此身上具备相同的本性。亚里士 多德的德性友爱的前提条件就有一条:好人是德性友爱的对象。好人或德性上相似的人 是德性友爱的产生的对象,德性友爱也就发生在这些人之间。以上内容,正是继承了恩 培多克勒相似者友爱思想。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2 苏格拉底公正友爱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 年-公元前 399 年) ,出身于一个雅典中产家庭。他的思想都 是由他的弟子们流传下来的,他从未写过著作,但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许 多学科都有建树,如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等等。 1.2.1 公正友爱思想的提出 苏格拉底认为,公正在美德体系中,是最大、最美的美德。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 底坚守公正的最大体现, 也是他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 苏格拉底认为, 正义具有普遍性, 它是道德律令,不因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改变,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义的。 人人都应该追求公正的友爱,因为公正是真正的品德,真正的友爱应追求真正的品 德即公正。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要想获得公正的品德,需要爱神来帮忙。人人都愿意 施爱,帮助别人,从而相信爱神在自己的周围。人们认为只要拥有爱神的帮助,就能施 善行,行善德。一个人的善行会影响周围的人,大家都在做善事,整个社会就是充满爱 神的社会。 1.2.2 公正友爱思想的内容 苏格拉底说: “如果年幼时在灵魂中孕育公正的品德,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寻找 既美又高尚又优秀的灵魂,一旦遇到这个身心俱佳的对象时,就开始与之交往。他把自 己内心积蓄的东西,与对象共同培养着他所生出来的东西。他们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 共同性,他们的友谊无比巩固。 ” 7p335 真正的友爱是来自人的内在,而不是追求人的外 在。友爱是人们寻求内在的本真自己,公正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以及评价自己。从人 自身来说,自己是最能认识自己的人,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时 候,更能发挥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 1.2.3 公正友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追求真正的友爱是德性友爱,在研究德性友爱特征平等时,正是吸收 了苏格拉底公正中的平等思想。 德性友爱的双方都是平等的施动者, 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主动施动者应该承担自己所做行为的责任,而另一方作为接受者,对自己有恩的德性朋 友,应有恩必报,尽自己最大努力报答朋友。对于对自己施恶的朋友,我们要根据具体 情况宽宏大量,原谅对方。 第 1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理论渊源 5 苏格拉底公正友爱思想的政治性比较强, 他认为公正友爱思想是能够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的一个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友爱思想是有德 性的两个人所交的朋友,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友爱关系,回到社会生活本身中。 1.3 柏拉图爱智友爱思想 柏拉图(公元前 498 年公元前 347 年) ,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年轻时,拥有 聪明的头脑,加上勤奋爱学,在许多方面发展了自己的才能。他对很多问题感兴趣,如 哲学问题、政治伦理、科学进步、战争风云等等。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深受老师的影 响,最终成为一位哲学家。 1.3.1 爱智友爱思想的提出 柏拉图指出: “爱之所以爱智而不是爱无知,除它自身本性的原因外,还因为智是 最美也是最善的。在型式的世界中,美、善与智原本是一。真正的友爱是爱智。 ” 18p47 智、善、美是最纯净的,友爱是对美、善事物的爱,也必定是爱智者,爱智能使我们得 到最纯净的幸福。生活中还有很多友爱,但它们都是以追求爱智友爱为目的,因为爱智 友爱是最终的友爱。爱智友爱自身具备全然自在,而其它友爱自身不具备或达不到。 1.3.2 爱智友爱思想的内容 柏拉图是这样论述爱智友爱思想的:其一,每种友爱都有专属的选择对象,而爱智 友爱的选择对象是更高级的。爱智友爱的选择对象要求比较高,选择那些与自己志同道 合、志趣相投,并且要具备像尊敬的神一样的品质,还有一点是能够被教导得成为爱智 者的人为对象。其二,爱智友爱是两个爱智者之间的友爱,两个人必须都是爱智者,或 者能在交往中成为爱智者。爱智者本身具备智者的品质,在与人共同生活中,用光环效 应启迪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其成为爱智者,发展爱智友爱。其三,柏拉图追求的 真正友爱是爱智友爱,爱智友爱具备使人达到幸福的能力。爱智友爱使人生活安定、祥 和,心态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一个人以爱智的友爱生活在世上,他就可以拥有幸福 与和谐。 1.3.3 爱智友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在前辈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亚里 士多德也不另外。爱智是最美、最善的,友爱是处于无智和知智之间,友爱自身属于德 性,它使人追求着人生的最大幸福,即智的思辨活动的德性。柏拉图追求最终的友爱是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爱智的友爱,选择志趣相投,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完满的德性友爱也是选择志趣相投 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自己老师的基础上,研究最终的友爱思想,但亚里士多德追 求更高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包含着一种德性,德性是在于去做某 些事情,做朋友,是在做着并且还要做朋友应当做的事情。亚里士多德把现世的实践考 虑进来,友爱不是智,但伴随着智,并且爱智,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爱智的友爱思想。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7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友爱思想研究,有很独特的看法。在研究德性友爱思想之前,首 先要对德性友爱概念进行界定,从友爱、德性和德性友爱个三方面不断深入地进行概念 界定。在概念界定清楚的情况下,然后研究德性友爱的前提和实质,最后对德性友爱进 行评价。 2.1 德性友爱的界定 2.1.1 友爱的界定 在古希腊, “友爱”这个词不是独立的,它分两层含义: “友”和“爱” 。友爱指两 个人在交往过程中,自愿主动从对方角度着想、为对方做事情的关系。友爱是双方互相 知晓并主动去结交的朋友关系。在现代,友爱包含着很多内涵,如友善、亲切、友好等 等。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高兴的事,还是伤心的事,往往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当喜 事临门时,朋友的分享会使欢乐倍增;当烦恼时,朋友的开导可以心情开朗。总之,有 一个朋友,便有一份财富。 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友爱包含着广泛的范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 城邦。友爱的具体表现在:其一,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结成的朋友;其二,一般交往关 系和亲密交往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邻里乡邻关系;其三,在城邦之内,统治者和被统 治者之间的关系,主奴之间的关系,契约的、商业的和非契约、非商业的关系等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社会中的人们相互之间想要做并应做的事情。因为它的本 性不止在关注,而更在于去做某些事情。做朋友就意味着在做着、并且还在不断地发挥 主动性做朋友所应当做的事情。友爱整体上包含着这样一种德性。完美的友爱是理性的 选择,友爱就其本身是一种带有感情的行为品质。 友爱与爱不同:友爱在被爱者对爱者的爱中感到快乐并且回应对方时才存在,爱特 别是上帝之爱可能不用回报;友爱是人与人之间自然地扩展,不会限制对方与别人的友 谊, 而爱特别是情欲之爱要求对方的感情专注而不分与他人; 友爱出于带有感情的习惯, 包含一种应做的德性,而爱出于感情,自爱只是感情。友爱和爱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 包含感情,并且要求一种共同生活。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1.2 德性的界定 希腊文的“德性”是指事物的特质、长处和功用;德文的“德性” ,是指能力;英 文的“德性”是指力量。 “德性”从善恶的角度出发研究,分为大层面和小层面两层意 思。从大层面来说,德性是指人所具有的道德;从小层面来说,德性是指人所具有本质 善。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认为的德性是:在德性含义上,普罗泰戈拉的看法是, “德性” 具有德才兼备的含义。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凡是善的都是有益的,知识是有益的,所以知 识就是德性。柏拉图建立了以善的理念为核心的德性体系,不仅提出个人的德性,而且 提出国家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德性的体系,从最基础出发,研究德性 含义是什么;德性的本质是什么;德性的分类是什么;德性是如何形成的;德性怎么样 能培养;评价德性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德性所有包含的内容都讲述出来。 德性是人最优秀的方面,从人的本质来说,只有灵魂的优秀才符合德性的本质。由 于灵魂中有德性,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在人的灵魂中有三种东西:情感、本能、习惯 或品性。情感是指人的心态方面,比如自信、害怕、高兴等等能引起人快乐和痛苦的心 态。本能是人自身做出的反应,情感之所以能产生,来源于人的本能。习惯或品行是情 感调节剂,它能使人变好或变坏。亚里士多德所得到的看法,德性在于人本质层面。德 性是人成为本质上的好人,并能不断积累善行的原动力。 人的德性是人做善人做善事的出发点,只要是拥有德性的人,他就是善人,并且具 有优秀品质。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德性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伦理德性是指在人们 生活的社会中,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社会中生活,人受社会 环境的影响下,在对待世界的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正确的做法。在人的行为中,有过度 和不及两个极点,在这两个极点在人们看来,是不值得提倡的。伦理德性是适度,而适 度是对中间的最好的把握,是最好的状态,是人们所追求和提倡的。理智德性是指在人 的本质善, 人本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质。 适度所体现的理性, 是一种理性控制的感性, 即从理性出发,对感性进行指引。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在处理问题上的合适、 正确进行反应及圆满解决。 2.1.3 德性友爱的界定 在友爱的分类上,根据动机不同分为:以追求利益为动机的友爱、以追求快乐为动 机的友爱和以追求德性为动机的友爱。以追求德性为动机的友爱是真正的友爱,因为友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9 爱者在人本质善方面相类似。双方以诚相见,都为双方着想。这种友爱为家庭夫妻关系 之间、城邦公民之间提供了范式。 善人之所以称为善,是因为他不仅有德性,而且施德行。因彼此的德性和施德行而 交朋友是德性友爱,即德性友爱双方看重彼此在本质善而成为朋友。两个人互相尊敬对 方,希望对方好。互相欣赏对方、认同对方、支持对方。之所以形成这种相互认同感, 是因为彼此自身具有高尚的德性。因为只有高尚德性的人,为他人自身之故考虑,从对 方自身着想。德性自产生之后,一直存在于德性的人本性中,经久不变、始终如一。彼 此互有善意,可以带来好处,也可以带来快乐。德性友爱以善为绝对。德性的人都有对 善有本质认识的,不会做违背善、败坏德的事。德性友爱以乐为绝对。与有德性的人交 朋友,身心愉快。一心向善,又有德行,以自身的高尚而快乐。德性友爱最持久。才德 相伴,自善善友,自乐乐友都能使友爱最持久。 德性友爱需要双方都是道德优良的人,需要平等,还需要时间,需要经常地共同生 活,德性友爱只能存在少数人之间,而且只能发生在两个本质善良而平等的善人之间。 因为德性是相似的,双方都具有德性,都能够因对方本质善而希望一直保持善本质,双 方都有希望对方好的意图和亲密的交往。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会为对方考虑。德性友 爱双方会持久在一起,而不会出于偶然的因素而分开。他们爱的是彼此自身本性,并且 在本性和其他方面都相似。 德性友爱是因双方德性本质善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完人。虽然他 有可能具有完美的德性,在各方面都优于别人,让别人高看。但他不是静止的、单方面 的,德性友爱的双方本质上是真善美,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德性。基于对 方道德上的优点出发, 与对方结成朋友, 就是德性友爱。 在德性友爱本质上这个问题上, 亚里士多德看法是:在于某种人本质善能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德性友爱具备完美品德 的完美友爱。 2.2 德性友爱的前提 2.2.1 好人是德性友爱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从本体论讨论“是” ,从“是”出发考虑“人是什么” ,从而进入人学本 体论的主题。在对“人是什么”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是这么看待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 在于人有灵魂。人的生命方式原则灵魂,它既非质料,亦非个体,而是形式。 “灵魂”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具有多种生命活动的能力:生长、感受、欲望、位移、理智等。在这些生命活动能力中, 具有理智是人最重要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理智,或包含理智的现实活动。 有了人的功能的界定, “好人”含义界定就出来了。 “好人”就是将人的功能发挥至 完善境界者。好人的特点如下:其一,好人身心相同地对待任何事物,他对事物各方面 的看法是相同的。 他希望自己思考的那部分存在和活着, 因为存在对于好人来说是善的, 而每个人都愿望自己善。好人的心不会变化,同样的事物始终令他快乐和痛苦,而不是 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其二,好人是自我一致的。好人的灵魂是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灵魂的整体不可分开。理性能够驯服激情和欲望,做到自制,保持自我一致性。坏人的 灵魂是混乱的,做不到理性,不可能保持自我一致。 德性状态在德性友爱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德性友爱产生来源于此,德性友爱持久稳 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德性友爱的产生范围只存在于好人之间,因好人的本性决定了两 个人在品质上相似。他们相互地知道自己对于对方的善意是对方了解的,并且知道对方 也对自己抱有这样的善意;同时他们也都有德性,他们总是在出于这种对于对方的善意 而为对方做事情,并以这种方式过共同的生活,所以好人之间处处都是相似的。 好人之间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因为他们总是因相同的原因相互为对方自身的 善而友爱。德性友爱的双方都是好人,他们之间总是相似的。不同本质的人或本质上 是邪恶的两个人,他们之间相异多于相同,坏人总是想利用对方,并想从对方的邪恶中 得到快乐。他们之间友爱的原因改变了,友爱也就要改变,或者不再存在。他们之间友 爱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出现友爱的原因变化,友爱关系就会破裂。这里的相同或相似 是人自身本质意义上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性友爱。 在人的自足方面,亚里士多德从两方面论述,一方面从人的总体角度;另一方面从 个体自身角度。从好人角度来说,好人具有本质善。好人是相对自足,而相对于另一个 人可能是不自足的,所以两个好人都应各自不足,他们在德性上可以互补。真正的友爱 即德性友爱,看重的是朋友的内在价值,是因自身而友爱,好人之间的友爱视为友爱自 身。 2.2.2 善意是德性友爱的起点 在善意的定义上,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善意只是一个希望对方好的意向。这种善 意的范围只能在人与人之间,如果善意不是双方面,彼此知晓,这种善意构不成友爱。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11 无生命与无生命之间只是异性相吸,没有感觉和情感,也不存在意图。人对无生命物可 以把它变为所有,但人对无生命物只是喜欢,不存在善意,也不能形成友爱。因为一个 人可以喜欢任何无生命物,但不会有希望它好的善意,无生命物也不能回报人以爱的感 情。无生命物之间没有友爱,在研究动物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发现某些动物之间存在感 情,能相互表达感情,说明某些动物存在友爱。但是动物的友爱只是动物表达友好的行 为,它只是存在在动物之间偶然发生的,并没有达到人类高级思维的善意。作为有知觉 能力的人来说,人类具有高级思维,能够希望对方好,这是人类之间特有的善意。 友爱必须是双方都有善意,并且相互知晓善意,并回报给彼此同样的善意,这才是 友爱。相反,只有一方对另一个人有善意,而对方对这种善意没感觉,也没有对对方的 善意做出回报,这种情况下,不是友爱。两个路人就存在这种情况,一方对另一个人表 示善意,而另一方不知晓对方的善意,这种善意只不过是偶然发生的好感而已,不是真 正的友爱。对路人或无知觉的人有善意,但对方没有那善意,只不过是好感。两个人相 互都有善意,但双方没有捅破那层关系,这也不是友爱。 还存在另一种情况:他有善意,但并没有把善意传达给对方,也没有实际的行动。 就像孤独的人,不跟别人交往,根本不能形成德性友爱。善意只是意向,本身缺乏激起 人们行动的力量;德性友爱存在于两个人互相为对方行动的共同生活中,所以说善意是 德性友爱的潜质,善意可以理解为“尚未起作用”的德性友爱。善意只有把相互对彼此 的善意付诸行动,做实际的事情,善意才会结出德性友爱的果实。 如果善意的双方不断交往,增加了解,把善意付诸行动,慢慢就成为德性友爱。其 一,善意所向往的是对方的灵魂善,不是因为外在的有用和快乐。自利是因有用或快乐 而建立的友爱的起点,所以自利是不能产生德性友爱。其二,善意的出发点是对方本质 善,是真正的希望对方善。在交往过程中,因朋友喜而喜,因朋友悲而悲,德性友爱的 双方都是因为彼此有善良的心而结成的朋友关系,这种善维持着德性友爱,使德性友爱 的根基无比牢固,德性友爱从而持久稳定。 2.2.3 亲密是德性友爱的基础 亲密是指双方长时间共同交往中,产生相互喜欢、愉悦的情感。亲密表现在两个方 面:其一,在一起交往的两个人,在共同生活中不断地熟悉、了解、相知,双方就会产 生情感。亲密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其二,亲密产生的原因在于彼此的情感程度,在情感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深厚的时候,彼此会相互激励、相互支撑,更亲密地在一起。 古希腊是一个城邦社会,在城邦生活的人们非常依赖公共生活。在公共交往中德性 友爱的亲密是至关重要的。亲密性的情感有强度,并且值得欲求,付之于行动,就能达 到情感的积累,从而形成德性友爱。这就是亲密是德性友爱基础的原因。在亲密性问题 上,缺少了亲密,善意达不到德性友爱。亲密是德性友爱的基础,双方在密切的交往中, 达到了亲密,善意才成为德性友爱。 德性友爱除了善意是相互的并且相互为对方知晓外,还需要达到亲密的原因是:其 一,德性友爱包含爱,无爱的德性友爱自然不是爱。德性友爱包含着这种爱,并且在爱 的程度最深。爱是双方相互交往、相互熟知、相互亲近和依赖,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中必 然包含着亲密。其二,善意只是一种希望对方好的良好愿望,如果没有发展出感情,不 包含感情中的亲密,就不是德性友爱。其三,善意有时候会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但德 性友爱的出发点是对方自身德性,不是偶然间发生的。德性友爱发生在两个本性上好的 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感情不断地深厚,达到了亲密的感情,这就是德性友爱不是偶然 发生的原因。其四,善意是一种表面上的关切,一个人只是表面上怀有善意,只期望对 方好,不为对方做实际的事情,这不能成为德性友爱。但两人达到亲密,会尽最大努力 去为对方做实际的事情,来实现这种善意。 达到亲密,需要共同生活和持久稳定两个条件。希腊人以家庭交往和朋友交往两者 相并,一个人不应当只是有善意,而且要与朋友共同生活,从事共同的活动。就是说, 要与别人做实际的朋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品质的人作朋友,以喜欢的方式在一起度过 时光,相互之间以对方的令人愉悦的品性作为榜样。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和共同生活 的人,只是想与你做朋友的人,还不是德性友爱。检验一个人,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 要有识别人的经验。在一起共同生活,也不能仅用眼睛看一个人,用第一印象来轻信一 个人。由于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分享生活,共同生活要求亲密的感情,共同的感情只是在 极小范围内才存在,只能与少数几个经过相互检验的人分享感情和共同生活。 希腊人熟知的谚语“久别故人疏” ,两个人在时间上、空间上分离太久,不能共同 生活与共同体验,没有真正的亲密相知的友爱形式,德性友爱慢慢淡了。希腊人这句诗 是期盼保持共同生活, 从而可以看出: 亲密感情只有在共同交往、 共同共事中才能形成。 所以,其一,共同生活是每个朋友都希望的,跟朋友在一起打闹,参与并分享共同的活 第 2 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13 动。其二,由于每个人的品性不同,形成德性友爱的两个人,是好人或德性上相似的人, 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会使人变得更好。其三,共同生活是检验朋友的必要的条件,长 时间的共同生活,才能达到相知,成为德性朋友。其四,两个人在本性上具有德性,在 交往中有深厚的亲密感情,它不是陌生人之间的问候。 在持久稳定性上,快乐友爱和实用友爱都比不上德性友爱。一方面,德性友爱与快 乐友爱、实用友爱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产生的基础不同。快乐友爱和实用友爱是以快乐 和实用而建立的友爱,如果不能提供快乐和友爱,这种友爱关系就会终止。而德性友爱 是基于彼此的德性本性,彼此会用尽全力去做对彼此善的事情。这种友爱不会因为什么 原因而终止,它是时间最长、最牢固的。另一方面,快乐友爱和实用友爱在交往过程中 无法避免离间和怀疑,但好人之间的德性友爱却不会受到离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 因为德性友爱的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达到深厚的亲密感情。在这种拥有亲密感情下, 经过共同生活的检验,相互信任,不可能去相信有关他的坏话,受他人离间,更不会去 做对对方不好的事情。 2.3 德性友爱的实质人之为人之爱 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一直在追问生命本源。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 法:自然哲学家之前,以神话传说为形式来阐述生命本源;自然哲学家以朴素的语言为 形式来追问生命本源;苏格拉底追问生命意义本身;柏拉图把人类本源推向彼岸。德性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追溯人类本源所提倡的友爱关系,也就是人之为人之爱。人不仅是 在“自我”之问,更是一种潜藏于人之灵魂中的“自然之音” 。 “自然”是通过人之不断 的自我之问,来防止人的“自我”堕落,败坏“自然”的生生之德。 “自然”也指自然 的善性,人类的善性在于特有的生命形式合理性的形式。这种善性不仅有益于其拥有 者,也有益于他人。人的德性之灵的实现活动是最终达到和谐,是达到人类生命自身的 本性幸福。 2.3.1 人之自然本性 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人们“合自然”的生存方式是理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更是 认同这种看法,提出“合自然”是德性伦理学的基础。他在研究人类本源问题上,认为 人的沉思生活合乎自然, 以思来引导人生, 实现人的德性生活。 人的灵魂分有 “逻各斯” , “逻各斯”的功能是调节秩序。人就是按照“逻各斯”合“自然”之“道”地活动。一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切生命最终都会回归自然,自然是万事万物由生到灭的归宿。具备“自然”之“道”的 人之灵魂的德性活动,能生生不息地创生力量。人实现力和美的和谐,实现生命自身的 繁荣幸福。 严群在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是这样论述自然: “何为自然?虎狼虽然凶残, 但不会害自己的孩子。飞禽当中,鸟是最仁慈的。至于人,就更明显了。骨肉之间,有 天然的爱存在;推而广之,以至于路人,也会有同情心。 ” 19p161 在所有的动物中,老虎 最凶残,但是也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