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分类号 g641 密级 非密 udc 注 1 316.7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差序格局视角下的公务员 思想道德建设 刘源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吴俊清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法学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交日期 2010 年 4 月 26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0 年 5 月 29 日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评阅人 渠桂萍 副教授 仪建红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秦志敏 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年 4 月 26 日 摘摘 要要 公务员作为国家制度的具体实施者,代表国家政府机关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由于 这一群体的殊性,公务员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身。然而,进年来由于制度、体 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变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公务员整体 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公务员工作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贪污腐败 等社会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党和国家在广大人民中的形象。 在国家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 人们发现公务员思想道德总体水平的好转并未能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取得很好的进展。 本文将借助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论述其 存在于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基于差序格局的差序性,人与人的关系是存在远近 之分的。在处理问题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他人与己的关系。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社会 的差序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当今社会,利益正逐步成为人际活动交往的中心,差 序格局的基础也从血缘逐步向利益转变。由于利益资源本身是十分有限的,且差序的社 会结构又决定了对于利益分配是不均的,所以人们总是尽量的在这一格局中找到相对优 势的地位,借以获得对社会资源的更多占有。无疑公务员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使得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不但有条件、有机会、更有能力为其获得 更多的物资资料,进而破坏社会的公正性。 从差序格局的负面性来看,它不但影响了公共社会的正常运行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社 会的快速发展。差序格局得负面效应是为社会所无法接受的,公务员必须树立维护正确 职业操守的思想品质,在工作中避免权利被工具理性所左右。本文基于差序格局视角分 析问题,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发现历史文化原因、 经济基础原因、政治体制原因和思想意识原因等诸多因素对公务员都发挥着作用。关系 社会的异化功能从表面看来是一团和气,本质上对社会理性发展具有极强的潜在危害。 因此差序格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根据差序格局的这些特点,当前公务员思想道德问题,可以得出,消除 差序格局 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假设的不利因素影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 文化,完善公务员的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的公务员管理机制,构建公务员德育教育长效 机制。只有结合上述多种方法措施,我国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有效地克服差序格局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才能提高广大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关键词: 差序格局,血缘,利益,公务员思想道 abstract as the executants of national regulations, civil servants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on behalf the government. in consideration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his group, they are required to act to live up to strict standards. however, recently ow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gulation and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a number of troubles in practical work. we cannot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s a whole. many social issues spring up among civil servants such as bureaucracy, fraud, bribery, corruption and the like, which seriously destroy the image and reputation of our party and nation in the heart of the people. while the people loudly complained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ivil servants and the government put more strength in controlling these problems, people also find that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does not make as much progress as what is expected.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ce sequence in the pattern, there exist different degree of closeness or distanc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en people are encountered and tackle with problems, the top priority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thers and themselve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this difference sequence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ties of blood. however,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nterests has gradually constituted the core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ince the interests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in addition soc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ce sequence determine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people attempt to locate a position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 themselves, thereby gain more claim for social resources. undoubtedly, the specific advantage of civil servants endows them with more resources, which enable them to have advantage, access as well as capacity to acquire more material conditions, thereby destroying social justice. with a view to the negative side of this pattern, it not only affect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public society but also severely hi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ur society bears no acceptance for this negative side, so civil servants must develop and uphold the correct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try to avoid power being intended by instru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for the lower quality of their ideological quality, concluding that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such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 economical factor, political factor, ideological factor and other aspects. different function of relational society create a peaceful atmosphere from the surface, however, in nature it exerts a potential harm on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 the existing ideological problems in civil servants can b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is patter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rect ideology,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ster a healthy positive culture, perfect life ensuring system for civil servants, establish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 the long-term moral educational system. only by combining the above-mentioned multiple measur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civil servants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side-effect produced by this pattern, thus improving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fulfilling their duty. key words: the structure of hierarchical order,ties of blood, interests, civil serva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i 目 录 1 引 言 . 1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3 研究方法 . 1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1.5 文献综述 . 2 1.5.1 对差序格局的认识的深入理解 . 3 1.5.2 差序视角对当前公务员思想异化的研究现状 . 3 2 差序格局 . 6 2.1 差序格局的含义 . 6 2.2 差序格局的特性 . 7 2.3 差序格局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 8 2.4 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 . 10 2.4.1 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 . 10 2.4.2 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互动 . 11 2.5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社会变迁中的新趋势 . 12 2.5.1 姻缘关系和拟似亲缘关系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容 . 12 2.5.2 利益关系对差序格局的作用 . 12 2.5.3 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影响 . 13 2.5.4 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 14 3 公务员思想道德的内容及其现状 . 15 3.1 公务员思想道的德内容 . 15 3.2 公务员思想道德的特点 . 15 3.3 公务员思想道德现状 . 16 3.3.1 公务员思想道德在现实中的积极方面 . 17 3.3.2 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在现实中的消极方面 . 17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ii 4. 基于差序格局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 19 4.1 附际运行中的互动 . 19 4.2 差序格局的高权利背景 . 19 4.3 差序格局下公务员信任度的现状 . 20 4.4 差序格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23 4.4.1 差序格局对经济的破坏 . 23 4.4.2 差序格局与社会分层 . 24 4.4.3 熟人社会对于公共智力的破坏性 . 25 4.5 差序格局视角分析问题原因 . 26 4.5.1 差序格局“伦”的等差性对公务员的影响 . 27 4.5.2 差序格局“仁”的不确定对公务员的影响 . 28 4.5.3 差序格局中“己”的定位对公务员的影响 . 28 4.5.4 差序格局中“礼制”思想对公务员的影响 . 29 4.5.5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并存对公务员的影响 . 29 5 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探索 . 31 5.1 摒弃“自我主义”的价值观念 . 31 5.2 营建理性化的行政组织机制 . 31 5.3 积极推进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法治化 . 31 5.4 探索建立科学化得道德问责机制 . 32 5.5 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 . 33 5.6 完善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 . 33 5.7 建立完善的公务员管理机制 . 34 5.7.1 完善公务员的录用制度 . 34 5.7.2 强化公务员考核办法 . 34 5.8 构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 35 5.8.1 明确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 35 5.8.2 把握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 . 35 5.8.3 正确应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 35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iii 6 结 论 . 36 参考文献 . 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9 致谢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 1 1 引引 言言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变革不仅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而且还引起了社会、 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进程,对政府的管理、决策以 及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才能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 质, 使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这个问题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 无疑是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深度分析目前我国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费孝通教授于 40 年代所提 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影响就象投入水中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一层一层的逐渐向外推。因此人在现实生活中 就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人际交往中的圈子,从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 远近之分。在我国现阶段,公务员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拥有着相当的权利, 他们对 于政策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然而作为自然个体的人,公 务员又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他们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例如: 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利不可谓不大,之所以会走向腐败,很 重要的就是不能严于律已、不坚持原则、无端地放纵自己。从他所涉及的为一些不法企 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 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都说明:领导干部只有严于律已,坚持原则,才能在小集 团的私利面前、在亲情面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损公肥私。而陈良宇在此时恰 好做反了。而在此案件中我们又发现了国人所谓的圈子,一张无形的网无时无刻的不在 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因此用差序格局的视角审视我国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及其 现实得意义。 1.3 研究方法 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参考、对比基础之后,结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分析,进而最终 确立了所研究的对象。然而任何理论都是随着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除了广泛参考以往相关文献外,更加注重时下当前所提出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2 的新理论观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的对比,从而确立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和 侧重点。其次,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通过对当前国家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现状进 行客观的把握,选择部分国家公务员作为调查的对象,从公务员对他人的信任度调查报 告中发现了差序格局的作用形式和所产生的结果。以差序格局为理论为视角,对当前公 务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切中要害,也更为客观。除此之外,为更好的阐述问题, 本文又采用了逻辑演绎方法。再次,紧跟时事焦点,追踪中央文件精神也是本文研究方 法上的一大特点。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意义,加强公务 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线、新政策使本文研究更具时代性。 1.4 论文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经过文献对比发现以前有关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文章较多的注重制度层面的研 究分析,而本文则更侧重于探究隐藏在制度层面后的文化问题。从中国乡土文化的角度 分析公务员思想问题的形成及发展。 二、是借助因子数理统计方法,对公务员给予他人的信任度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潜藏 在其背后的差序格局思想对公务员工作的影响。 三、 是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如何提升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1.5 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务员思想道德的研究,以早已不再是停留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 更多的是将经济、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考虑其中。陈元九“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嬗变, 主要是由于受市场经济、思想多元化、制度建设等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嬗变 将直接影响我国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必须构建科 学的国家公务员价值观,并运用教育、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进行有效调试” 。1方明 在职务犯罪原因论及启示中谈到“关于职务犯罪原因,国外思想家提出了权力作恶与分 权制衡学说、自由主义理论、寻租理论、性恶论等不同主张,而国内学者却提出了经济根 源说、体制根源说、思想根源说等不同观点” 。2 而在所能接触到的理论体系中, 笔者认为差序格局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较为 系统有效的对当代中国社会予以了解读。 借助这一理论体系, 我们更能从实际出发思考 公务员思想道德问题。在这里我们将对差序格局的研究做一下综述。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3 1.5.1 对差序格局的认识的深入理解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 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他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中所讲究的人 伦。而“伦”是什么呢? 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 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3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 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 “在礼制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 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4“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 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它是最基本的概念,构成人际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 就是伦” 。5在此基础上,阎云翔教授认为重新审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特别是其 关于纵向的等级制度的探讨,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 土社会理论的普世性意义。 6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 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多数学者都只看到 “差”而忽略了“序” ,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差序格局的维系 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 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 梁漱溟:中国人原来各个都是顺民,同时 亦个个都是皇帝。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以其恭 顺为第二天性,及其独擅之“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参加团体众人之中, 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的合作,则在他生活中夙少此训练(尤以士人生活及农人生活 为然)。 7 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 序人格的产生并对中国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8 1.5.2 1.5.2 差序视角对当前公务员思想异化的研究现状 单士兵提出“差序格局的转变,会不会成为一种“异化”呢?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中, 存在太多诸如此类的错位与偏差,而且未能得到其它机制的有效调节,由此形成的结果 必然将是另外一种更加令人遗憾的差序格局” 。 9阎云翔则认为如果将差序格局仅仅理解 为产生于农业生产方式和乡土社会的一种关系网络,那么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乡土社 会或早或迟的消亡,差序格局概念的乡土内涵也会逐渐消失” 。10王庆五,张桂珍,陈 曙红提出: “我们通过对公务员群体的调研发现,当前公务员思想领域多元倾向明显, 但多元中有主流,多变中有稳定。公务员总体上对改革开放持肯定态度,对改革过程中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4 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对共产党执政能力比较有信心,但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削弱表示担忧; 思想观念主要受知识精英群体的影响,主流媒体和亲眼所见是公务员最相信的消息来源 渠道;在认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发展市场经济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肯定混合经济的同时 对公有制的效率感到失望” 。11本文从国际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影响 公务员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务员思想建设的对策。 以荣辱观为准绳 统领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罗家德在差序格局相对与团体格局强 调“干部不强,则上下沟通发生障碍,上面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以致决策错误,下面则得 不到应有的激励与管理而疏于执行。由于干部位于中间的位置,不好的干部可能垄断自 下而上的传递信息以及自上而下的决策传达,借以从中谋利,造成底层离心离德,公司 分崩离析” 。12丁笑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变形中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 种去向,来研究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为何走样。 “所谓政策,就是底层官僚的各种决 策和行动之和。底层官员做出的各种决定,确立的各种惯例,以及应对工作压力的种种 诀窍,事实上就是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的不是立法机关和高级官员,而是每天拥挤 在办公室里处理各种事物的底层官员” 。13当前国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腐败,人们通 常谈起来最表气愤的也是腐败。 但是仔细考察, 腐败的问题远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简单。 除了一些个人受贿索贿、 贪污之外, 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财经纪律、 私设小金库, 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的领导班子或职工范围内自行分配,形成集团腐败或分配 不公 。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 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值得注意 的是,这种以单位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单位职工的认可和支 持,有群众基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家和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和财务分 配中成了利益单元,为这个利益单元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 的行为,只不过这个单元的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14孙立平教授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 进程中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法治建设的差异性,文章称之为“差序格局”。其分为纵的方向 和横的方向两方面。作为基础性的阶段思考,本文着重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角度探讨了 法治建设进程中纵向的差序格局,认为人口的文化素质、大众媒介、法治建设的文化土 壤是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15不难看出,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5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有 关这类问题的研究,无疑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6 2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 2.1 差序格局的含义 1947 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他那部脍炙人口的著作乡土中国 ,在书中他先后提出 一系列言简意赅的术语“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礼制社会”“无诉社会” “长老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描述。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高度概括。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十分形象 的指出“我们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 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16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出去的。 “一圈一圈的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7从而形成一伦一伦的波纹差序。那 么又是什么来决定这种关系的远近呢?经研究不难发现,血缘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 决定作用,同时这种血缘关系是建立在父系家族关系基础上的。 “所谓关系的远近,是 指血缘的远近,亦既在同心圆(既差序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这显然是固定不变的” 。 18 它所反映的是在差序格局框架下,自己与亲属之间的情感认同较强;薄则形象的说明由 于距离所产生亲属关系淡薄,其核心无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对不同亲属成员在情 感认同及信任度方面表现出的不平等。 从宏观上看,差序格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是一个纲性的等级结构,19由于“伦”是 有差等次序的,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框架包含四个层次,五种关系。四个层次分别是 个人、家、国、天下;而五种关系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在这些社会结 构下,每个人都必须严格的遵守伦理界限,上下有别不可逾越。从微观上看,差序结构 具有伸缩性。纵然差序格局受制于伦常道德及其血缘关系,但诸如地缘关系、社会资源 占有程度、权利分配等等因素都在发挥着作用。因此亲疏远近的标准,关系网络的大小 并非固定不变的,永恒不变的只有以“自己”为中心差序格局。不难看出差序格局是由 纵向的序即纲性的等级和横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弹性差所组成的立体结构。 因此费孝同先生总结的“差序格局”理念不仅是价值论,也是认识论。它反映的是中国 人特有的情感与认知图示即有差等的爱人与推己及人。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7 2.2 差序格局的特性 第一、差序格局的先在性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 来得。由于人的出生是无法进行选择的,因此血缘关系具有先在性。从一出生开始便产 生了有差等的人伦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人伦纲常的道德典范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 善的。 第二、差序格局的稳定性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团体格局下的获致性关系“契约关 系”而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熟人社会。这种社会对于圈 内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接纳性,而对于圈外的人来说则更具有排斥性。因此在组织结 构中形成较强稳定的人际关系。 第三、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在差序格局的纬度中,我们可以将其“序”视为其纵坐 标, 既有等级区分之意。 在儒家思想文化中人伦道德充分的体现了这一森严的等级制度。 君为臣纲为子纲为妻纲等观念都在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差序格局的维 系还有赖于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不断再产生,而这种再生产则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 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来实现的。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否定了对人格平等弥补的可 能性,承认权利与义务间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20 第四、差序格局的潜在性 受血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影响,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 对待圈内和圈外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同的也即在正式制度外存在着一种非正式规则 潜规则,影响着个体的决定。它充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个体在进行人际关系 互动时总会自觉不自觉的考虑对方与自己的关系远近。处于圈子核心位置的人首先被予 以考虑。这种关系被称为“拟亲缘化”即将正式的人际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人际关系。 第五、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如果我们将差序中的“序”视为坐标轴上的纵坐标,那么 “差”就是这一坐标的横向。费孝通先生将人际关系形象的比喻为具有同心圆的一层层 波纹。但研究不难发现波纹与波纹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相等的,与中心越近波纹越紧凑, 波纹与波纹咬合也越紧。越是远离中心其波纹与波纹之间的距离也就俞加的宽泛,伸缩 余地也越大。加之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在实际现实生活中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不同事物,其 定位角色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就会形成若干不同的同心圆,那么己与彼方的关系在不 同的场景中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在富于伸缩性的差序格局网络中只有一个随时随 地以“己”为中心的格局是不变的。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8 定。 ”21中心势力所具有实力越强,其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也就越强。中国人对世态颜 良的感触颇多也正是由于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六、差序格局的潜在性 差序格局是由中心向外逐渐扩散的社会结构,处在同心 圆不同位置的人与中心发生的互动是不同的。距离中心越近,互动越频繁关系越紧密, 而游离在外围的个体则与中心较少产生互动。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土地资源稀 缺的配置模式,在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时,人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的要将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进行梳理,距离圆心越近,得到的资源越多。因此处在差序格局外围的个体总是想 方设法的向中心靠近,而处在中心附近的个体却极其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既得利益,从而 对外层个体进行排斥。 第七、差序格局的整合性 任何社会都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整合方式。在传统的社会 形态下,人们以某种神秘力量或某种抽象事物来营建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价值信仰, 以作为其主要的整合方式。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礼法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工具,一 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及其与之发生的社会关系都是以它为基础的。而近代社会,利 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中轴。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有一只 看不见得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 即增进社会福利,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22 事实上人对于利益的追逐,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是对社会资源的追求。进而一切社会关系 都会以利益为中心发生互动,最终客观上对社会予以整合。 2.3 差序格局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谈到有关差序格局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得不从对差序格局产生的历史 文化根源开始。中国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对于土地的依赖明显不同于 其它民族。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化。由于农耕文明是 一种较为初级和简单的社会分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密集的社会劳动分工是无从谈 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氏族,直至到更为完善的 社会形态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深深扎根于养育他们的土地之上,人与外界 的相互作用发生较少, 进而从空间的排列关系上看, 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对孤立和隔膜的。 但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所以它形 成了自身的特点“封闭性或稳定性” 。在早期氏族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的是部落间 的战争,通过大量的部族战争较多的部落群体被兼并或是被消灭,获胜的一方获得了大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9 量的物质生活质料,续而在氏族社会中形成了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正 因如此,中国氏族社会在没有被私有制完全瓦解的前提下就进入了早期国家社会形态。 因此与西方社会 “家庭私有制国家” 的社会发展模式相比较,国人对于家与国的 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换句话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既是国、国既是家 、国不 分。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权利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仁爱思想有差等的爱人。独特的乡土 社会形态造就了中国人“私”的个性。所以中国社会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会, 是一个暗含规则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关系决定一切,因此在乡土社 会中没有法,也不需要法。人们行为的规范受到乡规族规家规等狭义道德规范的约 束。 “差序格局”的文化生成是伴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形成的。 “儒家思想把道德规 定为人的本质属性,主张用道德来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用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并提出五常既“仁”“义”“礼”“智”“信” 。 “仁”作为儒家思想 的核心,在孟子滕公文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扬子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 是禽兽也” 。23 扬子所提倡的为我反映的是现代人本主义,墨子提出的兼爱是无差别 的爱,是等同的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儒家思想中“仁”是 人的一种规定性,其实质是有差等的爱人,换句话说关系的远近决定了仁爱的程度。由 于“礼”具有稳定国家,维护封建统治的功能,因此作为一种具有普遍强制力的道德规 范被国家权力所予以支持,最终演变为早期社会的法律形式。 “礼”作为外在的客观制 度和规范,产生了制约人们行为的力量,并获得了组织功能。 “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 是内在的自觉; “礼”是客观的尺度,受外在的约束。可以说“仁”是“礼”的精神基 础,而“礼”是“仁”的实现手段。正是因为两者互为因果,相生相伴,从而产生了“仁” 与“礼”的共生关系。 以“伦理本位”为核心基础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人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基础。 在具有乡土社会性的中国,人与人的关系被划分为圈内与圈外两种。对于圈内人来说更 多的是用“仁”来约束彼此,而对于圈外的人,个体更多的是用“礼”。所谓的“礼” 它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其主导下的各主体间相互进行交往的行为模式,是在不断变迁 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繁衍变化出来的一种伦理概念。从儒家文化的基本范畴“道德” “体用”“本末”“理喻”“善恶”“义利”“贵贱”“主辅”“形而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0 上下”等要义中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差序格局文化的影响。儒教文化内在的差序化理 念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的拓展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序化。在慢长 的中国封建历史发展中,儒家逐渐发展为国教乃至礼教,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独特 的“人伦等级”文化特质。 2.4 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及互动 2.4.1 差序格局中关系逻辑的类型 在中国人的社会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多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围推;但是在实际生活 中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个体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准则。因 此在差序格局中,在不同的关系范围内,人们的行动逻辑也不尽相同。我们将按照人际 关系的远近将人与人的逻辑关系划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感情逻辑:主要是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初级群体中, 是一种非理性的逻辑思维 方式。其逻辑本质是一种无条件给予对方进行关爱的逻辑思维。它包括一切以感情为基 础所构成的关系,诸如亲情爱情等。 伦常逻辑:就个体而言, 人是作为社会性的产物而存在的。 他的行为取向就不可能完 全由自己情感逻辑来决定。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受儒家思想中“仁” 、 “礼”等文化思想 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尊卑上下为基础的逻辑思维即伦常逻辑。 技术逻辑:其本质就是为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料,个体间发生的带有工具性目的的理性活 动。这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予以量化的。它 与非理性的感情逻辑相比是以工具为基础而建立的利益关系。 制度逻辑:这一逻辑关系主要发生在各种正式制度规定的功能性活动中, 也包括在组织团 体内部的制度活动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公正性和合法性,它是制度上程序化的操作。 公益逻辑:其本质就是在个体满足对物质资料的基本需求之后,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需 求。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 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24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 论看,公益逻辑属于人类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主要适用于公共空间层次上与他人的互动 关系中。 总之在现实社会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殊作业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新规范)
-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员工考试题及答案
- 国产化技术突破-洞察及研究
- 武汉市离婚协议财产分割与保险理赔服务合同
- 儿童教育机构店铺转让居间协议书
- 文化产业股东借款及股权代持协议
- 高端餐饮店面房出租合作协议范本
- 教育设施分包合同台账质量与进度监管办法
- 酒店餐饮承包合同终止及品牌授权续约协议书
- 梁式转换层悬挂式施工和贝雷梁施工技术
- 【艾青诗选】批注
- 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 2025年度工业园区物业收费及服务标准合同范本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一个人履行责任是否意味着放弃自由
- 2025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题库
- 玻璃体切除手术护理查房
-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未来农业律师大赛试题
- 人事外包招聘代理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