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建立一个由t 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 n k ) 、自然杀伤t 细胞 ( 汀) 、外周血皮质醇( c ) 、睾酮( t ) 等多个免疫指标构成的检测网络系统,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观察男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冬训期训练过程中机体免 疫机能的动态变化状况,旨在了解运动员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寻找 有意义的免疫指标及有应用价值的检测方法,为更好的掌握运动员对训练方式和 运动负荷的适应状况、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提高运动训练质量 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受试者为浙江一线男子沙滩排球运动员1 0 名。冬训期训练周期由二周中等 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二周大强度中运动量训练及一周中运动强度中运动量恢复训 练所构成。以运动训练周期前的调整期作为基础值。于调整期、夏训期训练第2 周、第3 周、第4 周、第5 周末运动结束3 6 h 后清晨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应用 流式细胞仪等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t c d 3 + 、c d 4 + 、c d 8 + 、n k 细胞、汀 细胞的数目;白细胞及其分类的数量和百分比;外周血c 、t 的浓度。 研究结果: 1 、不同运动训练过程中各免疫指标的变化并不呈现完全相同的趋势。2 、运 动量与运动强度增加后汀细胞表达呈现显著下降。3 、冬训期运动训练的第4 周t 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恢复一周后仍处于较低水平。 结论: 1 、n 】i ( t 细胞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变化早、变化幅度大,可考虑作为首选的免 疫指标运用于运动免疫的检测中。2 、外周血c 、t 的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可有 效地反映运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变化。3 、运动员进行不同负荷的运动所测得 的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负荷运动,有可能引起免疫机能 抑制。 关键词:沙滩排球;冬训期训练;n k 细胞、h 阻细胞:t 淋巴细胞亚群 a b s t r a c l 。 伊口s 出 t l l es t u d vi si n t e n d e d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i l l l m 吼。缸l c t i o nd e t e c 血g n e tw 1 1 i c hl s c o m p o s e do f tc e us u b s e t s ,n a t u r a lk i l l e rc e l l s ( n k ) ,n a n l r a l 1 ( i 1 1 e rt ( 网) ,c o n i s o l 狮dt e s t o s t e r o n eb ya d v 孤c e dm e 硒埘n gt e c l l i l i q u e s - n o wc y t 伽e 仃yt e c l l l l i q u e t h es t l l d va i m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h a n g e so fi 衄n u n o f u n c t i o ni na t l l l e t e so f b e a c h v o l l e y b a l ld u r i n g w i n t e r仃a i n i n gs e s s i o n t 0五n do u tn l ev a l u a :b l es e n s l t l v e i m m u l l o f 妇c t i o ni n d e x e s ,a i l dd e t e c tt h es t a t eo fa t l l l e t e sd u r i n g 仃a i l l i n gt om a k e t h e t r a i l l i n g b e t t e r 锄db 瞰瓯 m e t h o d s : t e nm a l ea t h l e t e so fb e a c hv o l l e y b a l lp a r t i c i p a t e d i nt l l ew i n t e r 觚n l n g s e s s i o nw i mt 、 ,o - w e e kt i a i n i n go fm i d d l ew o r k l o a d s ,t 、o w e e k r a 疏n go fh i 曲 w o r k l o a d s 。a 1 1 do n e - w e e kr e c o v c r y 打a i n i n go f m i d d l ew o r k l o a d s b 1 0 0 ds 锄p l e s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i nt h ea d j u s t e dp e r i o d ,i i lt h e2 n d ,3 r d ,4 mw e e kd 证n g t r a i n i n ga n da f t e r r e c o v 叫t r a i 血g b 1 0 0 ds 锄p l e sw e r e 豁s e s s e d b yn o w c 舛0 m e t r y 孤( i o t h e rw a y st 0 d e t 锄i n e d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c d 3 + ,c d 4 + ,c d 8 + ,n k ,qt e s t o s t e r o n ea i l d c o n l s 0 1 r 2 s “f 纽: 1 t h ev a r i a t o n so fi m 瑚u o n r m c t i o ni n d e x e sd i dn o tc h 觚g es i r n u l t a i l e o u s l y 蛐n gt r a l m n g 。 2 w i t ht h ei n c r e m e n to ft m i l l i n gv 0 1 啪ea n dw o r k l o a d s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 n k j t d e c l i n e d 3 ,n l etc e l ls u b s e t si nm e4 mw e e kd u r i n gw i n t e rt r a i n i l l g s e s s i o nd e c l i n e d s i 嘶f i c 眦l y ,a n d i tw a ss t i l lal o wl e v e la r e rr e c o v e 够 c o n c h l s i o n : 1 1 1 1 en k tm a yb es e l e c t e da st h eb e s ti n d e xo fe v a l u a t i n gi 砌【i l u n o m n c t i o n o f a m l e t e sf o ri tw a sv e 叫s e n s i t i v ei nr e s p o n s e t ot r a i n i n g 2 t h ec o n s i s t e n c yo ft e s t o s t e r o n e 觚dc o n i s o lc 觚r e f l e c tm e t r a i l l i n gv a l u ea 】m w o r k l o a d se 珏e c t i v e l y 3 i ts u g g e s t e dm a tm ei l i l i n 眦。缸n c t i o nm a yb ed e p r c s s e d b y c o n s t a l l tt r a l n l n g o f h i 曲w o r k l o a d s k 印w o r d s : b e a c hv 0 1 1 e y b a l l ;w i n t e rt r a i n i n gs e s s i o n ;n a t u r a lk i l l e rc e l l ;n a t u r a l k i l l e rtc e l l ; tc e ns i l b s e t s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3 5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丛旌日期:型叁: ! ! 兰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承争 导师橼诫学3 吒 日期:型墨:兰:! 牛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运动免疫学的研究开始于1 9 世纪初。近几十年来,该领域雨后春笋般的文 献报道充分反映了人们对运动免疫学的重视。对运动免疫学的探索与认识不断向 深度和广度拓展,使我们对运动产生的免疫机能变化及其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然而,由于病原体与宿主防御机制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运动机制的多变性、 环境应激的变化以及运动员心理因素和营养因素等的影响,运动后人体免疫机能 变化的特点、规律和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肯定的 是长期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后,运动员普遍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免疫水平下降 相关的疾病,这在运动免疫学上称为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如何寻找更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敏感的免疫学指标来判断和辨别运动性免疫 抑制现象,是目前运动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运动免疫的研究从早期的玫瑰花 环试验检测运动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到现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f l o w c y t o m e t r y ,f c m ) 研究运动训练对t 淋巴细胞的影响,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在不断 创新,流式细胞仪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 n z y m e 一1 i n k e d i 删n o s p o ta s s a y ,e l i s o p t ) 、实时荧光定量p c r ( r e a lt i m eq u a n t i f i e dp c r )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等已应用于运动免疫的各项研究中。在使用先进技术方法研究 运动免疫机能改变的同时,评定身体免疫机能状态的指标也更加多样化,更趋向 简单、实用、具有前瞻性。 随着运动免疫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受运动的影响,机体免疫机能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与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因素有关。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 量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过度运动则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判断运动过程中免疫 功能变化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效而敏感的免疫学指标。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免疫学指 标如外周血w b c 计数及分类可作为观察免疫机能变化的基础指标。但多数传统免 疫学指标( c d 4 + c d 8 + ,唾液免疫球蛋白等) 出现异常与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往 往是同步或滞后,缺乏前瞻性,开发新的、有价值的、实用的运动免疫指标将日 益受到重视。 1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1 1t 淋巴细胞的来源 t 淋巴细胞简称t 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最重要的承担者。它来源于骨髓干细 胞,在胸腺中发育、分化、成熟后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 并循血液一组织一淋巴一血液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而分布全身。外周血中t 细胞占淋 巴细胞总数的6 5 一7 0 。 1 2t 淋巴细胞亚群的运动免疫调节机制 t 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在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 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 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是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利用单 克隆抗体在人的t 细胞膜上发现了多种表面抗原。几乎所有成熟的t 细胞皆表达 c d 3 分子,因此c d 3 + t 淋巴细胞代表t 淋巴细胞总量。t 细胞按其表面标志及其在免 疫应答中功能不同分为c d 4 + 和c d 8 + 两大亚群。c d 4 + 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辅助作用和 迟发性超敏反应;c d 8 + t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细胞毒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正 常免疫应答的形成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依赖于t 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相互 制约。其中辅助性t 细胞和抑制性t 细胞是免疫调节的中心枢纽。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c d 3 + 、c d 4 + 、c d 8 + ) 及其比值( c d 4 + c d 8 + ) 是机体 免疫状态的主要参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周血中的c d 3 + t 淋巴细胞主要由c d 4 + 淋巴细胞和c d 8 + 淋巴细胞组成,但c d 4 + 淋巴细胞和c d 8 + 淋巴细胞数量之和并不 等于c d 3 + 淋巴细胞的总数。因为还有少量双阴性t 细胞和少量双阳性t 细胞存 在。当c d 3 + 、c d 4 + 及c d 4 + c d 8 + 的比值下降提示机体出现免疫抑制。因此,测定t 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了解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可为判断运动机体免疫状况和机 体机能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1 2 1 皮质类固醇 运动引起体内皮质类固醇( 皮质醇和糖皮质激素) 的变化。m o o r t h y 等也发现 体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其中t 淋巴细胞的数 目减少最明显n 1 。n i e m a n 等让2 2 名马拉松运动员以7 5 6 0 9 v 0 钿,在跑台上运 动2 5 h ,发现运动后3h 运动组的血清皮质醇比对照组高,运动后3h 运动组与对 照组相比c o n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应答减少d 1 。提示皮质醇变化与淋巴细胞的 增殖应答呈负相关,有抑制免疫的作用。长时间的持续性运动后,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是皮质醇调节的原因口。f e r r y 等将实验大鼠分成四组,注射地塞米松的运 动组( t d e x ) ,不注射地塞米松的运动组( t ) ,注射地塞米松的安静( c d e x ) ,不 注射地塞米松的安静组( c ) 。t 组大鼠与c 组大鼠相比,胸腺细胞尤其是c d 4 + 、c d 8 + 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数目减少。结果表明中等强度运动的大鼠t 细胞的变化主要 是由于身体过度疲劳造成的,且地塞米松使t 细胞的减少加强h 3 。因为地塞米松 是糖皮质激素( g c ) 的一种,g c 使胸腺激素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影响胸腺细胞的 生成,从而影响了淋巴细胞的生成。 1 2 2 生物胺类 儿茶酚胺的反应与运动时间呈线性关系,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可导致机体免 疫机能的抑制。一次性剧烈运动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促进机体内具有免疫抑制 作用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长期中等强度运动则使淋巴细胞反 2 复暴露在对免疫起抑制作用的一些激素( 儿茶酚胺) 环境中,从而使淋巴细胞表面 激素受体敏感性下降,激素抑制作用减弱,表现出免疫功能增强。 运动对淋巴细胞亚群的直接影响主要归因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 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b 受体及部分q 受体进而影响 各种免疫机能,包括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抗体生成能力以及细胞毒活性等。实 验得出运动对c d 8 + 的影响比c d 4 + 的影响多,因为运动性淋巴细胞的重新分布由肾 上腺素调节,而c d 8 + 表面与c d 4 + 表面相比有更多的肾上腺素受体晦1 。表现出c d 4 + 相 对减少,c d 4 + c d 8 + 比值下降,即运动性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一次性肾上腺素注 射实验发现t 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下降。极限运动中,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 度的增加参与了运动性免疫1 。 1 2 3b 一内啡肽 b 一内啡肽( b e p ) 是肽类激素,属于内源性阿片肽,它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 免疫调节作用。g a b r i e l 等发现1 0 0 v 0 抽的持久运动后6 0m i n 和1 2 0m i n 与8 5 v 0 撕,的持久运动相比,淋巴细胞降到最低水平。且c d 8 + 和c d l 6 + 比c d 3 + 、c d 4 + 和c d l 9 + 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变化。d e p 同时也出现增加口1 。提示b e p 的变化与淋巴细胞 的免疫作用呈负相关。o a m b e r t 发现,极量和亚极量运动性b e p 的升高程度与运 动持续时间和强度成正比随3 。研究已证明只有运动强度超过5 0 v 0 瓤时,延长运 动时间或进行力竭性运动至少3 m i n 后才能使血浆b e p 浓度升高;低负荷运动即 使时间相当长,也不能使b e p 水平的升高。提示b e p 的释放增加与运动强度有 直接关系。并且b e p 参与了运动诱导的免疫抑制,b e p 释放越多,机体免疫抑 制程度越深。 1 2 4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受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作为细胞间 信号传递分子。可以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并参与组织的修复等。既对 免疫机能本身进行调节,又反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运动可以引起细胞因子( 干 扰素、i l 一1 、i l 一2 、i l 一6 等) 的反应。其中对干扰素的研究较多。干扰素具有促 肾上腺素和内啡肽样作用,可兴奋神经元,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抗胰岛素。 i f n r 主要有活化的t 细胞产生。当抗原、p h a 或c o n a 刺激时t 细胞分泌i f n r ,通 常与i l 一2 的产生相一致。m u e l l e r 等在赛季对1 0 名越野滑雪竞技运动员、1 0 名越 野滑雪中等水平运动员和l o 名不运动的健康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耐 力运动使i f n r 的产生适度增加对免疫系统功能有正面影响;而竞技运动员重复 地力竭性运动,则通过i f n r 和i l 一1 2 的降调节使免疫系统趋于恶化蹭1 。另有实验 已证明了运动后c d 8 产生i f n r 减少n 伽,且r 一干扰素的减少与运动后c d 8 + 记忆t 细 胞减少的百分比相联1 。 i l 一1 的免疫反应能活化t 细胞,刺激其增殖,并释放i l 一2 ,诱导细胞毒性t 细胞产生作用。i l 一2 有促进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内啡肽,升高糖皮质 激素水平,具有促皮质释放因子样作用。i l 一2 可以促进t 细胞增殖。 1 3t 淋巴细胞亚群与运动 t 淋巴细胞是介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t 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是反映机 体免疫功能变化的主要指标。c d 4 + c d 8 + 比值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机体细胞免疫 功能的稳定。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多年的不断发展,对竞技体育进行服务的相关科研也不断 地向前发展。国内关于t 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也很早就已进行,并且许多方面有 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结果。 在人体的免疫水平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进展。2 0 0 2 年陈佩 杰u 纠的研究指出,淋巴细胞各表型与群体( t 细胞、b 细胞、n k 细胞等,t 细胞和b 细胞及其若干亚群)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相互协作、制约,共同完成对抗原物质的 识别、应答和清除,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矫伟n 等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 出,c d 4 + c d 8 + 比值代表了整体的免疫平衡,比值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机体易感性 一时性的增加,其正常比值在1 5 2 0 间。袁燕n 4 3 等在2 0 0 5 年对冬训期赛艇运动 员的研究中发现,强度大、时间长的运动后,c d 4 + c d 8 + 比值下降;而强度小、 时间短的运动后,c d 4 + c d 8 + 比值不变。这说明不同方式的运动对其产生的影 响有着很大的不同。张勉n 印以常参加太极拳晨练的5 0 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训练3 次周( 6 0 m i n 次) 。共训练5 周,中等强度。 训练后,运动组受试者c d 4 + t 细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c d 8 t 细胞下降,有显著 性;经过训练后的老年人c d 4 + c d 8 + 比值明显上升,提示中等强度的太极拳运动 提高老年人免疫功能。陈佩杰n 町等报道7 名中长跑运动员在4 周大强度运动训练 后,经3 6 h 休息,安静状态下外周c d 4 + c d 8 + 比值下降。这说明其机体免疫水平呈 现总体下降趋势。李晓君n 刀等研究了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对业余体校少儿游泳 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发现各项免疫指标普遍下降,并且c d 4 + t 细胞以及c d 4 + c d 8 + 比值显著下降( p 0 0 1 ) ,表明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少儿免疫系统有明显抑制 作用。刘讯n 羽等以业余体校1 6 1 7 岁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为对象,研究长时间大 强度运动训练对其免疫机能的影响,发现t 淋巴细胞c d 4 + 、c d 8 + 亚群的各项指标均 有所下降,第四天更为显著,在经过6 、7 天的调整训练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此试验看出,运动员在长时间训练后需要有一定的调整期才能使机体免疫水平得 以恢复。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从t 淋巴细胞应用于运动免疫的检测以来,由于 4 其测试方法的相对简单和免疫指标的有效反映程度,国内的各运动训练队和实验 室对t 淋巴细胞监测以分析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大多 数的研究结果都有效地显示了运动后机体免疫水平的加强或者抑制,这对于运动 训练和体育健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国内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科 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运动员机体免疫而言,教练员要求试验的数据不但对于 今天的训练具有指导意义,还要求其对于明天甚至是后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有 前瞻性的指导意义。以使运动员在保证良好免疫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最大运动量 的训练。在这方面,t 淋巴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预测, 需要在目前研究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改进。 在动物方面的研究,国内也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 于大运动量训练或者长期的大负荷训练对大鼠等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探讨。矫 纬、金其贯等各自独立研究表明,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使鼠c d 4 + 表达减小, c d 4 + c d 8 + 比值降低,c d 4 + 细胞和c d 4 + 细胞的百分比均减少,t 细胞总数减少,鼠 c d l 6 + 细胞数明显降低,提示过度剧烈运动使免疫调节向抑制方面加强3 一训。王 沛乜叩研究不同负荷的训练对大鼠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力竭性训练组c d 4 + c d 8 + 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力竭性剧烈运动导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孔兆伟瞠 等将5 0 只大鼠分为8 周大负荷、8 周中负荷、1 2 周大负荷、1 2 周中负荷和对照组, 测试训练后安静禁食状态下免疫机能。发现8 周大负荷及中等负荷的游泳,大鼠 脾脏淋巴细胞c d 4 + c d 8 + 比值降低,大负荷组下降最明显。说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 状态。浦均宗心2 1 等对小鼠进行每天4 0 m i n ,为期3 周和5 周的运动训练。结果发现: 3 周训练组c d 4 + c d 8 + 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 周训练组c d 4 + c d 8 + 比值显著低于对照 组。认为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而长期大强度的运动训练 可以引起机体免疫抑制。 国外的有关运动与t 淋巴细胞关系的研究也较普遍。从一次急性运动和一定 周期运动训练两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其结果之间也存在较明显 的差异性。 在一次急性运动对t 淋巴细胞的研究中,研究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内容较为广 泛,其研究结果也大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h a q 口朝等研究马拉松跑对外周血淋 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发现,马拉松跑后c d 3 + 细胞表达显著减少,而c d 4 + 、c d 8 + 的 表达以及c d 4 + c d 8 + 的比值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t 淋巴细胞总体上发生了减少的 现象,但是从c d 4 + 、c d 8 + 却没有表现出来。e s p e r s e n 瞳钔等观察了游泳运动员进行 游泳比赛后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发现c d 3 + 、c d 4 + 、c d 8 + t 淋巴细胞表达在比赛 后即刻升高,2 h 降低到正常水平或低于正常水平,2 4 h 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此试 验证明急性运动后t 淋巴细胞亚群的短时间变化还是较明显的。m o o r e n 嘶1 等让运 动员以8 0 最大吸氧量的运动强度在跑台上运动至力竭,发现运动后即刻淋巴细 胞亚群特别是c d 8 + t 细胞明显增加,运动后一小时低于运动前水平,运动后1 天恢 复正常。力竭运动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其对于t 淋巴细胞中c d 8 + 的影响是较明显的。 p i z z a 【2 町等研究发现,6 0 m i n 的跑台运动后c d 8 + t 细胞明显升高,从而使c d 4 + c d 8 + 比值下降。与前面的实验相比,c d 4 + c d 8 + 比值的变化更能说明运动对于机体免疫 水平的影响作用。 急性运动确实可以较明显的影响t 淋巴细胞亚群的各指标水平,只是由于研 究者所选取的运动方式和研究对象的差异,结果也存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研究 的结果可以对于运动员或者普通运动人群产生积极的参照效果。例如其进行的大 多数研究已经涉及了马拉松长跑、跑台运动、游泳比赛等即刻的研究结果,对大 众健身的各种相关运动方式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c d 4 + c d 8 + 比例平衡,细胞介导的免疫正性作用占优势。 当长期的大强度运动或过度疲劳后多数表现为c d 4 + t 淋巴细胞减少和c d 8 + t 淋巴细 胞增多,c d 4 + c d 8 + 比值失去平衡,导致细胞介导的免疫负性作用占优势。u n a l d 刀 等让2 4 名大学生和文职人员分别进行每周3 次连续8 周的有氧和无氧运动,发现8 周后c d 3 + 、c d 4 + 表达减少,且无氧运动比有氧运动更明显。b u y u k y a z i 乜8 1 等对长期 坚持运动的中年男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c d 4 + 、c d 8 + 及其比值没 有明显变化。w e i s s 啪1 等的研究表明,健康中年男子4 周的无氧运动后c d 4 + t 细胞 数量明显减少。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长期的大强度运动可以对t 淋巴细胞亚群产生 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的影响,这对于本文将要研究的运动队的免疫机能状况的变化 更加具有指导意义。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所进行的运动相比,专业的运动训练队一 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训练的长期性和高强度性,这是与其要产生积极的运动结果 所一致的。在重要比赛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训练队都要针对比赛进行高 强度、大负荷的专业训练,从t 淋巴细胞亚群的的众多研究中明显的显示出运动 员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在对此多次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对训练周期整个过程的 运动员机体免疫变化寻找一定的规律。但是一方面,对于运动队高强度周期训练 进行详细监控的实例较少:另一方面,许多其它的免疫指标显示的结果与t 淋巴 细胞具有一定的非相关性,所以,寻找多方面的免疫指标并对其进行监测和比较, 可以更加有效的说明运动的变化而引起的专业运动员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 2 自然杀伤细胞 6 2 1n k 细胞的来源及分化成熟 n k 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有一共 同前体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微环境,而不依赖于胸腺。n k 细胞由骨髓迁 移至外周组织,绕过胸腺发育阶段,在胸腺外发育成熟,其具体过程和机制尚不 清楚。人类n k 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脾脏,在正常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5 一1 0 ,脾脏中占1 一2 ,此外,在淋巴结以及其他组织内亦有少量n k 细胞 的存在。成熟的n k 细胞直径为1 0 1 6l im 。形态上具有异质性,是不均一的细胞群 体。n k 细胞的表面标志多为与其他免疫细胞所共有,而很少为n k 细胞所特有。 关于n k 细胞亚型的分类至今尚无定论,有人提出根据其表面标志的不同分为 c d l 6 + 和c d 5 6 + 两型,但c d l 6 抗原亦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 d 5 6 抗原还存在于t 细胞的表面,因此作为检测抗原特异性不是很强。目前国际上用 于检测n k 细胞的表面标志主要还是c d l 6 和c d 5 6 ,此外还有c d 5 7 、c d 2 、c d 8 、p 5 8 、 p 7 0 、p 3 0 等m 】。 2 2n k 细胞的受体 免疫细胞识别“自身”和“非己”的分子基础是抗原( 或配体) 识别受体,而 关于n k 细胞受体( n k c r ) 的研究开始较晚,但进展很快。目前已经明确n k c r 不仅 种类繁多,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执行抑制或刺激的功能啪3 。根据n k c r 的功能可以 将其分为抑制性受体和刺激性受体两类: 2 2 1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k i l l e rc e l li n h i b i t o r yr e c e p t o r ,k i r ) 根据分子结构特征,可将入n k 细胞的k i r 分为两类。一类是i g 超家族成员, 即p 5 8 和p 7 0 ,为i 型跨膜糖蛋白,属i g s f ;胞膜外区有两个或三个i g 样结构域, 分别属k i r 2 d 亚家族或k i r 3 d 亚家族,由1 9 q 1 3 4 基因家族所编码。这类受体其配 体为删c i 类分子或m h c i 类分子与自身抗原肽组成的复合体。人类n k 细胞k i r 的 共同特征为每条肽链的胞质区末端均含有两个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 i m m u n o r e c e p t o rt y r o s i n e b a s e di n h i b i t o r ym o t i f ,i t i m ) 。当k i r 与配体结 合时,i t i m 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产生负调节信号,抑制n k 细胞杀伤活性。另一 类k i r 为c 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称为c d 9 4 n k g 2 复合体。该复合体中,c d 9 4 亦为 膜蛋白,与c 型凝集素同源,但其胞浆区内缺乏信号传递装置;n k g 2 为跨膜糖蛋 白,胞浆外区含c 型凝集素结构,胞浆内区含i t i m 。c d 9 4 n k g 2 基因定位于人染 色体n k 基因复合体。该类受体的配体主要为非经典的m h c i 类分子h l a e 及其递 呈的九肽。后者主要来自经典的m h c 1 分子重链的引导序列。c d 9 4 胞浆区只有7 7 个氨基酸残基,不是具备传递信号的结构,可能在n k g 2 分子转移到细胞表面过程 中充当分子伴侣( c h a p e r o l l e ) 的作用。由于删c i 类分子在体内绝大多数细胞表 达,因此k i r 的存在有效阻止了n k 细胞对正常自身组织细胞的攻击。 2 2 2 杀伤细胞激活性受体( k i1 1 e rc e l la c t i v a t o r yr e c e p t o r ,k a r ) n k r p 1 是人类n k 细胞表面的k a r ,它属于非m h c 特异性的n k c r 受体,为c 型凝 集素超家族成员,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属i i 型跨膜糖蛋白,其基因定位于人 染色体n k 基因复合体。n k r p 1 分子胞浆内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 i 聊u n o r e c e p t o rt y r o s i n e b a s e da c t i v a t i o nm o t i f ,i t a m ) 。可介导活化信 号的传导。当n k r p 1 与相应糖类配体结合后。可通过胞浆内i t a m 激活信号途径, 使n k 细胞活化并产生杀伤作用。n k 细胞还有另一类激活性受体,称为 f c t r i l l ( c d l 6 ) ,可和i g g 3 等结合并介导a d c c ,且此类受体不受k i r 的调节。 i t i m 和i t a m 分别介导免疫细胞的抑制性和激活性信号,而且i t i m 的抑制 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i t a m 激活信号途径来实现的。关于n k 细胞抑制性受体和刺 激性受体如何相互作用来调节n k 细胞的杀伤至今尚不清楚,有两种假设,一种假 设是:抑制性受体识别自身m h c i 类分子,从而防止自身反应性;刺激性受体去 识别那些企图骗过抑制性受体的非自身的删c i 类分子( 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后所 编码) ,或改变了的m h c i 类分子( 如自身m h c i 类+ 病毒肽) ,发挥杀伤作用。另一 种假设是:单个n k 细胞同时表达抑制性和刺激性受体,n k 细胞表面的k a r 与自身 组织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应糖类配体结合,通过i t a m 信号传导途径产生杀伤作用;n k 细胞表面的k i r 与细胞表面的m h c i 类分子结合, 可产生杀伤抑制信号,该信号在胞内起主导作用,能阻断杀伤信号的传递。 2 3n k 细胞的活化机制 静止的n k 细胞必须活化后才能发挥其免疫学作用啪1 。n k 细胞的活化与多种 膜表面分子和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口。 1 ) 部分n k 细胞表达c d 3 链,当用c d l 6 抗体刺激n k 细胞活化时,c d 3e 链发生 酪氨酸磷酸化,引起胞浆内c a 2 + 浓度和i p 3 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因子合成和a d c c 效应。 2 ) 部分n k 细胞表达c d 2 分子。通过c d 2 与c d 5 8 相互作用,或用抗c d 2 单抗刺激, 均可活化n k 细胞并使c d 3 链发生酪氨酸磷酸化。 3 ) 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 n a t u r a lk i11c e l ls t i m u l a t o r y f a c t o r 。n k s f ) 对n k 细胞有刺激作用。n k s f 包括i l 一2 ,i l 一1 2 ,i f nt n f 以及白细胞调节素 ( 1 i e k o r e g u l i n ,l r ) 等,它们对n k 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有正调节作用。其中i f n 是 n k 细胞活性的最强激活剂,不仅可促进n k 细胞前体分化为n k 细胞,而且可以促 进n k 细胞杀伤靶细胞。i l 一2 也是n k 细胞重要的激活剂。n k 细胞自然活性的维持 取决于体内持续存在的少量i l 一2 。 4 ) 某些物质可抑止n k 细胞的活性。主要包括前列腺素( p g ) e 1 、e 2 、d 2 等体外 抑制因子及巨噬细胞、胸腺细胞、粒细胞等内源性抑制细胞。还有某些药物如甲 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化的巨噬细胞对n k 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产生i f n 起正调节作用,分泌p g e 2 起负调节作用。 2 4n k 细胞的主要生物学效应及效应机制 以往习惯以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参照作为衡量细胞免疫机能的主要指标,但由 于c d 8 + t 淋巴细胞亚群中含有一部分细胞毒型t 细胞( c y t o t o x i ctl y m p h o c y t e , c t l ) ,因此,c d 4 + c d 8 + 的比值并不能明确、全面地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近 年来,通过深入地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 n a t u r a lk i l l e rc e l l s ,n k ) 作为 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除自然的抗肿瘤作用外,还具有极强的免疫学调节 功能。在机体t 、b 淋巴细胞开始抗原特异性应答前,n k 细胞已通过分泌细胞因 子,促进活化c d 4 + t 细胞向t h l 辅助效应细胞分化和抑制细胞内病原体增殖等免 疫反应。n k 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对于整个细胞免疫系统的状况息息相关。因此, 监视n k 细胞数量和活性变化,能够较准确地窥见机体细胞免疫系统的状态。 2 4 1 直接杀伤靶细胞 n k 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等功能啪一。n k 细胞的天然杀伤作用无姗c 限制性,也不依赖于抗体,所产生的免疫效应无免疫 记忆作用。其作用于靶细胞后杀伤作用出现较早。在体外作用l 小时或体内作用4 小时即可显示杀伤效应。其作用机理如下:首先是识别靶细胞,其识别作用为非 特异性的。已知n k 细胞表达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1 ( l f a 一1 ) 和靶细胞表面的 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 ( i c a m 一1 ) 的相互作用参与n k 细胞的识别过程。此外,c d 2 也可 能介导n k 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n k 细胞与靶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释放杀伤 介质来介导其杀伤效应。主要杀伤介质有穿孔索、颗粒酶、n k 细胞毒因子及t n f 等。穿孔索通过在靶细胞膜上成孔并使之裂解;颗粒酶则进入胞浆,通过裂解甲 硫氨酸、亮氨酸等活化细胞凋亡途径:n k 细胞毒因子( n kc y t o t o x i cf a c t o r ,n k c f ) 与靶细胞表面n k c f 受体结合后。可选择性杀伤靶细胞;t n f 则通过以下机制杀伤 靶细胞:改变靶细胞溶酶体的稳定性;影响细胞膜磷脂代谢;改变靶 细胞糖代谢;激活靶细胞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基因组在d n a 。 9 2 4 2a d c c 作用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 n t i b o d yd e p e n d e n t c e lm e d i a t e dc y t o t o x i t y ) n k 细胞表面表达f cyr ( c d l 6 ) ,当i g g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其 i g g f c 段与f cyr i ( c d l 6 ) 结合,并与c d 3 链连接( 其中e 链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 要作用) ,在与靶细胞结合后可杀伤相应靶细胞。已知i l 一2 和i f n 一7 可明显增强n k 细胞介导的a d c c 作用。 2 4 3 免疫调节作用 当n k 细胞被免疫复合物、靶细胞膜分子触发活化后,可迅速分泌大量的细 胞因子。包括i l 一1 、i l 一2 、i l 一3 、g m c s f 、i f n 一7 和t n f 等,对免疫系统具有正 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正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所分泌的i l 一1 、i l 一2 、i f n 一7 等细 胞因子都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对t 、b 、a p c 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还能增强n k 细胞自身的活性,辅助c t l 发挥细胞毒效应;负调节作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直接杀伤或抑制树突状细胞。阻止抗原的呈递,抑制 b 细胞合成抗体;在胸腺内识别并清除未成熟的胸腺细胞;对正常骨髓干 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2 5n k 细胞与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n k 细胞被认为是反映最为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一类细胞 群。运动强度是影响运动过程中n k 细胞变化的关键因素。多数研究认为,适度 运动可以增强n k 细胞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啪1 ;训练量过大则使n k 细胞数量和活性下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口钔。 在目前的许多研究中,许多有关n k 细胞的试验都是单独对其进行测定,以 其变化的显著性来判断普通运动人群或运动员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状况。 匡晶等研究发现,优秀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4 周后, n k 细胞数显著下降。对于过度训练会减少n k 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也已经得到证 实降3 钔。崔云霞汹3 在对山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大运动量训练容易引起运动员易感 冒等症状的的基础上,对其训练后的n k 细胞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多年业 余训练的健美操运动员与同龄对照组相比,n k 细胞的毒活性有显著性差异,竞 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后,n k 细胞杀伤活性下降,提示机体的免疫功能 处于抑制状态。以上的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于高强度的运动进行的跟踪监测。从 n k 细胞的监测结果明显的可以看出,长期大强度训练的确对其产生了较明显的 影响,运动员的机体免疫产生了明显的下降。当然,监测的指标大多是从n k 细 l o 胞的单方面变化去总结的,如果可以从多个指标进行综合的监测和分析,对其机 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可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健身方面应用n k 细胞对机体免疫水平的研究,既有一次急性运动的研究, 也有长期体育锻炼的研究,研究结果与专业运动队的研究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 王晓军h 们等人研究显示,老年人进行6 个月的的太极拳练习,血液中n k 细胞的含 量增加;一次性太极拳练习,即可明显提高血液n k 细胞的百分数。这说明n k 细胞 的反应灵敏性还是很强的。在王晓稼“订研究中,坚持冬泳运动2 年以上者,其外 周血n k 细胞活性显著高于普通人,5 年以上者n k 细胞活性明显高于5 年以下者。李 志清“2 3 报道,长期练习吴氏太极拳的8 名老年男性( 平均6 8 5 岁) ,打1 套拳后即刻 ( 2 0 分钟) ,n k 细胞活性上升6 7 2 9 ,打拳后2 小时n k 细胞活性有所恢复。虽然 练拳后即刻n k 细胞活性增加,练拳后2 小时又有所恢复,但长期坚持练拳将对免 疫系统产生良性刺激。虞定海“3 1 等人在对中老年人以五禽戏方式健身锻炼的研究 中显示,3 个月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了良好刺激作用,女性 受试者外周血n k 细胞活性显著增强,男性受试者n k 细胞活性亦有升高趋势。以上 长期的体育健身结果看出,长期的健身运动对于机体内n k 细胞的活性影响还是较 明显的,说明长期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n k 细胞之所以受到重视并在许多的研究中作为单独的研究指标进行研究和 分析,主要是其变化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在健身活动的实例中,运动对体内n k 细胞的良性影响作用十分的明显,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设备管理与企业维护保养方案
- 碳权交易市场中的碳指数运用
- 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绩效考评方法
- 企业碳中和计划策划书范本
- 碳金融产品经理岗位职责与工作计划
- 英语教师进阶教学技巧与策略
-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初级岗位360度考核方案
- 宠物AI医疗影像识别方案
- 香具制作行业职业前景分析及初级师发展
- 保安部设备对讲机监控消防器材巡检记录与总结
- n1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
- 青海城市介绍旅游宣传
- 语文单招讲解课件
- 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其二-赏析-汉
- 数据魔方Fine BI考试FCBA考试题
- 二零二五年度无人机驾驶培训教练员劳动合同范本2篇
-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原版)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课件完整版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9上英WY】合肥市包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2025届上海市金陵中学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