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伟大哲学家康德以其著名的“批判哲学”在德国造就 了一场“康德的革命”。而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公民伦理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哲学迅速 崛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典范,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以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公民身份 为前提,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借助启蒙的历史 理性的语境,坚信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不断进步的,强调公民责任的重要性,以一种 普遍适用的绝对命令式的态度处理道德准则介于公民生活的关系。基于此,康德进一步 引申出世界公民状态的构想,以“永久和平”为前提条件,制定“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 用以最终实现“道德目的王国”的设想。 本文鉴于目前全面、 系统研究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尚不多见以及伴随我国公民社会中 公民交际生活的不断扩大与深入所产生的诸多公民伦理问题的现状, 试图挖掘和解读康 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提出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对中国公民社 会构建的启示。长久以来,以儒家伦理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内 在品质,而现代公民伦理则恰恰相反,它所关注的是公德,是人与人在公共领域中交往 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阙失的正是现代公民 伦理的价值领域。 而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作为西方比较成熟的公民伦理思想,在当今 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对于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公民政治 参与制度的不健全, 政治表达和社会监督的渠道的不通畅等等原因所造成的公民伦理问 题与危机能否得以妥善解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启示意义。 本文分为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 康德公民思想诠释和康德公民 伦理思想评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通过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代 表著作,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解读其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启迪,继而分析启蒙时 期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直接影响,这是认识和理解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康德公民伦理思想诠释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明确对公民身份的认定,是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得以诠释的先决条件。之后对公民权利“自由”、“平等”、“独立” 进行详尽阐述,强调“自由”作为自然赋予人类的惟一权利的重要性。在公民权利得以 保障的情况下,突出强调公民责任,遵守绝对命令式的道德规则,公民“为自身立法”。 iv 同时强调 “世界公民状态” 作为康德的伟大构想, 是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但是其“永久和平”与“道德目的王国”的伟大构想却 深含理论研究的价值。 第三部分:全面分析总结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特点、时代性以及现代启示,尤其最 后部分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 探索和分析了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对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过程中面临的公民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的启示,无疑是本文的研究的目的。 简言之,本文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诠释与评析立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取其 精华,探索和分析出能够解决我国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公民伦理问题的对策,此 即本文亮点与价值所在。 关键词: 康德 公民伦理 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公民权利 公民责任 世界公民状 态 v abstrac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e great philosopher kant, famous for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n germany created a kants revolution. in this period, the citizens of ethical thought in western socie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ris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s an exampl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with limited rational beings as the prerequisite of citizenship, based on free, equality, independence of the civil rights based on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history of the enlightenment context, convinced that the moral standards in public life is progressive,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in a universally applicable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the absolute imperative of eth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c life. for this reason, kant further extend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zens to permanent peace as a prerequisite to develop complete justice, the citizens of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 eventual realization of moral purpose of kingdom vision. this view of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of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are still rare, as well as with civil society, citizens of our lives continues to expand communication and depth of the ethical issues generated by the many citizens of the status quo, trying to exca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chinas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to build civil society and inspiration. for a long time to confucian ethics as the mainstre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s i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ent qualities, and modern civic ethic, by contrast, it is concerned that morality is the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process of should follow the code of ethics and the moral character should have. chinas traditional ethics que is the loss of the value of the field of ethics of the modern citizen. and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in a certain sense, as more mature citizens of the western ethical thinking, in todays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our country i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due to civi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ystem of non - sound,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public oversight of the channels are not smooth and other reasons caused by the citizens of ethical issues and crises can be properly resolved, with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form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y of orig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ideas of citizens and the citizens of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three parts described. vi part i: from kants ethical ideas generated by citizen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to start, by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representative of works dating back to ancient greek times, read their kants ethical ideas generated by citizens of inspira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to kant citizens the direct impact of ethical thought, which is citize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kants ethical thought the first step. part ii: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first, a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citizenship is to be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prerequisite. after the civil rights freedom, equality, independence set out in detail, stressing that freedom as a natural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ghts of human beings only. able to protect the civil rights case, highlighting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to comply with the absolute imperative of moral rules, citizens for their own legi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stressed that citizens of the world state, as kants a great idea is to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hough this is humanitys common good wishes, but the eternal peace and moral purpose of the kingdom is a great idea but with theoretical studies of deep value. part iii: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ummary of the features of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the times and modern revelation, in particular, with the last part of our countrys current realities,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kants ethical ideas of citizens in china to build civi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facing the citizens of ethical issue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revelation is no doub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n short, this papers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ethical thought of citizens and analysis on legislation based o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ssenc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that can solve the build process of chinas emerging civil society, ethical issues of civic response, namely this paper highlights and value. keywords: kant citizens of ethics the existence of rational cival rights cival liability citizen of the world;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探析,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将以往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更多的转化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年 代。在西方政治哲学的视域下,对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的相关探讨正在成为二十一世纪 全球哲学的主流趋势与多元化格局的重要一脉。 在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以源自于 儒家伦理臣民伦理为正统,将封建专制社会与人身依附关系紧密结合,使得百姓权利与 义务关系极端失衡。 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在我国理论界,有关公民与公 民伦理的研究远没有西方成熟,近年来也是歧见纷生。但归根结底,借助于这样一个纯 粹西方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用于解决现实的困境, 更多的是期望能找到一种解决中国现代 化发展的路径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想框架。 当前中国公民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正处于转型 过程中,因而中国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具有过渡性、多变性、不成熟性, 面临着现实中出现的许多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问题,如认识上的偏差,制度上的缺 陷等等。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作为西方比较成熟的公民伦理思想,讲求捍卫 享有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的公民身份,保证公民社会共同体各个成员的自由、平等与 独立,其公民伦理所表达出的善的意向,是具备一种公共意志力的行动准则。 笔者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中汲取精髓,并揭示出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对我国公民 社会构建过程中所出现的公民伦理问题与危机能够得以妥善解决, 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相关著作鲜有问世,尽管在不多的书籍与论文中有 所涉及,但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内容诠释、地位特点及其现代启示的整体论述都不尽 完善与系统。 就目前而言,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周国文所著的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一书 中的一个章节对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书中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进行 2 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此外,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李梅著,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7 年版),康德的法哲学基础(赵明著,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6 年版), 道德王国的重建 (李蜀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等著作都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有所涉及。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本文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着手, 对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内容 进行了详尽阐释, 并在尊重康德原著思想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其公民伦理思想的特点、 时代性与现代启示。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文本解读法。通过收集整理、系统全面地分析国内 外的相关文本资料,正确把握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相关概念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解读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存在的理论根据;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现代视域,结 合当前实际,探讨中国公民伦理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本文的创新点: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对我国当前所出现的公民伦理危机问题的现代启 示,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3 一、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伟大哲学家康德以其著名的“批判哲学”在德国造就 了一场“康德的革命”,堪称德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康德认为:“我们的时 代特别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务都必须接受批判。” 1 而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公民伦理思想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崛起,将公民权利、国家 权力与公民社会视为理论焦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典范,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借助于 启蒙的语境,立基于其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与责任概念的分析而引申出一种世界公民 状态的构想,并坚持以普遍适用维度上的一种绝对命令式的生活规范。 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植根于责任与义务的道德律, 在义务论的自由主义框架下,“基 于对人性的真正把握与对公民自身能力的尊重, 作为主体的人在世界公民状态中认识到 自身的自由与永久和平的可能, 康德的公民伦理观表现为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的理性活 动。它在朝向人类最高善的运动中,既是针对人在道德世界中私人性的活动,又是针对 人在公共创设的、公开的政治社会中的活动。” 2 1.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德生于 1724 年 4 月 22 日的德国东普鲁士哥尼斯堡,按照普鲁士的历法,这一天 刚好是德国的圣伊曼努尔节,身为虔诚派信徒的康德父母就取“伊曼努尔”为康德的名 字。伊曼努尔康德终生都未曾离开过哥尼斯堡,过着学院式的平静生活,是真正意义 上的“足不出户而晓天下”的伟大哲人。1804 年 2 月 12 日康德逝世于哥尼斯堡,享年 80 岁。“康德超然站在他那个时代之上,未曾参与任何事情,也没有做任何事情;他只 是让一切思潮通过他那富有才华、善于吸收的头脑进行过滤,在所有这些思潮汇集在一 起之后,他就创造出伟大的哲学综合。” 3 18 世纪,德国还是落后的国家,还处于一种半封建状态。由于欧洲史上空前未有 的国际性的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德 国处于分裂局面,国内诸侯林立,社会动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悄然发展,但 仍是苦于封建主义制度的严重束缚。诚然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但就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资产阶级开始试图摆脱政治上的枷锁,集中思索历史所提出的重大 问题。 4 当时的德国受周围经济与文化方面更为活跃的荷兰、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所影 响,德国资产阶级勇敢地触犯并否定封建制度,剥去其神圣外衣直至最后彻底摧毁它。 随着资产阶级强调人的价值与权利的思潮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德国终于形成了以宣扬理 性为中心的崭新的启蒙运动。 康德生活的 18 世纪,正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完成时期。整个德国在推崇理性、 崇尚教育、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方面与整个欧洲的思想是一致的。当康德出生时恰好 是德国启蒙时代的第二阶段。 康德自幼受到虔诚派信徒的父母潜移默化的道德和宗教教 育,同时也承接了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为康德日后的伟大哲学成就奠定了 自然科学、经典知识、语言训练的坚实基础。 2.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研究的旨趣及其代表作 2.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研究的旨趣及其代表作 康德一生的研究活动,经历了几个阶段。以 1770 年康德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 康德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其前批判时期,康德主要 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与辩证法 的因素,代表作有 1755 年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在其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要研 究活动集中在建立他的先验论哲学体系上。随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及 判断力批判 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 意味着康德先验论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最终形成。 在康德人生的最后阶段,康德对伦理、政治、法律、社会、美学以及和平等问题倾 注了极大的精力,思想理论的工作重心也已经转移到人的历史与人的归宿问题上来。这 一时期康德有关政治与历史的理论著作,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通称三大 批判之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有 “第四批判” 或 “历 史理性批判”之称。 自 1770 年至 1804 年期间,康德的主要代表著作有:80 年代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 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人 类历史起源臆测 (1785) 、 90 年代的 论通常的说法 (1793) 、 万物的终结 (1794) 、 永久和平论(1795)、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1797) 等一系列论文。 这一历史时期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 在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思潮的强大影 响下,康德所写的这些论文饱含着时代色彩,所表现的是以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与人类 不断进步的观点对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所做的一系列臆测,还蕴含从纯粹理性出 发,用以论证天赋人权及其与幸福的关联。 5 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的总趋势即为人的觉醒,到了启蒙时代,康德的人的理 论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康德关于人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尊重人,尊重社会生活中的 公民。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自由。康德还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 物,同时又有行为选择的能力,所以人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为了使自己的自 由意志得以实现,人还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自由,务必使得自己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能 够并行不悖相互依存。 此外,康德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民族必须建立法治的公民社会用以保证个人的权 利,而从全世界的范围看,各民族也要建立一种均衡的秩序用以保证各民族及内部成员 的权利,并以永久和平为其归宿。当然,这里所谓的归宿并不是指一个一大统的世界帝 国,而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自由联盟。 康德理念中的世界公民状态以伦理共同体取代政治共同体, 在非强制的道德规则下 以和平的普适性伦理精神,保证世界范围内的永久和平。康德立基于对公民身份、公民 权利与责任概念的分析而引申出一种世界公民状态的构想, 着眼于世界公民的永恒普遍 的理性,自觉地担负起建立道德目的王国的使命,以实现“世界和平”为美好愿望。这 也正是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和研究旨趣所在。 (二)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康德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自然科学及其哲学意义的探求转向人的精神世 界的探求,可以说,道德哲学亦即伦理学,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据着尤为显著 的地位,而我们这里探讨的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是康德伦理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如果想要真正认识并理解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首先就要对其理论渊源予以解说。 1. 古希腊时期公民伦理思想的启迪 1. 古希腊时期公民伦理思想的启迪 从间接的意义上讲,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溯源可以追回到古希腊时期,无疑柏拉图 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巨匠,从公民伦理思想开端的意义上,其所具有的历 史地位是空前的,而且其产生的示范效应也是绝后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他 们的公民伦理思想就代表着古希腊时期的主流公民伦理思想。作为启始者,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在其所在的生活共同体中, 以城邦国家的历史经验阐发了他们对正义与至善生 活的认识。 他们认为,正义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城邦不可或缺的观念,也是公民品性所内在需要 的, 同时公民的正义行为作为古希腊秩序观念的重要体现被看作是神圣宇宙与自然界的 6 一部分。而对至善的看法,他们趋向于至善是德性的本质,是对德性本质的关照,对美 的理念的直观,是一种理想生活,是对人生最高目的的追求。 受古希腊公民伦理思想的影响,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导言中,将其伦理学 的核心概念归结为正义,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上册,此书曾被拉迪译为正义的形 而上学。康德认为正义法则是道德律令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它规范着人与人之 间的外在关系,进一步说,由正义法则所提供的基本原理构成了任何合法国家都应当遵 循的体制性原则。 18 世纪被称为理性的世纪或哲学的世纪,这个时期思想运动总的特点是诉诸理性, 反对传统与权威、教条和信仰。卡西尔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理性成了 18 世纪 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 切成就。” 4而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康德以其实践理性而著称,在他看来,一切道德的概 念都先天寓于理性,来源于理性。康德把公民所拥有的理性能力,特别是道德实践能力 看做是公民价值与尊严的来源,并以理性的观点看待正义,认为正义概念之所以普遍适 用于公民社会,是因为公民拥有同样的理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这种理性能力与道德禀 赋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启蒙时期公民伦理思想的直接影响 2. 启蒙时期公民伦理思想的直接影响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18 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这场 以人权对抗神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蒙昧的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 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提 出人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口号,认为只要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了正义的社会制 度所应遵循的原则,人们就能设计出美好的社会制度,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启蒙哲学 家把人性当成是分析社会的起点,并且试图在分析人性的基础上解释社会现象,找到救 世良方。 启蒙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尤为光彩夺目的一页, 而康德则是启蒙哲学当之无愧的最 为卓越的代言人。作为德国启蒙思想的总结者,康德不但享受并利用了时代所赋予的优 越条件,而且没有辜负时代给予他的寄望。在总结此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 康德以批判的精神创造性地发展了在他之前的启蒙哲学的水平, 进一步对知识、 道德和审美活动进行冷静的分析与探讨, 特别是康德吸取前人诸如卢梭等哲学家的公民 伦理思想的精髓,实现了公民作为人的有限理性存在的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完成了道德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 7 “人生而自由与平等”是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作为卢梭公民伦理 思想的基本逻辑起点,卢梭的自由概念将自由和自律视为一致,使之带有强烈的伦理学 意味。这与康德对自由的解释在理念上是一致的:“自由是独立于别人强制意志,而且 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共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 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5康德还从道德自由的层面谈到了人必须考虑对 他人负责任的问题,在康德这里自由不仅表现为权利,而且还成为责任的基础。 除卢梭外, 无论是霍布斯国家宰制下利己主义人性论的公民伦理思想还是洛克自然 状态下公民自由的公民伦理思想,康德在批判的同时,也汲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尤其 是康德用先验论取代经验论,以一贯的理性的态度论证了公民权利、社会和法律的正义 性的基础。 事实上,就康德哲学的整体而言,康德已经超越了启蒙主义的思想方式,他大胆地 将对理性的批判替代了对理性的盲从,并且把宗教、道德与科学严格区分,确立了实践 理性相对于思辨理性的优先地位, 这使他与启蒙思想家所崇尚的科学万能的思想区别开 来。 针对启蒙运动,在柏林月刊的 1794 年 12 月号上,康德发表了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康德对于启蒙的界定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义:“启 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 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 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6 在上述关于启蒙的定义中, 康德特别引用罗马诗人贺拉士的一句名言 “sapere aude (要敢于认识)!”作为启蒙运动的基本口号。康德所强调的是人敢于独立自主使用自 己的理性的重要性。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要善于认识你自己,要有勇气和智慧运用你 自己的理智,通过不懈的精神奋斗来摆脱被驱谴被奴役的不成熟状态。 康德理解的启蒙发生在一个道德或伦理世界,它面向政府,也面向公众,在日常生 活的经验感知中不断得到提升,以使人获取理性、知识、权利与尊严,实现一个公民完 全享有自主性的存在。 康德认为公众自身有能力摆脱怯懦与恐惧的不成熟状态。 公众必须充分发挥理性的 作用, 并将之贯彻到底, “使之发见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待人, 也是有利于政权本身的。” (7)以这种理性主旨做指导,康德这样说道:“如果现在有人 8 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 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 8启蒙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公民获得与其相匹配的理性, 以使公民摆脱不成熟的状态, 并能够在主宰自己良心的私人事务上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 性。 总体来说,出生并生活在启蒙时期大背景下的康德坚持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坚持 正义和权利原则的普遍性,作为自由主义者,他无比珍视作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并把 启蒙主义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 9 二、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诠释 (一) 公民身份:“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1.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1.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对于人的认识,是一个绵长的话题。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 对“人是什么”的经典命题进行提问,随后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人可能是什么”、“人 应当是什么”等一系列普遍的诘问。 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中提出了其哲学的三个主题: 一是 “我能知道什么?” ; 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而康德在晚年时期提出的“人 是什么”则是解决其三个主题的基础与核心。在康德那里,他对人的理解是一种个人主 义的态度。“人从开始用我来说话的那一天起,只要有可能,他就表现出他心爱的 自我,并且毫无止境地推行个人主义,即使不是公开的(因为那会与别人的个人主义相 冲突),也是隐蔽的,要用表面的自我否定和假谦虚在别人眼里更可靠地为自己产生一 种优越的价值。” 9个人主义最深刻的基础在于,人“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摆布一 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都遇到阻力,正如他凭他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的那样,在他 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别人的阻力的。” 10也就是说,人渴望按照自己的欲望处 理各种事务,甚至渴望对他人进行摆布,一方面希望参与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又想要 保持自己的自主性,此即为康德所谓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人,是主体,他有能力 承担加于他的行为。因此,道德的人格不是别的,它是受道德法则约束的一个有理性的 人的自由。” 11 世界具有两重性,同样,人也具有两重性。人的两重性是指,一方面人是感性的动 物,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的存在者。康德认为,人所具有的理性是人与其他存在者区别开 来的明显标志。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认为:人类的物种正在经历由坏向好的 进步,而其动物性往往在社会性被蒙蔽时,产生因无知而带来的罪行与灾难。它的存在 只能说是不完美状态的不完美实现。在康德看来,“人类,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 是一个有所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 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的幸福和来生的幸福(如果可 能的话)而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的准则。” 12 一方面人所拥有肉体生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因受感性的限制,人不可能是一个纯 10 粹的理智存在者,这可归结为人的有限性。康德借助历史理性的力量把启蒙看作是人类 摆脱自己所造成的不成熟状态的出路。“有限性”或所谓的“不成熟”,指的是人类自 身的蒙昧无知,或在没有他者引领下就不能合理运用自己理性的状态。实际上,人自己 始终是以一种领导者或权威的附庸身份而存在的, 并非以自主使用自己理性的主人身份 存在。只有一种可能能使人类摆脱这种有限性的存在,即拉启人类的无知之幕,揭开人 类的自己蒙蔽,以使人类自己普遍觉悟到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是社会共同体中众 多成员不容替代的自由个体。 综上所述, 有限性与理性构成了人的两重属性, 可以说人既区别于大自然的物自体, 又区别于神学语境中高高在上的神。在康德看来,所谓的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2. 公民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2. 公民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只要一个存在者具备了人的一般自然特征和社会属性,就可以被断定为人,而在从 注重私人事务向参与公共事务转变过程中,一旦人实现了其自身的权利属性,那就是公 民。公民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与别人建立实际上相对联系的人。 公民是具有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主体,其来源和根据是基于“人”的现实存在的 事实。公民伦理作为公民社会交往的生活规范,则是从人到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变更以 及公民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提出的。 从人到公民,这是公民伦理存在的第一步,同时也是 对自身主体性确认的第一步。 康德所理解的人,如前所述既非没有理性的动物,也并非没有感性与欲望的神,而 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作为人的政治命名,康德所理解的公民,同样,其身份亦表 现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公民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有限性可以理解为失却了自由 的灵魂,对自由的挥霍与滥用也往往导致对自我存在的限制。实际上,自由是公民一切 权利的最高根据。作为权威或领导者的附庸而出让了自由,也就意味着把一切权利的根 据寄托于公民因为放弃自由而建立的权威上,这完全是与公民自由的本意相违背的。 一般来说,好公民与好人的概念并不等同,好人较之于好公民更为完备与健全,尤 其是当公民欠缺理性思虑时,公民的人格属性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其个体在社会领域 的存在也必将不自觉地陷入历史的无知之幕中。 康德所理解的公民必须被当作有价值、有尊严的目的而存在,其主体性的价值意义 不容抹杀。公民理性而自由地作为目的而存在,他既不是他人的工具,也并非如同任何 物件的手段那样被随意使用。公民应把其他所有的人都看成目的来对待,换言之,大家 11 实际上都是目的王国的成员。因为公民在主观属性上是自由的,那么每个公民自己也就 是其自身存在的目的本身。而这种公民自己作为目的本身的存在,恰恰正是公民的全部 尊严的来源。“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属于理智世界的存在者,人只从自由的理念来思想 他自己意志的因果性。” 13与此同时,公民在客观属性上亦是自由的,以至于他在社会 规定下赋有一个作为每个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的不可侵犯与过渡的权利范畴, 即只 要他不干涉与侵犯他人合法的权利与自由, 每个公民都被允许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 动。我们可以如此想象,当康德在为自由辩护之时,他所做的就是在为每个公民的绝对 权利与绝对尊严奠定基础。 仅此意义上,可以看出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伦理,也并非作 为神的奴仆的人的伦理。公民的有限性表现为公民受感性的限制,进一步受制于必然的 自然法则从而缺少自由;公民的理性表现为公民自身所固有的外在的普遍规律性,并以 合法则的行为规范超越他们动物性所禀赋的野蛮性。“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作为康德公 民伦理思想的基本设定,是康德通过对公民有限性与理性的严格论证分析而得出的结 论,充分显示了康德对公民身份的深刻思考,从而为进一步阐述其公民权利与公民责任 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 公民权利:“自由”、“平等”、“独立” 在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中, “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 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的,只要这一点根据普遍的法则乃是可能的;而公共权 利则是使这样一种彻底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的那种外部法则的总和。 既然每一种受别人 意愿所限制的自由都叫作强制, 由此可见公民体制也就是处于强制法律之下的自由的人 们的一种关系。” 14 正义的法则及其原理作为公民社会的先天原则,由“自由”、“平等”、“独立” 构成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康德说,“公民状态纯然看做是权利状态时,乃是以下列的先 天原则为基础的:1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2 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员 与其他成员的平等;3 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独立;” 15 “这些原则倒并不那么是已经建立的国家所给定的法则, 反而是惟有依据它才有可 能符合一般外在人权的纯粹理性原则而建立起一个国家来的法则。” 16 1. “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1. “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 17 康德是这样定义公民自由的:“没有人能强制我按照他的方式(按照他设想的别人 12 的福祉)而可以幸福,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认为是美好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 幸福, 只要他不伤害别人也根据可能的普遍法则而能与每个人的自由相共处的那种追求 类似目的的自由(也就是别人的权利)。” 18 “自由,独立于他人的意志强制,就它能够根据一条普遍的法则与其他所有人的自 由相协调而言,它是每一个人由于其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初的权利。” 19康德 把公民自由看成是人类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惟一的自然(天赋)权利。康德认为,作为 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公民有权利做他自己认为适当的事,其他人无权侵犯与干涉,没有 人也不应当有人按照他人对幸福的理解而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并 非由实实在在的法律所赋予, 它不依赖于经验的法则, 而是按照理性的原则必然具有的。 在公民体制下,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公民政府应当鼓励公民的选择自由,以培养道德自律 的条件。公民能够自主决定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一 旦失去自由,道德上的自律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种自由的权利并不是说公民就可以想当然地为所欲为,在公民自由的限度方面, 康德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个人对自己的幸福的追求中,他所受到的惟一公正的限 制是,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应当与别人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的相似的权利发生冲突,或是 以任何方式对之产生伤害。这等于是说,我们大家应当相互给予我们想要的权利,因为 既然大家都有理性,因而都应当享有他自己的自由。每个人与他人联合起来组成社会, 他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组成社会后,个人也没有将决定什么构成了他的 幸福的权利交给国家,而是要保留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是,他要求国家来保证,他这样 的追求不会对别人的幸福产生危害,而别人对他们自己幸福的追求也不会对他造成伤 害。国家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提供这一保证的。” 20 在此基础上, 康德公民伦理思想中的公民自由被看做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构成一切 创造力的源泉,“当人们禁止公民以其自己所愿意的、而又与别人的自由可以共存的各 种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人们也就妨碍了一般事业的生命,从而也就妨碍了整体的 力量。” 21不难看出,康德所理解的公民自由是在一个合法的政府统治下,着眼于人与 人之间的外在关系、而且是不涉及行为目的的纯粹形式上的关系,以个人为中心的这样 一种公民权利。尽管如此,康德的公民自由概念也并不像初看起来那样的简单。康德并 未完全忽视自由的社会条件,实际上,他提出某种爱国的自由。他指出,“惟一使人们 可能具有权利而同时就统治者的仁爱方面而言又是可能设想的政权, 并不是什么父权政 治而是祖国政治。 爱国的思想方式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小卫士课件设计
- 2025 年大学应用化学(化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 新会计法考试题及答案
- 新版中级职称会计试题及答案
- 新版计算机单招考试试题四川及答案
- 时间序列分析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 村官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3篇
- 森林火灾急救考试题及答案
- 水利行政执法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知道网课《气的世界-太极健康探秘(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数据中心电磁兼容屏蔽施工方案
- 家电维修管理咨询报告
- 材料作文“运动场上的风采”(2023年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11篇附审题指导)
- 双循环背景下浙江跨境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 诊断学内镜检查课件
- 集邮的教学课件
- 玉米加工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方案
- 国际音标标准表及教学使用指南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
- (2025年标准)重症治疗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