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近年来,首都人口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人口总量增加所带来的人口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产生了诸多问题 ,阻碍了北京市的发展。因此面 对未来首都的发展,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成为大多数 学者的共识。然而从 1982 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中人口总量的目标都未达 到。新世纪修编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又再次指出,要求“2020 年北京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同时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 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新的产业带转移” 。 控制人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就业人口的合理分布。 但是由人口规模、密度、分布、构成和变动等诸多人口因素所构成的人口状况, 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过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影响就业人口的状况。 回顾近年来的学者针对北京市人口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人口预测上,包括 对人口总量和流动人口的预测,以及产业结构对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上,较少涉 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人口状 况的影响等。即使是针对人口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上海 等其他城市,以及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上。 因此本文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目录(2007 年本)的要求,从“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方向出 发,分析和总结中心城区,即城八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变化特点。以及通过 这些产业结构变化对各区就业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发现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后所产 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主题词:主题词:城市规划 产业结构 人口状况 人口分布 4 abstrac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was rising.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have had many problem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herefore, in face of the capital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must have a planning strategy for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which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ost scholars. however, since 1982 almost all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urban planning did not achieve the goal. the new century revision of the beijing urban master plan (2004-2020) once again pointed out that, beijing in 2020 have to control the actual resident population at about 18 millio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encourage and guide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are to a new zone. controlling population is to rely on effective way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guid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however, the population size, density, distribution,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not only aff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other hand,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will also affect the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studies of scholars focused on the prediction on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les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atus and populatio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many of which concentrated in shanghai and other cities, as well a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on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beijing city master plan (2004-2020)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beijing catalog (2007)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wo-axis - the two band - multi-center, i analysis changes in central urban area,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by the changes in industry conditions. 5 key words: town plann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2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对各城区就 业人口状况的影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 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 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7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建国以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一直承担着政治中心,经济金 融中心等重要功能。因此首都的城市体系各组成部分,地理环境状况,人文环境 状况等不但影响到首都的发展, 更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形 象。其中人口状况作为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元素,即人口的规模、 密度、分布、构成和变动等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 276.8 万,增加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1356.9 万,2005 年北京市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 1538 万。 北京的人口总量增加了近 1300 万。 回顾历年的人口规划, 我们发现 1982 年修编的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20 年内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1000 万人 左右” ,但是这一指标在 1986 年被突破。1991 年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 案要求“到 2010 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1250 万人左右” 。 2000 年末北京常 住人口 1357 万人,比规划多出 357 万人。 根据统计,2006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 1581 万人。2000 年到 2006 年北京年增 37.3 万人,平均每天增加 1000 人以上。因此 我们发现人口不但在不断增长, 并且几乎每段时间的人口总量都突破了当时城市 规划中的人口指标。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即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 资源能够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 每个城市都会有极限的人口 承载力。一个城市一定时期的人口规模只有适应城市所能提供的土地资源、水资 源、就业岗位、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才能保证城市人口必需的生活质量,维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 1北京的土地资源,绿色空间,水资源等的稀缺,交通的日益 拥堵,空气质量的下降也使我们深刻的感觉到人口增加带给北京市的压力,甚至 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00 年以来一直较低,因此北京市人口的自然增 长对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对于北京市人口来说,外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入人口 的增加,即人口的机械增长是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这些人口中,就 业人口即十五周岁及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 1戚本超 赵 勇首尔人口限制和疏解策略对北京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7(4) 8 入的人口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就业人口的分布状况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 响,同时也极大的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发展。 因此对于北京市来说,需要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控制人口机械增长行之有 效的方法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就业人口的合理分布。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 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同 时也为了解决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北京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因此北京市近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可避免 的带来就业人口状况的变化。各区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也不尽相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要求“2020 年北京实际居住人口控制 在 1800 万人左右,同时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的 产业带转移” ,其中提到争取 2020 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在的 650 万人下降到 540 万人,其中旧城的居住人口控制在 110 万人左右。因此 2004 年以来,北京 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城区都在改变着其产业结构和各区城市职能,随着产 业结构的变化,各区的就业人口结构、数量和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 根据统计,2006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 1581 万人,那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 关于人口数量的指标是否又将再一次被突破, 这需要研究目前的就业人口分布状 况并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相关的数据研究分析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更 有利于及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弊, 即产业结构调整是否有效的引导了各城区 城市职能的转变,是否有效的引导了就业人口的分布,目前的就业人口分布有怎 样的特点,新的就业人口分布状况是否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以及新的就业人口分 布是否引起城市问题。 了解影响各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人口因素, 对各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城市 职能和就业人口分布状况的准确分析和把握, 对各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后就业人口 所产生的问题的掌握,有利于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而更好的促进北京市各城 9 区的发展。 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综观近年来学者们对北京市的人口研究, 主要集中在人口预测方面, 即根据 人口的现状, 考虑到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等条件对人口再生产和转变的影响, 以 及人口预测时的人口现状( 包括当时的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结构、地区分布状 况, 以及人口过程中的出生、 死亡、 迁移等因素的强度等等), 并对相关参数( 未 来人口过程的出生、死亡、年龄结构、迁移等因素) 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假定, 运 用科学的方法( 预测数学模型)来测算未来某个时期人口的发展状况。 2如马小 红、侯亚非(2004) 3对北京市未来 50 年人口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 根据北京市的 现代化战略发展目标, 采用国家计生委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 , 利用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以 2000 年为预测基年, 设计了低、中、高三个方 案,对未来 50 年北京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在人口预测中,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北京市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 因此近年来,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对 流动人口数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流动人口的预测。第二:对流动人口分布和职 业流动研究,这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的回顾,探讨和研究上。如,李永浮, 鲁奇,周成虎(2004) 4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样本数据量小、不连续等特点,采用 logistic 曲线拟合和等维递补灰色预测理论,预测“十一五”期间北京流动人口 的增长情况。 关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研究比较多, 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北京市产 业结构进行研究,朱守先,张雷(2007),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出发,分析北 京市能源消费行为的规律,从整体上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次能源消费变化的 基本特征,并且判断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和变化趋势,得出产业结构和能源 的相关关系结论。李伟伟,余际从(2003) ,着重预测了 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市 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曹永凯(2006)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结 2王学义,曾祥旭对我国近年来人口预测研究的述评理论与改革,2007(6) 3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未来 50 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2) 4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 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地理研究,2006(1) 10 构的高度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并对加快北京市产业 结构高度化过程提出了建议。 但是涉及到城市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人口分布状况之间关系的研究就 比较少。这些研究大部分只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且相 对成熟的研究只有对上海等其他城市的研究,如:左学金,周海旺,杨昕的上 海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等。关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的研究集 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研究上。李惠玲,朱永杰(2008)根据北京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 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 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 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边文霞(2008)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产业结构及就业 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其演变趋势。同时引入就业弹性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 就业变动的影响,并阐述了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北京劳动 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另外, 学者们也在陆续研究北京市新城和卫星城的人口, 但是通常是立足本 区域单方面的研究或者与国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 如: 李娟,王大伟,鲁奇 5 (2006) 则以昌平新城为例,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城市规划目标, 利用年龄移算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昌平人口进行预测。檀学文 6(2008) 则侧重的分析了卫星城的发展。还有的学者从人口地域分析的角度,比较分析上 海等大都市人口从中心区向边缘区扩展的情况。 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正逐步加深, 所以也有些学者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角 度出发,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要如何应对人口老化的趋势。 7 因此,综合以往学者对产业结构和人口的研究,我发现有如下局限性: 第一,关于人口的研究有领域局限性和单向性,多数专家学者都 是就人口来研究人口,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人口自身的预测上,局限在人口学一 门学科的领域内进行研究,虽然进展很快,但是难以将人口的数量、结构等人口 5李娟,王大伟,鲁奇 北京新城规划人口预测研究以昌平新城为例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6檀学文北京卫星城人口变动及其对新城发展的启示人口与经济,2008(3) 7陈敦贤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 11 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第二,关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研究虽然众多,并且也大多是与其 他领域相结合进行分析,但是多数研究都是从北京市总体上进行研究,缺少对北 京市各个城区的产业结构状况的介绍和分析。 实际上北京市各个城区的地理位置 不同,城市功能的定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也各有特点。 第三,关于在新的城市规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分地区的研究以及 就业人口的分布研究,特别是涉及到北京市各个区域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 第四,较少有研究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人口的数量和就业人口 的分布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二者的关系研究的比较少。 2. 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在本文中,出现了就业人口,人口机械变动等概念,不同的学者对这些概念 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因此有必要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在本文中这些概念是 指如下定义。 1、就业人口:又称在业人口,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 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2、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作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 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的移动。 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经 济政治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发生变化。 3、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 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必然的变动,它受 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 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能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 北京市人口状况北京市人口状况 4.1 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北京市人口总体情况 2001 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总量为 1107.5 万人,流动人口总量为 170.5 万人, 12 2004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 1162.9 万人,流动人口总量 341.5 万人,流动人 口总量比 2001 年增加了 171 万人,2004 年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市户籍人口总量的 比重为 23.2%,与 2001 年相比上升了 4.4 个百分点。2005 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总 量为 1180.7 万人,流动人口总量为 357.3 万人。2006 年北京户籍人口总量为 1197.6 万人,流动人口总量为 400.0 万人,2004 年到 2006 年,北京户籍人口总 量增加了 37.1 万人,而流动人口却增加了 58.5 万人。 北京市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对比(单位:万人) 170.5 341.5 357.3 400 1107.5 1162.91180.7 1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1200420052006 年份 人数 户籍人口总量流动人口总量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 图 1 2001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北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对比 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00 年以来一直较低,如下表 1,因此北京市人 口自然增长对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对于北京市人口来说,外来流动人口和户籍 迁入人口的增加是主要来源。 那么我们就更需要了解这些各区就业人口主要从事 的产业,才能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流向的引导和影响。 表1 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 年2006 年) 年份 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0 0.90 2001 0.80 2002 0.87 2003 0.71 2004 0.74 2005 1.09 2006 1.29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 13 4.2 北京市各主要功能区人口情况北京市各主要功能区人口情况 北京市的城区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 、 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城市发展新区(房山 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怀柔区、 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 。 8各区人口情况见下表和图, 。 表2 2000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北京市人口分布(万人) 2000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首都功能核心区 211.5 263.1 255.4 265.7 城市功能拓展区 638.8 680.0 704.7 827.1 城市发展新区 341.2 385.1 397.0 435.6 生态涵养发展区 165.5 176.2 178.7 186.1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北京市人口分布(万人) 265.7255.4 263.1 211.5 827.1 704.7 680 638.8 385.1397 435.6 341.2 186.1 178.7165.5 176.2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年份 城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图 2 2000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北京市人口分布(万人)折线图 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比重上 升。由表 2 和图 2 可以清楚地看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人数在 2000 年到 2006 年里分别增长了 29.5%和 27.7% ,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 25.6% 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 12.4%。表明了人口正从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转移,这也正 反应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人口的重新分布, 引导人口向功能拓展区移 动, 进行合理分布。 城市功能拓展区也显示出其承载中心区人口转移的重要职能。 1982 年修编的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20 年内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14 1000 万人左右” , 这一指标在 1986 年被突破。 2000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 1357 万人, 比规划多出 357 万人。1991 年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到 2010 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1250 万人左右。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网站的统计,2006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 1581 万人。2000 年到 2006 年北京年增 37.3 万人,平均每天 增加 1000 人以上。新世纪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要求“2020 年北京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同时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 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 新的产业带转移,其中争取 2020 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 现状 650 万人下降到 540 万人,其中旧城的居住人口控制在 110 万人左右。 然而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网站的数据 0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有 1633 万人, 按照 目前的增长趋势估计,不但这一指标将会提前突破,而且根据 2006 年的数据, 中心区,即城八区总人口已经达到 1092 万,人口不但没有转移反而有所增长。 北京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于自然增长和机械迁入即户籍迁入和外来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前者是靠国策即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目前,北京 市的生育率较低,人口死亡率也已经达到很低水平,且很稳定。而外来流动人口 方面,在当今社会逐渐开放的形势下,主要依靠市场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实 现。 4.3 城八区人口状况城八区人口状况 根据 2007 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区人口状况如下表: 表3 北京市各区人口状况(2007 年) 首都功能核心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 各区 东城 区 西城 区 崇文 区 宣武 区 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 石景 山区 人口(万人) 55.20 66.5029.9055.30300.10281.40169.30 54.60 面积(平方千米) 25.34 31.6216.5218.91455.08430.73305.80 84.32 密度 (万人/平方千米) 2.18 2.101.812.920.66 0.65 0.55 0.65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15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虽然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少于城市功能拓展区, 然而其面积也相对较小,因此人口密度反而更高。人口密度受到土地资源和城市 承载力等因素的限制,首都功能核心城区人口变动可能区间越来越小,这就需要 将大量人口迁移出去,并且确保人口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时需要引导就业人口的 合理分布。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受北京市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影响, 可开 发和利用土地相对较多,有发展潜力,具有承载人口的能力。 4. 北京市产业结构状况北京市产业结构状况 5.1 北京市产业结构状况北京市产业结构状况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上 2009 年 2 月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 年全年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 104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9%,增速比上年回落 4.3 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12.8亿元, 增长1.1%; 第二产业增加值2693.2亿元, 增长2.4%; 第三产业增加值 7682 亿元,增长 11.7%。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增长 16.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 1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23.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 2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 长 2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 29.4%,增速均超过第三产业平均水平;金 融业实现增加值 1493.6 亿元,增长 9.2%,增速比上年回落 13.1 个百分点;房 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610.8 亿元,下降 11.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 gdp 达到 63029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 9075 美 元) , 比上年增长 5.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1:26.8:72.1 变化为 1.1: 25.7: 73.2。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有小幅度增加。由 于新的城市规划是从 2004 年起提出对北京市各区所作的功能分配,本文也是研 究 2004 年以来北京市就业人口的变化状况, 因此我选择 2004 年以来的数据进行 分析和比较。 16 表4 北京市三次产业贡献率(2004 年2007 年) 单位:% 年 份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2004 100.0 0.2 37.9 61.9 2005 100.0 -0.1 27.6 72.5 2006 100.0 0.1 24.1 75.8 2007 100.0 0.2 27.5 72.3 注:1、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 gdp 增量之比。 2、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 表5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构成(2004 年2007 年)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 表6 北京市生产总值(2004 年-2007 年) 单位:亿元 年 份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2004 6060.3 95.5 1853.6 4111.2 2005 6886.3 98.0 2026.5 4761.8 2006 7861.0 88.8 2191.4 5580.8 2007 9353.3 101.3 2509.4 6742.6 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 从表 4 和表 5 中,我们可以发现 2000 年以来,北京市一直是朝着优化产业 结构的方向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产业比重以及就业人数都在缓慢下降, 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稳定增长。 再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2005 年是北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根据 经济普查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的结果,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0 年的 2.5: 32.7: 64.8 变化为 2005 年的 1.4:30.9:67.7。 2005 年,北京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单位(万人) 构 成(%)(合计=100) 年 份 从业人员 (万人) 第一 产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2004 854.1 61.5 232.8 559.8 7.2 27.3 65.5 2005 878.0 62.2 231.1 584.7 7.1 26.3 66.6 2006 919.7 60.3 225.4 634.0 6.6 24.5 68.9 2007 942.7 60.9 228.1 653.7 6.5 24.2 69.3 17 再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2005 年是北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根据 经济普查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的结果,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0 年的 2.5: 32.7: 64.8 变化为 2005 年的 1.4:30.9:67.7。 2005 年,北京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 72.5%,高于上年 1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的稳步提升,表 明北京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经济发展的内在素质提高,后 工业化社会的特征表现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增强,由于第三 产业的稳定性特点以及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等因素, 北京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将实现平稳增长。 因此产业结构的总体比 例应该在很小范围内变动。 5.2 北京市城八区产业结构状况北京市城八区产业结构状况 5.2.1 首都功能核心区产业结构状况 5.2.1 首都功能核心区产业结构状况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的规划,将北京市城八区划 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朝 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因此我首先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区,即东城 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区的统 计年鉴。 (一)东城区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其中心为北纬 3954 ,东经 11523 。东城 区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以皇室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东 城得以充分体现。东城区是北京城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占全市的 37%。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 对东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 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 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近几年东城区主要集中建设“三区” ,即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 交通商务区和雍和科技园区。并且通过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东城 区经济取得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以 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行业为 18 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73.2 亿元,同比增长 13.8%。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632.8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4%。 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表7 东城区生产总值行业构成(2004 年2007 年) 2007 年 2006 年2005 年2004 年 项 目 比重(%)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总 计 100 100 100 100 第二产业 6.2 4.8 4.5 6 工 业 2.4 1.9 2.9 建筑业 3.8 2.9 3.1 第三产业 93.8 95.2 95.4 94.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1 4.3 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业 16.0 17.4 20.0 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 22.8 15.7 24.0 金融业 10.9 10.8 12.0 房地产业 5.7 5.8 4.0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13.4 14.2 7.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卫生、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1.0 10.8 4.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9 5.0 8.0 其他 7.0 11.2 8.0 注:1、以上数据根据东城区统计局各年统计公报计算而成 2、2005 年各项目详细数据无法取得 从表 7 中可以发现,东城区第三产业比重在 2005 年有个很大的提高,2005 年以后与第二产业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比值,除了 07 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使得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这和北京市整体的三次产业的比例是相呼应的。建筑业 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筑业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 工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 但是 2007 年的工业比重仍然比 2004 年低 0.5 个百分 点。 另外东城区存在旧建筑保护等问题, 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其他城区会稍 显落后。 (二)西城区 西 城 区 位 于 北 京 市 中 心 城 区 西 北 部 , 北 纬 395345” 至 北 纬 395814”;东经 116198”至东经 1162334”之间。西城区是党和国 19 家首脑机关的现代办公区。 西城区作为我国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其大部分职能机构 所在地,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交往活动频繁,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载体。并 且西城区是经济繁荣、金融活跃的商贸金融区。全区 55%地域在二环路以内,交 通便利,通讯发达。国家经济指挥中心及国家级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大多设在区 内。历史上形成了西单、西四等 10 个商业区,汇集了主要的商业、服务业企业。 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既有传统优势,又具备现代化发展优势,规模较大、行业齐 全、设施先进。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对西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西城区 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 知名的商业中心。 表8 西城区生产总值(2005 年2007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项 目 绝对值 (万元) 比重 (%) 绝对值 (万元) 比重 (%) 绝对值 (万元) 比重 (%) 总 计 12,319,4431009,793,292100 8,647,961100 第二产业 1,374,37911.161,190,90112.16 934,50310.81 工 业 1,150,4549.34993,18610.14 781,8039.04 建筑业 223,9251.82197,7152.02 152,7001.77 第三产业 10,945,06488.848,602,39187.84 7,713,45889.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4,0530.76143,1661.46 107,1811.2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97,4148.91906,9289.26 847,1009.80 批发和零售业 845,8276.87737,9287.54 720,4208.33 住宿和餐饮业 182,5671.48159,2171.63 138,5801.60 金融业 5,262,16142.713,529,24336.04 2,988,75634.56 房地产业 730,3695.93598,9076.12 514,3445.95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768,0986.23663,1256.77 659,1847.6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73,3293.84483,1894.93 389,0674.5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7640.3651,9200.53 39,2410.4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8,0750.3972,9760.74 212,2442.45 教 育 268,8452.18255,7492.61 221,2072.5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04,3891.66179,1311.83 167,9051.9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91,5983.18366,5653.74 326,4093.7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33,5754.33454,3474.64 381,8204.4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按常住人口计算(元) 185,255147,046 131,030 按全年平均汇率折合美元(美元) 24,36318,831 16,236 注:数据来源于西城区统计信息网 20 从表 8 中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在平稳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增 长速度非常快,07 年比 06 年增长了 6.67 个百分点。这和西城区的城市功能定 位是息息相关的。产业结构的分布明显侧重于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 (三)宣武区 宣武区位于北京市中心西南部, 东起前门大街、 天桥南大街、 永定门内大街, 与崇文区毗邻;西至广安门外马连道北路、马连道路、马连道北里、湾子街、太 平里,与丰台区接壤;南从永定门以西,沿护城河至鸭子桥路及马连道仓库专用 铁路线为界,与丰台区隔河相望;北至前门西大街、宣武门东西大街、天宁寺路 及莲花池东路,与西城区、海淀区交界。区域面积 19.04 平方公里。 作为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和“宣南文化”的孕育地,宣武区有着 3000 多年的 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宣武区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是北京著名的商业 文化区。具有 570 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云集了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等 30 多家百年老店。宣武区也制定了根据自身区位特点的发展策略,以“新北京、 新奥运”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基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 实施城市建设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教文化兴区三大战略。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对宣武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宣武区 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 表9 宣武区生产总值(2006 年2007 年) 项目 单位 2007 年 2006 年 2007 年比 2006 年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66.1 244 9.0 第二产业 亿元 27.9 27.7 0.8 第三产业 亿元 238.2 216.4 10.1 注:数据来源于宣武区统计年鉴 2008,或根据计算而来 从表 9 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增加的幅度要远远高于第 二产业的增加,另外从宣武区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三产业中的商品 零售业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四)崇文区 崇文区为北京市四个中心城 区之一,位于城区东南部,居东经 11623-11626,北纬 3952-3954之间,区境西与宣武区为邻, 21 北与东城区搭界,东与朝阳区接壤,南与丰台区相接。 区境西侧的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内大街,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 上。区境西北角有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正阳门箭楼,它紧连闻名世界的天安门 广场。西南部有 国内最大的皇家祭坛-天坛。东北部有北京仅存的内城城墙及 其角楼。东南部有城 区新兴园林,北京市精品公园-龙潭公园。崇文区有着深 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北京明城墙遗址以及正在修建中 的永定门城楼、南中轴路、前门大街、前门箭楼被誉为“ 崇文三宝”。崇文区 还有着“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 2008 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馆 262 个,其中,标准场馆 116 个,体育场馆 总面积 33.57 万平方米;社区体育辅导站 260 个,总面积 1.56 万平方米。全区 有运动员 75 人,专职教练员 24 人,裁判员 85 人,全年举办运动会 11 项次,举 办群众性体育竞赛 183 项次。这些都表明崇文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产业 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对崇文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崇文区 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 表10 崇文区生产总值(2006 年2007 年) 项目 单位 2007 年 2007 年比 2006 年 增长 (+-%) 2006 年 2006 年比 2005 年 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29.29 414.72 第二产业 亿元 108.30 89.50 工业 亿元 34.28 5.30 36.42 -5.40 建筑业 亿元 74.02 39.40 53.08 32.20 第三产业 亿元 320.99 325.22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 亿元 207.35 10.90 180.16 18.10 房地产开发业 亿元 67.96 -35.40 105.22 66.60 服务业 亿元 42.95 12.30 37.20 27.40 旅游业 亿元 2.73 3.60 2.64 32.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极电极板表面拓扑结构对电极-组织界面电荷积累的量子力学模拟研究
- 医疗美容剪刀机无菌包装工艺与精密刃口防锈的化学兼容性矛盾研究
- 区块链存证技术对分体锁生命周期追溯的价值重构
- 2025年度都匀市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及答案
- 2025年度承德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度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电焊工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行政文件归档管理模板规范文件存档
- 家具配件厂成本核算方法管理办法
- 项目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模板
- 心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蒙医诊疗指南
- 昆明历史沿革课件
- 输血制度课件
- DB45-T 1696-2018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高清可复制)
- 喷砂检验报告
- 旅游英语ppt课件(完整版)
- QC成果施工现场移动式网络布设及监控一体化装置的研制
- 《发育生物学》课件第八章 胚轴的特化与体轴的建立
- 新沪教牛津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石油库设计规范》修订2022-0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