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申请人姓名 洪 慧 导 师 姓 名 王益文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4 月 27 日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 10445 学学 号号 2007020156 分分 类类 号号 b844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1 1 社会互动中的合作 . 2 1.1 合作的定义与其重要性 . 2 1.2 合作的分类 . 2 1.3 合作的认知成分 . 2 1.4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 3 2 与合作有关的相关理论 . 3 2.1 目标结构理论 . 3 2.2 互惠性理论 . 4 2.3 社会表征理论 . 4 2.4 社会认同理论 . 4 2.5 利他的群体选择理论 . 5 3 合作的经典行为研究 . 5 3.1 道奇(deutsch)卡车游戏 . 5 3.2 囚徒困境博弈 . 6 4 人际互动的脑机制研究回顾 . 7 4.1 人际互动的脑成像研究 . 7 4.4 相关 erp 研究 . 11 5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最后通牒博弈”介绍 . 13 5.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 13 5.2 最后通牒博弈 . 13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 15 1 研究思路 . 15 2 研究假设 . 16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6 1 问题提出 . 16 2 方法 . 19 2.1 被试 . 19 2.2 程序代码的编写 . 19 2.3 刺激材料 . 19 2.4 实验程序 . 19 2.5 实验实施 . 20 2.6 实验仪器与脑电记录参数 . 20 2.7 脑电数据处理 . 21 2.8 统计分析 . 22 3 结果 . 22 3.1 行为数据结果 . 22 3.2 erp 数据结果 . 22 3.2.1 p200 . 24 3.2.2 mfn . 25 3.2.3 脑电地形图分析 . 26 4 讨论 . 27 4.1 合作与不合作条件下的行为表现 . 27 4.2 前额叶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 28 4.3 p200 . 30 4.4 内侧前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mfn) . 30 4.5 erp 波幅在时间进程上的差异 . 32 4.6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33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34 参 考 文 献 . 35 附录 . 42 致谢 . 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人际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 程。人际互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合作、竞争和冲突,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渗透到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手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告诉我们,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想取得成 功,还是想获得快乐,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合作来实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通过多种脑成像技术来探知人际互动的认知神经基础, 形成了认知神经科 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课题。 在分析和述评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学位论文总结了先前研究的结论的 一致性和差异性,并采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 erp 技术,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 使用 neuroscanerp 系统记录 64 导脑电数据,离线分析其行为数据(反应时)、 erp 成分和脑电地形图,尝试从合作的角度,验证已有研究的结论,并揭示人际 互动过程中的时间特性。作为用互动游戏来努力探究“社会脑”的一部分,本研 究让被试进行模拟真实情境的社会游戏, “最后通牒博弈”(the ultimatum game)。 这个游戏任务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评估出被试合作的意向。在最后通牒博弈 (ug)中,要求两个被试分一定数量的钱。其中一个提出建议如何分这笔钱, 另一个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这个提议。如果接受,则两人就按照提议的原则来分 配,如果拒绝,这两个游戏的参加者都得不到任何报酬。在本研究中,被试总是 处于回应者的角色。我们试图通过对比被试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条件下的 erp 波 形变化来对合作的认知过程做一个探讨。通过研究发现,被试在选择合作与不合 作时产生了非常相似的 erp 波形,在 360ms 左右 mfn 达到了最大值,不合作 条件下的波幅显著大于合作条件下的波幅。 并且左半球的波幅显著大于右半球波 幅。 关键词:关键词:前额叶,社会认知,合作,内侧前额叶负波,人际互动,事件相关电位 分类号:分类号: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t the neural basi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 erp studyhe neural basi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 erp study abstractabstrac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efers to the social activities, or for other peoples actions and reactions. it is a very complex behavior, and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of the two basic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everyday lives, such as economic activity, interpersonal and work study, etc. 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and conflict, these problems are never penetrates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like this. coopera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rom the history we know that, cooper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for human survival. in todays social life, whether want to succeed, or want to obtain happiness, all need to realiz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rough.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through a variety of brain imaging techniques to ascertain the cognitive basi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ormed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social psychology cross subje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former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previous research conclusion of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 and use the erp recorded the eeg data from 64 scalp electrodes of erp system (neuroscan inc.). through employing the normal undergraduates as participants,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behavioral performance (reaction times), erp components and topography off-line, trying to check the valid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reveal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rocess time from the aspect of cooperation. as with interactive games to explore the social brain, this study use the real situation of social games, the ultimatum game (ug). this game is a special kind of task by way of cooperation assess. in the ultimatum, the two were tried points a certain amount of money. one (the proposer) propose the money, another (the responder) can accept or reject the proposal. if accepted,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ffer, if the responder reject, the two participants will get nothing.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are always being the responders. we are trying to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two conditions for the erp waveform we found that select cooperation induce a very similar erp waveform to non-cooperate., choose of the amplitude of coopera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choice non-cooperate in the 360ms. and the amplitude in the left hemisphere is higher than the right hemisphere volatility. key words: prefrontal; social cognition; cooperation; 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category number: b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约束下,个人与个 人、 群体与群体、 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进行相互作用的社会交往活动。 按照这一观点,社会互动可以划分为(1)人际互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 (2)群际互动,即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就是人际互动(郑杭生,1994)。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 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我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因为我们随时都会 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和反应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周围 的人发生着各种形式的互动。在每天与他人进行的接触中,我们十分清楚他人对 我们的期待,也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和他人。 社会认知是指包含在理解和与他人互动中的加工过程。它是从一个复杂和 动态的相互作用中进化而来的,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相反的因素之间进行:一方 面,个体之间进行合作形成团体以增强安全性来对付掠夺者、获得更好的配偶选 择和更可靠的食物资源;另一方面,团体成员之间的竞争给个体提供了独有的优 势进行配偶选择和食物获得。 经典的进化论观点强调基于为了生存和适应进行斗 争的竞争互动,但是合作同样也在同一物种内的成员之间普遍存在,而且真正地 有利于个体因为这增加了他们的生存适合度。 合作与竞争是人际互动的两种基本 形式,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合作与竞争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 社会生活中却是相伴相随的。这一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本身的重要性,使得合作 与竞争一直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合 作似乎被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合作、 竞争和冲突, 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 本条件和手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在 人们的需要结构中,有一部分是自己不能单独实现的,此时就必须通过相互间的 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想取得成功,还是想获得 快乐,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合作来实现。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合作,个体将无法 在社会中生存。 本文就将采用一个经典的实验任务“最后通牒博弈”,结合认知神经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新方法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探讨在人际互动中与他人合作的认知神经机制。 1 1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中的中的合作合作 1.11.1 合作的定义合作的定义与其重要性与其重要性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 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 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合作是社 会所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条件(金盛华,2005)。合作对社会生活本身的重要 性,使得它一直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合作是一种重 要的人际互动形式,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中的正常 个体,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基于互惠基础之上的合作行 为仅仅在少数物种当中存在,然而它却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的行为原则。 从本质上讲,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合作的结果。 1.2 1.2 合作的分类合作的分类 合作可分为直接合作与间接合作。直接合作是指合作者以其行为相互配合, 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或达到某一目的。 间隔合作是指合作的双方以其行为的结果相 互配合,或是一部分人行为结果与其中另一部分人行为结果相互配合,完成一定 的工作任务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合作也可分为分工合作与无分工合作。分工合作 是指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 地点, 以不同的方式做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事情。 无分工合作是人们同时同地以同样的方式去做同一件事,这是最简单的合作。合 作还可以分为结构性合作和非结构性合作,结构性合作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 行合作,即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制定一定的社会规范,将不同的人、组织或群 体联系起来完成一定的任务。 1.1.3 3 合作的认知成分合作的认知成分 对于合作的心理结构成分,陈琴、庞丽娟(2001)认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行为表现,而是合作认知、情感、技能和行为的综合体。合作认知、合作情感、 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是合作的四个主要心理成分。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认知的两种 基本模式,需要监测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即根据内部意图和他人意图来指导思维 和动作的能力 (decety and sommerville, 2003) 。合作作为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 离不开对他人信念、意图和愿望的理解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因此decety(2004) 认为,合作包括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而这二者都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进行社会互动的前提之一就是拥有心理理论,即认识自己和他人信念、愿望、 意图、动机等心理状态并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拥有心理理论能够使个体预测认 知和情感状态、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合作、竞争、开 展良好的人际交往,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所必需。 1.41.4 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两者在性质上是对立的,但是又存在密 切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2 2 与与合作合作有关有关的相关理论的相关理论 2.1 2.1 目标结构理论目标结构理论 道奇(deutsch)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提出了有关合作与竞争的目标结构理 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将情境目标的成分看作个体合作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道 奇认为个体间正向的依赖(合作)导致正面的互动;负向的依赖(竞争)会导致 负向的互动; 无依赖 (个体努力) 则没有互动产生。 于是他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 个体性 (individualistic) 结构 、 竞争性 (competitive) 结构和合作性 (cooperative) 结构。在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同时也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道 奇认为, 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 标的实现。双方是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2 2.2 互惠性理论互惠性理论 关于合作决策的理论解释,也有的研究者从互惠性的角度提出了合作的理论 基础(董志勇, 2005)。研究者认为互惠性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社会中真 正存在着一些“公平人”, 他们常常表现出互惠、 利他、 无私和合作的行为。 (陈 欣,叶浩生,2007)。表现在两难的情境中就是,当对方采取合作的态度时, 他们也更愿意合作;当对方表现出背信时,他们也不愿意通过合作来达到一个公 正的结果;并且,人们有首先采取合作的态度以达到合作目标的偏好。这表明, 人们存在一种互惠性的偏好, 这也可以说明人们对选择合作后得到的长期收益的 预期会大于对选择背信后的长期收益的预期,因为从长期来看,背信不可能比合 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合作行为能与大多数对策共存,符合人们的社会目标。 2.2.3 3 社会表征理论社会表征理论 kelley 等人的研究表明, 对他人信念的感知等认知因素在个体的相互作用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abric(1982)提出了社会表征理论来解释竞争与合作行为。 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个体或者团体的行为都会被其所处 在的情境以及情境中的各个成分所产生的表征所控制,从而形成一个表征系统。 该理论认为,这个表征系统包括了两大部分,一个是客体有用的信息成分,另一 个是被试对于客体以及情境所产生的看法、态度、策略或者信念等等,而该表征 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abric 研究了在“囚徒困境”游戏任务中, 影响被试选择合作或者竞争的因素。当告诉被试对手从机器换成了人的时候,被 试更多地采用了合作的策略,而当告诉被试对手从人换成了机器的时候,被试则 减少了合作的次数。因此,abric 认为,被试所拥有的对对手的“表征系统”影 响了对合作和竞争策略的选择。 2.4 2.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 对群体内合作决策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人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也认识到作为群体的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simpson b. social ident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2006, 18(4): 443-470)。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在马斯洛 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中被称之为个人归属的需要。 社会认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增 加群体内的合作行为。 一是普遍存在的归属感需要让人们愿意加入到群体和组织 中去,或者是与他人保持接触和联系。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愿意表现出能 建立或维持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行为例如合作。二是存在群体内偏好,对群体 有归属感的个人会对群体感到满意,这种满意感会增加群体内的信任,表现出群 体内收益的最大化和不平等的最小化,这就促使个人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2.2.5 5 利他的群体选择理论利他的群体选择理论 sober 等人(1998)提出了利他群里选择理论来解释合作与竞争。他认为群 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假设某个群体被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群体,而每个小群 体中都有一些利他的人和一些自私的人。 他采用囚徒困境游戏任务来研究不同群 体的合作情况,结果发现,在遇到诸如囚徒困境这种两难情境的时候,利他者倾 向于选择合作,而自私者倾向于选择背信对方。这一理论认为与他人合作与否是 由个体的利他倾向性决定的。 3 3 合作的经典行为研究合作的经典行为研究 3.1 3.1 道奇(道奇(deutschdeutsch)卡车游戏卡车游戏 deutsch nowak, page, damasio et al., 2003)。decety等认为,人际互 动中的合作与竞争行为都包含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这两个部分。 人类社会认知 的特性之一就是我们倾向于给他人的心理建立模型:也就是推断他人的心理状 态。在本研究中,被试看到由他们的搭档给出的决定,即ug游戏中的提议,这 些提议揭示了对方的意图: 他们是慷慨的还是贪婪的?是合作的还是自私的?这 引起了关于对方意图的推断,这被认为与心理理论神经系统有关。 有研究者(mccabe, 2001)让被试分别与人类和电脑搭档进行“信任与互惠” 游戏,以现金作为报酬。结果显示,那些选择合作的被试在和人类进行游戏时比 和电脑进行游戏时在前额叶区域引起了更加明显的激活。 而在5名不合作者当中, 与电脑游戏和与人类游戏在前额叶的激活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前额叶可能是参 与人际互动的重要脑区。另一项研究(decet等,2004) 通过fmri实验研究了合 作与竞争条件下的脑区激活,实验结果发现,与他人的合作行为引起了左侧前额 叶皮质和眶额皮层的显著激活, 这说明前额叶可能是参与人际互动的社会认知的 重要脑区,但是左侧前额叶和内侧前额叶在人际互动中各自参与不同的认知活 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erp成分主要分布在额叶的广泛脑区,从erp波形图和脑 电地形图可以看出,额叶受到明显的激活。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认 为额叶是参与人际互动的重要脑区的观点。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4.4.3 3 p p200200 有研究者( rigoni.d et al.,2010)认为 p200 是一个同经济决策有关的正成 分,反应了对结果的早期估计,它可能是由眶额皮层引起的。p200 是一个与注 意有关的成分,近来,polezzi 等人的研究指出,在经济决策中,p200 在可预期 和不可预期的结果之间存在区别,而且它的波幅与风险承担相关。p200 反应了 不同结果的加工过程。在 rigoni 的研究中,p200 反应了对得到和失去的最初区 分,而且得到比失去有更大的波幅,研究者解释为是因为得到比失去需要更多的 注意。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情境中,得到和失去有着相似的加工过程。 rigoni 指出,在没有社会情境的条件下,反馈加工主要是基于报酬。但是在社 会情境下,报酬的作用降低了,可能是因为注意资源部分转移到社会因素上了。 因为在当有另外一个人参与到任务中的时候,即在有社会情境的条件下,得到和 失去在p200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前额叶脑区的电极点的重复测量方 差分析表明,p200在两种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被试此时并没有做出 将选择接受还是拒绝的决定, 而只是对对方给出提议的最初认知, 还未形成评价, 即对于对方的提议是否满意,对方此时的心理以及即将要做出的选择等等,在此 时都还未形成。而被试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可能从300ms以后才开始,表现之 一就是mfn在波幅上的差异。 4.4.4 4 内侧前额叶负波(内侧前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mfn) 不断增加的证据支持了内侧前额叶在与错误监测(bush, 2000; paulus, 2002,2003; forman, 2004)和操作监测(paulus, 2002,2003)特别相关的冒险决策中 的整体作用。 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损伤导致行为控制和评估风险能力或在寻求报酬 的努力的减弱(chudasama et al., 2003; peru et al., 2004)。 近来的神经成像研究也已 经证明了内侧前额叶在包含不确定或者风险的决策任务中被激活(bush et al., 2002; ernst et al., 2004; rogers et al., 2004) 。 因此, eisenberger and lieberman(2004) 声称身体的疼痛,社会压力,反应冲突和错误引起内侧前额叶在很大程度上的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叠激活,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个区域代表了一个共同的“神经报警系统”来发现与 愿望标准的背离。在一个成本利益任务中显示,内侧前额叶收到损伤的老鼠在融 合动作期望的成本和利益时显示了能力的减弱 (walton et al., 2002,2003)。因此, 认为内侧前额叶是编码一个动作是否值得进行的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rushworth et al., 2004)。 内侧前额叶负波(mfn)是指源于前扣带回皮质(acc)的一些负性erp 成分,这些成分反应了对报酬的错误预期,比如被试反应错误或者接受负性的反 馈时。 (maarten a. s. boksem; david de cremer, 2009)这些erp成分都有共用 的神经机制(luu, tucker,derryberry, reed, nieuwenhuis,holroyd, mol, & coles, 2004), 有研究者用mfn来代表这些成分(gehring & willoughby,2002)。mfn被认为是反映了强化学习系统的活动(holroyd & coles, 2002).关于mfn的强化学习理论认为这个系统整合了从奖励和惩罚(或者没有奖 励)两方面得到的信息,即从成功和失败中得到启示,调整行为和选择合适的反 应,来完成目标。另外,mfn也被认为是反映了对于负性结果的动机性/情绪性 评价。有证据表明mfn实际上是与反馈信息造成的动机效应相关联, (黄宇霞 罗 跃嘉,2004 )。 有报道认为acc与情绪功能关系密切,它在人们对行为的好坏 做出评价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ller g., 2002)这种评估作用会影响人们 对所做抉择将带来的情绪体验的预期(mellers b a.,2000),或者影响做决定当时的 情绪状态,从而对决策行为发生影响(loewenstein g f,2000)maarten a.s.等人 (2009)记录被试参加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时的eeg,被试对不同人类提议者那里 接受公平和不公平的提议,并对其进行反应。结果显示,在提议出现后的320ms, 在多数额叶的电极位置上都出现了mfn的最大值,以fz为中心,并且呈现出了 右半球优势。与公平提议相比,不公平提议的mfn波幅更为显著,且不公平提 议的波幅在af4点达到了最大。 在maarten等人的研究中, 还考察了被试的公平感, 结果表明mfn不仅显示了结果是否与期望相符合,同时也反映了这些结果与社 会标准、甚至道德标准相符合。 在本研究中,刺激呈现后大约 360ms 左右,在前额叶的广泛电极点上都出 现了 mfn 的最大值,并且不合作条件下的 mfn 波幅显著大于合作条件下的波 幅。 这可以理解为, 被试对于那些即将要选择拒绝的提议有着更强烈的脑电反应, 同时也说明了,对方的提议并不符合被试的心理预期。与 maarten 等人的研究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同的是,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右半球优势效应。有大量研究表明,当经济决策 发生在社会互动的情境中时,人的行为会变得不理性,比如会为了惩罚对方而损 失一定的金钱。mfn 验证了在最后通牒实验中,被试的选择并不总是遵循理性原 则,而是受到很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公平感,情绪等。本研究中,mfn 的波幅在左半球显著大于右半球,这与 maarten 的结果相反。对此的解释是本研 究与 maarten 等人的研究在关注的重点和数据分析上有所不同。maarten 等人将 实验条件分为公平和不公平提议,并分析这两种条件下被试的 erp 差异,而本 研究并没有做此种区分,而是根据被试的选择是接受还是拒绝来进行 erp 波幅 的叠加,因为即使是面对不公平的提议,被试还是有可能会选择接受,因此两个 研究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的不一致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4.4.5 5 erperp 波幅在时间进程上的差异波幅在时间进程上的差异 polezzi 等人(polezzi. d et al.,2008)采用 erp 技术研究了被试在进行最后 通牒游戏时的神经基础,行为数据结果发现,被试总是对那些明显公平和不公平 的分配做出最快的反应。在电生理学水平上,对不同分配提议之间加工上最快的 和最初的区别反应在 270ms 左右的一个负的峰值上。 但是在本研究中, 在 270ms 左右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正的峰值 p200,这与 polezzi 的研究是刚好相反的。 polezzi 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工不同类型分配上一个更深层次的区分反应在 n350 上,在额叶的电极点上,一个负成分在大约 350ms 出现了峰值。n350 的波 幅显著地反应了行为数据,中间值分配比公平和不公平分配产生了更高的电位, 但公平分配和不公平分配在 n350 上没有显著差异。n350 在 schendan 和 kutas(2003) 对物体再认任务的研究中也被描述过,在那个任务中,被试观察那 些从平常角度和不寻常角度呈现的物体。平常的角度有更长的反应时和更大的 n350 波幅。换句话说,n350 同那些物体更难辨认的条件相关。在 david 的研究 中,中间值的分配看来导致了反应倾向的冲突(接受还是拒绝),因此,做出决 定显得更困难。追溯分析显示,n350 的波幅和随后的行为决策之间存在着强烈 的联系,这揭示了这个电位不仅仅反应了决策的复杂,同时也反应了解决不确定 性的方法。polezzi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值分配同公平分配相比在左侧上 顶叶引起了更强的激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